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康德因果性理論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82-1424
    【優惠價】
    614-890
    【作者】 劉鳳娟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046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104661
    作者:劉鳳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在掌握康德關於因果性的主要文獻和國內外基本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康德的因果性理論進行了比較全面、繫統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關於康德因果性理論劃分為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三個層面,尤其是關於目的因果性的劃分,有其獨到的見解。本書資料翔實、論說充分、結構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劉鳳娟,1983年生於河南新鄉。江蘇師範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於美國布朗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師從著名康德哲學研究學者保羅?蓋耶(Paul Guyer)。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早期現代哲學。
    目錄
    引言
    章康德因果性理論的形成背景
    節宏觀哲學史背景
    第二節十七、十八世紀因果性問題研究
    第三節康德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思想的淵源
    第四節康德前批判時期的因果性理論
    第二章康德的自然因果性理論
    節自然因果性原理自身何以可能
    第二節自然因果性作為經驗之可能性的先驗原則
    第三節自然因果性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概念和原則
    第四節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三章康德的自由因果性理論
    節從自然因果性到自由因果性的過渡
    第二節自由因果性作為宇宙論的先驗理念

    引言
    章康德因果性理論的形成背景
    節宏觀哲學史背景
    第二節十七、十八世紀因果性問題研究
    第三節康德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思想的淵源
    第四節康德前批判時期的因果性理論
    第二章康德的自然因果性理論
    節自然因果性原理自身何以可能
    第二節自然因果性作為經驗之可能性的先驗原則
    第三節自然因果性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概念和原則
    第四節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三章康德的自由因果性理論
    節從自然因果性到自由因果性的過渡
    第二節自由因果性作為宇宙論的先驗理念
    第三節自由因果性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的理念和原則
    第四節自由因果性的潛在和實現
    第四章康德的目的因果性理論
    節目的因果性概念的獨立性
    第二節先驗視角下的自然目的論
    第三節形而上學視角下的道德目的論
    第四節自然歷史進程作為實現道德的終極目的之準備
    第五章康德之後因果性理論的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
    引言

    康德哲學對國內哲學界來講是一個比較熟悉的研究領域,其認識論、倫理學、目的論思想都或多或少地被學界涉獵。這不禁使人追問,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再去研究康德,康德哲學是否已經過時?筆者不想無端地為自己的研究做辯護,隻是想澄清這樣一個事實:康德哲學中有很多問題仍需進一步澄清。例如,關於自由和自然的統一性問題,人們好像已經太熟悉自然目的論的解決視角:反思性判斷力的調節性原則以其微弱的和不具說服力的方式,將康德定位為一個異想天開的主觀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學界延續著這一思路,對康德現像與物自身兩重世界的分裂及其不成功的解決多有微詞;但本書將試圖向人們展示筆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方式,力求全面、客觀地評價其思想建構的合理性與缺陷,呈現啟蒙運動精神對康德的深刻影響。筆者對自己的研究有這樣的定位:問題也許是老的,但研究的視角和解決的思路是新的。本書要通過對康德因果性理論的繫統重構,為人們打開理解其諸多哲學問題的新局面。這一研究主題的開拓也有助於更深入認識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引言
            
            康德哲學對國內哲學界來講是一個比較熟悉的研究領域,其認識論、倫理學、目的論思想都或多或少地被學界涉獵。這不禁使人追問,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再去研究康德,康德哲學是否已經過時?筆者不想無端地為自己的研究做辯護,隻是想澄清這樣一個事實:康德哲學中有很多問題仍需進一步澄清。例如,關於自由和自然的統一性問題,人們好像已經太熟悉自然目的論的解決視角:反思性判斷力的調節性原則以其微弱的和不具說服力的方式,將康德定位為一個異想天開的主觀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學界延續著這一思路,對康德現像與物自身兩重世界的分裂及其不成功的解決多有微詞;但本書將試圖向人們展示筆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方式,力求全面、客觀地評價其思想建構的合理性與缺陷,呈現啟蒙運動精神對康德的深刻影響。筆者對自己的研究有這樣的定位:問題也許是老的,但研究的視角和解決的思路是新的。本書要通過對康德因果性理論的繫統重構,為人們打開理解其諸多哲學問題的新局面。這一研究主題的開拓也有助於更深入認識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在展開自己的繫統論述之前,筆者想對目前國內外在康德因果性理論上的研究做一簡要綜述。國外對康德因果性思想做繫統研究的主要有E.沃特金斯(Eric
    Watkins)、A.C.尤因(A. C. Ewing)、S.M.貝恩(Steven M. Bayne)等。沃特金斯在其專著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中,從近代因果觀發展史和康德自身哲學發展歷程兩種角度,澄清其批判時期因果性思想的理論淵源,而在該書的主體部分,他對康德因果性思想的論述限定於對三個經驗類比原理的分析,以及對其中所包含的因果性模式的歸類與闡明;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第三個二律背反中的自由概念與經驗類比中的因果性概念之間的連貫性。值得注意的是,沃特金斯區分了先驗的和形而上學的因果性原理,因而實際上區分了認識論語境下的事件模式的因果性思想和本體論語境下的實體的實在的因果性能力;自然和自由的統一性問題也是建立在作者對自然因果性的這兩種解讀路徑上的。但作者在自然因果性的論述上沒有全面分析知性的關繫範疇、時間圖型和三大類比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繫,因而也沒有澄清第二類比中的因果性原理在康德批判著作中如何發源的問題。在對自由的分析中,作者將重點放在自由對自然因果性的連貫性和補充性上,著墨於因果事件、實體的因果性能力與第三背反中自由的自發性能力的內在聯繫上,但對自由如何造成與自然的統一性的問題並未給予充分的揭示,對康德通過自然目的論來調和自然和自由的論題也幾乎沒有提及。
            尤因在其Kant’s
    Treatment of
    Causality一書中,首先從休謨、萊布尼茨等人思想中梳理了康德因果性理論的哲學史背景,其次從先驗演繹與自然因果性原理的內在聯繫、自然因果性原理與另外兩種類比原理的整體架構、自然與自由的必然聯結三個視角,全面展示了因果性問題在康德哲學體繫中的地位。相對於沃特金斯,尤因對康德因果性思想背景的揭示是比較全面的,但他低估了康德在批判的先驗宇宙論視角中對自然和自由的統一性的思考,而從道德哲學和自然目的論中尋求這種統一性之可能性;正是由於對宇宙論中自由概念內涵理解的不充分,他也就無法論證認識論、道德哲學、自然目的論在因果性問題上的統一性。尤因隻是按照康德對人類自我的現像存在和本體存在的分裂措置,以及道德性在自然中如何實現的問題等顯性思路引出第三批判的目的論,由此他把目的因果性僅僅看作機械論視角下的自然因果性的補充。這樣他恰恰忽視了自由理念的意義以及人類自由意志在道德進步中的能動性,也無法真正突出目的因果性獨立於自然和自由的價值。
            貝恩在其著作Kant
    on
    Causation中重點分析了自然因果性原理的五種論證思路,即真實性策略、事件/客體策略、事件/事件策略、證實性策略、經驗客體策略,分別由A.O.洛夫喬伊(Arthur
    O. Lovejoy)、P.F.斯特勞森(P.F. Strawson)、A.梅爾尼克(Arthur Melnick)、P.蓋耶(Paul
    Guyer)和他自己提出;但貝恩認為要使每種解讀都具有完備性,還必須對作為它們大前提的知覺的不可逆性問題加以闡明。對自然因果性原理中知覺的不可逆性問題做微觀分析並形成激烈爭論的還有P.F.斯特勞森、L.W.貝克(Lewis
    White Beck)、H.E.阿利森(Henry E.
    Allison)等學者。斯特勞森認為,康德從兩個相反狀態的知覺的不可逆性推論出變化發生的因果必然性,這個過程是不合邏輯的(non-sequitur)。貝克、阿利森則分別從此原理本身的論證思路和先驗演繹中必然性概念的內涵兩個角度對康德做了辯護。這幾位學者對自然因果性原理的論證思路,特別是對其中不可逆性問題的研究,是對康德因果性問題的微觀研究,而不是宏觀建構。
            國內對康德因果性理論做綜合性研究的主要有鄧曉芒、俞吾金兩位教授。他們都從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兩個視角理解其因果性概念,前者認為要克服自然和自由的分裂就應該建立哲學的人學本體論,將認識和實踐統攝起來;後者認為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統一康德的自然和自由、現像和物自身的關鍵。在自然因果性原理的構成性抑或調節性之歸屬的問題上,張志林、錢捷等學者有深入的研究。張志林在其《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一書中指出,康德把因果律定位為一條先天的理性範導原理。錢捷教授認為這種觀點是對第二類比原理(即自然因果性原理)的誤讀,他以威約曼對康德力學性原理的解釋為支撐,指出了第二類比原理對經驗的構成性作用的實質,即“規定經驗的那些一般的和基本的形式”。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現有研究仍有不足之處。首先,在對康德因果性理論的宏觀建構上,國內外學者多將研究重心放在自然因果性原理及其與先驗演繹、其他類比原理等部分的關繫上,對先驗宇宙論中的自由因果性概念的揭示、對道德目的論和自然目的論中目的因果性的論述都未全面展開,對這三種因果性理論之間繫統聯繫的研究更有待深化。其次,在微觀問題(如不可逆性)研究中,某些觀點過於強調問題本身而淡化了康德哲學自身的語境和思路,從而導致各種立場之間的論爭“答非所問”,其知覺的不可逆性、構成性作用的實質等核心問題仍需更嚴謹而深入的闡明。筆者的研究將在這些學者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旨在呈現康德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三種概念的確切含義,以及它們聯結而成的繫統的理論整體,由此呈現自然與自由之統一性的全新維度。具體來說,本書的創新性在於:(1)突出目的因果性概念的獨立價值;(2)強調先驗宇宙論中自由理念的作用方式和意義;(3)全面建構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目的因果性三統一的理論體繫,並從中引出康德的歷史哲學思想。
            
    “康德因果性理論研究”這一選題具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從歷史性的角度來看,康德的因果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重要的問題之一。因果性概念在近代的認識論、倫理學、形而上學中都是關鍵概念,也是這時期認識論轉向的主要契機,這體現在康德對近代重要哲學家特別是對休謨的思維方式的革命上。休謨把因果性概念看作來自經驗的後天概念,意志自由也被歸結為自然必然性,這實際上是對自由和形而上學的取消。而因果性概念在康德那裡是主體的先天知性範疇,主體通過它為自然立法。康德的思維方式革命不僅在先天的基礎上拯救了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拯救了形而上學。因此,康德的因果性思想體現了他對近代認識論轉向的完成和對形而上學的拯救。另一方面,從繫統性的角度來看,康德的因果性理論完美地詮釋了他的建築術思想。這不僅在於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目的因果性可以構成完備的繫統整體,而且在於如自由因果性之類概念的內在規定性,已經包含了自然與自由、現像與本體乃至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之間統一性的可能性。將康德因果性理論繫統性地呈現出來具有凸顯其理性建築術的理論意義,讀者以其因果性思想為切入點便可把握批判哲學之全貌。
            遵循歷史性和繫統性的研究方法,筆者將按照以下次序來安排篇章結構:章梳理康德因果性理論的形成背景,一方面闡明康德之前西方哲學的發展進程特別是近代哲學中的因果性思想,另一方面闡明康德前批判時期的因果性理論,它們構成康德自身因果性理論的發展史。第二至四章是本書主體部分,繫統地闡述康德批判時期的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理論,每一種因果性理論都從先驗的和形而上學的兩個方面詳細展開。第五章簡要梳理康德之後因果性理論的發展,由此更清晰地揭示康德因果性理論在哲學史上特別是在因果性思想發展史上的意義和地位。
            康德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的因果觀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貫性。這體現在前批判時期規定理由律中在先規定理由和在後規定理由的區分,影響了批判時期各種因果性概念的先驗含義與形而上學含義的區分;前批判時期實體的相繼律和共存律與批判時期的因果性原理和協同性原理也具有一定聯繫。而在批判時期,康德的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目的因果性思想更具有繫統的統一性,甚至自由因果性概念自身也已包含自然與自由之統一的可能性。
            具體說來,自然因果性思想的先驗意義體現在使得變化的經驗和關於原因的經驗成為可能,這是一個完整的因果性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其形而上學含義主要體現在“每個變化都有一個外部原因”這樣的原理中,這個原理揭示的是處於外在空間關繫中的實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自由因果性思想的先驗含義體現在,自由的理念是理性對知性知識進行繫統統一的調節性原則。知性通過其概念和原理建立起來的隻是知識的分殊的統一性,但在康德那裡,自然知識的科學性在於繫統性和整體性,這隻能由理性帶來。其形而上學含義體現在道德哲學中,一方面自由指的是意志自發地引起行動的因果性能力;另一方面自由被看作道德法則的存在根據,純粹意志(或純粹實踐理性)通過自由的理念建立了客觀的道德法則。
            康德的目的因果性思想主要體現在自然目的論和道德目的論上。自然目的論是其批判哲學的基本預設,反思性判斷力通過其先驗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則而對某種自然事物乃至自然界整體做合目的性的評判。由此,認識論中知識的繫統統一性纔得以成立;知識的繫統性就是基於這種自然目的論的合目的的繫統統一性。道德目的論集中地體現在康德的目的王國理念上,在其中成員與成員之間、首之間具有互為目的和手段的因果關繫。自然目的論視角下合目的性的歷史進程,被康德看作道德的終極目的(或目的王國)得以實現的準備,而德福一致的至善(或倫理共同體)的實現終依賴於上帝理念的預設。因此,在康德哲學中,自然終導向道德,而道德終導向宗教。
            康德因果性理論的繫統建構體現了人類理性的權威地位,人類不僅為自然和自身立法,而且從自身理性的角度理解自然和自由的統一性。這是對古希臘時期兩重世界對立問題的全新解決思路,也是古希臘邏各斯精神在人類理性中的內化。就此而言,康德哲學不僅是德國啟蒙思想的,而且是哲學史內在發展脈絡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下面,再對本書中康德著作的引用與簡稱做一說明。本書有關康德著作的引文,德文主要參考1900年以後德國科學院(原皇家普魯士科學院)版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和Felix Meiner Verlag出版社的部分著作版本;英文參照P.蓋耶(Paul
    Guyer)和A.W.伍德(Allen W.
    Wood)總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康德著作繫列;中譯參考李秋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九卷本《康德著作全集》,其中《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參考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而於2004年、2003年、2002年分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譯本;某些概念和語句的譯法筆者做了改動。德語術語、邊碼、卷數來自德國科學院版,其中《純粹理性批判》的邊碼采用1781年和1787年兩版頁碼A/B。具體引用時采取“書名全稱或縮寫 邊碼 中譯本頁碼”格式,如“《純批》A167/B209,第159頁”表示《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版第167頁、1787年第二版第209頁,以及鄧曉芒中譯本第159頁;部分引文隻出現在版或第二版時隻寫邊碼A或B。“《奠基》4:420,第427頁”表示科學院版全集第4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第420頁,李秋零中譯本第427頁。沒有中譯本的康德著作直接標出英文書名、頁碼等信息。
            在本書中,康德的主要著作簡稱如下。
            《形而上學認識各首要原則的新說明》:《新說明》,李秋零譯本
            《純粹理性批判》:《純批》,鄧曉芒譯本
            《實踐理性批判》:《實批》,鄧曉芒譯本
            《判斷力批判》:《判批》,鄧曉芒譯本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奠基》,李秋零譯本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初始根據》,李秋零譯本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導論》,李秋零譯本
            《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宗教》,李秋零譯本
            《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歷史的理念》:《普遍歷史》,李秋零譯本
            《論一個據說一切新的純粹理性批判都由於一個更早的批判而變得多餘的發現》:《發現》,李秋零譯本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