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道德情感現像學:透過儒家哲學的闡明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盧盈華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569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4265692
    作者:盧盈華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力求揭示儒學怎樣促進對情感、價值與德性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細致地描述關鍵情感以及它們與儒家核心價值德性的關聯,本書將會更好地指導道德實踐,並推動現像學、中國哲學、倫理學、跨文化考察、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內容簡介

    以馬克斯·舍勒與儒家尤其是心學的相關描述為中心,本研究澄清了我們個人與人格間的體驗,旨在促進對情感、價值與德性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書細致地分析了關鍵道德情感(如同情-愛、羞惡、恭敬、信任)以及它們與儒家核心價值德性(如仁、義、禮、信)的關聯。心的秩序被展示為情感秩序,而非邏輯或理性秩序。基於對“心有其理”之具體內容的闡發,本書希望推進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推動現像學、中國哲學、跨文化詮釋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作者簡介

    盧盈華,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青年研究員。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現像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入選“錢江人纔計劃”。研究重心為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並發掘現代新儒學、倫理學、現像學、心理學與心理分析、海外中國哲學等學術資源,關注心、情、意識、價值話題。研究方法傾向於通過個人和人格間體驗的視角進行哲學的檢視與發展。於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Dao,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Asian Philosophy, 《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史》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其中A&HCI收錄10餘篇。作品獲得《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在亞洲和比較哲學學會(SACP)、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等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英文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項,省部級課題1項。

    目錄
    導言 儒家心學與道德體驗的哲學進 1
    節 休謨與康德:誰更接近孟子? 8
    第二節 心:作為情感的意向 9
    第三節 個體尊嚴與自律 13
    第二章 馬克斯•舍勒與王陽明思想中先天的價值與感受 17
    節 儒家心學中道德情感的特征 18
    第二節 馬克斯•舍勒的先天價值與感受觀念 25
    第三節 儒家思想中的價值與感受現像 ——兼及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詮釋 37
    第三章 同情與愛的現像學 45
    引言 45
    節 同情與共感現像學 46
    第二節 愛的現像學 52
    第三節愛的再探討 57
    結語 65

    導言 儒家心學與道德體驗的哲學進 1 


    章 重新檢視對儒家倫理學的康德式詮釋 7
    節 休謨與康德:誰更接近孟子? 8 
    第二節 心:作為情感的意向 9 
    第三節 個體尊嚴與自律 13 
    第二章 馬克斯•舍勒與王陽明思想中先天的價值與感受 17
    節 儒家心學中道德情感的特征 18 
    第二節 馬克斯•舍勒的先天價值與感受觀念 25 
    第三節 儒家思想中的價值與感受現像 ——兼及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詮釋 37 
    第三章 同情與愛的現像學 45
    引言 45 
    節 同情與共感現像學 46 
    第二節 愛的現像學 52 
    第三節愛的再探討 57
    結語 65 
    第四章 同情、愛與儒家“仁”的觀念 67 
    引言 67 
    節 孟子對仁的描述中的同情與愛 68 
    第二節 一體之仁與愛 73
    第三節 仁愛的普遍性與良知 79 
    第四節 同一感、一體感與個體性 83 
    結語 92 
    第五章 羞恥現像學 94 
    引言 94 
    節羞恥體驗中精神、生命與快樂的衝突 95 
    第二節破壞性羞恥和羞辱 106 
    結語 114 
    第六章 羞恥與儒家“義”的觀念 116 
    節 義:責任與內在情感 116 
    第二節儒家語境中的羞恥與義 11 
    第三節 禮、仁與義 125 
    第七章 敬之現像學 132 
    節 儒家經典中“敬”的兩種基本含義 132 
    第二節 作為道德感受的尊敬之三類 135 
    第三節作為宗教感受的尊敬:謙卑、崇敬以及相關的感受 141 
    第四節儒家語境中作為宗教感受的尊敬 146 
    第八章 敬與儒家“禮”的觀念 151 
    節 禮的來源和基礎 151 
    第二節 禮與尊敬的關聯:禮[樂]如何恰當地表達道德和宗教尊敬 157 
    結語 166 
    第九章 信任、守信與不信任 168 
    導言 168 2 純粹哲學叢書•道德情感現像學 
    節 信任與守信的表現與關聯 170 
    第二節 不信任相關問題:破壞信任的力量、欺詐與避嫌 183 
    總結 193 
    結語 “心有其理”與“人心惟危” 196 
    參考文獻 200 
    致謝 210

    前言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互敬,儒家的道德修養更強調對自己的要求或追求,而不太提倡將要求施加給他人。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4》)如果一個人在表達尊敬時對他人的回敬抱有很高的期望,當別人不回敬他時,他會感到被冒犯。例如,當一個人向他人鞠躬,他人沒有鞠躬回應時,如果此人認為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就會感到不受尊敬,心生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禮似乎是無效的,它反而使人過度敏感、要求苛刻。這招致了《道德經•三十八章》對禮的批評:“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道家看來,隻有當人失去了自然之道和它所注入的品德時,纔有必要限制和調整人的行為。在盛行“自己如此”或對環境的自發反應(自然)的理想社會中,由於道的流行,人們不需要頻繁地相互交往,相互麻煩。莊子也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在自然活動中,一個人不願去展示對別人的尊敬,也不希望別人向自己敬禮。道家對虛禮的批判是富有意義的:輕松的生活比煩瑣勞累的習禮生活更好。筆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道家的批評,因為禮確實制造了很多麻煩提高了對他人回應的期望。此外,對婚喪禮儀規模的評價和攀比,使人們忽視了其初衷。在理想的情況下,按照道家的生活方式行事,人們會生活得更自由,更不受約束。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互敬,儒家的道德修養更強調對自己的要求或追求,而不太提倡將要求施加給他人。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4》)如果一個人在表達尊敬時對他人的回敬抱有很高的期望,當別人不回敬他時,他會感到被冒犯。例如,當一個人向他人鞠躬,他人沒有鞠躬回應時,如果此人認為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就會感到不受尊敬,心生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禮似乎是無效的,它反而使人過度敏感、要求苛刻。這招致了《道德經•三十八章》對禮的批評:“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道家看來,隻有當人失去了自然之道和它所注入的品德時,纔有必要限制和調整人的行為。在盛行“自己如此”或對環境的自發反應(自然)的理想社會中,由於道的流行,人們不需要頻繁地相互交往,相互麻煩。莊子也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在自然活動中,一個人不願去展示對別人的尊敬,也不希望別人向自己敬禮。道家對虛禮的批判是富有意義的:輕松的生活比煩瑣勞累的習禮生活更好。筆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道家的批評,因為禮確實制造了很多麻煩提高了對他人回應的期望。此外,對婚喪禮儀規模的評價和攀比,使人們忽視了其初衷。在理想的情況下,按照道家的生活方式行事,人們會生活得更自由,更不受約束。
     盡管如此,即使我們承認沒有必要期待他人的強烈敬重,還是要看到,無意識地期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尊嚴表現出基本的尊重還是有意義的。謙卑絕不意味著完全放棄自尊,讓人安然地接受羞辱。在維護個人尊嚴方面,基本的道德禮儀仍然不可或缺。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28》)。禮使我們能夠保持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此外,盡管道家的反對有一定道理,但是各種各樣的情感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身上,禮儀對情感的調節作用還是應當得到認可。更重要的是,儒家認為,道家拒絕承認我們之間有道德需要的觀點是偏頗的,而幫助創造一個道德的社會是禮的適當目的。亞倫•斯托內克爾(Aaron Stalnaker)寫道:“禮訓練每個人適當地關心和尊敬他人,因此早期儒家認為它可能是卓越的治理藝術,包括對於自我和社會的相互關聯的管理。”

    媒體評論

    本書接續現代新儒家思想,通過著重溝通舍勒現像學與中國哲學,為情感與心性哲學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在此書中,透過對實事之豐富性與復雜性的關注,盧盈華細致全面地描述了“心有其理”的具體活動內容及其偏離形式,揭示出儒家心學的本源精神與持續新意。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及國學院教授 郭齊勇


     


    本書在回溯哲學歷史的同時,注重哲學問題的辨析;在文本詮釋的同時,又時時訴諸日常經驗的反思,體現了由史入理的進路。以比較研究為視域,本書同時展現了不同哲學傳統之間的互鋻。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繫教授 楊國榮


     


    儒學是探究情感與價值問題的主要傳統思想資源之一。通過批判地考察東西方思想家的文本,采用比較分析和現像學的方法,本書將心的秩序展示為情感秩序,提出了儒家道德情感現像學的重要觀念。
    ——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繫特聘教授 王慶節


    本書接續現代新儒家思想,通過著重溝通舍勒現像學與中國哲學,為情感與心性哲學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在此書中,透過對實事之豐富性與復雜性的關注,盧盈華細致全面地描述了“心有其理”的具體活動內容及其偏離形式,揭示出儒家心學的本源精神與持續新意。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及國學院教授 郭齊勇


    本書在回溯哲學歷史的同時,注重哲學問題的辨析;在文本詮釋的同時,又時時訴諸日常經驗的反思,體現了由史入理的進路。以比較研究為視域,本書同時展現了不同哲學傳統之間的互鋻。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繫教授 楊國榮


    儒學是探究情感與價值問題的主要傳統思想資源之一。通過批判地考察東西方思想家的文本,采用比較分析和現像學的方法,本書將心的秩序展示為情感秩序,提出了儒家道德情感現像學的重要觀念。
    ——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繫特聘教授 王慶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