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教育的傳統、歷史與現時代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教育
    【市場價】
    732-1062
    【優惠價】
    458-664
    【作者】 孫培青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0216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2021602
    作者:孫培青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收錄教育史學家孫培青的研究文獻,分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自述五部分,共55篇。集中反映作者對中國教育傳統和教育歷史發展的深入思考,展現中華傳統教育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家孫培青先生在不同時期發表的各種論文、寫入教材和專著的章節、未刊講話稿、人物回憶、前言和後記、所作序言和學術自述。多未曾發表,不乏真知灼見。主題大致偏於教育史學理論,主要包括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而以學術自述收官。其中《中國教育傳統研究與教育改革》《教育史研究方法探討》《感悟教育史》《認識學習教育史的意義》等尤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孫培青(1933—2022),我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家。華東師大教育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任華東師大教育繫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一生從事中國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研究與教學,尤擅隋唐五代教育和考試研究,著、編有《中國教育史》、《隋唐五代教育論著選》、《中華大典·教育典》(十三卷)等。成果獲國家出版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等。

    目錄
    目錄
    中國教育的傳統/1
    中國教育傳統研究與教育改革/3
    中華優秀教育傳統探討/17
    中華傳統教育精神/39
    教育改革與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61
    中國教育的歷史/77
    中國教育史概要/79
    中國原始時期的教育/118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138
    學術自由的稷下學宮/176
    論“焚書坑儒”/193
    隋唐時期的教育/206
    試論唐代《五經正義》編寫的歷史經驗/277

    目錄
    中國教育的傳統/1
    中國教育傳統研究與教育改革/3
    中華優秀教育傳統探討/17
    中華傳統教育精神/39
    教育改革與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61
    中國教育的歷史/77
    中國教育史概要/79
    中國原始時期的教育/118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138
    學術自由的稷下學宮/176
    論“焚書坑儒”/193
    隋唐時期的教育/206
    試論唐代《五經正義》編寫的歷史經驗/277
    試論貞觀時期官學發展的原因/294
    唐代考試初探/316
    論唐代廣文館的興廢/341
    宋代的教育管理/352
    清代前期的教育管理/410
    中國歷代教育的主要特征/459
    對中國教育管理發展的基本認識/476
    對科舉制度的再認識/48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503
    教育史學/539
    教育歷史可以借鋻/541
    教育史研究方法探討/548
    學位論文鍛煉獨立科研能力/564
    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571
    展望21世紀的教育史研究/584
    教育史學科未來的幾個問題/596
    感悟教育史/605
    教育史評論/617
    《中國教育史》第一版前言/619
    《中國教育史》修訂版前言/622
    《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前言/625
    《中國教育史》第四版前言/627
    《中國教育管理史》第一版前言/632
    《中國教育管理史》第二版前言/635
    《中外教育比較史綱》第一卷引言/637
    教育思想史所探究和回答的問題/642
    從先秦到隋唐教育思想的基本階段與線索/649
    陳東原對中國教育史研究的貢獻/657
    《瀋灌群教育論稿》編後記/675
    《孟憲承講錄》整理後記/677
    《孟憲承談話錄》整理後記/679
    杜成憲著《早期儒家學習範疇研究》序/681
    張建仁著《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序/685
    李軍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序/688
    劉桂林著《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研究》序/693
    李露著《中國近代教育立法研究》序/698
    張偉平著《教育會社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序/702
    張學強著《拒斥與吸收———教育視域中的理學與佛學關繫
    研究》序/707
    王倫信著《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序/710
    張平海著《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1862—1922)》序/714
    李劍萍著《20世紀中國教育問題研究》序/720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集成》序/724
    《中華大典·教育典》序/729
    展示書院文化的佳作/733
    自述/735
    求學之路多艱辛/737
    認識學習教育史的意義/750
    編後記/756

    前言
    本卷是《孫培青文集》第七卷,也是最後一卷,收錄的是孫老師各種論文、寫入教材和專著的章節、未刊講話稿、人物回憶、前言和後記、所作序言和學術自述。
    第七卷收入的著述成果有著相對集中的主題,有更多未曾發表的文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文章主題大致偏於教育史學理論,主要包括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而以學術自述收官。因此,第七卷的主題擬定為“中國教育的傳統、歷史與現時代”。主題由我們先予擬出,呈交孫老師,得到他的允準。
    孫老師平時為人處事認真嚴謹,說話做事“板板正正”,而本卷中不少文章篇什短小,文字親切自然,頗有可讀性。尤其是自述,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生長在閩南海邊的農家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一位著名學者的。
    十多年前,我曾有泉州之行,來到泉州城北的洛陽江邊,這是洛陽江的入海口,向東眺望,遠處就是泉州灣。雖然洛陽江淤積嚴重,但江面依舊寬闊。眼前是座寬大的石板橋,伸向對岸,橋長
    約二三裡。這就是著名的洛陽橋了!走過這漫長的石橋,對岸就是著名的惠安縣。泉州灣海邊竟然有條洛陽江,有座洛陽橋,江名、橋名竟是取自北方那著名的古都,不禁令人對此地生出幾分

    本卷是《孫培青文集》第七卷,也是最後一卷,收錄的是孫老師各種論文、寫入教材和專著的章節、未刊講話稿、人物回憶、前言和後記、所作序言和學術自述。
    第七卷收入的著述成果有著相對集中的主題,有更多未曾發表的文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文章主題大致偏於教育史學理論,主要包括中國教育的傳統、中國教育的歷史、教育史學、教育史評論,而以學術自述收官。因此,第七卷的主題擬定為“中國教育的傳統、歷史與現時代”。主題由我們先予擬出,呈交孫老師,得到他的允準。
    孫老師平時為人處事認真嚴謹,說話做事“板板正正”,而本卷中不少文章篇什短小,文字親切自然,頗有可讀性。尤其是自述,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生長在閩南海邊的農家孩子是如何成長為一位著名學者的。
    十多年前,我曾有泉州之行,來到泉州城北的洛陽江邊,這是洛陽江的入海口,向東眺望,遠處就是泉州灣。雖然洛陽江淤積嚴重,但江面依舊寬闊。眼前是座寬大的石板橋,伸向對岸,橋長
    約二三裡。這就是著名的洛陽橋了!走過這漫長的石橋,對岸就是著名的惠安縣。泉州灣海邊竟然有條洛陽江,有座洛陽橋,江名、橋名竟是取自北方那著名的古都,不禁令人對此地生出幾分
    好奇和親切感來。孫老師就是惠安人,他就是從這裡走過洛陽橋,走到泉州,然後是廈門、福州、上海……一路行來,離家越來越遠。
    2020年初鼕師母黃醫生去世後,我每周都會與他一起去到華東師大麗娃學生宿舍區,在麗娃學生餐廳喫一餐晚飯,然後漫步穿過師大一村的樓棟,回到他住的團結樓。從鼕到夏,一易寒
    暑。他在師大一村住過幾十年,這裡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留著他的記憶。經過一幢樓棟,路遇一位故人,都會引發他的回憶,說起一段段往事。甚至到家了,老人家還未盡興,會主動邀
    請,說:再坐一會兒,聊聊。於是,興之所至,不知不覺間暮色四合。一次,我說起洛陽橋,他似乎若有所思,但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時在泉州讀中學,差不多一兩周會回家一次,走路,過了洛陽橋,到家就快了。然後,就不再說話。你能感覺得到,他的思緒已然飛離。
    2022年初,先是師大一村因疫情封控一個月。春上,整個上海“靜默”。他兒子孫璟醫生遵要求必須堅守工作崗位。這幾個月裡,孫老師隻能自己照顧自己,一應食用起居,全靠自力更生。
    真不知道這些日子他是怎麼過來的。雖然他身體一向尚好,但在基本的生活和醫療條件保障都很困難的日子,對任何人都屬不易,何況還是望九之齡的老人?大家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各種辦法、各種渠道將食物送到團結樓,接下去就全靠他自行打點解決了。實在難為他!在這段困守“危樓”的日子裡,教育學部的青年教師周旭、張禮永,當時已畢業和未畢業的研究生孟祥庚、孫留敏等同學,或給他送去蛋奶菜蔬,或從學校食堂打來飯菜,或設法網購包子等食品,緩解了老人家的生活之難。感謝所有伸出過援手的朋友!
    杜成憲
    2022年12月補記

    在線試讀
    認清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
    對於什麼是歷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曾存在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開明君主、聖賢豪傑等有威望人物的倡導與推動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從中國歷史上考察,有社會政治地位或經濟地位的個人,其教育主張和行動有相當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有權勢的人,將其教育思想主張付諸實施的可能性較大。但如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不能滿足社會群眾需要,不能獲得廣泛響應和支持,其局限會逐漸顯露,難以維持長久。《中庸》指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這種隨個人存亡而發生或興或廢的事,歷史上常有,僅是個人的意志與理想不可能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第二種看法認為,階級鬥爭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階級的分化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各個階級在社會中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權力懸殊,處於很不平等的狀態,階級間
    有矛盾,導致發生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表現出不同的程度,效果也很不一樣,這與統治集團施政有很大關繫。如果統治集團能關心民生,施行德政,改善民生,民眾可以自主發展教育事業;如果統治集團隻顧自己享受安逸,奢侈揮霍,不關心民生,施行苛政,弄得民不聊生,溫飽都無法保證,哪還能顧及教育?階級矛盾如尖銳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最激進的表現就是農民革命,推翻腐敗的皇朝,繼之未必就能建立有權威的中央政權,可能陷入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使社會處於長時間的動蕩之中,軍閥混戰,造成文教事業的大破壞。待到有強大勢力集團形成,重建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還要進行戰亂後的休整恢復,能否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還要看有沒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還要具備一些條件纔能發展。農民革命對教育是先破壞,後恢復,恢復後是否能正確發展則不能確定,雖有可能,但未必就會實現,所以不能被認定是教育事業一貫持久的發展動力。
    第三種看法認為,人的生活需要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必須學習;人為了生存,要有生存的能力本領,必須學習;人為了融入社會,要遵守社會共同的行為規範,必須學習;人為了自我發展,要提高德智體的素養,必須學習。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學者也必有師,需要師來傳授知識和指導學習。教育是古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現像,其形式和途徑有多種。自從學校產生以後,

                                           認清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
    對於什麼是歷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曾存在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開明君主、聖賢豪傑等有威望人物的倡導與推動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從中國歷史上考察,有社會政治地位或經濟地位的個人,其教育主張和行動有相當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有權勢的人,將其教育思想主張付諸實施的可能性較大。但如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不能滿足社會群眾需要,不能獲得廣泛響應和支持,其局限會逐漸顯露,難以維持長久。《中庸》指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這種隨個人存亡而發生或興或廢的事,歷史上常有,僅是個人的意志與理想不可能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第二種看法認為,階級鬥爭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階級的分化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各個階級在社會中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權力懸殊,處於很不平等的狀態,階級間
    有矛盾,導致發生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表現出不同的程度,效果也很不一樣,這與統治集團施政有很大關繫。如果統治集團能關心民生,施行德政,改善民生,民眾可以自主發展教育事業;如果統治集團隻顧自己享受安逸,奢侈揮霍,不關心民生,施行苛政,弄得民不聊生,溫飽都無法保證,哪還能顧及教育?階級矛盾如尖銳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最激進的表現就是農民革命,推翻腐敗的皇朝,繼之未必就能建立有權威的中央政權,可能陷入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使社會處於長時間的動蕩之中,軍閥混戰,造成文教事業的大破壞。待到有強大勢力集團形成,重建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還要進行戰亂後的休整恢復,能否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還要看有沒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還要具備一些條件纔能發展。農民革命對教育是先破壞,後恢復,恢復後是否能正確發展則不能確定,雖有可能,但未必就會實現,所以不能被認定是教育事業一貫持久的發展動力。
    第三種看法認為,人的生活需要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必須學習;人為了生存,要有生存的能力本領,必須學習;人為了融入社會,要遵守社會共同的行為規範,必須學習;人為了自我發展,要提高德智體的素養,必須學習。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學者也必有師,需要師來傳授知識和指導學習。教育是古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現像,其形式和途徑有多種。自從學校產生以後,
    學校成為教育的主要場所,由政府主辦的稱為“官學”,由民間主辦的稱為“私學”。學校的發展與社會的和平或戰亂直接相關。唐李絳在《請崇國學疏》中說:“故太學興廢,從古及今,皆興於理化之時,廢於衰亂之代。”官學如此,私學也是如此。當社會處於政治清明的和平時期,社會安定,有正常的生活秩序,人群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在溫飽無憂之後,人群新的需求是在精神方面,需要學習和提高文化。和平時期的社會環境之下創造的物質條件是有利於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機。在古代,人民群眾要發展教育,指望皇上聖明,官員清廉,重教興學;也指望地方士紳樂善育纔,就地興學。在現代民主社會,人民群眾需要教育,把發展教育委托給政府來辦。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政府的職責。人民群眾共同的教育需求與社會輿論是互動的,輿論反映人民群眾需要教育的心聲,呼喚政府發展教育事業,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輿論的鼓動積聚形成一股力量,監督政府、推動政府發展教育。若一時條件尚未成熟,不能全辦到,可以延長時間,再創造條件,一定會辦到。
    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教育事業發展真正主要的動力,因為人民群眾是穩固的基礎,需要是持久的動力。
    ——節選自:孫培青《感悟教育史》一文,載本書第608-610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