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教育第三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教育
    【市場價】
    172-251
    【優惠價】
    108-157
    【作者】 李躍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723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1672302
    作者:李躍著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編輯推薦
          教育是一個全民話題,從廣義和狹義來說都是一個道理: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我們這個民族。
    本書用新聞評論的視角,引用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育新聞並進行評論,為關心教育的家長挖掘新聞背後隱藏著的鮮為人知的教育觀念的變遷。融可讀性與可操作性於一體,新聞中的觀點,觀點中的新聞,讓讀者有豁然開朗之感。
    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使本書具有了同類家教書籍所沒有的貼近時代潮流的想像空間。

    《教育第三眼》,以媒體之眼,用學者之心,執文人之筆,為我們打開一扇窺見真知的窗!

     

     
    內容簡介
          本書由深圳報業集團資深新聞評論員李躍先生創作,在媒體工作期間,他長期關注教育問題,撰寫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評論文章,本書即為其多年來教育新聞評論合集。
    李躍先生常年觀察中國教育,對其優勢與弊端有自己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其筆下的中國教師、中國學生、中國家長,不是某個僵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其分析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其廣度涉及到教育體制改革、教育公平、素質教育等宏觀問題,也涉及到家長如何鼓勵兒女、如何培養兒女的想像力、自閉兒童的教育、奧數、校車等等具體的教育問題。
    而其深度,他分析這些問題不是泛泛而談,動輒歸咎於體制或者輕率地指責家長的急功近利,而是從傳統的變遷、社會的轉型等大背景切入,力圖找出問題的根源而不是靠言辭激烈博取關注,可謂深刻而不偏激。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眾多教育名家的高度肯定與支持。語文出版社社長、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先生親自作序,使本書具有了更廣意義上的閱讀價值!著名媒體人十年砍柴,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著名作家邱華棟,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李少君等傾情推薦!
    作者簡介
          李躍,男,湖南新邵人。1972年生,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並編入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作家評小學生佳作》一書。1990年入選“中國十大中學生校園詩人”候選人,1994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協會。有散文集兩部問世,散文、小說入選包括閱讀教材在內的數十種選本。創作事跡入選湖南師大出版社《童星的足跡》,進入過縣志。
    現為深圳報業集團《晶報》首席評論員,所撰評論為新浪、搜狐、人民網及鳳凰網,聯合早報網等主流新聞網站轉載,並入選多種年度選集。
    目錄

    自序
    第一輯“鄭淵潔第二”在哪裡

    1.“鄭淵潔第二”在哪裡
    2.拒當“剪貼一代”?張揚靈性和創意
    3.豬、瓦、蔬菜和雞蛋
    4.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
    5.如果興趣變成了考試
    6.開筆禮的文化寓意
    7.智力開發不是盆景制作
    8.經典閱讀從童年開始
    9.最寶貴的童心哪裡去了
    10.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介素養
    自序
    第一輯“鄭淵潔第二”在哪裡

    1.“鄭淵潔第二”在哪裡
    2.拒當“剪貼一代”?張揚靈性和創意
    3.豬、瓦、蔬菜和雞蛋
    4.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
    5.如果興趣變成了考試
    6.開筆禮的文化寓意
    7.智力開發不是盆景制作
    8.經典閱讀從童年開始
    9.最寶貴的童心哪裡去了
    10.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介素養
    11.尋找寶藏與創意
    12.演講與辯論最好離“表演”遠點
    13.“神童”被拒後該怎麼辦
    14.不必訝異“《色?戒》少兒版”
    15.科學精神的本質是“遊戲”
    16.理解傳統,從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開始
    17.諾獎得主寄語所傳遞的獨立思考精神
    18.推廣少兒閱讀,需要創造更多新經典
    19.“青春寫作旅”何以成“苦”旅

    第二輯給孩子的靈魂加一點“鈣”

    1.為了一切孩子?
    2.休克療法能否防治早戀
    3.作業背後
    4.孩子為何想“退休”
    5.期盼夏令營回歸自由與快樂
    6.課堂手機鈴聲催響規則警鐘
    7.公雞下蛋:無須擔心顛覆常識
    8.可不可以讓孩子多吹吹“寒風 ”
    9.學海無涯何須苦作舟
    10.知識多常識少不應是孩子的宿命
    11.替孩子的尊嚴穿上衣服吧
    12.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英雄
    13.給孩子的靈魂加一點“鈣”
    14.校園“安全感”何須反應過度
    15.暑期實踐要避免“看客”心理
    16.結伴上大學是個不錯的主意
    17.孱弱的身體難以生長強健的精神
    18.成材,還是成人?
    19.“苦難”是怎樣煉成的
    20.自閉兒童隨班就讀應有專業師資支持
    21.小學生“集體出走”背後的教育焦慮

    第三輯現代私塾提供教育選擇的可能

    1.“洋面孔”就是外教資格證?
    2.家長對招生騙子為何寧可信其有
    3.5齡童背400條成語,到底能說明什麼
    4.壓力後置中的“獨生父母”
    5.親情無法“數字化管理”
    6.我們如何做“天纔”的父母
    7.含蓄的父親需要一個熱烈的節日
    8.從孝心教育到愛心教育
    9.教孩子關注身邊的貧困
    10.現代教育中的傳統家訪
    11.如今,我們如何做母親
    12.寫給高考生家長的一封信
    13.今天,和高考考生談談心
    14.我們該怎樣給孩子取名字
    15.“二十四孝”護廊裡缺失了什麼

    第四輯誰在制造“差生”

    1.分數權力與評語權力
    2.教育的近親繁殖與擇校熱
    3.“五四學制”:或為一種概念遊戲
    4.誰在制造“差生”
    5.小班化的烏托邦
    6.我們需要多少“學院”
    7.舊課本再利用不僅關乎節約
    8.綜合素質評價要慎之又慎
    9.學生心理健康可以考評出來嗎
    10.幼兒園應否放假是偽問題
    11.超載的校巴要“駛”向哪裡
    12.幼兒園不是小學預備班
    13.保送背後的升學率“魔咒”
    14.虐童背後是“被虐”的幼兒教育
    15.由黃子恆事件想到“自主招生”

    第五輯大學排行榜的啟示與反思

    1.荒謬的“課本性別歧視”
    2.超級折騰人的“超級識字”
    3.教輔讀物需要嚴格“消殺”
    4.天價兒童英語教材何以“不值”
    5.寒假作業裡的高智商
    6.令人別扭的“現身說法”
    7.作文獲獎騙局何以得逞
    越捂越火,好心為何辦“錯”事
    9.終於想到重視孩子體質了
    10.志願填報,興趣不能讓位於功利
    11.學生個人信息究竟被誰“綁架”
    12.大學排行榜的啟示與反思
    13.沒必要對的激勵作用遮遮掩掩
    14.我們如何向霍金表達敬意
    15.自創“拋卷禮”,體驗成長的搖滾

    第六輯成長的背後不需要“第三隻眼”

    1.當用卡通包裝性
    2.大學生客串當乞丐
    3.小學生義演與大學生下跪
    4.“網癮”在人性缺陷中生長
    5.中小學選美早該叫停
    6.成長不是時間的簡單疊加
    7.來一場玩具安全總動員
    8.思想品德課還可以更生動些
    9.莫讓校園人情消費變了味
    10.不能將學校變成“保溫箱”
    11.蒙羞的不止是剽竊者
    12.成長的背後不需要“第三隻眼”
    13.無知的“性無知論”
    14.請先向孩子們道歉
    15.“被自願”的報喜錢
    16.誰動了我的肉絲
    17.對傷害兒童渾然不察更令人憂心
    18.救救孩子!我們的公共干預何在

    第七輯從奧數摘金到“數學好玩”

    1.切莫將教師逼成“導演”
    2.收費的春遊,不收費的體驗
    3.顯微鏡與望遠鏡下的灰色童謠
    4.警惕以招生的名義踐踏師道尊嚴
    5.男教師夜查女生宿舍為何遭物議
    6.撥亮山區教育的希望之燈
    7.推遲上學,“撥動”我們的觀念時鐘
    8.想到了體罰層面的教育公平
    9.從奧數摘金到“數學好玩”
    10.應該還“被落榜”考生一個公道
    11.海選“魅力教師”,沒什麼不妥
    12.從“大辭典”到“研討會”

    第八輯每人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

    1.教師節與孔子誕辰重疊更有歷史底蘊
    2.尋找那些被我們“弄丟”了的傳統價值
    3.從“它們”到“牠們”
    4.到香港書展“看”什麼
    5.祝賀莫言,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
    6.每人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
    7.學周海嬰叩問魯迅是誰
    8.不可復制的“甲骨文”
    9.“今天你囧了槑”
    前言
    尋找那些被遮蔽的永恆價值(自序)
    2013年9月的一天,應邀參加了在深圳少兒圖書館舉行的弘愛人文教育論壇,曾擔任《東方》雜志社社長的企業家王瑛女士和北大教授許浩武與會。這是一個純公益的活動,在座的中小學教師,家長,學者等皆繫自發參加。活動主旨是關注青少年人文教育與人文閱讀,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改變部分青少年有分數有技能卻無人文素養的現狀。
    這是一種可貴的堅守。它讓人看到,無論教育慣性如何裹挾了一切,眾聲喧嘩中,仍然有人尤其是來自一線的教師對此保持了必要的自覺,從應試教育的泥淖中突圍而出,將孩子的人格成長擺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我由此油然想到了自己的評論寫作,想到了收集在這本書中的篇章與文字,對我來說,它們是我看待教育,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對抗庸常的一種努力,試圖通過它們,來觀照並守望一個人的靈魂發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上午在家瀏覽新聞,下午到辦公室報題,晚上進行評論寫作。以每月平均寫作20篇計算,這些年,我的評論產量已遠遠超過了一千篇。這其中,教育題材的評論占據了相當份額——也許是我此前有過在一家教育類報刊社從事家教版采編的經歷,也許是我對教育新聞天生敏感,反正大凡教育評論,皆約定俗成似的由本人執筆。尋找那些被遮蔽的永恆價值(自序)
    2013年9月的一天,應邀參加了在深圳少兒圖書館舉行的弘愛人文教育論壇,曾擔任《東方》雜志社社長的企業家王瑛女士和北大教授許浩武與會。這是一個純公益的活動,在座的中小學教師,家長,學者等皆繫自發參加。活動主旨是關注青少年人文教育與人文閱讀,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改變部分青少年有分數有技能卻無人文素養的現狀。
    這是一種可貴的堅守。它讓人看到,無論教育慣性如何裹挾了一切,眾聲喧嘩中,仍然有人尤其是來自一線的教師對此保持了必要的自覺,從應試教育的泥淖中突圍而出,將孩子的人格成長擺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我由此油然想到了自己的評論寫作,想到了收集在這本書中的篇章與文字,對我來說,它們是我看待教育,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對抗庸常的一種努力,試圖通過它們,來觀照並守望一個人的靈魂發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上午在家瀏覽新聞,下午到辦公室報題,晚上進行評論寫作。以每月平均寫作20篇計算,這些年,我的評論產量已遠遠超過了一千篇。這其中,教育題材的評論占據了相當份額——也許是我此前有過在一家教育類報刊社從事家教版采編的經歷,也許是我對教育新聞天生敏感,反正大凡教育評論,皆約定俗成似的由本人執筆。
    就我本人而言,評論寫作是一種較大幅度的轉型。多年以前,或者具體地說,在那個詩歌比超女快男還要火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是以一個憂郁的校園詩人自居的,詩歌也給我帶來了些許虛名,比如,曾成為首屆“全國十大中學生詩人”評選候選人之一,那是我曾經相當珍視的一個榮譽。當然,那時候我還寫作了大量散文與小說,頻頻與全國各地的純文學報刊雜志發生關繫。我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以評論寫作為業為生,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但事實上,目力所及,進行這種轉型的,並非我一個,很多當年從事純文學寫作的朋友,都轉型成了媒體評論員。這一方面是因為文學日益邊緣化,文學盛宴成剩宴,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很多人失去了文學閱讀與寫作的耐心及定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所呈現的光怪陸離的現實,讓許多以想像為業的人感受到了想像力的蒼白與虛構的無力,進而自覺選擇評論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與聲音,表達內心的呼喊。某個角度可以說,這其實是一種主動的轉型。
    是的,這是一個盛產觀點的時代。《紐約時報》已經從過去新聞占七成評論占三成的格局,變成了評論占七成而新聞隻占三成的態勢。也就是說,它已由一張新聞紙變成了一張評論紙。相比之下,我們更身處一個理念不斷瓦解重建,思想不斷新陳代謝的時代,更需要從喧嘩中聆聽理性的回音,需要撥開層層迷霧尋找那些被遮蔽的永恆價值。
    即就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而言,很多人可能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有著如此多的迷茫,焦灼與浮躁。到底該怎樣培養自己的孩子?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或母親?幸福的標準是什麼?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類似這樣的疑問,很多人心中並沒有答案。也許,我們不需要急於尋找答案,但需要觀點的激蕩與交鋒來逐漸使問題由濁而清,逐漸接近事物的真相;需要讓反思乃至批判精神不再飄浮在半空中,而是在更多人的內心著陸。
    畢竟,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被安放在了更重要的層面,無論國家還是個人,對教育的重視有增無減。我知道,目前市面上關於教育的書籍特別多,前幾天,就有一位中學教師送我一本書,作家葉開寫的《對抗語文》,還是倡導人文閱讀,使我想起了在弘愛教育論壇上見到的那熱烈而感人的場景。
    但我還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有別於它們,在眾多的面孔中,這本書不會面目模糊。我嘗試在自己供職的報紙上開闢了一個叫“詩時評”的專欄,用詩歌的形式來呈現新聞,同樣地,這本書中的文字,對我而言是思辨的也是情感的表達,它不是一種枯燥的教育操作指引,而是從我的心底裡流淌出來的感悟。這麼說來,我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寫作轉型,文學對我的評論寫作仍然具有底座意義。就像我相信生命在高處,相信人的是萬物的尺度,相信一個人的心靈成長比什麼都重要一樣,能夠打通理性與心靈之兩極的文字,纔是有生命力的文字,打動人心的文字。這將成為我未來寫作的追求與自勉。
    人說一本書自有它的機緣與命運,這本書能夠出版,能夠在此刻與您見面,就得益於一個美好的機緣,得益於冥冥中的命運。如果,多年以後,還有人能夠偶然與它相遇,還能因其中的某個章節,某段文字而若有所思,對我來說,就足以快慰平生。
    媒體評論
    作者是我中學時代的文學之友。人到中年後,他依然保有赤子之心,詩人之眼,而更多了份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時評人的冷峻理性。這本書是此四者的融通。
    ——十年砍柴(知名專欄作家、歷史文化學者)
    教育是當下中國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像小說有大背景,有日常事物描寫一樣,李躍的這些評論文字有宏觀視野的解讀,也有具體教育現像的挖掘。其實,完全可以將它當成一部另類教育小說來讀,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辭典。
    ——邱華棟(《人民文學》副主編,當代實力派小說家)
    中國當代教育正遠離本質化,陷入功利化商業化的怪圈,李躍回到一些基本性的問題,直面現實,呼喚理想,守護恆定的核心價值,可謂衛道者,讓人欽佩。
    ——李少君(海南省作協副主席,知名詩人,作家)
    李躍兄早年以詩聞名,這些年轉型評論寫作,尤其關注當下的教育問題,顯示了他作為詩人的想像力之外的理性思辨能力。我的寫作經歷也大體上遵循了由詩而評論的軌跡,在我看來,在這樣一個時代,後者顯得更為重要。      作者是我中學時代的文學之友。人到中年後,他依然保有赤子之心,詩人之眼,而更多了份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時評人的冷峻理性。這本書是此四者的融通。
    ——十年砍柴(知名專欄作家、歷史文化學者)
    教育是當下中國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像小說有大背景,有日常事物描寫一樣,李躍的這些評論文字有宏觀視野的解讀,也有具體教育現像的挖掘。其實,完全可以將它當成一部另類教育小說來讀,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辭典。
    ——邱華棟(《人民文學》副主編,當代實力派小說家)
    中國當代教育正遠離本質化,陷入功利化商業化的怪圈,李躍回到一些基本性的問題,直面現實,呼喚理想,守護恆定的核心價值,可謂衛道者,讓人欽佩。
    ——李少君(海南省作協副主席,知名詩人,作家)
    李躍兄早年以詩聞名,這些年轉型評論寫作,尤其關注當下的教育問題,顯示了他作為詩人的想像力之外的理性思辨能力。我的寫作經歷也大體上遵循了由詩而評論的軌跡,在我看來,在這樣一個時代,後者顯得更為重要。
    ——葉匡政(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在線試讀
    豬、瓦、蔬菜和雞蛋
    王朔當初罵金庸時用了一句俚語:沒喫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可有人就是沒見過豬跑——據報道,深圳某職院一大三女生誤將半夜豬叫當成“鬼叫”,嚇得期末考試一完便趕緊跑回家中。其父解釋稱,女兒從未見過豬,也就不知道豬叫是咋回事。
    作家方方數年前在一篇文章裡有過這樣的感慨,有一天女兒在書中讀到“瓦藍瓦藍的天空”時突然問她,“瓦”是什麼東西?這真把她給噎住了:該怎樣向從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長大、從未見過瓦的女兒具體描繪它的形狀呢?就算女兒費勁地弄清了瓦的外部輪廓,又如何進而產生有關一片瓦承載的古老鄉村中國的詩意聯想呢?
    曾有這樣的答案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考卷答題紙上:雞蛋是冰箱生出來的、蔬菜是菜市場裡長出來的———可惜這隻是一道常識題而非想像題,否則我真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絕。這樣一個資訊時代,他們能輕易地搜索出所有跟雞蛋跟蔬菜有關的解答,搞懂它們的內部結構、營養成分、食用禁忌之類,卻像外星人一樣對它們的基本出處茫然無知,確也夠耐人尋味的。
    知識越來越多,常識越來越少;智商越來越高,智慧越來越低——這樣的局面真有點叫人不知說什麼纔好。我們今天對冰冷技術的日漸依賴,對多彩自然的日漸疏離,是否也會暴露出越來越多自身難以解決的缺陷?其實,數千年前的孔子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他教兒子讀《詩經》,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兒子藉此“多識花鳥蟲魚之名”——那麼,今天,對生活在越來越人工化、模型化世界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更應好好地補上這一課?它也許與升學與考試與看得見的前途無關,卻與一個人的心靈發育與成長有重大干繫。
    因為,畢竟,無論如何,我們還得與自然共處,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可能進化成一堆沒有情感、或者情感被數據化處理了的金屬件的組合體。今天我們可以為一隻豬大驚小怪,明天,我們會不會在意外遭遇一隻蝴蝶或一聲鳥鳴時——盡管它們歷來是詩情畫意的像征,是文人索取靈感的對像——驚恐不已而致電報警?
    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
    自由未必就一定指向美好,這則新聞再一次充當了這一論斷的注腳———最近,深圳三洲田上千隻鳥在寒風中死亡,據調查,原因在於它們繫家養後被人隨意放生,適應不了野外生存環境所致———那一片樊籠之外的本屬於它們的自由天空,拒絕了它們的繼續飛翔。豬、瓦、蔬菜和雞蛋
    王朔當初罵金庸時用了一句俚語:沒喫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可有人就是沒見過豬跑——據報道,深圳某職院一大三女生誤將半夜豬叫當成“鬼叫”,嚇得期末考試一完便趕緊跑回家中。其父解釋稱,女兒從未見過豬,也就不知道豬叫是咋回事。
    作家方方數年前在一篇文章裡有過這樣的感慨,有一天女兒在書中讀到“瓦藍瓦藍的天空”時突然問她,“瓦”是什麼東西?這真把她給噎住了:該怎樣向從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長大、從未見過瓦的女兒具體描繪它的形狀呢?就算女兒費勁地弄清了瓦的外部輪廓,又如何進而產生有關一片瓦承載的古老鄉村中國的詩意聯想呢?
    曾有這樣的答案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考卷答題紙上:雞蛋是冰箱生出來的、蔬菜是菜市場裡長出來的———可惜這隻是一道常識題而非想像題,否則我真忍不住要為這樣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絕。這樣一個資訊時代,他們能輕易地搜索出所有跟雞蛋跟蔬菜有關的解答,搞懂它們的內部結構、營養成分、食用禁忌之類,卻像外星人一樣對它們的基本出處茫然無知,確也夠耐人尋味的。
    知識越來越多,常識越來越少;智商越來越高,智慧越來越低——這樣的局面真有點叫人不知說什麼纔好。我們今天對冰冷技術的日漸依賴,對多彩自然的日漸疏離,是否也會暴露出越來越多自身難以解決的缺陷?其實,數千年前的孔子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他教兒子讀《詩經》,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兒子藉此“多識花鳥蟲魚之名”——那麼,今天,對生活在越來越人工化、模型化世界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更應好好地補上這一課?它也許與升學與考試與看得見的前途無關,卻與一個人的心靈發育與成長有重大干繫。
    因為,畢竟,無論如何,我們還得與自然共處,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可能進化成一堆沒有情感、或者情感被數據化處理了的金屬件的組合體。今天我們可以為一隻豬大驚小怪,明天,我們會不會在意外遭遇一隻蝴蝶或一聲鳥鳴時——盡管它們歷來是詩情畫意的像征,是文人索取靈感的對像——驚恐不已而致電報警?
    飛鳥為什麼失去天空
    自由未必就一定指向美好,這則新聞再一次充當了這一論斷的注腳———最近,深圳三洲田上千隻鳥在寒風中死亡,據調查,原因在於它們繫家養後被人隨意放生,適應不了野外生存環境所致———那一片樊籠之外的本屬於它們的自由天空,拒絕了它們的繼續飛翔。
    我們也許首先會由此意識到,放生也是一門科學,要充分考慮到放歸地的地理環境、地理氣候與生態鏈等諸多因素,使放生動物真正“得其所哉”。也就是,要盡量避免讓事情走向良好願望的背面。但思考顯然不能止於這一層面。深圳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再冷也總在零度以上,這些可憐的鳥兒———多為鳥中平民麻雀、相思鳥之類———卻因此而喪生,其生存能力的退化程度可見一斑。
    聯想起那些溫室裡栽培出來的盆景植物遭棄後的命運,筆者不由得感到悚然心驚———是的,沒錯,筆者由此想到了我們自己。這當然不是一種牽強,我們既然可以改造原本屬於大自然的動植物的生存,與大自然日益疏遠的我們,為什麼就能夠得到進化規則的額外豁免呢?我們追求舒適,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一切便利;我們也熱愛健康,食物講究嚴格的營養搭配。但問題是,我們的肌膚還像過去那樣耐受溫差嗎?我們的體格還像過去那樣強壯有力嗎?為什麼一場小小感冒就可能將一個人擊倒?為什麼某些疾病會提前對我們的某個器官進行貿然造訪?那麼,時興的各種各樣的野外生存訓練,是不是從側面表達了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焦慮?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時常在媒體露面的城市生存訓練,讓參賽者身無分文地在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尋找一切合法的生存機會。即使是一種作秀,它也放大了這樣一種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對今天的孩子來說,需要強健的不隻是身體,還往往包括心靈,即獨立承擔前途的能力、直面苦難的勇氣等等素質與秉性,正從他們身上悄悄流失。習慣了被呵護的感覺,習慣了恆溫的生活狀態,面對突然而至的自由,當然同時也還有突然而至的風雨雷電,他們如何為自己營造一隻溫暖而結實的巢?
    如果興趣變成了考試
    自從到了可以接受課本的年齡,一個人的成長方式就被納入種種有形和無形的規範之中,並賦予了其區別於日常生活的神聖性。什麼時候,考試之外的事物對我們來說變得越來越陌生?
    想起了《廣東省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它嚴肅的公文面孔背後傳遞出值得期待的浪漫圖景———木工、雕刻、陶藝、編織、刺繡甚至簡單機械維修等等都將由此進入課堂,而且,屆時附近社區裡有特殊纔藝的居民也可以到學校臨時客串教師的角色。
    長期以來,業餘興趣與我們的課堂學習往往處於割裂狀態,我們對於大自然奧妙探究的熱情常常受到權威的知識訓練的打壓。問題是,課本絕對無法構成孩子們完整的世界。上述舉措是讓孩子們掌握一門生活小技能,“在體驗中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是對他們被壓制與異化的天性的一種還原;是對學業苦役下的孩子們的一次解放,更是對他們應有權利的一種回歸。
    但我們似乎又一次為自己設置了一個悖論。據說初中生實踐能力將成招生錄取參考指標,有關方面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即通過這種功利性的政策手段去推動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沒有好處,誰會認真將它當一回事?但接下來,如何精確量化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如何保證這一獎懲制度的公正性、客觀性與科學性?甚而,如何保證其不受權力的惡意干擾?
    更重要的是,個人興趣是千差萬別的,應該也沒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導但不接受強迫,然而,它一旦與某種具體利益掛鉤,成為升學考試與評價的一部分,會不會蛻變成另一種強迫呢?比如成為功課之外的另一種作業,成為日常考試之外的另一種競爭與角逐?我們總是習慣用枯燥的數字來衡量一切,習慣將自己置身於一場又一場競賽之中,如果課本之外的愛好也無法逃避數字的強硬裁判,如果它也必須拿出來與人一較高低,孩子們的內心還會留下什麼呢?
    開筆禮的文化寓意
    俗稱“破蒙”的兒童開筆禮、有著悠久歷史的女孩成人禮“乞巧節”等等嶺南良俗,近年來相繼在深圳等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悄然回歸),在可口可樂、明星演唱會等等日益成為我們生素的今天,這樣的景像無疑充滿了一種文化的寓意。
    也許,討論現代化與傳統風俗的關繫注定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在一些人看來,傳統風俗已經與時代風尚格格不入,既難以從中挖掘出可觀的商業價值,也與現代文明理念搭不上界,更無法像某些舶來節日一樣引起我們眾多關於狂歡的期待。不過,前不久傳說中的韓國端午申遺事件卻能從另一個方面給我們予啟示:傳統真的就必得與現代尖銳對立嗎?那些隱藏在習俗之中的文明薪火真的就無法照亮我們的精神天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樣一個著名定義,難道非得借助某種外力纔能真正沉入我們的心底?
    是的,筆者相信作為一種文化基因,諸多歷經歲月洗禮的民間文化已然與我們血脈相連,不應該被追逐潮流的我們輕易忽略。有人說,哲學就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尋找家園,這個比喻用在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應該也是恰當的。自古作為化外之地的嶺南在歷史上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諸如粵劇、粵菜乃至粵語等在今天都伴隨著強勁的經濟而發揚光大,這一則驗證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二則也說明了它與現代經濟是可以相親相愛的。
    從這一點說,在傳統與現代如何相處方面,我們其實也沒有必要過於緊張,歷史自有其內在的演進規律,這樣一條河流會在哪裡拐彎,又會在哪裡停留片刻,也自有其難以察覺的內在邏輯,對傳統文化進行生硬割裂或者施以不必要的人工呼吸,都可能走向願望的背面。因而,關於傳統文化內在的生命周期,我們需要更多地報以會心,重要的是,要清晰認識到它對於我們生存與發展的母體般的意義,認識到它給予前行中的我們不可或缺與無可替代的力量。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