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敘事的危機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韓炳哲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與人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6456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64567
    作者:韓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4月 

        
        
    "

    編輯推薦

    (1)韓炳哲被譽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他回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字媒體時代照察現實社會情狀和人類心靈境況,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和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形式,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而又勝在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中譯者的認真細致和精敏纔思也為中文版增色頗多。
    (4)在世界範圍內已然成為現像。韓炳哲作品被譯成20餘種文字,包括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內的諸多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回應和稱贊。巴迪歐親自為其代表作《愛欲之死》作序。
    (5)在國內學界和讀者群體中迅速覓得知音。韓炳哲作品第1輯共9種(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出版後,來自哲學、藝術、政治學、傳播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人文社科類非專業讀者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積極回應和高度評價。其中《愛欲之死》《倦怠社會》《他者的消失》《在群中》《妥協社會》《禪宗哲學》《沉思的生活》等書備受歡迎,因其短小、精彩適於閱讀,被稱為“地鐵上的哲學家”“中產階級標配讀物”。
    (6)中文世界較繫統和完整的韓炳哲作品集(共21種圖書)。韓炳哲作品第2輯共9種,2023年8月已出齊;第3輯共3種,2024年5月已出齊。
    (7)《敘事的危機》:生命即講述,而眾聲喧嘩中講故事實為賣故事;講述產生社會凝聚力,
    而點贊、關注並不能創造共同體!
    在宏大敘事崩塌,敘事本身變得商業化和資本導向後,數據以故事之名講述著我們的時代和個體存在。但算法不是故事,信息與敘事之間的鴻溝日深;在眾聲喧嘩中,共同體將難以形成和繼續。這就是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的信息社會的病灶所在。
    敘事和信息是對立的力量。敘事的通貨膨脹式使用矛盾地指向了敘事的危機。作者對這一困境進行了追溯,並最終得出結論:在敘事的世界裡,一切都被簡化為消費,結果導致大眾對其他敘事、其他形式的生活、其他感知和現實視而不見。由此,作者不屈不撓地持續著他對信息社會的反思和批判。

     
    內容簡介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的喧囂中,充斥著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
    韓炳哲作品(第2輯)
    《山寨:中國式解構》(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場:東亞文化與哲學》(2023年7月出版)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的喧囂中,充斥著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


    資本主義借助故事化將講述占為己有。它讓講述聽命於消費。故事化生產出消費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幫助下,產品被賦予了情緒,向消費者承諾獨特的體驗。如此一來,我們買賣、消費的其實是敘事與情緒。“故事”被推銷,故事化實為賣故事。


    講述創造出共同體,而故事化隻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體的一種商品形式,由消費者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無法重新點燃那團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講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滅。


    --------------------
    韓炳哲作品(第2輯)
    《山寨:中國式解構》(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場:東亞文化與哲學》(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禪宗哲學》(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麼是權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韓炳哲作品(第3輯)
    《大地頌歌:花園之旅》(2024年5月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時間的香氣:駐留的藝術》(2024年5月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敘事的危機》(2024年5月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後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天主教神學。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於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於卡爾斯魯阨建築與藝術大學,2012年任教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讓韓炳哲對於數字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批判,顯得尤為重要且富於啟發。 李明瑤,德國馬爾堡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繫。譯有《富國的貧窮》《阿倫特、肖勒姆書信集》《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等。 

    目錄

    前 言 3
    從故事到信息 9
    經驗之貧乏 17
    講述的生命 25
    赤裸的生命 35
    世界之祛魅 43
    從震驚到點贊 57
    理論即講述 63
    講述即治愈 71
    講述共同體 79
    賣故事 85
    注 釋 89
    附錄 韓炳哲著作年譜 97

    媒體評論
    韓炳哲擺脫了繁瑣的哲學論證,他將哲學洞見直截了當地切入當下。這種植根於法德傳統的批判視角,剝開了現實的面紗而暴露出它殘酷的真相。這不是快樂的知識,而是發人深省的知識。
    ——汪民安,清華大學中文繫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左翼思想家,其作品肇始於21世紀以來的思想遊記。作者嘗試在流變的社會現像中錨定特定的時代線索,直面一個個時代之問,給出自己的答案。
    ——夏瑩,清華大學哲學繫
    銳利的思想鋒芒,診斷現實問題的能力,清新的隨筆風格。看他四面出擊,看他舉重若輕,迷人!
    ——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韓炳哲擺脫了繁瑣的哲學論證,他將哲學洞見直截了當地切入當下。這種植根於法德傳統的批判視角,剝開了現實的面紗而暴露出它殘酷的真相。這不是快樂的知識,而是發人深省的知識。
    ——汪民安,清華大學中文繫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左翼思想家,其作品肇始於21世紀以來的思想遊記。作者嘗試在流變的社會現像中錨定特定的時代線索,直面一個個時代之問,給出自己的答案。
    ——夏瑩,清華大學哲學繫
    銳利的思想鋒芒,診斷現實問題的能力,清新的隨筆風格。看他四面出擊,看他舉重若輕,迷人!
    ——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像,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敏銳、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寫作者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不風,中山大學哲學繫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以其一貫的犀利,帶給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西北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韓炳哲的語言文字煉金術,對概念的追根溯源,對於無論外語學習者還是哲學愛好者來說,都不啻為一種有效的思維訓練。
    ——安尼,首都師範大學德語繫
    閱讀韓炳哲,無論如何都是富有纔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韓炳哲用他的作品開闢了一條橫穿當代文學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點贊,隻求警醒世人。
    ——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
    ——《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雜志》(Das Magazin)

    在線試讀
    前 言
    Vorwort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Storytelling)的喧囂中,充斥著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故事化”和“敘事轉向”都無法帶來敘事的回歸。範式本身受到格外關注並成為流行的研究對像,這一現像預示著一種深刻的異化。對敘事的強烈呼喚指向了其自身的機能障礙。
    當講述(Erzählen)將我們安身於存在之中,即講述通過賦予生命意義、支點和方向為我們指派一個地點,並將“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變為“在家存在”(Zu-Hause-Sein),也就是說,當生命本身即講述時,我們不會對故事化和敘事予以關注。恰恰在講述失去其原有的力量,失去引力、神秘,甚至魔力之時,這些概念纔會蔓延四溢。一旦講述的建構性被看穿,便不存在內在的真理時刻(Wahrheitsmoment)。人們會覺得這樣的講述本身就是偶然的、可替換的、可變的,它不再提供有約束力和起聯結作用的東西,不再將我們安身於存在之中。盡管當下充斥著對敘事的各種討論,但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後敘事時代(postnarrative Zeit)。隻有在後敘事時代,即敘事的魔力失效的時代,由人腦的所謂敘事結構支配的敘事意識纔可能產生。
    宗教是一種具有內在真理時刻的獨特敘事。它用講述驅除了偶然性。基督教敘事,它囊括了生命的每個角落,並將其錨定在存在中。時間本身就具有敘事性。基督歷讓每一天都顯現出意義。然而在後敘事時代,它被剝奪了敘事性,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日程表。宗教節日是一段敘事的亮點和高潮。沒有故事,就沒有節日和節日時間,也沒有節日感,即程度更深的存在感,有的隻是工作與休閑、生產與消費。在後敘事時代,節日被商業化,淪為事件和景觀。儀式也是敘事實踐,它始終蘊含在敘事語境中。作為圈地(Einhausung)的符號技術,儀式將“ 在世存在”轉變為“在家存在”。
    能改變世界、開啟世界的講述並不由某一個體隨意創造出來,其產生基於一個有不同力量和參與者介入的復雜過程。這種講述終歸是時代氛圍的表現,它具有內在的真理時刻,與當今的“微敘事”截然對立。後者是空洞的、可替換的,其自身與偶然性別無二致,不具有引力與真理時刻。講述是個閉合形式(Schlussform)。它有一套創造意義和同一性的閉合秩序。在以開放和消除邊界為特征的現代晚期,關閉和完結的各種形式被不斷拆除。與此同時,越來越明顯的放任姿態也觸發了對敘事的閉合形式的需求。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右翼極端主義和部落主義的敘事,包括陰謀論在內,都滿足了這一需求。它們被當作意義和同一性的來源。然而,在偶然性經驗與日俱增的後敘事時代,敘事並沒有形成強大的約束力。

    前 言
    Vorwort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Storytelling)的喧囂中,充斥著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故事化”和“敘事轉向”都無法帶來敘事的回歸。範式本身受到格外關注並成為流行的研究對像,這一現像預示著一種深刻的異化。對敘事的強烈呼喚指向了其自身的機能障礙。
    當講述(Erzählen)將我們安身於存在之中,即講述通過賦予生命意義、支點和方向為我們指派一個地點,並將“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變為“在家存在”(Zu-Hause-Sein),也就是說,當生命本身即講述時,我們不會對故事化和敘事予以關注。恰恰在講述失去其原有的力量,失去引力、神秘,甚至魔力之時,這些概念纔會蔓延四溢。一旦講述的建構性被看穿,便不存在內在的真理時刻(Wahrheitsmoment)。人們會覺得這樣的講述本身就是偶然的、可替換的、可變的,它不再提供有約束力和起聯結作用的東西,不再將我們安身於存在之中。盡管當下充斥著對敘事的各種討論,但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後敘事時代(postnarrative Zeit)。隻有在後敘事時代,即敘事的魔力失效的時代,由人腦的所謂敘事結構支配的敘事意識纔可能產生。
    宗教是一種具有內在真理時刻的獨特敘事。它用講述驅除了偶然性。基督教敘事,它囊括了生命的每個角落,並將其錨定在存在中。時間本身就具有敘事性。基督歷讓每一天都顯現出意義。然而在後敘事時代,它被剝奪了敘事性,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日程表。宗教節日是一段敘事的亮點和高潮。沒有故事,就沒有節日和節日時間,也沒有節日感,即程度更深的存在感,有的隻是工作與休閑、生產與消費。在後敘事時代,節日被商業化,淪為事件和景觀。儀式也是敘事實踐,它始終蘊含在敘事語境中。作為圈地(Einhausung)的符號技術,儀式將“ 在世存在”轉變為“在家存在”。
    能改變世界、開啟世界的講述並不由某一個體隨意創造出來,其產生基於一個有不同力量和參與者介入的復雜過程。這種講述終歸是時代氛圍的表現,它具有內在的真理時刻,與當今的“微敘事”截然對立。後者是空洞的、可替換的,其自身與偶然性別無二致,不具有引力與真理時刻。講述是個閉合形式(Schlussform)。它有一套創造意義和同一性的閉合秩序。在以開放和消除邊界為特征的現代晚期,關閉和完結的各種形式被不斷拆除。與此同時,越來越明顯的放任姿態也觸發了對敘事的閉合形式的需求。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右翼極端主義和部落主義的敘事,包括陰謀論在內,都滿足了這一需求。它們被當作意義和同一性的來源。然而,在偶然性經驗與日俱增的後敘事時代,敘事並沒有形成強大的約束力。
    講述創造出共同體(Gemeinschaft),而故事化隻催生出社群(Community)。社群是共同體的一種商品形式,由消費者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無法重新點燃那團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講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滅。數字屏幕取代了篝火,將人當作消費者孤立開來。消費者是孤獨的,不會形成共同體。社交平臺上的“故事”(Storys)同樣無法消除敘事真空。那不過是色情的自我展現或個人廣告。發帖、點贊和分享等消費主義行為加劇了敘事的危機。
    資本主義借助故事化將講述占為己有。它讓講述聽命於消費。故事化生產出消費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幫助下,產品被賦予了情緒,向消費者承諾獨特的體驗。如此一來,我們買賣、消費的其實是敘事與情緒。“故事”被推銷,故事化實為賣故事(Storyselling)。
    講述與信息截然對立。信息強化偶然性經驗,而講述則將隨機性轉化為必然性,從而減少偶然性經驗。信息沒有存在的強度。尼克拉斯·盧曼曾敏銳地指出:“信息的宇宙論不是存在的宇宙論,而是偶然性的宇宙論。”存在與信息相互排斥。因此,存在的缺失,對存在的遺忘,是信息社會所固有的。信息隻能進行疊加和累積,不承載意義。講述纔是意義的載體。意義原本是指方向。我們今天確實接觸到異常豐富的信息,但卻迷失了方向。此外,信息導致時間的碎片化,使它成了一串空洞的“當下”序列。講述則創造時間的連續性,也即歷史性(Geschichte)。
    一方面,社會的信息化加速了社會的去敘事化。另一方面,信息海嘯的衝擊喚醒了人們對意義、同一性和方向性的需求,即要把讓我們面臨自我迷失的信息密林變得澄明。當前包括陰謀論在內的轉瞬即逝的敘事和信息海嘯,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身在信息和數據海洋之中的我們,在尋找敘事的錨地。
    如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講故事(Geschichten)。信息交流成為交際方式,使講故事嚴重受阻。社交平臺上也鮮少有人講述故事。故事通過提升共情能力將人們彼此聯結。故事創造出共同體。智能手機時代共情的喪失充分說明,智能手機並不是一種講故事的媒介。僅從技術配置來看,智能手機就很難講故事。點擊和滑動屏幕不是敘事的姿態。智能手機隻能加速信息的交流。此外,講述需要傾聽和深度專注。一個講述共同體(Erzählgemeinschaft)也是一個傾聽者的同盟。然而,我們明顯失去了傾聽的耐心,失去了講述的耐心。
    當下,正因偶然性風暴的衝擊,一切都變得任意、倏忽、偶然,聯結性、約束力和義務性皆在消失,故事化纔有了發聲的機會。敘事的泛濫顯露出人們想要克服偶然性的需求。然而,故事化並不能將失去方向和意義的信息社會重新變回一個穩定的講述共同體。相反,它反映了當前的一種病態現像。這種敘事危機由來已久,本書將對此尋根探源。1
    1 在本書中,“故事”對應不同的德語單詞,韓炳哲對此有所區分。Geschichte既有“故事”也有“歷史”的含義,與Story 相比更強調源初性,Story則更符合信息的特征,因此“講故事”(Geschichtenerzählen)是好過“故事化”(Storytelling)的。Erzählung 意為“講述”,也有“故事”的含義,從詞源來看,erzählen 有列舉之義,更偏重與“計算”(zählen)相對照。為避免造成混淆,本書中出現的Story,譯者均使用加引號的“故事”並加注原文。Erzählung多數情況譯為“講述”,根據上下文有時也譯作“故事”。erzählen 多譯作“講故事”。譯文無法體現德語單詞內涵或可能造成混淆之處,均加注了原文。(本書腳注均為譯者注)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