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荀子校釋(修訂本)(全二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戰國荀況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8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581801
    叢書名:中華要籍集釋叢書

    作者:[戰國]荀況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 


        
        
    "

    內容簡介
    本校釋一反近代以來用王先謙集解本為底本的常例,而選用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為底本。同時還先用了南宋巾箱本、題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庫本、謝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吳汝綸點勘本、村崗良弼評點本相參校。博彩楊倞以下至當今學人校釋之文上百家,其附錄輯有荀子佚文十三條。其中四條為筆者所鉤輯,亦於荀子輯佚有所幫助。本書附錄廣集歷代有關荀子研究資料,並列出引用參考書目文獻二百餘種,欲為研究荀子學者提供方便。總之,選取底本優良,參校本豐富,收集的資料較為完備,可謂《荀子集解》之後的又一傳世力作。
    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對先秦各家學說皆有吸取和批判,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郭沫若稱他為集百家之大成者。整理者貴州民族學院教授王天海先生長期從事古籍整理,曾先後出版過多種古籍今譯著作。
    目錄
    序徐復一
    前言一
    凡例一
    荀子注序一


    勸學篇一
    脩身篇第二四六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八一
    榮辱篇第四一一六
    第三卷
    非相篇第五一五九
    非十二子篇第六一九九序徐復一
    前言一
    凡例一
    荀子注序一


    勸學篇一
    脩身篇第二四六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八一
    榮辱篇第四一一六
    第三卷
    非相篇第五一五九
    非十二子篇第六一九九
    仲尼篇第七二三五
    第四卷
    儒效篇第八二六○
    第五卷
    王制篇第九三三八
    第六卷
    富國篇第十四一九
    第七卷
    王霸篇第十一四七二
    第八卷
    君道篇第十二五二六
    天海案:巾箱本、遞修本作‘君臣篇’,誤。
    第九卷
    臣道篇第十三五六八
    致士篇第十四五八七
    盧文弨曰:目亦作‘致仕’。其當篇皆作‘致士’,當由古‘仕’與‘士’本通。⊙天海案:此‘士’,舊刻皆作‘仕’,二字雖可通,但目錄不當與正文異,故據正文徑改。
    第十卷
    議兵篇第十五五九九
    第十一卷
    彊國篇第十六六四六
    天論篇第十七六七六
    第十二卷
    正論篇第十八七○二
    第十三卷
    禮論篇第十九七五一
    第十四卷
    樂論篇第二十八○九
    第十五卷
    解蔽篇第二十一八三二
    第十六卷
    正名篇第二十二八八二
    第十七卷
    性惡篇第二十三九三四
    君子篇第二十四九六五
    第十八卷
    成相篇第二十五九七六
    賦篇第二十六一○○九
    第十九卷
    大略篇第二十七一○三五
    第二十卷
    宥坐篇第二十八一一○六
    子道篇第二十九一一二六
    法行篇第三十一一三七
    哀公篇第三十一一一四五
    堯問篇第三十二一一六五
    附錄
    一、劉向孫卿書錄一一八二
    二、荀子佚文一一九○
    三、荀子真偽考一一九三
    四、史傳所載荀子事考一一九七
    五、荀子行歷年表輯錄一二○二
    六、史志著錄荀子輯要一二一○
    七、荀子版本源流考一二一八
    八、荀子舊刊序跋輯要一二二五
    九、荀子歷代評述輯要一二四九
    十、荀子校釋引用及參攷文獻列目
    一二六八
    後記一二八四
    前言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餘讀章先生訄書木刻本,列尊荀為首篇,所尊者為荀況,戰國趙人,所如不合,終廢老蘭陵。及訄書定本在日本翔鸞社出版,更篇名為訂孔,其尊荀也如故。其言:‘荀卿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不過三代,以絕殊瑰,不貳後王,以綦文理。百物以禮穿敹,故科條皆務進取而無戾。’又稱其正名學說,世以為在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間。其道術踊絕孔氏,神明千古,其繩譽可謂備至矣。餘之治荀學自此始基。誦法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諸子平議、孫詒讓札迻。逮王先謙荀子集解而集其成。嗣後學者踵起,各有擅長,而荀學大顯於世。嗚呼,盛矣哉!餘撰後讀書雜志,中有荀子臆解一篇,未盡善也。然其校讎訓釋,有足多者。餘弟子高正研究員為全面校理,得異文一千三百多條,並寫有窺管一文,亦可喜也!
    邇來異軍突起,則有貴州王天海教授,盡力為荀子校釋一書,體大思精,鉅細無遺。餘閱其部分篇目,覺其體例妥善,勝義稠疊,允為荀學功臣,欽遲無已。辱承雅愛,囑為弁言,其何敢辭!下列四端,願共商榷。依次述之。
    一、 勤校讎
    籀讀古籍,須勤校讎,此義前人已言之。餘觀作者所列版本源流,如數家珍,纖悉無遺,治荀學者循此求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清顧廣圻之業績,可師法也。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餘讀章先生訄書木刻本,列尊荀為首篇,所尊者為荀況,戰國趙人,所如不合,終廢老蘭陵。及訄書定本在日本翔鸞社出版,更篇名為訂孔,其尊荀也如故。其言:‘荀卿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不過三代,以絕殊瑰,不貳後王,以綦文理。百物以禮穿敹,故科條皆務進取而無戾。’又稱其正名學說,世以為在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間。其道術踊絕孔氏,神明千古,其繩譽可謂備至矣。餘之治荀學自此始基。誦法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諸子平議、孫詒讓札迻。逮王先謙荀子集解而集其成。嗣後學者踵起,各有擅長,而荀學大顯於世。嗚呼,盛矣哉!餘撰後讀書雜志,中有荀子臆解一篇,未盡善也。然其校讎訓釋,有足多者。餘弟子高正研究員為全面校理,得異文一千三百多條,並寫有窺管一文,亦可喜也!
    邇來異軍突起,則有貴州王天海教授,盡力為荀子校釋一書,體大思精,鉅細無遺。餘閱其部分篇目,覺其體例妥善,勝義稠疊,允為荀學功臣,欽遲無已。辱承雅愛,囑為弁言,其何敢辭!下列四端,願共商榷。依次述之。
    一、 勤校讎
    籀讀古籍,須勤校讎,此義前人已言之。餘觀作者所列版本源流,如數家珍,纖悉無遺,治荀學者循此求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清顧廣圻之業績,可師法也。
    二、 稽雅訓
    荀子為先秦古籍,號稱難讀。學者借助於爾雅、小爾雅等書,自可迎刃而解。同時還可查覈同時代的書,以作比覈。如: 正論:‘桀、紂者,其知慮至險也,其至意至闇也。’楊倞注:‘至意,當為志意。’餘謂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卒卒無須臾之閑,得竭至意。’漢書司馬遷傳作‘指意’,義為意恉,可以互證。又如大略:‘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漢書朱建傳:‘列侯貴人以闢陽侯故,往賻凡五百金。’正指貨財言。覈之說文:‘贈,玩好相送也。’即本於荀子此文。訓釋可以展轉相求,此類是也。
    三、 考通假
    凡訓釋先秦古書,找本字,則檢許慎說文解字,考通假,則須明古聲十九類,古韻二十八部,此學界之公論也。如: 儒效:‘今有人於此, ?? 書 然藏千溢(鎰)之寶,雖行貸而食,人謂之富矣。’楊倞注:‘ ?? 書 然,雜碎眾多之貌。’郝懿行補注:‘ ?? 書 ,瑣細之貌。至寶不必盈握,故以瑣細言之。’餘謂二家就 ?? 書 字本義說之,於文義無當,千鎰之寶,稱為瑣細,其誰信之?今考知 ?? 書 借為佾,廣雅釋詁:‘佾,列也。’佾然,謂至寶藏之行列粲然,不取細碎為義明矣。又賦篇:‘列星殞墜,旦暮晦盲。’楊倞注:‘旦暮晦盲,言無暫明時也。或曰: 當時星辰殞墜,旦暮昏霧也。’餘謂盲為霿之借字,說文:‘霿,天氣下,地不應為霿,霿,晦也。莫弄切。’釋名釋天作蒙,雲:‘日光不明,蒙蒙然也。’與晦盲之義正合。舉此二例,以為佐證。
    四、明代語
    代語,謂當代恆言,為前此所未有。舉‘物故’一詞為例。君道:‘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閑之時,則不能不有疾痛物故之憂焉。’物故,楊倞無注。餘謂物故為秦、漢人語,義為死亡。漢書蘇武傳:‘前已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顔師古注:‘物故,謂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死也。’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沒。’歾,即歿字;故,為故世;與鬼物義無與。物故,始見於荀子,而注者不知,顔師古為訓釋大家,而又誤說物為鬼物,至宋祁說歾故,始為後人所承用。欲明解代語,洵其難哉!
    餘年近耄期,不能深思。天海君年富體強,囟力敏銳,當厚植根柢,層樓更上,前程未可量也!屬有小恙,勉綴蕪辭,以寄遐想,切願荀學日益廣大,盡其效用,此則餘所日夕馨香禱祝者夫!

    二五年四月杪撰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前言前言
    荀子其人,史記有列傳,然記其行事簡略,語焉未詳,其生卒之年闕如。但荀子為戰國末期一大思想家、哲學家,則是不爭之事實。稱他為孔孟之後儒學大師,亦為學界所認同。
    荀子生逢末世,抱不世之纔,奔走於趙、魏、齊、秦、楚列國之間,然終不見用,廢老蘭陵,留其著述荀子七萬五千餘言傳於今〔一〕,亦可謂不朽矣!
    荀子之學,本仲尼而斥諸子,隆禮義而重名法,主性惡而倡人為,制天命而材萬物,尊先王而法後王,推王霸而舉賢能,其內容之廣博,識見之敏銳,思想之精密,行文之渾厚,實為其他先秦諸子所不及。他對先秦各家學說皆有吸取和批判,郭沫若稱之為集百家之大成者,亦有因也〔二〕。
    荀子之書,在他身前即已部分流傳於世。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雲:‘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與荀況同時人,此言當信。且西漢初年韓嬰著韓詩外傳,廣引荀書達五十九處之多,涉及荀書二十一篇〔三〕。故西漢成帝時,劉向方能據中秘所集三百二十二篇荀卿書去其重複,刪定為荀卿新書三十二篇。荀子一書能流傳二千一百餘年而至今日,首歸劉向整理編定之功。
    自西漢以降,羣經諸子已有注疏。論、孟二書在漢文帝時即立於學官並置博士,老子、孟子二書,兩漢時均有注釋,至魏晉南北朝時,諸子之書已多為學人校注。但荀書卻因其‘制天命’、主性惡、兼王霸、斥孟子之說而備受統治者冷落。加之其書行文古奧,多奇字僻詞〔四〕,故難大行於世。至唐中葉,韓愈孟、荀並論,稱荀子‘大醇而小疵’,肯定了荀子在儒家的地位,其後方有楊倞為之作注。劉向敘錄所稱荀卿新書,漢志後又稱孫卿子、荀卿子。‘荀’、‘孫’乃聲音之轉,非顏師古所謂‘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改曰孫’。清儒辨之已明〔五〕。
    楊倞其人,兩唐書皆無傳。據其荀子注序所記之年,知為唐憲宗時代人。楊倞據所傳孫卿子十二卷,改易篇次,詳加校注,析為二十卷,定名為荀子。此乃今傳荀子古之本。楊倞校注荀子不僅有首創之功,且校勘、注釋謹嚴詳審。今通檢楊倞注本,計出校釋之文三千四百八十八條,校注文字八萬一千七百餘字,超出荀書本文六千餘字〔六〕。(其中君道、樂論二篇及王制篇‘具具而王’以下不見注文,疑傳寫或手民奪漏。)其中有十一篇篇目下撰有簡要說明,實開後世注荀篇目題解之先河。其校釋雖未盡善,時有引書冗繁之病〔七〕,然‘多明古義,亦異於無稽之言’〔八〕。今人李中生曾專文評議楊倞注荀子成績有五條:
    一、訓詁與義理的統一;
    二、注解確切靈活;
    三、結合荀書詞例以注荀;
    四、結合語法分析以明訓詁;
    五、校勘精審〔九〕。
    這些評議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總之,楊倞對荀子的校勘注釋大體不誤,用力至勤,為後世荀書整理者提供了借鋻和範例,其首創之功實不可沒。
    楊倞所注荀子,在北年(一六八年),有王子韶同校、呂夏卿重校,由國子監刊刻之本,通稱監本或呂本。然此本原刻今已不存。南宋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年),唐仲友於臺州公使庫翻刻此本,通稱宋臺州本。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此本重修,後流入朝鮮、韓國、日本,國內久已不見此本原刻。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黎庶昌使日時,據日本島田篁村所藏影摹全本影刻此書,收入古逸叢書中,方存其宋臺本之舊貌。此本雖係清刻,然因唐仲友刊時‘悉視熙寧之故’,且刻工精美,字跡清晰,首尾完整,存北宋熙寧監本之風,實為荀子舊刻諸本中首善之本。宋臺本刊刻同年,錢佃以二浙、西蜀豐國子監刻本相校(顧廣圻雲:‘按豐相接,當無異本。’〔一〕),是正一百五十四字,考異文一百二十六條,刻之江西計臺,通稱漕司本或錢本。此本原刻今已不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士禮居摹抄錢本,存其概貌。此本當為楊倞注本早之合校本。北宋熙寧監本在南宋尚有浙北翻刻之本,通稱宋浙本。此本刊刻之年未詳,今人高正稱‘考其諱字及刻工之時代、地域,似可定為南宋寧宗時浙北刻本’。此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後附清人顧廣圻跋文。此本或是現存荀子諸本中時代早之刻本。然‘詳考之,其所據底本似有缺葉,而以纂圖互注繫統本之文補之’〔一一〕。此本共抄補十二葉半,尚缺二葉未補,亦有多處因書葉殘破而微描字畫者,故其校勘價值已遜於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此本於一九七四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
    南宋時尚有數種纂圖互注本荀子刊刻行世,而所據底本則不同於北宋熙寧監本刻明修之本、明六子書本,多出於此繫統傳本,故與宋臺本、宋浙本等文字頗異。(高正以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為底本,與浙北本、南宋刊刪纂圖互注巾箱本、南宋坊刻纂圖互注分門類題注本、南明遞修本相參校,共校得異文一三九六條〔一二〕。)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世德堂刊顧春輯六子書本荀子為通行。此刻纂圖互注六子為底本,刪去‘纂圖互注重言重意’,僅存楊倞注文,又據錢佃刊本略加校改而成。此本今存國家圖書館。清乾隆時主修四庫全書,其文淵閣荀子寫本亦以明世德堂本為據,並校以少量誤字。
    宋代理學興盛,宋儒多揚孟抑荀。荀子刻本雖有數種,但全面校釋荀書者竟無一人。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十一中提及楊倞注荀子,僅對臣道篇、致士篇注引尚書有過批評。王應麟在困學紀聞卷十中涉及荀子校釋者亦隻有十四條。此外劉辰翁亦有批注之文,今散見於明末傅山的荀子評注手、明兩代以翻刻南宋纂圖互注本荀子為主,更未見其有價值之校注本。今人嚴靈峰荀子集成雖收明刊十二種,然除世德堂本外,幾無可取。明末清初傅山的荀子評注尚有一定價值,然其手稿本遲至一九九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刊行,故清儒治荀者似未能見。傅山此本仍以明刊世德堂本為底本,共摘荀子三十二篇詞句並楊倞相關注文五百零六條,其下用號標示傅山案語者一百六十五條。正如他自己在書前小序所言‘取其詞義雋永者,略記一半句或數字’,可見此書體例為讀書札記。傅山評注之內容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評論荀子之思想理論、文章風格等,借以抒發自己的意見和思想;二是批駁舊注,主要是楊倞之注;三是考訂文字、音韻、訓詁,校正其義訓音讀;四是指示典故詞語之本源等等〔一三〕。其中精到之見隨手可擷。書之末傅山評述認為:荀子三十二篇不全為儒家言,而近於法家、刑名家,非墨而又近於墨家言。此乃司馬遷之後,早指出荀子思想兼采百家之說。
    清代是荀書校勘、整理、訓釋成績卓著的時期。清人校釋荀子,首推王懋竑之荀子存校。王氏生於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乾隆六年卒(一七四一年),其書至少早於盧校謝刻荀子箋釋四十五年。當然,突出的表現仍是盧謝本荀子箋釋、王念孫的荀子雜志八卷及補遺一卷、王先謙的荀子集解。
    盧校謝刻本早刊於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其所據之本實以摹抄南宋浙刻纂圖互注本為主,故凡稱‘宋本’之處,並不全與今存宋本同,顯為抄本所誤。楊守敬以影刻宋臺本對照,‘其遺漏不少數百字’〔一四〕。盧謝本全錄楊倞注文,並在原注基礎上有所補充和發明。其參校本尚有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世德堂本、明鍾人傑本;其所參訂者有趙曦明、段玉裁、吳騫、朱奂、汪中、盧文弨、謝墉七家。據統計,此本共出校語五九二條〔一五〕,各家校說未一一標示。校語以校訂原文原注為主,兼及訓釋,大多要言而不繁,簡潔而意明。故此本一出,清人多用之。如王念孫、王先謙、吳汝綸諸人。此本不久即東渡日本,為日人治荀者據為底本。如朝川鼎、村崗良弼等。
    王念孫讀書雜志刊成於清道光十年(一八三年),其中荀子雜志八卷及補遺一卷,是他在盧校的基礎上,再參以陳奂、顧廣圻手錄呂、錢二本之異而成。他采用札記的形式,先摘出荀子原文詞句及楊倞相關注文,再詳加考辨,共寫出校釋之文七五二條,輯荀子佚文四條,其後附有顧千裡校釋荀子二六條〔一六〕。在所有校釋荀書的著述中,其校釋內容之多,僅次於楊倞注文。他校勘與詁訓並重,其說之精密,考辨之詳審,似無人可以相比。後來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將其校釋之文全部采入。
    清末王先謙(一八四二—一九一七),湖南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後改名遯。同治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長沙城南書院院長、嶽麓書院院長等職。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著作,除荀子集解外,還有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莊子集解等。荀子集解初刊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是有清一代荀子整理、校釋的集大成之作。該書以盧校謝刻荀子箋釋為底本,以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參校,在保留楊倞原注同時,采入盧文弨校文五九二條、顧千裡校文二六條、王念孫校文七五二條、劉臺拱荀子補注校文一一條、郝懿行荀子補注校文四百條、俞樾荀子平議校文二四九條。並零星采用了汪中、陳奂、洪頤煊、郭嵩燾、郭慶藩等人的校語。王先謙在采集眾人校說後,校釋案語亦有五六一條之多。自稱‘不敢謂於荀書精意有所發明,而於析楊、謝之疑辭,之定本,庶幾不無一得’〔一七〕。亦為切實中肯之說。今人鮑國順曾總結過該書的四個特點:,列考證;第二,存古注;第三,擇善本;第四,集眾說〔一八〕。雖不盡當,亦有見地。應該說荀子集解確實是當時精詳、完善的荀子校釋之書,故其後翻印之本甚多。近代以來凡注譯荀書者,多以此為底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點校本通行至今。
    清末民初,校釋荀書成績顯見者,有於鬯校荀子二卷,收入香草續校書中校釋之文一八條;陶鴻慶孫卿子札記校釋荀子一四四條,收入其讀諸子札記中。民國時期,專書校釋荀子的,首推劉師培的荀子斠補、荀子補釋、荀子詞例舉要,三書共載校釋之文六八條,其數量之多,僅次於楊倞、王念孫而居第三。其次鍾泰有荀注訂補,共出校文五四條,可以說是盧文弨、王念孫、劉師培、王先謙之後校釋荀書勤的著作。著名學者梁啟超、楊樹達、高亨、劉念親、劉盼遂、徐復、羅焌、張長弓、潘重規、魯實先、龍宇純、於省吾等人亦對荀書的校釋傾注了精力,各有札記或論述問世。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梁啟雄荀子柬釋。一九五五年,此書經修訂後,更名為荀子簡釋而再版。其書之特點是簡明易讀;其次,他以荀子集解為底本,摘采楊倞以下諸說以補其不足。前於集解而漏收者,如乾隆時王懋竑、王紹蘭之說;後於集解者,如孫詒讓、陶鴻慶、梁啟超、劉師培諸人之說;皆摘要而用之。尤可貴者,他首先采用了日人久保愛等九家之說,為荀書校釋前所未有。書後附有荀子傳徵、荀子行歷繫年二文,為研究荀子提供了相關資料。然是書之缺點,就是改易原文較多,今人張覺、李中生曾先後有專文評論〔一九〕,此不贅述。其次,梁氏一九五五年修訂再版此書時,亦未能免俗而注入了迎合時事的思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今語校理、注釋、對譯荀子全書者,有章詩同荀子簡注(一九七四年)、臺灣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一九七五年)、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一九七九年)、李滌生荀子集釋(一九七九年)。此四書皆以王先謙集解為底本,共同的特點是:多承襲前說而少新見。
    荀子簡注、荀子新注二書因受‘文革’後期‘評法批儒’之影響,其注說皆打上了明顯的時代烙印。章詩同的簡注也許是早期簡明之荀子今注本。荀子新注則於楊倞、熊公哲之後,首開逐篇撰寫說明之先例〔二〕;書後附錄有荀況大事簡表、部分名詞和人名簡釋、部分詞條及人名索引四項,為初學荀書者提供了查檢之便利。熊公哲的今注今譯也許是早注譯合體的荀子整理之作。此書篇目之下偶有題解,其後有附錄三篇:荀子其人其書、讀荀子舊序、荀卿書考略。本書之特色:譯文文白兼行;注文多采集解、柬釋二書;出於己說者極少新意。李滌生的荀子集釋采楊倞以下清儒、近賢及日人校說,擇善而從。凡所采,皆略其徵引而取其結論,務求簡明以便初學。其書同新注之例,每篇皆撰有介紹內容大意之說明,亦似篇目題解。其說‘大抵皆能提要鉤玄,洞見真章,作深入淺出之說明’〔二一〕。書前有牟宗三序、自序、凡例;書末附錄兩篇,一為近人施之勉撰荀子年表,一為重要參考文獻。此書迻述他人之說而不指明出處,亦是其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至本世紀初,我國重新重視對文獻古籍的整理與研究,以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促進精神文明之建設。以今語注譯荀子者,約有二十餘家。其中以楊柳橋荀子詁譯(一九八五年)、張覺荀子譯注(一九九五年)較有代表性。而專書全文校釋荀書者,似隻見董治安、鄭傑文二人所編荀子彙校彙注(一九九七年)一書。
    齊魯書社出版的楊柳橋荀子詁譯前有青出於藍的孔門儒士——荀子一文作為代序;其目錄稱‘遵楊倞本’,實際上是以集解為底本而選用了楊倞之注文;正文分為‘釋詁’和‘譯話’兩部分;書末有附錄三篇:劉向校書序錄、國策楚策四荀卿遺春申君書詩、王念孫錄荀子佚文四條。此書‘釋詁’部分摘采諸家校說以集解本為主,間用按語標明己見。采他說簡要明瞭少引考證,出己說則略引書證及古訓。此雖是其所長,然亦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弊。較為嚴重的缺點是臆改原文比梁氏過甚,已犯整理古籍之大忌。其‘譯話’部分暢達者有之,牽強者亦有之,故得失參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張覺荀子譯注以清光緒集解刻本為底本,並以宋、明、清及日人善本參校,采集解之後諸家校說之精見者入注。其篇目卷次仍其舊,而對篇題皆有簡明扼要之題解。其注釋博采而簡潔、精要而穩妥;譯文平實而暢達;在荀子今注今譯諸本中,稱得上是‘公允精當’之作〔二二〕。
    齊魯書社所刊齊文化叢書中收入了董治安、鄭傑文二人編撰的荀子彙校彙注一書,或是當時僅有的全文校釋荀子之書。書前有述例,說明其書的性質是荀子三十二篇校注資料的彙編。該書仍以王先謙集解本為底本,按原文篇次分章,標注序號,每注依次排列‘彙校’、‘彙注’資料,若有己見則加‘案’出之,藉以對所采校注的補充、說明或訂正。其‘彙校’部分首先依據由宋至清重要版本十種,與集解本相校,列出異文;其次還以幾種類書、專書相校,摘錄其文字差別。‘彙注’部分則參用了主要注本三十六種,上溯楊倞之注,下及七十年代末包遵信之札記。為求資料詳備,對於各家不同意見,一概兼取並收。故有利於研究荀書者參考。然而此書缺點亦很明顯:一、收采面狹窄。作為資料彙編之書,理當盡量網羅世所刊行之著述以備查考。然是書所遺民國以來名家之說尚多,如鍾泰、羅焌、潘重規、魯實先、張長弓、蔣禮鴻、徐復諸人,更何況臺灣及日人所著更無所見(據所列參校書目,知有少量日人校說乃轉引自梁氏柬釋本)。二、彙校彙注刻意分立,資料零亂。編者此舉本為眉目清晰而行,故校勘與訓釋資料人為分割而用。但我國古今校釋之作,大多融校勘與釋義、音讀為一體,若率意截取,勢必使原始資料支離破碎,文不成義,面目全非,更不便於學人閱讀或查檢原典。此或編撰者始料所不及。
    除了以上三種全文校釋、注譯荀子的專著外,以札記形式摘文校釋荀書而成績突出者,尚有如下諸人:趙海金荀子集解補正(一九七二年)有校釋文八五條、嚴靈峰荀子讀記(一九七七年)有校釋文五十條、包遵信讀荀子札記(一九七九年)有校釋文一八四條、駱瑞鶴荀子補正(一九九七年)有校釋文二八五條、龍宇純荀卿子記餘(一九九九年)有校釋文一七條、李中生讀荀子札記(二年)有校釋文二五條。這些著述的共同特點是,摘錄荀子原書字詞文句,合校勘文字、音讀、釋義為一體,用簡易文言對前人校釋進行補充、訂正,或糾誤,或出以新說。都為進一步整理和校釋好荀書提供了參考的資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學者嚴靈峰於一九七七年主編刊行了無求備齋荀子集成叢書一套,共收荀子舊刻及整理校注之作九十種,計八十家,影印精裝五十冊,極大地便利了荀書研究之用,實為荀子整理、校釋者一大善事。此叢書頗具特色的是,它不僅明清舊刻,還收入了日人校刊荀子十二種。其中物雙松讀荀子四卷,以札記形式校釋荀子,刊成於一七六四年,早於盧文弨校荀子二十二年、早於王念孫荀子雜志六十六年;塚田虎荀子斷四卷,體例同物氏,刊於一七九五年,早於王氏雜志三十五年,早於王先謙集解九十六年。其中全文(並存楊倞注文)校釋荀子者,還有久保愛荀子增注二十卷(一八二年)、朝川鼎校定荀子箋釋二十卷(一八三年)、村崗良弼增評荀子箋釋二十卷(一八八四年)。久保愛的荀子增注因其詳善而為人稱道和引用。其他如豬飼彥博、帆足萬裡、安積信諸人校釋之作,皆為嚴氏影印收入。日本漢學者致力於荀書校釋代有其人,功不可沒。
    縱觀荀子一書的校理,楊倞的校注無疑是現存古、價值極高的著作,也是歷代校釋荀書的可靠祖本。它雖有首創之功,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缺陷和疏失。宋人洪邁曾指出他注引尚書的失誤;錢佃校本校正一百五十四字;清人謝墉亦認為楊注‘頗有舛誤’。故後世學者多有補充、訂正。楊倞釋義雖大體不誤,然因不明古音通假,頗有望文生義之處,王念孫雜志已多有批評。盧文弨校、謝墉刊刻之荀子箋釋,在清代甚為風行,然所據影抄宋本多有譌誤,其校改刻,所下案語則偏重於校勘異文而疏於注釋。故楊守敬、王先謙等人對此亦略有微詞。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彙集了清儒重要校釋成果,其體例之完備、校釋之詳審,前無可比。它不僅代表了當時荀書校釋的成就,也是其後百餘年尚無人超越的集大成之作。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集解的缺陷和疏失也日益顯現。李中生曾以集解為例,總結了清代訓詁學的得失。他在文中既指出了清儒校注荀子超越前人的五點成就,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缺陷與疏失:
    一、疏於義理的考察分析;
    二、欠缺通過全篇全書來考察字詞的闡釋循環;
    三、囿於文句的常例而忽略其異例;
    四、忽略一字有數義,應根據不同語言環境區別對待;
    五、對荀書詞例缺乏瞭解,隨意援引他書加以比附;
    六、缺乏語法分析。〔二三〕
    這些雖不失為切實中肯的意見,然未能從文獻整理的宏觀角度和歷史發展的必然來審視王先謙集解的局限與不足。首先,集解彙集資料未為完備。雖集解采眾說厥功甚偉,但未能網羅的名家校說亦不在少數。如宋人洪邁、錢佃、劉辰翁,明人歸有光、王納諫、傅山,清人方苞、姚鼐、王懋竑、王紹蘭、趙紹祖、孫詒讓等人校說皆未能提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其次,選擇底本不精。王先謙之時已見到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卻仍用了盧校謝刻的荀子箋釋為底本,此亦是一大失誤。更何況還有南宋浙北本、錢佃摹抄本、巾箱本、題注本、明世德堂本等重要舊刻皆未涉及,可見並未廣參眾本。第三,王先謙本人雖出校文五百六十餘條,然大多依從盧校或成說,新說不多,故荀子集解集釋之功多而發明創見不足。附帶指出的是:集解原刻文字脫誤時有所見,如考證十六頁所録郝、李之文,竟脫失七十八字(參見本書附録一二四一頁至一二四二頁)。而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標點本不僅承其原刻之誤,又新增其文字錯譌、標點符號失誤,約上百處之多。特別是注文標點符號的差錯更甚,李中生亦有專文論及〔二四〕,此不贅述。
    從王先謙荀子集解刊成(一八九一年)至今,已歷百十餘年,清末民初及至當代,對荀書進行校釋、整理者代不乏人,且成績斐然。更兼時代之進步,港、臺及日本,甚至西方學者研究荀子的成果,亦逐步為世人所共享,理當極力蒐求網羅略備,以便整理、校釋出一個更新、更完善的荀子研讀本。此外,由於荀子原典篇幅較長,行文古奧,且多用奇字僻詞。清人李慈銘曾稱:‘諸子中亦惟荀與管兩家多奇字。’此語信然。自楊倞注荀至今,雖有歷代學人不斷為此付出努力,然仍有令人費解之處。鋻於荀子整理、校釋之現狀,以及荀子思想研究之必需,荀子一書的董理與校釋,亦當與時俱進。故筆者不揣譾陋,勉為其難,力圖在前人與時彥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荀書進行整理、校釋,上承王先謙集解,下啟未來,使之成為新世紀荀子整理的創新之作。
    首先,本校釋一反近代以來用王先謙集解本為底本的常例,而選用古逸叢書影刻宋臺本為底本。此本之善,前文已詳。同時還選用了南宋巾箱本、題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庫本、謝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吳汝綸點勘本、村崗良弼評點本相參校。凡與荀書相關之經傳、載籍、類書、專書,皆取以參考,並吸收了今人高正所校荀子異文的成果。對極少數確有所據的譌舛衍奪之文(含楊倞注文)進行訂正,並說明依據;其他則列出異文,不予校改,以存其舊,力避竄亂古籍之譏。
    第二,本校釋博采楊倞以下至當今學人校釋之文上百家〔二五〕。除楊倞注文全錄以存其舊外,諸家校說皆摘其精要,略其詳考,擇善而從;補其疏失,正其譌誤;詳加考究,提出新說。本校釋直接采用日人校釋之作計有:物雙松、塚田虎、久保愛、朝川鼎、豬飼彥博、帆足萬裡、安積信、村崗良弼八家;間接采用者,計有桃井盛、古屋鬲、岡本保孝、兼山、桃源藏、太宰純六家,共采日人校釋十四家。本校釋彙集眾說共出校釋四七六六條,其中附筆者案語者三九七七條,力圖補正前人時彥之說,並以新說釋其久懸未決之疑。補其空白,正其音讀,正者是之,誤者駁之。
    第三,本書附錄輯有荀子佚文十三條。其中四條為筆者所鉤輯,亦於荀子輯佚有所幫助。
    第四,本書附錄廣集歷代有關荀子研究資料,並列出引用參考書目文獻二百餘種,欲為研究荀學者提供方便。
    筆者雖欲蒐集更為完備的資料,竭其心力使拙著能成為荀子集解之後又一傳世力作,終因條件所限,一些重要舊刻本及近當代優秀校注之作尚未寓目;加之筆者學識淺陋,纔力微薄,故有力不從心之歎。本校釋拙稿現已付梓,其中錯譌疏脫之處亦在所難免,謬奉弁言於端,誠望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教,幸甚!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