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人的蛻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文化人類學/人口學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楊國樞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文化人類學/人口學  人類學/民族學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1654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165479
    作者:楊國樞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5月 

        
        
    "

    編輯推薦

    我們出版《中國人的蛻變》,實乃希望陷入糾結、困惑、迷茫、焦慮之苦悶中的當代人們能夠從中覓得安謐之道。

    唯有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明確傳統生活方式在社會繫統中的作用,我們纔可以細數自己身上所傳承下來的中華文明之具體表像,判斷其對現代化生活的利弊效果,再在此基礎上,拋棄過時的、無謂的傳統生活樣態,保留中華文明之精華,並順應歷史發展而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式生活方式。


    本書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更清晰、更理性、更自覺、更積極的姿態生活在當下社會,使中華文明這棵古樹上長出新的枝椏,開出更加燦爛的花朵。

     
    內容簡介


    在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傳統中國,形成了家族主義權威式社會結構。孝道文化、緣的觀念、社會價值取向都與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衍生的人情百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步入工業社會後,傳統性遭遇現代性衝擊,社會劇變讓當代中國人難免感到無所適從。


    作者楊國樞教授敏銳地察覺到這一變化,從價值觀念、性格特質、行為取向等角度繫統地剖析了傳統中國人,並捕捉了中國人歷經現代化變遷以來的蛻變表現,以此來引導讀者朋友在社會嬗變中找到一種適宜的存在方式。

    作者簡介

    楊國樞,
    1932年12月生於山東膠縣。1959年獲臺灣大學學士學位,1967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碩士學位,1969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繫教授兼主任、臺灣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兼任臺灣心理學會、臺灣測驗學會、臺灣民族學會、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的理事長。曾加入美國心理學會、香港心理協會、國際心理學家協會。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繫講座教授、臺灣中原大學心理學繫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的性格》《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青少年心理測驗手冊》《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中國人的現代化》《現代化與民族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化論叢》等。

    目錄
    自序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中國人的孝道的概念分析
    中國人對於人的性格的看法
    --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
    心理學中有關中國國民性的研究
    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
    中國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後
    中國大學生價值取向及變遷
    中國人在工業化過程中性格與行為的矛盾現像
    中國人的現代化
    --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
    臺灣民眾的性格與行為的變遷

    自序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中國人的孝道的概念分析

    中國人對於人的性格的看法

    --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

    心理學中有關中國國民性的研究

    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

    中國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後

    中國大學生價值取向及變遷

    中國人在工業化過程中性格與行為的矛盾現像

    中國人的現代化

    --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

    臺灣民眾的性格與行為的變遷

    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

    名詞索引

    在線試讀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一、傳統中國人有關緣的觀念
    傳統中國人的宿命觀是很強的。宿命觀作用於人際關繫方面,便形成了“緣”的觀念。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際關繫。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傳說裡,緣是對各種人際關繫方便的解釋。和諧而喜劇性的關繫固然是緣,齷齪而悲劇性的關繫也還是緣。親如父子或夫妻是一種緣,萍水相逢的際遇也是一種緣。傳統中國人這種將各種人際關繫都解釋成緣的態度,可以稱為“泛緣主義”。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早始於何時,已渺不可考。但其明顯形成,當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與“三世因果流轉”之論,經過世俗化與功利化以後,可能是緣的觀念的主要思想源頭。探索緣的觀念的演變,有用的資料是唐代以後各種稗官野史、傳奇小說及筆記小說兩代的有關著作中,緣的觀念已時常出見,及至明清兩代的著作,緣的思想幾乎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頗多小說甚至直接將“緣”字放在書名之中,如《鏡花緣》《金玉緣》《再生緣》《梅喜緣》《醒世姻緣傳》及《周櫟園奇緣記》。
    在傳統中國人的觀念中,緣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緣分與機緣。前者是一種長期之緣,後者是一種短暫之緣。緣分是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會角色關繫,所涉及的是親子、夫妻、師生、主僕、朋友等長期社會關繫。具體而言,長期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家屬之緣(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親戚之緣(如姻親等),(3)師生之緣,(4)朋友之緣,(5)同事之緣(如上司與下屬等),(6)其他長期之緣(如主僕等)。機緣則指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臨時性人際互動關繫,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場、同難等短暫的社會關繫。具體而言,短暫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同乘舟車之緣,(2)同席餐飲之緣,(3)同店宿止之緣,(4)同作博弈之緣,(5)同場考試之緣,(6)同遭危難之緣,(7)主客相處之緣,(8)他鄉遇故之緣,(9)買賣交易之緣,(10)病人與醫生之緣,(11)其他短暫之緣。
    除了根據時間長短劃分以外,緣也可依關繫的好壞加以分類。長期的緣分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可以是圓滿的,也可以是殘缺的;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丑惡的;可以是幸福的,也可以是悲慘的;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如果是圓滿的、美好的、幸福的或快樂的,這種緣分便是“良緣”;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如果是殘缺的、丑惡的、悲慘的或痛苦的,這種緣分便是“孽緣”。介於這兩者之間者,可以稱為普通的長期之緣。美滿的婚姻、親密的父子、莫逆的朋友都可以視為良緣;悲慘的婚姻、水火般的父子、相殘的朋友都可以視為孽緣。芸芸眾生之間,常見的夫妻、親子、朋友關繫,大都是酸甜皆有、苦辣兼具,可以視為普通的緣分。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一、傳統中國人有關緣的觀念

     
    傳統中國人的宿命觀是很強的。宿命觀作用於人際關繫方面,便形成了“緣”的觀念。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際關繫。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傳說裡,緣是對各種人際關繫方便的解釋。和諧而喜劇性的關繫固然是緣,齷齪而悲劇性的關繫也還是緣。親如父子或夫妻是一種緣,萍水相逢的際遇也是一種緣。傳統中國人這種將各種人際關繫都解釋成緣的態度,可以稱為“泛緣主義”。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早始於何時,已渺不可考。但其明顯形成,當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與“三世因果流轉”之論,經過世俗化與功利化以後,可能是緣的觀念的主要思想源頭。探索緣的觀念的演變,有用的資料是唐代以後各種稗官野史、傳奇小說及筆記小說兩代的有關著作中,緣的觀念已時常出見,及至明清兩代的著作,緣的思想幾乎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頗多小說甚至直接將“緣”字放在書名之中,如《鏡花緣》《金玉緣》《再生緣》《梅喜緣》《醒世姻緣傳》及《周櫟園奇緣記》。


     
    在傳統中國人的觀念中,緣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緣分與機緣。前者是一種長期之緣,後者是一種短暫之緣。緣分是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會角色關繫,所涉及的是親子、夫妻、師生、主僕、朋友等長期社會關繫。具體而言,長期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家屬之緣(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親戚之緣(如姻親等),(3)師生之緣,(4)朋友之緣,(5)同事之緣(如上司與下屬等),(6)其他長期之緣(如主僕等)。機緣則指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臨時性人際互動關繫,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場、同難等短暫的社會關繫。具體而言,短暫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同乘舟車之緣,(2)同席餐飲之緣,(3)同店宿止之緣,(4)同作博弈之緣,(5)同場考試之緣,(6)同遭危難之緣,(7)主客相處之緣,(8)他鄉遇故之緣,(9)買賣交易之緣,(10)病人與醫生之緣,(11)其他短暫之緣。


     
    除了根據時間長短劃分以外,緣也可依關繫的好壞加以分類。長期的緣分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可以是圓滿的,也可以是殘缺的;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丑惡的;可以是幸福的,也可以是悲慘的;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如果是圓滿的、美好的、幸福的或快樂的,這種緣分便是“良緣”
    ;所形成的社會關繫如果是殘缺的、丑惡的、悲慘的或痛苦的,這種緣分便是“孽緣”。介於這兩者之間者,可以稱為普通的長期之緣。美滿的婚姻、親密的父子、莫逆的朋友都可以視為良緣;悲慘的婚姻、水火般的父子、相殘的朋友都可以視為孽緣。芸芸眾生之間,常見的夫妻、親子、朋友關繫,大都是酸甜皆有、苦辣兼具,可以視為普通的緣分。


     
    短暫的機緣也可依關繫的好壞加以分類。在短暫的社會互動中,如果所導致的後果是融洽的、愉快的或圓滿的(如救助、歡聚、成功、脫險等),可以視為“善緣”;如果所導致的後果是衝突的、痛苦的或悲慘的(如爭鬥、失敗、傷害、死亡等),可以視為“兇緣”。介於這兩者之間者,可以稱為普通的短暫之緣。


     
    以上種種有關緣的分類可以參見圖一。圖一不僅展示出各類不同的緣,而且也表明了緣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來由。根據傳奇小說、稗官野史及民間傳說,可將緣的來由歸納為五種:


     
    (一)下凡歷劫:天上的神仙、星宿、童婢、樹木、花草及礁石,因觸犯天條或妄動凡心,被迫下凡歷劫,乃成夫妻、親子或其他之緣。有名的例子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及幾個“異樣女子”的故事。寶玉是女媧補天所剩下的一塊通靈頑石,經“茫茫大士”與“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投胎親歷情劫。情劫的女主角林黛玉等,則是太虛幻境的下凡仙子。另一個例子是《七世夫妻》(作者不詳)中的萬杞梁與孟姜女,他們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凡。事因玉皇大帝在鬥牛宮大宴群仙,金童敬酒時失手打碎玻璃盞,玉女在旁嗤笑,玉帝大怒,乃將二星謫下塵寰,歷盡連理之劫。下凡歷劫所造成的主要是長期之緣,可能是良緣,也可能是孽緣。


     
    (二)妖異幻變:傳統的中國人有相當強的泛靈觀(animism)傾向,認為萬物不僅有靈,而且皆能修煉成精或成仙。人若有恩或有仇於成精或成仙之某物(常為動物與植物),則某物即可能幻變成人,與此人建立某種長期的角色關繫,以達到報德或報怨的目的。例如,在明代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第34卷中,曾談到“李公子救蛇獲稱心”的故事。故事的是南宋神宗熙寧年,他因一時善念,救了一條小蛇的性命。小蛇實為龍,其父乃西海群龍之長。之德,龍王特以己女妻之,三年緣滿方回。妖異幻變以報德,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良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善緣;以報怨,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孽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兇緣。


     

     
    (三)轉世輪回:道教與佛教的思想經過世俗化以後,形成中國人強烈的轉世輪回的觀念。此種觀念認為個人今世作為的好壞,可以影響來世的際遇,今世重大的人際關繫可以影響來世的人際關繫。某甲今世對某乙有大恩或大仇,則某乙來世即會與某甲形成某種長期或短暫的關繫,以達到報德或報怨的目的。例如,清代紀曉嵐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曾有這樣的記載:


     

     
    蓋前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東昌販歸。至肆,午後,屠者曰:“肉盡,請少待。”俄見曳二女子入廚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來。”急出止之。聞長號一聲,則一女已生斷右臂,宛轉地上。一女戰栗無人色,見周並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側然心動,並出資贖之。一無生望,急刺其心死。一攜歸,因無子納為妾,竟生一男,右臂有紅線,自腋下繞肩胛,宛然斷臂女也。後傳三世乃絕。皆言周本無子,此三世乃一善所延雲。


     

     
    轉世輪回以報德,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良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善緣;以報怨,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孽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兇緣。

     
    (四)善惡報應:在妖異幻變與轉世輪回兩種情形下,所涉及的主要是人際的恩怨,而恩怨事件有時不免會涉及個人一時的善行或惡行。但此處所說的善惡則指持久的善或惡,亦即積善(如造橋、鋪路、施舍、放生等)與積惡(如欺壓、偷竊、殺生、不孝等)。此種持久性的善惡所表現的是性格或習慣,而非在特定時空以特定人物為對像的臨時行為。傳統的中國人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神仙明察秋毫,會以良善的人際關繫來獎勵積善之人,而以兇孽的人際關繫來懲罰積惡之人。例如,在清代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中,有一段有關“金永年”的故事:


     

     
    利津金永年,八十二無子,媼七十八歲,自分絕望,忽夢神曰:“本應絕嗣,念汝貿販平準,賜予一子。”醒以告媼。媼曰:“此真妄想,兩人皆將就木,何由生子?”無何,媼腹震動,十月,竟舉一男。


     

     
    在此故事中,此翁、此媼與其子之關繫是積善所得的“報酬”。積善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良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善緣。積惡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孽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兇緣。


     
    (五)冥冥之中:以上四種緣的來由,或非凡夫俗子所能為,或須擁有特殊的經歷,或須依靠獨特的努力,自非適用於一般人。在芸芸眾生的心目中,緣主要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冥冥之中所代表的是渺不可知的命運,是一隻看不見的之手,撮合了各種長期的與短暫的人際關繫。傳統中國人努力使“冥冥之中”具像化的結果之一,便是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手執“婚姻簿”,從囊中取紅絲繩,繫男女雙足,即注定二者結為夫婦,永難改變。冥冥之中所決定的可能是普通人的長期普通之緣,也可能是普通人的短暫普通之緣。


     
    在傳統中國人的心目中,緣的觀念根深蒂固。為了表達這種概念與信念,中國人發明了很多有關成語與諺語,廣泛應用於文章與語言中,借以在日常生活中解說或美化種種長期或短暫的人際關繫。表一所載即傳統中國人在各種場合所運用之與緣有關的主要成語及諺語。其中,有些主要是指向長期之緣,有些主要是指向短暫之緣;有些所涉及的是良緣,有些所涉及的是孽緣;有些僅指有緣,有些則指無緣。


      …………

     

      人的孝道的概念分析中國人的孝道的概念分析

     

      一、傳統孝道與泛孝主義

     

     
    傳統中國不僅以農立國,而且以孝立國。自古以來,孝是重要的善行與德行。在諸善之中,孝有超越性;在諸德之中,孝有普遍性。為了強調孝的超越性,孔子曾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來源。為了強調孝的普遍性,孔子又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意思是說,孝可充滿宇宙之間,能貫通天、地、人三纔而為一。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孝道是如此重要,儼然成為事親、治家、治國、平天下的極則。時至今日,我們甚至可以說,孝是中國文化突出的特色。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孝何以如此重要?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傳統中國社會的特征說起。從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的觀點來看,傳統中國社會所處的生態環境主要適合務農的經濟生活。中國文明早主要發源於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區(包括陝西、山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的渭水盆地)。此一地區的自然環境是氣候多變、降雨量低、植物稀少,但其土壤皆為肥沃的黃土。此種土壤不需要另加肥料,即可長久耕種而且仍可豐收。在此類生態環境中,耕種謀生似乎是一種為適宜的辦法。考古及其他資料顯示,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此一地區即已出現自足自續的農業繫統。此後,依賴農業經濟的地區逐漸擴展,及至近2000多年,淮河以南地區也形成了多產而有效的農業繫統。總之,自古以來,傳統中國社會的生計經濟(subsistence
    economy)主要是農業。

     
    農業以土地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而土地的保護與耕種及作物的照料與收獲,均為個人能力所不逮,須靠持久而穩定的小團體來共同運作。比較持久而穩定的小團體當然是以血統為基礎的家庭,於是,家庭成為傳統中國社會重要的運作單位。由於家庭是農業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核心,家庭的保護、延續、和諧及團結自是極其重要,因而形成了中國人凡事以家為重的家族主義(familism)的想法與做法。家庭既然是傳統農業社會中重要的團體或集體,自小生活其中的強烈經驗習慣就會使中國人養成一種很明顯的心理與行為傾向,那就是將家庭以外的團體或組織予以家庭化,即將家庭中的結構形態與關繫模式推廣或概化到家庭以外的團體組織。這種將家人關繫與家族倫理的形式與內涵推行到非家族性團體或集體的過程,可以稱為家庭化(familization)歷程。經由家庭化歷程而將家庭以外的團體或集體視為類似家庭的心態與觀念,可以稱之為泛家族主義。有關家族主義、家庭化歷程及泛家族主義三者的關繫見圖一。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在強烈的家族主義的影響下,為了維護家庭的和諧、團結及延續,晚輩必須對長輩依順服從,必須傳宗接代,必須奉養父母,必須隨侍父母而不遠遊。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要使子女養成這些觀念、意願及行為,便必須提倡一套兼含這些要素的意識形態,這便是孝道。所以,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孝道是一種復雜而精致的文化設計,其功能在於促進家庭的和諧、團結及延續,也隻有這樣的家庭纔能有效地從事務農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從而充分適應宜農的生態環境。孝既有如此重大的功能,其重要性自必超越其他諸德與諸善之上。


     
    尤有進者,經由家庭化作用的歷程,孝道倫理還會推廣到家庭以外的團體或集體,如行號、社團、郡縣、國家、天下。例如,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內,常將國比作家,君比作父,而有“以孝事君則忠”與“臣事君猶子事父”的說法。在家庭化作用的影響下,孝的運作範圍已不限於家族,進而擴及家庭以外的領域。這便形成了泛孝主義心態(參見圖一)。泛孝主義不僅有助於家庭內權威式結構(強調上下關繫或階層排比)的維護,而且有助於家庭外權威式結構的維護。這便是當家者要提倡“以孝治家”而當政者要提倡“以孝治國”的緣故。


     
    總而言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孝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促進家庭及其他社會集體的和諧團結及延續,以便有效適應務農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在此類社會裡,泛孝主義所表現的孝的意識形態,不僅是家族主義的重點,也是中國式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基礎。中國式集體主義,事實上是以家族主義為主,因而是一種家族主義式集體主義。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內,家庭是主要的集體或團體,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甚至也是的集體或團體。在經濟的、社會的及政治的生活中,主要的運作單位是家庭,而不是個人。例如,土地屬於整個家庭,而不是其中的任一成員;耕作土地的收獲及其他收入屬於整個家庭,而不是任一成員。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絕大多數民眾都是一生不離家庭,因而對他們而言,家庭(集體)為重、個人為輕的家族主義實即一種集體主義。而且,即使那些團體生活範圍超乎家庭的傳統中國人,經由家庭化歷程所形成的泛家族主義,也會使他們以家族主義的方式來重集體(家庭以外的團體)而輕個人。也就是說,對所有的傳統中國人而言,其集體主義都是以家族主義為基礎,所以是一種家族主義式集體主義。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傳統孝道之所以重要,即在於它能促進家族主義式集體主義社會的和諧團結及穩定。


     
    但是,當前及未來的臺灣社會,已經不再是家族主義式的集體主義社會了。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臺灣地區已經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的工商社會。這不僅是一種量的變遷,而且是一種質的變遷;不僅是一種程度的變遷,而且是一種類型的變遷。在此徹頭徹尾的變遷中,基本的是生計經濟形態的轉換。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民眾賴以維生的經濟形態是務農活動;在現代工商社會中,民眾賴以維生的經濟形態是工商活動。前者主要依賴土地作物,後者主要依賴科技智能。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工商機構的組織不管如何龐大,工業生產與商業活動的歷程不管如何復雜,其中的工作主要是以個人為單位而設計的。所有權與工作的分離,使來自不同家庭的人互相習於共同工作。在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個人的可被取代性很高,隻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人,都可擔任該項工作。在大多數情形下,工商社會中的工作的獲得取決於個人的專業智能及身心特質,與其家庭背景關繫不大。同時,個人為追求較好的工作及較高的待遇,常會不斷轉換工作類別及工作地點,因而成為逐工作而居的現代“遊牧民族”。於是,現代工商社會的民眾不隻從土地疏離出來,而且從家鄉疏離出來。上述這些生計經濟形態的基本轉換,衍生出種種嶄新的社會特征,創造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


     
    基本而言,現代工商社會以個人為主要運作單位,而不再以集體為主要運作單位。在經濟的、社會的及政治的生活中,個人是享受權利與課以義務的單位,是加以褒貶與評價成敗的對像。也就是說,生活價值與意義的中心不再是集體,而是個體。在這不可抗拒的潮流下,家族主義式微了,集體主義也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個人自主、價值、尊嚴及幸福的個性主義(individualism)。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孝道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在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下,促進集體主義化之家庭與社會的和諧、團結及存續。30多年的變遷既然已使臺灣地區轉型為現代工商社會,則隨著家族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沒落,傳統孝道的上述社會功能自然會逐漸減弱或消失。傳統孝道的功能既失,其本身勢必產生重大的演化,逐漸轉變成一種以個體主義為基調的新孝道。從集體主義的傳統孝道蛻化而來的個體主義的新孝道會強調親子(女)雙方的價值、尊嚴及幸福,會尊重親子(女)雙方的獨立、自主及自動。與傳統的舊孝道相比,這種新孝道究竟有哪些主要特征,這是下文所要討論的主要課題。為了便於此一課題的討論,下文將先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孝道的內涵與性質,從而提出一套理解孝道的概念架構。


      二、孝道的社會心理學觀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