[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精講(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名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張其成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周易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87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5578768
    作者:張其成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將傳統智慧精華帶入尋常百姓家
    張其成教授擅長將深奧的易學、易理講解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特別注重結合現代生活實際需要,運用《周易》智慧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文白對照,逐句精講,一讀就懂的大智慧
    吸取古今易學研究精華,逐字逐句加以講解,既有對古人生活情境及思維方式的合理還原,也有對現代生活場景如何適用古人智慧的點撥:原文 代表性傳統觀點 現代解讀 應用實例 小結。
    3.對《易經》智慧的提煉和升華,《周易》思想的精髓所在
    《周易》=《易經》 《易傳》。《易傳》是對《易經》智慧加以解讀、提煉和升華的早期文本,也是後世解讀《易經》繞不過去的權威文本。《易經》偏於術,《易傳》偏於道,所以《易傳》是《周易》思想和易學、易理的精髓所在,要向《周易》學智慧,就不能不學習《易傳》。
    4.先秦哲學寶塔上的明珠
    作者認為《易傳》是對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思想的大融合、大發展,認為《易傳》是先秦思想集大成的成果,是先秦哲學的巔峰之作,《易傳》所提煉的易道滋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和燦爛文明。

     
    內容簡介

    人處在困境中應該如何突圍?
    怎麼應對現代社會的心理壓力?
    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怎麼做到心靈寂然不動?
    哪九種品德可以用來戰勝困難?
    哪三種修為可以讓人抵達完美境界?


    《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包括《彖傳》《像傳》《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像傳》《繫辭傳》各分上下篇,一共七種十篇,又稱“十翼”。《彖傳》《像傳》《文言傳》三種分散於《易經》六十四卦相應的卦爻辭之後,《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種為獨立篇章。本書即是對《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的逐句詳解,並將其中的易學易理及相關背景知識講解得透徹生動,內容平實而有趣。
    張其成教授精研易理四十年,擅長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將深奧的易理講透講通,將難懂的天道、地道與人道講得通俗易懂,並且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實際應用易學智慧,去捕捉稍縱即逝的機會,衝出防不勝防的困境,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獲得成功,創造幸福。

    作者簡介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現代易學家,中醫文化學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張其成中醫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蘇州太湖書院院長,國家非遺“張一帖”醫家第十五代傳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委員。
    先後獲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國際易學伯崑獎,湯用肜國學獎,北京大學教育貢獻獎,北京中醫藥大學最具影響力成果獎。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易學文化研究、全解國學經典、國學養生、中醫思想文化四個繫列學術專著40餘部,主編《易學大辭典》《易經應用大百科》《中醫哲學基礎》《中醫文化學》等,其中18部著作獲學術著作獎、科普著作獎或暢銷書獎,1部著作獲美國東亞人類學會優秀圖書獎,3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目錄
    目錄
    二《易傳》真的是孔子寫的嗎? - 7
    三《易傳》的分篇與內涵 - 11
    《彖傳》:解釋卦名卦辭的意義 - 11
    《像傳》:卦像與爻像的人生啟示 - 14
    《文言傳》:說透乾卦和坤卦 - 17
    《繫辭傳》:站在先秦哲學巔峰的宣言書 - 21
    《說卦傳》:全方位解說八卦的奧義 - 24
    《序卦傳》: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之謎 - 26
    《雜卦傳》:簡練解釋六十四卦的卦義和錯雜關繫 - 28
    天尊地卑:天在高處尊貴,地在低處不賤 - 003
    動靜有常:萬事萬物恆常不變的規律 - 007
    以類聚分:誰纔是你的靈魂伴侶? - 010
    剛柔相摩:舌頭和牙齒怎麼分工合作? - 013

    目錄


    導言 《易傳》的作者和內容


    一《易傳》為《易經》插上哲學的翅膀 - 3
    二《易傳》真的是孔子寫的嗎? - 7
    三《易傳》的分篇與內涵 - 11
    《彖傳》:解釋卦名卦辭的意義 - 11
    《像傳》:卦像與爻像的人生啟示 - 14
    《文言傳》:說透乾卦和坤卦 - 17
    《繫辭傳》:站在先秦哲學巔峰的宣言書 - 21
    《說卦傳》:全方位解說八卦的奧義 - 24
    《序卦傳》: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之謎 - 26
    《雜卦傳》:簡練解釋六十四卦的卦義和錯雜關繫 - 28


    繫辭傳上


    第一章 - 003
    天尊地卑:天在高處尊貴,地在低處不賤 - 003
    動靜有常:萬事萬物恆常不變的規律 - 007
    以類聚分:誰纔是你的靈魂伴侶? - 010
    剛柔相摩:舌頭和牙齒怎麼分工合作? - 013
    乾道和坤道:獲得美好愛情的綠色通道在哪裡? - 015
    乾坤易簡:為什麼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 019
    成位乎其中:怎麼纔能達到內聖外王、德業雙修的境界? - 022
    第二章 - 026
    設卦觀像:怎麼度過順境和逆境交替而行的一生? - 026
    玩辭玩占:怎麼像小孩玩玩具一樣去玩轉《易經》? - 029
    第三章 - 034
    吉兇悔吝:怎麼面對人生那麼多的不如意? - 034
    辭有險易:卦爻辭是趨吉避兇的人生指南 - 037
    第四章 - 041
    《易》與天地準:易道昭示做人之道 - 041
    原始反終:易道揭示生死的秘密 - 044
    道濟天下:易道帶給世界和平與發展 - 047
    樂天知命:學《易》之後的快樂人生與大愛胸懷 - 051
    神無方而易無體:易道告誡我們成功沒有捷徑 - 054
    第五章 - 058
    一陰一陽之謂道(上):強調和諧的中華智慧 - 058
    一陰一陽之謂道(下):怎麼改變我們的命運? - 062
    繼善成性:怎麼繼承一切美好而抵達至善境界? - 064
    百姓日用而不知:怎麼纔能將易道發揚光大? - 067
    生生之謂易:怎麼用創新實現生生不息的發展? - 071
    第六章 - 075
    廣矣大矣:易道離我們是遠還是近? - 075
    乾坤動靜:天地間最基本的力量是什麼? - 078
    第七章 - 082
    效天法地:為什麼婚禮中要先拜天地? - 082
    成性存存:我們如何永保本性之真? - 085
    第八章 - 089
    天下之賾與天下之動:怎麼在復雜的表像中把握本質規律 - 089
    擬議以成其變化:“囍”字告訴夫妻要怎麼做? - 093
    言行,君子之樞機: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097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兩個人相處怎麼纔能長長久久? - 100
    慎斯術:如何做到不犯錯誤持身若璧? - 103
    致恭以存其位:如何做到功成身退而善始善終? - 106
    貴而無位:如何在人生的巔峰成為過去時善保晚節? - 109
    君子慎密:怎麼纔能防止洩密帶來的災禍發生? - 112
    誨淫誨盜:為什麼有的人就是會招盜賊惦記? - 115
    第九章 - 119
    天地之數:五行為什麼是管理的第一大法? - 119
    大衍之數:一種用草起卦的最古老算卦方法 - 122
    卦爻策數:為什麼萬可以代表天地人間的所有事物? - 125
    第十章 - 129
    《易》之四道:走哪四條路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 129
    錯綜其數:怎麼通過數字預知天下事物的變化? - 133
    易無思無為: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怎麼做到心靈寂然不動? - 136
    極深研幾:怎麼從細微的先兆中把握稍縱即逝的時機? - 139
    第十一章 - 144
    開物成務:怎麼纔能通曉萬物之理,實現不斷創新? - 144
    洗心退藏:怎麼應對現代社會的心理壓力? - 148
    知來藏往:能不能用《周易》預測未來? - 150
    一闔一闢謂之變:怎麼打開《周易》寶庫的大門? - 152
    太易和太極:盤古開天地和宇宙大爆炸 - 155
    崇高莫大乎富貴:如何成為一個又富有又高貴的人? - 158
    河圖洛書: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 - 161
    第十二章 - 165
    自天佑之:要得到老天保佑有什麼前提條件? - 165
    形而上與形而下:怎麼纔能領會大道理成就大事業? - 169
    像其物宜:怎麼纔能在不聲不響中造福於人? - 172


    繫辭傳下


    第一章 - 179
    天地貞觀:李世民貞觀之治有什麼奧秘? - 179
    天地之大德曰生:怎麼纔能得體地聚財、理財、用財? - 183
    第二章 - 187
    離卦:伏羲氏是怎麼發明漁網的? - 187
    益卦和噬嗑卦:神農氏怎麼發明耕田農具和集市貿易? - 191
    乾坤渙隨豫小過睽卦:黃帝堯舜發明了什麼? - 194
    大壯卦大過卦夬卦:後世聖人發明了什麼? - 198
    第三章 - 201
    易者像也:“易”究竟是馬還是像? - 201
    第四章 - 206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女人為什麼陽多?男人為什麼陰多? - 206
    第五章 - 210
    咸卦:少男少女是怎樣感應的? - 210
    困卦解卦:人處在困境中應該如何突圍? - 215
    噬嗑卦:一犯小錯就用重刑嚴懲對還是不對? - 218
    否卦豫卦:人在順境時有哪三件事不能忘? - 221
    鼎卦:人生有哪三大忌諱千萬不可違犯? - 225
    復卦:孔子是怎麼稱贊顏回的? - 228
    損卦益卦:做好哪三種修為可以抵達完美境界? - 231
    第六章 - 236
    乾坤其《易》之門:怎麼纔能打開《周易》寶庫的大門? - 236
    第七章 - 240
    履為德之基:哪九種品德可以用來戰勝困難? - 240
    履和而至:怎麼踩老虎尾巴老虎纔不會咬人? - 244
    第八章 - 248
    周流六虛:易道為什麼能幫我們逢兇化吉? - 248
    第九章 - 252
    存亡吉兇居可知:人坐在家裡怎麼纔能知道存亡禍福? - 252
    第十章 - 257
    兼三纔而兩之:什麼人纔有頂天立地、內聖外王的境界? - 257
    第十一章 - 261
    危者使平: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是什麼? - 261
    第十二章 - 265
    恆易恆簡:怎麼纔能得到精神、思想和能力的巨大提升? - 265


    說卦傳


    第一章 - 273
    幽贊於神明:什麼樣的神奇數字決定了事物的發展? - 273
    第二章 - 278
    性命之理:如何掌握“性”和“命”的密碼? - 278
    第三章 - 282
    天地定位:如何理解天地萬物的有序性? - 282
    第四章(含第六章、第七章)- 286
    乾健坤順:古人是怎麼用取像比類思維觀察天地的? - 286
    第五章 - 291
    帝出乎震:中國古人有什麼獨特的時空模型? - 291
    二十八宿:天文思想如何影響中國的建築觀和人體觀? - 294
    第八章(含第九章)- 297
    乾馬坤牛:中國古人對動物和人體有什麼樣的歸類法? - 297
    第十章 - 301
    三索而得:“三”在中國哲學中有什麼特殊內涵? - 301
    第十一章 - 305
    乾坤取像:為什麼嗇是重要的養生方法? - 305
    震巽取像:屬木的人格具有什麼特征? - 307
    坎離取像:屬火的人是什麼性格? - 311
    艮兌取像:為什麼修行中靜的功夫很重要? - 313


    序卦傳


    上經三十卦 - 319
    乾坤屯蒙:為什麼事物開始時總是艱難的? - 319
    需訟到謙豫:為什麼謙卦的判詞句句是“吉”? - 320
    隨蠱到坎離:怎樣把握盛衰消長的時機? - 324
    下經三十四卦 - 330
    咸恆到夬姤:從戀愛到結婚是怎樣的歷程? - 330
    萃升到既濟未濟:為什麼成功還不是最終的圓滿? - 333


    雜卦傳


    乾剛坤柔:為什麼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錯綜復雜? - 341
    咸速恆久:為什麼君子之道最終一定會勝出? - 343

    前言
    《易傳》為《易經》插上哲學的翅膀
    《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古代“經”和“傳”並稱時,“傳”就是對“經”的解釋,比如《左傳》就是左丘明對《春秋經》的解釋,所以全稱叫《春秋左氏傳》。《易傳》傳說是孔子對《易經》所作的解釋,《易經》和《易傳》合起來就叫《周易》。也就是說,你讀了幾遍《易經》,其實還隻是讀了半部《周易》。隻有加上《易傳》,纔算是讀完了整部《周易》。《易傳》一共有十篇,又被稱為“十翼”。“翼”就是翅膀,也就是說《易傳》給《易經》插上了十個翅膀,《易經》一下子就飛起來了。這一飛可了不得,就飛到了中國先秦哲學的巔峰。如果沒有《易傳》,那麼《易經》還隻是一部占卜算命的書;而有了《易傳》,經傳一合璧,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打個比喻,《易經》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一道閃電,《易傳》將它化為中華文明永恆的光芒!
    當然,《易經》和《易傳》畢竟是兩本書,時間相差五六百年,它們的思想內容區別還是很大的。總的來說,《易經》是蘊含哲理的占卜書,《易傳》是超越占卜的哲學書。
    說起《易傳》這本書,大家可能會有點陌生,其實它的很多內容大家都挺熟悉的。比如,我們平常掛在嘴上的一些成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思變、見幾而作、殊途同歸、洗心革面、樂天知命、革故鼎新,等等,其實都出自《易傳》。

    《易傳》為《易經》插上哲學的翅膀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為一個中國人,是一定要讀《易經》的,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故鄉。為什麼《易經》對中華民族有這麼重要的影響力呢?這裡其實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因為有了《易傳》。
    《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古代“經”和“傳”並稱時,“傳”就是對“經”的解釋,比如《左傳》就是左丘明對《春秋經》的解釋,所以全稱叫《春秋左氏傳》。《易傳》傳說是孔子對《易經》所作的解釋,《易經》和《易傳》合起來就叫《周易》。也就是說,你讀了幾遍《易經》,其實還隻是讀了半部《周易》。隻有加上《易傳》,纔算是讀完了整部《周易》。《易傳》一共有十篇,又被稱為“十翼”。“翼”就是翅膀,也就是說《易傳》給《易經》插上了十個翅膀,《易經》一下子就飛起來了。這一飛可了不得,就飛到了中國先秦哲學的巔峰。如果沒有《易傳》,那麼《易經》還隻是一部占卜算命的書;而有了《易傳》,經傳一合璧,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打個比喻,《易經》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一道閃電,《易傳》將它化為中華文明永恆的光芒!
    當然,《易經》和《易傳》畢竟是兩本書,時間相差五六百年,它們的思想內容區別還是很大的。總的來說,《易經》是蘊含哲理的占卜書,《易傳》是超越占卜的哲學書。
    說起《易傳》這本書,大家可能會有點陌生,其實它的很多內容大家都挺熟悉的。比如,我們平常掛在嘴上的一些成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思變、見幾而作、殊途同歸、洗心革面、樂天知命、革故鼎新,等等,其實都出自《易傳》。
    好多人問我怎麼學《周易》,我總是說,最好先學《易傳》,再學《易經》。尤其是少年兒童,不要太早接觸六十四卦,要早學《易傳》,尤其是《繫辭傳》。記得20世紀90年代,我去臺灣參加學術交流,在一個小學,學生們集體背誦《繫辭傳》,當時我聽得熱血沸騰,感受到兩岸同文同種的力量。我現在給我的研究生和我的企業家私塾班講課,都是先講《易傳》後講《易經》。
    《易傳》究竟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呢?第一,它第一次講了八卦。你可能納悶了,八卦不是《易經》講的嗎?其實《易經》講的是六十四卦,不是八卦。《易傳》中專門有一篇《說卦傳》,第一次對八卦進行了繫統解釋,你搞懂了八卦,再看六十四卦,那就太容易了。第二,《易傳》第一次提出“陰陽”。你又納悶了,《易經》不是講“陰陽”了嗎?其實《易經》隻有“陰陽”這兩個符號,還沒有“陰陽”這個詞。雖然其他書,比如《詩經》有“陰陽”這個詞,但還不是一個哲學概念,是《易傳》第一次提出“陰陽”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我經常說,中國哲學從根本上說就是陰陽哲學,孔子開創的儒家偏於陽,老子開創的道家偏於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易經》偏於術,《易傳》偏於道。《易經》告訴我們對一件事情怎麼預測,結果是吉還是兇,《易傳》則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總規律,不需要去算卦就能知道事物未來發展的結果,還告訴我們隻要符合易道,事物發展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易傳》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如此簡單、“簡易”,但又充滿了“變易”、變化,我們隻要找到“不易”、不變的東西亨利貞、趨吉避兇、快樂圓滿!
    我很小的時候就沉湎於《周易》,有一次在讀到《繫辭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時,一下子被“六虛”迷住了,明明一個卦六個爻位是實的,為什麼是“虛”呢?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合,六合是上下四方,是天地宇宙,是實的,而《繫辭傳》卻說是“六虛”,《彖傳》又說是“六位時成”,天地萬物都可以分成六個時空,這和現代科學“六度空間”理論有沒有內在的關聯?真是奧妙無窮!因為痴迷於“六虛”,所以我大學畢業工作時就把分配給我的一間宿舍命名為“六虛居”,我自命為“六虛居主人”,還刻了一方閑章叫“六虛居主”。
    1994年我帶著對《易傳》無盡的困惑考取了北大博士,跟隨易學大家朱伯崑先生學《易》。當時圍繞《易傳》的作者有一場論爭,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先生大膽提出,《易傳》是道家繫統之作。通過仔細研讀《易傳》,我發現《易傳》這本書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甚至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的思想。可以說,《易傳》這本書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是先秦哲學的巔峰之作。
    於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大膽提出了“易道主干”的觀點,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易道——大易之道。中華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互補的,隻有易道纔能融合儒釋道,貫通天地人;隻有易道,纔能讓中華文化陰陽中和、剛柔並濟,不搞對抗,不走極端;隻有易道纔能帶來人生的和美、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纔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認為《易經》是中華文化源頭的一泓清泉,從這裡流出諸子百家的多條支流,到了《易傳》又把多條支流彙聚成一條名叫“易道”的波濤洶湧的大河,從此澆灌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和燦爛文明。
    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讀《周易》,除了讀《易經》,還要讀《易傳》。我在《張其成講易經》裡,已經附帶講了《易傳》中的《彖傳》《像傳》《文言傳》,因為這三種五篇是直接解釋卦爻辭的,還有四種五篇沒有講,那就是《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五篇是獨立的哲學著作。前五篇因為要解釋經文,不能破壞卦爻符號文字的神聖性,不能脫離卦爻辭和卦爻像;而後五篇因為不是逐句解釋卦爻辭,所以是獨立的,不受卦爻辭的束縛,可以自由闡發哲學思想。也正是這後五篇,纔建立了易道這一思想體繫,在本書中,我就要一句一句給你講解這後五篇。如果你看過《張其成講易經》,再看了這本《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精講》,你就把一整部《周易》繫統學完了。
    我不知道你看過《張其成講易經》之後有什麼收獲,也許你更加困惑更加糊塗了,也許你豁然開朗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當你真的沉下心來靜靜地讀、靜靜地想,你一定會有點恍惚,在恍恍惚惚中,你會有一點發自內心的喜悅,哪怕是困惑,也是一種喜悅。這就是《易傳》說的“悅心”,因為在恍恍惚惚中,你已經得“道”了。
    你可能得到的是“天道”——宇宙自然的終極真理、萬物變化的根本規律、生命存在的總體依據……你可能得到的是“人道”——“見微知著”“見幾而作”的覺知功夫,“知往察來”“觀像玩占”的判斷本領,“廣矣大矣”“無思無為”的博大胸懷、大愛精神……你可能得到的是中華“大道”——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還有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文化自覺……
    如果你願意,請和我一起展開“十翼”翅膀,遨遊“六虛”世界吧!


     

    在線試讀
    文摘
    《繫辭傳》在《易傳》七種十篇中學術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強,它是對《易經》的通論,也就是整體論述。
    歷史上有一個奇妙的時代,那前500年左右,尼連禪河邊一位王子在菩提樹下打坐,當他睜開眼睛仰望星空,頓然開悟,於是就成為釋迦牟尼佛。愛琴海邊,一位商人走在曠野之間,抬頭仰望天空,看著滿天星鬥,一不小心摔到坑裡,他向無盡蒼穹發出了一聲吶喊,於是他成為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黃河岸邊,一位老者帶著弟子,行囊中裝著沉重的《易經》簡書,他抬頭凝望著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聲說出一句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後世弟子把他論《易經》的話記錄下來,就叫《繫辭傳》。
    《繫辭傳》的“繫”是什麼意思呢?“繫”為繫屬、隸屬、歸屬的意思,“繫辭”就是把文辭歸屬在爻卦的後面,《繫辭傳》就是把文辭放在六十四卦後面,對六十四卦來一個總論述。
    《繫辭傳》分為上、下兩篇。我們先來學習《繫辭傳上》的第一章——
    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
    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
    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
    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我們看後一句就明白了,後一句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裡“卑”和“高”相對,說明“卑”就是低。我曾經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卑。這不是開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於《中庸》。《中庸》裡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可見這裡的“卑”就是低。《繫辭傳》開頭說的“天尊地卑”也是這個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是客觀描述,並沒有貴賤之分。

    文摘


    繫辭傳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天在高處尊貴,地在低處不賤
    《繫辭傳》在《易傳》七種十篇中學術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強,它是對《易經》的通論,也就是整體論述。
    歷史上有一個奇妙的時代,那前500年左右,尼連禪河邊一位王子在菩提樹下打坐,當他睜開眼睛仰望星空,頓然開悟,於是就成為釋迦牟尼佛。愛琴海邊,一位商人走在曠野之間,抬頭仰望天空,看著滿天星鬥,一不小心摔到坑裡,他向無盡蒼穹發出了一聲吶喊,於是他成為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黃河岸邊,一位老者帶著弟子,行囊中裝著沉重的《易經》簡書,他抬頭凝望著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聲說出一句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後世弟子把他論《易經》的話記錄下來,就叫《繫辭傳》。
    《繫辭傳》的“繫”是什麼意思呢?“繫”為繫屬、隸屬、歸屬的意思,“繫辭”就是把文辭歸屬在爻卦的後面,《繫辭傳》就是把文辭放在六十四卦後面,對六十四卦來一個總論述。
    《繫辭傳》分為上、下兩篇。我們先來學習《繫辭傳上》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
    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
    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
    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
    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這一章很重要,開門見山,一開頭就講乾坤是怎麼確定的。乾坤是《易經》的核心,知道乾坤的來龍去脈,也就知道了《易經》的來源。乾坤是怎麼確定的呢?一開頭八個字就交代清楚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一句很簡單,很多人是這麼理解的:天是尊貴的,地是卑賤的,乾卦和坤卦的位置就確定了。這麼理解就錯了!因為這裡的“尊卑”不是尊貴和卑賤,而是客觀的描述,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尊卑”是“高低”的意思。
    我們看後一句就明白了,後一句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裡“卑”和“高”相對,說明“卑”就是低。我曾經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卑。這不是開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於《中庸》。《中庸》裡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可見這裡的“卑”就是低。《繫辭傳》開頭說的“天尊地卑”也是這個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是客觀描述,並沒有貴賤之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乾和坤就確定了。天地-乾坤的定位非常重要,“位”就是空間,乾坤的確立源於空間定位,這一定位其實就奠定了中國文化的特性,也奠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西方有一個哲人說“人是被拋入世界的”,人從母親子宮這個空間被拋入另一個大的空間,人離不開空間,所以始終都是被包圍的、被束縛的。但我們的先哲卻說人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一高一低,腳踩大地我們會感覺踏實、親切,仰望天空我們會感覺溫暖、光明。天地兩種能量護佑著我們的生命,從天高地低演化出乾坤文化。
    中國文化就是乾坤文化,也就是陰陽文化。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正如《周易·像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的意思是:天的運行是剛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來自強不息;大地的氣勢寬大和順,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來厚德載物。
    乾卦的“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兩大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兩大基本法則,那就是一剛一柔,一儒一道,要剛柔並濟,儒道互補。從空間的高低引申出來的兩大精神:自強不息,是讓我們剛健、奮發、向上;厚德載物,是讓我們包容寬厚、居下不爭、自然無為、謙虛謹慎。自強不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厚德載物是道家的基本精神。所以,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一儒一道,一個自強不息,一個厚德載物,兩者都做到了,至少可以成為君子。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二句:“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高和低一經排列,貴和賤就定位了,就有了貴賤的區別了。“卑高以陳”的“以”通“已”,“陳”就是陳列、排列。慢慢地,就有了我們今天都知道的兩個詞“高貴”“低賤”。
    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原本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為什麼會演變出高低貴賤的不同呢?我們揣摩一下人的心理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人站在大地上,大地在我們的腳下,距離我們很近;天空在我們頭上,高高在上,距離我們很遙遠。高低遠近,本來是客觀的自然存在,無所謂貴賤,但我們都有一種心理,越是遠的東西越珍貴。為什麼?因為越是遠的東西越得不到,比如男女在戀愛的時候,越難以求到就越珍惜,距離產生美。《詩經·蒹葮》就描述了這種意境:“蒹葮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河邊蘆葦蒼蒼,深秋的露水結成霜。我所尋找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在水那一方的那位美人,“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因為看不見或者看不清,就會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從而產生一種尊重和敬畏的心理。
    從天和地的高與低,到事物的遠與近,再到虛空與實在,可以推測出乾坤——天地宇宙的道理。
    我們再從天與地的功能看,是天主宰大地還是大地主宰天呢?當然是天主宰大地,天上的太陽給了大地光明,天上的雨露滋潤著大地萬物,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地上纔有了春夏秋鼕。天給了大地以無私的愛,同時天也會給大地以懲罰,比如:天持續下雨,大地就會發洪水;天不下雨,大地就會有旱災;天打驚雷、刮狂風,大地就會有受災。
    從這個角度說,天是尊貴的,地是卑微的。所以大地要尊崇天,大地上的人也要尊崇天。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謙卑的地位,人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天對我們無私的愛;人人都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對我們的懲罰。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有了敬畏心,就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一個敬畏天道的人,就會順應天道,按天道來做人做事,就會懂得怎樣愛他人,品德就會高尚起來,自然就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慢慢地就會成為一個高貴的人。反之,不按照天道來做,不敬天愛人,躺在地上等別人的施舍,自私自利,自然就會成為大家討厭的人、憎惡的人;哪怕這個人腰纏萬貫,有權有勢,在大家眼裡,他仍然是一個卑賤的人。所以叫“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因此,尊崇天道也就成為中國人的最高信仰,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常懷敬畏之心。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就是要敬畏天道,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中國文化敬畏天道,敬天法祖,敬天愛人,順應天道,順應自然。我們做人做事第一就是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天道。中國人的這一信仰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數千年而不衰。
    這裡我還要再說明一下,大家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原文是“卑高”(低高)排列,而不是“高低”,按照古漢語前後呼應的語言習慣,“低高”對應“貴賤”,是不是在說低的反而尊貴,高的反而卑賤?是的,道家就是這麼理解的。老子就崇尚低處,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不要爭高,越是低的地方反而越高貴,人如果低姿態了,他就是高境界了。
    所以決定一個人的貴賤,不是按照出身地位決定的,而是按照靈魂來決定的。有的人出身很卑微,但品德高尚,他照樣是一個靈魂高貴的人。比如浙江寧波白鶴派出所,有一天忽然走進來一個拾垃圾的人,他二話不說就拿出一大袋錢,交到民警手裡。他一邊掏錢,一邊說:“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雪蓮花’助學計劃,我也想捐點錢。”考慮到自己的身份,他又補充說:“錢是正規途徑來的,請放心交給貧困學生。”而有的人開豪車,穿名牌,目中無人,趾高氣揚,甚至橫衝直撞,蠻不講理,沒有素質,沒有道德,那就是一個靈魂卑賤的人。
    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大學一位教授,為了爭一個學會的副會長給另一位教授寫的絕交信。看了之後,特別感慨。我想,如果好好領悟《繫辭傳》開頭這兩句話,就不會為了一個學術頭銜爭得這麼難看了。看來對高低和貴賤,要徹底搞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以地位高低為貴賤,有的人以靈魂高低為貴賤,這是價值觀的不同;有的人要做人上人,有的人要做平常人,這是人生觀的不同;有的人敬畏天道,有的人害怕權威,這是世界觀的不同。希望我們能慢慢領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話的真諦。


    動靜有常:萬事萬物恆常不變的規律
    下面接著講解第三句:“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動和靜是恆常的,剛和柔就由此確立了。運動和靜止是有規律的,是符合“道”的。在老子《道德經》中“常”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又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按照動靜的常道就可以區分出剛強和柔弱。
    從天地、高低、尊卑、貴賤,得出了動和靜,剛和柔,這裡並沒有明說天和地誰是動的誰是靜的,誰是剛的誰是柔的。但根據古漢語前後呼應的規則,我們知道:天是動的,是剛的;地是靜的,是柔的。我們隻要抬頭望天,就會看到天上的雲彩在隨風飄散,天上的太陽、月亮每天都在升起、落下,而我們卻感覺不到大地在動。再看天是剛強的,地是柔弱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運動的東西總是主動的一方,靜止的東西都是被動的一方,天是運動的,所以是剛強的,地是靜止的,所以是柔弱的。
    這就是類比思維,我們要學會這種思維。中國人用的就是這種取像比類的思維,取相關的一串像,從八卦來聯想,聯想到任何東西,都是可以的,因為它涵蓋了萬事萬物。
    這裡提到了四個點:“動”“靜”“剛”“柔”。這一動一靜,一剛一柔,正是天地陰陽的四個特征。其實從天地運行的絕對規律來說,天和地都是運動的。但從天地運行的相對規律來說,天是動的,地是靜的。我們人站在大地上看到天上太陽和月亮的東升西降,看到天上雲彩的流動,相比較而言,天就是動的,地就是不動的。天地的動靜是有一定的法度的,所以我們可以分別斷定剛柔的規律。相比較而言,天的運動主宰大地的靜止,運動是剛強的,靜止是柔弱的。
    講一下孔穎達對“動、靜、剛、柔”的解釋。孔穎達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經學家,是孔子的三十一代孫,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編纂《五經正義》,彙集了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很多經學家的觀點,完成了五經內容上的統一。《五經正義》在唐高宗時頒行,並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其中第一部就是《周易正義》,用的是魏王弼、晉韓康伯注,然後加以疏通解釋。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天陽為動,地陰為靜,各有常度,則剛柔斷定矣。動而有常則成剛,靜而有常則成柔,所以剛柔可斷定矣。若動而無常,則剛道不成;靜而無常,則柔道不立。是剛柔雜亂,動靜無常,則剛柔不可斷定也。”這裡強調了“動靜有常”的“常”字,要從“常”上來判斷動靜剛柔,“常”就是萬事萬物恆常不變的規律。
    從六十四卦卦爻來說也是如此,《易傳》將卦分為陰陽,爻分為剛柔。朱熹《周易本義·繫辭上傳》:“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天運轉不已,陽常動也;地填嶽不移,陰常靜也。所以動靜剛柔就成為推衍易道的法則。動是陽,靜是陰,卦與爻有了陰陽,便可表現出剛與柔來。
    我們再從日常生活中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分動靜、剛柔,比如一張桌子,它的零散部件擺在地上,是靜;我們將它逐一組裝起來,是動。就木料和鐵釘而言,鐵釘是剛的,木料是柔的。就一個人而言,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牙齒和舌頭不動的時候是靜的,咀嚼的時候是動的。動靜必須配合,人在喫東西的時候,下頜是動的,上頜是靜的。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頤卦,下卦是震卦,為動,上卦是艮卦,為靜,動靜結合纔能喫東西。再比如人體構造,肉體是柔軟的,骨頭是剛硬的。不僅如此,人的性格、情感、思想都可以分出動靜、剛柔,怎麼區分?從這個人的外貌、說話、行為,就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剛柔——陰陽性格。一般來說,一個人好動,思維快,動作快,脾氣急,愛發火,
    處理事情很果斷,說話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偏陽的、偏剛的;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好靜,思維慢,動作慢,脾氣好,處理事情慎重,說話柔和委婉,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偏陰的、偏柔的。可見好動往往和剛強連在一起,好靜往往和柔弱連在一起。
    還要說一點,剛和柔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一點我認為周敦頤說得最好。周敦頤也許有的人不太熟悉,但有一篇優美散文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美文就是周敦頤寫的,所以人稱他為“愛蓮君子”。他的偉大貢獻不是寫了《愛蓮說》,而是創立了理學,他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他是今湖南道縣人,生於1017年的端午節,位居北宋理學“五子”之首。他的理學代表作是一篇短短249個字的《太極圖說》,開頭幾句:“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動靜變化,物極必反。
    就一個人的性格而言,也是可以變的。人的性格什麼時候會發生改變呢?往往是在遭受人生重大變故的重大打擊時。


    以類聚分:誰纔是你的靈魂伴侶?
    《繫辭傳上》第一章,我們已經學過了前三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一節我們來學習第四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或者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是說,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是按照類群相區分、相聚合的。也就是,同類的東西常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常常相聚成群,不是同類的東西,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分開。這個俗語中的“類”和“群”意思相同,“群”就是“類”,就像我們現在建的微信群、朋友圈,總是同類的人在一個群裡,在一個圈子,群有群主,有群規,最重要的是群裡的人必須在某方面具有一致性,這樣纔算是同類人。群裡的人發言可以觀點不同,但總的價值觀是相同的,否則是不受歡迎的,嚴重者會被踢出群。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一俗語就出自《繫辭傳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天下萬事萬物都是按照不同的類群而相聚、相分的,吉和兇就由此產生了。“方以類聚”的“方”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觀念、意識,屬抽像的範疇。“物”指具體的事物。這句話是講天下各種觀念按照門類而聚合,各種動植物按照群體而區分。吉兇正是不同門類事物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不同門類的事物相互作用有的導致吉的結果,有的導致兇的結果。
    說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想起《戰國策》裡的一個故事。顧名思義,《戰國策》記載戰國時期策士也就是遊說諸侯的縱橫之士的策略、謀略,包括這些策士遊說各國的活動和說辭,還有權謀、智變、鬥爭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不止一個人,最後是由西漢劉向編定的。《戰國策》是分不同國家寫的,所以被稱為國別體史書。這裡面記載的很多故事都相當精彩,有很強的文學性,所以又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
    其中《齊策》記載,齊國有一個人叫淳於髡,長得很矮,身長不滿七尺,但博學多纔,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他經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間傳說、山野逸聞來勸諫齊王。當時的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於髡舉薦人纔。淳於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
    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於髡:“寡人聽說,人纔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裡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多得像肩並肩站著一樣;如果百世之久(一世三十年)能出現一個聖人,那聖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個賢士,賢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於髡回答:“不能這樣說。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父山的背陰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相聚在一起的。我淳於髡大概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裡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淳於髡說他自己是賢士,所以他的周圍就聚集著很多賢士,這就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還是一種分類方法,也就是按照類群進行歸類、類比的方法。這和西方分析的方法不一樣。分析的方法可以說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越分越細,要的是一種細分的、局部的結果。而類比的方法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宇宙萬事萬物紛纭復雜,但可以簡單分成幾大類,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是一種整體思維。
    這就是《周易·文言傳》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這實際上是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就是類比思維,也就是現在學術界常說的“像”思維。“像”其實就是一種“類”,“像”思維就是取像比類思維。《文言傳》的“各從其類”是解釋乾卦九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因為九五是乾卦的最佳時位,九五至尊,又中又正,“飛龍”、“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這些都是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魏晉時期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傅玄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著朱砂的會變紅,靠著墨汁的會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因此人在交友的時候要慎重,多和同類、同等志向的人在一起,纔能在正向能量上有所提升。
    其實萬物是有同頻共振效應的。同頻共振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物理學中,指的是物體達到相同頻率就會產生共振現像。心理學家又賦予了它新的意思,指兩個人在思想、意識、言行、精神、觀念等方面的共鳴和協同狀態。當兩個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點和共鳴點時,證明彼此之間有“共通性”。
    我們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在茫茫人海中,多少人遇見了又告別了,誰纔是自己的靈魂伴侶?怎麼纔能判斷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可以用同頻共振效應來檢驗。首先,三觀是否一致?三觀相合,則會生出萬千趣味;三觀不合,生活隻能越來越乏味,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其次,是否在精神層面上產生了共鳴,是否能做到心意相通?就是即使對方不說,也明白他(她)的想法,也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再高一層就是,是否會常常放電放光?這放出來的電與光,也就是徐志摩在《偶然》中所說“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就像是一種鏡像反射,彼此都能夠感覺到,從沒有一個人能夠這樣懂我、理解我,到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程度。一見如故,一見如我,好像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情趣相投、靈魂共鳴的人聚在一起,不僅是舒適自在的,而且能量會互相加持,不斷放大。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為什麼說能生吉兇呢?這其實就是因果報應。它告訴我們:善良一類的事物聚合,一定會帶來福報,會有吉祥;邪惡一類的事物聚合,一定會帶來惡報,會有兇險。實際上,善良、福報、吉祥就是同類,邪惡、惡報、兇險也是同類。


    剛柔相摩:舌頭和牙齒怎麼分工合作?
    你有過牙齒咬了舌頭的遭遇嗎?那種感覺真是糟糕透了。但那畢竟是反常現像。正常情況下,牙齒和舌頭是分工合作的模範。一大塊美味的肉放進嘴裡,牙齒用它的鋒利剛硬把肉咬碎,舌頭用它的柔軟攪拌品嘗味道,它們隻有相擁相助纔能充分咀嚼食物,以優美的姿態把食物送進胃裡。牙齒和舌頭的分工合作,在《繫辭傳》中被提升到哲學層次,叫“剛柔相摩”。
    我們來學習《繫辭傳上》第一章的第五句:“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意思就是:在天上的成為像,在地上的成為形,變化就出現了。“變化見矣”的“見”應該讀作xi3n。“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都通“現”。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涉及“形”和“像”兩個概念。我們現在說的“形像”這個詞,形和像是連用的,形像就是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具體事物。但分開來說,“形”和“像”又是有區別的。在天上的叫“像”,天上有什麼?有日月星辰、風雲雷電等,這些東西我們能見到、感覺到,但是不能觸摸、不能接觸,這叫作“像”。地上的叫“形”,比如山川、草木,這些都是有形體的,實實在在的,可以見到,可以摸到,可以實際接觸。
    20世紀90年代,我在北京大學讀哲學博士,寫的博士論文就是《像數哲學研究》,後來出版了一本書叫《像數易學》。我認為中國人的思維偏向於“像思維”,當然準確地說應該叫“像數思維”,西方人的思維偏向於“形思維”。
    “像”和“形”比較,“形”是有形、實在的,“像”偏於無形、虛幻。古人要了解天上的事物隻有靠仰望、觀察,並不能真實接觸到。“像”偏於動態,“形”偏於靜態。老子說“大像無形”。老子說的“大像”就是“道”,道是無形的。中國人說的“氣”,就是一種“像”,雖然無形,但能感覺到。還有中醫講的髒像、脈像、舌像,雖然不是具體的可以測量的形體,但卻能通過望聞問切感覺到。
    《繫辭傳》說:“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是在強調事物的變化,無論是天上的像還是地上的形,都是變化的。天上太陽月亮東升西降,一年四季溫熱涼寒,還有天氣風雨陰晴等,始終都是運動變化的。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也是變化的。從這些形、像中顯現出事物變化的道理,隱藏著事物變化的自然規律。比如天上的日月運行、大地萬物生長的過程都是周而復始的,這就是事物發展循環變化的規律。《易經》就是用卦爻符號展現事物發展變化大規律的,所以卦爻符號就叫卦像爻像。
    我們現代人所處的時代,所遇到的無論是有形的東西還是無形的東西,其實都是變化的。比如年輕人會遇到工作變遷、職場競爭、職位升降,還有情感的變化,這都是常態。《周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變化是一種常態。那麼有沒有不變的呢?當然有。《周易》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但也有不變的。&ldq”是不變的,&ldq”是終極的東西。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其實我們學習《周易》就是要找到不變,隨機應變,最後回歸至簡至易。變易、不易,再加上簡易,合稱為“三易”。
    《繫辭傳上》第一章的前五句都以“矣”字結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五句話構成一組排比句。在這五句之後,《繫辭傳》做了一個總結:“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意思就是:所以陽剛和陰柔相互摩擦交流,八卦相互激蕩,以雷霆鼓動世界,以風雨滋潤萬物。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裡“剛柔”特指陽爻和陰爻。陽爻和陰爻是《易經》最基本的符號,陽爻是一長線,陰爻是兩短線。《易傳》稱呼這兩個符號不叫陽爻和陰爻,而叫剛爻和柔爻。剛爻和柔爻的三次組合(23=8)就是八卦,剛爻和柔爻的六次組合(26=64)就是六十四卦。剛爻和柔爻的相互摩擦交流構成八卦,八卦其實就是四對陰陽相互激蕩、相反相成構成的。從陰陽推出八卦,再從八卦推出萬事萬物,可以發現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相對的事物都是有反向作用的,正是這種對立的反向作用,激發出新的更大的能量。這裡描述的是天像的摩擦激蕩:天空烏雲翻騰,電閃雷鳴,世界為之鼓動;天空風雨交加,雨灑大地,萬物得以滋潤。“鼓之以雷霆”是陽剛,“潤之以風雨”是陰柔。有剛就有柔,剛柔相隨,陰陽相摩、相蕩、相推、相感,就產生了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化。
    講到這裡讓我想起取名字。我遇到不少人都說對自己的名字不滿意,想讓我給他們改個名字,我就對他們說:改名不如改心。一個人的名字對人的一生固然有影響,但最重要是改變自己的心理、心智、心靈,一個人的命運就取決於這個人的心。再說一個成年人是很難改身份證名字的,對那些名字實在不好的,有一個辦法,就是取一個字,也就是“表字”。古代嬰兒出生以後由父母取一個名;隻有成年以後纔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取和名的含義相同相近的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另一種就是取和名的含義相反相對的字,比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愈”是不斷進取的意思,取“退之”為字,表示要有進有退,不能隻進不退。我有一個弟子叫賀維,“維”本義是捆東西的大繩子,有把人捆住之意,為此要我給他改個名,我就給他取了一個字,字解之,意思是把繩子解開來。
    總之,《易經》就是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要平衡,剛柔要中和。陰陽的相摩、相蕩,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也是萬物化生的根源。“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就可以使萬事萬物生生不息。


    乾道和坤道:獲得美好愛情的綠色通道在哪裡?
    有一首客家山歌唱道:“入山看見籐纏樹,出山看見樹纏籐;籐生樹死纏到死,樹生籐死死也纏。”這裡“籐纏樹”是比喻夫妻恩愛至死不渝。如果你也向往這種男女相愛的美好境界,那麼你就得先弄清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道理。
    《繫辭傳上》第一章前五句後面是兩句總結:“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再後面的一句是:“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太陽和月亮不停運行,寒冷和暑熱交相更替。
    日月是天空中能看到的最大的像,《繫辭傳》後面說“縣像著明莫大乎日月”,懸掛的物像中沒有比日月更大的了。日就是太陽,月就是月亮。月亮還被稱為太陰。《周易》兩個基本符號陰爻和陽爻相傳是伏羲氏觀察了天地人之後畫出來的,其中天上最明顯的物像就是太陽和月亮,太陽就是一長線的陽爻,月亮就是兩短線的陰爻。為什麼要這樣畫呢?因為太陽雖然東升西降,但每一天都那麼大,大小是不變的,所以畫一長線;而月亮在一個月中有陰晴圓缺,但月缺並不是沒有,所以畫兩短線表示月亮。
    日月對人類是多麼重要,日月給我們光明。王陽明57歲那一年,生命已走到盡頭,他對弟子說:“吾去矣!”弟子淚流滿面,問先生還有什麼遺言。王陽明微微一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最後留給人間的是光明之心。弘一大師李叔同留給人間最後一首詩最後兩句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在開滿花的枝頭,春意盎然;在天空正中央,一輪圓月高高懸掛。人生如果像日月一樣光明,就是幸福、圓滿的。反之,很多人覺得人生是痛苦的,佛教講人生八苦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無明”,不明白宇宙的真理,不明白人生的真相。一個人如果心地光明,就可以解除痛苦,幸福美滿。
    日月構字,左右結構就是“明”,東漢時期煉丹家魏伯陽又說“日月為易”,日月就是陰陽,“易”就是陰陽哲學。日月也可以看成是離坎二卦,日就是離,月就是坎。把離坎看成是日月,在道教的書裡特別多,比如魏伯陽寫的《周易參同契》被奉為“萬古丹經王”。煉丹的藥物主要是鉛和汞,其中鉛是坎,汞(水銀)是離,汞和鉛也稱為日和月、烏和兔。烏是金烏,就是太陽,兔是玉兔,就是月亮。離卦為太陽,坎卦為月亮。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月運行,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帶來一年寒暑的變化。寒暑是一年中自然界氣候的最大交替變化。一年有春夏秋鼕四季變化,四季的氣候特征就是春溫、夏熱、秋涼、鼕寒,春夏的溫熱為陽,秋鼕的涼寒為陰,一年四季不斷變化,暑熱和寒冷交替輪換,周而復始,永不停止。同樣,寒暑也可以看成是坎離二卦:坎卦為水,在北方,為寒冷,因為水要結冰;離卦為火,在南方,為暑熱。如同日月,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也是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一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有時候像夏天一樣事業生活紅紅火火,有時候又像嚴鼕一樣寒冷,事業受挫,生活不順。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一寒一暑,寒往暑來,起伏反復,纔是生活的常態。正如宋代一首著名禪詩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後面一句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就是:乾道化成男人,坤道化成女人。這個“成”可以是化成,也可以是生成、構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一句,一下子從天地自然拉回到人間男女。前面所說的雷霆、風雨、日月、寒暑都是天地自然的陰陽變化,其實也都屬於乾卦和坤卦。相比較而言,雷霆屬於乾,風雨屬於坤;日屬於乾,月屬於坤;暑屬於乾,寒屬於坤。乾道可以化成雷霆、太陽、暑熱,坤卦可以化成風雨、月亮、寒冷。這裡隻指出乾道可以成男,坤道可以成女,雖然隻是舉了男人和女人這一個例子,但其實是說明乾道可以化生一切陽性事物,坤道可以化生一切陰性事物。反過來,一切陽性事物從屬於乾道,一切陰性事物從屬於坤道。
    從天地自然回歸到人間男女,正是《易傳》的目的。《易傳》講天道是為了明人事。從《繫辭傳》提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後,乾卦就用來稱呼男人,坤卦用來稱呼女人。如過去寫婚書,男方的八字稱“乾造”,女方的八字稱“坤造”。還有在道教道士中,“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
    男人屬於乾卦,為陽性,女人屬於坤卦,為陰性,這一點大家都好理解,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從男人和女人的本性來說,男人陽剛,女人柔弱;男人如山,女人如水。比如男人力氣大一些,女人力氣小一些;男人跑得快一些,女人跑得慢一些。就人體長相來說,男人粗壯高大一些,女人瘦弱矮小一些。就身體構造來說,男女最大的區別是生殖區別,男人雄壯,女人包容。從性格來說,男人性格一般偏於剛強外向,女人性格一般偏於柔弱內向。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要發揮自己的天性,一般來說,男人要陽剛一些,女人要溫柔一些。有的女孩子不明白這一點,以為自己溫柔一點就處於下風了,就會被男的欺負。其實不然,溫柔是可以作為武器的,這就是老子說的:“柔弱勝剛
    強。”比如你在商場裡看到一串項鏈,你很想要你的男朋友買,如果你太強勢地說:“今天是考驗你的時候,如果你不給我買,我們就拜拜。”那我告訴你,基本上男人都會說:“那拜拜就拜拜。”但如果你十分溫柔地撒嬌:“我就是想要嘛!”那你如願的把握就大多了。所以,天性不僅是人的本能,在特定場合也可以是一種優勢。
    當然這是指一般情況,也有例外。我有一個弟子曾經跟我抱怨說:“我的妻子太強勢了,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司裡都是她說了算,我真受不了。”我就問他:“現在孩子怎麼樣?企業發展怎麼樣?”他說:“很好啊。我兩個孩子學習很好,很活潑,也很孝順,企業業績年年增長。”我聽了哈哈一笑:“那就很好啊!在你的家裡你妻子就是陽,你就要做陰。你們隻要陰陽能互補,這種搭配就是最好的了。”其實“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隻是從人體構造、辦事風格、性別特征的一般情況說的,一般情況下男人是陽,女人是陰,但不能簡單看成男人就一定是陽,女人一定是陰。比如性格上,有的女人性格強勢、剛硬一些,那就是陽性性格,有的男人性格弱勢一些、柔和一些,那就是陰性性格;在能力上,有的男人能力不如女人,那麼男人就是陰,女人就是陽。隻要互補就好,千萬不能兩個都是陽,或者兩個都是陰,那就麻煩了。再仔細分析一下,其實男人和女人大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一個完美的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陰陽合體,有陰有陽的。那麼究竟男人是陽多還是陰多?女人是陰多還是陽多呢?這一點《周易》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辨別方法,我將會在後面的《說卦傳》中再和大家詳細分享。


    乾坤易簡:為什麼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十幾年前有一本書特別暢銷,叫作《生活簡單就是享受》。這本書教給讀者對生活全方位進行簡化處理的小竅門。比如“用快速清理法打掃房間”“把逛食品雜貨店的時間減少一半”“簡化你的飲食習慣”“不喜歡的節日就別勉強過”“停止做雜事”“留出屬於自己的時間”,諸如此類的簡化小竅門有100來種。這本書是美國人寫的,但卻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鳴,為什麼呢?因為它暗合了“簡易”這樣一個人類共同追求的天道。《繫辭傳》就將乾坤的最大特性歸納為“簡”“易”二字。
    前面我們學到《繫辭傳上》第一章的“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講男人和女人的乾道和坤道、陰陽屬性,不少朋友覺得很有意思,明白了乾坤陰陽的區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後面的一句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意思就是:乾卦主管創始開始,坤卦主管生成萬物。“知”在這裡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主管的意思。比如古代所說的知縣、知府中的“知”就是主管的意思,知縣、知府就是一個縣、一個府的最高行政長官。“乾知大始”的“大”讀作“太”,這兩個字是相通的,“大始”就是“太始”;“坤作成物”的“作”也是主管的意思,和前面這個“知”構成互文。這裡強調的是乾主管創始,坤主管生成。大文豪蘇東坡解釋這一句說:“至虛極於無,至實極於有。無為大始,有為成物。”“大始”是事物至虛、無形的階段,“成物”是事物至實、有形的階段。這說明在萬物生成的過程中,乾是第一階段,坤是第二階段。萬物總是從無形開始,然後到有形。
    其實乾卦和坤卦各自的作用,在《彖傳》裡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萬物資始,乃統天”“,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我在《張其成講易經》這本書中解釋過這兩句話,大家可以翻開看一下,這裡不再重復。我要說明的是,這兩句話同樣強調了乾是“始”,“萬物資始”即萬物靠乾卦而開始;坤是“生”,“萬物資生”即萬物靠坤卦而生成。“始”是什麼?《說文解字》說:“始,女之初也。”就是女人剛剛生下來,就是童女。這是說,乾卦好比童女、少女;而坤卦主宰生育,好比母親、少婦。我們看“母”這個字,甲骨文和篆
    書都是女字加上兩點,這兩點表示女人的兩個乳房,代表成熟的女人。那這個童女和這個母親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當然是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兩個階段。也就是說,乾卦是第一階段,坤卦是第二階段,先有“始”後有“生”。乾卦完成創始的任務,到了坤卦纔能完成生成萬物的任務,隻有成熟的女人纔可以生孩子,所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卦主管創始,坤卦主管生成。
    當然生成萬物是乾和坤也就是陽和陰共同的作用,缺一不可。男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女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如果不交合怎麼生孩子?《周易》特別強調乾坤的和合作用,所以《彖傳》說:“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意思是要雲雨交合之後,纔能生成萬物。
    所以,做事情必須男女分工合作纔能成功。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當然不是說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是男人和女人一起參加,而是說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陰陽結合、剛柔並濟,或者軟硬兼施,纔能成功。
    我們再來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在前,坤在後。坤卦的最大功能就是要順,看坤卦的六條爻辭就可以看出是一個順應的過程。天道是第一位的,大地要順應天道。我們做人做事也一定要按照天道來做,這樣纔會圓滿成功。
    為什麼按照乾坤之道來做可以圓滿成功呢?《繫辭傳》接著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這兩句話機械地從字面理解是說,乾卦因為容易而被人知曉,坤卦因為簡單而發揮功能;容易則便於為人所知,簡單則便於被人遵從。不過“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這句話,不能機械地割裂開來,看乾怎麼樣、坤怎麼樣,要合起來講,這種修辭方法叫互文。“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是說,乾和坤都是以易知、以簡能,就像唐代王昌齡的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說就是秦代的明月和漢代的關隘,而應該是秦漢時代的明月和關隘。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中的“以”是因為或者憑借的意思,乾卦和坤卦因為容易、平易纔被人知曉、為人了解,因為簡單纔能發揮功用。分開來說,乾,指天上日月運行、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坤,指地上的萬物變化以及人類行為變化的規律。這句話承接著上一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說明了天的創始純發於自然,日月運行、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一點也不難了解;大地生成萬物隻要順從乾陽天道就行了,非常簡單,不必費力勞神,這樣就能發揮它生成萬物的巨大功能。
    乾坤是《周易》最重要、最基本的兩個卦,這裡講乾坤其實就是講整部《周易》的基本原理,“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就是說《周易》的原理是至易至簡的,非常容易,非常簡單。正因為容易和簡單,所以就便於了解、便於遵從了。
    按照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的說法,“易”有三義:變易,不易,易簡(也就是簡易)。現在有不少學者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四易”“五易”“六易”說,但在我看來都逃不出這“三易”。“三易”是從三個層面揭示出宇宙萬物的本質,已經非常完備了。所以我反復說,學《周易》的目的就是找到不易,隨時變易,回歸簡易。
    一個平易簡單的人,是幸福快樂的!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實就是簡單快樂。人心簡單纔快樂,你看一個小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喫就喫,想睡就睡,不會想太多,活得就這麼簡單,所以小孩子活得很快樂。一個人如果想得太復雜,活得也會很復雜:復雜的人際關繫,復雜的人生追求,復雜的生活狀態,還怎麼能快樂起來?再看那些高壽的老人,也活成了老小孩,不會想那麼多事,也不會管那麼多事。我遇到一個將近100歲的老太太,身體很好,就是耳朵有點背,當小輩跟她說事的時候,她就:“啊啊?說什麼?聽不見。”可有一次赴宴,當服務員輕輕地說:“老太太歲數大了,就不點紅燒肉了。”老太太馬上說:“我就要喫紅燒肉。”大家都哈哈大笑。你看,老太太是裝的。裝聾作啞是一種智慧,不要管兒孫那麼多事,活得簡單,就會長壽,就會快樂。


    成位乎其中:怎麼纔能達到內聖外王、德業雙修的境界?
    如果讓大家評選出一句最廣為人知,又最讓人心甘情願去做的生活行為規範用語,我估計“紅燈停,綠燈行”這句話大概能被評成第一名。這麼簡單的一句交通用語,卻贏得了最廣泛的接受和執行,就因為它非常簡單、非常容易理解,正因為非常簡單、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就讓人感覺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