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哲學史(手繪插圖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馮友蘭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史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ISBN】97875146176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4617696
    作者:馮友蘭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82位中西古今哲人彩色畫像
    立體展現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在晚年曾經親筆書寫一副對聯用以自勉,聯曰:“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他說“上聯說的是我的學術活動方面,下聯說的是我所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舊邦”、“新命”之語,出於《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馮友蘭曾多次引用這句話,並且反復解釋:所謂“舊邦”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新命”指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他認為,“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永久價值的東西,闡發出來,以作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養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要接上中國古典哲學,作為來源之一,纔會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總結一生,他還擬一聯:“三史釋今古,六”。這裡所說的“三史”,顯然是指《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而&ldqu六書”指他抗日戰爭期間&ldqu之際”所著的六本書。“三史”和“六書”從內容上看,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它們是馮友蘭實踐“闡舊邦以輔新命”的主要論著。

    赤誠的愛國心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是馮先生寫書的一貫動力。早在他寫《中國哲學史》和&ldqu六書”時就是這樣了。他在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的“自序”中說:“此第二篇稿*後校對時,故都正在危急之中。身處其境,乃真知古人銅駝荊棘之之悲也。”在《新原人》的“自序”中,他引用了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後說:“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也。況我國家民族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願學焉。”對於他的哲學主張,人們盡可見仁見智,但讀了他這些擲地有聲的文字,不能不為之動容。

    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82位中西古今哲人彩色畫像


    立體展現中國哲學史


     



    • 馮友蘭在晚年曾經親筆書寫一副對聯用以自勉,聯曰:“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他說“上聯說的是我的學術活動方面,下聯說的是我所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舊邦”、“新命”之語,出於《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馮友蘭曾多次引用這句話,並且反復解釋:所謂“舊邦”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新命”指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他認為,“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永久價值的東西,闡發出來,以作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養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要接上中國古典哲學,作為來源之一,纔會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總結一生,他還擬一聯:“三史釋今古,六”。這裡所說的“三史”,顯然是指《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而&ldqu六書”指他抗日戰爭期間&ldqu之際”所著的六本書。“三史”和“六書”從內容上看,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它們是馮友蘭實踐“闡舊邦以輔新命”的主要論著。


     



    • 赤誠的愛國心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是馮先生寫書的一貫動力。早在他寫《中國哲學史》和&ldqu六書”時就是這樣了。他在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的“自序”中說:“此第二篇稿*後校對時,故都正在危急之中。身處其境,乃真知古人銅駝荊棘之之悲也。”在《新原人》的“自序”中,他引用了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後說:“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也。況我國家民族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願學焉。”對於他的哲學主張,人們盡可見仁見智,但讀了他這些擲地有聲的文字,不能不為之動容。


     

     
    內容簡介

    馮友蘭早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繫,《中國哲學史》是他於1928年到清華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期間所寫。該書沒有采取“信古”或“疑古”的態度,而是以“釋古”的態度來寫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兩個大段落。馮著《中國哲學史》不僅在當時得到了陳寅恪、金嶽霖這兩位審閱人的高度評價,而且至今仍然備受贊揚。例如,張世英說,“《中國哲學史》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史論結合、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繫的*部哲學史著作。……把史論結合得那麼緊密,把中國哲學史講得那麼有條理、那麼清晰,而且貫穿著自己的觀點,不人雲亦雲,到現在還無人能及”。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不僅是哲學史上“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而且對很多西方人而言,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他的哲學外舊內新,是對華夏先賢思想的再闡釋。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杜威稱贊他是“真正的學者材料”。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ldqu六書”、《三松堂自序》等。


    薛曉源,中央編譯局研究員、中央編譯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編譯局學術委員會委員、副巡視員。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美術報》編委,《中國書畫》雜志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3部學術專著,在中央級報刊發表文章50多篇,接受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專訪。主編出版學術藝術圖書500多種。專著《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2014年入選國家“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先後為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世界知識產權總干事弗蘭西斯科·高銳先生創作肖像,受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外交部的表彰。新作有《哲人神彩》等。

    目錄
    自 序一 /xi
    自 序二 /xiii
    自 序三 /xv
    篇 子學時代
    章 緒論 /003
    (一)哲學之內容 /003
    (二)哲學之方法 /009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010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011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012
    (六)哲學之統一 /014
    (七)哲學與哲學家 /018
    (八)歷史與哲學史 /019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 /020

    自 序一 /xi


    自 序二 /xiii


    自 序三 /xv


    篇 子學時代


    章 緒論 /003


    (一)哲學之內容 /003


    (二)哲學之方法 /009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010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011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012


    (六)哲學之統一 /014


    (七)哲學與哲學家 /018


    (八)歷史與哲學史 /019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 /020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023


    (十一)歷史是進步的 /024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025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027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027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029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035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041


    (五)古代著述體裁 /042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045


    (一)鬼神 /045


    (二)術數 /050


    (三)天 /053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054


    (五)人之發現 /056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065


    (一)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068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制度及信仰之態度 /075


    (三)正名主義 /080


    (四)孔子以述為作 /084


    (五)直、仁、忠、恕 /087


    (六)義利及性 /094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097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097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101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的團體 /102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105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108


    (六)兼愛 /112


    (七)宗教的制裁 /116


    (八)政治的制裁 /120


    (九)餘論 /124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127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127


    (二)孟子對於周制之態度 /130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制度 /132


    (四)性善 /139


    (五)孟子反功利 /146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147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151


    (一)楊朱及道家之初起 /152


    (二)陳仲子 /162


    (三)許行、陳相 /163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164


    (五)尹文、宋 /166


    (六)彭蒙、田駢、慎到 /174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家言 /179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189


    (一)老聃與李耳 /189


    (二)《老》學與莊學 /192


    (三)楚人精神 /195


    (四)道德 /196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200


    (六)處世之方 /203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205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207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209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211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 /211


    (二)惠施與莊子 /216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218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222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224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227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228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230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232


    (十)“合同異”與“離堅白” /235


    (十一)《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236


    (十二)感覺與理智 /240


    第十章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241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241


    (二)道、德、天 /243


    (三)變之哲學 /246


    (四)何為幸福 /247


    (五)自由與平等 /251


    (六)死與不死 /256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260


    (八)的逍遙 /264


    (九)莊學與楊朱之比較 /265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家 /267


    (一)戰國時墨家之情形 /267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269


    (三)論知識 /272


    (四)論“辯” /279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284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287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292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294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家之辯論 /296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301


    (一)荀子之為學 /301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303


    (三)荀子對於周制之意見 /304


    (四)天及性 /307


    (五)荀子之心理學 /310


    (六)社會國家之起源 /314


    (七)禮論、樂論 /316


    (八)王霸 /318


    (九)正名 /321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家 /329


    (一)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之趨勢 /329


    (二)法家之歷史觀 /333


    (三)法家之三派 /335


    (四)三派與韓非 /338


    (五)法之重要 /339


    (六)正名實 /341


    (七)嚴賞罰 /343


    (八)性惡 /344


    (九)無為 /347


    (十)法家與當時貴族 /351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家 /353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353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358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360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365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370


    (六)關於孝之理論 /372


    (七)《大學》 /376


    (八)《中庸》 /382


    (九)《禮運》 /389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391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391


    (二)八卦及陰陽 /396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400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401


    (五)易像與人事 /403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409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413


    (一)儒家之六藝論 /413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417


     


    第二篇 經學時代


    章 泛論經學時代 /423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429


    (一)陰陽家與今文經學家 /429


    (二)陰陽家思想中之宇宙間架 /431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434


    、天、陰陽、五行 /435


    (五)四時 /438


    (六)人副天數 /441


    (七)性情 /443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446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451


    (十)災異 /455


    (十一)歷史哲學 /457


    (十二)春秋大義 /462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像數之學 /469


    (一)緯與讖 /469


    (二)所謂像數之學 /472


    (三)陰陽之數 /476


    (四)八卦方位 /478


    (五)卦氣 /480


    (六)孟喜、京房 /482


    (七)音律配卦 /486


    (八)其他緯書 /488


    (九)陰陽家與科學 /492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493


    (一)“古學”與劉歆 /493


    (二)揚雄 /495


    (三)王充 /505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517


    (一)玄學家與孔子 /517


    (二)何晏、王弼及玄學家之經學 /518


    (三)阮籍、嵇康、劉伶 /527


    (四)《列子》中之唯物論及機械論 /534


    (五)《楊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觀 /536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545


    (一)向秀與郭像 /545


    (二)獨化 /549


    (三)宇宙間事物之關繫 /552


    (四)天然及人事之變化 /554


    (五)“無為” /557


    (六)“聖智” /559


    (七)“逍遙” /563


    (八)“齊物” /564


    (九)“至人” /568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 /571


    (一)中國佛學與中國人之思想傾向 /571


    (二)佛家與道家 /574


    (三)“六家七宗” /577


    (四)僧肇所講世界之起源 /585


    (五)僧肇之不真空義 /588


    (六)僧肇之物不遷義 /589


    (七)僧肇所說之聖人 /591


    (八)僧肇之般若無知義 /593


    (九)道生之頓悟成佛義 /594


    (十)當時對於神滅神不滅之辯論 /603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609


    (一)吉藏之二諦義 /609


    (二)玄奘之《成唯識論》 /612


    (三)法藏之《金師子論》 /634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649


    (一)天臺宗之《大乘止觀法門》 /649


    (二)慧能、神會、宗密 /666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691


    (一)韓愈 /692


    (二)李翱 /695


    (三)道學與佛學 /702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703


    (五)道教中之科學精神 /706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709


    (一)周濂溪 /709


    (二)邵康節 /719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735


    (一)張橫渠 /735


    (二)程明道與程伊川 /748


    第十三章 朱子 /791


    (一)理、太極 /773


    (二)氣 /779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782


    (四)人物之性 /785


    (五)道德及修養之方 /790


    (六)政治哲學 /792


    (七)對於佛家之評論 /795


    第十四章 陸像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799


    (一)陸像山 /799


    (二)楊慈湖 /804


    (三)朱陸異同 /808


    (四)朱子以後之理學 /813


    (五)陳白沙與湛甘泉 /813


    (六)王陽明 /815


    (七)王龍溪及王心齋 /832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837


    (一)漢學與宋學 /837


    (二)顏李及一部分道學家 /838


    (三)戴東原 /849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865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865


    (二)康有為 /867


    (三)譚嗣同 /875


    (四)廖平 /883


    (五)經學時代之結束 /891


    附錄一:審查報告三篇 /893


    附錄二:第二篇 第五章 異文 /907


    附錄三:《中國哲學小史》 /931

    前言
    自序一
    吾非歷史家,此哲學史對於“哲學”方面,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於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已多加以辨正。對於此種“古史辨”,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地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於寫此哲學史時,對於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出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自序一


    吾非歷史家,此哲學史對於“哲學”方面,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於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已多加以辨正。對於此種“古史辨”,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地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於寫此哲學史時,對於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出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爾派之哲學家;但此哲學史對於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若與他觀點聯合觀之,則頗可為黑格爾歷史哲學之一例證。黑格爾謂歷史進化常經“正”、“反”、“合”三階段。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說法多為“查無實據”,此“反”也。若謂前人說法雖多為“查無實據”,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顧頡剛先生雲:“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做。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謂此哲學史中所說之中國古史,即真與事實相合。不過在現在之“古史辨”中,此哲學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點值提及而已。


    此書初稿成名,先在清華印為講義,分送師友請正。其經改正者,及書中采用師友之說之處,皆隨文注明。謹乘此機會,向諸師友致謝。


    馮友蘭


    民國十九年八月十五日清華園


     


    自序二


    此書篇出版後,胡適之先生以為書中之主要觀點繫正統派的。今此書第二篇繼續出版,其中之主要觀點尤為正統派的。此不待別人之言,吾已自覺之。然吾之觀點之為正統派的,乃繫用批評的態度以得之者。故吾之正統派的觀點,乃黑格爾所說之“合”,而非其所說之“正”也。


    吾作此書,見歷史上能為一時代之大儒自成派別者,其思想學說大多卓然有所樹立,即以現在之眼光觀之,亦有不可磨滅者。其不能自成派別者,則大多並無新見,其書仍在,讀之可知。於是乃知,至少在此方面言,歷史中之“是”與“應該”,頗多相合之處。人類所有之真、善、美,歷史上多予以相當的地位。其未得相當的地位者,則多其不真真、不真善、不真美者也。吾雖未敢謂此言無例外,然就歷史之大勢言,則固如此也。


    此第二篇後校改時,故都正在危急之中。身處其境,乃真知古人銅駝荊棘之語之悲也。值此存亡絕續之交,吾人重思吾先哲之思想,其感覺當如人疾痛時之見父母也。吾先哲之思想,有不必無錯誤者,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書立說之宗旨,無論其派別為何,而其言之字裡行間,皆有此精神之彌漫,則善讀者可覺而知也。“魂兮歸


    來哀江南”;此書能為巫陽之下招歟?是所望也。


    第二篇中,采用師友之說及承師友指正之處,仍均隨文注明。茲乘此書出版之機會,謹致謝意。


    馮友蘭


    民國二十二年六月


     


    自序三


    此書篇出版於民國二十年,全書出版於民國二十三年,距今已十餘年矣。在此十餘年中,吾之思想有甚大改變。假使吾今日重寫《中國哲學史》,必與此書,大不相同。然所以不即重寫者,一因寫歷史書必須“無一字無來歷”。戰時播遷,需用書籍不備。再因近來興趣,自中國哲學史轉至中國哲學及哲學。此三者或多混為一談,而實則並非一事。因此之故,改弦更張,勢所不能。惟全書出版後,陸續寫有《原儒墨》、《原儒墨補》及《原名法陰陽道德》三篇,刊入《中國哲學史補》;又與張可為君同寫有《原雜家》一篇,此四篇論先秦諸家之起源,可補此書所未備。又寫有《孟子養氣章解》,了解《孟子》,亦為此書所未及,故並列入附錄,以備讀者之參考。又吾近對於中國哲學之了解,見於近寫成之《新明道》(一名《中國哲學之精神》)一書,亦可備讀此書者之參考。馮友蘭


    民國三十三年四月

    媒體評論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其材料取用,具史學之通識,實近年吾國思想史之有數著作! 
    ——陳寅恪


     


    ★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大概不會是誇張。


    ——李慎之


     


    ★《中國哲學史》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史論結合、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繫的*部哲學史著作。……把史論結合得那麼緊密,把中國哲學史講得那麼有條理、那麼清晰,而且貫穿著自己的觀點,不人雲亦雲,到現在還無人能及。


    ——張世英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