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詞項的語境敏感機制——對溫和語境主義的一種辯護策略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語言文字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馬欣欣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學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37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4763747
    作者:馬欣欣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6月 

        
        
    "

    編輯推薦

    本書研究的問題是意義的語境敏感性,邏輯嚴謹,結構完整。

     
    內容簡介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語言中表達式的意義是否受語境影響。這一問題屬於語義學與語用學邊界討論的一部分,是語言哲學目前方興未艾的一個問題域。關於意義的語境敏感性問題,有兩個基本的理論派別:*小語義學(Minimal Semantics)與語境主義(Contextualism)。本書寫作的目的,是要批判性地考察這兩個派別對於詞項受語境影響機制的刻畫,並以等級性分析為基礎,得出一個復雜的語境敏感機制框架。*終通過這一框架辯護一種溫和主義語境觀點。

    作者簡介

    馬欣欣,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師。2003年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外國語言學碩士學位,201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繫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語義學和語言哲學。在《世界哲學》《哲學動態》等期刊發表多篇關於語義/語用的界面問題及意義的語境敏感性問題的學術論文。

    目錄
    目錄
    1導論:語境對語義學的挑戰1
    11傳統形式語義學的基本觀點1
    12以Grice為代表的研究進路2
    13話語的語境敏感性4
    14基本概念的澄清6
    15本書的基本結構10
    2小語義學及其所代表的語義學策略13
    21小語義學的理論目的和基本原則14
    22小語義學的各派觀點16
    221Borg的小語義學觀點17
    222Cappelen與Lepore的小語義學觀點22
    23語境敏感性測試27
    231Bach的IQ測試27

    目錄
    1導論:語境對語義學的挑戰1
    11傳統形式語義學的基本觀點1
    12以Grice為代表的研究進路2
    13話語的語境敏感性4
    14基本概念的澄清6
    15本書的基本結構10
    2小語義學及其所代表的語義學策略13
    21小語義學的理論目的和基本原則14
    22小語義學的各派觀點16
    221Borg的小語義學觀點17
    222Cappelen與Lepore的小語義學觀點22
    23語境敏感性測試27
    231Bach的IQ測試27
    232Cappelen與Lepore的語境敏感性測試29
    233可選性標準作為一種測試36
    3小語義學所面臨的主要困難42
    31語境敏感詞的範圍可以擴大42
    311CL測試是循環論證43
    312通過CL測試得到的語境敏感詞範圍大於基本集47
    313替代測試:同意測試53
    32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可以不需要句法基礎57
    321語境對詞義的充實58
    322語境對詞義的放寬61
    323語境對詞義的轉移62
    33語義內容與小命題並不等價64
    331語義內容的數量大於一65
    332語義內容的數量等於零66
    333語義內容不同於小命題67
    34小命題在認知和交流中沒有存在的必要69
    341交流不必依賴小命題70
    342小命題不是心理實在74
    4小語義學克服困難的嘗試:索引詞主義79
    41索引詞主義的理論目的79
    42索引詞主義的主要觀點81
    421隱藏變量存在的核心論證:約束論證81
    422隱藏變量在邏輯形式中的位置84
    43對約束論證的質疑(1):隱藏變量的膨脹87
    431對隱藏變量膨脹的論證87
    432修改邏輯形式,容納隱藏變量90
    44對約束論證的質疑(2):並非句法規則93
    441約束論證無法反映對隱藏變量的直覺93
    442約束論證無法解釋分析命題95
    443約束需要依賴詞義和語境97
    444隱藏變量是沒有意義的理論假設100
    5語境主義及其所代表的語用學策略103
    51語境主義的理論目的103
    52溫和語境主義:等級性分析106
    521描述語義學框架107
    522程度語義學框架109
    523挑戰(1):形容詞與相對形容詞的界限116
    524挑戰(2):顏色謂詞的等級性解讀120
    525挑戰(3):顏色謂詞的非等級性解讀124
    53溫和語境主義:對“所言”的刻畫126
    531調和論127
    532相關性理論131
    54語境主義137
    6復雜語境敏感機制框架143
    61對等級性分析困難的解決143
    611形容詞與相對形容詞的界限144
    612顏色謂詞的數量147
    613顏色謂詞的質量151
    614非等級性敏感詞160
    62語境敏感詞的分類和界定167
    621兩種語境、兩種索引性、兩種反身性167
    622詞項的指稱功能與述謂功能169
    623復雜語境敏感機制框架173
    63復雜語境敏感機制框架的優點178
    631對現有語境敏感性測試的澄清179
    632對語境敏感性與寬容性的區分184
    633對語境敏感性強弱的解釋189
    634對個人品位謂詞的解釋194
    結語200
    參考文獻204

    前言

    前言



    本書研究的問題是語言表達式的語境敏感性。這一問題屬於語義學與語用學邊界討論的一部分,是語言哲學中方興未艾的一個問題域。它包括兩個基本的理論派別:小語義學(Minimal Semantics)與語境主義(Contextualism)。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要批判性地考察這兩個派別對詞項受語境影響機制的刻畫,並以等級性分析為基礎,得出一個復雜的語境敏感機制框架。終將通過這一框架辯護一種溫和語境主義的觀點。


    小語義學作為傳統形式語義學的現代版本,隻接受索引詞以及和它類似的詞項(它們的集合被稱為“基本集”)意義語境敏感,而認為不包含這些詞項的句子有獨立於語境的小命題。溫和語境主義(Moderate Contextualism)與語境主義(Radical Contextualism)作為語境主義的兩個分支,都力圖擴大語境對語義的影響,但前者仍承認語境不敏感詞的存在,而後者則認為所有詞項都語境敏感。小語義學對語境主義有一個典型的攻擊策略,包括兩點:,所有的溫和語境主義觀點終都會滑落為語境主義觀點,因為隻要承認基本集之外的某些詞項語境敏感,就能以同樣的論證方式得出其他所有詞項語境敏感;第二,語境主義觀點不能成立,因為基本集之外的所有詞項都不能通過語境敏感性測試。由於測試在這一討論中相當重要,小語義學的支持者及持其他立場的哲學家都力圖發展測試,對表達式是否語境敏感進行判斷。


    對於小語義學理論,語境主義提出以下反駁:從語義過程看,通過測試的語境敏感詞範圍大於小語義學的預期;從語用過程看,小命題並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必要。因此,不但小語義學的第二點攻擊不能成立,並且其理論本身就存在困難。索引詞主義(indexicalism)試圖為此提供解決方案,它提出句子的語境敏感性來源於在句子的邏輯形式中繫統地存在著隱藏變量,這些變量需要語境關聯要素對其進行賦值。然而,它的核心論證能否成立值得質疑,因此也難以成為替代小語義學的理論。


    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對溫和語境主義的一種辯護進路:通過等級性分析對語境敏感機制進行刻畫,據此得到一個固定的語境敏感詞範圍。由於等級性形容詞本身包含級差概念,級差又預設其比較集的範圍需要在特定語境中依賴特定的語境關聯要素決定,因此作者認為語境敏感性是詞項本身的屬性。在等級性形容詞之外存在不包含級差但包含比較集的詞項,這類詞項同樣具有語境敏感性。目前等級性分析所受到的挑戰主要來源於級差的不同類型與特征之間能否進行有效區分,這些質疑以實驗哲學的方式提出。作者通過類似的對比實驗對這些質疑進行反駁,並對以顏色謂詞為主的在等級性上存在復雜性的詞項進行繫統刻畫。


    後,通過利用反身性概念對語境敏感詞進行刻畫,本書建立起復雜語境敏感機制框架,並得到語境敏感詞的確切類型和範圍。這一範圍大於大部分溫和語境主義者的預期,但仍是明確和固定的,不會向語境主義滑落。因此,小語義學的點攻擊同樣不能成立。這一框架的理論優勢在於能夠為目前語境敏感性討論中存在的困難提供解決方法,比如如何改進測試,並為當下的討論提供新的內容,比如如何比較語境敏感性的程度。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我的博士導師葉闖教授一直溫和而嚴格地指導我,大到整體結構,小到行文方式,他都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北京大學哲學繫的韓林合教授和周北海教授就本書論證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進一步展開的方向慷慨地貢獻了意見。此外,北京大學多位師友曾就許多具體問題與我進行過探討。謹向他們致以由衷的感謝。
    馬欣欣
    2018年12月

    在線試讀
    本書研究的問題是意義的語境敏感性。它旨在探討自然語言中表達式的意義是否受語境影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語境中的什麼因素會對哪些表達式產生影響,影響的過程以及結果應如何進行刻畫,對此有大量不同的理論觀點產生。本書意在梳理相關爭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更加細致和有體繫性的語境敏感機制框架。
    B:他近經常去紐約。
    實際上Grice所做的意義區分不止於此,他建立的體繫也更加宏大。具體可參閱Searle(1969)與Neale(1992)。
    這個例子有相當大的任意性,同時也不具備完整的主謂結構。但由於它的直觀性及Perry文章的影響力,以後幾乎所有關於這類問題的討論都得引用它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明自己理論的效用。在本書中也將不斷討論到。
    Travis前期對“意義”的定義十分狹窄,僅指嚴格的字面意義,後期則反對存在確定的意義。。因此,真值條件是對場合敏感的。為了論證這一觀點,Travis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些例子都十分符合直覺,因此為學界所熟知。比如,有一個燒開水用的水壺,被煙熏火燎到已經通體漆黑了。個人指著它說:“這個壺是黑色的!”我們會認為這個人說出了一個正確的命題。而在另一個場合下,當個人說出這句話後,另一個人說:“不對,它隻是表面被燒黑了,如果擦干淨,它應該是銀色的。”然後這個人動手把壺擦干淨了。果然,壺是銀色的。這時我們會覺得個人表達了一個錯誤的命題。又比如,壁球是一種軟性的球體,在受力的時候會變扁。如果一個教練要求孩子觀察壁球在被擊出瞬間的形狀,孩子向他報告:“它是扁的!”這時,孩子說出了一個正確的命題。而如果教練讓孩子比較壁球與橄欖球的形狀,孩子指著壁球說“它是扁的!”同樣的一個命題,但這時孩子說的是錯誤的。
    對Travis的批評有大量文獻,可參閱Vicente(2012)對此的回顧。,但他的例子仍然值得探討,因為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語境敏感性應該能夠被一個好的意義理論所解釋。
    第2章分析傳統形式語義學的現代版本,即小語義學幾個主要派別的觀點。小語義學傾向於將語境敏感性小化,它隻接受索引詞以及和它類似的詞項意義隨語境變化而變化,而認為不包含這些詞項的句子有獨立於語境的小命題。因此,它及其他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哲學家進行了一繫列的測試,以對特定表達式是否語境敏感進行判斷。
    第3章通過對這些測試的考察指出,它們在效力上值得懷疑,同時其本身難以避免循環論證的風險,由此揭開對小語義學的一繫列攻擊:首先,從語義過程看,語境敏感詞的範圍大於小語義學的預期,並且語境對詞義的充實不必依賴句法基礎;其次,從語用過程看,小命題並不是一句話在所有語境中所共享的語義內容,它甚至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必要。因此,小語義學在自身理論框架內無法應對語境的挑戰。

    本書研究的問題是意義的語境敏感性。它旨在探討自然語言中表達式的意義是否受語境影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語境中的什麼因素會對哪些表達式產生影響,影響的過程以及結果應如何進行刻畫,對此有大量不同的理論觀點產生。本書意在梳理相關爭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更加細致和有體繫性的語境敏感機制框架。


    本章將簡要回顧這一問題域的來源,澄清本書在討論中需要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並闡明本書的寫作目的和基本結構。


    11傳統形式語義學的基本觀點


    Soames(2001)把語言哲學描述為使得關於語言及語言使用的科學研究能夠進行的“助產士”,即為研究語言本身及研究語言交流提供指導性的理論框架。語言是世界的表征(representation),這是語言的本質特征。一個陳述句如果有意義,是因為它對這個世界作出了某種刻畫。而在交流當中,當人們以肯定的態度說出這個陳述句時,也是因為他們相信世界就是這句話所刻畫的樣子。


    與此相關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語言的意義是一個復雜的繫統,句子的意義依賴於單個詞項的意義以及它們得以組合成句的規則,即詞彙(lexicon)和句法(syntax);另一方面,語言對世界的刻畫實際上給出了要想使它為真,世界所應該滿足的條件。這兩個方面又是交織在一起的。


    為此,Tarski(1944)討論了對“真語句”進行定義應該滿足的標準,並希望用真理論表達具體語句的真值條件。他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


    語句“雪是白的”為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


    通過用這種方式給出真值條件,Tarski將“真”作了一種外延化的定義。此外,他將命題與真值聯繫了起來。由此得到如下兩個斷定,是本書所涉及的哲學家們在對命題進行討論時都默認的。


    (斷定1)一個完整的命題是真值條件可以給出的命題。


    (斷定2)一個有意義的命題是真值可以評價的命題。


    Tarski的真理論針對的是形式語言,因此它不包含一些自然語言中的要素,比如,語境(context)和內涵(intension)。它對形式語言的解釋仍然面臨索引詞(indexical  word)這一問題的挑戰。像“我”“這裡”“現在”這樣的索引詞,其指稱的對像必須依賴語境決定,否則無法對它們所在的命題,如“我喜歡喫蘋果”,進行真值評價。


    對於這個困難,Kaplan(1989)給出了經典的解答。為了容納語境因素,他將語詞的語義貢獻(semantic contribution)分成兩層。一層是“內容”(content),它是從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數。比如,在本書中提到“我”時,它的“內容”是筆者本人。另一層是“符征”(character),它是從語境到“內容”的復合函數。比如,“我”的符征是“正在說話的那個人”。仍以“我喜歡喫蘋果”為例,當瑪麗在某個語境下說出這句話時,它的“內容”是瑪麗本人,因此這句話所表達的命題是“瑪麗喜歡喫蘋果”,其真值也能夠得以判斷。而選擇“瑪麗”作為“我”這一表達式的“內容”又是由純語義的符征決定的,因此語義的獨立性得以保全。Kaplan對“內容”與“符征”的區分目前為語義學與語用學邊界這一論域的各方所普遍接受,可視為本書的一個理論背景。


    由此可見,語義學的發展,初是以指稱明確、規則清晰的理想語言為對像的,後來纔逐步將自然語言納入它的研究領域。在研究方法上,語義學家們都傾向於將語言還原成一套形式化的繫統。此類觀點在當下的討論中被稱為形式語義學(formal semantics),而與它的發展幾乎同時進行的還有另一支以日常語言學派為代表的哲學家隊伍,他們的研究對像從一開始就是,並且一直是自然語言。


    12以Grice為代表的研究進路


    日常語言學派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牛津大學興起。其代表人物主張對日常語言的實際用法進行研究,而對語義學家以理想語言的邏輯結構為分析對像的做法不甚贊同。他們認為不能因為日常語言中經常出現歧義、模糊等現像就對它棄之不顧,而應該以語言的實際使用為基礎發展意義理論。其中,Grice(1991)所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及一些基本的概念區分對當前的討論有直接影響。


    Grice認為,在交流當中,意義的產生基於兩個方面:對說話者意圖的認知(intention recognition)和說話雙方的理性推理能力(rational reasoning ability)。意義可以通過對交流雙方的言語行為輔以給定的推導(inference)規則並將其還原成說話者的意圖。他將其表達為如下內容:


    “通過說x,講話人U表達意思p”是真的,當且僅當對於聽話人A,U說x意在:


    (1)使A產生特定的反應r;


    (2)使A認為U意在(1);


    (3)使A通過達成(2)來達成(1)。(同上:92)


    為了理解交流中的意義,首先,Grice接受並重視語詞與句子本身所具有的俗成義(conventional meaning)。俗成義是一個社會群體中某個特定的語詞與它指稱的對像通過任意指派(arbitrariness)建立的聯繫,同時又因為被廣泛接受而具有穩定性。俗成義是一個話語類型(type),它具有獨立於語境和時間的特點。


    其次,一個特定的說話者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說出一句特定的話語(utterance)時,他所表達的並不是一個話語類型,而是對話語類型的具體化,它被稱為“話面意思”(“what is said”)。值得注意的是,Grice用“話面意思”指代的是表達式的字面意義。下一小節將提到,意義的語境敏感性問題肇始於對這一概念的擴展。目前的討論大多用“what is said”表示句子經過語境充實之後的意義,為了與Grice的“話面意思”相區分,作者將其譯成“所言”。話面意思,即字面意義,它與俗成義的區別在於:如果一個句子當中包含索引詞,索引詞的俗成義隻有符征,不能夠單獨確定指稱的對像。隻有當它在一個語境中被說出時,索引詞的俗成義纔借助語境得到了指稱的對像。另外,由於歧義的存在,一個句子的俗成義可以有多個,而一個具體的語境被給出時能夠起到去歧義的效果,使得一個意義因為符合語境而被選中。因此,“話面意思”是在特定語境下指稱對像得到確定並且歧義得到消除後的命題意義,在本書以後的章節中將其統稱為“字面意義”或“小命題”。


    後,說話者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說出一句話時,除產生字面意義外,還會產生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很多時候,人們說話會有弦外之音。這時,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在字面意義之外。如下例:


    A:史密斯這些日子好像沒有女朋友。
    B:他近經常去紐約。


    一個有能力的說話者(competent speaker)可以從B的話裡聽出“史密斯可能在紐約有個女朋友”這樣的弦外之音。


    Grice工作的開創性在於他給出了一套會話含義的產生機制。會話含義的產生是基於理性推理的結果,但它依據的並不是邏輯規則,而是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而言之,會話雙方都假定對方是合作的,都想把對話有效地進行下去。合作原則包含四個基本準則:①質的準則,即說真話,不說假話;②量的準則,即提供適量的信息;③相關準則,即提供與談話目的相關的信息;④明了準則,即說話清楚明了。Grice認為,通過應用合作原則,可以揭示從字面意義到會話含義的過程。
    實際上Grice所做的意義區分不止於此,他建立的體繫也更加宏大。具體可參閱Searle(1969)與Neale(1992)。


    13話語的語境敏感性


    在Grice的理論中,交流者說出一句話時,表達的是它的字面意義,這與傳統形式語義學的觀點相吻合。字面意義再和語境中蘊含的其他因素相結合,能夠推導出這句話語的會話含義。然而,批評者觀察到,說話者說話時未必會表達話語的字面意義。Perry(1986)指出,有一些語言成分並不在某個句子的句法結構中出現,卻包含在說話者所表達的命題之中。他稱之為“未述成分”(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s)。


    關於未述成分,Perry給出了較為繫統的刻畫。他提出,命題是由組成部分構成的,這些組成部分就是進入命題的對像,如關繫、個人、時間、地點等。而一個陳述句是由字、詞、短語這些要素構成的,二者在很多時候有對應關繫,如一個句子中的短語對應著一個命題中的對像。傳統形式語義學要求句子成分與命題成分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繫,但這種關繫並不總能建立起來,有些時候命題中會出現沒有被句子中的要素所指稱的對像。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假設這是美國加州帕羅奧多市一個星期六的早晨,約翰計劃起床以後去打網球,但是他的兒子往窗外看了一眼,說:


    下雨了。
    這個例子有相當大的任意性,同時也不具備完整的主謂結構。但由於它的直觀性及Perry文章的影響力,以後幾乎所有關於這類問題的討論都得引用它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明自己理論的效用。在本書中也將不斷討論到。


    於是他就取消打網球的計劃,繼續睡覺去了(Perry,1986:138)。”


    約翰的兒子說出這句話時表達了一個真命題,因為帕羅奧多確實下雨了。但是這句話本身是一個句法完整的句子,並不包含地點。而當一個人對這個命題的真值進行判斷時,則必須要加入地點。因此,地點並不是這句話的組成部分,卻是說話者所表達的命題的組成部分。這就是未述成分。


    在這句話中,由於相關要素都已經出現在命題中了,要假設未述成分來源於句子的哪個部分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Perry認為未述成分是由句子整體指派的。同時,它就是在語義層面產生的,“不需要在句子的深層結構或其他什麼地方預設隱藏的表達式作為其產生的原因(1998:143)”。


    此外,未述成分也不是一個出現在思想當中而沒有出現在命題當中的組成部分。需要先考察一個話語整體催生了什麼樣的思想,然後決定未述成分相應的位置和內容。未述成分的內容有兩類,一類是語義值固定的,對語境不敏感,另一類是指稱性的,對語境敏感。


    總體而言,Perry對於未述成分的存在形式及運作方式隻是給出了自己的構想,以及基於這些構想作出語言事實的描述,並未給出繫統性的論證,關於語境對意義的作用也沒有提出有規約性(normative)的規則。但他所觀察到的現像確實普遍存在,需要利用更加繫統的理論進行解釋。


    另一個與此相關但更為的觀點來自Travis(1985,1996)。他同意一個句子的字面意義在決定它的真值條件時是起作用的,但並不認為它是起作用的因素。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被說出時,即使其字面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它的真值條件也會改變
    Travis前期對“意義”的定義十分狹窄,僅指嚴格的字面意義,後期則反對存在確定的意義。。因此,真值條件是對場合敏感的。為了論證這一觀點,Travis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些例子都十分符合直覺,因此為學界所熟知。比如,有一個燒開水用的水壺,被煙熏火燎到已經通體漆黑了。個人指著它說:“這個壺是黑色的!”我們會認為這個人說出了一個正確的命題。而在另一個場合下,當個人說出這句話後,另一個人說:“不對,它隻是表面被燒黑了,如果擦干淨,它應該是銀色的。”然後這個人動手把壺擦干淨了。果然,壺是銀色的。這時我們會覺得個人表達了一個錯誤的命題。又比如,壁球是一種軟性的球體,在受力的時候會變扁。如果一個教練要求孩子觀察壁球在被擊出瞬間的形狀,孩子向他報告:“它是扁的!”這時,孩子說出了一個正確的命題。而如果教練讓孩子比較壁球與橄欖球的形狀,孩子指著壁球說“它是扁的!”同樣的一個命題,但這時孩子說的是錯誤的。


    Travis進一步指出,既然真值條件是語境敏感的,那麼句子的意義就是不確定的。由於本書預設表達式的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下是可以確定的,因此這一觀點與本書的討論無關
    對Travis的批評有大量文獻,可參閱Vicente(2012)對此的回顧。,但他的例子仍然值得探討,因為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語境敏感性應該能夠被一個好的意義理論所解釋。


    Perry與Travis所舉的例子使人們開始注意到,語義學與語用學的界限可能並非如傳統所想的那樣清晰。語句未必表達它的字面意義,反而會展現出語境敏感性。這種語境敏感性如何刻畫,以及它是否會對傳統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分界帶來根本性的挑戰,是本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14基本概念的澄清


    在對語境敏感性問題進行繫統探討之前,有必要對三組基本概念加以解釋和區分。組是命題、句子(sentence)和話語(utterance),第二組是語境與評價環境(circumstance of evaluation),第三組是一詞多義、歧義和語境敏感性。


    組,命題、句子與話語的區別是清晰的。假設筆者於2015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說出下面這句話:


    (1)今天下雪了。


    對於一個聽到筆者說話的人而言,他首先聽到的是一些聲音,這些聲音有特定的頻率,然後他會判斷出這些聲音並不是任意的,而是一些符號,更具體來說,是一些有意義的語言符號。人類對於辨別語言與噪聲有非常高的敏感度與自發性,不過這一部分的工作在語義學的研究範圍之外。語義學所關心的是說話者通過語言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如果這些內容呈現出了完整的結構,比如主謂結構,那麼這些內容就被稱作“句子”或“語句”。語句是獨立於語境的,是一個類型(type)。而話語則是依賴於語境的,是語句在某個特定語境下的標記(token)。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被說出時會表達不同的話語。在上例中,由於有特定的語境存在,即2015年1月1日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因此“今天”所指稱的對像是可以在語境中找出來的,即2015年1月1日。但當語境發生變化時,如當筆者在2016年1月1日於廣州說出句子(1)時,使用了同一個句子,但表達的是不同的話語。


    命題是語句所表達的意義,它具有真值,並且是我們信念的對像(Speaks,2014)。因此命題是一個更為抽像的概念。在上例中,筆者說出的話語所表達的命題是:


    (2)2015年1月1日下雪了。


    與句子(1)相比,句子(2)包括確定的時間,因此對它的真值能夠進行判斷。此外,作者還可以說出:


    (3)我相信今天下雪了。


    (4)我懷疑今天下雪了。


    “我相信”與“我懷疑”這些表達式被稱為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隻有它們後面的從句部分也表達一個命題時,它們的真值條件纔能夠給出。因此,命題與真值是兩個緊密相關的概念,也是傳統形式語義學的核心。


    第二組概念,即語境和評價環境,也需要進行區分。在進行這一區分前,需要對“語境”在本書中的含義進行澄清。在一般性的討論中,“語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上下文(co-text)及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而在語義學與語用學邊界討論中,普遍將“語境”等同於情景語境。主要的原因是,通過上下文決定指稱對像或去歧義的過程是一個單純的語義過程,不在這一討論的範圍之內,本書則沿用“語境”的這種用法。


    在所有語言中,任何一個有能力的語言使用者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像:索引詞沒有固定的指稱對像。經由不同的說話者在不同的場合下說出時,它們會指稱不同的對像。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我”“這裡”以及“現在”。比如,下面這句話:


    我現在在這裡。(I’m here now)


    當筆者在本書中說出這句話,“我”指稱的是筆者本人,“現在”指稱的是2015年1月6日,“這裡”指稱的是筆者位於北京的家中。(而如果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的新年致辭中說了同一句話,“我”指稱的則是奧巴馬,“現在”指稱的則是2015年1月1日,而“這裡”指稱的則是白宮。)這些不同的情景就被稱為語境。而如“我”“這裡”和“現在”這些索引詞,其指稱對像需由語境決定,因此被視為典型的語境敏感詞。值得注意的是,Kaplan本人對語境的定義是相當嚴格的。它的基本形態是一個包含施事者(agent)、時間、地點、世組。即使有時會加入意向性或其他東西,這個集合的內容也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大多數對語境與詞義關繫的討論都不對語境作如此狹窄的解讀,而是認為它包括特定交流場合中所有在場的事物,如說話者的談話對像、他們談話的內容等。本書第2章將對這兩類語境因素作出區分,這一區分在後續的論證中起重要作用。


    然而,語境並不包含場合中的所有因素。我們會發現,如果不把某些語境情況單獨拿出來考慮的話,所有的表達式都可以是語境敏感的。比如“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這一表達式,不管是誰在什麼場合下說出來,指稱的都是“中國”,因此它的指稱對像應該是固定的,是對語境不敏感的。然而,有新聞報道指出,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遠高於中國,100年以後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會變成為印度。這是否意味著,“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這個表達式是語境敏感的?多數人會直覺地反對這一觀點。


    時間也在決定表達式的指稱對像時起作用,但一般不將它納入語境因素,而認為它屬於評價環境。評價環境還包括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即我們在哪個世界評價一個命題的真值。多數情況下,在討論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時,我們以現實世界作為真值評價的標準。而在討論一些反事實情況(counterfactual situation)時,我們會以某個被描述的可能世界作為真值評價的標準。比如,美國對古巴解除經濟封鎖之後古巴旅遊業的發展,這是在現實世界中被討論的一個問題。而當我們設想如果50年前美國沒有對古巴進行經濟封鎖,古巴目前的旅遊業應該是什麼情形,此時討論的對像就不是現實世界中的情形,而是在一個可能世界中的情形,那個世界裡其他條件都與現實世界一致,的區別就是美國沒有對古巴進行封鎖。


    有些語義學理論試圖將另一個因素放入評價環境中,即所謂的評價語境(context of assessment)。這一觀點初是由Egan、Hawthorne與Weatherson(2005)及Lasersohn(2005)提出的,目前仍有較大的爭議。它所關注的是語言交流中經常發生的一個現像:對於同一個對像,不同的說話者會因為自身愛好或感受的不同而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夏天,當辦公室空調的溫度設定為26攝氏度時,同一個辦公室裡有人會說“空調的溫度設得太高了”,也有人會說“空調的溫度設得太低了”。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是在同一個場合下被說出的,但似乎可以同時為真。筆者對這一觀點並不贊同,認為它模糊了語境與評價環境的界限,而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筆者認為這些例子所呈現的都是詞項的語境敏感性,並會在第6章中為此提供繫統解釋。


    第三組需要明確區別的概念是語境敏感性、歧義和一詞多義。語境敏感性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對它一個為直觀的描述是,語義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如果詞項具備這樣的特征,我們就認為它是語境敏感詞。由於Kaplan對語境的定義十分狹窄,他所認可的語境敏感詞範圍也極為有限,僅僅包括索引詞。索引詞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人稱代詞“我”“我的”“你”“他”“她”“它”,指示代詞“這”“那”,副詞“這裡”“現在”“明天”“昨天”,形容詞“實際”“目前”,及其他(Kaplan,1989:489)。隻有這些少數的詞項具有語境敏感性,需要從語境中得到指稱的對像。


    索引詞是語境敏感詞,這一點在目前關於意義的語境敏感性討論中被普遍接受。但通過上一節中Perry與Travis所舉的例子就會發現,有些句子即使不包含索引詞似乎也能夠具有語境敏感性。因此,還有哪些詞項語境敏感,以及語境敏感詞如何在語境中確定自身的意義,是本書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語境敏感性的特征是表達式的“內容”隻有通過語境纔能得到確定,無法在獨立於語境時給出。因此,原則上表達式能夠通過語境得到的“內容”沒有數量限制。這使得它與歧義和一詞多義存在區別。一詞多義是指對於一個詞項存在固定的多種解釋,比如,“花”在“玫瑰花”這個詞組中的意思是植物的花朵,在“眼花”中的意思是模糊迷亂,而在“花錢”中的意思是耗費,等等。這些解釋的數量是固定的,很多時候由上下文決定在所有解釋中選取哪一個,而不需要依賴語境。歧義的情況則比較復雜,一詞多義能夠產生歧義,語音上以及句法結構上的多種解讀也能產生歧義。同音異義的情況在漢語中普遍存在,如“我姓張”與“我姓章”。對一個詞組的句法結構關繫也能作不同的解讀,如“學習資料”既能作動賓短語,也能作名詞詞組。同樣,歧義隻有一些數量固定的可能解釋,並且這些可能解釋在獨立於語境的情況下就能得到全部列出。對比“我”這種典型的語境敏感詞就可以發現,後者可能的指稱對像是無窮的,而且必須要在語境中決定。在語義與語用邊界的討論中,一個共識是歧義與一詞多義是單純的語義學問題,而語境敏感詞的範圍及語境敏感性機制的刻畫纔是各方觀點衝突的核心。


    綜上所述,本書的內容將圍繞自然語言中表達式的語境敏感性問題展開。


    15本書的基本結構


    在上幾節所提到的理論背景下,當前的語言哲學家試圖以更加細致和技術化的方式研究語義學與語用學的界限問題,以對語義及語境在決定命題意義的作用和方式上作出繫統性的刻畫。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運用了不同的理論假設和分析工具,逐漸形成了兩個基本派別:小語義學(Minimal Semantics)和語境主義(Contextualism)。本書寫作的目的,就是要批判性地考察這兩個派別對於語境敏感性的刻畫,並從詞項受語境影響的不同機制入手,對語境敏感詞的類型作出細分。因為後得到的語境敏感詞範圍遠大於小語義學的設想,但它們與語境不敏感詞的界限又能明確劃定,所以本書實質上是對一種溫和語境主義觀點的辯護。


    本書的基本結構如下:


    第1章簡述意義語境敏感性問題對傳統語義學與語用學研究的繼承與發展,並解釋本書常用的一些相關概念。
    第2章分析傳統形式語義學的現代版本,即小語義學幾個主要派別的觀點。小語義學傾向於將語境敏感性小化,它隻接受索引詞以及和它類似的詞項意義隨語境變化而變化,而認為不包含這些詞項的句子有獨立於語境的小命題。因此,它及其他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哲學家進行了一繫列的測試,以對特定表達式是否語境敏感進行判斷。


    第3章通過對這些測試的考察指出,它們在效力上值得懷疑,同時其本身難以避免循環論證的風險,由此揭開對小語義學的一繫列攻擊:首先,從語義過程看,語境敏感詞的範圍大於小語義學的預期,並且語境對詞義的充實不必依賴句法基礎;其次,從語用過程看,小命題並不是一句話在所有語境中所共享的語義內容,它甚至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必要。因此,小語義學在自身理論框架內無法應對語境的挑戰。


    第4章考察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對小語義學困難的解決方式,即索引詞主義(Indexicalism)。它認為句子的語境敏感性來源於句子的邏輯形式中繫統存在的隱藏變量,這些變量需要語境關聯要素對其進行賦值。然而,其核心論證即約束論證(binding argument)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該理論不能為形式語義學的基本原則提供辯護,也無法解決小語義學面臨的問題。


    第5章由於小語義學以及索引詞主義在刻畫語境對意義的影響上都存在理論缺陷,因此筆者放棄它們而轉向語境主義。語境主義承認語境對於命題意義存在更大的影響,並試圖對語境影響命題的機制進行刻畫。對於語境影響的廣度,溫和語境主義(Moderate Contextualism)與語境主義(Radical Contextualism)有不同的見解。溫和語境主義或通過等級性(gradability)分析對詞義進行更為細致的刻畫,以找出詞義如何對影響自己的語境因素作出限制;或提出替代小命題的概念即“所言”(“what is said”)並對它的產生過程提出見解。雖然溫和語境主義者之間在觀點上也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承認有語境不敏感的表達式,並且認為它與語境敏感詞的界限是可以清楚地給出的。第5章重點對等級性理論進行刻畫,因為筆者認為這一理論如果進一步繫統化,將能夠為劃定語境敏感詞的範圍提供有力的依據。雖然等級性分析面臨以顏色謂詞為主的一繫列挑戰,但它們都能夠在其自身理論框架內得到解決。第5章重點討論這些挑戰,並在第6章提出對它們的解決方式。此外,語境主義理論在前幾章中已有所涉及,第5章對其理論的前提預設進行了梳理,並考察其真值條件語用學(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的理論框架。


    第6章首先為等級性分析受到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其次,因為這些挑戰主要以實驗哲學的方式提出,所以筆者設計了相應的實驗,並以實驗結果作為反駁的依據。在反駁的過程中,等級性形容詞的特征得到了更為細致的刻畫。其中的一種特征,即反身性,被筆者認為是語境敏感性產生的原因。後,基於反身性的不同機制,筆者進一步擴大語境敏感詞的範圍,並給出相應的測試作為判斷標準,終得出一個復雜的語境敏感機制框架。這一語境敏感詞範圍大於大部分溫和語境主義者的預期,但因為對它有可靠的判斷標準,所以它仍是明確和固定的,不會向語境主義滑落。這一框架在解釋力上也具有優勢:很多相關討論存在的困難,如小語義學的測試如何改進,似是而非的例子如何區分,都能夠借助它得到更為合理的解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