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師道師說:陳可冀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陳可冀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86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078634
    叢書名: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作者:陳可冀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書院自1984年10月正式成立以來,歷經三十年,已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民間學術文化團體。它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能容納不同學術觀點,有著良好學術風氣。分布在海內外數以百計的中國文化書院的導師們,在各個領域、各個學科、各個專業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出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文集》,固然是為表彰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們為中國文化與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以表達我們深切的敬意與紀念”(王守常先生語),然更重要的是,《導師文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代中國文化走過的歷程”(湯一介先生語)。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陳可冀院士多篇醫學方面的散文隨筆,其本人從醫的經歷、與醫學的淵源,多篇價值重大的醫學論文,以及其他一些關於醫學歷史和宮廷醫學的文章。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他為多本醫學書籍所寫序言。內容涵蓋全面廣泛,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長期從事心血管病與老年醫學臨床研究。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及終身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及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現為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華醫學會及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典委員會執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老年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兼職教授,首都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繫學術委員會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主席。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及《中華老年醫學雜志》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雜志主編,eCAM(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雜志心血管專欄特邀主編(2010-),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1993-2001),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2004-2008),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1979-2009)。曾獲首屆立夫中醫藥學術獎(1994),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2003),二等獎(“證效動力學研究”,2001);求是科技獎(2001);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2);首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200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7);吳階平醫學獎(2009)。主編《清宮醫案集成》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中國出版政府獎(2011)等獎項。
    目錄
    目  錄

    部分  隨筆

    第二部分  心跡

    第三部分  醫論

    第四部分  醫史

    第五部分  宮廷醫學

    第六部分  學術報告

    第七部分 序文及評論

    第八部分  建言與訪談
    媒體評論
    弘揚中國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時刻要有一個觀照全球的眼光,我們一方面要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根據這樣的認識,中國文化書院一直在努力使它成為一個更加有主體精神、更加開放、能趨向的有朝氣的學術團體。  ——湯一介

    他們在“左傾”思潮的一浪接一浪中,不斷否定自我價值,努力改造自己心中的“小資產階級王國”。糾結且痛苦,讓他們在中年時代,荒廢了他們的學識智慧。好在充滿“思想啟蒙”、“文藝復興”氣像的夢幻式的八十年代,又燃起他們的文化自覺。他們在思考西方學術的理論與方法,並理性的批評揚棄;他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承繼前賢學術成果,且又開創了新的研究課題方向。同時又針對社會喪失文化的主體性及自我價值的根源,做出深刻反思並發出肺腑之言。               ——王守常
    在線試讀
    壽命的思考
    一年一歲,六十年為一甲子。老年學家對壽命,有幾種提法,一曰自然壽命,指個體的年歲,中醫學稱“天年”,《黃帝內經》謂人的“天年”當是“度百歲乃去”;《尚書洪範篇》稱“以百二十為壽”;說明人的自然壽命活到100~120歲是正常或可能的。一曰預期壽命,指群體的平均壽命。我國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平均年齡較上一次普查又有所增長。一曰歷法年齡,通常所說的“世上難逢百歲人”,指的就是它。一曰生理學年齡,這就是醫學界提出的要“保持年輕的活力”,爭取延長人的精力旺盛期達15%~20%的指向,也就是說要比同歷法年齡的人身心更為健康,所謂“老當益壯”,“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推遲衰老的到來。
    歷史上有過不少美好神奇的長壽傳說,所謂漢東方朔活到三萬八千歲;彭祖活到八百八十歲,後者的長壽在《論語》、《楚辭》、莊子《逍遙遊》及葛洪《神仙傳》中都有所載述;此外如姜子牙活到一百三十六歲,八十歲始“出仕”,以及梁高僧達摩祖師活到二百二十八歲等。西方國家亦無例外,傳說“人類的祖先亞當”活到九百三十歲。這些神話當然不為科學界所承認,但卻實實在在地表述了亙古以來千千萬萬人們的美好願望。
    遺憾的是,老年生物學家近年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了人體的“遺傳基因”在事先預定的時期會制造出使自己生命終結的自我破壞因素;也有人在血漿中檢出所謂“死亡激素”,其他還有免疫調節功能減退等等幾十種有關人的衰老學說,這些研究正方興未艾。人們稱本世紀的後半葉為生命科學的時代,人何以衰老?能改變它的進程嗎?這謎一般的面紗正在被生命科學工作者所力圖有所揭示。其目的當然是積極設法研究這些衰老機理及探索其對策的科學途徑。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以“黃金入火,百煉不消”為理論指導,演出了不少服食鐘乳石、硫磺等“金石藥”,以追求“羽化成仙”或“長生不死”的悲劇;漢武帝、北魏道武帝帝、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乃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都曾經是受害者,付出過慘痛的代價,所以白居易有詩道此教訓為:“或病或暴夭,悉不過中年。”
    那麼如何是好?古人雲:“有養生之道,無長生之方”。這是很實在的概括。年紀大了,“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本是一種現實。好的辦法當是建立起科學的、聯繫個人實際的養生方法。“養生莫若養性”,九十二歲老人冰心1992年3月4日在《文彙報》發表的“我從來沒覺得老”的一篇書簡,是在現今盛世要做一個“富有人生樂趣的人”的很好寫照,可以借鏡。有什麼必要一定要將自己和“老樹”、“枯籐”、“昏鴉”聯繫在一塊呢?《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當有閃光的“老有所為”的大志。中醫經典著作《素問》謂:“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保持情緒樂觀穩定,恐怕是再重要莫過的了。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倡導“動靜結合”,希望“春秋百歲而動作不衰”,“年屆百歲而猶有壯容”,這當然是不那麼容易能夠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了。但是,我國傳統的太極拳、內養功、食餌養生,以及輔以必要的天然藥物調理,是公認有成效的,西方人不是也在心悅誠服和興致勃勃地向往著這些來自東方的“古而常新”的健身方法嗎?不妨擇其一二而實踐之。壽命的思考

    一年一歲,六十年為一甲子。老年學家對壽命,有幾種提法,一曰自然壽命,指個體的年歲,中醫學稱“天年”,《黃帝內經》謂人的“天年”當是“度百歲乃去”;《尚書洪範篇》稱“以百二十為壽”;說明人的自然壽命活到100~120歲是正常或可能的。一曰預期壽命,指群體的平均壽命。我國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平均年齡較上一次普查又有所增長。一曰歷法年齡,通常所說的“世上難逢百歲人”,指的就是它。一曰生理學年齡,這就是醫學界提出的要“保持年輕的活力”,爭取延長人的精力旺盛期達15%~20%的指向,也就是說要比同歷法年齡的人身心更為健康,所謂“老當益壯”,“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推遲衰老的到來。

    歷史上有過不少美好神奇的長壽傳說,所謂漢東方朔活到三萬八千歲;彭祖活到八百八十歲,後者的長壽在《論語》、《楚辭》、莊子《逍遙遊》及葛洪《神仙傳》中都有所載述;此外如姜子牙活到一百三十六歲,八十歲始“出仕”,以及梁高僧達摩祖師活到二百二十八歲等。西方國家亦無例外,傳說“人類的祖先亞當”活到九百三十歲。這些神話當然不為科學界所承認,但卻實實在在地表述了亙古以來千千萬萬人們的美好願望。

    遺憾的是,老年生物學家近年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了人體的“遺傳基因”在事先預定的時期會制造出使自己生命終結的自我破壞因素;也有人在血漿中檢出所謂“死亡激素”,其他還有免疫調節功能減退等等幾十種有關人的衰老學說,這些研究正方興未艾。人們稱本世紀的後半葉為生命科學的時代,人何以衰老?能改變它的進程嗎?這謎一般的面紗正在被生命科學工作者所力圖有所揭示。其目的當然是積極設法研究這些衰老機理及探索其對策的科學途徑。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以“黃金入火,百煉不消”為理論指導,演出了不少服食鐘乳石、硫磺等“金石藥”,以追求“羽化成仙”或“長生不死”的悲劇;漢武帝、北魏道武帝帝、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乃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都曾經是受害者,付出過慘痛的代價,所以白居易有詩道此教訓為:“或病或暴夭,悉不過中年。”

    那麼如何是好?古人雲:“有養生之道,無長生之方”。這是很實在的概括。年紀大了,“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本是一種現實。好的辦法當是建立起科學的、聯繫個人實際的養生方法。“養生莫若養性”,九十二歲老人冰心1992年3月4日在《文彙報》發表的“我從來沒覺得老”的一篇書簡,是在現今盛世要做一個“富有人生樂趣的人”的很好寫照,可以借鏡。有什麼必要一定要將自己和“老樹”、“枯籐”、“昏鴉”聯繫在一塊呢?《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當有閃光的“老有所為”的大志。中醫經典著作《素問》謂:“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保持情緒樂觀穩定,恐怕是再重要莫過的了。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倡導“動靜結合”,希望“春秋百歲而動作不衰”,“年屆百歲而猶有壯容”,這當然是不那麼容易能夠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了。但是,我國傳統的太極拳、內養功、食餌養生,以及輔以必要的天然藥物調理,是公認有成效的,西方人不是也在心悅誠服和興致勃勃地向往著這些來自東方的“古而常新”的健身方法嗎?不妨擇其一二而實踐之。

    美國著名科學技術評論家Fnk Kendig和Richard Hutton合著過一冊關於壽命的專輯,篇首錄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詩集》的兩行:

    “大理石與王侯的金制紀念碑,

    都不會比一篇有力的詩活得更久遠。”

    我以為這是對壽命的極有生命力的遐想。

    雜談飲食養生

    養生是全方位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在素常生活中懲忿戒慮,心境經常處於郁怒不快狀態,是傷人,會導致寢食不香,因而也就談不上什麼飲食養生了。所以,養生當以養心或養神為本;清代曾國藩堂匾題為“養生以少惱怒為本”,是切膚之語;曾雲:“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對於曾國藩的深思善悟,柔中寓剛,是深有所動的。

    像我這樣平凡人雖然一般也能以志帥氣,但時常難免出現耐性不足的情況,不能以靜制躁,飲食也就無味了。所以,人們在有限的一生中,當以“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的警語為訓,胸次當廣大,不應時時嘆老嗟卑,而應當道法自然,一者常懲忿以“伏虎”,二者當獨慎以“降龍”,制約血氣,做到眠食有常。佛家常常說“放下”,“自在”,“知足”,及“緣份”,寓有一定哲理。

    古雲:“養生之道,君逸臣勞”,這“君逸”指的就是前述的養心神,“臣勞”則是指軀體要多所活動。飲食質量雖好,如果缺少活動,也會導致消化獃滯及肥胖;所以,強調飲食養生的同時,不可不重視體力活動。中老年人每天走步或散步數千步好,如能結合其他鍛煉,當更好。食飲要有節,不可偏食或貪多,偏則營養不全面,貪則易致其他髒腑功能失調。適量很重要,晚上太飽,每可招致通宵難寐。中醫經典著作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論述,很科學,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互相搭配。

    很多醫學家主張清淡飲食。宋代詩人陸遊有詩雲:“霜餘蔬甲淡中甜,春近靈苗嫩不蘞,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由於黃油甚至人造黃油十分可口,人們不免會過用,應防止。魚油雖有降脂功效,但因也含一定熱量,可能致胖,不可忽視。

    素食鮮美芳馥,優點很多,但缺少動物蛋白,也有缺點。60年代,我和我的同事們曾調查研究北京寺院僧侶長期完全素食達17至70年以上者268例,其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與非素食者大致相同;與歐洲著名醫學家Saile觀察所得結果一致,恐與機體代謝失調不無關繫。素食者常以大豆為主要食品,當然,大豆蛋白確是優質食品。近美國James W. Anderson綜合近年38項研究29篇論著在740例高脂血癥患者的觀察中,發現每日食用47克大豆蛋白可使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分別降低    9.3%,12.9%及10.5%,引起學術界很大興趣。

    牛肉燉煮軟些甚好,其蛋白質量高,適於老人,比豬肉好。早起荞麥粥、燕麥粥、玉米粥等都是很好的早點。

    福建生長的人多愛甜食,直到今天我仍愛甜食,但由於血壓略高,避免增加熱量致增加體重,已少進了。北方人喜飯菜多著鹽 ,血壓高者以少進為好,這是科學界公認的信條。

    大蒜有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纖溶活性作用,也有防治感冒和腸炎作用,《本草綱目》曾有佳評,相傳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故又稱胡蒜。茶葉可以提神、消脂,唯夜間不宜過用,因影響睡眠。心律失常者更應慎用。

    我天份不高,一生都常開“夜車”,加班加點讀書學習和工作,所以養成每天需午睡片刻的習慣,但一般絕不作額外的晝睡。朱子雲:“為學須銖積寸累”,讀書而廢寢忘食者常有之,這當然不符合飲食養生法則,但東翻西閱,涉獵更多,補所短,勉所長,自認為亦人生一大樂趣。

    食物屬性與體質

    中國食物烹飪術和佳肴堪稱世界一絕,環球各處“中國料理”之多,鼎中之變,齒頰留香,足以說明。一部《紅樓夢》,琳瑯滿目的各色食品,多近百數十種,是大家所共知的。

    人的生存不能離開食物,《周禮天官》已載有“食醫”之設。飲食大欲,但“以和為美”,“以平為期”,縱欲可以致禍。

    食物和藥物一樣,有其屬性。傳統醫藥學認為“藥食同源”,食物之屬性中,屬陰屬陽?屬熱屬寒?主升主降?結合人們的體質和地土方宜,合理應用,是至為緊要的。通常將食物依其陰陽偏勝,氣味不同,功用之別,有大寒、大熱、寒、熱、溫、涼、微溫、微寒及平性之分,甘、辛、酸、苦、咸五味之分,以及升、降、浮、沉功用等等之分。用者當根據體質的偏陰偏陽,偏寒偏熱,適當選擇;當然,在傳統醫藥學中,對藥物及食物還有輕重、緩急、補瀉、潤燥、歸經、配伍及發物宜忌等的闡述,成為具有中國獨具特色的體質營養學及中藥藥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和現代食物營養學注重食物營養成分,所謂微量營養素和大量營養素等;以及飲食結構的注意等極不相同。前者從整體、宏觀、直觀及動態中進行“窮理”,後者從微觀、科學分析中進行“格物”,是十分值得相互借鋻和互補的。我曾以微分心阻抗圖方法觀察到嚼食屬辛溫性味的鮮生姜片或干姜塊,可立使脈搏增快及心搏出量有所增多的現像。至於體質偏陽偏熱性的人進食狗肉或羊肉(尤其夏令)會感到煩躁甚而鼻衄是何道理呢?狗肉和羊肉都是偏陽性、偏熱性的食物,其分子生物學機理不是很值得深究的嗎?古印度醫學也將食物分為寒、熱、溫、涼、燥、濕、粘諸性,以及苦、酸、甘、辛、咸、淡六味,與我國分類有類似處,卻不盡相同,但不若我國繫統全面。

    中國民間傳統重視平時的飲食調理,食補或食養,以及病後的飲食康復;因虛而補,補而受益,這是事實,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因不同體質選用,因人而異。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常食方物南北不同。人的體質有陰陽寒熱偏勝之分,偏陽偏熱體質的人晚間多喫一些辣椒,次晨肛腸可能便有重墜灼熱感,甚至引致痔血,而每見川湘一帶人整盤整盤的喫,卻痛快灑脫平安無事。體質偏陰偏寒性者,喫蟶蛤嘔噦,甚而多喫些西瓜也礙胃,而他人卻無妨。公雞、蝦、蟹及筍尖等發物對於過敏體質者尤當對其謹慎。通常肥胖濕盛之體,清淡為好。體瘦有火者,甘潤生津之物為佳。對於現代日益增多的偏重肉食和糖分的“文明食品”,也當審慎。

    一般地說,瓜菜中生姜、大蒜、大蔥、韭、胡椒、胡荽菜性溫;苋菜、白菜、蒿子菜、蓴菜、黃瓜、絲瓜、西瓜性寒。果品中龍眼、荔枝、大棗、蓮子、葡萄、胡桃、李子、栗子性溫;梨、菱、藕、百合性寒。生李及生桃均溫燥。谷食中酒曲偏溫;粳米、黃豆、黑豆性平;荞麥、綠豆、豆腐性寒。魚肉食中雞、犬、羊、牛、鹿及貓肉性溫,鯽魚、海蝦、鱔魚性溫;兔肉、鱉、牡蠣、蛤子偏寒。豬肉雖性平,多食動痰助濕。當然,對這些食物的屬性,文獻記載及個人經驗或有不盡相同者,以上信筆所及僅作日常參考。

    食物或藥物的屬性的現代科學研究剛剛起步,大家注意到屬溫性熱性者,常可促進交感神經遞質的合成和降解;屬寒性涼性者則抑制之。屬辛溫者,多為含揮發性成分之品;屬苦寒者,多為含生物堿和甙類物質;屬甘平者,含糖分偏多。中國人民數千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物及藥物的屬性學說,其內涵遠遠不止這些,希望有識之士加入開發研究的行列。

    以上僅就性味而言,就食物或藥物和升降浮沉特性而言,所謂“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凡子多降,蒼(耳)、蔓(荊)唯升”,則是更多從功能而論了,此處不贅。

    藥茶或代茶飲*

    藥茶或代茶飲者,為以藥物或藥物加茶葉共煎,或以開水衝泡而飲用者。組成藥茶之藥物,主要為芳香性植物等成分,多為易於溶出之輕靈之品,包括某些花葉,以及質輕之根莖,鮮品或干品果實,和少數非植物成分。一般多用於健身或療疾。由於飲服方便,易於調理,甘淡平和,適於緩緩圖效者。

    藥茶起源很早,晉代孫楚《出歌》句“姜桂茶苑出巴蜀”可以佐證。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載藥茶方十首,包括竹茹蘆根茶(含生姜)等。其門人孟詵以《千金方食治》為基礎,擴展有《食療本草》一書,載有治療“腰痛難轉”之藥茶方等多首。大家所熟知者,如宋代《太平聖惠方》治外感之蔥豉茶及薄荷茶。明代孫一奎《赤水玄珠》治便血之槐茶。李時珍《本草綱目》治血尿之萱草根茶和茅根茶。以及進一步有更多發展而膾炙人口之午時茶、神曲茶、人參茶、靈芝茶、姜蘇紅糖茶、胖大海茶、槐花茶、荷葉茶等。現在還有用於減肥或通便之決明子茶和番瀉葉茶等;餘旅行於歐美時,見到一些洋人亦樂於飲用,盡管大便次數增多也不為怪。它如用於高血壓病人以減少眩暈病狀之清頭目之菊花茶、羅布麻茶和陳葫蘆茶;用於治療感冒之板藍根茶等,市場前景均甚好。

    吾閩武夷,以武夷烏龍茶及大紅袍茶享譽遐邇,後者品味絕妙,峰回路轉,苦後回甜,我曾嘗過,惜產量太少。武夷烏龍確可與臺灣烏龍相媲美。該地之蓮子心茶尤妙,具清咽降火安神之功效;尤其是新采之蓮子心粗堿有和緩之降壓及鎮靜效應,鋻於傳統認為蓮子心有“清心火”功效,我估計也有抗炎作用,值得認真開發。清代內廷更有西太後樂於飲用之“仙藥茶”者,由紫蘇葉、澤瀉絲、菖蒲、山楂合六安茶、烏龍茶等組成,我們以靜脈注射高膽固醇脂肪乳劑快速形成家兔高脂血癥模型為對像,觀察到仙藥茶較對照組有明顯之加速血清脂肪廓清之速度,饒有興味。方中澤瀉所含之三萜內酯是公認之對機體合成膽固醇有抑制作用者。六安瓜片或六安銀針為我國著名綠茶,袁枚《隨園食單》對後者也有描述。至於作為我國著名的青茶烏龍,其調節脂肪代謝作用,中日兩國學者曾有合作研究證實並推薦。數藥聯合,其作用機理或有不同。

    時下一般涼茶和藥茶已成為風靡全球之飲品新星,不僅有袋泡茶、速溶茶等的發展,在日本及美國更常可見到銷售罐裝之綠茶水、紅茶水、花茶水,包括菊花茶水、茉莉花茶水等,人們在自動售貨機上即可取得,已經改變了“茶必熱飲”之習俗,藥茶之進一步如何發展,不是也值得有那麼一番探索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