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孔子的智慧 王立新教授從學習、處世、交友、孝道、為人等方面深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王立新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289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328958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尊重傳統和經典的基礎上發揮新意,深入淺出地啟發讀者思考關於自我和人生的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習、處世、交友、孝道、為人等方面著手,以《論語》中的相關論述為依據,試圖展現孔子作為曾經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滾打中體會出的一些人生經驗。本書盡量避免重復孔子作為聖人的習慣之論,而是將他當成一個智者來看待,從他的言論和行動中,獲取有益於我們更好生活的信息,為提高我們生活的自覺性,同時也為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服務,期待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書結合現代社會中的相應實際展開論述,在尊重傳統和經典的基礎上發揮新意,抒發作者個人見解和思考,深入淺出地啟發讀者思考關於自我和人生的問題。

    作者簡介

    王立新,思想史學者、深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思想和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數十年,出版有《胡宏》《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王立新講論語》《船山大傳》《理學開山周敦頤》《從胡文定到王船山》《思想引領人生》《建宋:趙匡胤的奮鬥》(第1版原名《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君趙匡胤》)等著作。在鳳凰網、央視百家講壇、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衡陽石鼓書院大講壇、北京大學博雅講壇、《天津日報》超閱大講壇、各省市圖書館等媒體、場域,講授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場,被戲稱為“講壇上的馬三立”。

    目錄
    函學習的智慧00
    札為什麼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聖人?00
    第二札為什麼說世界上隻有三等人?00
    第三札為什麼說智者之智在於知道自己無知?0
    第四札《論語》的篇為什麼叫《學而》?0
    第五札復習會使人感覺快樂嗎?0
    第六札為什麼一生都要堅持學習?0
    第七札為什麼要向身邊一切可學者學習?0
    第八札為什麼說不學習,優異的天賦會丟失?0
    第九札為什麼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0
    第十札為什麼放下宿怨,能夠學到對方的長處?0
    第十一札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學習?0
    第十二札為什麼要結合思考去學習?0
    第十三札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可怕的陷阱?0

    函學習的智慧00
    札為什麼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聖人?00
    第二札為什麼說世界上隻有三等人?00
    第三札為什麼說智者之智在於知道自己無知?0
    第四札《論語》的篇為什麼叫《學而》?0
    第五札復習會使人感覺快樂嗎?0
    第六札為什麼一生都要堅持學習?0
    第七札為什麼要向身邊一切可學者學習?0
    第八札為什麼說不學習,優異的天賦會丟失?0
    第九札為什麼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0
    第十札為什麼放下宿怨,能夠學到對方的長處?0
    第十一札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學習?0
    第十二札為什麼要結合思考去學習?0
    第十三札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可怕的陷阱?0
    第十四札學習的久動力是什麼?0

    第二函處世的智慧0
    札為什麼說處世是人生的社會需要?0
    第二札為什麼強調人生要有一定的修養?0
    第三札為什麼要強調尊重是處世的基本出發點?0
    第四札“人焉?C哉”究竟是怎樣一種察人的智慧?0
    第五札“眼睛是心靈窗戶”的發明人是誰?0
    第六札作為知人有效方法的“知言”是什麼意思?0
    第七札孔子和南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0
    第八札女子難不難養的原因在哪裡?0
    第九札孔子怎樣嫁女、嫁姪女?

    第三函感戴父母恩德的智慧
    札孝與不孝在死的問題上如何體現?
    第二札孝與不孝在生的問題上之分野何在?
    第三札孝與敬是一種怎樣的關繫?
    第四札為什麼說孝的問題在今天比古代更復雜?
    第五札傳統的孝道像和煦的春風一樣溫潤嗎?
    第六札為什麼要理性地對待傳統孝道?


    第四函交友的智慧
    札為什麼說交朋友就是交自己?
    第二札送朋友點什麼好?
    第三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從何而來?
    第四札是朋友勝過兄弟,還是兄弟親於朋友?
    第五札交朋友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第六札為什麼說友情可以實現對人生的情感救贖?

    第五函自立自處的智慧
    札“為己之學”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嗎?


    第二札如何將挫折轉化成體會和動力?
    第三札怎樣通過培養貴族精神去喚醒生命智慧?
    第四札利從何來?義向何去?
    第五札“恭而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

    第六札說幾句《論語》的閑話


    後記

    前言
    前言


    距離孔子實際生活的年代,現在已過去2500多年。2500多年來,孔子一直都在被誤解。

    前言


     


     


    距離孔子實際生活的年代,現在已過去2500多年。2500多年來,孔子一直都在被誤解。


     


    誤解一,就是過度詮釋,將孔子當成的神——聖人來對待。這種對待,一方面寄托了人們對公平、仁愛政治的企望,表達著人們對和諧、公平、公道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後來者的懶惰、缺乏勇氣和能力,當然主要還是由於歷代統治者對後世創新者“異端”思想傾向的排斥和壓抑,使得有創新能力的人,無奈之下隻得逃歸到孔子那裡棲息。沒人能超越孔子,或者從另外的起點和途徑上做出更加廣泛、深刻的思想、文化貢獻,對於各自所面臨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無論如何,都去孔子那裡找說法,不必經由自己的努力奮鬥去改善。對於一切不合理的社會現像,尤其是殘酷的政治統治,明裡指責、暗裡咒罵一通,說是不符合或者嚴重違背孔子的仁愛思想,之後便像沒事了一樣,依然故我地隱忍下去,一代一代,就這樣繁衍,不求改變自身所處環境,隻求用孔子罵一罵各自的當下,希望政治和社會生活,永遠按照孔子指示的道路走就行了,任何另外的作為,都被當成妄自尊大、自不量力,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


     


    誤解二,就是把孔子貶得一錢不值,中國後世歷史的一切禍患和災殃,專制的暴虐、社會的苟且、科技的落後、自由和民主的千呼萬喚而不來、公平正義的不斷缺席等,都被一股腦推卸到孔子的身上。


    一推了事,無論政府和民眾,誰都不必承擔歷史與現實的責任,好像隻要給孔子“踏上一萬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大家便可以就此輕松地活下去了一樣。


     


    這本小書無意在上述兩個顛蕩出的歷史漩渦裡打轉轉,它試圖以另外一種圖景,展現孔子作為曾經的生存者,在生活世界的滾打中體會出的一些有關人生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改善我們自己的生活,或許會有另外的啟迪和幫助。所以本書盡量避免重復將孔子作為聖人的習慣之論,更不會將孔子當成魔鬼,而隻是將他當成一個智者來看待,從他的言論和行動中,獲取有益於我們更好生活的訊息,為提高我們生活的自覺性,同時也提升我們生命的品質服務。期待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當然這隻是願望,作者自己就已明確感到,沒有脫出習慣性的窠臼,不過在一些個別的地方,還是略覺稍有新意的。


     


    這種立意,使得本書沒有在單純指向道德意義的傳統目標上過多糾纏,也沒想去為孔子純粹道德觀念的意義究竟何指提供新鮮的說法,而是將主要精力盡量投射到孔子更具當下意義和未來意味的相關說法和做法上,順著孔子的說法,或者借助孔子的說法,談到了很多現代的人生問題。至於效果是否達成,全在讀者朋友們的感覺和評判裡,作者自己說的實在無法算數。誠望批評指正,以期實現著、閱相長。詳細的內容都寫在書裡了,更多的闡述,已屬多餘。


     


     


    辛丑年立夏日


     

    在線試讀
    “恭而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


    因為這段時間,對孔子“恭而安”的人生狀態倍感親切,好像真在生命深處,意識到了這種境界的可望難及,所以纔想粗淺地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溫良恭儉讓”一語,出自《論語·學而》篇中孔門弟子陳亢與子貢之間的對話。“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陳亢字子禽,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把他當作孔門弟子,另有一說,認為他是子貢的學生,而不是孔子的弟子。《論語》中有陳亢對子貢說“孔子真的比您強嗎”之類的話,看來真像是子貢的學生,也可能是司馬遷搞錯了。子貢復姓端木,單字名賜。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陳亢問子貢:孔子到咱們這個小諸侯國(邦)來,一定能了解到邦國的政治情況,是他自己問到的,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子貢說:(不問人家怎麼會告訴他),夫子態度溫良恭儉讓,所以人們都願意認真細致地告訴他,這是他與別人在了解情況時非常不同的地方。

    朱熹在《論語章句集注》中解釋這句話時說:“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這樣的說法,是講孔子的“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於是別人就主動來跟他親近,他也就因此了解了很多真實的情況。


    本來隻是了解問題時的態度,經後世儒者尤其是朱熹的“詮釋”,“溫良恭儉讓”,卻早已躍出這件事情和這句話語之外,成了孔子“盛德光輝”的道德人格的“宣傳”。

    “恭而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


     


     


    因為這段時間,對孔子“恭而安”的人生狀態倍感親切,好像真在生命深處,意識到了這種境界的可望難及,所以纔想粗淺地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溫良恭儉讓”一語,出自《論語·學而》篇中孔門弟子陳亢與子貢之間的對話。“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陳亢字子禽,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把他當作孔門弟子,另有一說,認為他是子貢的學生,而不是孔子的弟子。《論語》中有陳亢對子貢說“孔子真的比您強嗎”之類的話,看來真像是子貢的學生,也可能是司馬遷搞錯了。子貢復姓端木,單字名賜。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陳亢問子貢:孔子到咱們這個小諸侯國(邦)來,一定能了解到邦國的政治情況,是他自己問到的,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子貢說:(不問人家怎麼會告訴他),夫子態度溫良恭儉讓,所以人們都願意認真細致地告訴他,這是他與別人在了解情況時非常不同的地方。


     


    朱熹在《論語章句集注》中解釋這句話時說:“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這樣的說法,是講孔子的“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於是別人就主動來跟他親近,他也就因此了解了很多真實的情況。


     


     


    本來隻是了解問題時的態度,經後世儒者尤其是朱熹的“詮釋”,“溫良恭儉讓”,卻早已躍出這件事情和這句話語之外,成了孔子“盛德光輝”的道德人格的“宣傳”。


     


    咱們今天要把話題從這裡岔開,轉移到孔子的人生狀態,也就是轉移到他是如何處置自己生命這個問題上來。


     


    孔子一生雖然奮鬥不止,為了實現理想而辛苦奔波,但是他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因為他深深懂得,理想隻是實現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追求理想,是為了使生活的格調更高遠,更有公益性。追求理想,不是為了毀棄人生的幸福。


     


    孔子追求成聖,同時修得道德的力量和道德的品格,使生命變得偉大和崇高,從而使人生的幸福建立在更多人都能幸福的基礎之上。同時又不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而舍棄自己,在提高自己德性內質的同時,與大家同享生活之樂。


     


    孔子徜徉於繪畫、音樂和詩歌的意境當中,他的人生充滿詩情畫意,彈琴和歌唱是他人生的另一主調。這一主調,保障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充滿詩意,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音樂欣賞的快慰。他生活在詩歌和音樂的世界裡,他和他身邊的人們,都被詩情畫意所籠罩,同時也都經常陶醉在音樂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


     


    由於德行的修養和對詩歌與音樂的把握與享用,使得他和弟子們生命裡的幸福感,達到了令人羨慕的程度。


     


    雖然德行和藝術並不直接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卻少不了德行和藝術。隻有在德行完好的前提之下,徜徉在藝術般的生活情境中,人生纔會呈現高層次的幸福狀態。


     


    孔子究竟給了學生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些學生的心目中,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綜合形像呢?《論語·子張》篇中有一句子夏講的話: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說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你去跟他接觸的時候,對他的感覺,會發生三次比較明顯的變化。開始一看,“哇,很嚴肅,有點嚇人。”當你有了跟他比較近距離的交往以後,感覺發生了變化,不再覺得他不好接近,而是感覺很溫和,很和善了。但是當你聽到他講話時,又會在心裡產生新的判斷:“這個人一絲不苟,態度認真嚴肅,不容侵犯,不敢褻瀆,不能輕慢。”


     


    非常明顯,子夏已經把老師孔子的日常生活狀態,抽繹成了“君子”的普遍標準。這樣的抽繹,顯然是為了提升學者的人生品格,因此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義,不再局限於對孔子一個人的贊美和崇拜,個體的特征,被提煉成了普遍的“狀貌”。


     


    但是,正因為這種普遍的抽像,反倒使從個體的經驗中抽繹出來的“特征”,失去了相當一部分鮮活的個性特點。這個被抽繹出來的普遍“狀貌”,與孔子本身的生命狀態相比,也就顯得有些僵硬或刻板,其中靈動鮮活的個性、收放自如的彈性等,都被“蒸發”掉了很多。


     


     


    《論語·述而》篇中說:“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溫”,就是溫和,就是溫暖,就是溫潤,就是溫馨。孔子待人很溫和,因為溫和,所以學生和朋友們跟他相處纔感到溫暖,纔會覺得溫馨,纔感覺和藹親切,每天都能跟孔子溫潤地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多麼幸福快樂的事情!但是孔子的溫和,不是無原則的哄人,更不是整天沒正經的,隻在那裡嘻嘻哈哈。一方面,他很嚴肅,也很嚴正,他很莊嚴,這就是“厲”。從態度上講,孔子是溫和的,同時也是嚴肅認真、不輕易苟且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孔子很有威嚴,有時還會很嚴厲,但卻不兇狠,就算是批評,也不會傷到人的尊嚴,不會使人感到受了傷害。這就是“威而不猛”。以上兩個角度,都是他跟別人相處時的狀態,而他面對自己時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恭而安”。


     


    什麼叫“恭而安”?恭,就是哪怕自己一個人獨處,都是很恭敬的樣子,恭敬什麼呢?恭敬天地;


    恭敬出於天地的自己的生命,可能還包括恭敬天地間的一切生靈;重要的還是恭敬自己的生命。有了恭敬,使得孔子獨處的時候心裡很安靜,情緒很安寧,整體人生狀態很安詳。不像


    現代人看上去總是身影急促,心情急迫,情緒急躁,總好像有多大事要干,其實都是些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兒,或者根本就是庸人自擾,沒事找事。沒有正經事干,又不願意讀書、思考,體會人生,所有的空閑時間,好像都是人生的累贅和負擔一樣,於是就拿雞毛當令箭,把芝麻誇大成西瓜,陷自己於陀螺一般的境地,隨著混沌的時勢天旋地轉,把自己攪得整日心神不寧。


     


    就算有正事干的人也一樣,經常把自己弄得手忙腳亂,沒有時間和心思回頭瞻顧或者駐足回味。生命在活動,生命在奉獻,但卻不知道究竟奉獻了什麼,活動有什麼意思。精神隨著身體四處奔跑,疲於奔命,連感受自己活著這件事的功夫和心情都沒有,形神俱疲,心體兩憊。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幸福感呢?


     


    幸福是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肯認,當然這是初起的狀態,幸福同時也是並且尤其是對自己生命活動的脈搏、節奏等的自我感覺、自我撫慰。這種感覺的獲得,仰賴於一定的時間和條件,可是有一點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給自己留下一點兒空閑的時間,還要給自己找到一點兒相對寧靜的空間。


     


    體會人生和感受幸福,一定需要獨處,否則就不會產生對生命的真實感受。非要找一個或幾個伙伴一起喫飯說話,一起逛商場、看電影,一起遊蕩玩樂,一起閑扯之類,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這種對於人生的自我感受。一個人必須養成獨處的習慣,這是真正的自立、自主、自強的表現。連一個人獨處都感到寂寞,感到無聊或者感到恐慌,是不可能養成獨立不倚人格的,沒有獨立不倚的心理品格,人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深層樂趣。


     


    生命本身就是意義,就是快樂,就是美。在生命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的層面上,感受生命的偉大與崇高,雖然是聖賢和英雄豪傑們非常動人的一面,但是聖賢豪傑也是人,在根本的意義上,大家都是生命,而且也都隻有這一次生命。從這個角度上看,生命的恬淡自適和生命的暢順閑舒,那纔是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不止偉大崇高,而且還神奇美妙,後者其實遠勝於前者。


     


    到了“恭而安”的境地,人就不再計較利害,不再繫心得失,不再分別剖判,不再爭長道短,不再比強較力,不再忌諱生死,不再牽掛今生來世。一切都放下了又都還在做著,一切都不再較真但卻一點也不馬虎,心思完全淡然了,但卻充滿奮鬥的樂趣。……任何人或學派,隻要還在堅持主張,隻要還在言說自己比其他人或另外的學派高明,就永遠也無法達到這樣“仰之彌高”的非人非神的狀態。


     


    “恭而安”的感覺真好,那纔既是人類群體共同意義和價值的崇高人生境界,同時也是個體生命愉悅、平和、寧靜、安然的平常狀態。隻有恭而安,纔能細致感受天地間的一切,這是體會人生,也是享受人生,更是贊美人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真實的生命之美。這種狀態,隻有在真正的“知天命”之後,纔會呈現出來。


     


    恭敬地讓生命自己在那裡活動,而自己似乎置身其外地在一旁觀察、體貼、品味,這樣的境界纔真正可以叫作“樂天安命”。我過去講,知天命,就是知道天底下生命本有的局限,其實還應該包括生命的自我感知、自我賞玩、自我陶醉。欣賞天地合力造就出如此精密而神奇的生命——它既有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能力,又有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本能。任何生命個體對於自我的默默欣賞,都是對天地創造生命的禮贊,都是使自身融入天地大化過程的卓越奉獻。


     


    隻有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恭而安”,纔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吾與點也”的願望,那是對生命狀態的追求,不是對人生理想的執泥。


     


     “恭而安”,是孔子給學生們的綜合印像,也是孔子晚年以後的日常生命狀態。“恭而安”,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禮贊,是不必張揚,也遮蔽不了的人生幸福的自覺呈現。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