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三國史話(新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呂思勉,白立超導讀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5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01588
    作者:呂思勉,白立超導讀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我以為:糾正錯誤的歷史知識,解釋一些為人忽視的史事真相,說點意味深長的歷史意義,是這本《三國史話》的三大特色。

                                    ——歷史學者 張耕華



    學術大家肯騰出時間寫點通俗讀物,或是編些學校教材,這*是大好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朱熹編蒙書,葉聖陶給中小學生編《國文》,狄更斯有《寫給孩子的英國史》,布羅代爾為法國中學生寫《文明史》,都是例證。這些書,受惠的主要不是學術界而是普羅大眾。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三國史話》也很好。很多非專業人士因為讀過《三國演義》或看過影視劇,自以為對三國很熟悉,其實真未必。讀讀這本史話,至少可以澄清一部分小說或影視劇裡的錯誤。不僅如此,呂思勉老先生雖然畢生治古代史,但他絕非那種書齋裡的老夫子,他年輕時新派的很,還在報紙上寫偵探小說。《三國史話》同樣是他“玩”出來的,所以,他大可以在書中以古諷今、借題發揮,大有“漁樵閑話”的風致,也頗見出他雖為書生卻不輸於政治家的見識和謀略。

    ——豆瓣網友danyboy
     
    內容簡介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從史書記載和文學記載的觀點。本書文字流暢,是一部難得的三國普及讀物。


    白立超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三國史話》,了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三國史話》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三國史話》精髓,形成獨特認知和洞見。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白立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黃樸民、梁濤先生。現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師。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著作《出土文獻與古書的反思》。主持2015年度*青年基金“漢晉政治與《尚書》今古文學研究”項目、2014年度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出土文獻與《尚書》新探”項目、西北大學科學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秦漢政治與古文《尚書》問題研究”項目等。榮獲2015年度陝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獎三等獎。

    目錄
    《三國史話》導讀/001
    楔子/017
    宦官/020
    外戚/027
    黃巾/034
    歷史和文學/042
    後漢的地理/044
    董卓的擾亂/049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058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068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074
    赤壁之戰的真相/083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092
    替魏武帝辨誣/102

    《三國史話》導讀/001


    楔子/017


    宦官/020


    外戚/027


    黃巾/034


    歷史和文學/042


    後漢的地理/044


    董卓的擾亂/049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058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068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074


    赤壁之戰的真相/083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092


    替魏武帝辨誣/102


    從曹操到司馬懿/110


    替魏延辨誣/116


    姜維和鐘會/123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129


    司馬懿如何人/134


    司馬氏之興亡/139


    晉代豪門鬥富/143


    附錄


    後漢亂源與三國始末/148


    袁曹成敗/162


    論魏武帝/167


    曹嵩之死/170


    關羽欲殺曹公/172


    孫策欲襲許/174


    邊章、韓遂/177


    張純之叛/179


    諸葛亮南征考/181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186


    李邈/190


    姜維不速救成都/192


    馬鈞/194


    三國之校事/196


    魏氏衰亂/200


    蜀魏之亡/207


    孫吳之亡/218

    前言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三國史話》自從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喜愛、經久不衰呢?我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選題經典,涉獵廣博。
    呂思勉先生選取了中國民眾關注的三國歷史,自然讀者群非常廣。中國人為什麼對三國的歷史情有獨鐘呢?這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密切相關。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楔子》中指出:“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的鬥爭為主線,在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當然對具體的人物事件進行了文學的處理。這對普及三國歷史的基礎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呂思勉先生說:“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由於《三國演義》中夾雜了中國人喜歡的兵法韜略等,談三國甚至被認為是韜略智慧的像征。當然由於《三國演義》獨特的文學處置,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美化、丑化等,往往對非歷史專業人士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歷史學家依據可靠史料對人們習以為常的種種謬見進行糾偏,自然會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引發的社會效應也會更廣泛。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三國史話》自從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喜愛、經久不衰呢?我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選題經典,涉獵廣博。

    呂思勉先生選取了中國民眾關注的三國歷史,自然讀者群非常廣。中國人為什麼對三國的歷史情有獨鐘呢?這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密切相關。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楔子》中指出:“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的鬥爭為主線,在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當然對具體的人物事件進行了文學的處理。這對普及三國歷史的基礎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呂思勉先生說:“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由於《三國演義》中夾雜了中國人喜歡的兵法韜略等,談三國甚至被認為是韜略智慧的像征。當然由於《三國演義》獨特的文學處置,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美化、丑化等,往往對非歷史專業人士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歷史學家依據可靠史料對人們習以為常的種種謬見進行糾偏,自然會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引發的社會效應也會更廣泛。

    《三國史話》屬於發散性思維的書寫。如講到宦官,對人們普遍認識中的宦官進行糾偏。我們對宦官的主要印像就是明朝那些著名的宦官,而且將宦官等同於閹人,其實不然。呂思勉先生對宦官進行追本溯源,從文字學、經學的角度進行論述,引用《禮記》中的《曲禮》《文王世子》《王制》等篇章,論證三代時期的“宦”其實就是那些懂得專門知識技能的人,在機關中學習的公務員,並對宦的古義歧義進行了解釋:“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裡,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面說,就是學。”到戰國時期,養士之風興盛,那些“在貴族家裡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這些舍人、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

    宦官從東漢光武帝之後纔全用閹人,那閹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呂思勉區分了古代的刑與現代的刑,從本義講起:“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並解釋了這種懲罰方式其實是從古代族與族之間的戰爭懲罰戰俘而來,後來引入到本族的治理中。呂思勉先生引用《周禮》中的六官、五刑思想,對閹割之刑罰隻針對男性及男性閹人為什麼會備受帝王貴族的青睞進行了解釋:“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內室裡要用閹割過的人。”而在集權社會中,皇帝居於權力的,往往難以相信任何人:“在歷史上,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隻有宦官,是關閉在宮裡,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家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的。”同時,宦官也樂於奉承皇帝,甘願做皇帝的奴僕,“而且隻有奴僕,本無身份,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宦官》一篇短短四千字,梳理了宦官發展的簡史,涉及的經書包括《儀禮》《周禮》《論語》,而歷史跨度更是從遠古時期、三代、戰國、秦漢、隋朝以及清末慈禧時期。讓人不禁贊嘆呂思勉先生說理如此清晰,知識如此浩博,講起中國歷史如此興趣盎然。

    同樣,在《外戚》《黃巾》中也展現了呂思勉先生深厚的史學功底。在《外戚》篇中講道:“凡是和我們有血統上的關繫的,都謂之戚。”“從父繫家庭成立以來,父親一方面的親屬和我們是一家人,母親一方面的親屬卻是兩家人。夫妻之間,妻是住在夫的家庭之內的,夫的家就是妻的家,妻的家卻不是夫的家。凡在家庭團體以外的人,古人都於其稱謂之上,加一個外字,以示區別。”“親戚分為兩種:一種是父繫時代自己家裡的人,後世謂之宗室。一種是母親家裡或者妻子家裡的人,後世謂之外戚。”這就是外戚的由來。呂思勉先生又結合漢初的分封同姓王以及呂後專政等歷史現像,讓外戚問題更形像化。結尾處聯繫到制度建構的問題,而不僅僅將外戚問題停留在表面化的反思與批判,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當一種制度的命運未至滅亡的時節,雖有弊病,人總隻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這制度不好。譬如我們現在,天天罵著奸商,卻沒人攻擊商業制度一樣。”

    《黃巾》一篇,呂思勉先生卻是在講道教,五鬥米道,對道家與道教進行區分,介紹黃老之術,並且講到漢代非常流行的五德終始學說,尤其是結合不同時期的宗教對漢代道教的三種不同傾向進行比喻,尤為精闢,非有廣博知識難以有如此恰當的比喻,通透的解釋:“須知宗教是有這三種。一種是在小百姓面上做工夫,而想煽動了他們,以圖大事的,如近代洪秀全所創的拜上帝教便是。一種亦是在小百姓面上做工夫,確有些勸人為善的意思的。如波斯的摩尼教,在唐朝時候曾經輸入中國。後來被唐武宗禁止了,然而到宋朝時候,人民仍有信奉它的。其教徒都不喫肉,而且還要互相救濟,所以多有致富的,能維持一部分的信仰。還有一種,則是專和上、中流社會中人交接的。如在距今十餘年以前,風行一時的同善社就是。這三件年代比較近的事,恰好和漢末的張角、張魯、於吉做一個比喻。”

    正如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言:“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獲者,吾未聞有第二人。”其讀書涉獵之廣,在這些篇章中可見一斑。

    2.大處著筆,見解獨到。

    《三國史話》所談的都是三國時期重要的話題,大氣磅礡而不失精深。這與傳統的三家村老儒饾饤之學不同,更異於當今學界流行的碎片化史學。《三國史話》涉及董卓、曹操、袁紹、劉備、孫權、司馬懿、魏延、姜維和鐘會等重要人物,尤其關注曹操;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宦官、外戚、黃巾、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荊州等問題。這些人物和這些事件纔是整個三國時期的核心,我們試想這段歷史抽出這些主干,必將索然無味,讓人昏昏欲睡。如呂思勉先生在《赤壁之戰的真相》中明確指出:“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事的關鍵。倘使當時沒有這一戰,或者雖有這一戰而曹操又勝了,天下就成為統一之局而不會三分了。所以這一戰,實在是當時分裂和統一的關鍵。”

    在具體的篇章布局上來講,《三國史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楔子》《歷史和文學》說明選題“三國史”的意義,尤其多次提及與《三國演義》千絲萬縷的聯繫;《宦官》《外戚》《黃巾》《後漢的地理》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書寫,其中宦官、外戚、黃巾軍是形成三國歷史的緣由,呂思勉先生稱之為“三大亂源”。在具體的書寫中,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對每個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三國歷史精彩之處就是接連不斷的戰事和時時湧現出的各種英雄豪傑,在深入講述三國史事之前,又對東漢的地理進行了簡單梳理,從地理位置上指出三國實力差異:“後漢的十三州,大小是極不相等的。小的如青州、兗州,不過現在山東省的一半。大的如揚州、益州,都要包括現在的好幾省。這是因人口多則設治密,而當時的南方還未甚開發之故。所以翻開讀史地圖來看,吳國的地方並不小於魏,而實力卻遠不如魏,就是為此。”呂思勉先生不僅就地理而談地理,對上古到三國時期的地方管理制度也進行了詳細說明,並指出東漢的地方割據與刺史制度、州牧制度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進行了六章的鋪墊之後,呂思勉先生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別就董卓之亂、曹操崛起、曹操迎漢獻帝、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魏晉鼎革等問題進行逐一講述,當然呂思勉先生的講述並不是一般簡單的陳述,尤其是與我們一般意義上依據《三國演義》所了解的三國史完全不同。他主要依據史書《三國志》,通過史料的深入辨析,對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呂思勉先生在《楔子》中就談到他寫此書的目的,並不是完全為了普及歷史知識,而是為了糾正過去的由於《三國演義》給大家造成的錯誤歷史人物評價:“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的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們從《赤壁之戰的真相》《替魏武帝辨誣》《替魏延辨誣》的篇名中就能夠看出來。如在《替魏延辨誣》中指出:“三國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來用不著我來講。我現在所要講的,隻是向來大家弄錯之處,我想要來矯正矯正而已。”他根據史料進行合理推測,認為諸葛亮死後,蜀國軍隊中魏延堅決主張伐魏,而楊儀、費祎主張退兵,終蜀國軍隊發生內訌,而魏延雖然勇敢,但是兵力有限,寡不敵眾,終敗死,而魏延謀反降魏當為羅織的罪名而已。

    《三國史話》的許多見解時至今日仍不過時,所以學者認為此書是易中天《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在寫作《三國史話》時,呂思勉先生通過廣泛征引古籍、仔細考據,提出了很多具有創造性的觀點。如對《赤壁之戰》的敘述中,呂思勉先生對孫權為何願意與劉備聯合抵抗曹操的原因進行敘述,他認為“讀史的人,都給‘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兩句話迷住了,以為曹操是當然要抵抗的,其中更無問題。殊不知這兩句乃是周瑜口裡的話,安能作為定論?何況照我所考據,曹操確繫心存漢室,並非漢賊呢?然則孫權決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魯肅等力勸孫權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呂思勉先生根據《三國志》的《張昭傳》《魯肅傳》以及注文,結合孫權稱帝將首功歸於周瑜,又對張昭說出:“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據此可見孫權自立之心早已有之。當然,對赤壁之戰的結果來看,勝敗非常明顯,但是呂思勉先生認為從戰理上來講,“赤壁之戰,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未見得有何必勝的理由。”這是非常中肯,沒有任何為勝利者歌功頌德的意味。因為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不僅僅是吳國內部周瑜、魯肅之外的那些主降派大臣認為孫劉聯軍並非曹操的對手,而且天下大多數人也這樣認為,比如勸劉琮投降的傅巽就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於是劉琮舉荊州投降曹操。

    當然,呂思勉先生也不唯《三國志》馬首是瞻,如在《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一章中,在辨析曹操攻打陶謙的原因時,他並不贊同《後漢書》和《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要報父仇的講法,而是綜合兩本史書的記載,給出了曹嵩避難瑯玡的原因,同時指出曹嵩為陶謙的部將所殺,而非陶謙。所以“曹操聲言向陶謙報仇,理由並不充足。不過師出無名,以此作一個借口罷了。可見得當時用兵的人,論其實際,無一個不意在擴充地盤了”。雖然呂思勉先生通過旁征博引,條分縷析,對一些重要史事都進行重新解讀,但是面對史料闕如,卻不妄下結論。如在面對陳宮、張邈為何反叛曹操,雖然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事件,但是隻能付之闕如了。他根據史料征引,即使相信曹操的確殺了呂伯奢一家人,說出了“寧我負人,無人負我”的話,但是陳宮的確此時並不與曹操一起,《三國演義》的確是演義,而非史事。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歷史上有許多事情,其內幕是無從知道的。”這是歷史學家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嚴謹態度。

    《三國史話》中的亮點和見解,就是呂思勉先生不厭其煩,不惜筆墨,用了多達三分之一篇幅為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從不同層面正名;從篇目上看,《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曹孟德移駕幸許都》《袁紹和曹操的戰爭》《赤壁之戰的真相》《替魏武帝辨誣》《從曹操到司馬懿》,16篇中竟有多達6篇是關於曹操的敘述。呂思勉先生根據史料,以一個歷史學家嚴謹的態度對曹操以及與曹操相關的史事進行敘述與辨析。其實,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當我們認為曹操是奸相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會相信曹操自己的話,而更願意相信他的對手所說的話,如周瑜講到曹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隆中對》說:“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這似乎已經成了我們的常識。但是呂思勉先生明確指出:“就說曹操的成功,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多大的關繫,也是一個不正確的見解。試問當時因曹操挾天子而歸順他的,到底是哪一個?劉備、孫權不就是明知其挾天子而還要和他抵抗的麼?然則曹操的所以不可與爭鋒,還是擁百萬之眾的關繫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關繫小。曹操所以能有相當的成功,還是因其政治清明,善於用兵,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沒有多大的關繫。”呂思勉先生推翻了這個陳見之後,他並沒有否認迎漢獻帝於許都對曹操的重要意義,並未因此而走向:“所謂皇帝,在事實上如其略有可以利用之處,想做一番事業的人還是要利用他的。這不過是政治手腕的一個方便,以利用為便則利用之,以推翻為便則推翻之罷了。……到曹操平定兗州之後,要出來收拾時局,這時候的形勢,利用漢獻帝卻比推翻漢獻帝便利些。”所以,曹操迎漢獻帝還是出於政治目的,而非其他。但是從其他諸侯割據對待漢獻帝的態度來說,曹操的確還是有遠見的,這從董昭極力促成此事就可以看出,而董昭並非曹操的謀臣,因此呂思勉先生評價道:“而要想大局安定,總要就有實力的人中揀其成氣候的而幫他的忙。這是從來的英雄所以能得人扶助的原因。”並引用大思想家王陽明的話評價曹操:“莫要看輕了豪傑。能做一番大事業的人,總有一段真摯的精神在內。”對曹操纔略、性情的贊嘆溢於言表。

    在《替魏武帝辨誣》這一篇中,開頭便講:“我現在,要替一位絕代的英雄辨誣了,這英雄是誰?便是魏武帝。”“絕代英雄”這正是呂思勉先生對曹操品格的判斷。呂思勉先生主要依據曹操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己亥日發布的一道命令,即《己亥令》。通過曹操的自述對其一生的重要事件進行評述,以此來評價曹操的為人,如舉出其中指出的兩個問題:“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這正和後世的軍閥務求擴充軍隊,以增長自己權力的相反。分裂時代的爭鬥,其禍源都是如此造成的。其(二)他老老實實說:我現在不能離開兵權,怕因此而受禍,不得不為子孫之計。又老老實實承認:想使三個兒子受封,以為外援。”曹操如此袒露心跡,呂思勉非常贊賞:“這是歷來的英雄,從沒有如此坦白的。天下唯心地光明的人,說話能夠坦白。”
    在線試讀
    楔子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閑書。雖然是用以消閑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繫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了,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繫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了,記得了,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了,記得了,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了。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鋻。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楔子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閑書。雖然是用以消閑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繫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了,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繫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了,記得了,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了,記得了,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了。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鋻。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隻是一點拋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後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面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予教正。


    宦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然則後漢的禍源,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歷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經被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厲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作了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裡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纔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了。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作《禮記》。《禮記》的篇是《曲禮》,《曲禮》裡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


    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裡又有一篇,喚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縱在教會手裡。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裡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辭,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歷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喫。喫了,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作《王制》。《王制》裡有一句說:“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出去,打了勝仗,回來卻在學校裡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了。古書上說學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它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麼?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偽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裡,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面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