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文教育經典:文章學纂要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語言文字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蔣祖怡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  寫作與修辭 
    【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38278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3827862
    作者:蔣祖怡

    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7月 

        
        
    "

    編輯推薦
    適合語文教師及對語文感興趣的中學生和家長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學者、教育家、國學家蔣伯潛、蔣祖怡父子合作編撰的“國學彙纂叢書”十種之一,1942年由上海正中書局出版,1947年再版,以後又多次在中國臺灣地區再版、重印。全書共分二十章,是一本集語言學、修辭學、篇章學等方面綜合研究文章及其寫作的書籍,適合作為語文教師、語文教育教學研究者、中學生和語文愛好者拓展視野、提升素養的閱讀或教育教學參考讀物。    2017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正式使用的“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有一篇報道說,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我很贊賞這個說法。關於怎麼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我說了很多,*重要的是什麼?我看就是回到原點,請老師帶頭多讀書。”希望我們這套“以增進閱讀興趣為宗旨”的“國文教育經典”叢書能夠為此添磚加瓦。
    作者簡介
    蔣祖怡(1913—1992),著名學者、教育家,國學家蔣伯潛之子。1937年畢業於江蘇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歷任中學國文教員,上海世界書局編輯、編審。1946年任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繫副教授,1947年受聘於浙江大學文學院。後長期擔任浙江師範學院與杭州大學中文繫副繫主任。蔣祖怡先生存學深思,勤於筆耕,著有《文章學纂要》《詩歌文學纂要》《駢文與散文》《小說與戲曲》《文心雕龍論叢》等數十部著作。
    目錄
    章 緒說 ………………………………………………001
    第二章 字的形態與意義 …………………………………019
    第三章 字音的變化 ………………………………………033
    第四章 復詞的組織 ………………………………………047
    第五章 詞性及其活用 ……………………………………065
    第六章 實數與虛數 ………………………………………082
    第七章 遣詞的方法 ………………………………………092
    第八章 句子的構成式 ……………………………………124
    第九章 句子的變化 ………………………………………137
    第十章 明喻、暗喻和寓言 ………………………………157
    第十一章 誇飾 ……………………………………………168
    第十二章 大名與小名 ……………………………………177

    章 緒說  ………………………………………………001


    第二章 字的形態與意義  …………………………………019


    第三章 字音的變化  ………………………………………033


    第四章 復詞的組織  ………………………………………047


    第五章 詞性及其活用  ……………………………………065


    第六章 實數與虛數  ………………………………………082


    第七章 遣詞的方法  ………………………………………092


    第八章 句子的構成式  ……………………………………124


    第九章 句子的變化  ………………………………………137


    第十章 明喻、暗喻和寓言  ………………………………157


    第十一章 誇飾  ……………………………………………168


    第十二章 大名與小名  ……………………………………177


    第十三章 造句上應注意的事項  …………………………187


    第十四章 章篇的安排  ……………………………………213


    第十五章 開端與作結  ……………………………………228


    第十六章 動作的描寫和感情的抒發  ……………………242


    第十七章 題目的研究  ……………………………………259


    第十八章 寫作的準備  ……………………………………269


    第十九章 文章流變(上)  ………………………………281


    第二十章 文章流變(下) 
    ………………………………311
    前言
    “文章”兩字的本義,即“彣彰”,是文彩的意思。《考工記》:“青與白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許慎《說文解字》中也說:“文,錯畫也;像交文。”都是解釋作文彩的,後來引申作“文辭”講,和“文采”兩字一樣。《禮樂記》:“廣其節奏,省其文采。”《疏》:“文采,謂樂之宮商相應,若五色文采。”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亦作“文辭”解:“文采不表於後世。”現代所用,都是它們的引申義。
    “文采”“文辭”“文章”三者的意義是相近的。《史記?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溥。”杜甫詩:“平生感意氣,少小愛文辭。”文章是代表語言的,所以也可以稱作“文辭”。《論語》中說“辭達而已矣”,即以辭代“文章”;《左傳》中也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話,它將“言”和“文”混在一起講,可見文章和語言關繫之密切了。我以為三代以前言語和文章一致,語文並不分途,這也是一個證據。

    “文章”兩字的本義,即“彣彰”,是文彩的意思。《考工記》:“青與白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許慎《說文解字》中也說:“文,錯畫也;像交文。”都是解釋作文彩的,後來引申作“文辭”講,和“文采”兩字一樣。《禮樂記》:“廣其節奏,省其文采。”《疏》:“文采,謂樂之宮商相應,若五色文采。”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亦作“文辭”解:“文采不表於後世。”現代所用,都是它們的引申義。
      


       “文采”“文辭”“文章”三者的意義是相近的。《史記?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溥。”杜甫詩:“平生感意氣,少小愛文辭。”文章是代表語言的,所以也可以稱作“文辭”。《論語》中說“辭達而已矣”,即以辭代“文章”;《左傳》中也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話,它將“言”和“文”混在一起講,可見文章和語言關繫之密切了。我以為三代以前言語和文章一致,語文並不分途,這也是一個證據。


    由此看來,文章和天分有關,也和個性有關。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便以為鄉民村女所哼出的歌辭,有的也是“絕妙好辭”,並不是一定要博學通儒纔能夠做出來的。他說:“有讀破萬卷不得其閫奧者,有婦人女子、村氓淺學偶有一二句,雖李杜復生,必為低首者。”照他的話看來,我們不必學做文章而寫出來的一定非常佳妙了。但是這又不盡然。我們不是天纔,不能舍棄了規矩方圓而單重靈感,因此,也不能忽略於作文方式的探討的。


    古人常常以為文章之道是非常奧妙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為什麼在他們眼光裡看來,文章是如此神秘的東西呢?這不外乎兩個原因。


    ,因為他們作文的目的是學古,脫離了現實而專擬古人,便難以逼真,不能逼真,便慨然興嘆,說文章之不易做了。揚雄在他的《解難》中說:


     


    昔人有觀像於天,視度於地,察法於人者。天麗且彌,地普而深。昔人之辭,乃玉乃金。


     


    因為“昔人之辭,乃玉乃金”了,便不得不造《法言》來學《論語》,造《太玄》來學《易經》。《法言》中又說:“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也是這個意思。明代是專事擬古的時期。王世貞在他的《藝苑卮言》中提出他的模仿論道:


     


    李獻吉勸人勿讀唐以後文,吾始甚狹之,今乃信其然耳。記聞既雜,下筆之際,自然於筆端攪擾,驅斥為難。若摹擬一篇,則易於驅斥,又覺局促,痕跡宛露,非斲輪手。自今而後,擬以純灰三斛細滌其腸;日取“六經”、《周禮》《孟子》《老》《莊》《列》《荀》《國語》《左傳》《戰國策》《韓非子》《離騷》《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漢書》;西京以還,至六朝及韓柳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詠之,令其漸漬汪洋。遇有操觚,一師心匠,氣從意暢,神與境合,分途策馭,默受指揮;臺閣由林,絕跡大漠,豈不快哉?


     


    這種刻意求古之說,明代為盛行,所以清代侯方域的《壯悔堂文集》評論他們:


     


    明三百年之文,擬馬遷,擬班固,進而擬《莊》《列》,擬《管》《韓》,擬《左》《國》《公》《穀》,擬《石鼓文》《穆天子傳》,似矣;卒以謂唐宋無文,則可謂溺於李夢陽、何景明之說,而中無確然自信者矣。


     


    第二,以為文章是“敷贊聖旨”的工具,因此文章便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東西,而“神而明之”了。“敷贊聖旨”之說,始於劉勰。《文心雕龍?序志篇》中說:


     


    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群其本源,莫非經典。


     


    到了唐代,韓愈乃益張其說,以為“愈所能言者,皆古之道”,“文宜師古聖賢人”,“師其意,不師其辭”。《新唐書?藝文志》中也說他“擩嚌道真,涵泳聖涯,韓愈倡之”。


    宋代歐陽修也有類似此種冠冕堂皇的話。他在《答吳充秀纔書》中說:


     


    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耳。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後世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文而已,故用力愈勤而愈不至。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南宋真德秀有《文章正宗》以“窮理致用”為文章的功用。“夫士之於學,所以窮理而致用也。”清代方苞倡“古文義法”之說,更強調了這種傳統觀念。他《與申居謙》一書中說:


     


    古文本經術而依於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為偽。韓子有言:“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茲乃所以能約六經之旨以成文,而非後世文士之所可比也。


     


    自從韓愈以後,這種觀念直深入於人心。即自以為較方苞眼光廓大的曾國藩,也不免有此成見。這也和帝制時代的環境很有關繫。他說: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於文字……所貴乎聖人者,謂其立行與萬物相交錯而曲當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後世也。吾儒所賴以學聖賢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聖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


     


    自古迄今,一直相傳,認為這種說法是顛撲不破的大道理。因此認為做文章是一件非常艱深、偉大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是和聖賢之道有關繫的。


    由於上面兩種原因,文章變成為至高無上而神妙莫傳的秘寶。於是字字就有其出典,語語求其神似古人的語氣。文章既然和語言有密切的關繫,便應該和它發生聯繫,為什麼還要唯古是求?為什麼一定要使它成為“贊聖”“載道”“窮理”的工具呢?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中說得好:“夫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吉、兇、賓、嘉,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性情,反擬《內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
     


    唐劉知幾的《史通?言語篇》中有更精闢的意見:


     


    夫三傳之說,即不習於《尚書》;兩漢之制,又多違於《戰策》。足以驗甿俗之遞改,知歲時之不同。而後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時口語,罕能從實而書,方復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即遍摹《左傳》;愛子長者,則全學史公。用使周秦言辭,見於魏晉之代;楚漢應對,行乎宋齊之日;而偽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純,真偽由其相亂。


     


    他所論言語文章之關繫,甚為明確。從此可知專事學古的不應該了。


    …………
    在線試讀
    現代通行的是語體文,可是報章、公文還都通行文言。當民國四五年,《新青年》上登載著許多爭辯的文章:有人主張仍用文言文,有人卻以為非加改革、用語體文不可。現在語體文已奠定了根基,許多人都將這功勞歸培、胡適、錢玄同諸人。胡適又有《白話文學史》的創作。可是隻有上冊,隻談到唐代,而忽略了宋代以後的演變;同時他隻注意到古代平易的文章,以為平易便算是白話。其實語體文之所以成立,全是語文能一致的緣故。
    我疑心三代以前是語文一致的。如《尚書》所載完全是佶屈聱牙的文章,而秦漢之文反較《尚書》為平易;這決不是中國文化的倒退,大抵《尚書》所載,完全是當時的口語,所以變成佶屈聱牙了。司馬遷的《五帝本紀》之中,大抵是翻譯《尚書》;也許因為純寫當時口語,漢代人不易明白,又或嫌它不文雅,所以改譯了。又如《論語》中所用的助詞,又與後來文言文所用的方式不同,大約這也是依當時口語來寫錄的。
    …………
    我們敘述白話文的開端,似乎應該從宋朝說起。宋代白話文的通行,的原因是雜劇講史的盛行和理學的勃興。
    雜劇必須道白;在唐代隻具雛形,而在宋代纔成立。既有道白,那末,寫錄時一定得將道白一起寫下來,不容翻譯成文言。這便是實實在在的口語了。可惜在現代宋雜劇的本子不能找到。所記錄的,大抵已是文人翻譯過的。所謂講史,類似今日之說書。說書當然是口語而不是文言。所以明郎瑛的《七修類稿》中說:

    小說起宋仁宗……故小說得勝回頭之後,即雲“話說趙宋某年”。

    即就現在所存的《宣和遺事》而言,是口頭語後來稍加潤色的,與唐代的傳奇大不相同,如:

    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去大內門直上一條紅綿繩上,飛下一個仙鶴兒來,口內銜有一道詔書,一員中使接得展開。奉聖旨:宣萬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著金字牌,喝道:“宣萬姓!”少刻,京師有似雪浪,盡頭上載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鼇下山看燈。

    現代通行的是語體文,可是報章、公文還都通行文言。當民國四五年,《新青年》上登載著許多爭辯的文章:有人主張仍用文言文,有人卻以為非加改革、用語體文不可。現在語體文已奠定了根基,許多人都將這功勞歸培、胡適、錢玄同諸人。胡適又有《白話文學史》的創作。可是隻有上冊,隻談到唐代,而忽略了宋代以後的演變;同時他隻注意到古代平易的文章,以為平易便算是白話。其實語體文之所以成立,全是語文能一致的緣故。


    我疑心三代以前是語文一致的。如《尚書》所載完全是佶屈聱牙的文章,而秦漢之文反較《尚書》為平易;這決不是中國文化的倒退,大抵《尚書》所載,完全是當時的口語,所以變成佶屈聱牙了。司馬遷的《五帝本紀》之中,大抵是翻譯《尚書》;也許因為純寫當時口語,漢代人不易明白,又或嫌它不文雅,所以改譯了。又如《論語》中所用的助詞,又與後來文言文所用的方式不同,大約這也是依當時口語來寫錄的。


    …………


    我們敘述白話文的開端,似乎應該從宋朝說起。宋代白話文的通行,的原因是雜劇講史的盛行和理學的勃興。


    雜劇必須道白;在唐代隻具雛形,而在宋代纔成立。既有道白,那末,寫錄時一定得將道白一起寫下來,不容翻譯成文言。這便是實實在在的口語了。可惜在現代宋雜劇的本子不能找到。所記錄的,大抵已是文人翻譯過的。所謂講史,類似今日之說書。說書當然是口語而不是文言。所以明郎瑛的《七修類稿》中說:


     


    小說起宋仁宗……故小說得勝回頭之後,即雲“話說趙宋某年”。


     


    即就現在所存的《宣和遺事》而言,是口頭語後來稍加潤色的,與唐代的傳奇大不相同,如:


     


    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去大內門直上一條紅綿繩上,飛下一個仙鶴兒來,口內銜有一道詔書,一員中使接得展開。奉聖旨:宣萬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著金字牌,喝道:“宣萬姓!”少刻,京師有似雪浪,盡頭上載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鼇下山看燈。


     


    此外說話之本,如《京本通俗小說》,較唐代小說冗長,且更多曲折,起首雖然好引詩詞,而內容文字卻是語體。此外如《古今小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非吳承恩所作者,本收於《永樂大典》中)等等,也可以說是語體的作品。


    為什麼宋代小說突然會有語體寫的?這一半也是戲劇的發達與說書的盛行,但一半也是承唐末五代的風氣;不過在宋代始有明白可考的證據罷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說:


     


    清光緒的時候,敦煌千佛洞的藏經纔顯露,大抵都運入英、法,中國也有拾其目錄藏京師圖書館。書為宋初所藏,多佛經,而內有俗文體的故事數種,蓋唐末五代人抄。如《唐太宗入冥記》《孝子董永傳》。秋胡小說則在倫敦博物館,伍員入吳故事則在中國某氏,惜未能目睹,無以知其與後來之關繫。


     


    宋代以帝王而喜平話,這也是平話能盛行、能保留到現代的緣故吧。


    宋儒理學盛行,而有“語錄體”,以為“工文則害道”,所以用平凡的俗語來解釋大道的。《唐書?藝文志》已有《神清參禪語錄》。學者都重口語的實錄,因此白話文便通行。但是錢大昕卻反對道:


     


    釋子之語錄始於唐,儒家之語錄始於宋。儒其行而釋其言,非所以垂教也。君子之“出辭氣必遠鄙倍”。語錄行,而儒家有鄙倍之詞矣。


     


    而當時宋儒,也確以“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可得而聞;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聞”的語解嘲的。其實,用口語作文章,宋儒也不必解嘲,後人也不必詬罵。宋儒使語體遺留下來,使口語與文章一致,他們的功勞,當在說述儒理以上。茲舉陸像山語錄做例:


     


    凡事莫如此滯滯泥泥,某平生於此有長,都不去著他事。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每理會一事時,血脈骨髓都在自家手中。然我此中卻似個閑閑散散,全不理會事的人,不陷事中。


    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然後令他奮發植立;若田地不淨潔,即奮發植立不得。古人為學即讀書,故讀書然後為學可見,然田地不淨潔亦讀書不得,若讀書,是“假寇兵,資盜糧”。


     


    因為上有學者的提倡,下有民間的擁護,因此方纔打定了語文一致的基礎。其後每一代的文學,差不多純以語言為根據的曲雜劇的道白是語體文。如《梧桐雨》第四折高力士的自白:


     


    咱家高力士是也。自幼供奉內宮,蒙主上抬舉,加為六宮提督太監。往年主上,悅楊氏容貌,令某取入宮中,寵愛無比,封為貴妃,賜號太真。後來逆胡稱兵,偽誅楊國忠為名,禍連貴妃。主上無可奈何,隻得從之縊死馬嵬驛。今日賊平無事,主上還國,太子做了皇帝,主上養老,退居南宮,晝夜隻是想娘娘,今日教某掛起真容,朝夕哭奠,不免收拾停當,在此伺候咱。


     


    又如南曲之道白,也是純粹的語體,如《琵琶記?喫糠》中一節:


     


    (旦)公公,休說這話,請自將息!


    (外)媳婦,婆婆死了,衣衾棺槨件件皆無,如何是好?


    (旦)公公寬心,待奴家自去措處。


    (末扮張太公上)“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適間聽得蔡家老夫婦兩個疑惑他媳婦趙五娘背地自己喫了甚麼東西,及至去看他,卻在那裡喫糠。兩個老的見了,心中痛傷起來,一時都害了病。我不免去探視他一遭。


    (見旦,呼介)五娘子,你為什麼慌慌張張?


    (旦)大公!奴家的婆婆死了。


    (末)唉!你婆婆死了,正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今你公公在哪裡?


    (旦)在床上睡著。


    (末)待我去看他一看。


     


    都是語體。不過唱詞仍是文言罷了。現在通行的章回小說,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鏡花緣》等等也是無往而非語體。清代也有遙續唐代傳奇、晉代志怪的文言小說,如《聊齋志異》等等。又在清代末年,林紓以古文翻譯西洋小說。但是語體文的潮流已一發而不可遏止;即本來的參雜文言的語體文,也在摒棄之例,雖然民國十幾年中,也曾通行過蝴蝶鴛鴦的文章。


    現代之所以倡行新文藝新的語體,一半也由於先哲的鼓吹。王充就說:


     


    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顏之推《家訓》引瀋約的話也說:


     


    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而鐘嶸更明目張膽地反對用事和聲律:


     


    至於吟詠性情,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這是反對用事的話。他又反對聲律道:


     


    古曰詩歌,皆被之金竹,故非調五音無以諧會……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於聲律也?……餘謂文制本須諷誦,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足矣。至於平上去入,則餘病未能;蜂腰鶴膝,閭裡已具。


    …………


    其後金和、黃遵憲在詩中創我寫我口之風。清末,譚嗣同又力言文章之革命。他說:


     


    古而可好,何必為今之人哉?


     


    梁啟超也極力反對桐城古文,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


     


    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於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偶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加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軍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頗有一種魔力焉。


     


    這正是文章革命的先聲。


    …………


    自從“五四”運動以後,纔立定了口語與文章一致的基礎。近五年以來,新文藝也漸漸走上了新的途徑,與初期的白話文又截然不同了。當祖國怒吼起來的時候,新文藝也得到了甘雨的淋潤而滋長起來,有了不少更切實的收獲。至於將來的成就,則要俟來者的努力。但是使文章和語言合為一體,使文章更通俗化而充實其內容,這無疑地是一個當前應努力的目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