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尼爾·波茲曼繫列(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新聞傳播出版
    【市場價】
    838-1216
    【優惠價】
    524-760
    【作者】 美尼爾 波茲曼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廣播/電視/電影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237114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711487
    作者:[美]尼爾?波茲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6月 

        
        
    "

    編輯推薦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20年經典暢銷作品。

    《娛樂至死》

    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

    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

    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

    *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童年的消逝》

    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

    成人世界的戰爭、暴力、混亂

    正源源不斷地入侵到兒童世界

    兒童被迫提早成年

    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爾?波茲曼 
    內容簡介
    《娛樂至死》初版於1985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
    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類將會遭受外來壓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童年的消逝》初版於1982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娛樂至死》初版於1985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

    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類將會遭受外來壓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童年的消逝》初版於1982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

    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波茲曼同時指出,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裡,政治、商業、教育等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
    作者簡介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繼麥克盧漢之後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介生態學專業。

    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展出了“媒介即隱喻”的理論。

    波茲曼出版過20餘部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譯者,章艷

    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士,任教於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曾發表、出版論文譯著數篇。

    譯者,吳燕莛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教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
    目錄
    《娛樂至死》
    前言

    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娛樂至死》

    前言



    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童年的消逝》

    序言

    引言

    篇 童年的發明

    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 一覽無餘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 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前言
    《娛樂至死》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娛樂至死》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獨裁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童年的消逝》

    引言

    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所看不見的時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文化忘卻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沒有兒童這樣一個社會概念,文化卻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於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物,不屬於生物學的範疇。至於誰是或不是兒童,我們的基因裡並不包含明確的指令。人類生存的法則也不要求對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進行區分。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兒童”這個詞歸結為意指一類特殊的人,他們的年齡在7歲到——比如說——17歲之間,需要特殊形式的撫育和保護,並相信他們在本質上與成人不同,那麼,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兒童的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歷史。的確,如果我們完全用一個普通美國人對“兒童”這個詞的理解,那麼童年的存在不超過150年。且舉個小小的例子:慶祝孩子生日的習俗,在18世紀的美國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實上,以任何形式準確標注孩子的年齡都是一個相對新的文化習慣,不過200年而已。

    再舉個更重要的例子:直到1890年,美國的中學隻招收7%的年齡在14歲到17歲的人。另外93%的人口,和許多更加年幼的兒童一起從事著成人的勞動。一些兒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們首先不能將社會事實和社會概念混為一談。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也許是人性的一個發明。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與科學、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約在16世紀產生,經過不斷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其實,寫作本書的想法起源於我個人的觀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飛快地消逝。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的任務,一部分是展現童年消逝的證據,證明情況的確如此,盡管我懷疑大多數讀者不會要求多少說服就會相信。有關童年消逝的話題,不論我到何處演講,不論我何時寫作,聽眾和讀者不僅沒有對這個觀點表示異議,而且急不可耐地從自身的經驗中為我提供證據。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正迅速模糊。這個觀察對於關注它的人平淡無奇,對於不關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為人知曉的是,首先童年從何而來。至於為什麼童年會消逝,就更鮮為人知了。

    我相信我對這些問題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們大多是通過觀察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交過程而產生的一繫列推測;尤其是印刷術如何創造了童年,電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換句話說,以我本人對我寫本書的內容的理解,本書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斷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於提供了一個解釋這種現像何以產生的理論。因此,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第二部分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那麼,我們能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本書將不對此進行探討。理由是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這麼說,心裡既輕松又沮喪。輕松是因為我不必背負教別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寫的書裡,我都冒昧地指出較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我相信這是職業教育家應該做的事。事實上,承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們發現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當然,沮喪也是出自同一個原因。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會這麼想來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災難發生的方法,那麼也許可以退而求其次,試圖理解災難為什麼會發生,那也是有用的。
    媒體評論
    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於馬歇爾?麥克盧漢。
    ——安吉拉?佩妮,“抨擊雜志”
    一本有纔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
    ——《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這本書讀起來也很有趣。
    ——維克托?納瓦斯基(VictorNavasky,美國著名學者)
    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築他的見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於馬歇爾?麥克盧漢。

    ——安吉拉?佩妮,“抨擊雜志”

    一本有纔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

    ——《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這本書讀起來也很有趣。

    ——維克托?納瓦斯基(VictorNavasky,美國著名學者)

    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築他的見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尼爾?波茲曼的逝世給公共話語帶來了某些寂靜。一位博學的批評者,一位嚴謹的反對者,一位跟奔湧的發展唱反調的人,沉默了。回顧他令人驚嘆的事業,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連串問題……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變了口語文化的,印刷媒體給宗教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如何創造了童年的,為何對標準的測試意味著對學校繫統的激進反思。

    ——彼得?卡瓦納,《環球郵報》

    尼爾?波茲曼是一位傳承偉大紐約傳統的不可思議的講述者……正如他說的故事一樣,尼爾?波茲曼投入了一生來讓我們停下來……他是一個和藹謙恭的人,他*不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但是他的確告訴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讓他永遠消聲。

    ——約翰?齊默爾曼,《紐約郵報》

    我時常想起蕭伯納著名的詩句,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馬歇爾?麥克盧漢是不理智的,蘭斯是不理智的,尼爾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樣,所有美好的事纔發生了。

    ——保羅?萊文森,美國作家、福特漢姆大學教授

    波茲曼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在約二十本書和眾多的采訪和文章中展現了他的思想和他的優雅。這些作品都值得閱讀和深入思考,有意或無意間你會將你讀到的說給他人聽。波茲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後來他長成了擅長表達的義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會消費者。

    ——邁克爾?寇姆夫,《學院季刊》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了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表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後成了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

    ——傑伊?羅森,紐約大學教授

    波茲曼的書中,隱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體現。我們設立“尼爾?波茲曼隱喻獎”有兩個目的:獎勵一位純熟使用隱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紀念並推廣波茲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銳透基金會

    審視了童年在當代美國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狀況。

    ——《出版人周刊》

    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周國平

    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於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於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劉擎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在書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娛樂至死》是一本優秀的、令人不安的、引發思考的書,而且我敢說,它是一本書。它配得上經典的地位,盡管過了20年,但它比任何書都貼近時下。

    ——蒂姆?查理斯(Tim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娛樂至死》在幫助我們看清(電視)屏幕裡到底在發生些什麼,在這一點上,它是*秀的。那種畫面,即便沒有“文化滅亡”的末日預言,也足夠陰郁了。

    ——沃爾特?古德曼(WalterGoodman,《紐約時報》)

    娛樂時代的當頭一棒,尼爾?波茲曼的深刻預見。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預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

    ——陳丹青

    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於馬歇爾?麥克盧漢。

    ——安吉拉?佩妮,《抨擊雜志》

    波茲曼極具說服力地調動了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麥克盧漢理論以及常識,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性的論題。

    ——維克托?納瓦斯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築他的見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尼爾?波茲曼的逝世給公共話語帶來了某些寂靜。一位博學的批評者,一位嚴謹的反對者,一位跟奔湧的發展唱反調的人,沉默了。回顧他令人驚嘆的事業,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連串問題……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變了口語文化的,印刷媒體給宗教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如何創造了童年的,為何對標準的測試意味著對學校繫統的激進反思。

    ——彼得?卡瓦納,《環球郵報》

    作家、媒體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去世並未得到應有的(新聞媒體的)重視。但這一點也沒有讓波茲曼喫驚。我們時代媒體批評領域偉大的書之一《娛樂至死》是他寫的……波茲曼比任何人都了解,電視無可挽回地改變了辯論的本質,娛樂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寧,alternet.org

    尼爾?波茲曼是一位傳承偉大紐約傳統的不可思議的講述者……正如他說的故事一樣,尼爾?波茲曼投入了一生來讓我們停下來……他是一個和藹謙恭的人,他*不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但是他的確告訴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讓他永遠消聲。

    ——約翰?齊默爾曼,《紐約郵報》

    我時常想起蕭伯納著名的詩句,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馬歇爾?麥克盧漢是不理智的,蘭斯是不理智的,尼爾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樣,所有美好的事纔發生了。

    ——保羅?萊文森,美國作家、福特漢姆大學教授

    波茲曼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在約二十本書和眾多的采訪和文章中展現了他的思想和他的優雅。這些作品都值得閱讀和深入思考,有意或無意間你會將你讀到的說給他人聽。波茲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後來他長成了擅長表達的義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會消費者。

    ——邁克爾?寇姆夫,《學院季刊》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了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表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後成了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

    ——傑伊?羅森,紐約大學教授

    在波茲曼的書中,隱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體現。我們設立“尼爾?波茲曼隱喻獎”有兩個目的:獎勵一位純熟使用隱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紀念並推廣波茲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銳透基金會

    一本有纔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這是波茲曼拋出的嚴厲的控訴書,就我看來,他讓人無法反駁。

    ——喬納森?亞德利,《華盛頓郵報》

    有些書是每個人都應該讀而事實上很少有人去讀的。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對於娛樂時代對公共話語質量的毀滅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銳利洞見,這種洞見深入了到技術塑形思想與文化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各方各面的瑣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於1985年的《娛樂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奮的充滿爭議的書,它審視了電視對我們生活——更具體地說,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處……本書有太多值得推薦的地方。它引發了許多思考,更讓我們看到,電視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蝕我們的公共話語甚至我們關於美好生活的整體概念的。

    ——謝默斯?斯威尼,socialaffairsunit.org

    它是聲討電視文化的檄文:難道我們要把自己娛樂死?這一聲喝問絕非危言聳聽,我深信它是我們必須認真聽取的警告。

    ——周國平

    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於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於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劉擎

    《娛樂至死》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個國家是在什麼樣的媒體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進入現代化的,這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展江
    在線試讀
    《娛樂至死》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獨裁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童年的消逝》
    引言《娛樂至死》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獨裁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童年的消逝》

    引言

    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所看不見的時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文化忘卻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沒有兒童這樣一個社會概念,文化卻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於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物,不屬於生物學的範疇。至於誰是或不是兒童,我們的基因裡並不包含明確的指令。人類生存的法則也不要求對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進行區分。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兒童”這個詞歸結為意指一類特殊的人,他們的年齡在7歲到——比如說——17歲之間,需要特殊形式的撫育和保護,並相信他們在本質上與成人不同,那麼,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兒童的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歷史。的確,如果我們完全用一個普通美國人對“兒童”這個詞的理解,那麼童年的存在不超過150年。且舉個小小的例子:慶祝孩子生日的習俗,在18世紀的美國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實上,以任何形式準確標注孩子的年齡都是一個相對新的文化習慣,不過200年而已。

    再舉個更重要的例子:直到1890年,美國的中學隻招收7%的年齡在14歲到17歲的人。另外93%的人口,和許多更加年幼的兒童一起從事著成人的勞動。一些兒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們首先不能將社會事實和社會概念混為一談。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也許是人性的一個發明。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與科學、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約在16世紀產生,經過不斷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其實,寫作本書的想法起源於我個人的觀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飛快地消逝。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的任務,一部分是展現童年消逝的證據,證明情況的確如此,盡管我懷疑大多數讀者不會要求多少說服就會相信。有關童年消逝的話題,不論我到何處演講,不論我何時寫作,聽眾和讀者不僅沒有對這個觀點表示異議,而且急不可耐地從自身的經驗中為我提供證據。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正迅速模糊。這個觀察對於關注它的人平淡無奇,對於不關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為人知曉的是,首先童年從何而來。至於為什麼童年會消逝,就更鮮為人知了。

    我相信我對這些問題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們大多是通過觀察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交過程而產生的一繫列推測;尤其是印刷術如何創造了童年,電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換句話說,以我本人對我寫本書的內容的理解,本書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斷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於提供了一個解釋這種現像何以產生的理論。因此,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第二部分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那麼,我們能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本書將不對此進行探討。理由是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這麼說,心裡既輕松又沮喪。輕松是因為我不必背負教別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寫的書裡,我都冒昧地指出較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我相信這是職業教育家應該做的事。事實上,承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們發現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當然,沮喪也是出自同一個原因。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會這麼想來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災難發生的方法,那麼也許可以退而求其次,試圖理解災難為什麼會發生,那也是有用的。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