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知行合一王陽明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梁啟超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97875113793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379306
    作者:梁啟超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2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梁啟超、王勉三、馬宗榮、胡越四位大師的文章和著作,從不同角度講述王陽明的生平經歷,闡釋王陽明的學說精髓。一書在手,既可以了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

    目錄
    篇 知行合一之教梁啟超
    章 引論
    第二章 知行合一說之內容
    第三章 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第四章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第二篇 王陽明生活王勉三
    章 幼年生活與其家庭
    第二章 不凡的童子
    第三章 少年時代之陽明
    第四章 應試生活
    第五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第六章 改過自新的生活
    第七章 貶謫中的虎口餘生
    第八章 龍場生活

    篇 知行合一之教梁啟超


    章 引論


    第二章 知行合一說之內容


    第三章 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第四章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第二篇 王陽明生活王勉三


    章 幼年生活與其家庭


    第二章 不凡的童子


    第三章 少年時代之陽明


    第四章 應試生活


    第五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第六章 改過自新的生活


    第七章 貶謫中的虎口餘生


    第八章 龍場生活


    第九章 謫限滿期後的升遷


    第十章 剿平諸寇


    第十一章 討逆戡亂


    第十二章 晚年的生活


    第三篇 王陽明及其思想馬宗榮


    章 陽明小史


    第二章 陽明的根本思想


    第三章 陽明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陽明與晦庵


    第四篇 王陽明生平胡越


    一、陽明出世


    二、金山賦詩


    三、塞外出遊


    四、江西招親


    五、回姚讀書


    六、會試下第


    七、學習兵法


    八、進士及第


    九、九華求道


    十、築室陽明洞


    十一、始授徒講學


    十二、忤旨下獄


    十三、佯狂避禍


    十四、謫居龍場


    十五、初講“知行合一”


    十六、升治廬陵


    十七、論朱陸異同


    十八、與徐愛論學


    十九、遨遊山水


    二十、警誡學者


    二十一、留居京師


    二十二、巡撫南贛


    二十三、江西平寇


    二十四、征服三浰


    二十五、布告教育宗旨


    二十六、平定宸濠


     

    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萎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後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後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纔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萎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後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後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纔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


    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本書收錄梁啟超、王勉三、馬宗榮、胡越四位大師的文章和著作,從不同角度講述王陽明的生平經歷,闡釋王陽明的學說精髓。一書在手,既可以了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


     

    在線試讀
    第四章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錢德洪、王畿所撰《陽明年譜》,說他三十八歲始以“知行合一”教學者,五十歲始揭“致良知”之教。其實“良知”二字,陽明早年亦已屢屢提及,不過五十歲始專以此為教耳。他五十五歲時有給鄒守益一封信,內中幾句話極為有趣。他說:“近有鄉大夫請某講學者雲,‘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某答曰:‘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他晚年真是“開口三句不離本行”,千言萬語都是發揮“致良知”三字。表面看來,從前說知行合一,後來說致良知,像是變更口號。不錯,口號的字句是小有變更,其實內容原隻是一樣。我們拿“知行合一”那句話代表陽明學術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這句話代表陽明學術的全部也可以。
    “致良知”這句話,是把《孟子》裡“人之所不學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學》裡“致知在格物”那兩句話聯綴而成。陽明自下解說道:
    孟子雲:“‘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是無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說,隻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功夫,全不曾道著此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靜第二書》)
    觀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為知行合一,內容完全一樣,所以改用此口號者,取其意義格外明顯而已。
    “致良知”這句話,後來王門弟子說得太玄妙了,幾乎令人無從捉摸。其實陽明本意是平平實實的,並不含有若何玄學的色彩。試讀前章所引《〈大學〉問》中解釋“致知”那段話,便可以了然,陽明自己把他編成幾句口訣——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謂: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見王畿《天泉證道記》)
    良知能善能惡,致的功夫即是就意所涉著之事物實行為善去惡。這種工作,雖愚夫愚婦,要做便做,但實行做到圓滿,雖大賢也恐怕不容易。所以這種學問,可以說是極平庸,也可以說是極奇特。劉蕺山引《繫辭》中孔子贊美顏子的話來作注腳,說道:“有不善未嘗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致良知也。”陽明亦曾拿《大學》的話來說:“‘所惡於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傳習錄下》)致良知簡易的解釋,不過如此。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陽明既認致知為誠意的功夫,所以愛用“不欺良知”這句話來作致知的解釋。他說:

    第四章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錢德洪、王畿所撰《陽明年譜》,說他三十八歲始以“知行合一”教學者,五十歲始揭“致良知”之教。其實“良知”二字,陽明早年亦已屢屢提及,不過五十歲始專以此為教耳。他五十五歲時有給鄒守益一封信,內中幾句話極為有趣。他說:“近有鄉大夫請某講學者雲,‘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某答曰:‘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他晚年真是“開口三句不離本行”,千言萬語都是發揮“致良知”三字。表面看來,從前說知行合一,後來說致良知,像是變更口號。不錯,口號的字句是小有變更,其實內容原隻是一樣。我們拿“知行合一”那句話代表陽明學術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這句話代表陽明學術的全部也可以。


    “致良知”這句話,是把《孟子》裡“人之所不學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學》裡“致知在格物”那兩句話聯綴而成。陽明自下解說道:


    孟子雲:“‘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是無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說,隻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功夫,全不曾道著此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靜第二書》)


    觀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為知行合一,內容完全一樣,所以改用此口號者,取其意義格外明顯而已。


    “致良知”這句話,後來王門弟子說得太玄妙了,幾乎令人無從捉摸。其實陽明本意是平平實實的,並不含有若何玄學的色彩。試讀前章所引《〈大學〉問》中解釋“致知”那段話,便可以了然,陽明自己把他編成幾句口訣——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謂: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見王畿《天泉證道記》)


    良知能善能惡,致的功夫即是就意所涉著之事物實行為善去惡。這種工作,雖愚夫愚婦,要做便做,但實行做到圓滿,雖大賢也恐怕不容易。所以這種學問,可以說是極平庸,也可以說是極奇特。劉蕺山引《繫辭》中孔子贊美顏子的話來作注腳,說道:“有不善未嘗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致良知也。”陽明亦曾拿《大學》的話來說:“‘所惡於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傳習錄下》)致良知簡易的解釋,不過如此。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陽明既認致知為誠意的功夫,所以愛用“不欺良知”這句話來作致知的解釋。他說: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何等穩當快樂。(《傳習錄答陳九川問》)


    拿現在的話說,隻是的服從良心命令便是,然則為什麼不言良心,而言良知呢?因為心包含意與知兩部分,意不必良,而知無不良。陽明說:


    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依得良知即無有不是。(《答魏師說書》)


    所以良知是你的明師。(《傳習錄上》)


    關於這一點,陽明總算把性善論者,隨便舉一個例就可以反駁倒我們。但是,本能的發動雖有對有不對,然而某件對某件不對,我們總會覺得。就“會覺得”這一點看,就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一副本錢。所以孟子說良知良能,而陽明單提知的方面代表良心之全部,說“良知者心之本體”(靜書》)。


    “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或動於善或動於惡,誰也不能免,幾乎可以說沒有自由。假使根本沒有個良知在那裡指導,那麼,我們的行為便和下等動物一樣,全由本能衝動,說不上有責任。然而實際上決不如此。“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作賊,他還忸怩”(《傳習錄陳九川記》)。“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用也”(《答聶文蔚書》)。“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惡歟?亦惟吾良知自知之”(《〈大學〉問》)。“此兩字人人所自有,故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答聶文蔚第三書》)。既有知善知惡之良知,則選擇善惡,當然屬於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擇善的,於是為善去惡,便成為我對於我的良知所應負之責任。人類行為所以有價值,全在這一點。


    良知雖人人同有,然其明覺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功夫。“聖人之知,如青天白日,賢人之知,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因學功夫,隻從這一點明處精察去。”(《傳習錄黃修易記》)有人對陽明自嘆道:“私意萌時,分明自知得,隻是不能使他即去。”陽明道:“你萌時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把那私意消除去,便是立命功夫。”(同上)假使並這一點明處而無之,那真無法可想了。然而實際上決不如此,無論如何昏惡的人,少也知道殺人是不好。隻要能知道殺人不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少也知道偷人東西是不好。隻要能知道偷東西不好,“充其無欲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矣”。所以說,“這一‘知’是命根”,抓著這命根往前“致”,由陰霾天的日,“致”出個浮雲天的日來,由浮雲天的日,“致”出個青天的日來,愚人便會搖身一變,變成賢人,搖身再變,變成聖人了。所以陽明說:


    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傳習錄陳九川記》)


    利用這一覺,致良知功夫便得著把柄入手了。他又說:


    殺人須在咽喉處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私欲之萌,真是洪爐點雪,天下之大本矣。(《答黃宗賢書》)


    專就“這一點明處”往前“致”,致到通體光明,如青天之日,便有“洪爐點雪”氣像,便是致良知功夫成熟。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