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現像學導論(哲學課)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美肖恩·加拉格爾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926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292687
    叢書名:哲學課

    作者:[美]肖恩·加拉格爾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4月 


        
        
    "

    內容簡介

    對於學生和哲學家來說,肖恩?加拉格爾的這本新的導論不僅給他們提供了對現像學領域和當代哲學爭論狀態的一個出色而簡潔的概觀,而且通過考察現像學對其所應用的那些學科的效用給他們提供了一種處理問題的嶄新方式。加拉格爾回顧了經典現像學的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帝、薩特等人)所提出的那些核心洞見,以創新的方式更新了其中的一些洞見,並且表明,他們是如何與哲學和心理學中正在進行的爭論直接關聯在一起的。對現像學方法以及意向性、時間性、具身、行動、自我和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各種解釋都被整合進了一個融貫的當代陳述中,這表明了,為什麼現像學仍然是一種活躍的、有生命的哲學進路。
    本書的每一章首先是對經典分析的討論,然後繼續表明這些經典分析與當代哲學中有關人類體驗的具身、生成和延展進路的各種爭論之間的相關性。在這一過程中,加拉格爾引入了一些新穎的解釋,這些解釋表明,現像學如何能夠對這些爭論的術語產生影響,同時又被這些術語影響。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肖恩?加拉格爾,美國孟菲斯大學莉莉安和莫裡?莫斯(Lilian and Morrie Moss)傑出哲學教授,他同時在英國的赫特福德郡(Hert ford-shire)大學擔任教職,而且也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榮譽哲學教授。
    關於譯者:張浩軍,甘肅武威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2008),德國科隆大學胡塞爾檔案館訪問學者(2014.8—2015.8),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11.4—2012.4),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哲學繫主任,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現像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等,主要從事現像學、現像學與分析哲學的比較研究等。在《胡塞爾研究》(Husserl Studies)、《哲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譯文30餘篇,出版專著1部,譯著3部,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4項,先後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纔計劃、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青年學者和錢端升學者。

    目錄
    導言:現像學的處境
    1.什麼是現像學?
    11作為復數的現像學
    12歷史背景與前景
    13消亡與重生
    14一種不同的現像學
    15延伸閱讀
    2.自然主義、先驗主義和一種新的自然化
    21數學與心理學
    22自然主義的解釋與先驗的解釋
    23新自然主義
    24運用現像學的一些自然方式
    25延伸閱讀
    3.現像學方法及其重新定義

    導言:現像學的處境
    1.什麼是現像學?
    11作為復數的現像學
    12歷史背景與前景
    13消亡與重生
    14一種不同的現像學
    15延伸閱讀
    2.自然主義、先驗主義和一種新的自然化
    21數學與心理學
    22自然主義的解釋與先驗的解釋
    23新自然主義
    24運用現像學的一些自然方式
    25延伸閱讀
    3.現像學方法及其重新定義
    31自然態度
    32懸置
    33現像學還原
    34重新定義本質還原
    35關於人稱視角和語言的一些問題
    36延伸閱讀
    4.意向性
    41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
    42意向活動意向相關項
    43生成的意向性
    44延伸閱讀
    5.具身與質素之維
    51質素:一個感覺概念
    52對胡塞爾理論的批評
    53質素與感受質
    54具身與質素體驗
    55對生成解釋的深化
    56延伸閱讀
    6.時間及對時間的再定義
    61體驗時間
    62胡塞爾的分析
    63時間性的普遍性
    64再論時間:原印像與生成結構
    65延伸閱讀
    7.自身與人稱視角
    71充滿分歧的傳統
    72自身的前反思的和限度的方面
    73擁有感
    74人稱視角
    75延伸閱讀
    8.生活世界、行動、敘事
    81生活世界
    82轉動桌子
    83行動與行動主體
    84敘事尺度
    85延伸閱讀
    9.主體間性與第二人稱視角
    91先驗主體間性
    92與他人共在
    93社會認知的標準觀點
    94社會認知的現像學進路
    95社會認知中的敘事尺度
    96再論先驗主體間性
    97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在線試讀
    現像學哲學起源於埃德蒙德?胡塞爾的著作,在歐洲哲學家如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莫裡斯?梅洛龐蒂等20世紀的許多思想家那裡得到延續,並在過去50年裡經歷了不斷更新。我們看到,它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從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始於卡爾?雅斯貝爾斯的早期著作)到醫學、教育、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特別是在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工作中),到神經科學研究(在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工作中),到近的表演藝術和所謂的“批判的現像學”研究,再到涉及種族、性別和殘疾的社會與政治問題研究。
    在這本簡短的導論性著作中,我試圖展示一種歷史感、一些方法、哲學問題和現像學的應用。每一章都從經典現像學哲學家提出的一些問題開始,然後展示對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考。這些問題涉及現像學如何與經驗科學相關聯、人稱體驗的本質、意向性、時間性、自身和我們對他人的經驗。其中許多問題都與近關於具身(和生成)認知、行動理論和動力繫統理論的討論有關,我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一些聯繫。
    在本書問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裡,現像學在表演研究和批判理論領域得到了進一步更新。在這篇序言的剩餘部分,我將簡要概述這些新的發展是如何使用現像學的。
    就表演來說,在諸如競技體育和表演藝術(例如,舞蹈、音樂表演、戲劇)等領域,問題不僅在於體驗的本質是什麼,而且包括這樣的體驗在嫻熟的表演中起什麼作用。自從德雷福斯關於專門知識的現像學著作出版以來,許多研究者對他關於專業實踐中意識之小作用的描述提出了異議(例如,Dreyfus 2002)。例如,一個運動員或一個舞蹈演員不假思索地按照流程自動完成所有動作和表演,這一觀點已經受到無數質疑,質疑者認為,身體覺知、對環境因素的密切關注,甚至慎思,都在專業實踐中發揮了作用(例如,H?ffding 2019;Montero 2015)。關於用心的(mindful)表演與自動的、機械性的表演或者接近於運動控制的自動方面之間的關繫,表演與感受(情感因素)、環境特征 (如音樂表演中的樂器和音樂本身)以及社會的、文化和規範性的因素之間的關繫,都有大量問題被提了出來。根據這些研究,專業表演涉及一繫列復雜的具身和情境化的認知過程,這些過程不能被還原為自動的或小的意識形式。
    例如,對音樂表演(Schiavio et al.2017;an der Schyff 2019;an der Schyff Krueger 2019)和更一般的審美表演(aesthetic performances)(Grant et al.2019),甚至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中關於敬畏和驚奇的審美體驗(Gallagher et al.2015),許多這樣的研究都得益於現像學訪談技術(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的使用。的確,這些“第二人稱”方法的使用(人們試圖利用這些方法去理解他人的人稱體驗)已經成為人們日益感興趣的話題。其中的一些技術是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巴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並已用於神經科學研究(Petitmengin 2006)。這種訪談法是一種定性研究工具,試圖詳細捕捉他人的體驗,它需要訓練,現在被稱為“微觀現像學”。

    現像學哲學起源於埃德蒙德?胡塞爾的著作,在歐洲哲學家如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莫裡斯?梅洛龐蒂等20世紀的許多思想家那裡得到延續,並在過去50年裡經歷了不斷更新。我們看到,它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從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始於卡爾?雅斯貝爾斯的早期著作)到醫學、教育、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特別是在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工作中),到神經科學研究(在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工作中),到近的表演藝術和所謂的“批判的現像學”研究,再到涉及種族、性別和殘疾的社會與政治問題研究。
    在這本簡短的導論性著作中,我試圖展示一種歷史感、一些方法、哲學問題和現像學的應用。每一章都從經典現像學哲學家提出的一些問題開始,然後展示對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考。這些問題涉及現像學如何與經驗科學相關聯、人稱體驗的本質、意向性、時間性、自身和我們對他人的經驗。其中許多問題都與近關於具身(和生成)認知、行動理論和動力繫統理論的討論有關,我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一些聯繫。
    在本書問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裡,現像學在表演研究和批判理論領域得到了進一步更新。在這篇序言的剩餘部分,我將簡要概述這些新的發展是如何使用現像學的。
    就表演來說,在諸如競技體育和表演藝術(例如,舞蹈、音樂表演、戲劇)等領域,問題不僅在於體驗的本質是什麼,而且包括這樣的體驗在嫻熟的表演中起什麼作用。自從德雷福斯關於專門知識的現像學著作出版以來,許多研究者對他關於專業實踐中意識之小作用的描述提出了異議(例如,Dreyfus 2002)。例如,一個運動員或一個舞蹈演員不假思索地按照流程自動完成所有動作和表演,這一觀點已經受到無數質疑,質疑者認為,身體覺知、對環境因素的密切關注,甚至慎思,都在專業實踐中發揮了作用(例如,H?ffding 2019;Montero 2015)。關於用心的(mindful)表演與自動的、機械性的表演或者接近於運動控制的自動方面之間的關繫,表演與感受(情感因素)、環境特征 (如音樂表演中的樂器和音樂本身)以及社會的、文化和規範性的因素之間的關繫,都有大量問題被提了出來。根據這些研究,專業表演涉及一繫列復雜的具身和情境化的認知過程,這些過程不能被還原為自動的或小的意識形式。
    例如,對音樂表演(Schiavio et al.2017;an der Schyff 2019;an der Schyff & Krueger 2019)和更一般的審美表演(aesthetic performances)(Grant et al.2019),甚至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中關於敬畏和驚奇的審美體驗(Gallagher et al.2015),許多這樣的研究都得益於現像學訪談技術(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的使用。的確,這些“第二人稱”方法的使用(人們試圖利用這些方法去理解他人的人稱體驗)已經成為人們日益感興趣的話題。其中的一些技術是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巴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並已用於神經科學研究(Petitmengin 2006)。這種訪談法是一種定性研究工具,試圖詳細捕捉他人的體驗,它需要訓練,現在被稱為“微觀現像學”。
    現像學精神病學也開發了類似的訪談應用,以描述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病人的體驗(Parnas et al.2005;Sass et al.2017)。他們對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特別是治療和表演藝術交叉的臨床環境?D?D如運動和舞蹈治療(Koch,Caldwell & Fuchs 2013)?D?D或身體現像學作為臨床推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臨床環境(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2015)有深入而廣泛的研究(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 .2015)。
    現像學也適用於一組非常不同的問題,即與壓迫、種族歧視和社會偏見有關的問題。這樣的一些研究可以追溯至弗朗茨?法農(Franz Fanon 1952)的著作,他是來自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的一位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他對殖民主義提出了批評,其中包括與薩特和梅洛龐蒂等現像學家的論爭。在他著名的一部著作中,法農以梅洛龐蒂對身體圖式(對知覺和運動控制很重要)的分析為基礎,表明這種分析忽略了他所謂的歷史種族圖式(historico?racial schema)。作為一個生活在殖民地社會的黑種人,他的體驗,包括他移動和體驗自己身體的方式,都受到種族偏見的影響,這種偏見經常(或許總是)體現在白種人殖民者的目光、手勢和態度上。
    類似的分析也可以在女權主義作家身上找到,例如艾瑞絲?瑪麗安?揚(Iris Marion Young)在她1980年的經典散文《像女孩一樣拋球》(Thr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