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包容的智慧:星雲大師與長樂先生喜樂對談,提升心靈能量的智慧之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星雲大師,劉長樂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與人生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943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3894334
    作者:星雲大師,劉長樂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8月 

        
        
    "

    編輯推薦

    1. 傳媒大亨劉長樂先生與佛教宗師星雲大師喜樂對談

    囊括種種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有容、伏惑、若水、度己、變、管理、信遠。二位智者,各具視野,款款道來,足見包容。他們談中華文化,談人生履歷,談生死意義,談現代管理……

    2. 華人世界*重要的修心之書,暢銷達數十萬冊

    本書的核心,就是“包容”。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煉的是心,心一點一點擴大,大到能包太虛,能盛宇宙。如果說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藝術。

    3. 一本提升你心靈能量的智慧之作

    人間講和是,世事求包容。兩位大師說盡人生事理,用妙語真言帶您進入善美之地。佛家講究眾生之和,人人都可以成佛,本書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實現和平寧靜的妙法。

     
    內容簡介


    本書是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雲大師就社會現狀、人生態度、企業管理等話題的智慧交流,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代的都市人生呈現出完美的交融。

    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舍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這也就決定了它在風格上的時代感。會讓讀者進一步的體會古老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人呈現出的完美交融。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1927年生於江蘇揚州。12歲剃度出家。21歲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臺,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培育僧纔,主張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1991年創立國際佛光會,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的華人社團。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舍得》《寬心》等。

    劉長樂

    1951年生於上海。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學會特邀顧問、香港太平紳士。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獲頒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擔任南京大學校董及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東西論劍》《再造天堂》等。


    目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 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餘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衝撞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 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餘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衝撞


    薪盡火傳,生命在於轉化


    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不能圓融人我關繫,是悲哀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時的判斷:止於至善


    三、若水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隻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實現使命


    中國的禪學 世界的視野


    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講三句贊美的話


    持久熱情,纔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


    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


    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遏止信息霸權


    深入纔有洞察,熱愛纔能感動


    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


    五、變通


    退步原來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擔當


    在衝突中學習


    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並存


    寬可容人,厚可載物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善待資源,兜裡不能老是揣著弓和箭



    讓“平等”回歸人心


    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


    我們有什麼可自卑的呢?


    禪者眼中,萬物皆美


    中國媒體是喜鵲叫,外國媒體是烏鴉嘴


    意識形態是一道牆,佛教則是門窗


    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一


    文化衝突走向文化融合


    七、管理


    柔性管理 自覺管理 感動管理


    十年前的一碗面


    如果勝利意味著打敗所有人……


    和解是歷史的正途


    東方與西方的中庸


    菩薩心腸+現代管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西方的一分為二,東方的二分為三


    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管人難,管心更難


    八、信遠


    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


    重振勇氣,向死而生


    危機:危險之中有機會


    憨商之道是聰明


    我們欣賞身處困境仍微笑的人


    以無聲的覺悟,求有聲的視野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跋:智慧的藝術


    附錄:


    佛教智慧的真義


    ——星雲大師《世紀大講堂》演講錄


    附帖:


    1.星雲大師的雲水日月


    2.星雲大師的借鋻與獨闢


    3.聖情如畫,“人性與愛”


    4.人間佛教現代律儀

    前言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葉小文

    佛教是中國信眾多、歷史長、影響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語言和理念融合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容著佛教。中國是重“君子”輕“小人”的國度,“和尚”則常與“君子”相伴,互為師友。《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從不間斷地剛健運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效法廣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寬厚、包容。佛教在中國扎根、開花、結果,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這許多的“君子”之精氣神,於是既有勇猛精進,“獅子林中獅子吼”的剛健,也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寬厚包容。於是一見高僧來了,你會感受到“一團和氣”,升騰起“一股和風”,所以叫作“和尚和尚,以和為尚”。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葉小文



    佛教是中國信眾多、歷史長、影響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語言和理念融合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容著佛教。中國是重“君子”輕“小人”的國度,“和尚”則常與“君子”相伴,互為師友。《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從不間斷地剛健運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效法廣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寬厚、包容。佛教在中國扎根、開花、結果,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這許多的“君子”之精氣神,於是既有勇猛精進,“獅子林中獅子吼”的剛健,也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寬厚包容。於是一見高僧來了,你會感受到“一團和氣”,升騰起“一股和風”,所以叫作“和尚和尚,以和為尚”。

    本書的兩位作者——臺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和鳳凰衛視的劉長樂先生,都是我的摯友。近年因都熱心張羅籌辦“世界佛教論壇”,便不時有緣一見。每每看見長樂先生,我會想起“大和尚”;看見星雲大師,我又看到“真君子”。打開書卷,兩位高僧名士,兩位大師、大家,在那裡娓娓而談,備感親切。猶如溫暖的春風習習撲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聽著,悟著,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人間佛教,大家包容”。

    劉長樂先生和來自海峽兩岸、五湖四海的員工,形成了華語媒體中獨態勢、融合道路和專業主義激情,放大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補、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飛翔,他們用大地背負著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輝映了大地的期許。鳳凰的聲音,表現在話語權,生命的尊嚴,創造的喜悅,圓融共進之中。記得長樂先生告訴我,鳳凰衛視的新大樓在深圳落成了。我說,“鳳凰”之“體”在深圳,“頭”在北京,“腳”則踏踏實實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鳥、奇鳥,中華吉祥之鳥。每每遇見這隻吉祥鳥的領軍人物長樂先生,見他如此善於駕馭現代傳媒又如此熱心傳統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國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歡喜之心,常有“長樂”之念。

    星雲大師少年立志——此生一切“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齡,不懼跌跤斷骨,仍然雲水行腳於全世界,到處講經說法、隨緣度眾,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而大師所念茲在茲的,還有兩岸同胞的親情往來;所孜孜以求的,還有兩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先生手書一聯,托我送給星雲大師,聯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大師問我其意如何解讀,我便引經據典,議論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維《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書贈星雲大師。如果按王維的原意,“行到水窮處”,其直白的意思是隨意而行,然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來。“坐看雲起時”,乃心情悠閑之極。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閑、無心,如陶潛《歸去來辭》所說是“雲無心以出岫”,且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但我理解瑞環先生的用意,當然不僅是詩與畫,而是“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俞陛《詩境淺說》)。而“水窮處”,似暗喻臺灣當局倒行逆施,山窮“水”盡。“雲”則暗喻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力量正在興起,大有可為,且正合星雲法師之“雲”,《雲水三千》之“雲水”,讀來充滿親切鼓勵和熱情期待的意蘊。星雲大師聽了這番解讀,點頭微笑。

    前不久,我率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團參加在東京舉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集會,星雲大師聞訊,專程從臺灣趕來,陪我同遊日本人奉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飲茶敘舊。我寫了一首小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一怒噴火山。無情未必真豪傑,尚留淚痕掛山巒。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飲君茶暖心間。異國更有思鄉苦,萬語千言卻無言。”我當時隻是默默地看著大師,相視無言。現在讀了《包容的智慧》一書,不禁佩服長樂先生,到底是傳媒大師、鳳凰領軍,竟然引出大師這麼多智慧語錄,而且當機對機,對答如流,妙趣橫生,回味無窮。“平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這裡看得見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則是境——意境,禪境。佛界與傳媒界、高僧與名士的對話,在平易處交流,交流人生的歷閱,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遠,讓我們於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於暗香浮動處觀照了明月。

    讀《包容的智慧》,我們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化機之妙;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包容之心。

    請大家不妨一試。



    2007.7.15於北京


    在線試讀

    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長樂先生:
    1989年11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日子,世界冷戰時代的標志物柏林牆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牆,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牆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獃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裡,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你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星雲大師:
    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臺看了關於我與劉長樂先生的對話後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目中並沒有怎樣觸及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包容的智慧是什麼?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
    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塗,喫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苟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
    妥協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有時妥協是成功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雲遊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隻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


    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長樂先生:



    1989年11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日子,世界冷戰時代的標志物柏林牆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牆,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牆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獃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裡,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你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星雲大師:



    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臺看了關於我與劉長樂先生的對話後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目中並沒有怎樣觸及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包容的智慧是什麼?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



    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塗,喫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苟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



    妥協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有時妥協是成功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雲遊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隻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人把戰勝對手當成成功的標志,其實,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於屈人之兵,而在於化敵為友。


    長樂先生: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後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牆、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纔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星雲大師:



    許多宗教學者與文化學者都認為,佛教文化具備獨有的“包容性”,能廣泛順應人心與區域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的特質,符合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發展,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來,佛指舍利分別來到臺灣和香港,造成各地萬人空巷、萬人爭睹的盛況,各種政治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顯現出華人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普遍認同,無論政治立場再怎麼對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彌陀,戶戶有觀音”。



    我曾經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會現狀。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這對於思考目前的兩岸關繫現狀是有啟發的。


    長樂先生: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以為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師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麼?


    2.?人類為什麼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纔能生存?


    3.?辦任何事,困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家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眾傳媒對於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


    醍醐灌頂“一句話”


    長樂先生:



    大師身居佛門而辦報、辦電視臺,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人”;外界看我做媒體而熱心佛教文化,也算是與佛有緣了。我有幸聆聽過大師在萬人場館的佛法開示,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堪為傳媒人的榜樣。記得您那次向信眾說過一些道理簡單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會讓很多人受用終生。


    星雲大師:



    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時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盡管行程綿密,時間緊迫,我總是盡力滿人所願,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在也在徒眾與信眾之間流傳,例如:忙就是營養;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纔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纔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


    長樂先生:


    大師說的這些簡單易懂的大白話,細細想來又飽含禪意。



    我在平日讀書和研究佛家經典時注意到,中國傳統詩詞尤其是成語中關聯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腳踏實地,醍醐灌頂,將心比心,皆大歡喜,苦口婆心,恆河沙數,芸芸眾生,出淤泥而不染,種瓜得瓜,解鈴還須繫鈴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門外漢,口頭禪,等等,比比皆是。連綴成一篇文章都綽綽有餘,它們已被大眾所熟知熟用,出處反倒不重要了,可見佛教與中華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獻佛,各顯神通。


    星雲大師:



    確實,當西域佛教傳入東土之後,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說,佛教是世界上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冑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隻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展,使得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後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地文化內涵,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可見,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繫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


    也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纔使得佛教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可見包容是因也是果。


    長樂先生:


    從細處看,是滴水穿石;往遠處看,是百川歸海。


    星雲大師:


    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但禪並非佛教的專利品,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禪機。


    有學僧問趙州禪師:“怎樣學道?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



    趙州禪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在要去小便。”說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幾步後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麼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


    當然,參禪求道的大徹大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隻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開悟。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星雲大師:



    古往今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以說千奇百樣,有的禪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禪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於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①?比丘尼:年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



    也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隻是生活的內涵、品位不一樣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僧時,經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夫,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



    所以,看見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從此不必在那些傳言和捕風捉影裡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覺悟的人。


    長樂先生:



    儒家也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們還應該參悟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也許就藏在我們心性中那面叫作“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我看到《南方周末》上有學者謝泳先生的一段觀點:“沒有一種教育是成心要讓人學壞的,但有些教育的結果是很多人變壞了,這是一個事實。教育不是讓人學會愛,而是要讓人學會恨,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愛,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仁愛,但到了後來,這些都不要了。”細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衍變,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一結果又是觸目驚心的。


    星雲大師:



    這是很遺憾的。教育的目的,在於開發人們與生俱有的潛能,培養良好和諧的性情,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裡,十分注重修行,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隻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際的相處上,以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這也是修行。


    長樂先生:



    67年,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攜《四十二章經》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洛陽,翌年,明帝建白馬寺,佛教自此傳入中國,站在共識的基礎上,和中華文化達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默契,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又互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故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


    星雲大師:



    1963年,我代表臺灣佛教會到印度訪問,在偶然的因緣下,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先生見面。尼赫魯先生對我們說:“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但是如果沒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為文化古國?”從尼赫魯先生桌前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對佛教文化的重視。



    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壯大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思想,如因果報應、輪回、來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可以說,佛教增加了中國人民生活的平安、喜樂和希望。



    中國和佛教之間始終是和諧的。佛教文化能融入悠久的中華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說中國對得起佛教,佛教也對得起中國;這是有相互關繫的。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長樂先生:


    請大師對佛教中的“鳳凰”給一個開示。


    星雲大師:



    鳳凰是一個有生命的動物,鳥中之王。在佛教裡,鳳凰是個大鵬金翅鳥。它一飛數萬公裡,可以環繞整個地球,飛得高過現在的飛機。中國人想像力很豐富,不一定要看到鳳凰確切的模樣,它可能是鳥與獸的綜合體,很真,很善,很美。你們的“鳳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華人都能接受,都能聯想到美麗的顏色、動聽的聲音、高貴的德行、和諧的性格。


    長樂先生:



    佛教講慈悲,鳳凰講和美,二者有著同樣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師所說,傳說中的鳳凰是由多種鳥和獸組合在一起的,像與包容,也帶給人們寬廣的想像空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圖騰。


    星雲大師:



    佛教如同大海,大魚小蝦它都可以包容。“鳳凰”電視臺亦有如此氣概,用精神覆蓋了全球,節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種包容的襟懷。


    長樂先生:



    佛教從印度和西域傳到中國以後,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本土化過程,與中國文化相互包容促進。在這個過程中,大師對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貢獻。


    星雲大師:



    佛教在今天這個時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說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間所有的東西,即使是廢物都可以利用,何況宗教有這麼久的歷史,這麼久的文化,應該獲得起碼的尊重。它對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承載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莫大的貢獻。


    長樂先生:



    記得歷史學家亨廷頓曾經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他說,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學說一經公開,便引起全世界權威領域的側目和爭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宰”這樣過分強悍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存疑惑。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和當代強國有著很大的差距。就像一個久病初愈的人剛剛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腳踏入了飛馳向前的競爭軌道。


    星雲大師:



    但是這個人雖然虛弱,他身上卻帶著一口袋無價之寶。宋朝柴陵郁禪師曾經寫過這麼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就是蘊藏在中華文明深處的包容和進取的力道。



    西方一直有種比喻,稱中國為“東方睡獅”,是一個隨時會爆發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動物。這個動物一旦回歸叢林,便是萬眾歸心的百獸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還是醒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注定會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


    長樂先生:



    也許這樣的稱謂和中國的舞獅傳統有關。起初,舞獅表演具有濃重的圖騰意味,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舞獅似乎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曾經英姿勃發的獅頭,也正慢慢退化成為開張典禮上的熱鬧彩頭,變成烘托氣氛的活道具。


    星雲大師:



    所以給舞獅點睛很重要。舞獅人都相信,獅子的眼睛一旦被點了紅,就具有了生命。於是,當舞獅人架起獅頭與獅身融為一體,輾轉騰挪威風凜凜的時候,那種氣場讓人感到:舞獅是通靈的,它擁有驅災免難、祈福迎祥的神力。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星雲大師:



    佛教裡有一個“梓中寶藏”的故事,講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裡藏了很多無價之寶,心想萬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孫後代憑著這些財寶還能復興祖業。許多年後的一天,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毀梁傾,子孫們棄屋而逃,流落他鄉。因為他們不知道,廢墟之下,藏著祖宗留下來的傳世寶物。


    長樂先生:



    這就像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種寫照。如今,人類已經走過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直接衝進了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對於一個“白領”來講,盡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裡,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網,不瀏覽上百條資訊,不接收許多的e-mail、短信和電話,他就會惶恐不安地四處張羅,擔心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出門有車代步,家裡、辦公室裡全盤自動化,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上網說兩句話,可能引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爭論;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



    但這一切似乎並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適。在這個智力為王的時代,我們的身體終於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卻把所有的壓力,都加載給了精神。



    實際上,我們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裡,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身陷其中難以自撥。但這一切似乎並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適。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生活壓力太大,卻從來不曾停下來反思一下生存的意義。其實,守著個性就是守著自己藏寶的土壤。


    星雲大師:


    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寶貝,就要一點一點地清理,一點一點地挖掘。


    長樂先生:



    有時候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視野越來越廣闊,所能運用的資源越來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我們每天總是憂心忡忡,似乎很難以輕松的心態對待面前那些捕風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們為什麼一直壓迫著自己,將撲面而來的信息變成煩惱的來源,並且越是刺鼻的氣息就越容易牽著我們的鼻子走?


    星雲大師:



    有次,六祖慧能大師看到兩個人對著一面旗幡,面紅耳赤爭論不休。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慧能大師聽了,對他們說:“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二位仁者心動啊!”


    長樂先生:



    以佛教的見地反觀,我們生活中的確有很多麻煩都是由己而起。對所有的事都執著,對所有的煩惱都招惹,即使早已風平浪靜,我們還要堅持,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痛苦也因此而來。


    星雲大師:



    是啊,從上述公案裡可以看出,禪師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像上,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像差別現前,如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


    長樂先生:


    我們如何去除差別妄想,讓梓中寶藏重現,讓懷中明珠塵盡光生?


    星雲大師:


    如果那家的子孫找到了自家的寶藏,還會棄屋而逃嗎?如果知道自己懷裡揣著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還會孤苦伶仃地流落街頭嗎?


    長樂先生:


    是啊,也許我們的惶惑不安,都是源於不自信。


    星雲大師:


    為什麼會不自信呢?


    長樂先生:


    因為不自知。


    星雲大師:



    知人很難,知事也難,知理更難。但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纔能改進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一般人的問題,在於不知道人與我的關繫,因為不懂“同體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轉,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長樂先生:


    道家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麼這個自知與知人之間,有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繫呢?


    星雲大師:



    有啊。隻有自知,纔能知人。《呂氏春秋》中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一個人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裡,纔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而進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別人,纔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再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會有所局限,大家必須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纔能顧全大局,完成功業。


    虛空包容萬有


    長樂先生:


    要想對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來。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我”吧?


    星雲大師: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纔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在管理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而在佛教裡,有一個字可以來形容這個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緣,是正見,是般若,是不二法門。空的無限,就如數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後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後面,它就變成了1000。



    虛空纔能容萬物,茶杯空了纔能裝茶,口袋空了纔能放得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髒六腑空了,纔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們的對談,也要有這樣一個空間,纔能進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纔能和諧,肚量多大,事業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纔能建設一切。所以空的哲學,不是佛教獨有的思想,應該把它用到生活裡。“空”,纔能成就萬有,不“空”就沒“有”了。


    長樂先生:



    空的學說,確實深奧。我們知道,般若學說自從在南北朝時期傳到中國以後,就跟中國的本土宗教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踫撞和融合。當時社會流行的老莊玄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是關於“有”和“無”的。這個理論和佛教中“空”的理論非常近似。於是,很多人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誤區,把“空”都翻譯成“無”。因為人們長期浸淫於中國傳統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將“空”想像成“無”。直到大翻譯家鳩摩羅什來了以後,纔把“空”的概念提煉出來。就像大師剛纔講到的,“無”是“沒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沒有”。大師講的“空”,實際上也包含著“有”的成分。


    星雲大師:



    “無”是“空”的一半。這個“空”,裡面包含“有”,也包含“無”。說“有”也未曾有——“有”了就無常變化;說“無”也不是沒有。院子裡那些光禿禿的樹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開。你說它“無”嗎?它“有”了。坐在家裡,電視遙控器一按,屏幕裡面載歌載舞,這是“無”,還是“有”?



    所以,空即是色。“空”纔能擁有,纔能包容萬物,“空”不是沒有。而色即是空,是指萬物由因緣合和而生,無法單獨存在。所以,“空”包含“無”,也包含“有”。


    長樂先生:


    也就是說,“空”的概念是大於“無”的。


    星雲大師:



    對,“無”也必大於“有”。有一位道樹禪師,他把寺廟建在一個道觀旁邊,道士自然不高興了。那些道士也不簡單,有法術,時常呼風喚雨,結果把寺廟裡面年輕的沙彌都嚇跑了,隻有道樹禪師一點也不為所動,一住20年。道士們後沒辦法,決定搬家。有人問道樹禪師:“你怎麼能贏過那些有法術的道士呢?”他說了一個字:“無。”“無”怎麼能贏呢?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神功,但他們不知道,“有”是有窮有盡,有量有邊,有了之後就沒有了。我呢,“無”,“無”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我當然能勝過他。要把“有”和“無”真正地調和起來,則是用“空”來調和。



    虛空包容萬有,因為“空”,大地任我們遊走,空氣給我們呼吸,萬物供我們取用,假如沒有“空”,人類就不知將安住於何處了。所以,我們應該歌頌空的偉大、空的包容。“空”中纔能生妙有。


    長樂先生:



    我看過您給我的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說佛》,這本書裡還有大師的一個批注。在講到關於“空”和“不空”的時候,弘一法師說,“空”與“不空”兼說,此意乃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無聲的覺悟,求有聲的事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星雲大師:



    “空”不是普通的知識,沒有辦法靠一般知識去了解,要靠證悟,悟到心空。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們的心能像虛空一樣,那麼就可以容下整個大千世界。從管理上來說,我們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領導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長;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長;容得下一國人,就可以做國君。此外,在時間上要“豎窮三際”,在空間上要“橫遍十方”,隻有將這些運用到管理上,纔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纔能運籌帷幄,無往不利。


    長樂先生:



    在禪宗的學說中間,特別強調時間的問題。我們知道六祖提出“頓悟”的概念,頓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大師的“人間佛教”角度來理解,“坐禪”這樣一種頓悟的哲學,是不是也能從簡單的行為中體現出來?


    星雲大師:


    不過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



    比如說喫飯,喫到第五碗飽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喫了,是這樣嗎?走了三天,後一步到了臺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這樣嗎?如果真這樣,就到不了臺北。



    即便是頓悟,前面也必須下很多的功夫,纔能忽然證悟,就像黑暗中電燈一開,剎那間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執著,不開竅,哪天忽然在一個機緣下,念頭一轉,豁然開通,整個人生都將因此起了變化。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星雲大師:



    佛光山原本隻是一座荒山,當年由一對越南華僑夫婦借錢買下,想建一所海事專科學校,計劃卻因合伙人意見不一致而夭折。這塊山坡土地貧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們到處兜售都無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後來,他們托人輾轉找到了我,希望我無論如何能援手買下,並說如果還不了債,他們隻有自殺一途。此前,我們看中了大貝湖的一塊地,籌款準備簽約了。我的一個弟子說:“大貝湖是觀光勝地,我們在那裡建寺廟,一定沾光,遊客一定會順道來參觀、禮佛。”這一句話提醒我了,本來我建道場是要吸引中外人士“專程”來拜佛的,旅遊順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場的目的。而且,在大陸,佛教的名剎古寺,包括峨嵋、五臺、普陀、九華等四大菩薩道場都建在山上,為什麼我們不在臺灣接續傳統,也在山上開創一座佛教大叢林呢?於是,我當下就改變了主意,放棄那塊“觀光勝地”,也因此纔有了今日的佛光山。



    40年過去了,在眾因緣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從無人問津的荒山,變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八方聚集朝聖的殿堂。目前佛光山於海內外共有二百餘所分院,開山至今一直致力於“人間佛教”的推動,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理念,實踐“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纔,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歡喜融和的人間淨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時,不要隻看外在的建設,還要看佛光山的內涵、精神和制度。


    長樂先生:



    對於佛光山,隻有身臨其境,纔知別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眾跨入山門的那一刻,都會被這裡飽滿的氣場和氣勢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師在日常的語言和做事中也浸潤著現代的禪意。請多給我們一些開示。


    星雲大師:



    我在禪門宗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禪心面對一些義理人情。例如:佛光山開山初期,經濟拮據,一些徒弟想要補牙,送來報賬單。一些執事為了省錢,都主張要節儉,但是我說:“盡管不能說一口好話,擁有一口好牙還是需要的。”



    多年前我在醫院準備做心髒手術,開刀前醫生問我:“你怕死嗎?”我說:“死不怕,怕痛。”事後一位教授問我:“大師,您在手術的時候看到誰?”我說:“看到大眾。”



    平時有一些遊客到佛光山參觀,在看過大佛城後,常以不屑的口氣說:“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說:“我們隻看到佛祖,沒有看到水泥。”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長樂先生: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佛法充盈的心中,世界萬物是沒有淨穢,沒有差別,完全平等的。但是,我們也經常聽說一些禪師修煉神通的事,在唐宋佛教興盛之際,這樣的事似乎尤為多見。這是否是佛教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結合交融的產物呢?


    星雲大師:



    不是的。佛教所說的“神通”,是指修持禪定後,而得到的一種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大可分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事實上,神通也不限於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神通。例如: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這不就是神通嗎?當我們看到嫣紅嫩綠的花草,皎潔如輪的明月,會突然感到心曠神怡,感到莫名的歡喜愉悅,這不就是神通嗎?當我們對別人說幾句贊美的話,對方就會笑逐顏開;而當你出言不遜,橫加指責時,則會招來對方的冷視。同樣都是言語,變換口氣,效果完全不同,這不也很神奇嗎?我們把電視遙控器一按,屏幕上清晰地出現另外一個國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動,這不是天眼通嗎?電話通信穿越重重疊疊的關山,這不是天耳通嗎?飛機像鳥兒一樣飛翔於天際,這不是神足通嗎?隻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神通,隻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神奇罷了。



    除了生活中充滿神通外,自然界的種種現像也是神通。譬如烏雲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時太陽懸掛在天際,豆大的雨滴也灑落不停,這不是很奇異的現像嗎?由於氣流流動的不同,而產生和風、暴風、臺風等,乃至閃電打雷、飄雪下雹,這一切的自然變化,都可以說是神通。乃至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未來經濟的走勢,進而提出解決的對策。社會上也有更多的專家,為我們提出人口爆炸、環境公害、能源缺乏等嚴重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防患於未然,這也是一種神通。


    長樂先生:



    這麼說來,“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像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俯拾即是,“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人類智慧的呈現,是能力的超絕運用。當人類智能結晶成科學文明以後,我們自行創造的神通就更多了。過去,月亮在人們心中是神秘、淒美的廣寒宮,隻有喫了不死靈藥的嫦娥纔能登攀;但是今天,借著宇宙飛船的助緣,人類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於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再比如,現代人的皮膚、器官壞了,可以移植變好;眼睛出了毛病,換個晶體,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試管嬰兒的試驗成功,克隆技術的發明,都是古人無法想像的神異現像。


    星雲大師:



    佛教認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煩惱繫縛,獲得生命的圓滿解脫,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再者,神通也不敵業力,即便神通的目犍連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釋迦族人,也是沒有辦法敵過宿業。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隻有道德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道德沒有完成時,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無,在佛法中以無為有,無的力量比神通更為強大,無的智慧比神通更為高遠,神通比不上空無的道理,因此與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證空無的真理更為急切可貴。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裡,去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身心,得到大自在,纔是根本之道。


    伏惑,顧名思義,就是降伏煩惱、開解迷惑。一個整天愁眉不展、煩惱重重的人,怎會有心思去“包容”呢?


    伏惑,就是要衝破迷津,悟徹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