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給教育燃燈(回望民國教育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教育
    【市場價】
    179-259
    【優惠價】
    112-162
    【作者】 傅國湧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31153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311539
    叢書名:回望民國教育

    作者:傅國湧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3月 


        
        
    "

    編輯推薦

    認真整理、研習民國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從中理出民國教育在中國的特定含義和目標所在,則這樣的“整理國故”,便有了特別的意義。
    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造了歷史,卻又多少被遺忘,“百年尋夢”,“追尋傳統”。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倏忽的思想光亮驟然彙聚,終使教育的天空閃耀璀璨。
    回望民國教育,從具體的側面,到整個教育觀,可以看到整個民國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描寫了民國人物是明清以來士人氣質的遺音絕響。某些學校開一時之風氣,僅僅是因為某個人而已,成其為萬方來朝的求學聖地,是一種特例,而非一種制度性的、常規性的社會體制。如果是一種常規性的社會體制,那是可以持續、自成體繫而不斷被復制的。
    本書用20萬字的篇幅介紹了民國教育的來龍去脈,也援引眾多教育家的箴言與篤行,讓讀者從理解近現代中國教育,這是珍貴的本土資料,給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鋻。作者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內容簡介

    本書為“回望民國教育繫列”之一,旨在介紹民國教育家們的教育觀念、教育實驗及對教育癥結的探索,這還是國內第一次繫統的研讀、回望民國教育。那個時代知識而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觀,細致再現了民國教育思想的美麗景觀,它不僅讓我們了解到民國教育的整體風貌,澄清我們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而且有助於我們思考許多當下教育的癥結。
    回望民國教育繫列:回望民國教育,從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體的側面到教育觀,讓讀者看到上個世紀前半葉教育家和一線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和實踐,可以近距離靠近民國教育,真實地理解民國教育的來龍去脈。這些從《教育雜志》1909到1948年間發表的大量文章中選出的精華,無疑已成為珍貴的本土資源,足以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鋻。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
    傅國湧,歷史學者,獨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企業家的傳統等。著有:《金庸傳》《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臺前幕後》《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另一種讀法》《文人的底氣》《大商人:影響近代中國的實業家們》《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等。
    本書編者:
    許驥,現為《明報》記者。從大學時代起發表文章,在《書屋》《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書城》等刊物發表作品,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同胞,請淡定》《書評人可以歇歇了》等。

    目錄
    總序/傅國湧
    前言/蔡朝陽
    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郭一岑 / 周予同/周憲文/蔣經三/吳俊升 /郝耀東/陳禮江/何清儒/羅敦偉/鄭鶴聲/趙廷為/周鯁生/王造時 /樓桐孫/馬宗榮/趙 演/範壽康 /李 蒸/程其保/楊端六/謝循初 /宗秉新/胡庶華/陳東原/程天放/高踐四/於 衝/吳自強 /崔載陽/湯茂如/ 倪塵因/張安國/ 方萬邦)
    從智識階級的剩餘來分析現代中國教育 /?楊人楩?
    教師的自救 /趙演
    教育感言 /劉延陵
    今日中國之教育 /周谷城
    中國現代教育之癥結 /胡稷咸
    中國學校教育之史的觀察 /陶希聖
    全人教育論發端 /劉薰宇
    我的學校教育觀 /劉薰宇
    我的理想教育觀 /瀋仲
    中國教育的改造和建設 /杜佐周

    總序/傅國湧
    前言/蔡朝陽
    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郭一岑 / 周予同/周憲文/蔣經三/吳俊升 /郝耀東/陳禮江/何清儒/羅敦偉/鄭鶴聲/趙廷為/周鯁生/王造時 /樓桐孫/馬宗榮/趙 演/範壽康 /李 蒸/程其保/楊端六/謝循初 /宗秉新/胡庶華/陳東原/程天放/高踐四/於 衝/吳自強 /崔載陽/湯茂如/ 倪塵因/張安國/ 方萬邦)
    從智識階級的剩餘來分析現代中國教育 /?楊人楩?
    教師的自救 /趙演
    教育感言 /劉延陵
    今日中國之教育 /周谷城
    中國現代教育之癥結 /胡稷咸
    中國學校教育之史的觀察 /陶希聖
    全人教育論發端 /劉薰宇
    我的學校教育觀 /劉薰宇
    我的理想教育觀 /瀋仲
    中國教育的改造和建設 /杜佐周
    中國教育建設方針 /舒新城
    中國教育之歷史的使命 /周谷城

    前言
    總序:教育,永遠面朝未來
    傅國湧
    我曾在老杭大圖書館的七樓、八樓獃了大半年,幾乎天天去那裡,主要是看舊《大公報》影印本,也順便看看其他的舊報刊。有一天,我在那裡發現了一堆《教育雜志》,隨手拿起來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號,有“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全國專家對於學制改造的態度”、“全國專家對於教育上特殊問題的意見”,周予同、吳俊升、王造時、周鯁生、楊端六、高覺敷、陶孟和、吳經熊等各領域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談教育,他們知識背景各不相同,對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們各抒己見,坦誠地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貢獻出來。(已收入本叢書中的《給教育燃燈》)
    撫摸布滿灰塵的舊雜志,許多觀點今天讀來卻依然新鮮。鼕天的圖書館,不僅鐵鑄的樓梯是冰冷的,連每一頁紙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個鼕天因為很多的發現而變得溫暖。
    1909年,《教育雜志》誕生之時,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興之初。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商務印刷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剛剛獲得巨大的市場,有意在教育上為古老的中國開闢新路。

    總序:教育,永遠面朝未來
    傅國湧
    我曾在老杭大圖書館的七樓、八樓獃了大半年,幾乎天天去那裡,主要是看舊《大公報》影印本,也順便看看其他的舊報刊。有一天,我在那裡發現了一堆《教育雜志》,隨手拿起來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號,有“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全國專家對於學制改造的態度”、“全國專家對於教育上特殊問題的意見”,周予同、吳俊升、王造時、周鯁生、楊端六、高覺敷、陶孟和、吳經熊等各領域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談教育,他們知識背景各不相同,對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們各抒己見,坦誠地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貢獻出來。(已收入本叢書中的《給教育燃燈》)
    撫摸布滿灰塵的舊雜志,許多觀點今天讀來卻依然新鮮。鼕天的圖書館,不僅鐵鑄的樓梯是冰冷的,連每一頁紙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個鼕天因為很多的發現而變得溫暖。
    1909年,《教育雜志》誕生之時,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興之初。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商務印刷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剛剛獲得巨大的市場,有意在教育上為古老的中國開闢新路。
    1909年到1948年,可以看作新式教育在中國最初的起步階段,卻是一次壯麗的跋涉。《教育雜志》在這四十年間,歷經世變,清朝垮臺,民國破土,袁氏稱帝,軍閥混戰,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視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盧溝橋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內憂外患連綿不斷,《教育雜志》也曾兩度被迫中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停刊,直到1934年9月復刊,1941年12月隨著香港在太平洋戰爭中淪陷而停刊,直到1947年1月纔復刊。最終在政權更迭的前夜,1948年鼕天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無可奈何的句號。然而,在四十年間出版的三十三卷三百多期雜志,卻保持著連貫的氣韻,將幾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線教師和教育編輯的思考和實跡記錄下來了,體現了他們的教育報國情懷,他們在一個大變動時代推斷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持續努力,他們在動蕩歲月裡以教育為切入點不斷回應外部環境挑戰的精神,他們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他們對每個具體教育環節細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後來者動容。如果考慮到這一切都是在那樣不安定的環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從容,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堅定,他們安靜的心態,開放的姿態,呈現出的正是這個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脈未斷時健康的狀態,他們面臨的壓力、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們並不妄自菲薄,他們更沒有固步自封,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尋找合適的教育,他們在特定的時代探求一條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雜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探究,也有具體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入,不僅有對中國教育的回顧、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國的教育資源,不僅有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討論,也有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別是公民教育的線索始終清晰。大量的國內外教育資訊和國外教育期刊的介紹,也為當時的中國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這裡,教育從來不隻是學校、學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終生教育。作者和編者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不隻是對教育的專業思考和實踐,更是他們完整、健康的價值觀,他們的思想或的,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他們的負責、他們的認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眼望世界,他們腳步實地,他們有自信,更有謙卑。
    臺灣出版的《《教育雜志》(1909—1948)索引》,使我們可以更便利地檢索四十年間《教育雜志》留下的資源。在許多不同的時期,《教育雜志》曾推出許多有深度的專號,涉及教育的各個層面。1923年6月的“賠款辦學計劃專號”,就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餘額給中國辦學,陳啟天、周太玄、張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發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專號”是中國對學生性教育問題首次集中的探討。(已收入本叢書《讓性回歸常識》)1924年1月、2月,連續推出《小學各科教學專號》,執筆的包括瀋百英、舒新城、吳研因、黎錦熙、王伯祥、周越然、豐子愷等人。當年10月推出“小學教育參考書專號”。1925年1月20日推出“職業教育專號”,吳俊升、衛士生、劉湛恩、夏承楓等人執筆。1927年9月、10月連續有兩期“平民教育專號”、“城市平民教育專號”,1928年3月有“職業指導專號”。1929年5、6月,連續兩期都是“實驗小學教育專號”。1930年6、7月兩期是“現代世界教育專號”,不光介紹英、美、法、德國的教育,也介紹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國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專號”。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國專家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培、唐文治、任鴻雋、李書華、江問漁、翁文灝、陶希聖、林礪儒、柳亞子等數十人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識字教育專號”。1936年4月有“畢業會考問題專號”。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戰以來的高等教育專號”,穆旦介紹抗戰以來的西南聯大,王星拱介紹武漢大學,共介紹了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嶺南大學等二十七所大學,有國立、私立的和教會大學,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專門的學院和上海美專、西北技專等專科學校。7月出的“抗戰四周年紀念號”,介紹了抗戰以來四川、廣東、江西、貴州、湖北等地的教育,及中央大學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雜志》復刊伊始,就連續兩期推出“戰後中國教育專號”,不僅討論大學、中學、小學、師範等學校教育,而且討論國民教育、文盲教育、職業教育、華僑教育、邊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雜志》最後一年,1月有“中國教育學會年會專輯”、四月有“教育心理研究專輯”、8月有“中學教育專號”,11月有“社會教育專輯”,專題如此密集也比較少見。

    包天笑的《馨兒就學記》、《苦兒流浪記》,葉聖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夏丏尊譯的《愛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雜志》上連載的。這些作品今天仍有讀者,而《教育雜志》早已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但我深信,在這些發黃的老雜志中蘊藏著不會逝去的新生命。

    教育從產生之日起——無論是古希臘時代,還是我國的諸子百家時代,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提升人類。教育到底是什麼?不少人眼中的“教育”隻有“教”,沒有“育”。“育”是什麼?我們可以聯想到孕育、哺育、養育、涵育……這些都跟生命有關。如果我們把這個“育”作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從來都不隻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生命展開的過程,就像一棵樹的生長,是從一粒種子到大樹的過程。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永遠面朝未來。

    我粗淺的理解是,學校應該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態”教育,而不是“天纔”教育、“非常態”教育。它隻擔負一個使命,培養普通人;不擔負培養“天纔”、“超人”的責任。學校並不擔負培養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畢加索的責任……它不是為培養科學天纔,也不是為了培養文學家、藝術家而存在的。試想貝多芬、莫扎特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嗎?他們本身就有天賦異能,在任何環境下他們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脫穎而出——當然,學校教育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學校隻擔負一個責任,就是讓一個普通人成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為具有文明常識的社會人,或者說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自進入民國以來,《教育雜志》發表了大量關於公民教育的文章,並譯介了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的範例,從理論到操作,從理念到實踐都有探索,將這些放在我們面前,有一種陌生的新鮮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貫穿其中的其實就是公民教育,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許多老輩人對此都有記憶。那是一個中斷的話題,在老雜志裡卻是活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而且應該以普通人為本的,尤其是基礎教育。“把人當人”,不是說我們現在不把人當人,而是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把人當成工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教育設計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勝出,要他成為考試的機器,整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教他成為一個人而存在的。這是最大的問題。當所有人都往這一個方向去的時候,你要扭轉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隻能去拼,拼到最後大家都筋疲力盡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這些問題,民國的教育家和老師們大致上想清楚了,在諸多的文章和討論中也一再得到了體現。在《教育雜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間,時局板蕩,充滿了不安和驚悚,但是,從教育家到第一線的老師們,包括關心教育的學者和各界精英,對教育仍充滿著溫暖的關懷,從沒有停止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不斷地、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質。

    我試圖在過去尋找未來。

    過去並沒有過去,有那些前輩的思考在,有那些載入老雜志的文字在,他們已經融入這塊土地,化作民族的精神養分。當我們打開塵封的雜志,這一切就會奇妙的復活。

    我把自己的想法與郭初陽、王小慶、蔡朝陽、許驥等朋友分享,得到他們的支持,決定先從中選出三個專題,重新整理出版。初陽一直關注中學生的性教育,他編成了《讓性回歸常識》,王小慶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編了《如何培養好公民》,許驥編了《給教育燃燈》,蔡朝陽欣然寫下萬字前言,從一個中學教師的角度,向民國教育致敬。沒有他們的參與,這套書就不可能編成。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接納了這套書,願與一同關注中國教育和中國未來的朋友們一起,繼續朝前走。農村教育、職業教育、……都是值得關注的,也是《教育雜志》中現成的資源。我一直說,回望過去,不是懷舊,而是為了尋找未來。回望民國教育也是如此。

    2012年10月18日杭州

    媒體評論
    1、近代史大家傅國湧主編,許驥精心選編,全力打造,重新發現、追尋失去的教育傳統。
    2、民國之所以為民國,在於其教育異於其他任何一個時代的風采。回望民國,與蔣經三、郝耀東、王造時、樓桐孫、陶希聖、舒新城、周谷城……一起身臨教育熱議、實踐之大潮,一同打撈民國教育記憶,傾聽真實的聲音和曾經的心靈脈動。
    3、《教育雜志》是民國時期最重要教育類雜志,是教育言論最重要的陣地,集聚了當時乃至現在都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名人,引領風氣之先。
    4、回望民國教育繫列是珍貴的本土資料,給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鋻,認為編者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5、歷史不是線性的,而是多線條並進的,在社會的每個層面,不同的人物共同書寫的歷史纔是真歷史。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痛苦,讀史使人快樂,讀史是人們生命的一部分。

    1、近代史大家傅國湧主編,許驥精心選編,全力打造,重新發現、追尋失去的教育傳統。
    2、民國之所以為民國,在於其教育異於其他任何一個時代的風采。回望民國,與蔣經三、郝耀東、王造時、樓桐孫、陶希聖、舒新城、周谷城……一起身臨教育熱議、實踐之大潮,一同打撈民國教育記憶,傾聽真實的聲音和曾經的心靈脈動。
    3、《教育雜志》是民國時期最重要教育類雜志,是教育言論最重要的陣地,集聚了當時乃至現在都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名人,引領風氣之先。
    4、回望民國教育繫列是珍貴的本土資料,給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鋻,認為編者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5、歷史不是線性的,而是多線條並進的,在社會的每個層面,不同的人物共同書寫的歷史纔是真歷史。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痛苦,讀史使人快樂,讀史是人們生命的一部分。
    6、回望民國教育,從具體的側面,到整個教育觀,可以看到整個民國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描寫了民國人物是明清以來士人氣質的遺音絕響。某些學校開一時之風氣,僅僅是因為某個人而已,成其為萬方來朝的求學聖地,是一種特例,而非一種制度性的、常規性的社會體制。如果是一種常規性的社會體制,那是可以持續、自成體繫而不斷被復制的。

    在線試讀


    今日中國之教育
    周谷城



    ■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陽人,歷史學家、教育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史學會首任執行主席、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歷史繫主任。
    一教育現像與社會現像,兩者相關之理,極其明顯。社會現像,在一定時限之內,呈若何狀態;同時必定產生一種教育,其精神,其性質,多少總有幾分社會現像相適應之處。譬如美國,近數十年來,極是富裕,社會上流行一種所謂民治主義的精神,於是美國的教育便帶一種特別色彩,一般人所倡導者概為民治主義的教育,或德謨克拉西的教育。又如英國自產業革命後,社會現像較之他國少突異之變化,社會次序似頗安寧,於是維持次序崇尚虛榮的紳士教育便在英國大行其時。至若歐戰以前之德意志,自畢士馬克以武力統一之後,國人乃知武力一項於國家地位之提高、國家主義之發展有大用處,於是當局乃極力提倡所謂尚武的教育。日本小國,近數十年來,人口突增,地利幾盡,社會現像頗呈不安之狀,一般武人便以開疆拓土為當務之急,日本教育因此亦呈露一種特別之精神。精神為何?即尚武冒險,向外發展是也。我國往日,統於一尊;舉國人除敬奉皇帝外,幾不知有所謂國家政治,於是尊君親上死長之義,幾為我國往日之教育的唯一之精神。



    今日中國之教育
    周谷城



    ■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陽人,歷史學家、教育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史學會首任執行主席、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歷史繫主任。
    一教育現像與社會現像,兩者相關之理,極其明顯。社會現像,在一定時限之內,呈若何狀態;同時必定產生一種教育,其精神,其性質,多少總有幾分社會現像相適應之處。譬如美國,近數十年來,極是富裕,社會上流行一種所謂民治主義的精神,於是美國的教育便帶一種特別色彩,一般人所倡導者概為民治主義的教育,或德謨克拉西的教育。又如英國自產業革命後,社會現像較之他國少突異之變化,社會次序似頗安寧,於是維持次序崇尚虛榮的紳士教育便在英國大行其時。至若歐戰以前之德意志,自畢士馬克以武力統一之後,國人乃知武力一項於國家地位之提高、國家主義之發展有大用處,於是當局乃極力提倡所謂尚武的教育。日本小國,近數十年來,人口突增,地利幾盡,社會現像頗呈不安之狀,一般武人便以開疆拓土為當務之急,日本教育因此亦呈露一種特別之精神。精神為何?即尚武冒險,向外發展是也。我國往日,統於一尊;舉國人除敬奉皇帝外,幾不知有所謂國家政治,於是尊君親上死長之義,幾為我國往日之教育的唯一之精神。

    由上種種觀之,教育與社會現像相關之理,可以明矣。然則今日中國之教育,又是如何?此可以一言蔽之,曰:中國今日之教育,繫與中國今日社會現像相應之一種產品耳。欲明此種產品具有何種趨勢,含有何種問題,最好先將中國今日社會現像,略予分析。中國今日之社會現像,從經濟方面觀察,又可以一言斷之曰:貧富懸殊,日甚一日之現像而已。試就鄉村而論,自土地私有制盛行以後,剝削制度隨即形成;農民生活,乃從而日益困苦。蓋自土地私有制盛行,因自由競爭的結果,農民便朝著貧富兩端漸漸分化。分化的結果,最少數富者,田連阡陌,大多數貧者,地無立錐。富者有田不耕,僅憑以榨取貧者之血汗;貧者無田有力,遂被迫而為富人做馬牛。由是貧富懸殊,兩兩對立,互相軋轣。蘇老泉論土地私有制盛行以後,貧富對立之關繫曰:
    古之時行井田。井田廢,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資於富民。富民之家,地大業廣,阡陌連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策驅役,視以奴隸;安坐四顧,而指揮於其間。而役屬之民,夏為之耨,秋為之獲;無有一人違其節度以嬉。而田之所久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有田者一人,而耕者一人。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於富強;耕者日食其半,以至於貧弱而無告。
    此段文章,不獨說明鄉村貧富懸殊之理由,及描寫貧富懸殊之現像;且將現存之奴隸與主人之關繫,亦一並指明。

    再就城市而論,貧富懸殊之現像,奴隸與主人之關繫,亦無異於鄉村。自海禁既開,列強勢力侵入中國以後,中國城市生活乃突起變化。在一方面,列強憑借其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軍事上種種優越勢力,將其大規模之生產制度,商業經營或直接移植於中國,或間接假中國人之手,移植於中國。同時在德一方面,鄉村中田連阡陌之富翁,或因富而致貴之達官顯吏,復將其所有財富移入城市,仿照西洋人之辦法,經營大規模之銀行業、工商業。自列強侵入中國,迄今纔八十年耳,各大城市便已完全西洋化或正在西洋化。城市生活因而與西洋資本主義的社會生活完全相同。一方面有資本家,有大工廠主,有大商店主;他一方面,有無產階級,有苦工人,有窮店員等等。前者日以富而有勢,後者則為種種不利的條件所束縛,地位因而一天卑劣一天。此種貧富懸殊之現像,與鄉村中貧富懸殊之現像聯合起來,遂成為今日中國之一般的社會現像。

    二在此種社會現像之下,所產生之教育,自然有其特異之色彩。吾人若執此種社會現像以為衡,則今日中國之教育,其所具之趨向及所函之問題,就吾所見,可得言著,約有四端。

    第一、以富人為中心。社會自喪失平衡呈露貧富懸殊之現像以後,富者日益得勢,貧者日益失勢。社會上所有種種上層的建築,概隨富人的勢力為轉移;概在富人勢力支配之下。所謂政治,所謂文化,所謂社會活動,所謂公益事業,無一不受富人支配,無一不是富人獨有之物。至於教育,本來隻是社會上層建築之一種;其為少數富人所獨享,更不待言。目前中國之教育,有如商品;須備代價,始能取得。自小學以至大學,內容之繁簡不同,因而所定之價格亦不相等。凡在小學受教育一年者,至少須納費大洋十圓以上。此在初級小學為然。若在高級小學,每年非五十圓或六十圓或百圓不可。若在中學,每年且二百圓至三百圓不等。在大學校,每年決不能少於四百圓。在此貧富懸殊之社會以內,貧者一無所有;憑賣氣力,以苟延殘喘,未至餓死,已是大幸;豈有閑錢,送子弟上學校去,買得受教育之權?因此,目前的教育,不論其程度如何,性質如何;自初級小學以至大學,甚至號為救濟貧民之職業教育,概為富人所有,貧者救死不暇,絕對不敢問津。此種以富人為中心之教育趨勢,今日辦教育者及受教育者未必不知,隻緣歷時已久,積非勝是;世人已經安之若素,便覺不成問題。實則社會病狀,即伏於此。所謂文盲問題,大多數人不識字之問題,風氣閉塞、民智不開等等問題,概隨此種以富人為中心之教育名流,隻知普及教育,開通民智,掃除文盲,解決大多數人不識字之問題;而獨對此以富人為中心之教育,視為當然,則所不解。

    今日中國之教育其第二種趨勢,吾之偏見,以為是:以都市為中心。都市生活發達,鄉村生活衰落,為二十世紀東西洋各國所共有之現像。中國國內各種變動,未能追隨各強國之後,獨有都市生活之發達與鄉村生活之衰落兩種變動,與世界各國如出一轍。此殆由於(一)鄉村貧富懸殊過甚,富者挾其所有,跑到都市營工商業,以發大財。(二)列強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在都市上活動。因此兩種關繫,都市便為一切活動之中心:政治中心在都市,文化中心在都市,教育中心何能獨異,不在都市?近年以來,無論國立省立或私立之高等專門或大學校,概在都會,固不待言;各省公私立之普通或專門或師範等等中級學校:亦必設在省會;即高級小學,亦必設於縣城,甚至有主張初級小學校亦必設於都市者!此種趨勢,單就辦教育之方便言,固有種種好處。若論其在教育上所發生之效果,則甚可危。蓋都市生活與鄉村生活,根本不固;鄉村中誠樸之美德,幾被都市之工商業生活破壞無餘。在都市上生活者,必長於奇技淫巧,始足以資應付。於是相習成風,演成一種虛偽矯詐之腐敗的都市生活。教育機關設於都市,學校生活與都市生活結成不解之緣,如此而望學校教育發生良好效果,其何可能?近日辦學諸公所最難解決之問題,厥為道德教育。彼輩以智慧教育愈進步,道德教育便愈退步。一若智慧教育之中,先含有促使道德教育退步之因素者然。豈知智慧與道德兩者之發展,並非背道而馳;隻因教育之進程運行乎腐敗之都市生活以內,以致發生惡果。若執此以為智慧教育與道德教育不能並進之證,吾竊期期以為不可。

    貧富懸殊過甚的社會現像之下所產生的教育,其第三種趨勢為:以權貴為中心,一個社會之內,貧富既已懸殊,富者取得優越勢力,把持一切;貧者因處於劣敗地位,在社會上,毫無權威。無形之中,社會現像乃由貧富對立演為階級對立。一方為優勢者、統治者、特權者、富者;他方則為劣敗者、被治者、無權者、貧者。階級之分,在中國歷代都有;不過古有種種名目以區別之,今則無名目耳。然實際上,國人腦中,階級觀念並不亞於往古。一般貧苦無知之昏民,視有資格入高級學校,或大學校,或放洋留學者固若權貴,而此輩有資格者,其自視亦頗不凡,往往赤裸裸的以權貴自居。以為受高級教育,何等榮耀;非生為權貴,何克臻此。辦教育者,亦存此心,常以能夠造成出類撥萃之領袖人物為能事。實則所謂領袖也者,甫出校門,即為社會上一種特殊階級。此種階級,即吾所謂權貴是也。吾固深知今日中國社會上並無權貴兩字之流行;但實際上,權貴兩字所代表之成分處處存在。今之教育,更是以造成權貴為重要職務。從事教育者薄小學教師而不肯為;當學生者以不能升入大學或留學國外為羞恥。流風所及,國人幾隻知大學為可貴。於是射利者乘之,相與創設大學,以為營業機關。近數年來,不成形之野雞大學,這裡那裡,觸目皆是,即緣於此所謂大學生也者,身價(?)既高,在社會上,便無相當事業可干。於是被迫而向政界上鑽營。此輩人物愈多,社會上便愈多紛擾;此不能不算為教育上之一大問題。

    第四、以腦力為中心。此種趨勢,極為顯著。目前中國之教育,自小學以至大學,幾乎可以說:完全是訓練腦力之機關,與整個的人格之發展無與。所謂教育,本所以謀學生身心的完全發展者。此理淺近,辦教育者,夫豈不知?隻以時勢所趨,社會現像既已貧富懸殊,貧者欲求三五年啟蒙教育,且不可得;富者則因機會較多,可以深造。於是貧者一無所知,蠢如鹿豕,終身隻是一副有血有肉的機器,從事苦役而已。富者則自命為超人一等,入校讀書,至少以十年起碼。勞力之事,非彼所宜過問;鑽研高深學理,則為彼之專門工夫。因此,青年倘一入校而為學生便與勞動脫離關繫,與實際生活脫離關繫。所學者名為高深學理,實則含含糊糊,與實際生活完全無與。且學之之時,因無事實為證,亦至不容易,至不經濟。積年累月,其上焉者,可以背誦幾個名詞;下焉者則成一毫不中用之廢物。今日中國之教育,其置重之點,幾乎全在訓練腦力。豈知腦力愈加訓練,如果不與勞力的實際生活為緣,便愈糊塗。受訓練者愈多,社會上便愈多廢物。此言並非誣枉,隻須一察各級學校畢業生之生活情形可知。今日各級學生,自高級小學起,無不是披長衫,戴眼鏡儼然一斯文中文物。叩以勞力之事,不是不知,便是不屑。中國往日,有所謂“士”者,即指讀書人而言。俗稱士農工商,各局一業,士已成為一業矣。管子上稱士之子恆為士,殆即“士業”世襲之意。士亦居然成為一業,真笑死人。然今日中國多少學生,與此並無大差異。辦教育而以訓練腦力為中心,其結果竟致造成毫不中用之廢物,真是大不幸事。
    三統上觀之,今日中國教育之趨勢,第一、以富人為中心。因以富人為中心,於是發生文盲問題,發生大多數貧者不識字之問題,迫待解決。第二、以都市為中心。因以都市為中心,於是發生道德教育問題,發生道德教育與智慧教育效力相反之問題。第三、以權貴為中心。因以權貴為中心,於是發生虛閑階級擾亂社會之問題。第四、以腦力為中心。因以腦力為中心,於是發生廢物不中用之問題。國人知廢物不中用為可惜,卻不知教育不應當以腦力為中心。知虛閑階級擾亂社會為可怕,卻不知教育不應當以權貴為中心。知道德教育失了效力,卻不知教育根本不應以都市為中心。知文盲問題必待解決,卻不知教育不應當以富人為中心。至若今日之教育,其所以專以富人為中心,都市為中心、權貴為中心、腦力為中心者,則可用一言蔽之曰:社會上貧富懸殊。若問貧富懸殊之理由,則曰:因(一)鄉村土地私有制之發展,(二)列強資本主義之侵入。今日吾人如果仍要高談教育,且想解決教育上種種問題,必須著眼於此。否則,頭痛醫頭,必無效果。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