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張清江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816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281636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作者:張清江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6月 


        
        
    "

    內容簡介

    對朱熹來說,先聖是儒家神聖價值在世的典範,並為後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斷地回溯和體認。朱熹對先聖的特定信仰,以及對祭祀、鬼神和祈禱等觀念的特別認知,在祭祀禮儀的特定氛圍下交織建構起一個獨特的意義空間,使之成為“遭遇先聖”的神聖時空,在其中,朱熹獲得的價值體驗,是通過精神反省和超越的真實過程而實現的自我轉變,具有深刻的精神性意涵。同時,基於“道-聖-經”三位一體的價值信念,這種與先聖相遇的真實經驗,對朱熹回到生活面對道學事業,有著極具根本性意義的影響。經由思想和生活的這種交互呈現,本書希望說明,在朱熹這裡,先聖作為“道”的像征,成為“神聖”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僅是用以界別自身與異端的價值根基,更是其實踐成聖工夫的意義基礎,從中清楚可見朱熹對於神聖價值的信仰和守護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禮儀與生活的復雜關聯,在朱熹祭祀孔子的實踐中獲得了很好呈現,由此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實踐的深層意涵及其展開方式。

    作者簡介

    張清江,男,1986年2月生,山東棗莊人,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倫理學與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宗教問題、中國哲學、中國宗教與社會。近期主要關注問題:儒家傳統中與宗教相關的觀念要素,在具體歷史時空下與其他觀念體繫的互動方式,及其如何落實成為塑造社會信仰形態的知識因素。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青年項目及其他省部級課題多項。已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與文化月刊》等海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譯著《立法者的神學》、《立法與德性》等多部。多次參加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等機構組織的學術交流和會議等。曾獲得*2012年度首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論文《先賢崇祀與地方信仰:以朱熹<乞加封陶威公狀>為中心》獲“首屆中國宗教學青年學者論壇”(2018年9月)優秀論文二等獎。

    目錄
    目錄


    緒論:問題、視角與方法1

    一禮儀、信仰與生活1

    二朱熹與祭孔禮儀5

    三雙重視域下的“禮儀經驗”8

    四方法論說明:儀式、經驗與詮釋13

    五文獻綜述18

    目錄


    緒論:問題、視角與方法1

    一禮儀、信仰與生活1

    二朱熹與祭孔禮儀5

    三雙重視域下的“禮儀經驗”8

    四方法論說明:儀式、經驗與詮釋13

    五文獻綜述18

    六結構和框架29


    章釋奠先聖:儀規與實踐32

    節釋奠禮的制度設計32

    一“釋奠先聖”的禮儀演進33

    二《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的成立35

    三禮儀制度的沿革與差異40

    第二節“滄州精舍”的祭祀實踐46

    一儀式經過46

    二像征意義下的禮儀細節50

    三在制度與實踐之間55

    小結57


    第二章祝告先聖:以“祝文”為中心58

    節“祝”與“先聖祝文”58

    一祭禮中的“祝”及其意義58

    二南宋“先聖祝文”的興起63

    第二節朱熹“先聖祝文”及其特質69

    一朱熹“先聖祝文”概況70

    二朱熹“先聖祝文”的特質73

    三祈雨、祭告先祖與先賢77

    小結85


    第三章信念世界:祭祀、祈禱與先聖87

    節祭祀“如在”與“感通”87

    一“如在”的意涵88

    二鬼神的實在性92

    三鬼神之臨在97

    第二節“禱”的意義與限度105

    一請禱之非105

    二事理之間:朱熹的解釋109

    三“禱”的意義與限度113

    第三節“先聖”的意味116

    一聖人與過惡117

    二先聖的地位120

    三“先聖”與“成聖”123

    四“尊敬”與“敬畏”之間127

    小結129


    第四章遭遇“先聖”:“感通”與意義體驗131

    節儀式空間與意義世界132

    一“心”、“敬”與“感通”132

    二神聖空間的構造134

    三與“先聖”之感通139

    第二節作為祈禱的“祝告”141

    一書寫的意義141

    二聆聽與感通144

    三祈願的心靈146

    四“感通”的經驗結構154

    小結156


    第五章回到生活:禮儀經驗的意義與影響158

    節道統159

    一“道統意識”的覺醒160

    二道學譜繫與共同體167

    第二節經典173

    一“經典”與“聖人之心”173

    二“六經”與“先聖”180

    第三節工夫185

    一“讀書”與“靜坐”之外186

    二“燕居”拜先聖192

    小結196


    結語:神聖與生活198



    參考文獻204

    後記219

    在線試讀
    禮儀是儒家觀念落實到現實社會的基本途徑,通過將個人行為納入“禮”的規範之下,儒家希望確立起一種符合其道德信念的理想社會秩序。隨著在漢代的制度化,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禮制也成為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並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對極為重視“臉面”的中國人來說,“失禮”是讓人感到恥辱的事情,這顯示出“禮”的內在約束力。由此,“禮儀行為”作為儒家思想的現實表達,交織成為民眾基本的生活形式,構成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

    構成儒家禮制根基的是作為儒家經典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這套制度理所當然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是儒家思想的信仰者——儒者。對於歷代大儒來說,推廣“三禮”為社會提供規範的禮儀行為準則,成為他們重要的學術和政治使命。當然,作為信仰者,儒者自己需要在生活中率先垂範,遵守和踐行禮制的規定。不過,面對時代環境的變遷,細化的具體禮儀則未必能夠完全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儒者當然不是頑固的守舊者,因為孔子在《論語》中即已承認禮的“損益”變動。因而,儒者既是禮制的繼承者和解釋者,也是禮制的實踐者和改造者,而這種改造通常又源於他們在具體時空下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這個制度、觀念與生活的互動中,禮儀又充當了一個中介的角色:儒家思想通過禮儀塑造和影響個人的生活實踐,而生活實踐與社會變遷又扮演了改變、修訂禮儀思想和制度之經驗來源的角色。這提醒我們,理解儒者的禮學思想,不能僅著眼於他們對禮儀的制度規定和思想闡釋,更要留意他們的禮儀實踐,因為這兩者之間可能並不相同,前者著眼於維護傳統和整個社會的凝聚,後者則與自家生命信念的表達密切相關。面對古典的生活世界,需要對後者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究。

    中國人重視實踐和行為,用西方學者的話說,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大師們均“重體驗輕信條,重行動輕語言”
    克裡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王平,張廣保,瀋培,等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33.。對儒者來說,合乎禮儀的行為是展現人性特質的過程,“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了它的靈性”
    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聖.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3.。換言之,禮儀行為是儒者的基本生活經驗,正是通過熟練、恰當地實踐禮儀,人性纔能透射出超出自身的神聖光輝,反過來,這也構成了儒者追求成聖的基本方式,是修身實踐的基本外在表現。對於始終以成聖為目標的宋明理學家來說尤其如此,故而對宋明理學的研究“從來就不是枯燥的思辨概念,而是奠基於生命體驗所展開的對話”

    禮儀是儒家觀念落實到現實社會的基本途徑,通過將個人行為納入“禮”的規範之下,儒家希望確立起一種符合其道德信念的理想社會秩序。隨著在漢代的制度化,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禮制也成為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並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對極為重視“臉面”的中國人來說,“失禮”是讓人感到恥辱的事情,這顯示出“禮”的內在約束力。由此,“禮儀行為”作為儒家思想的現實表達,交織成為民眾基本的生活形式,構成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

    構成儒家禮制根基的是作為儒家經典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這套制度理所當然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是儒家思想的信仰者——儒者。對於歷代大儒來說,推廣“三禮”為社會提供規範的禮儀行為準則,成為他們重要的學術和政治使命。當然,作為信仰者,儒者自己需要在生活中率先垂範,遵守和踐行禮制的規定。不過,面對時代環境的變遷,細化的具體禮儀則未必能夠完全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儒者當然不是頑固的守舊者,因為孔子在《論語》中即已承認禮的“損益”變動。因而,儒者既是禮制的繼承者和解釋者,也是禮制的實踐者和改造者,而這種改造通常又源於他們在具體時空下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這個制度、觀念與生活的互動中,禮儀又充當了一個中介的角色:儒家思想通過禮儀塑造和影響個人的生活實踐,而生活實踐與社會變遷又扮演了改變、修訂禮儀思想和制度之經驗來源的角色。這提醒我們,理解儒者的禮學思想,不能僅著眼於他們對禮儀的制度規定和思想闡釋,更要留意他們的禮儀實踐,因為這兩者之間可能並不相同,前者著眼於維護傳統和整個社會的凝聚,後者則與自家生命信念的表達密切相關。面對古典的生活世界,需要對後者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究。

    中國人重視實踐和行為,用西方學者的話說,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大師們均“重體驗輕信條,重行動輕語言”
    克裡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王平,張廣保,瀋培,等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33.。對儒者來說,合乎禮儀的行為是展現人性特質的過程,“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了它的靈性”
    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聖.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3.。換言之,禮儀行為是儒者的基本生活經驗,正是通過熟練、恰當地實踐禮儀,人性纔能透射出超出自身的神聖光輝,反過來,這也構成了儒者追求成聖的基本方式,是修身實踐的基本外在表現。對於始終以成聖為目標的宋明理學家來說尤其如此,故而對宋明理學的研究“從來就不是枯燥的思辨概念,而是奠基於生命體驗所展開的對話”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序言1.。這種對話的基礎在於相信人類經驗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在這個意義上,儒者在具體禮儀行為中所獲得的經驗理應值得特別關注,因為它構成了儒者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今天理解儒家傳統的重要內容。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