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直覺與審美自由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張中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60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76010
    作者:張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3月 

        
        
    "

    編輯推薦

    在西方美學當中,“直覺”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和範疇。在啟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以後,這兩個概念產生了與理性、邏輯相衝突的新發展:“直覺”以本能性、心理性和非理性為特點,而“自由”也陷於身體歡愉和個體沉思。本書將“直覺”“自由”概念在美學中統一,並詳盡說明了這一過程自古至今的發展,可謂是以一種新的眼光重新敘述了西方美學史、哲學史。

     
    內容簡介

    在啟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以後,“直覺”“自由”與理性、邏輯產生了衝突:“直覺”以本能性、心理性和非理性為特點,而“自由”也陷於身體歡愉和個體沉思。本書將“直覺”“自由”概念在美學中連接、統一,並以此種眼光重新敘述了西方美學史,認為這種衝突是審美對傳統理性和邏輯的一種超越。為此,本書回顧了“直覺”“自由”概念的發展、聯繫歷程,並以梅洛-龐蒂、海格德爾、福柯、列維納斯等現代思想家為例證,發現西方美學逐漸把直覺和自由聯繫到一起,將人本、存在、身體、感性、反思、救贖等關切融入自身,從而使現代思想家得以開始其浪漫之思和自由之旅。人隻有運用直覺,進行深情的審美,纔可以從有限走向無限,走向真正的完滿和自由。

    作者簡介

    張中,1973年生,江蘇睢寧人。201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繫文藝學專業(碩博連讀),師從張德興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2012—2014年工作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師從莫偉民教授。現為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美學與文藝理論。在《文藝理論研究》《江淮論壇》《江漢論壇》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80餘篇。

    目錄
    緒論
    節 直覺的考古
    第二節 直覺與思維
    第三節 審美(藝術)直覺
    節 自由的譜繫
    第二節 作為一種觀念的審美自由
    第三節 審美自由的邏輯及其現代性描述
    節 (審美)直覺
    第二節 審美自由
    第三節 直覺、審美與生存(自由)
    節 審美與直覺主義
    第二節 審美自由與審美主義
    第三節 直覺與審美自由
    節 知覺與身體

    緒論


    上篇


    章 無窮的直覺
    節 直覺的考古
    第二節 直覺與思維
    第三節 審美(藝術)直覺


    第二章 自由與審美自由
    節 自由的譜繫
    第二節 作為一種觀念的審美自由
    第三節 審美自由的邏輯及其現代性描述


    第三章 康德的直覺(觀)與審美自由
    節 (審美)直覺
    第二節 審美自由
    第三節 直覺、審美與生存(自由)


    第四章 直覺與審美自由
    節 審美與直覺主義
    第二節 審美自由與審美主義
    第三節 直覺與審美自由


    下篇


    第五章 知覺、身體與自由
    節 知覺與身體
    第二節 梅洛龐蒂的身體美學
    第三節 藝術知覺與審美自由


    第六章 直覺、藝術與審美主義
    節 直覺的延展
    第二節 藝術、詩與思
    第三節 詩性“存在”


    第七章 體驗自由:福柯與生存美學
    節 空間,外部
    第二節 文學與越界
    第三節 自我與生存


    第八章 自由與他者的倫理空間
    節 直覺、感知與審美的異質性
    第二節 愛欲、無限與他者(the Other)
    第三節 自由與倫理的美學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
    在西方審美觀中,“直覺”和“自由”是重要的審美觀念與範疇。然而長期以來,“自由”要麼陷於外在(或身體)的狂歡而不能自撥,要麼囿於個體的沉思冥想或神祇的給予。當然,“直覺”的處境也並不樂觀:它要麼被貶抑為非理性而招致拋棄,要麼就演變為純粹的心理描述。甚而至於,它被看作是“本能”或“神靈憑附”。準確地說,“直覺被認為是一種由上帝或遺傳授與少數個人的神秘天賦,因此是很難通過教育獲得的。基於同樣的理由,他們不期望直覺活動需要什麼嚴肅的智力能耐”。眾所周知,這一偏見的影響長達千年,直到近代纔被改變。鮑姆嘉通次重審了感性,而康德則由此看到了直覺的力量;不過直到克羅齊和柏格森的出現,直覺纔真正被重視。事實上,所有這些努力不僅解放了直覺,甚至它本身就是自由的顯現。作為意識的一種,直覺既是行動也是超越,它是自由的化身。重要的是,直覺與自由在審美中走向了同一。在(審)美中,直覺本身就是自由和超越性行動,而審美自由也激發了直覺。總之,直覺與審美自由的關聯使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也看到了一種創造性力量。二者的交互反饋與共存共生不僅促生了(審)美,也塑造了完善而高貴的心靈。

    在西方審美觀中,“直覺”和“自由”是重要的審美觀念與範疇。然而長期以來,“自由”要麼陷於外在(或身體)的狂歡而不能自撥,要麼囿於個體的沉思冥想或神祇的給予。當然,“直覺”的處境也並不樂觀:它要麼被貶抑為非理性而招致拋棄,要麼就演變為純粹的心理描述。甚而至於,它被看作是“本能”或“神靈憑附”。準確地說,“直覺被認為是一種由上帝或遺傳授與少數個人的神秘天賦,因此是很難通過教育獲得的。基於同樣的理由,他們不期望直覺活動需要什麼嚴肅的智力能耐”。眾所周知,這一偏見的影響長達千年,直到近代纔被改變。鮑姆嘉通次重審了感性,而康德則由此看到了直覺的力量;不過直到克羅齊和柏格森的出現,直覺纔真正被重視。事實上,所有這些努力不僅解放了直覺,甚至它本身就是自由的顯現。作為意識的一種,直覺既是行動也是超越,它是自由的化身。重要的是,直覺與自由在審美中走向了同一。在(審)美中,直覺本身就是自由和超越性行動,而審美自由也激發了直覺。總之,直覺與審美自由的關聯使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也看到了一種創造性力量。二者的交互反饋與共存共生不僅促生了(審)美,也塑造了完善而高貴的心靈。
    不過,回到“自由”這一概念,我們會發現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我們知道,柏拉圖確立了求善的自由傳統,而基督教則突出了拯救的傳統。雖然二者手段和形式各異,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它們都將自由與道德和意志關聯在一起。這就意味著,自由不僅僅是物質(或身體)的自由,而是精神、意志和道德的自由。這兩種傳統交互顯現、互為表裡,它們在西方思想史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不過當西方社會進入現代以後,它們均受到了挑戰,這是因為人們不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強調走向個體和內在;也不再過度迷戀政治(或外在的)自由,而是渴望精神和意識的自由。事實上,這一轉捩是從啟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伴隨主體的解放和政治的覺醒,個體逐漸走向自覺和自由。關鍵在於,這一轉變所帶來的自由不再是理性和邏輯的,而是審美和超越的。康德的審美無功利思想引發了審美自由,也使得審美靜觀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審美直接把直覺與自由恰切地聯繫在一起,而緊隨其後的後期現代思想家則開始了其浪漫之思和自由之旅。換言之,從理性到非理性、從我思到我在或從寓言到身體,西方美學開始了現代性追尋;而人本的、反思的與救贖的邏輯分別是其主線和面向。重要的是,自由審美和審美自由始終貫穿其間。審美直覺連通審美對像和審美意像,它就是一種審美行動。審美直覺既是審美的中介,也是促使審美自由(乃至人的自由)實現的關鍵環節。
    雖然柏拉圖看到了感性的力量,但他終還是將其遮蔽,因為他要宣揚的是理性。因此之故,自柏拉圖以來,理性主義甚囂塵上。古希臘和基督教一度強調感性(或冥想),而與之相關的藝術也曾傳達出非理性的信息,然而它們隻是曇花一現。這是因為,理性纔是關鍵,它是自明的真理和力量。當笛卡爾說出“我思故我在”之後,自我、感性和直覺都漸漸黯淡失色。從此,同一性和齊一化的夢想始終縈繞在每一個人的頭腦之中,而那些非理性(或“非思”)之物則變得愈加不可說和不能說。其實,笛卡爾的理性並非就是理性主義,因為他並不否定和厭棄感性。公允地說,“理性主義”是對笛卡爾之“理性”的反動,它制造了新的夢魘。這一扭曲變形的偏執性思想不但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也遮蔽了理性本身。這是因為,“理性的優越並不在於一個大而空洞的名詞(非物質性),而在於它的力量,它的廣大的應用和它的洞徹的理解力”。換言之,理性並非對立於感性的超絕力量,也並不是形成對立的關鍵——它是人不可或缺的能力。理性的力量在於明察、洞悉和判斷,而感性則是其補充。離開感性的參與,理性要麼變得武斷,要麼變得無力。不幸的是,理性(主義)選擇了拋棄感性,因而它也就咎由自取地走向頹敗。當然,這一貌似堅強和全能的理性主義在現代社會終於引發了群體性質疑、批判,甚至否定。不消說海德格爾、德裡達和福柯,即便是在康德那裡,理性也並不那麼信心十足。至少,康德的第三批判就顯示了一種反駁和試探的姿態。
    按照康德,“人是一個審美的有限存在,隻有在深情的審美中,人纔可以從有限走向無限,走向真正的完滿和自由”。當然,這一看法源於鮑姆嘉通。鮑姆嘉通的美學其實就是“感性學”,它首次展示了感性的魅力。雖然他對此語焉不詳,但畢竟激發了後人的緬懷和想像。康德就是此“感性學”的受益者和推動者,其《判斷力批判》引發了一門“美學”學科的真正確立。這就是說,(經由康德)美和審美揭開面紗並走上前臺。作為人的一種能力,感性不僅不願遮遮掩掩,而且它還要占領新的空間。關鍵還在於,康德不僅確立了一門學問,也使審美成為一種行動。康德認為,(審美中的)人是感性與理性的綜合,也是直覺與自由的交織。在審美活動中,人將逐漸召回迷失的自我,從而實現自由和超越。康德的功績在於將審美看作人之完善的標志和過程,而在其中他還激發了感性(直覺)並使之走向表現。事實上,康德運用(審)美溝通了人的知、情、意,也使美學得以確立並走向形式主義和表現主義。李澤厚先生說:“康德美學的形式主義和表現主義這兩種因素和兩個方面,都對後代起了巨大影響,都有其一大串的繼承者。”顯然,席勒、叔本華、尼采和克羅齊,以及後期現代美學家都是這兩種思想的代表。總之,審美在康德這裡承擔了無限的責任,它不僅事關個體的自由,也事關自我的完善。由是觀之,感性逐漸獲取了發言權和主動權。其實康德對感性(直觀)並不十分確信,他認為隻有“純直觀”纔是真正的直觀,而感性直觀(覺)並不能形成知識。問題是,康德自己也很躊躇:他寄望於感性直覺,但又不願讓其獲得至上權威。因而,康德就曾設想一種“知性直覺”的存在。雖然在此問題上康德終並沒有得出結論,但他畢竟證實了一種“理性直覺”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胡塞爾和現像學提出並重視“直觀(覺)”。眾所周知,胡塞爾和現像學的首要原則即“直觀(覺)”,它是一切意識和現像發動的原初力量。當然,克羅齊、柏格森、蘇珊·朗格和馬利坦也都在康德的基礎上將“直覺”的思考向前推進了一步。不過,所有的思考都源自這一觀念:直覺是感性的、表現的和創造性的。公允地說,康德是欲說還休,其後則是眾聲喧沸。但無論如何,直覺已經被重視起來了。當克羅齊說“直覺即表現”之時,他就將一切看作是(一種審美化的)心靈直覺。(審美)直覺直接指向表現,直接指向意志和精神。直覺就是自由的表現,審美就是直覺的操演場。
    為什麼克羅齊會如此向往並宣揚直覺?為什麼胡塞爾會如此信任和強調“直觀(覺)”?道理很簡單,“直覺”就是一種新的眼光,它就是“看”本身。“看”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別,也有“心看”與“眼看”之分,二者突出地顯示了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分野和糾葛。克羅齊的攻擊目標是黑格爾,他要解救感性和直覺;而胡塞爾則要批判心理的和自然的哲學,他要恢復一種原初地“看”世界之眼光。因此之故,直覺本身就具有批判的意味,亦即是自由本身。如果說鮑姆嘉通和康德釋放了感性,而克羅齊、柏格森和胡塞爾則是洞察了直覺的力量。作為一種自由的力量,後者賦予其以行動和創造的質素,從而使得直覺本身變得神思飛揚與熠熠生輝……從直覺出發,世界和他人將變得“新奇”,而自我也將變得充實、完滿與完善。康德一生的目標都在於建構“人”,他認為審美將使人實現完善,這一完善的人不僅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不僅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正因如此,美是德性善的像征。關鍵在於,感性與直覺是審美和道德的發動者,它是原初的力量——雖然康德並不願意這樣認為。尼采曾說,直覺人將站在文化之巔,而美學就是生理學。這就意味著,(審美)直覺就是非理性的行動之力,它會充溢整個意志和生命。這樣的生命是自由的,這樣的人也纔是真正的“人”和自由的“人”。問題是何謂“自由”?什麼又是“審美自由”?按照康德,自由就是能夠自我決斷,而這一能力即所謂“判斷力”——它是主體自由的標志。判斷力既是理性的顯現,也是人之自由的標志。在每一主體那裡,判斷力均是一種能力:它既反映主體性,也直接指涉道德、真理和自由。進而言之,審美判斷即反思判斷,這種判斷力即“審美判斷力”。隻有通過它,審美鋻賞(判斷)纔能真正實現,而“美”也纔能真正實現普遍傳達。審美判斷就是直接的感性判斷,它就是直接地“看”,或一種自由無礙的“領受”。由此來看,所謂“審美判斷力”也就是“審美直覺”。因之,(按照康德)鋻賞判斷不是邏輯的而是審美的,它就是主觀的直觀(覺)判斷。按照這樣的邏輯,反思判斷力就是直覺,而審美判斷力就是審美直覺。“判斷力”的要點就在於其“反思”性,那麼審美判斷力也必然具有這一特性。審美判斷力就是一種由直覺生成的判斷力,它(甚至)就是審美直覺。如此說來,審美直覺與審美自由是一種交相反饋、互為表裡的“互逆性”關繫,二者相互促進、共存共生。
    審美所帶來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它能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也能使人得以解放和超越。直覺引發自由,而審美自由則實現了主體的身心情志的愉悅和快適。這是一種內在的自由,是精神和意志的自由,也是道德完善的標志。有人說:“自由,究其本質,隻不過是一種‘能力’。”不過,審美自由既是主體完善的標志,也是人之為人的關鍵“能力”。當然,這一認識的獲得過程也是漫長和艱辛的。長期以來,外在自由的追求反而使人們逐漸迷失自我,而自康德開始,人們纔關注和重視審美自由。事實上,這一轉變是重要的和及時的——人們逐漸認識到,審美自由不僅是主體解放和政治民主進程的產物,也是自由的標尺和武器。自啟蒙運動以來,隨著教會勢力的漸趨衰微以及人自身的覺醒,把握自己和關心當下成為時代的主題。在這一情狀下,審美自由和自由審美的突出就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了;而在此過程中,康德、黑格爾和尼采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說,人們終於明白惟有自身纔是關鍵,惟有內在的自由纔是真正的自由。審美事關自我的塑造,也事關身心自由。自由是能夠體驗的,雖然它並不能被準確地描述。在審美中,我們能夠體驗到真切的愉快和恰適,這不僅僅是快感,也是美感和自由感。如果說在激烈窘迫的政治鬥爭中人們逐漸喪失外在自由的話,那麼在美與藝術中,人們將真切感應(直覺)到身心情志的自由。自由是人的天性,它既是人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質。雅斯貝斯正確地指出:“人不可能放棄他自身。人,作為自由的可能性,就必定要麼成為自由的真正實現,要麼成為自由的顛倒。但在自由的顛倒中他永遠得不到安寧。陷於自由的顛倒中的人,其枯萎起自根部。”由是觀之,自由永遠在不遠處,它在召喚著每一個人。美學中的自由以其無功利的自由感深深吸引每一個人,審美自由就是我們能夠直接體知的程度的自由——這既是康德的教誨,也是自由本身的吁請。
    康德次繫統而理性地評判了“審美自由”,也首次將(審美)直覺與審美自由作出了創造性聯結,從而使我們清晰看到了直覺與審美自由之間的“互逆性”關繫。不過,康德與黑格爾等人的古典美學依然將審美壓抑在理性、整一性的和諧之下;因而,主體性美學中的直覺和審美自由始終遭受貶抑和非難。這也就是說,西方古典美學注重善與理性,從而壓制和貶抑直覺與自由。並不意外的是,(在現代美學中)人們開始向未知領域邁進——這本身就是自由的像征。如此說來,人們不再滿足於理性主義的主體性美學,而那些非理性的(或屢遭非議的)藝術(和美)都成為關注點。這就意味著,西方現代美學不再關注宏大敘事,它轉而走向個體塑造——它不僅僅是批判和反駁,也是一種嘗試或探索。如果說康德與黑格爾將美學帶向主體(理性)主義,而後期現代哲學家則是將美學引至個體主義。關鍵是在這一過程中,(審)美不僅沒有被消彌,反而被高揚和審美化。在現代西方美學中,人們愈加注重審美直覺與審美自由的聯結,也愈加看重(審)美所帶來的自由感和超越性。具體而言,梅洛-龐蒂(Merleau-Ponty)基於現像學,從知(直)覺出發研究了知(直)覺與身體的關繫,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具有開創性的身體現像(美)學。這一創造性的身體美學不僅彌合了主客二分,糾正了胡塞爾的“唯我論”,而且也在程度上體現了“思”的無限可能。後期海德格爾糾結於藝術、神祇和靈感,他將天地人神放置在廣闊的審美自由背景下加以考索。如此一來,他也就看到了一個廣義的審美化“澄明之境”。重要的是,海德格爾的自由(與存在)之獲得依賴的是“直覺”(亦即所謂“領會”)。當然,福柯更是從尼采那裡尋求到了關於身體的信念,他從譜繫學和感性的角度描摹了世紀末人的審美生存。晚期福柯認為,“關心自己”是一種求善活動,一種處境的“倫理學”。不過,這一“倫理學”乃是一種“生存美學”,它關心的是人的直覺和自由。後,到了列維納斯那裡,他就將主體(或自我)重新考量和安置。重要的是,列維納斯將“他者”放置在倫理的位置上進行評判,他終找到的是愛欲、無限與他人的倫理自由。這種自由是經由直觀(覺)獲得的,它是一種廣義的審美自由。當然,我們的這些描述和分析(指後四章)雖未見得就是準確和恰切的,但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嘗試,也是一種“直覺”的體驗。
    總之,本書試圖以這樣的方式來描述直覺與審美自由的緊密關繫:在文章整體構思方面,上篇注重於二者的理論化分析,而下篇則是以近乎例證的方式來展開描述的。但無論如何,康德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康德所謂審美判斷力、審美無功利和審美自由思想影響深遠,它們使直覺與審美自由的勾連成為可能與必然。那麼,直覺與審美自由就是一種“互逆性”的關繫;二者互為表裡、交相反饋和共存共生。在一定程度上,直覺即自由,反之亦然。體現在審美中,直覺與自由相互促進、互為表裡;二者共同推動了審美的實現,也實現了審美主體的自由與超越。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