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章太炎全集(第三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819-15680
    【優惠價】
    6762-9800
    【作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37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43784
    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4月 

        
        
    "

    編輯推薦
    《章太炎全集》(第三輯)包括五種七冊,分別為:《國故論衡先校本、校定本》、《書信集》(上下)、《眉批集》、《太炎文錄補編》(上下)和《附錄》共五種七冊。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學問家,對晚清到民國的政治變動、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向等都有重要影響。但苦於其著作之艱深晦澀,以及發表之零散,長期以來其相關研究較為薄弱。《章太炎全集》的出版,將為研究提供全面、基礎的文獻,從而推動章太炎乃至相關領域的研究。 
    內容簡介
    一、《國故論衡先校本、校定本》,收錄該書的初版本及*後浙江圖書館章氏叢書定本,以更為全面地反映太炎先生該書的前後變化過程與思想學術變遷。
    二、《書信集》,全面收錄章太炎一生的書信、函電,總數達1000封以上,其中數十封為首次整理發表。全書保留古字、異體字,較大限度保存章太炎書信原貌。
    三、《眉批集》,全面收錄章太炎在各類藏書、他人書籍上的批注,細微反映章太炎讀書心得,其中如《程氏易傳》等為首次整理出版。
    四、《太炎文錄補編》,以時間為序,收錄章太炎未曾結集的各類文字,包括學術文、政論文、詩詞、對聯、談話記錄、宣言等等,使章太炎一生文字得以全部收齊。
    五、《附錄》,收錄章太炎去世後各界的唁電、唁函、挽詩、挽聯、祭文、紀念回憶文章及章太炎研究論著目錄。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目錄
    整理説明1
    與俞樾九通1
    與譚獻三通11
    與汪康年九通15
    與宋恕六通25
    與李鴻章二通33
    與康有爲二通40
    答學究一通56
    與梁啓超六通59
    與夏曾佑三通69
    上總署轉奏電稟一通74
    與重野成齋一通75
    與梁鼎芬一通77
    與丘菽園一通79整理説明1
    與俞樾九通1
    與譚獻三通11
    與汪康年九通15
    與宋恕六通25
    與李鴻章二通33
    與康有爲二通40
    答學究一通56
    與梁啓超六通59
    與夏曾佑三通69
    上總署轉奏電稟一通74
    與重野成齋一通75
    與梁鼎芬一通77
    與丘菽園一通79
    請嚴拒滿蒙人入國會狀一通80
    與孫中山二十八通82
    與吳君遂十四通111
    與陶亞魂、柳亞子一通124
    與友人一通125
    與柳亞子一通127
    與劉師培八通129
    與何震、劉師培五通142
    與黃宗仰十四通146
    與張伯楨一通162
    與錢玄同五十九通165
    與人論《樸學報》書一通231
    與藍公武一通233
    與王鶴鳴書一通237
    儆告十方佛弟子啓一通241
    告宰官白衣啓一通248
    答鐵一通253
    與肅親王一通261
    與孫詒讓二通264
    與陳干一通267
    與馬良一通268
    與蘇曼殊一通271
    與黃侃二十五通272
    與鍾正楙二通300
    與人論國學二通304
    與吳稚暉三通308
    與劉揆一一通317
    與夢庵二通320
    與《國粹學報》六通327
    與佑民一通333
    與蔣智由一通336
    與日本內務大臣平田東助三通340
    與鄧實二通343
    與簡竹居一通346
    與餘同伯二通352
    與楊文會一通355
    與周豫纔、周作人一通356
    與人書一通361
    與幸德秋水一通364
    與丁以此三通365
    與南洋、美洲僑寓諸君一通375
    與人論支那得名書一通379
    與羅振玉一通380
    與人論文書一通383
    與朱希祖四通386
    與滿洲留日學生一通395
    與吳承仕八十七通397
    與汪東十一通492
    與滬軍都督一通504
    與軍政府及各團體一通505
    與徐紹楨等二通506
    與林述慶一通508
    與趙鳳昌二通509
    與張謇三通545
    與蔣尊簋等一通549
    與湯壽潛一通550
    通啓一通551
    與浙江新教育會一通552
    駁黃興主張南都電一通553
    與南京政府一通558
    與南京參議會一通559
    與莊藴寬一通561
    中華民國聯合會請堅持建都北京致參議院電一通562
    與袁世凱二十通563
    與張弧五通581
    與張繼六通585
    與王伯羣、錢芥塵七通591
    與報界俱進會一通596
    與浙江統一黨支部電一通597
    與楊救炎一通599
    移讓閣員書一通600
    通啓一通602
    致江西統一黨支部二通604
    與今嘉幸井一通607
    與王伯羣四通610
    與報》一通612
    與伯中十四通613
    與共和黨諸君子一通626
    與友人一通628
    照會湖南工商會代表二通630
    與東三省都督一通631
    與王揖唐一通632
    照會南洋華僑一通634
    與奉省都督三通636
    與北京政府三通638
    通告東三省軍民一通640
    致共和黨、國民黨、統一黨電一通642
    與財政部一通643
    與*二通644
    與汪德淵一通647
    與《大共和日報》一通648
    與馮自由二通649
    與《申報》一通656
    與上海國民黨一通658
    與共和黨本部一通660
    與杭州省議會等一通661
    與報館一通663
    駁湯化龍致黃興電一通665
    與湯國梨一〇〇通667
    與陳柱一通737
    與陸建章一通738
    國學會講學通告一通739
    示國學會諸生一通740
    與吳炳湘一通743
    與龔寶銓十八通745
    與湯仲棣二通758
    與馮國璋等一通760
    與山田飲江一通763
    與杜持一通765
    與葉德輝三通766
    致《順天時報》館記者二通774
    與康寶忠一通777
    與許壽裳二通778
    與月霞法師一通780
    與章二通782
    與張伽廠一通784
    與譚延闓三通786
    與國會諸議員一通789
    與軍務院一通790
    與松平恆雄一通791
    與呂復一通792
    與岑春煊二通794
    與浙省議會電一通796
    與某君書陳不願任國史館長事一通797
    與西南各省一通798
    與段祺瑞七通799
    與丙辰俱樂部一通806
    與北京政府一通807
    與民友會二通808
    與參兩院議員一通810
    與張紹曾二通811
    與李經羲二通813
    與北京議院一通816
    與唐繼堯七通817
    與北京參兩院二通824
    與陸榮廷三通827
    與陳炯明五通830
    代奉省國民軍總司令所擬討張作霖檄文一通834
    與桂議會一通835
    與汪精衛一通837
    與廣州國會非常會議等一通838
    與李烈鈞三通840
    與旅川滇軍將領一通843
    與程璧光等一通845
    與伍廷芳等一通846
    駁岑春煊通電一通847
    與譚浩明一通848
    與劉英一通849
    與程璧光之子一通851
    與上海、漢口、重慶各報館一通852
    與廣州參兩院等一通853
    與徐謙二通854
    與某君言西南事一通856
    與胡適一通859
    與李純等一通860
    與易培基七通861
    與歐陽漸三通870
    與劉顯世一通875
    與《時事新報》一通876
    與李根源八十通878
    與熊克武六通933
    與湖南省議會六通940
    與各省區自治聯合會一通946
    與劉湘三通948
    與盧永祥等一通951
    與柏文蔚一通952
    與李石岑三通953
    與於右任二通958
    與國民裁兵會一通961
    與曹錕、吳佩孚一通964
    與孫傳芳四通965
    通函一通969
    與柳詒徵二通970
    通啓一通975
    與吳佩孚二通977
    與西南六省一通979
    與趙恆惕十四通980
    與上海民黨書二通991
    與蕭耀南、馮玉祥一通995
    與《申報》館二通997
    與湯芗銘一通999
    代孫中山等擬“寒日通電”一通1001
    與張學良三通1003
    與北京護法議員一通1006
    與賴心輝等一通1007
    與顔惠慶五通1008
    與樂愛人一通1014
    與京津兩院議員一通1015
    通啓一通1016
    與唐紹儀五通1017
    與全湘將領一通1020
    與韓玉辰二通1021
    湘事通啓一通1024
    與海內外名流一通1026
    與張破浪五通1028
    與章士釗五通1034
    與張鈁二通1044
    與曹聚仁一通1046
    與馮衷博二通1048
    與王宏先八通1050
    與韓國鈞一通1056
    與李法章一通1058
    與朝岡繼一通1061
    與湖南船山學社一通1062
    與各省長一通1064
    與各省議會一通1065
    與張蔚西一通1067
    與支偉成二通1069
    與張載陽一通1077
    與杭州各報館一通1078
    等一通1079
    與馮玉祥八通1080
    與黃郛三通1087
    與太虛二通1090
    護黨救國公函一通1092
    與善後會議籌備處一通1094
    與北京國會非常會議一通1096
    與上海各報館一通1097
    與全國軍人一通1099
    與廣州國民政府委員一通1101
    與章導一通1103
    與湖南省長公署一通1104
    與嶽維峻一通1105
    與各報館轉江浙全體一通1106
    與上海、漢口、天津、北京各報館一通1108
    與羅運炎一通1110
    與谷鍾秀一通1112
    與嵇翥青一通1114
    與張之江等一通1116
    與各報館一通1117
    國民外交協會通電一通1118
    與各報館轉全國各公團一通1119
    與各報館轉全國同胞二通1121
    與蘇俄大使加拉罕一通1125
    通告及門弟子二通1126
    與惲鐵樵二通1128
    與餘雲岫二通1131
    前言

    世論太炎先生,曰“有學問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業績的學問家”,無論何者為確,謂太炎先生之於近代中國為鮮有之關鍵人物,當無異議。
    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慕顧亭林之為人,遂改名絳,別號太炎,後竟以號行。先生生於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八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逝於中華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六月十四日,春秋六十有九。
    世論太炎先生,曰“有學問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業績的學問家”,無論何者為確,謂太炎先生之於近代中國為鮮有之關鍵人物,當無異議。
    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慕顧亭林之為人,遂改名絳,別號太炎,後竟以號行。先生生於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八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逝於中華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六月十四日,春秋六十有九。
    先生生當季世,內政隳頹,外侮日深。先生幼承庭訓,讀《東華錄》,民族主義思想萌焉;博涉經史,不自外於時勢,乃漸有救國之志。初則主改良,入“強學會”,撰述於《時務報》,與康、梁為同道;庚子,斷發割辮,與清廷決絕,既而重訂《訄書》,作《客帝匡謬》、《分鎮匡謬》,一掃尊清之迷思,耑以“光復舊物”排滿革命為的矣。嗣後宣揚革命思想,累遭捕繫而不殆。時國人思變,而康氏撰文累牘,以為民主不可行,力倡君主立憲之說。先生以為大繆,奮筆痛駁保皇之非,斥皇帝小丑不辨菽麥,頌民主革命求索自由。時鄒容著《革命軍》,先生序而廣之。清廷大恐,起“蘇報案”,拘先生於獄者三年,而先生聲名益高矣。時人謂《訄書》、《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及《革命軍》出,人人皆言說革命矣。是先生於晚清思潮中,揚清汰濁,改良思想遂漸為世棄。先生凡七遭追捕,三入囹圄,革命之志,彌篤不衰。一九〇六年,先生出獄,東渡扶桑,入同盟會,主筆機關報《民報》倡言革命,與康氏一脈相詰難。有志青年得先生熏潤而投身革命者,豈可數哉!先生又著《俱分進化論》、《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論》、《代議然否論》諸文,於革命力量之奮揚、帝制後之國體、建制諸事,皆有學理之探討,即“中華民國”之名亦出於先生。唏!民國之肇興,先生奠基之功鉅矣。其所論說雖未能盡行,然未可輕而忽之也。
    既始,先生與孫、黃等不無異同,然心志固在匡救時艱,而無錎珠之私也。洪憲竊國,先生復以反袁遭繫,不得出戶者三載,絕食者再,當庭詬詈,耿耿不可屈,而袁氏亦無如之何也。袁氏亡,先生乃得南歸。其時南北紛攘,國猶未安,乃奔走南北,遊說四方,期中華之光復,冀黎民之安康。及國民黨北伐,先生復以政見不合,退隱滬上,弘道一隅,若無與於政,然拳拳之心,固未嘗少懈也。繼而東北兵退,熱河不守,淞滬亟變,先生皆唱大義於天下;責張漢卿,助十九路軍,不廢實行。先生晚節昭昭,絕無纖毫之頹唐焉。
    先生之學博而約,閎而邃,於經、史、子、集及印、西諸學皆有獨得。舉凡古近政俗之消長,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故黃季剛(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典玄言,闡晉康(唐)之遺緒;博綜兼善,實命世之大儒”,誠不刊之論也。
    先生尤精於小學,學者謂為乾嘉正統派之殿軍。清之樸學,自昆山顧氏肇其端,後竟蔚為大國。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沿革地理諸學漸為專門,學者苟通其一,即獲贊嘆,而先生乃能會而通之,上承戴東原(震)、段懋堂(玉裁)、王懷祖(念孫)、王伯申(引之)、俞曲園(樾)之緒餘;下啟近代各專門學科之興盛。先生好顧、江、戴、段、王、孔音韻之學,及繙閱大徐《說文》十數過,旳然見語言文字之本原,著《文始》、《新方言》。其躐越前人者,於文與字,不駐足於音同義同、音近義通、一聲之轉之混沌,而依文字之演進以探其源,即後世所謂以歷時觀念檢視本體也。其於音聲,亦不拘於同、近,創《成均圖》,明言對轉、次對轉、次旁轉,益合於音理及語言實際矣。至於發明孳乳、變易二例,尤為前人所不能言。如是,遂使附庸經學之小學,一躍而為獨樹大纛之語言文字學。季剛先生踵而襄之,遂有“章黃學派”之綿綿。
    先生治經,專尚古文,與康有為相頡頏。破燕齊方士怪迂之談,謂《春秋》乃史家之實錄而非萬世之聖經;《易》明古今之變,史事之情狀見焉;《禮》、《樂》為周室法制,《詩》記列國之政,《書》之為史益莫須辨;孔子刪定六經,非素王制法,乃在存故史,彰先世,故孔子為史家宗主。然亦許孔氏以“變禨祥神怪之說而務人事,變疇人世官之學而及平民,此其功亦夐絕千古”。此其立意有別於康氏,而摧破之功則略同,經學由是而遂失廟堂之尊。是先生尤斤斤於學術獨立,永葆中國獨有之史學也。先生之治史,繼浙東太衝、二萬一脈,尚博雅,切人事,而於明清易代之際,嘗三致意焉,先生論經史之真意於斯可見矣。
    先生亦措意於今所謂哲學者,其論周秦諸子、法相莊周之類是也。先生自敘:“蓋學問以語言為本質,故音韻訓詁,其管籥也;以真理為歸宿,故周秦諸子,其堂奧也。”故先生不以樸學為極歸,進而上之,期於哲理之構建有所成就。乃作《齊物論釋》,以釋氏法相之學釋莊生之書,“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自許為“一字千金”。著《國故論衡》、《檢論》,平章古今學術,如以西方名學解墨,明人性之不離於民族之類,皆能洞幽燭微,臻於圓融超邁之境。先生首唱“文學復古”,實即擬於泰西之文藝復興,而應機說法,“以樸學立根基,以玄學致廣大”,以周秦九流之學復華夏之舊物,新中華之來日也。
    先生之學,淹博閎通,而不能忘情於政治,故少年針砭之論,晚乃有駟不及舌之嘆。實則先生光復中華文物之志,條貫始終。晚歲講學吳門,如“子夏居衛(魏),西河於以向學;仲尼反魯,雅頌繇是得職”;匪止此也,乃一則以挽頹風,厲薄俗,取顧寧人知恥、厚重、耿介之說,復揭必信一語,以圖治時人之弊,使人皆得卓立;一則以宣揚國粹,激勵種姓,以文史之學傳中國之命脈,國即亡而必復。嘗言:
    夫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所不與他國同者,歷史也,語言文字也。二者國之特性,不可失墜者也。昔餘講學,未斤斤於此;今則外患孔亟,非專力於此不可。餘意凡史皆春秋,凡許書所載及後世新添之字足表語言者皆小學。尊信國史,保全中國語言文字,此餘之志也。
    臨終,先生尚以為飯可以不食,學不可以不講,是先生拯溺救危,以祈斯文不墜於地為己任,發揚國之瑰寶為天職,其自任者重矣,遠矣。先生自謂“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斯亦見其終以國運人事為要諦也。
    先生講學卌年,門生遍天下,從遊者各得其一體,皆為名家。承其小學者,黃季剛、錢玄同;繼其史學者朱希祖、王仲犖;汪旭初以文學顯,吳檢齋以經學鳴。餘者自成一家者更僕難數。先生實亦下啟新文化運動者。健將如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陳獨培輩,多嘗登章氏之堂或其同道;而其論周秦諸子出於王官,平章歷代學術,實為近代學術史之濫觴;論有清之學,指斥清廷之桎梏,分吳、皖為二派,條析古、今之得失,為總結清學首出之作。其後劉師培、梁任公、錢賓四等繼之,雖勝義迭出,要皆未能破其樊籬……是先生開啟山林,後來可循道而有所成,其嘉惠於學林後世者,豈可以道裡計哉,先生者可謂近代之大師矣!
    昔錢玄同挽先生曰:
    纘蒼水寧人太衝姜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復中華,國土雲亡,是誠宜勒石紀勛,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卌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種姓,昊天不弔,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無聞。
    是為得先生學術之精義,顯先生踐行之精神也。
    先生之功偉,先生之學精,後之仰之者,有志於為國為學者,可不識全豹而言前修耶!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乃有梓行先生《全集》之議,且列入國家古籍出版規劃。上海人民出版社榮膺此任,聚海內英華,句讀校錄,費時多載,乃有《全集》八卷問世。惜非完璧,且囿於時空物力,不免於偶疏。先生文宗魏晉六朝,喜用古字僻典,學人時苦艱晦,難以卒讀,魯迅即嘗言其於《訄書》,“讀不斷,當然也看不懂”。《全集》八卷出,乃得以便人之披覽。近歲先生文字選本漸多,實多本此;學林亦得藉以探賾先生之生平學術及近代之政局、學界之變遷。《全集》之功不可沒也。
    雖然,時人亦不能不以《全集》而未全為憾。先生及門,尚在者無多,前輩學人亦如晨星,董理編校之事,一似救寶物於屋火,豈可稍遲哉?三十年來,學界多措意於先生之事之學,求索所得益富益明,再版《全集》,補其未備,此其時也。是以上海人民出版社乃重啟刊行《章太炎全集》之計劃,藉海內外著名教育、研究機構諸公之力,復得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政府戮力褒崇鄉梓先賢,為之大力襄助,乃有新刊《全集》之剞劂,後出轉精,必可期也。
    昔予從陸宗達(穎明)先生習小學,承章黃一脈,於太炎先生宏論每有會心,獲益良多。迄今六十載,無時不以章、黃及其高足如穎師者之為學為人自勵,雖不敢以傳人自矜,要亦繼其志而張大其學。今蒙太炎先生哲孫章君念馳與上海人民出版社謬愛,以《全集》之序囑予,憶先哲之諄諄,念來者之嗷嗷,敢不勉而為之。乃略陳所識先生行事、為學之衷心,祈於今於後,繼之者當念茲在茲之意,並及《全集》整理出版、再整理再版之始末雲。
    繄!先生舍身求義於民族危亡、國粹陵替之際,後學拜誦校理則值民族復興、文化蓬勃之春,先生以文史傳民族命脈,國運必復之論,今也益見其先知矣。傳道於國運轉戾存亡之秋,承前啟後,逝者已矣;繼學於阜平安和之日,改舊立新,其待來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