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何俊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945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9456
    作者:何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7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在方法上,以哲學的討論為核心,又將具體的哲學見解放在整體的歷史背景與時代問題中來看待,將思想與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作者對晚明傳入之西學及士大夫之回應的研究就顯示出了相當的深度,富有立體感。書中創見迭出,尤其是從明代思想演進的內在脈絡,即中國本身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看待西學在晚明的傳播過程,令人耳目一新。在研究歷史的同時,也觀照了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本重要的著作,主要在晚明思想裂變的大背景下,討論西學的傳入與晚明學者的回應。作者認為,明代在王陽明以後心學流弊叢生,佛門衰頹,思想界呈“裂變”態勢,如何落實道德實踐成為一個重要的難題。以晚明的這種現實問題為基本立足點,作者討論了西學的傳入過程、策略與基本內容以及相對應的晚明學者的回應,對西學之無法解決當時的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對晚明學者立足儒家立場所進行的道德實踐探索作出了精到的分析。

    作者簡介

    何俊,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教授;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學社、清華國學研究院、臺灣大學東亞儒學研究中心等訪問學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領域海外學術評議人,全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歷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

    目錄
    引言1
    章晚明思想的裂變1
    節王陽明留下的任務2
    第二節封域於意識的功夫展開7
    第三節良知的內外落實與流產20
    第四節佛門之衰頹、改造與失效37
    第五節糾彈與問題43
    第二章從世俗倫理到天主實義50
    節目的與手段50
    第二節論友道54
    第三節斥佛合儒的原因73
    第四節天主及其存在的論證77
    第三章以耶易儒或以耶補儒97
    節以耶易儒:不可能與不必要101

    引言1


    章晚明思想的裂變1


    節王陽明留下的任務2


    第二節封域於意識的功夫展開7


    第三節良知的內外落實與流產20


    第四節佛門之衰頹、改造與失效37


    第五節糾彈與問題43


    第二章從世俗倫理到天主實義50


    節目的與手段50


    第二節論友道54


    第三節斥佛合儒的原因73


    第四節天主及其存在的論證77


    第三章以耶易儒或以耶補儒97


    節以耶易儒:不可能與不必要101


    第二節以西政西,以中化中109


    第三節雲棲袾宏的斥耶115


    第四節以耶補儒:科學的與教化的122


    附:《闢略說條駁》的言說風格與身份意識145


    第四章存於現世而面對後世的人163


    節論靈魂164


    第二節靈魂永恆的證明173


    第三節人的位置190


    第四節合目的與手段為一體的後世204


    第五章為何破邪與如何破邪213


    節南京教案214


    第二節從行政禁抑到學理征伐226


    第三節僧俗聯手斥耶之自詮240


    第四節全方位的破邪246


    第五節破邪者的問題259


    第六章《七克》:克性之謂道266


    節《七克》的性質、文體及對儒家術語的襲用268


    第二節服從上帝與後世報應278


    第三節克性之謂道291


    第四節改過與積善303


    第七章《人譜》:成就人生之譜311


    節回應邪說314


    第二節性體及其展開321


    第三節過錯的產生及其分類329


    第四節改過的方法342


    結論350


    參考文獻353


    後記361


    再版後記365


    索引366

    前言
    引言
    發源於歐洲的現代化過程對於非歐洲地區的人民來說,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客觀上似乎都是以向西方轉型的特征進行著。面對這種強烈的衝擊,中國人自清末以來一直在尋找前進的道路,而認識西方、反觀中國,以及進而探尋彼此間的會通則成為學術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其中,作為中西交通的一段故事,晚明前清的天主教東傳及其挾帶著的西學東漸,成為一面觀照和梳理這一問題的歷史鏡子。
    這段故事,本質上是由歐洲的天主教傳教活動所引起的,但我們卻標以“西學”而論之,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傳教士的宗旨是要向中華帝國傳播天主的福音,但客觀上傳入的卻不隻限於基督教(由於本稿關注的對像是確定的,故我們沒有在用語上區分基督教與天主教),而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盡管這西學並不完整;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人也沒有清楚地對傳入的新東西作出宗教與世俗的區分,天學、天教、西學這樣的名詞成為人們指陳傳入的新文化通用的術語。至於我們對這一歷史的考察限於晚明,則是因為西學東漸固然是兼跨了明清兩朝,但作為接受一方的中國,由於明清的易位,已致使思想的演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不宜將西學在明與清的情況混為一談。而此處所謂的“晚明”,是從思想史的角度講的,主要是指王陽明以後的時代。

    引言


    發源於歐洲的現代化過程對於非歐洲地區的人民來說,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客觀上似乎都是以向西方轉型的特征進行著。面對這種強烈的衝擊,中國人自清末以來一直在尋找前進的道路,而認識西方、反觀中國,以及進而探尋彼此間的會通則成為學術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其中,作為中西交通的一段故事,晚明前清的天主教東傳及其挾帶著的西學東漸,成為一面觀照和梳理這一問題的歷史鏡子。


    這段故事,本質上是由歐洲的天主教傳教活動所引起的,但我們卻標以“西學”而論之,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傳教士的宗旨是要向中華帝國傳播天主的福音,但客觀上傳入的卻不隻限於基督教(由於本稿關注的對像是確定的,故我們沒有在用語上區分基督教與天主教),而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盡管這西學並不完整;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人也沒有清楚地對傳入的新東西作出宗教與世俗的區分,天學、天教、西學這樣的名詞成為人們指陳傳入的新文化通用的術語。至於我們對這一歷史的考察限於晚明,則是因為西學東漸固然是兼跨了明清兩朝,但作為接受一方的中國,由於明清的易位,已致使思想的演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不宜將西學在明與清的情況混為一談。而此處所謂的“晚明”,是從思想史的角度講的,主要是指王陽明以後的時代。


    明末的中西文化交流,沒有像晚清那樣是在一片硝煙中進行的,這誠然使得後世中國學者可以擺脫情感上的屈辱而進行客觀的認識,但在我們看來,選擇晚明的這段歷史作為研究對像,還有學理上的原因。作為基本上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截然不同的中西文明,當歷史的因緣使它們在16世紀末相遇時,彼此都處在發展的同一水平線上,尤其是耶穌會士們所代表的尚不是已開始興起的歐洲近代文明。因此,相近的歷史發展階段使得中西文化具有極大的可比性。


    從我們的研究對像出發,首先產生的問題就是:天主教神父們究竟想給中國帶來什麼?以及事實上帶來了什麼?而由此問題自然會引出這樣的問題:中國社會究竟需要什麼?中國人對於自己的需要是否有明確的自覺?顯然,這一跨文化的傳播與接受是發生在彼此之間的事情,因此必然會引發出進一步的問題:雙方的願望在多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如果不吻合,又怎麼辦?回答這些問題,便是本書的目的。而要真正回答這些問題,分析與討論這一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便成為必須做的工作。當然,回答上述的問題,切入點有多種,我們所選擇的是,從晚明思想的演進來考察這一歷史過程,並進而回答上述的問題。


    如果說思想史的主題是探討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的意識反應,而哲學史的主題是分析呈現於這一過程中的思想本身以及思想間的關繫,那麼我們上述所要做的工作既屬於思想史的研究,又屬於哲學史的研究。其中,哲學史的研究構成了我們研究的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被置於思想史的研究中加以處理。換言之,本稿在方法上是取以哲學問題為主的專題研究,但專題的研究並沒有與歷史的過程相脫離。


    因此,本稿在結構上,首先是通過對晚明思想的梳理,指出了晚明思想有待推進的問題(章);繼而是考察西學的傳入,以及分析由此傳入在思想層面上所展開的基本內容(第二、四、六章);後是討論晚明學者如何基於自身的問題的解決,來理解與處理西學(第三、五、七章)。由於西學在晚明的傳播存在著一個因時間上的延續與空間上的拓展而帶來的中土人士認識上的深化的問題,故我們在結構上沒有將傳播方與接受方截然放在兩部分中作集中討論。根據西學在傳播中客觀存在著的前後期,並結合其傳播中對道德與科技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在思想層面上所呈現出的基督教天主觀、靈魂觀與修習觀,我們有意識地分而論之;自然,中土人士的回應同樣是作相應的展開。總之,思想的演進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展開的,我們不希望這種客觀的結合被人為地分開。


    四百年前的晚明思想,因人世之嬗變而至異,更有中西異質思想的對話滲入其中,陷身其局者,各就彼此所是非者而言之,至明亡亦未了。面對先賢留存的著述,我雖細玩深思,冀能想見其人,想見其世,然質鈍而工不足,於心喻其情志處,自覺欠缺,誠祈前輩與時賢指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