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三大師的心靈史:我生有涯願無盡、馮友蘭自述、走在歷史的路上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59-1536
    【優惠價】
    662-960
    【作者】 梁漱溟,馮友蘭,顧頡剛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近現代哲學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228530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2853005
    叢書名:學術大師自述文叢

    作者:梁漱溟,馮友蘭,顧頡剛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8月 


        
        
    "

    編輯推薦

    abstract">《我生有涯願無盡》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關於自身生平的文章輯錄而成。detail_all">abstract">“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這是作者的自我期許和願力。


    abstract">《馮友蘭自述》則是馮友蘭在波詭雲譎的歲月裡對自身以及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從家世淵源、求學異域再到執教名府,作者“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欲望後人讀其書,知其人,論其世,品其書短長之所在,得知之所由。


    detail_all">content">《走在歷史的路上》記述了顧頡剛先生在學問的路上鉤沉索隱一開疑古之風,於紛繁蕪雜的資料中探尋歷史幽微;於平實之文字坦露心路歷程,披沙瀝金志不灰終鑄就一代史學大師的人格風範。

     
    內容簡介
    《我生有涯願無盡》——本書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關於自身生平的文章輯錄而成。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且將其窮畢生之力孜孜探求的問題歸之為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披瀝此心艱難跋涉於探求社會、人生兩大問題之解決的征途上的躑躅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歷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變化以及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也纖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為了解和研究中國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馮友蘭自述》——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學林春秋的自述傳記。歷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l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該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我生有涯願無盡》——本書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關於自身生平的文章輯錄而成。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且將其窮畢生之力孜孜探求的問題歸之為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披瀝此心艱難跋涉於探求社會、人生兩大問題之解決的征途上的躑躅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歷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變化以及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也纖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為了解和研究中國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馮友蘭自述》——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學林春秋的自述傳記。歷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l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該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走在歷史的路上》——收錄了顧頡剛為《古史辨》冊所寫的序,歷述他求學的經過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證、辨偽及民俗學的因緣,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踏入學術界的心路歷程,而且他的治學方法也值得有志於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來借鋻。《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現附其後,以呈現給讀者該序言的全貌。書中還收錄了《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以使讀者了解顧先生一生的學術活動。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後一位儒家”之稱。其主要著作包括:《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被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教授譽為“真正學者的材料”,其名著《中國哲學簡史》被世界多國大學作為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


    顧頡剛(1893一1980),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吳縣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歷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復旦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他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是我國“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負責校點《資治通鋻》和二十四史,並深入研究《尚書》。

    目錄
    《我生有涯願無盡》
    輯 我的自傳
    第二輯 我的人生態度
    第三輯 我的主要經歷
    第四輯 我的主要著作
    第五輯 懷念師友
    第六輯 思念親人及家書選錄
    第七輯 暮年有感
    附錄一:敵後遊擊區域日志(1957年9月編次)
    附錄二:美國學者艾愷訪談錄(摘錄)
    附錄三:梁漱溟年譜簡編
    編後記
    《馮友蘭自述》
    自序

    《我生有涯願無盡》

    輯 我的自傳

    第二輯 我的人生態度

    第三輯 我的主要經歷

    第四輯 我的主要著作

    第五輯 懷念師友

    第六輯 思念親人及家書選錄

    第七輯 暮年有感

    附錄一:敵後遊擊區域日志(1957年9月編次)

    附錄二:美國學者艾愷訪談錄(摘錄)

    附錄三:梁漱溟年譜簡編

    編後記

    《馮友蘭自述》

    自序

    部  社會

    章清末帝制時期

    第二章民國時期

    第三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部  哲  學

    第四章二十年代

    第五章三十年代

    第六章四十年代

    第七章五十年代及以後

    第三部  大  學

    第八章北京大學

    第九章清華大學

    第十章西南聯合大學

    第四部  展  望

    第十一章明志

    《走在歷史的路上》

    古史辯自序(冊)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

    在線試讀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在座各位,今天承中山大學哲學會請我來演講,中山大學是華南的研究學問的地方,我在此地演講,很是榮幸,大家的歡迎卻不敢當。
    今天預備講的題目很尋常,講出來深恐有負大家的一番盛意。本來題目就不好定,因為這題目要用的字面很難確當。我想說的話是說明我從前如何求學,但求學這兩個字也不十分恰當,不如說是來說明如何成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說的話就是這些。
    為什麼我要講這樣的一個題目呢?我講這個題目有兩點意義:
    點,初次和大家見面,很想把自己介紹於諸位。如果諸位從來不曾聽過有我梁某這個人,我就用不著介紹。我們從新認識就好了。但是諸位已經聽見人家講過我,所聽的話,大都是些傳說,不足信的,所以大家對於我的觀念,多半是出於誤會。我因為不想大家有由誤會生出來對於我的一種我所不願意接受的觀念,所以我想要說明我自己,解釋這些誤會,使大家能夠知道我的內容真相。
    第二點,今天是哲學繫的同學請我講演,並且這邊哲學繫曾經要我來擔任功課之意甚殷,這個意思很不敢當,也很感謝。我今天想趁這個機會把我心裡認為要緊的話,對大家來講一講,算是對哲學繫的同學一點貢獻。
    一、我想先就點再申說幾句。我所說大家對於我的誤會,是不知道為什麼把我看做一個國學家,一個佛學家,一個哲學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許多的徽號,這許多想像和這許多猜測!這許多的高等名堂,我殊不敢受。我老實對大家講一句,我根本不是學問家!並且簡直不是講學問的人,我亦沒有法子講學問!大家不要說我是什麼學問家!我是什麼都沒有的人,實在無從講學問。不論是講哪種學問,總要有一種求學問的工具:要西文通曉暢達纔能求現代的學問;而研究現代的學問,又非有科學根柢不行。我隻能勉強讀些西文書,科學的根柢更沒有。到現在我纔隻是一個中學畢業生!說到國學,嚴格地說來,我中國字還沒認好。除了隻費十幾天的功夫很匆率地翻閱一過《段注說文》之外,對於文字學並無研究,所以在國學方面,求學的工具和根柢也沒有。中國的古書我通通沒有念過,大家以為我對於中國古書都很熟,其實我一句也沒有念,所以一句也不能背誦。如果我想引用一句古書,必定要翻書纔行。從七八歲起即習ABC,但到現在也沒學好;至於中國的古書到了十幾歲時纔找出來像看雜志般的看過一回。所以,我實在不能講學問,不管是新的或舊的,而且連講學問的工具也沒有。那麼,不單是不會講學問,簡直是沒有法子講學問。
    但是,為什麼緣故,不知不覺地竟讓大家誤會了以我為一個學問家呢?此即今天我想向大家解釋的。我想必要解釋這誤會,因為學問家是假的,而誤會已經真有了!所以今天向大家自白,讓大家能明白我是怎樣的人,真是再好不過。這是申說點意義的。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在座各位,今天承中山大學哲學會請我來演講,中山大學是華南的研究學問的地方,我在此地演講,很是榮幸,大家的歡迎卻不敢當。


    今天預備講的題目很尋常,講出來深恐有負大家的一番盛意。本來題目就不好定,因為這題目要用的字面很難確當。我想說的話是說明我從前如何求學,但求學這兩個字也不十分恰當,不如說是來說明如何成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說的話就是這些。


    為什麼我要講這樣的一個題目呢?我講這個題目有兩點意義:

    點,初次和大家見面,很想把自己介紹於諸位。如果諸位從來不曾聽過有我梁某這個人,我就用不著介紹。我們從新認識就好了。但是諸位已經聽見人家講過我,所聽的話,大都是些傳說,不足信的,所以大家對於我的觀念,多半是出於誤會。我因為不想大家有由誤會生出來對於我的一種我所不願意接受的觀念,所以我想要說明我自己,解釋這些誤會,使大家能夠知道我的內容真相。


    第二點,今天是哲學繫的同學請我講演,並且這邊哲學繫曾經要我來擔任功課之意甚殷,這個意思很不敢當,也很感謝。我今天想趁這個機會把我心裡認為要緊的話,對大家來講一講,算是對哲學繫的同學一點貢獻。


    一、我想先就點再申說幾句。我所說大家對於我的誤會,是不知道為什麼把我看做一個國學家,一個佛學家,一個哲學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許多的徽號,這許多想像和這許多猜測!這許多的高等名堂,我殊不敢受。我老實對大家講一句,我根本不是學問家!並且簡直不是講學問的人,我亦沒有法子講學問!大家不要說我是什麼學問家!我是什麼都沒有的人,實在無從講學問。不論是講哪種學問,總要有一種求學問的工具:要西文通曉暢達纔能求現代的學問;而研究現代的學問,又非有科學根柢不行。我隻能勉強讀些西文書,科學的根柢更沒有。到現在我纔隻是一個中學畢業生!說到國學,嚴格地說來,我中國字還沒認好。除了隻費十幾天的功夫很匆率地翻閱一過《段注說文》之外,對於文字學並無研究,所以在國學方面,求學的工具和根柢也沒有。中國的古書我通通沒有念過,大家以為我對於中國古書都很熟,其實我一句也沒有念,所以一句也不能背誦。如果我想引用一句古書,必定要翻書纔行。從七八歲起即習ABC,但到現在也沒學好;至於中國的古書到了十幾歲時纔找出來像看雜志般的看過一回。所以,我實在不能講學問,不管是新的或舊的,而且連講學問的工具也沒有。那麼,不單是不會講學問,簡直是沒有法子講學問。


    但是,為什麼緣故,不知不覺地竟讓大家誤會了以我為一個學問家呢?此即今天我想向大家解釋的。我想必要解釋這誤會,因為學問家是假的,而誤會已經真有了!所以今天向大家自白,讓大家能明白我是怎樣的人,真是再好不過。這是申說點意義的。


    二、(這是對哲學繫的同學講的)在我看,一個大學裡開一個哲學繫,招學生學哲學,三年五年畢業,天下糟,無過於是!哲學繫實在是誤人子弟!記得民國六年或七年(記不清是六年還是七年,總之是十年以前的話),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哲學繫屆(或第二)畢業生因為快要畢業,所以請了校長文科學長教員等開一個茶會。那時,文科學長陳獨秀先生曾說:“我很替諸位畢業的同學發愁。因為國文繫的同學畢業,我可以替他們寫介紹信,說某君國文很好請你用他,或如英文繫的同學畢業時,我可以寫介紹信說某君英文很好請你可以用他,但哲學繫畢業的卻怎麼樣辦呢?所以我很替大家發愁!”大學的學生原是在乎深造於學問的,本來不在乎社會的應用的,他的話一半是說笑話,自不很對,但有一點,就是學哲學一定沒有結果,這一點是真的!學了幾年之後還是莫名其妙是真的!所以我也不能不替哲學繫的同學發愁!


    哲學是個極奇怪的東西:一方面是盡人應該學之學,而在他一方面卻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雖說人人都應當學一點,然而又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換句話講,就是沒有哲學天纔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所以哲學這項學問,可以說隻是少數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纔纔能成功,卻與科學完全殊途。因為學科學的人,隻要肯用功,多學點時候,總可學個大致不差,譬如工程學,算是不易的功課,然而除非是個傻子或者有神經病的人,就沒有辦法,不然,學上八年十年,總可以做個工程師。哲學就不像這樣,不僅要有天纔,並且還要下功夫,纔有成功的希望;沒有天纔,縱然肯下功夫,是不能做到,即算有天纔不肯下功夫,也是不能成功。


    大家可能會問哲學何以如此特別,為什麼既是盡人應學之學,同時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這就因為哲學所研究的問題,近在眼前,卻又是遠在極處——究竟。北冰洋離我們遠,它比北冰洋更遠,如宇宙人生的問題,說它深遠,卻明明是近在眼前。這些問題又普遍,可以說是尋常到處遇得著,但是卻又極特殊,因其究竟。因其眼前普遍,所以人人都要問這問題,亦不可不問;但為其深遠究竟,人人無法能問,實亦問不出結果。甚至一般人簡直無法去學哲學。大概宇宙人生本是巧妙之極,而一般人卻是愚笨之極,各在,當然兩不相遇。既然根本沒有法子見面,又何能了解呢?你不巧妙,無論你怎樣想法子,一輩子也休想得到那個巧妙,所以我說哲學不是盡人可學的學問。有人以為宇宙人生是神秘不可解,其實非也。有天纔便可解,沒有天纔便不可解。你有巧妙的頭腦,自然與宇宙的巧妙相契無言,莫逆於心,亦不以為什麼神秘超絕。如果你沒有巧妙的頭腦,你就用不著去想要懂它,因為你夠不上去解決它的問題。不像旁的學問,可以一天天求進步,隻要有積累的工夫,對於那方面的知識,總可以增加,譬如生理衛生、物理、化學、天文、地質各種科學,今天懂得一個問題,明天就可以去求解決一個新問題,而昨天的問題,今天就用不著再要去解決了。(不過愈解決問題,就也愈發現問題。)其他各種學問,大概都是隻要去求解決後來的問題,不必再去研究從前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在哲學就不然,自始至終,總是在那些老問題上盤旋。周、秦、希臘幾千年前所研究的問題,到現在還來研究。如果說某種科學裡面也是要解決老問題的,那一定就是種很接近哲學的問題;不然,就決不會有這種事。以此,有人說各種科學都有進步,獨哲學自古迄今不見進步。實則哲學上問題亦非總未得解決,不過科學上問題的解決可以擺出外面與人以共見,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於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之人早都解決,而後之人不能不從頭追問起;古之人未嘗自其所得,而後之人不能資之以共喻;遂若總未解決耳。進步亦是有的,但不存於正面,而在負面,即指示“此路不通”是也。問題之正面解答,雖迄無定論,而其不可作如是觀,不可以是求之,則逐漸昭示於人。故哲學界裡,無成而有成,前人功夫卒不白費。


    這樣一來,使哲學繫的同學就為難了:哲學既是學不得的學問,而諸位卻已經上了這個當,進了哲學繫,退不出來,又將怎麼辦呢?所以我就想來替大家想個方法補救。法子對不對,我不敢斷定,我隻是想貢獻諸位這一點意思。諸位照我這個辦法去學哲學,雖或亦不容易成功,但也許成功。這個方法,就是我從前求學走的那條路,我講出來大家去看是不是一條路,可不可以走得。


    不過我在初並沒有想要學哲學,連哲學這個名詞,還不曉得,更何從知道有治哲學的好方法?我是於不知不覺間走進這條路去的。我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中說:“我完全沒有想學哲學,但常常好用心思;等到後來向人家說起,他們方告訴我這便是哲學……”實是真話。我不但從來未曾有一天動念想研究哲學,而且我根本未曾有一天動念想求學問。剛纔已經很老實地說我不是學問家,並且我沒有法子講學問。現在更說明我從開頭起始終沒有想講學問。我從十四歲以後,心裡抱有一種意見(此意見自不十分對)。什麼意見呢?就是鄙薄學問,很看不起有學問的人,因我當時很熱心想做事救國。那時是前清光緒年間,外國人要瓜分中國,我們要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一類的話聽得很多,所以一心要救國,而以學問為不急之務。不但視學問為不急,並且認定學問與事功截然兩途。講學問便妨礙了做事,越有學問的人越沒用。這意見非常的堅決。實在當時之學問亦確是有此情形,什麼八股詞章、漢學、宋學……對於國計民生的確有何用呢?又由我父親給我的影響亦甚大。先父看得讀書人無用,雖他自己亦嘗讀書中舉。他常常說,一個人如果讀書中了舉人,便快要成無用的人;更若中進士點翰林大概什九是廢物無能了。他是個太過尚實認真的人,差不多是個狹隘的實用主義者,每以有用無用,有益無益,衡量一切。我受了此種影響,光緒末年在北京的中學念書的時候,對於教師教我的唐宋八家的古文頂不願意聽,講莊子《齊物論》、《逍遙遊》……那麼更頭痛。不但覺得無用無聊之討厭,更痛恨他賣弄聰明,故示玄妙,完全是騙人誤人的東西!當時尚未聞“文學”、“藝術”、“哲學”一類的名堂,然而於這一類東西則大概都非常不喜歡。一直到十九、二十歲還是這樣。於哲學尤其嫌惡,卻不料後來自己竟被人指目為哲學家!


    由此以後,這種錯誤觀念纔漸漸以糾正而消沒了,但又覺不得空閑講學問,一直到今天猶且如此。所謂不得空閑講學問,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心裡的問題太多,解決不了。凡聰明人於宇宙事物大抵均好生疑問,好致推究,但我的問題之多尚非此之謂。我的問題背後多半有較強厚的感情相督迫,亦可說我的問題多偏乎實際(此我所以不是哲學家乃至不是學問家的根本原因),而問題是相引無窮的,心理不免緊張而無暇豫。有時亦未嘗不想在優遊恬靜中,從容的研究一點學問,卻完全不能做到了。雖說今日我亦頗知尊重學問家,可惜我自己做不來。


    從前薄學問而不為,後來又不暇治學問,而到今天竟然成功一個被人誤會為學問家的我。此中並無何奇巧,我隻是在無意中走上一條路;走上了,就走不下來,隻得一直走去;如是就走到這個易滋誤會(誤會是個學問家)的地方。其實亦隻易滋誤會罷了,認真說,這便是做學問的方法嗎?我不敢答,然而真學問的成功必有資於此,殆不妄乎。現在我就要來說明我這條路,做一點對於哲學繫同學的貢獻。


    我無意中走上的路是怎麼樣一條路呢?就是我不知為何特別好用心思,我不知為什麼便愛留心問題,——問題不知如何走上我心來,請它出去,它亦不出去。大約從我十四歲就好用心思,到現在二十多年這期間內,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裡。雖問題有轉變而前後非一,但半生中一時期都有一個問題沒有擺脫,由此問題移入彼問題,由前一時期進到後一時期。從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決問題,而解決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罷不能,隻好由它如此。這就是我二十餘年來所走的一條路。


    如果大家要問為什麼好用心思?為什麼會有問題?這是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很容易感覺到沒有道理,或有兩個以上的道理。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纔好。眼前著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占住了腦海。我自己回想當初為什麼好用心思,大概就是由於我易有這樣感覺吧。如果大家想做哲學家,似乎便應該有這種感覺纔得有希望。更放寬範圍說,或者許多學問都需要以這個為起點呢。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一)因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見 
    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問題自然有了主見,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別。記得有名的哲學家詹姆士(James)仿佛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哲學上的外行,總不是派。”這是說胸無主見的人無論對於什麼議論都點頭,人家這樣說他承認不錯,人家那樣說他亦相信有理。因他腦裡原是許多雜亂矛盾未經整理的東西。兩邊的話衝突不相容亦模糊不覺,凡其人於哲學是外行的,一定如此。哲學家一定是的!什麼是哲學的道理?就是偏見!有所見便想把這所見貫通於一切,而使成普遍的道理。因執於其所見而地排斥旁人的意見,不承認有二或二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見亦可,斥之曰偏見亦可。實在豈但哲學家如此!何謂學問?有主見就是學問!遇一個問題到眼前來而茫然的便是沒有學問!學問不學問,卻不在讀書之多少。哲學繫的同學,生在今日,可以說是不幸。因為前頭的東洋西洋上古近代的哲學家太多了,那些讀不完的書,研尋不了的道理,很沉重地積壓在我們頭背上,不敢有絲毫的大膽量,不敢稍有主見。但如果這樣,終究是沒有辦法的。大家還要有主見纔行。那麼就勸大家不要為前頭的哲學家嚇住,不要怕主見之不對而致不要主見。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淺薄亦好,要知雖淺薄也還是我的。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行了。詹姆士的哲學很淺,淺所以就行了!胡適之先生的更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他就能成他一派。大家不行,就是因為大家連淺薄的都沒有。


    (二)有主見乃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 
    要自己有了主見,纔得有自己;有自己,纔得有旁人——纔得發覺得前後左右都有種種與我意見不同的人在。這個時候,你纔感覺到種種衝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於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


    學問是什麼?學問就是學著認識問題。沒有學問的人並非肚裡沒有道理,腦裡沒有理論,而是心裡沒有問題。要知必先看見問題,其次乃是求解答;問題且無,解決問題更何能說到。然而非能解決問題,不算有學問。我為現在哲學繫同學諸君所發愁的,便是將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學了,道理有了一大堆,問題卻沒有一個,簡直成了莫可奈何的絕物。要求救治之方,隻有自己先有主見,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而觸處皆是問題;憬然於道理之難言,既不甘隨便跟著人家說,尤不敢輕易自信;求學問的生機纔有了。


    (三)此後看書聽話乃能得益 
    大約自此以後乃可算會讀書了。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皆不致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注意。而凡於其自己所見愈親切者,於旁人意見所在愈隔膜。不同,非求解決歸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於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我乃能發現而得到,以融取而收歸於自己。所以初的一點主見便是以後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纔可以吸收滋養料,而亦隨在都有滋養料可得。有此萌芽向上纔可以生枝發葉,向下纔可以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總之,必如此纔會用心,會用心纔會讀書;不然讀書也沒中用處。現在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看人會讀書不會讀書的方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他要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亦無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裡引書越多的一定越不會讀書。


    (四)學然後知不足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真是不錯。隻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後就自知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到此時纔知道了。問題之不可輕談,前人所看之高過我,天地間事理為我未及知者之盡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氣。所以學問之進,不獨見解有進境,逐有修正,逐有鍛煉,而心思頭腦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度亦鍛煉得謙虛了。而每度頭腦態度之鍛煉又皆還而於其見解之長進有至大關繫。換言之,心虛思密實是求學的必要條件。學哲學不好的毛病是說自家都懂。問你,柏拉圖懂嗎?懂。佛家懂嗎?懂。儒家懂嗎?懂。老子、陽明也懂;康德、羅素、柏格森……全懂得。說起來都像自家熟人一般。一按其實,則他還是他未經鍛煉的思想見地;雖讀書,未曾受益。凡前人心思曲折,經驗積累,所以遺我後人者乃一無所承領,而貧薄如初。遇著問題,打起仗來,於前人輕致反對者固屬隔膜可笑,而自謂宗主前人者亦初無所窺。此我們於那年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所以有大家太不愛讀書,太不會讀書之嘆也。而病源都在不虛心,自以為沒什麼不懂得的。殊不知,你若當真懂得柏拉圖,你就等於柏拉圖。若自柏拉圖、佛、孔以迄羅素、柏格森數理生物之學都懂而兼通了,那麼,一定更要高過一切古今中外的大哲了!所以我勸同學諸君,對於前人之學總要存一我不懂之意。人問柏拉圖你懂嗎?不懂。柏格森懂嗎?不懂。陽明懂嗎?不懂。這樣就好了。從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先求了解他。這樣,書一定被你讀到了。


    我們翻開《科學與人生觀之論戰》一看,可以感覺到一種毛病,什麼毛病呢?科學派說反科學派所持見解不過如何如何,其實並不如此。因為他們自己頭腦簡單,卻說人家頭腦簡單;人家並不如此粗淺,如此不通,而他看成人家是這樣。他以為你們總不出乎此。於是他就從這裡來下批評攻擊。可以說是有意無意的栽贓。我從來的脾氣與此相反。從來遇著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為我所未及的見聞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乎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乃如彼?我原是聞見不廣,知識不夠的人,聰明穎悟,自己看是在中人以上;然以視前人則遠不逮,並世中高過我者亦盡多。與其說我是心虛,不如說我膽虛較為近實。然由此不敢輕量人,而人乃莫不資我益。因此我有兩句話希望大家常常存記在心,,“擔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擔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這擔心,一定可以學得上進。《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這本書就為了上面我那兩句話而產生的。我二十歲的時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後來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為自己非常擔心的緣故,不但人家對佛家儒家的批評不能當做不看見,並且自己留心去尋看有多少對我的批評。總不敢自以為高明,而生恐怕是人家的道理對。因此要想方法了解西洋的道理,探求到根本,而謀一個解決。迨自己得到解決,便想把自己如何解決的拿出來給大家看,此即寫那本書之由也。


    (五)由淺入深便能以簡御繁 
    歸納起、第二、第三、第四點,就是常常要有主見,常常看出問題,常常虛心求解決。這樣一步一步的牽涉越多,範圍越廣,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這時候零碎的知識,段片的見解都沒有了;在心裡全是一貫的繫統,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這時候,纔能以簡御繁,纔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凡有繫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仿佛隻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復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裡是異常輕松的——所謂舉重若輕。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麼,現在纔曉得原來沒有什麼,那就對了。其實,直仿佛沒話可講。對於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裡明白,口裡講不出來。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把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被他嚇壞!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六)是真學問便有受用 
    有受用沒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對於一切異說雜見都沒有搖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裡面還有擺著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所以沒有問題,因為他學問已經通了。因其有得於己,故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裡完全不會用。比方學武術的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表演起來五花八門很像個樣。等到打仗對敵,叫他掄刀上陣,卻拿出來的不是那個,而是一些幼稚的拙笨的,甚至本能的反射運動,或應付不了,跑回來搬請老師。這種情形在學術界裡,多可看見。可惜一套武藝都白學了。


    (七)旁人得失長短二望而知 
    這時候學問過程裡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麼分數,那個是什麼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皆曾翻過身來,一切的深淺精粗的層次都經過。


    (八)自己說出話來精巧透闢  每一句話都非常的晶亮透闢,因為這時心裡沒有一點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像也。

    現在把上面的話結束起來。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雖天分較低的人,也不至於全無結果。蓋學至於高明之域,誠不能不賴有高明之資。然但得心思剴切事理,而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恆者,則祛俗解蔽,未嘗不可積漸以進。而所謂高明正無奧義可言,亦不過俗祛蔽解之真到家者耳。此理,前人早開掘出以遺我,第苦後人不能領取。誠循此路,必能取益;能取益古人則亦庶幾矣。


    至於我個人,於學問實說不上。上述八層,前四層誠然是我用功的路徑;後四層,往好裡說,亦不過庶幾望見之耳——隻是望見,非能實有諸己。少時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學問;二三十歲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問題益轉入實際的具體的國家社會問題上來。心思之用又別有在,若不如是不得心安者。後此不知如何,終恐草草負此生耳。


    末了,我要向諸位鄭重聲明的: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許久,我是什麼人?我大概是問題中人!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