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新聞傳播出版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陳向陽,陳彧 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新聞采訪與寫作 
    【出版社】文彙出版社 
    【ISBN】97875496089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608935
    作者:陳向陽,陳彧編著

    出版社:文彙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

    編輯推薦
        《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集)》編著者陳向陽、陳。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晚報記者們發現和傳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體時代,晚報記者充分發揮紙質媒體的傳統優勢,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好故事,還通過故事為讀者提供各種有深度和高度的觀點。如,姚麗萍《關注大多數人“夢想”》、晏秋秋《抓住“牛鼻子”衝到底》、王蔚《人物報道要傳遞好“正能量”》、曹剛《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殷健靈《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宋寧華《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彰顯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中的思想情懷;俞亮鑫《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瀋敏嵐《說出市民“*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深層原因”》、錢勤發《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導向……《記者的故事》展示了晚報記者對“好故事”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影響讀者的思維、觀念和意識,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好故事”中的思想。 
    內容簡介
         《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集)》編 著者陳向陽、陳。

         這是繼《記者的功力》後的又一本新聞采訪感言 集。《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集)》記 錄了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2年,在新民晚報發表的新 聞稿件中優秀作品作者的采寫自述和點評。每一篇自 述講述了新聞作品背後的故事,或經歷、或思考、或 體會,有感動,有喜悅,有遺憾。每篇作品像一顆顆 珍珠,它串聯起來就如一個項鏈,展現了作為上海主 流媒體的新民晚報近四年間新聞采訪所走過的路途, 映襯了一定時期時代的歷史印跡,具有傳播的可讀性 。同時,該書又是新聞從業人員思想與業務的成果記 載,190多篇感言有兩組成:每篇記者自述後,有專 家點評。故事中見思想,見知識;點評中顯觀點,顯 文采。
    目錄
    講好故事(序)
    2000年7月
    捕捉別人沒寫過的事
    《本市失智老人超過18萬》感言
    政策即可,你可別慢慢地走
    《家電“以舊換新”該怎樣操作》感言
    一篇團隊合作的稿子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
    《“神女”沾上婚外情,“灶王”竟跳現代舞》感言
    “抓瞎”,還是“瞎抓”
    《放松心情(在學海中遊泳》》感言
    讓“熱”新聞“冷”下來
    《“粗放管理”危害城市安全》感言


    講好故事(序)

    2000年7月

    捕捉別人沒寫過的事 

    《本市失智老人超過18萬》感言

    政策即可,你可別慢慢地走

    《家電“以舊換新”該怎樣操作》感言

    一篇團隊合作的稿子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 

    《“神女”沾上婚外情,“灶王”竟跳現代舞》感言

    “抓瞎”,還是“瞎抓” 

    《放松心情(在學海中遊泳》》感言

    讓“熱”新聞“冷”下來 

    《“粗放管理”危害城市安全》感言

    要“猛料”,更要客觀

    “閔行蓮花河畔景苑倒樓事件”報道感言

    調動積累客觀分析

    《“黑白”人生,美好歌聲》感言

    兩條短信引出兩篇“獨家”

    《行人過街遭鋼彈射中太陽穴》等感言

    “起、承、轉、合” 

    《今天,我為太陽狂》感言

    起個好標題事半功倍 

    《“主旋律”電影也是,功夫片”》感言

    突破後視鏡思維

    《“父親骨子裡就有三毛情結”》感言

    一定要聽各方說法 

    《依法解開一個個動遷“死結”》感言

    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 

    《量入為出,每日數次方便都屬正常》感言

    平時積累注意觀察 

    《“私房影院”給電影市場出了難題》感言

    一個團隊的力量,成就一次後發制人 

    《男童12樓摔落花壇砸出2個坑》感言

    一篇醞釀了半個月的獨家搶發 

    《上海小貝貝一歲就救人》感言

    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繞行地球一圈,隻是等一圈》感言

    體育記者也可以是預言家 

    《一個叫人驚愕的數字》感言

    踩準步點搶新聞 

    《三大保障房基地房源探秘》感言

    善於新聞選題的二次提煉 

    《托福考生年齡進入“1”時代》感言

    在不可能中尋找突破 

    《一戶人家擠進十幾名果敢邊民》感言

    如何給主旋律大片找錯 

    《主演有點胖編史有差錯》感言

    讓專家不講論文講故事 

    《新中國出臺的部法律:<婚姻法>》感言

    “鐵腳板”跑出來的文章 

    《復興中路上垃圾在“裸奔”》感言

    廣交朋友積線索做深做透寫新聞 

    《眾家妨上繳黨費》感言

    記者的“膽”與“識” 

    《清澈小河僅10天變黑發臭》感言

    不在現場如何重塑現場 

    《累了,餓了,倦了,失望了》感言

    多問一句,問出獨家新聞 

    《23年前的建議“挽救”了外白渡橋》感言

    為上海傳承歷史文明而嘔心瀝血 

    《老城廂百年老宅岌岌可危》感言

    新聞記錄生活新聞介入生活 

    《貝貝趕路千裡赴會小哥哥》感言

    統一命題的自選答卷 

    《長江隧橋:高科技化解道道難題》感言

    在險灘內繞過礁石覓寶 

    《讓正常民族宗教活動祥和有序’感言

    錢學森報道的“前世今生”

    《從上海啟程出國專程回上海結婚》感言

    3個理由預言一個“朝陽產業”的誕生可能

    《從“自家人托老所”到80後“助老明星”》感言

    一次“意外”獲批的“采訪申請”

    《屋空著心滿了》感言

    條線記者如何為條線“代言” 

    《火車票到底提前幾天能買》感言

    體現特色,用心與圖片“配合”

    《耕種“蔚秀園”雕畫“葫蘆夢”》感言

    社區新聞未必“婆婆媽媽” 

    《外企員工一樣有“娘家人”》感言

    善於問和總結 

    《少兒選秀試鏡全程貓膩多》感言

    宋寧華好“布料”還是要做“長衫”

    《社區巴士能否彌補“兩公裡”空白?》感言



    2010年

    抓住“牛鼻子”衝到底

    “征詢制”連續報道感言

    每條新聞線索都要“嚼一嚼”

    《一土方車司機大膽揭黑幕》感言

    人脈+影響力一獨家報道 

    《我是世界隻為奪冠而來》感言

    回避復雜問題的歷史背景 

    《無主架空線,先告知後清理》感言

    選準合適的“發射窗口” 

    《奔忙兩年幫弱勢群體討公正》感言

    民生新聞需要“整合營銷” 

    “家電熱線”組合報道感言

    “年終報道”:找觀點出思想 

    《2009,那些令人關注的熱點事》感言

    新聞也是缺憾的藝術 

    《她能辨別出上海幾乎所有的鳥鳴聲》感言

    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從住房到廠房,他兩次為世博讓路》感言

    找漏鬥反思維尋亮點為讀者 

    《新老交相輝映  中外各領風騷》感言

    提綱提問編排巧寫 

    《說舊友滿腔溫情》感言

    猴子跳躍泡沫

    《上海學子11年“愛的守護”》感言

    喫透政策搞清對策

    《閘北區率先試行“拆落地改造”方案》感言

    關注大多數人的“夢想”

    《“虎壽星”一生坎坷依然優雅》感言

    為世博園藝高科技新技術做“翻譯”

    《世界“植物牆”將亮相世博會》感言

    “雷人”深處有問題 

    《孫悟空與白骨精也有情?》感言

    走進新農村 

    《搬走垃圾山  新建百果園》感言

    尋找讀者感興趣的話題 

    《滬“降糖稻”有望節後開播》感言

    一篇稿件寫完不能畫上句號 

    《蔣洪委員:省級財政透明度一年僅進步0,16分》感言

    “規定動作”也可“自成套路”

    《兒子闖大禍,政府暖我心》感言

    寫人物,真情話語纔能令人感動 

    《今天,她為捐骨髓放棄考博》感言

    發揮關繫網作用  主動與時間賽跑 

    《你等車時排隊了嗎?你占“黃座位”了嗎》感言

    一個老朋友與一條“獨家” 

    《鋪就鮮菜上桌“後1公裡路”》感言

    把問題“問”到“點子”上 

    《交通隔離欄“修不好”誰之責?》感言

    在崇高主義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 

    《做好我們的工作,是對逝者好的安慰》感言

    釋放報道的新聞磁性

    《礦領導隻抓進度不講安全》感言

    新聞人物的“再利用” 

    《過赤道,隊伍排出“cplina"造型》感言

    如何讓昔日的風雲人物再“火”一把

    《彩票亭來了女主人》感言

    想明白公眾關注的到底是“哪幾條”  

    《6層內新住宅太陽能熱水繫統》感言

    溫“故”知“新”遠近 

    《參展聖路易斯萬博會文檔》感言

    多方求證還原完整情節

    《九亭老翁敲開兩灣城“家門”》感言

    把“細節隱語”告訴讀者

    《高科技與自然要“心靈聯接”》感言

    手中無證心中有“證”

    《百年前世博會中國館影像栩栩如生》感言

    用逆向思維寫“明星人物”

    《成長很低調熱愛世博之情依然高調》感言

    大派對更是大學堂 

    《“清潔法案”還城市優雅潔淨》感言

    生活中多留心采訪中多用心

    《常德路南北緣何兩副,面孔”》感言

    加些作料把“冷飯”炒出新意

    《“背包客”流動銷售假海寶》感言

    拉家常說真話出感情顯精神

    《“老藥工”西北奉獻五十載》感言

    從“天坑”采訪看媒體的自我反省  

    《“天坑”現像為何頻頻被誤讀?》感言

    把歷史和“新”聞對接起來 

    《百年中國世博船模何時能“回家“》感言

    李曉清  人物報道不單單寫人的故事   

    《“散養”雙胞胎  多份自由多個伴》感言

    帶著“課題”到世博園區找答案

    《國外跳蚤市場經驗可否借鋻》感言

    采寫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3桌鴻門宴,4位白娘子,煩不煩?》感言

    到現場去就有獨家 

    《非常一周》特別報道感言

    賽跑:與時間與同行與自己

    《爭分奪秒在泥石流廢墟裡救人》感言

    “打磨”稿子之艱苦 

    《40℃火燒天幫媽媽做保潔》感言

    細心捕捉用心感悟悉心開掘傾心寫稿

    “牙買加樂手馬爾什繫列報道”感言

    一手撿西瓜一手“藏”西瓜

    《他從家裡叫來一部凱迪拉克幫忙》感言

    市委書記的“報料”同樣動人

    《少了顆門牙的微笑同樣動人》感言

    從“印像不好”中找“好新聞”

    《12小時連軸轉一上午出車6次》感言

    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 

    《陳光標:做好事就要讓大家知道》感言

    小人物承載大情懷 

    《達人秀舞臺下同樣感人的“豬”》感言

    新聞是“搶”出來的也是“等”出來的

    《市人大,專題首問”市政府》感言

    八千裡路雲和月  為寫一篇重頭稿

    《各地綠葉萊免費進場》感言

    聚焦熱點先人一步 

    《普查員門外等候對方“洗澡”兩小時》感言

    早起的鳥兒有蟲喫

    《幫這樣刻苦優秀的孩子,值得》感言

    未雨先綢繆慢工出細活

    《志願服務不停世博精神接力》感言

    為了那一些幕後的細節 

    《為了那一絲飄渺的夢想……》感言



    2011年

    弘揚真善美晚報如何做

    《“救過我的好小囡尋到了!”》感言

    用時間積累感動 

    《自閉癥少年站上校園達人秀舞臺》感言

    一篇由三個“一”引發的報道 

    《買“蘭蔻”攜“獎金”扛“鏡框”》感言

    做一次心靈深處的探訪

    《不踢球的那天,捐腎救母》感言

    放棄搶發換來生動的故事

    《上海小伙不顧病痛合力擒賊》感言

    找個特別稱呼,讓人物活起來

    《“草根經”真能管好百家事》感言

    從一條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的故事

    《還7菜錢“亮”金子般心》感言

    每臨大事有靜氣 

    《赴日本地震報道》感言

    抓選題定方向磨主題 

    《要敢於追求真愛》感言

    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

    《將自家別墅改成閱讀之家》感言

    打破框框讓躺著的字站起來

    “關注違法建築”繫列報道感言

    走進“老城廂”看社會管理“新思路”

    《“3大員”服務新老居民有一套》感言

    采訪一整天,寫來半小時 

    《人在等,世博兩岸輪渡還在審》感言

    成功采訪源於采訪對像對晚報的信任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感言

    新型社區新聞同樣有“賣點”

    《七句海歸婉拒高薪樂當社區義工》感言

    三寫楊兆順,不燒“回鍋肉” 

    《一個楊兆順,一群貼心人》感言

    從“忐忑”到“有底氣”

    恆隆廣場“LV箱”拆違報道感言

    “好嫂嫂”給我上一堂新聞課 

    《從,新嫂嫂”到“好嫂嫂“照料智障小叔28年》感言

    說出市民“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深層原因” 

    “中國旅遊目”繫列報道感言

    想方設法進現場搶先機後不戀戰

    “長江中下遊洪災特別報道”感言

    擬一份好的采訪提綱至關重要

    “赴四省采訪南方大旱”感言

    細節準確纔有感染力

    《他被任命為蘇區首任國家銀行行長》感言

    與優秀采訪對話是一次“道德洗禮”

    《孝女王祚芳精心侍奉三老》感言 

    挖掘戲劇人生寫就生動故事240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言

    親身體驗纔能出好文章 

    《不愛裙裝愛泳裝》感言 

    “軋鬧猛”中如何“換視角” 

    《跳水之美  令人心醉美中之患  令人心痛》感言

    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  2盯

    《他說:我還是到炮兵學校當個教練吧》感言

    細致觀察纔能展現細節

    《每隔幾步就有裹滿泥漿的鞋子》感言

    “報網互動”更勝~籌 

    《說起午飯,滬上自領有點煩》感言

    “走出來”的監督報道更有底氣

    《高架橋頻遭,超高”聞關傷不起’感言

    詮釋業主“主人翁意識”

    《“獨立賬本”解維修金尷尬》感言

    走實地訪居民找答案 

    《民管服務社舊裡來“當家”》感言

    “晚報情結”換來了獨家新聞

    《“慈善爺爺”繫列報道》感言

    到一線纔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 

    《“先天不足”制約免費放行》感言

    關注細節和現場感

    《簽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履約》感言

    腳踏實地采訪

    《一張訂單挖來“桶金”》感言

    把采訪對像放在心間

    《離婚了我也守你一輩子!》感言

    中國式直接選舉的“選民觀察”

    《每個代表都應有一兩個“履職亮點”》感言

    做足功課理清思路

    《“人耳鼠”是真實科研成果》感言

    平凡之中覓得亮點 

    《“來滬黨員工作室”之光聯起村民心》感言

    走下去,記錄真實的聲音

    《是不是人纔,市場說了算》感言

    空麻袋也能背出“民生米”

    《為把優質放心肉端上餐桌》感言

    一場“馬拉松式”的采訪 

    《弄堂裡的足球老人家的回憶》感言

    尊重每一次“現場”的機會

    《一張中學畢業證書62年後找到“家”》感言

    獨家新聞是“孵”出來的 

    《住院7年的病人微笑出院》感言

    “時間差”也能抓“獨家”

    《湄公河執法艇何時下水護航7》感言

    感同身受責任在心

    《小哥倆雙雙重病盼,雪中炭》感言

    感動來自真實感傷來自遺憾

    《此生的上下追求》感言

    “飛天一吻”,讓我寫過癮

    “天官”和“神八”重大報道感言

    微博時代,做好采訪也要“走基層”

    《工地內搭房種菜開墾“農莊”》感言



    2012年

    從大主題中找“小入口”

    《制售“黑氣”謀利安全隱患頻現》感言

    多尋找“適時”的故事

    《好孩子,不能讓你聽不見》感言

    精心策劃深入調查後的發言

    《申城大型車頻頻闖禍頑癥為何難治》感言

    “雷區”裡小心翼翼“安全生產”

    《“鄰家媽媽”三心換來上訪戶交心》感f

    探尋~則消息的深度與厚度

    《黃浦區50多官員旁聽“依法行政”》感言

    小議微博時代熱點新聞事件報道

    《冰箱門關不上,門的錯還是用得錯》感言

    采之愈深寫之愈透

    “浦東合慶鎮村民自治繫列報道”感言

    N次采訪濃縮成千字文

    《讓每顆心萌發成功的種子》感言

    在積累中求新求變

    《“民生一諾”,如何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感言

    跟反扒行動抓“細節”

    《鎖定嫌疑人擒獲一瞬間》感言

    仔細鋻真偽深談建信任

    《搭車千裡回家路上感悟“信任”》感言

    人物報道也要講究時效時機

    《上海環衛工今年上春晚》感言

    一篇“絕處逢生”的報道

    《食品之“?”盼權威解答》感言

    選個恰當的發表肘機

    《“吳金根路”:奉獻贏得尊重》感言

    繫列報道要突出亮點

    《~個考生何時能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感言

    今天,我不跟你講“正題”

    《賈秀全、高洪波你們在哪裡》感言

    善於梳理“復雜問題”

    《修復一部影片需要8道工序》感言

    批評稿要力爭“八面玲瓏”

    《寒假作業能

    前言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 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 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 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 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 多精彩的采訪故事。
    新聞是敘述的藝術。人與人的關繫,眾生對事業 的追求、對生活的態度、對情感的 渴望,構成了新聞的本質內核:故事,這也是記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民晚 報的前輩們把“飛入尋常百姓家”確定為編輯方針, 幾代晚報人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 與“尋常百姓家”有關的故事呈現給我們親愛的讀者 。講故事已然成為晚報的特色之 一。今天的晚報人正將具有84年歷史的新民晚報文脈 予以傳承,並與時俱進“講 好故事”,無疑是我們提升新聞宣傳影響力、傳播力 的基本立足點。
    “講好故事”,既為講“好故事”,也為“講好 ”故事。前者立足故事內容,後者意在表 達形式。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 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 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 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采訪感言 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 多精彩的采訪故事。

         新聞是敘述的藝術。人與人的關繫,眾生對事業 的追求、對生活的態度、對情感的 渴望,構成了新聞的本質內核:故事,這也是記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民晚 報的前輩們把“飛入尋常百姓家”確定為編輯方針, 幾代晚報人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 與“尋常百姓家”有關的故事呈現給我們親愛的讀者 。講故事已然成為晚報的特色之 一。今天的晚報人正將具有84年歷史的新民晚報文脈 予以傳承,並與時俱進“講 好故事”,無疑是我們提升新聞宣傳影響力、傳播力 的基本立足點。

         “講好故事”,既為講“好故事”,也為“講好 ”故事。前者立足故事內容,後者意在表 達形式。

         新聞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好故事”彰 顯什麼“思想”?現在有一個詞叫“正 能量”。可以說,傳遞了“正能量”的,就是“好故 事”。這是好新聞的要義,也是好的新 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新聞講“故事”不是目 的,目的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社會 主流形態的“思想”。新聞意義上的“故事”,必須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高尚的社 會價值品位;這些“故事”必須是真實的,遠離虛構 ;這些“故事”還要有內涵,“故事”不 過是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意義”。就是說,作為 新聞“故事”的“轉述者”,記者、編輯 不僅要找到“故事的出處”,還要找到“故事的意義 ”。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晚報記者們發現 和傳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 體時代,晚報記者充分發揮紙質媒體的傳統優勢,不 僅為讀者提供了好故事,還通過故 事為讀者提供各種有深度和高度的觀點。如,姚麗萍 《關注大多數人“夢想”》、晏秋秋 《抓住“牛鼻子”衝到底》、王蔚《人物報道要傳遞 好“正能量”》、曹剛《英雄,也是一個有 血有肉的人》、殷健靈《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 》、宋寧華《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 物》,彰顯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中的思想情懷;俞 亮鑫《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 播》、瀋敏嵐《說出市民“想說的話”講透事件“ 深層原因”》、錢勤發《細細辨別真話、 大話、過頭話》,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導向……《記者 的故事》展示了晚報記者對“好故事” 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影響讀者的思維、觀念和意識, 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好故事” 中的思想。

         “好故事”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有一 個怎麼“講”的問題。新聞工作者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的倡導者、傳播者、推動者和 實踐者。一條好新聞,給受眾基 礎的也是“搶眼”的愉悅就在於:“故事”在這裡 。因為,新聞活動本身就是由一些生 動活潑的故事構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好故事 ,說到底就是采擷那些剛剛發生的 有生動的情節和細節的新聞事實,並經過精心編輯加 以報道。通過“故事”的情節、人 物、事件敘述、描寫、展示,來反映多姿多彩的社會 生活。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晚報記者們 “講故事”的能力和激情。如,薛 慧卿《走下去,記錄真實的聲音》、潘高峰《到一 線纔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講述 的深入現場抓新聞的收獲;邵寧《三寫楊兆順不燒“ 回鍋肉”》、魯哲《捕捉別人沒寫過的 事》表達的是人物采訪的快樂;吳強《記者的“膽” 與“識”》、夏琦《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 抒發的是鐵肩擔當的情懷;金志剛《善意批評讓被批 評者歡迎》、王文佳《暗訪報道也可 有趣》體現了批評報道重在建設性的思路;陳正寶《 “綠葉”也能開成“秀美的花朵”》、姜 燕《擬一份好的采訪提綱至關重要》、李欣《從一條 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故事》、董純 蕾《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陳浩 《生活中多留心,采訪中多用心》展 現了在不同采寫過程中的閃光點……《記者的故事》 ,呈現了晚報記者“言以足志,文以 足言”的故事。

         講好故事,體現了一個有責任的媒體基本也是 安身立命的功能。故事在群眾 中。從這本集子的230篇感言中可以看出,新聞工作 者要“講好故事”,首先要到群眾 中去。從範長江提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 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到穆青以 “勿忘人民”激勵青年人,再到“走轉改”提倡“同 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激蕩著新聞工 作者不變的赤子情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民晚 報人更需要堅持“飛人尋常百姓 家”的辦報宗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社 會發展的關節點、抓住群眾的關注點、掌握服務群眾 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 工作,彙聚起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在線試讀
    在“家電補貼政策”公布後,收哪些舊家電有補 貼?舊機怎麼賣和賣給誰?舊 機回收價格怎麼估?價高的新機補貼更多?新機標價 如何防虛高?與節能補貼 能共享嗎?這些都是老百姓想要了解的問題。這種了 解,對於一項政策的實施又 是十分必要的;政策落實得如何,關繫到政府在老百 姓心中的形像。報道體現了 這樣的思路,並開掘展開。
    這篇報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報道的全面性和貼 近性。可以說這是一個問題 的兩個方面,“全面”就要“貼近”,但有時全面了 ,有時也會遠離“貼近”與老百 姓的實際需求遠了;報道要堅持在“貼近”下的“全 面”,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篇 報道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上,把群眾生活中有關“以 舊換新”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 行了梳理,然後歸類進行“跟蹤”報道。文章分別傳 遞了有關權威人士的“解答”, 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力。(陳向陽) 一篇團隊合作的稿子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屠仕超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這篇稿子,刊登 在6月20日頭版頭條,稿子的成 功,離不開團隊合作。《周易》有句話,“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的團隊不僅 僅隻有兩人。
    6月19日晚,我和記者陳浩、特約通訊員王愛東 在夜間值班室值班,962288報料庫 裡突然躥進一條線索:當天中午,3名盲人在和平公 園不慎落水,有二名老人奮不顧身將 他們一一救起,並且做好事不留名。看到這條線索, 我立即興奮起來,撥通報料人電話, 對方是一位目擊者。他向我描述整個事件的經過,雖 然繪聲繪色,但缺少當事人的采訪,有 “隔靴搔癢”之感。可目擊者並不知道救人老人的聯 繫方式,隻記得老人姓孫,當時是虹口 區新港派出所將老人送回家。
    采訪一時陷入僵局。這時,王愛東一拍腦袋:“ 我有一個老朋友,他在新港路派出 所……”此語一出,整個值班室頓時興奮起來,陳浩 和我馬上催促老王聯繫派出所。經 過一番周折,派出所終於提供出老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把駕駛員梅麟叫起來,兩人一 起直奔老人家。
    向老人說明來意後,老人十分配合,一五一十把 事件的經過向我道來。老人還說, 自己年輕時在貴州工作,也曾兩次下水救人。整個采 訪進展順利,我回到值班室後,一 氣呵成把文章寫出來。稿子完成後,陳浩和王愛東仔 細看過,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直 到晚上12時,稿子纔終定稿。
    第二天,當班主任王倜看到稿子後比較滿意,但 他指出其中有幾個明顯的筆誤。
    比如,“湖水冰冷”用詞不當,6月下旬申城天氣酷 熱,湖水不會是“冰冷”;再如,老人穿 的是“棉衣棉褲”,不能簡稱為“棉衣褲”,雖然是 “一字之差”,但卻“失之毫釐,謬之千 裡”;另外,原稿中寫道“那一男一女看到有人來搭 救”,王倜將其改為“那一男一女發現 有人來搭救”。既然是盲人,用“看到”一詞顯然不 妥。經過王倜老師的修改,稿子變得 更加精確、簡潔。     在“家電補貼政策”公布後,收哪些舊家電有補 貼?舊機怎麼賣和賣給誰?舊 機回收價格怎麼估?價高的新機補貼更多?新機標價 如何防虛高?與節能補貼 能共享嗎?這些都是老百姓想要了解的問題。這種了 解,對於一項政策的實施又 是十分必要的;政策落實得如何,關繫到政府在老百 姓心中的形像。報道體現了 這樣的思路,並開掘展開。

         這篇報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報道的全面性和貼 近性。可以說這是一個問題 的兩個方面,“全面”就要“貼近”,但有時全面了 ,有時也會遠離“貼近”與老百 姓的實際需求遠了;報道要堅持在“貼近”下的“全 面”,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篇 報道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上,把群眾生活中有關“以 舊換新”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 行了梳理,然後歸類進行“跟蹤”報道。文章分別傳 遞了有關權威人士的“解答”, 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力。(陳向陽) 一篇團隊合作的稿子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屠仕超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這篇稿子,刊登 在6月20日頭版頭條,稿子的成 功,離不開團隊合作。《周易》有句話,“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的團隊不僅 僅隻有兩人。

         6月19日晚,我和記者陳浩、特約通訊員王愛東 在夜間值班室值班,962288報料庫 裡突然躥進一條線索:當天中午,3名盲人在和平公 園不慎落水,有二名老人奮不顧身將 他們一一救起,並且做好事不留名。看到這條線索, 我立即興奮起來,撥通報料人電話, 對方是一位目擊者。他向我描述整個事件的經過,雖 然繪聲繪色,但缺少當事人的采訪,有 “隔靴搔癢”之感。可目擊者並不知道救人老人的聯 繫方式,隻記得老人姓孫,當時是虹口 區新港派出所將老人送回家。

         采訪一時陷入僵局。這時,王愛東一拍腦袋:“ 我有一個老朋友,他在新港路派出 所……”此語一出,整個值班室頓時興奮起來,陳浩 和我馬上催促老王聯繫派出所。經 過一番周折,派出所終於提供出老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把駕駛員梅麟叫起來,兩人一 起直奔老人家。

         向老人說明來意後,老人十分配合,一五一十把 事件的經過向我道來。老人還說, 自己年輕時在貴州工作,也曾兩次下水救人。整個采 訪進展順利,我回到值班室後,一 氣呵成把文章寫出來。稿子完成後,陳浩和王愛東仔 細看過,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直 到晚上12時,稿子纔終定稿。

         第二天,當班主任王倜看到稿子後比較滿意,但 他指出其中有幾個明顯的筆誤。

        比如,“湖水冰冷”用詞不當,6月下旬申城天氣酷 熱,湖水不會是“冰冷”;再如,老人穿 的是“棉衣棉褲”,不能簡稱為“棉衣褲”,雖然是 “一字之差”,但卻“失之毫釐,謬之千 裡”;另外,原稿中寫道“那一男一女看到有人來搭 救”,王倜將其改為“那一男一女發現 有人來搭救”。既然是盲人,用“看到”一詞顯然不 妥。經過王倜老師的修改,稿子變得 更加精確、簡潔。

         王倜將稿子發下去後,編輯吳迎歡將其放在頭版 頭條,但新問題又隨之浮出水面: 缺少一張救命老人的照片,壓不住“臺腳”。王倜趕 緊和攝影部陳正寶商量,攝影部派 出樓文彪前去補拍。這時已是上午10時,搶稿時間緊 張,我趕緊打電話到老人家中, 讓其趕到救人地點和平公園的那個湖旁和我們“ 會師”。

         於是,我作為“向導”,和樓文彪坐著駕駛員李 曉林的采訪車一路狂飆。我們趕到 時,老人果然如約守在湖邊。樓文彪一邊讓老人講述 自己救人的情景,一邊拿出相機 “咔嚓咔嚓”拍攝,一張張生動的照片就這樣記錄下 來。

         回到報社,已是1l時,文章和照片終於配合到一 塊。看著大樣,我們每個人的心 裡都難抑興奮,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文章刊登後,雖然署名隻有“見習記者屠仕超、 記者陳浩、特約通訊員王愛東”三 人,但我們明白,這篇文章的成功離不開整個團隊的 通力合作。能在這樣優秀的團隊 裡貢獻一份綿薄之力,我感到無限的榮幸與光榮。

         點評 一篇報道能否成為頗具新聞價值的力作,采訪是 重要環節。采訪深入細致, 占有的素材多,感人的事跡多,就會激情進發,有寫 作的衝動;提起筆來就會如魚 得水,寫得生動活潑,情景交融。采訪浮於表面,不 深入不細致,材料東鱗西爪,即 使有生花妙筆,也會因材料占有少而常常滯澀;文字 可能華麗,但仍免不了缺血少 肉,空泛蒼白。

         對“下水救人”的事,我們似乎太熟悉了。即便 說,“閉門造車”憑著我們原來 掌握的材料也可“造”得出來,但“造”出來的必然 是與過去大同小異的“見義勇 為”。這篇報道采訪十分認真。

         P6-P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