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計算傳播學——智能媒體時代的傳播學研究新範式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新聞傳播出版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劉慶振、於進、牛新權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傳播理論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5605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560599
    作者:劉慶振、於進、牛新權著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8月 

        
        
    "

    內容簡介
    傳播學的研究和實踐領域正在經歷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其核心表現為傳播活動關注的焦點從同質化的大眾群體轉變為異質化的獨立個體。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的大數據技術、程序化工具和個性化算法等一繫列全新的傳播研究和實踐方法使我們可以用全新的視角和思維來探索解決傳播問題的全新路徑。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衝擊著建立在大眾傳播邏輯基礎上的前提假設、思維習慣和理論框架,並試圖在新的信息技術背景下建立一套全新的傳播觀與方法論——也就是計算傳播學或者說計算傳播範式。
    作者簡介
    劉慶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網絡與新媒體繫副教授,計算傳播研究所負責人,博士,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媒體、計算傳播學、計算廣告學、新媒體產業經濟、新媒體營銷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智能算法時代的計算廣告學理論建構和應用創新研究”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互聯網 ’時代的政府數據開放政策與應用創新研究”等項目。受聘擔任鳳凰衛視中國與世界品牌研究中心顧問、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計算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電子商務協會顧問等。著有《計算廣告學》《智能紅利》《媒介經營與管理》等,在《現代傳播》《當代傳播》《編輯之友》等學術期刊發表CSSCI期刊來源論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行業研究論文50餘篇。於  進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中國經濟導報社副總編輯,中國發展網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宏觀經濟新聞傳播與政策研判、形勢分析。近年來致力於大數據平臺建設和融媒體發展研究與實踐,繫中宣部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PPP全媒體社交平臺”及“中國品牌發展大數據平臺”項目負責人。參與、負責多項國家中長期規劃、重大國際倡議建設、國家區域戰略政策成果全媒體展覽展示工作,“全國低碳日”氣候傳播工程總協調人。著有《中國城市發展觀察》、《齊飛—空客A320建設紀實》等。牛新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公管傳媒學院副教授,傳播學博士。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傳播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專家委員新媒體分委會專家等。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為傳播心理學、傳播倫理與法規、網絡與新媒體等。近年來致力於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分析及其智能管理、計算傳播學等研究方向。著有《農業新聞傳播》《數字文化傳播》等。
    目錄
    計算傳播學成為一種新範式智能媒體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分析並預測用戶場景化的媒介需求,這將推動著媒介內容生產從即時響應向預測需求的進一步轉變,進而激活用戶的個人信息和內容消費市場。由於用戶本身被深刻地洞察了,因此這樣的媒介生產、集成、分發和消費必然是定向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計算能力的提升帶來的智能傳播意味著內容提供者將不再向用戶推送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而是努力實現場景、用戶和內容三者之間的完美匹配。傳播技術進化的這種新方向不但重構著媒介產業本身的競爭格局,而且催生了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計算傳播學。一、傳播技術與範式變遷每次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範式轉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或曰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意味著舊有規則發生了變化,新範式對舊範式的很多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甚至推倒重構。(一)傳播技術在範式變遷中的基礎作用英國的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包括基礎設施、關鍵要素、技術集群、軟件程序、思維方式、文化制度等在內的同類型“工具”共同改變了市場經濟體繫中所有行為主體慣性方式的邊界,沿著庫恩提出的“範式”和多西提出的“技術範式”的理念和邏輯,她將這套同類型工具得以擴散的主要載體命名為“技術—經濟範式”。“每次技術革命都提供了一套相互關聯的、同類型的技術和組織原則,並在實際上促成了所有經濟活動的潛在生產率的量子躍遷。每次技術革命都使得整個生產體繫得以現代化和更新,從而每50年左右都使總的效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新產品、新行業和新基礎設施的爆炸性發展,它逐漸產生了新的技術—經濟範式。”[英]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田方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頁。按照佩蕾絲的理解,每次技術革命都會作為核心驅動力量不可避免地引發一次範式變遷,而這將是一個持續約50年的升級過程,分為包含著不同階段的導入期(爆發階段和狂熱階段)和展開期(協同階段和成熟階段)兩個時期,每次範式變遷的過程都會在經濟領域和廣大的社會領域引發深層次的結構變化。值得強調的是,佩蕾絲非常敏銳地注意到了包括印刷術、廣播、電話、計算機乃至手機等傳播技術在技術革命以及由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技術—經濟範式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基礎角色。她認為,這一過程從不起眼的事物開始,首先發生在有限的部門和地域,並取決於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的能力,它逐漸將核心國家的大量活動囊括其中,並擴散到越來越遠的外圍。進一步地,她將18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10年的這段歷史劃分為五次相繼出現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蒸汽和鐵路時代,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石油、汽車和大規模生產的時代以及信息和遠程通信的時代。每次技術革命都會產生一組協同作用、相互依賴的產業,以及一個或者更多的基礎設施網絡。與此同時,舊的組織模式無法應付或充分利用全新的技術集群和基礎設施,這就使得經濟主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遷,也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遷。計算傳播學成為一種新範式智能媒體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分析並預測用戶場景化的媒介需求,這將推動著媒介內容生產從即時響應向預測需求的進一步轉變,進而激活用戶的個人信息和內容消費市場。由於用戶本身被深刻地洞察了,因此這樣的媒介生產、集成、分發和消費必然是定向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計算能力的提升帶來的智能傳播意味著內容提供者將不再向用戶推送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而是努力實現場景、用戶和內容三者之間的完美匹配。傳播技術進化的這種新方向不但重構著媒介產業本身的競爭格局,而且催生了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計算傳播學。一、傳播技術與範式變遷每次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範式轉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或曰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意味著舊有規則發生了變化,新範式對舊範式的很多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甚至推倒重構。
    (一)傳播技術在範式變遷中的基礎作用英國的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包括基礎設施、關鍵要素、技術集群、軟件程序、思維方式、文化制度等在內的同類型“工具”共同改變了市場經濟體繫中所有行為主體慣性方式的邊界,沿著庫恩提出的“範式”和多西提出的“技術範式”的理念和邏輯,她將這套同類型工具得以擴散的主要載體命名為“技術—經濟範式”。“每次技術革命都提供了一套相互關聯的、同類型的技術和組織原則,並在實際上促成了所有經濟活動的潛在生產率的量子躍遷。每次技術革命都使得整個生產體繫得以現代化和更新,從而每50年左右都使總的效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新產品、新行業和新基礎設施的爆炸性發展,它逐漸產生了新的技術—經濟範式。”[英]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田方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頁。按照佩蕾絲的理解,每次技術革命都會作為核心驅動力量不可避免地引發一次範式變遷,而這將是一個持續約50年的升級過程,分為包含著不同階段的導入期(爆發階段和狂熱階段)和展開期(協同階段和成熟階段)兩個時期,每次範式變遷的過程都會在經濟領域和廣大的社會領域引發深層次的結構變化。值得強調的是,佩蕾絲非常敏銳地注意到了包括印刷術、廣播、電話、計算機乃至手機等傳播技術在技術革命以及由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技術—經濟範式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基礎角色。她認為,這一過程從不起眼的事物開始,首先發生在有限的部門和地域,並取決於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的能力,它逐漸將核心國家的大量活動囊括其中,並擴散到越來越遠的外圍。進一步地,她將18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10年的這段歷史劃分為五次相繼出現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蒸汽和鐵路時代,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石油、汽車和大規模生產的時代以及信息和遠程通信的時代。每次技術革命都會產生一組協同作用、相互依賴的產業,以及一個或者更多的基礎設施網絡。與此同時,舊的組織模式無法應付或充分利用全新的技術集群和基礎設施,這就使得經濟主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遷,也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遷。

    (二)物聯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美國著名經濟思想家傑米裡·裡夫金同樣發掘了庫恩留下的“範式”遺產,庫恩將範式描述為“信仰和認知的一組繫統”。裡夫金認為正是這組繫統“建立了統一而協同的世界觀,其威力在於它幾乎囊括了一切現實。一旦範式成立,那麼很難(甚至不可能)質疑它反映自然規律的核心假設。但這種從不質疑的接受和對其他觀念的視而不見使矛盾的邏輯逐漸堆積到一個臨界點,之後便是該範式的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能夠解釋不規則現像和新發展的綜合性新範式”[美]傑裡米·裡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裡夫金用範式轉換的概念來對應佩蕾絲的範式變遷,我們不能推斷裡夫金是否受到了佩蕾絲的啟示,但無論是偶然、巧合還是借鋻,裡夫金同樣對信息傳播技術在範式轉換過程中的基礎作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更加顯眼的高度。他認為,每一種偉大的經濟範式都要具備三個要素——通信媒介、能源、運輸機制,每個要素都與其餘要素互動,三者成為一個整體。如果沒有通信,我們就無法管理經濟活動;沒有能源,我們就不能生成信息或傳輸動力;沒有物流和運輸,我們就不能在整個價值鏈中進行經濟活動。總之,這三種操作繫統共同構成了經濟學家所說的通用技術平臺。但與佩蕾絲不同的是,裡夫金將上述那段歷史時期劃分為了三種不同的經濟發展範式,蒸汽、印刷、電報、鐵路繫統、煤炭資源等共同推動了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集中供電、電話、廣播、電視、廉價石油、公路繫統、內燃機車等相互融合促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而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的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它是由無處不在的通信互聯網、可再生能源互聯網、自動化的物流和交通互聯網共同構成的一個分布式的神經網絡驅動而不斷發展的,這一超級網絡就是正在快速形成中的物聯網基礎設施。事實上,物聯網的形成將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首次智能基礎設施革命,在未來二十年將會有數以百萬億計的智能芯片和傳感器以近乎為零的成本接入物聯網中。加速變化的技術創新、急劇降低的經濟成本、不斷完善的移動通信和雲端計算能力,以及全球核心國家政府部門的大力投入,都將這一全新的智能基礎設施推向了變革時代的風口浪尖和全球經濟的舞臺中央。智能芯片、傳感器、自動化、網絡連接、大數據、算法、深度學習等智能技術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嵌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物體中,使它們具備了某種程度上的信息交互功能與媒介傳播屬性。在未來,幾乎我們能使用到的所有物品都將會連接到物聯網中,這也就意味著通過物聯網這樣一個超級智能媒介,我們可以借助自己周圍的任何一個智能媒體節點與接入其中的任何其他智能節點直接互動,而無須像過去那樣通過層層的中間轉達環節。這將會是歷波瀾壯闊的一次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範式轉換。每次重大的範式轉換都是核心技術集群和基礎設施網絡的變革,而使基礎設施發生變革的則是新的媒介傳播體繫、能源動力體繫和交通運輸體繫的融合進化。在這次範式轉換過程中,三大基礎網絡的融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物聯網,從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媒體傳播時代。

    (三)從口頭語言傳播範式到智能媒體傳播範式與佩蕾絲的技術—經濟範式變遷或者裡夫金的三次工業革命範式轉換相似,媒介傳播領域也同樣因為傳播技術的演進而正在發生著一場偉大的範式轉換,這場轉換就是從建立在印刷技術和廣播技術基礎上的大眾傳播範式向建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智能傳播範式的變遷,互聯網以及“互聯網 ”激活更多要素之後形成的物聯網恰恰正是新範式得以建立的基礎設施。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傳播模式和傳媒產業的全面改造,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深刻地影響了當前社會的流行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凱文·凱利注意到了傳播範式轉換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古代,文化都是圍繞著言語的。大約500年前,科技推翻了言語,1440年古登堡發明了金屬制成的活字,將寫作提升到了文化的中心位置,新聞、科學、數學公式和法律法規無一不從印刷中誕生。美國的成功依賴於較高水平的識字率,依賴於強大的自由媒體,依賴於對(書面規定的)法律的忠誠,依賴於遍布全國的通用語言,我們變成了書籍之民。但今天,超過50億張的數字屏幕在我們的生活中閃爍,我們現在成了屏幕之民。”[美]凱文·凱利:《必然》,周峰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第91~93頁。針對從以口語中心向以文字中心的傳播範式轉換所造成的深刻影響,蘇聯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羅曼諾維奇·魯裡亞20世紀30年代針對中亞地區的田野調查發現,不識字與哪怕識一點字的人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在於人們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文字作為一種技術,與作為人類本身心智功能的語言之間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傳播效果,從文字開始,一個脫離了具體事物的由抽像傳播主導的世界開始建構起來了。從文字印刷到廣播電視的範式轉換同樣意義重大,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極盡溢美之詞地稱頌了彼時正在興起的新範式:“聽覺空間是有機的、綜合的,通過所有感官的同步互動纔能感受到;而‘理性空間’或圖文空間則是單一的、序列化的、連續的,它制造的是一個封閉世界,其中缺失了部落時代的回音世界裡那種豐富的回聲。”Marshall Mcluhan,“Media and Cultural Change”,Playboy interview,March 1969,in Essential Mcluhan,240。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與同樣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書籍和報紙遵循了相似的線性化、單向化、中心化的傳播邏輯,麥克盧漢預言的所謂“部落時代的回音世界”即用戶高度參與、即時會話、充分互動的伊甸園,並沒有在廣播電視媒介所構建的“電子世界”成為現實。事實上,每出現一種新的媒介,都會對人類思維的性質加以改造。作為萬事萬物所存在的信息本質和不可再分的基本單位,數字化開啟了一個建立在物聯網基礎設施之上的全新的智能傳播範式,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將不亞於文字技術對傳播邏輯的改造。二、技術革命背景下的智能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智能傳播範式,是因為我們正在通過物聯網技術集群將所有原本沒有生機的物體智能化和媒介化,一切被植入智能組件的普通事物都將具備某種信息傳播的媒介屬性,在這場全新的技術革命驅動下,我們的傳播模式和日常行為將被徹底地改變。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從既有傳播範式的框架來看待並理解新的範式,好讓它能夠適應既有範式,但是這樣做反而恰恰會讓我們曲解新範式,甚至會迷失在新舊範式的交錯糾葛之中。因此,為了避免路徑依賴對我們的愚弄,我們應該跳脫出既有的大眾傳播範式來觀察和研究正在發生的巨變。當然,新的範式並不會徹底拋棄舊範式的所有要素,而是會在很大程度上與舊範式的精髓發生融合,典型的媒介融合進程即是例證,但是這種融合後的新範式已經迥異於舊範式了;在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新範式也極大程度地衝擊甚至摧毀了舊範式,正如數字內容產業對音樂、出版、廣播、廣告等傳統內容產業所造成的影響那樣。總體來看,智能傳播範式有以下幾個主要表現。

    (一)智能網絡嚴格地說,當前我們所處的互聯網環境還算不上真正的智能網絡,或者說它隻是我們邁向智能網絡萬裡長征的步。搜索引擎是當前互聯網世界的重要入口,它從技術的角度定義了我們可以搜索到的一切超級鏈接。但事實上,數字世界的大部分內容和信息卻無法通過當前的搜索引擎訪問到,例如視頻網站用戶上傳的一段視頻,微信朋友圈中用戶分享的一張圖片等,當前的搜索引擎都無能為力。但未來,物聯網將會把萬事萬物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超級智能網絡,這個網絡不但會延伸到各個物理維度的人工設備或自然存在等實體當中去,它還會延伸進時空維度中連接過去與未來,也就是說,網絡將無所不在、永遠開啟、隨時待命。接入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或設備都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智能、更加依賴網絡中的其他節點以及整個網絡,整個網絡則更像一種有生命的生態繫統,節點之間、節點與網絡之間形成了互相依存、協同進化、快速迭代的共生關繫,網絡與節點隨著時間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程序、升級自身的功能。可以說,物聯網總是處於永不停息的加速變化中,正是這種變化使得整個網絡向著更高層次的智能邁進。之所以說網絡是智能的,因為它在記錄了用戶所有日常數據和信息之後,總是試圖預測用戶接下來的意圖或行為,並根據特定場景向用戶推薦完美的信息解決方案,可以說網絡智能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客觀泛在的智能。而當前的互聯網還隻是即將到來的超級智能網絡雛形的雛形、開端的開端,真正的智能網絡正在醞釀之中,但網絡世界遵循的是指數型加速進化的特征,因此,未來的智能網絡距離當前的現實世界並不遙遠。

    (二)智能節點把智能植入越來越多的普通事物中去將會使它們都成為超級智能網絡的一個個節點,當幾乎從前的所有普通事物都變成智能節點的時候,智能化將使它們變得更加新奇、不同和有趣,而我們的整個世界將被徹底顛覆,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根本改變。智能節點與智能網絡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智能媒體不可能存在於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節點設備中,而是誕生於智能網絡這個由數以億計甚至萬億計的智能節點相互連接而形成的超級組織之中。沒有海量智能節點的連接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智能網絡,沒有接入智能網絡的智能節點也將會由於無法快速聰明地學習而徹底喪失其存在的根本價值。智能媒體不同於以往出現的任何媒體類型,它的觸角延伸到任何智能節點存在的每一個角落卻沒有固定的形態,它分布式地通過每個智能節點獲取更高級的智能而同時也提升每個節點的智能水平,我們所接觸到的所有智能設備隻是微觀層面上可以定義的智能媒體,或者說它們隻是更宏大的超級智能媒體的冰山一角。

    (三)智能分析智能分析客觀上要求我們掌握豐富的、海量的用戶數據,智能媒體近些年來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大數據技術的實質性突破而帶來的對用戶洞察能力的提升,從而一步步地強化了媒體的學習能力和智能程度。例如,臉譜網利用當前互聯網所產生的大數據並通過優化算法,能夠使自身的繫統在“看”過一個人的照片之後,快速從數十億照片中準確地挑選出此人的照片,這種智能分析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數據處理能力。人類的頭腦並不擅長做數據統計和分析等方面的超級復雜的工作,但是我們所創造的智能媒體能夠通過不同的思考方式彌補人類在數據分析方面的弱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智能媒體的思維方式在數據分析的方方面面一定比人類大腦更快、更強、更深刻,而是意味著它能夠分析人類無法分析的數據、思考人類無法思考的事情、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工作。傳統媒體時代的決策和判斷很多時候是基於主觀價值,智能媒體時代將會越來越依靠客觀和智能的數據分析來支撐我們的判斷,與數據打交道將會成為傳媒領域的一項新技能,數據分析將會植入任何一家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基因中去,從而改變媒介產業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

    (四)智能產消這場新範式革命的核心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互動方式和參與方式,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僅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而且創造了全新的人機互動、萬物互聯、機器協同的互動方式,並正在重塑著當前的社會文化。那些捍衛舊有範式的媒介專家曾經一度堅持認為受眾隻會被動地消費內容而不會主動地創造內容,美國傳媒巨頭ABC甚至將受眾比喻為一群“坐在沙發上的馬鈴藷”。網絡時代的用戶們所創造出的內容景觀卻很好地回應了這種謬論,今天的用戶們通過書寫微博、分享圖片、拍攝視頻、分類信息、更新新聞、評論商品、管理社區等方式創造並生成了互聯網上的絕大部分內容,而隻有小部分內容是通過商業機構創造出來的。作為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說的“產消者”的用戶們所做的這些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事情是舊範式下隻有報社、電臺、電視臺纔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這種對於內容創作與信息傳播的原始衝動、創作激情以及網絡責任已經扭轉了傳媒經濟的發展方向,並且正在將社會化媒體中形成的開放創作和互動傳播氛圍穩步轉化為整個智能媒體網絡的主流價值理念。騰訊、谷歌、臉書以及越來越多的媒介機構和平臺型企業都已經通過開放API的方式鼓勵用戶參與到內容或產品的研發、生產、傳播或營銷等環節了。這樣,傳統媒體之前自上而下的等級架構逐步向互聯網乃至物聯網時代的超級智能媒體的網絡架構轉變,同時,中心化的生產和消費機制也在向去中心化的網絡機制過渡,這些已經成為媒介內容生產與消費方面主要的演化進程。三、計算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講,智能媒體是在數據和算法的雙重驅動下逐漸成為現實的,大數據已經成為智能媒體時代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各種各樣有助於深度學習的算法則是其核心驅動力和關鍵引擎。“新的工具賦予我們新的能力,繼而又使我們能為彼此創造新的機會”[美]克萊·舍基:《認知盈餘》,胡泳、哈麗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頁。,事實上,正是全新的技術工具賦予了媒介產業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纔使我們能夠挖掘出大數據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媒介用戶。

    (一)算法推動媒介進化智能媒體會隨著人們的使用而不斷優化算法、改進功能、提升智能,並且其進化速度將會十分驚人,而這種進化的本質歸根結底是智能媒體的核心能力——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隨著近乎免費的、可靠的、無處不在的計算在整個智能網絡和所有智能設備背後加速運行,智能媒體也將會以指數型的趨勢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例如,谷歌公司平均每天需要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完成上百億次的搜索和查詢,每次的搜索計算都會幫助谷歌實現自我改進,深度強化的機器學習使得它在一次計算中習得的東西能夠被很快地運用到下一次的搜索和計算中去,這種對算法的穩步改進將會使谷歌在未來的競爭中不斷完善其智能媒體產品。再如,智能手機設備中一個不起眼的攝像頭也包含著大量的計算功能,它通過算法優化、智能計算等方式就可以完成過去隻有傳統笨重的相機鏡頭纔能拍攝出的光圈、聚焦、景深、虛化等效果,這意味著照片不再是被拍攝出來的,而是通過瘋狂的視覺智能和算法識別被計算出來的。此外,智能算法更重要的特征還在於,當越多的人使用這些算法的時候,這些算法就會變得更加聰明;而當它們變得更加聰明的時候,將會有更多的人使用這些算法,這樣就形成了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和自我強化。既然這些優秀的算法能夠帶來更好的問答、查詢、拍攝,那麼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它也能夠使得媒體的采訪、寫作、編輯、傳輸、營銷、洞察、研發、排版、後期、動畫、特效等更多的環節變得更加高效和優質。這樣,算法將被應用到智能媒體領域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中去,計算能力成為智能媒體產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二)計算重構產業競爭事實上,計算能力已經正在並將繼續深入地改變整個媒介產業的競爭格局。在超級智能媒體的生態中,一切與一切相互連接,這不但極大地拓展了媒介和媒介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甚至將揭示越來越多事物的內在本質。以至於在未來可以預見的10年或者20年之內,某種具備強大計算能力的智能眼鏡或者智能手表會在極短的瞬間呈現出我們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的本質信息,而且這種計算能力和智能互動將變得無處不在並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像麥克盧漢所認為的媒介隻是人體的延伸。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智能手機更像是與我們身體緊密相連的智能“機手”,我們一刻也不能離開它,它是我們放置在口袋裡的擁有超級計算能力的微型電腦,借助它,任何人都可以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傳播影響力,甚至一群新聞愛好者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達到過去那種資深記者們的水平。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正處在自從現代媒介產業誕生以來的長達一百多年的去中心化進程的風口浪尖之上,非常便宜而且無處不在的計算技術和計算能力則是這一進程的關鍵引擎。傳統意義上的媒介產業正在分崩離析並且邊界已經消失,超級智能的泛媒介化景觀已經初現輪廓,未來的傳媒競爭將不再僅僅是媒介類型和媒介機構之間的初級競爭,例如報紙與報紙之間、電視臺與電視臺之間的競爭;而是打破了所有競爭壁壘的超限競爭和跨界競爭,例如一個個網紅的崛起可能會加快一大批報紙用戶量的大跌,而某些已經積累了海量用戶群或粉絲群的網絡服務平臺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媒介內容生產商,任何看似毫不相關的個體或者機構,都有可能在下一刻成為當前叱咤風雲的傳媒巨頭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四、計算傳播學的價值計算傳播學是一門利用計算技術和計算能力來實現語境、內容和用戶三者匹配的全新的交叉學科,它可以將海量的數據轉變為詮釋行動的人工智能,讓我們的媒介繫統、供需和基礎設施更高效、生產力更高、反應更快,它所引發的範式轉換將不僅僅停留在媒介領域,而是會更廣泛地影響到經濟領域更深層次的資源配置效率問題。

    (一)作為一種新範式的計算傳播學計算能力在重新定義媒介和媒介產業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傳播學的版圖,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全新的軟件和硬件打交道,是傳播學研究者必須具備的一項新技能,也是對過去側重於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傳受雙方、傳播模型、策劃創意等環節的研究者本身的一個全新拓展。超級智能媒體以及越來越多的智能工具會加快我們的模型思維速度並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研究方法;極具智慧的數據記錄、跟蹤和分析手段會加快我們了解媒介產業和輿論動向的速度並改變我們了解這些事情的方式。科學縝密的研究方法是作為研究者認知、探討和建構傳播學本身的手段,但是在過去它通常是從研究者主觀的、質化的視角出發的。今天,當我們把一種全新的智能要素、客觀視角和量化思維加入傳播學的研究過程中去的時候,傳播學正在以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範式去認知、研究和發展。例如,數以十億的網民每一秒都在釋放出圖書館級別的文字量,一個用戶一年中產出的文字量甚至比過去的許多專業作家或者高級記者都要多,如此龐大規模的信息和數據是我們無法用過去的傳播學研究方法所能應對的,這種狀況必然要求我們提升傳播學研究過程中的計算能力。再如,蘋果、三星和華為等手機廠商已經研究出能夠跟蹤我們眼球動作的手機屏幕,它不但能夠預測我們的眼睛下一秒將會看向屏幕的哪個位置,而且能夠知道我們在注意什麼、眼睛已經停留了多長時間等狀態,並根據讀取到的我們的情緒實時做出反應,改變下一秒我們即將看到的內容,這也有賴於計算能力的極大提升。由於這種傳播學新的研究思路與產業變革的方向保持著高度的一致,都是以計算能力作為其核心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一全新的傳播學研究方向或者分支稱為“計算傳播學”。

    (二)計算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命題我們正在邁向一個泛媒介化的超級智能媒體時代,這意味著我們所要面對的媒體類型和媒體數量將會達到有史以來的空前頂點,媒體內容選項的規模將會膨脹到前所未有的天文數字級別,而且仍然在按照某種與摩爾定律類似的指數型曲線加速增長。但是傳播學領域所涉及的用戶注意力是固定的,在任何用戶有限的數十年人生、短暫的每周七天、每天固定的二十四小時中,沒有哪一位用戶有足夠的時間去消費這海量的媒介內容。換言之,我們面臨的不是像古人那樣的信息稀缺問題,而是豐裕所帶來的信息過載問題。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命題是如何將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媒介受眾,但是過去研究所涉及的傳播效果測量的模糊性一直為學界和業界所詬病。作為傳播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方向,計算傳播學所要解決的就是彌補傳播學研究在量化方法上過去所存在的缺陷,並進一步將含混不清的有效傳播向前推進為具化的精準傳播,從而在智能傳播時代實現用戶、場景和內容之間的精準匹配。在這個過程中,計算能力成為傳播學研究所的核心能力,而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手段則是實現目的所必須掌握的研究工具。對於用戶而言,我們亟須一種對海量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和過濾的方法;對於媒介而言,我們則亟須一種能夠將內容產品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合適的用戶終端上面的工具。過去,媒介機構自身以及媒介監管者充當了信息“把關人”的家長角色,為受眾過濾掉了他們認為並不合適的信息。盡管這些方法和工具並未消失,但是在處理未來智能媒體時代急劇增長的信息產品時,這些方法顯得捉襟見肘和力不從心,因此我們要研究出更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和過濾方法。今天,我們“可以不再通過采樣的方式就能夠獲得海量數據,並且通過較低的成本就能夠利用優秀的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處理,發現具體到每一位用戶的消費需求和媒介使用習慣”劉慶振:《計算廣告學:大數據時代的廣告傳播變革》,《現代經濟探討》2016年第2期,第87~91頁。,從而幫助用戶在特定時空中獲得與他們的信息消費需求完全相匹配的媒介產品。這種研究恰恰正是落在計算傳播學肩上的重要時代使命。

    (三)計算傳播學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計算傳播學作為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為傳播學研究和實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得過去研究領域和應用領域所面臨的傳播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迎刃而解。無處不在的信息追蹤、信息交互和信息過濾意味著我們可以運用這些數據為用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媒介內容產品,並將這些產品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獻給精準用戶。而計算傳播學作為研究智能媒體時代傳播規律的新興學科,在理論層面和應用層面都有著巨大的價值。首先,它將推動傳播學研究範式的轉換。傳統的傳播學領域在量化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技術和數據弱點,舊有的、相對穩定的學科範式無法提供解決智能媒體時代信息精準傳播問題的合適方法,而這些恰恰是計算傳播學的研究能夠補足的。計算傳播學是的新的學科範式的重要產物,它並不是要徹底否定舊有傳播學研究範式在質化研究方面所積累的經驗,而是將之前研究的精髓理念繼承下來並與新範式下全新的量化手段、計算技術、數據能力相疊加,進而推動傳播學走向一個新高度。其次,它將為新環境下的媒介產業變革提供理論指導。全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如火如荼的“互聯網 ”浪潮、持續展開的媒介融合進程以及初現雛形的物聯網未來景觀,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媒介產業走向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產業變革,媒介產業生態中的各方利益相關者需要學界為他們提供客觀的理論指導和意見結晶。計算傳播學所研究的機器人新聞、程序化廣告、數據化技術、智能化傳播、精準化定向等核心問題恰恰是媒介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它的快速發展將會為產業實踐帶來的理論成果。再次,它將立足未來為媒介產業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人纔。由於過去的出版與廣電、郵政與電信、計算機與IT技術等分屬於不同的產業部門,高校的人纔培養體繫也隨之按照新聞傳播、影視藝術、編輯出版、通信技術、計算機等不同學科進行相應的人纔培養。但是媒介融合時代的智能傳播是多種媒介生產流程和傳播要素的重組和整合,這就要求媒介人纔從單一型的“一專”人纔向復合型的“一專多能”人纔轉變,計算傳播學由於自身的多學科交叉特點,能夠立足傳播學,並從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社會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多角度出發,培養更適合未來智能媒體時代的復合型傳媒人纔。五、結語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