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通史(最新版)(社科)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呂思勉蔣愛花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27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01274
    作者:呂思勉,蔣愛花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鋻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歷史學家  顧頡剛



    這是我看過的*好的通史了,沒有之一。之所以說寫得好,一是全書可以說是簡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重要的事情都說得很清楚,沒有讓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觀點獨特,敢於質疑,書中對於很多歷史上已經有了統一定性、評價的人物和史實都給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三是史料豐富,任何評價都必有史料支撐,說得清的就是說得清,說不清的堅決不魯莽評價。——豆瓣網友
    無疆 
    內容簡介

    雷原、白金鐘主編的《中國通史/認知國學經典書繫》是著名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代表著作,以時間為主軸,梳理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在史實的選擇、史實的組合、歷史整體的構建、敘事情節的設計等方面都獨具一格,從史實出發、突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大關節的歷史分期,是當時中國史研究中的創新性見解,對以後的通史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書中的一些精彩議論與觀點,吸收了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開創了通史寫作。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於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蔣愛花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中國通史》,了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國通史》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中國通史》的精髓,形成獨特認知。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蔣愛花,清華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張國剛先生。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項目,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英纔計劃”。先後在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欄目講授《永泰公主之死》《太平公主不太平》,在西藏衛視《珠峰講堂》欄目講授《揭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目錄
    《中國通史》導讀/001
    編緒論
    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014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23
    第二編上古史
    章我國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31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48《中國通史》導讀/001

    編緒論

    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014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23

    第二編上古史

    章我國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31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48

    第八章我國民族的滋大/052

    第九章春秋的霸業/055

    第十章戰國的七雄/058

    第十二章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064

    第十三章春秋戰國的政制改革/067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會/070

    第三編 中古史

    章秦之統一及其政策/076

    第二章秦漢之際/080

    第三章前漢的政治/085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088

    第五章後漢的政治/092

    第六章兩漢的制度/096

    第七章秦漢的武功/100

    第八章兩漢對外的交通/104

    第九章兩漢的學術/108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113

    第十一章兩漢的社會/117

    第十二章三國的鼎立/121

    第十三章晉的統一和內亂/125

    第十四章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128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對峙/136

    第十六章魏晉南北朝的制度/140

    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的文化/143

    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146

    第十九章隋之統一與政治/149

    第二十章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53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156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對外交通/160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164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68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174

    第二十七章唐中葉以後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會/181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亂/185

    第三十章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9

    第三十一章變法和黨爭/193

    第三十二章遼夏金的興起/197

    第三十三章宋和遼夏的關繫/201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關繫/204

    第三十五章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08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會/212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222

    第三十的制度/225

    第四帝國的瓦解/229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234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關繫/238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241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245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249

    第四十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53

    第四十明的宗教和社會/256

    第四編 近代史

    章明清之際/262

    第二章歐人的東略/267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270

    第四章清初的內政/275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279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283

    第七章清中葉的內亂/289

    第八章鴉片戰爭/293

    第九章太平天國和捻軍之役/298

    第十章英法聯軍之役/304

    第十一章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308

    第十二章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312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五章中日戰爭/328

    第十七章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337

    第十八章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341

    第十九章遠東國際形勢/345

    第二十章日俄戰爭和東三省/349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憲政運動/354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358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學術/362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會/367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運動/378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81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經過/384

    第五章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388

    第六章帝制運動和護國軍/393

    第七章“二十一條”的交涉/396

    第八章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400

    第九章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405

    第十章華盛頓會議和中國/409

    第十一章軍閥的混戰/413

    第十四章國民革命的經過/423

    第十五章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426

    第十六章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429

    第十七章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433

    第十八章中俄的齟齬/437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東北/440

    第二十章國民政府的政治/444

    第二十一章現代的經濟和社會/448

    第二十二章現代的教育和學術/452

    第六編  結論

    章我國民族發展的回顧/456

    第二章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459
    前言
    一部融會貫通的中國歷史
    中國向來以史學發達著稱,有梁啟超先生所稱的帝王將相的紀傳體“二十四史”,有以《資治通鋻》為代表的編年體歷史,有以《史通》為代表的史學理論,有包含民間趣聞與名人逸事的野史、筆記,但很少有簡明扼要兼具世界眼光的通史性著作。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滿足了我對通史性著作的所有期待。
    首先,從覆蓋的時間上看,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從上古時期民族起源寫起,直到作者生活的民國時期。在二十世紀的史學界,憑借一己之力,呂思勉先生完成了一部涵蓋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通史性著作。對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段的具體劃分,呂思勉先生有其充分的研究與論證。一部融會貫通的中國歷史

    中國向來以史學發達著稱,有梁啟超先生所稱的帝王將相的紀傳體“二十四史”,有以《資治通鋻》為代表的編年體歷史,有以《史通》為代表的史學理論,有包含民間趣聞與名人逸事的野史、筆記,但很少有簡明扼要兼具世界眼光的通史性著作。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滿足了我對通史性著作的所有期待。

    首先,從覆蓋的時間上看,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從上古時期民族起源寫起,直到作者生活的民國時期。在二十世紀的史學界,憑借一己之力,呂思勉先生完成了一部涵蓋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通史性著作。對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段的具體劃分,呂思勉先生有其充分的研究與論證。

    其次,從內容上看,全書分為六編。編為緒論,分為歷史的定義、民族的形成、疆域的沿革以及本國歷史的劃分等。第二編為上古史,分為十四章,從上古的民族、上古的社會,寫到春秋戰國時期。第三編為中古史,分為四十七章,這也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涵蓋了從明的社會各個層面,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封建社會。作者刻意避開正史文獻慣用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注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言簡意賅,卻又有發人深省的分析。第四編為近代史,分為二十四章,從明清之際的社會形勢寫到基督教的傳入;從清王朝的內政、外交、武功、內外關繫,看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如果隻分析內因,還不足以論述清楚中國為什麼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作者用大量篇幅講中國與邊疆政權、毗鄰國家所打的交道,以及遠東的國際形勢,進而分析了清代的制度、學術與社會。第五編為現代史,分為二十二章,從資產階級革命的勃興到孫中山先生的探索講起,直到國際國內形勢,革命、戰爭、侵略、談判,構成了這一部分的關鍵詞。第六編為結論,隻有兩章,但是全書的升華之處也在這裡,再次關照了中國的民族問題以及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如果檢索市面上的中國通史著作,不下百種。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原成書於1923年,旋即成為當時發行量的一部中國通史。為什麼到現在我們依然要閱讀這本《中國通史》呢?編纂史書,容易犯的錯就是羅列史實、缺乏獨立的見解。不得不說,呂思勉先生具有縝密的思考能力以及“鋻古通今”的纔華,且因為生活在國家內外交困的特殊歷史時期,所以對於侵略與戰爭的歷史尤為關注。他不再囿於知識的傳授,而是透過歷史事件將道理講清楚,分析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呂思勉先生是公認的當時讀書多的人,譚其驤先生評價他為“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的人”。他不僅對“二十四史”相當熟稔,而且對治史也有獨到的方法,在學術界被傳為美談。這部《中國通史》所能告訴你的,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

    1.有趣的異說

    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時,有一次收到同事的一句問候:“殷地,安否?”我會心一笑。

    凡是對學術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學界趣聞:美國的印第安人為什麼叫“Indian”呢?有人發現並解讀了其中的奧秘:上古時期,中國殷朝的商人流亡到美洲本土,他們思念故土,見面總是詢問:“殷地,安否?”於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地發音的演化,“殷地,安否”漸漸變成了“印第安”(Indian),並且進一步引申為奧爾梅克文明是我們中國的殷朝商人創造的……

    無獨有偶,異說頻現。我在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時,找到了類似的記載,並且驚訝於奇思妙想出現的時間竟然是在二十世紀,而不是學術界流傳的“近二十年的事兒”。依據《佛國記》,早在412年,中國的僧人法顯已經乘船到達了美洲。法顯從獅子國(今天的斯裡蘭卡)回國途中,在航行過程中不幸迷路,達“九十日許”,誤打誤撞地漂到了美洲。這樣的記載可信嗎?呂思勉先生在書中描繪了法顯的具體行程:

    (法顯)到印度求法之後,自錫蘭東歸,行三日而遇大風,十三日到一島。又九十餘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東北行,一月餘,遇黑風暴雨。凡七十餘日,折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長廣郡。

    這一說法在近代中國已經發酵,章炳麟先生在《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中認為,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爾,法顯實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後,不知地體渾圓,仍向東方求經,又被黑風吹入大西洋中。超過了山東海岸,再折回來。其計算方向日程,似乎很正確。法顯的東歸,在東晉義熙十二年(416)。法顯到美洲,要比著名航海家哥倫布早1077年,他環遊地球比麥哲倫要早1103年。這樣看來,我們中國的法顯真是了不起!可是為什麼法顯的知名度遠遠在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之下呢?甚至隨便拉住一個路人問他法顯是誰,他會投來詫異的目光。

    產生這種爭議,也不能完全怪後人。眾所周知,咱們中國古代文獻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很容易產生閱讀上的歧義。法顯漂流的“九十日許”,是不是應該為“九、十日許”呢?九十日能繞地球半圈,而九、十日隻夠在附近海域打轉。

    2. 中國的疆域與邊界

    唐僧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有時被美女妖精稱為“御弟哥哥”,確實,唐僧的“後臺”很硬,唐太宗跟他以兄弟相稱,並且前往印度求佛法也是唐太宗的旨意。但是大部分時候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為什麼《西遊記》裡稱呼大唐為“東土”?要知道長期以來我們可是天朝上國,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為什麼到了《西遊記》成書的年代(明代),中國就已經不再是“中”國了呢?那麼,把“中”國轉化成“東”土的認識,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有人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東土大唐”中的“東”隻是說明在地理上的東方而已,與所謂世界“中”心的意思並不相干。再說,《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去西域拜佛求取真經,從宗教心理上,稱自己為天朝上國並不合適。

    有人從地理科學的認知角度解釋,從中心到東部,這種主動地有意識地“去中心化”的自我認知,是基於科學認知上的提升,經歷很長時間的醞釀纔形成的轉變,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地理方位的認知,使“三觀”中的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有自己獨到的解釋:“普通人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歷史上所謂東洋,繫指亞洲而言;西洋繫指歐洲而言。其實河川、湖泊,本不足為地理上的界線。烏拉山雖長而甚低,高加索山雖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類的交通。所以歷史上東西洋的界限,是亞洲中央的蔥嶺,而不是歐、亞兩洲的界線。蔥嶺以東的國家和蔥嶺以西的國家,在歷史上儼然成為兩個集團;而中國則是歷史上東洋的主人翁。”(《中國通史》編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

    讀到這裡,我的心裡不免豁然開朗。古代的西歐人稱呼阿拉伯人為東方來的貿易商人,阿拉伯人稱呼大唐為“東土”,而對於唐朝的人來說,阿拉伯人是來自西域的“胡商”,所以東西方不僅是相對的地理概念,也是一種對於不同文明的認知。即使到了現在,也不能完全以亞洲、歐洲的界線來區分東西方文明。比如俄羅斯屬於西方文明,但大部分國土在東方;地理位置相近的阿拉伯文明與埃及文明,前者屬於東方文明,後者卻屬於西方文明。

    與地理認知相關聯的是文化心態。“文化兩字,尋常人對於它,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是什麼崇高美妙的東西。其實文化隻是生活的方式。各國民所處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異了。人類是富於模仿性的,見他人的事物和自己不同,自會從而仿效。而彼此的文化,遂可以互相灌輸。”(《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

    3. 中國古代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現代經濟學中的概念,但中國古代也有過通貨膨脹,甚至會導致王朝的覆亡。提到唐朝,就會讓人想起貞觀之盛世,生產發展,商業發達,社會繁榮,“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的詩偏重於直白描述,目的是強調感情上的回憶往昔,以及由此產生的失望與失落。從技術角度分析,唐代的貨幣結構在唐朝中後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朝政府也曾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

    唐代處於中國古代貨幣制度的轉折時期,即由貴金屬金銀尤其是銀逐漸代替銅錢和布帛谷粟等實物通貨的過渡階段。在以往各個朝代發揮貨幣職能的銅錢、布帛谷粟、金銀珠寶等,在唐代都曾作為貨幣(一般等價物)來使用,區別隻在於全部或部分地執行貨幣職能以及流通程度不同。唐末的飛錢作為中國早的彙兌方式,也是中國紙幣之濫觴,直到北宋纔正式出現了早的紙幣——交子。唐代實行的是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即銅錢和絹帛都是法定貨幣,並行使用。唐代是金屬鑄幣的復興時通寶流行了約280年的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銅錢較之絹帛更加受到歡迎。唐代銅錢在流通過程中出現了盜鑄、通貨膨脹、錢荒等問題,擾亂了市場秩序。唐朝政府還天真地以為多鑄錢就能解決面臨的國家財政危機,曾經一度鑄大錢,以一當十,即重寶相當於通寶。這樣人為的干預,到底有沒有起到效用呢?唐朝政府的希望終還是落空了,因為唐政府不知道,其所采取的這些措施違反了經濟運行本身的規律。

    唐末以金銀填補貨幣結構的空缺,貨幣性能增強,飛錢這一世界上早的彙兌方式產生。經濟領域的問題還沒有釐清,政府的軍隊已經被“私鹽販子”出身的黃巢打敗下來。當我們注重政治與軍事事件的時候,經濟領域的變革同樣不容忽視。

    北宋的交子(後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早的紙幣,約產生於太宗淳化年間(990—994)。開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聯合建立交子鋪,發行交子。呂思勉先生認為:“宋、明四代,有一厲民之政,便是鈔法。鈔法是起於北宋時的。因宋於四川區域之內,行使鐵錢,人民苦於運輸的不便,乃自造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一交一緡。三年一換,謂之一界。以富人十六戶主之。後來富人窮了,付不出錢來,漸起爭訟。”
    (《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十的制度》)

    北宋政府的做法與唐朝政府發行大錢類似年(1023)成立益州交子務,第二年發行官辦交子。發行控制在125萬餘貫(緡),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但後來隨著對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務在陝西發行無鈔本交子60萬貫,以充軍費。政府在發行之初確實嘗到了甜頭,後來對付西夏,增加發行額,通貨膨脹加劇,導致交子的信用下降,引起民怨沸騰。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走向了滅亡。

    偏東南一隅的南宋時刻想著北伐,想著失去的北方疆土,但經濟上的管理難題依舊困擾著南宋政府。呂先生在第三編第三十的制度》中說:“(宋)真宗時,轉運使薛田,纔請改為官辦。這本是便民的意思。然而後來,官方遂借以籌款,而推行於他處。蔡京時謂之錢引。南宋則始稱交子,末造又造會子,成為國家所發行的紙幣了。交會本當兌換現錢的,然而後來,往往不能兌換,於是其價日跌。大約每一緡隻值二三百文。然而這還算好的。金朝亦行其法於北方,名之為鈔,則其末造,一文不值,至於以八十四車充軍賞。”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南宋的情況。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到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政府發行紙幣作為軍費,從此發行額不斷創下新高。開禧年間發行
    14000 萬貫;
    嘉定年間(1208—1224)發行23000萬貫;理宗紹定五年(1232)發行22900萬貫;紹定六年(1233)發行32000萬貫;嘉熙四年(1240)發行50000萬貫;淳祐六年(1246)發行65000萬貫。這種直線上升的紙幣濫發行為導致會子幣值垂直下降。乾道四年(1168),一貫合銅錢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為75文,已跌到不足其十分之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南宋政府到了崩潰的邊緣。

    可惜,宋朝的前車之鋻並沒有引起朝的警醒。
    “金朝的行鈔,原因現錢缺乏,不得不然。後來屢謀鑄錢。然而所鑄無多,即鑄出來,亦為紙幣所驅逐定天下之後,仍不得不行鈔。乃定以鈔與絲及金、銀相權。絲、金、銀是三種東西,豈能一律維持其比價?這本是不通的法子。況且後來所造日多,其價日落,就連對於一物的比價,也維持不住了。至於末年,則其一文不值,亦與金代相同。”(《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十的制度》)
    <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代鈔法先後經歷中統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年(1260)發行,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發行量嚴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十七年(1280)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政府自壞鈔法。

    當然,明代推行的向政府換鈔的行為更是登峰造極的制度》中,呂先生論述道:“明有天下,明知其弊,然因沒有現錢,仍無法不用鈔。而行用未幾,其價大落。至宣宗宣德初——一四二六年——明朝開國不滿六十年,已跌得一貫隻值一兩文了。於是無可奈何,大增稅額;又創設許多新稅目,把鈔都收回,一把火燒掉。從此以後,鈔就廢而不用了。當金朝末年,民間交易,已大多數用銀。至此,國家亦承認了它。一切收入及支出,都銀錢並用。銀亦遂成為正式的貨幣。然而量物價的尺,是不能有二的,銀銅並用,而不於其間定出一個主輔的關繫來,就成為後來幣制紊亂的根源了。”

    洪武七年(1374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第二年,詔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隻許向政府換紙鈔。大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更無準備金。政府投放的太多,導致紙幣貶值。以至於明代後期百姓隻相信銀和銅錢,不再使用鈔票。明政府雖然多次下令禁金銀交易,但用處不大。後,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金銀的法令。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意識到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由於軍費、奢靡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終還是乞憐於發行紙幣,能夠獲得暫時的緩解或者明面上漂亮的統計數字,但是通貨膨脹的影響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彌,嚴重的通貨膨脹必會導致政權的覆亡。
    在線試讀
    *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歷史是“前車之鋻”,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唯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歷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表面;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歷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歷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家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繫。合這各方面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家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歷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了。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千萬分之一。現在的歷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千萬分之一。然則歷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繫的;從前和我有關繫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了。然則從前的歷史,所記的事,能否盡合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歷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裡呢?

    *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歷史是“前車之鋻”,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唯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歷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表面;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歷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歷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家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繫。合這各方面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家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歷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了。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千萬分之一。現在的歷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千萬分之一。然則歷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繫的;從前和我有關繫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了。然則從前的歷史,所記的事,能否盡合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歷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裡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唯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繫,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了。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像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臺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出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臺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歷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裡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歷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歷史的定義既明,歷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種族不同。種族論膚色,論骨骼,其同異一望可知,然歷時稍久,就可以漸趨混合;民族則論語言,論信仰,論風俗,雖然無形可見,然而其為力甚大。同者雖分而必求合,異者雖合而必求分。所以一個偉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難;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堅強與否,可以決定國家的盛衰。

    一國的民族,不宜過於單純,亦不宜過於復雜。過於復雜,則統治為難;過於單純,則停滯不進。我們中國,過去之中,曾吸合許多異族。因為時時和異族接觸,所以能互相淬礪,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開化雖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極其優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雖屢經改變,而仍不失其本來。經過極長久的時間,養成極堅強的民族性,而形成極偉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發達,以及互相接觸、漸次同化,自然要待後文纔能詳論。現在且先做一個鳥瞰。

    中華*初建國的主人翁,自然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現在還不甚明白。既入中國以後,則是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粵江流域漸次發展的。古代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姜姓。這大約是漢族開拓長江流域*早的。到春秋時代的楚,而益形進化。同時,沿海一帶,有一種斷發文身的人,古人稱之為越。吳、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雜居。後來秦開廣東、廣西、福建為郡縣,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帶有濮族。西北一帶有氐、羌。西南的開拓,從戰國時的楚起,至漢開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帶的開拓,是秦國的功勞。戰國時,秦西並羌戎,南取巴、蜀,而現今的甘肅和四川,都大略開闢。

    在黃河流域,仍有山戎和

    狁,和漢族雜居。

    狁,亦稱為胡,就是後世的匈奴。山戎,大約是東胡之祖。戰國時代,黃河流域,和熱、察、綏之地,都已開闢。此兩族在塞外的,西為匈奴,東為東胡。東胡為匈奴所破,又分為烏桓和鮮卑。胡、羯、鮮卑、氐、羌,漢時有一部分入居中國。短時間不能同化,遂釀成五胡之亂。經過兩晉南北朝,纔泯然無跡。

    隋唐以後,北方新興的民族為突厥。回紇,現在通稱為回族。西南方新興的民族為吐蕃,現在通稱為藏族。東北則滿族肇興、清三代,都是滿族的分支。於是現在的蒙古高原,本為回族所據者,變為蒙古人的根據地,回族則轉入新疆。西南一帶,苗、越、濮諸族的地方,亦日益開闢。

    總而言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統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時,漢族的政治勢力不競,暫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異族亦必遵從其治法。經過若干時間,即仍與漢族相同化。現在滿、蒙、回、藏和西南諸族,雖未能和漢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衝突。雖然各族都有其語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廣的,自然是漢語和漢文。宗教則佛教盛行於蒙、藏,回教盛行於回族。滿族和西南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漢族則*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於人倫日用之間,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數千年來,各種宗教在中國雜然並行,而從沒有爭教之禍。我國民族的能團結,確不是偶然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