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依然瘋狂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795-1152
    【優惠價】
    497-720
    【作者】 美桑德拉·吉爾伯特、蘇珊·古芭著張艷、許敏譯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261484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2614842
    作者:[美]桑德拉·吉爾伯特、蘇珊·古芭/著張艷、許敏/譯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閣樓上的瘋女人》後又一女性主義力作
    本書作者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曾經在1979年出版《閣樓上的瘋女人》,探討19世紀女性在寫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該書已經成為女性主義經典。在這本出版於2021年的新作中,她們再度合作,聚焦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女性寫作者,講述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故事。
    2.光輝燦爛、包羅萬像的當代女性運動史
    與19世紀的“閣樓上的瘋女人”不同,20世紀女性的寫作狀態更為自由,表達更為犀利。本書對美國現代女權運動之母貝蒂·弗裡丹,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阿德裡安·裡奇,美國的文化偶像蘇珊·桑塔格、瓊·狄迪恩,作家勒古恩、阿特伍德、托尼·莫裡森等人做出了全新的解讀,展現了光輝燦爛、包羅萬像的當代女性運動史。
    3.深刻揭露了延續至今的厭女文化與女性的抗爭
    通過梳理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史,作者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政治與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來女性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歷程,以及與抗爭一同延續至今的厭女文化。
    4.精美雙封面,三面刷邊
    1.外封采用藍紅撞色,鮮艷活潑。
    2.內封采用銀色專色,醒目而又不失典雅。
    3.書口三面刷邊,極具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在開創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著作《閣樓上的瘋女人》出版40年後,吉爾伯特和古芭再度合作,聚焦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女性寫作者,講述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故事。與19世紀的“閣樓上的瘋女人”不同,她們的寫作狀態更為自由,她們的表達更為直接犀利。書中涉及的人物包括美國現代女權運動之母貝蒂·弗裡丹,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阿德裡安·裡奇,美國的文化偶像蘇珊·桑塔格、瓊·狄迪恩,作家勒古恩、阿特伍德、托尼·莫裡森,等等。通過梳理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史,作者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政治與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來女性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歷程,以及與抗爭一同延續至今的厭女文化。

    作者簡介

    [美]桑德拉•吉爾伯特
    傑出的文學評論家、教授和詩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英語繫榮休教授。與蘇珊·古芭共同獲得美國書評人協會頒發的伊萬·桑德羅夫終身成就獎。
    [美]蘇珊·古芭
    著名的傳記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印地安那大學英語繫榮休教授。與桑德拉•吉爾伯特共同獲得美國書評人協會頒發的伊萬·桑德羅夫終身成就獎。
    張艷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訪問學者,譯著有《男性的衰落》《紐約人》《法布爾》《他們的樂園》等。
    許敏
    翻譯愛好者,現於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翻譯學博士學位。

    目錄
    前言:可能與不可能
    第一部分 沸騰的50年代
    第一章 50年代的不同切面
    第二章 種族、反叛和回應
    第二部分 爆發的60年代
    第三章 三個憤怒的聲音
    第四章 性解放和越南戰爭
    第三部分 覺醒的70年代
    第五章 反抗父權制
    第六章 啟迪詩歌,啟迪小說
    第七章 緊密合作的姐妹,傷痕累累的姐妹
    第四部分 不斷修正的80年代和90年代
    第八章 身份政治
    第九章 進出像牙塔深櫃

    前言:可能與不可能 
    第一部分 沸騰的50年代 
    第一章 50年代的不同切面
    第二章 種族、反叛和回應
    第二部分 爆發的60年代 
    第三章 三個憤怒的聲音
    第四章 性解放和越南戰爭 
    第三部分 覺醒的70年代 
    第五章 反抗父權制 
    第六章 啟迪詩歌,啟迪小說
    第七章 緊密合作的姐妹,傷痕累累的姐妹
    第四部分 不斷修正的80年代和90年代 
    第八章 身份政治 
    第九章 進出像牙塔深櫃
    第五部分 衰退/復興的21世紀 
    第十章 新舊兩代人
    第十一章 重整旗鼓
    注釋 
    致謝

    前言
    不能遊行的人選擇寫作。2017年1月21日,我們的很多朋友都準備參加女性大遊行,而我們深知自己因為各種不便,無法親自參加。我們心想,我們怎麼能落單呢?在華盛頓和全球其他城市開展大型遊行的前一周,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我們開始合著此書。
    那時的空氣裡彌漫著激情,讓我們想起20世紀70年代如火如荼的女性主義運動,那場足以改變社會的起義反映了女人和年輕女孩政治意識的崛起,有時甚至帶動她們身邊的男人和年輕男孩發生轉變。影評家莫莉·哈斯凱爾(Molly Haskell)回顧那個年代時,捕捉到了那種興奮不已的感覺:“我們在拒絕過去,拒絕被約束,拒絕成為我們母親那樣的人。就好像長居內陸的整個民族爬上了懸崖,第一次看見遼闊無垠的大海……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了,2017年1月,一切都不一樣了。一位資深優秀的女性總統候選人輸給了一位性情粗野、能力低下的男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事情發生了。全世界爆發了無以計數的抗議活動。這些活動顯然是受到了女性主義的鼓舞。若不是70年代的女性解放運動對社會造成了深刻影響,人們對大選結果恐怕不會如此憤懣不平,也不會如此急迫地表示反對。與此同時,盡管這場巨大的抗議浪潮模仿的是 70 年代激情四射的遊行示威,但人們很快便發現,點燃這場反叛之火的顯然不是激情,而是絕望。如果說 70 年代的遊行者覺得自己正在步,那 2017年的控訴者隻覺得自己正凝視一個墮落的世界,看著它被幼稚而邪惡的腐敗之人主宰。

    不能遊行的人選擇寫作。2017年1月21日,我們的很多朋友都準備參加女性大遊行,而我們深知自己因為各種不便,無法親自參加。我們心想,我們怎麼能落單呢?在華盛頓和全球其他城市開展大型遊行的前一周,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我們開始合著此書。
    那時的空氣裡彌漫著激情,讓我們想起20世紀70年代如火如荼的女性主義運動,那場足以改變社會的起義反映了女人和年輕女孩政治意識的崛起,有時甚至帶動她們身邊的男人和年輕男孩發生轉變。影評家莫莉·哈斯凱爾(Molly Haskell)回顧那個年代時,捕捉到了那種興奮不已的感覺:“我們在拒絕過去,拒絕被約束,拒絕成為我們母親那樣的人。就好像長居內陸的整個民族爬上了懸崖,第一次看見遼闊無垠的大海……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了,2017年1月,一切都不一樣了。一位資深優秀的女性總統候選人輸給了一位性情粗野、能力低下的男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事情發生了。全世界爆發了無以計數的抗議活動。這些活動顯然是受到了女性主義的鼓舞。若不是70年代的女性解放運動對社會造成了深刻影響,人們對大選結果恐怕不會如此憤懣不平,也不會如此急迫地表示反對。與此同時,盡管這場巨大的抗議浪潮模仿的是 70 年代激情四射的遊行示威,但人們很快便發現,點燃這場反叛之火的顯然不是激情,而是絕望。如果說 70 年代的遊行者覺得自己正在步,那 2017年的控訴者隻覺得自己正凝視一個墮落的世界,看著它被幼稚而邪惡的腐敗之人主宰。
    為了講述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故事,我們選取了多位有代表性的女性——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歌手、記者和理論家等在我們眼裡極具領袖氣質的人物。她們一起推翻了女性運動人士都是白人中產階級精英女性的不實形像。我們還決定聚焦北美女性作家,盡管我們之前所著的書都在審視不同國家的英語女作家的關繫,但自從大選選出了一位排外的總統,我們在震驚之下縮小了研究範圍,隻關注本國的女性主義。
    確實,我們可以選取別的重要人物進行研究,但我們選擇的這幾位,用 19 世紀偉大的婦女選舉權論者索傑納·特魯思(Sojourner Truth)的話說,在局勢緊張的時候還能繼續前行。2我們不僅被女性名人的作品吸引,還被她們的私生活吸引,這些故事描繪了有血有肉的女人從私人生活轉向政治生活時面臨的問題。人們此前對女性主義的歷史有很多誤讀,對一些事情大加譴責,對一些事則一概而論。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同質化處理,而是向女性運動表達敬意,頌揚女性運動為當下帶來更多可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加自由的未來。

    媒體評論

    本書全面、徹底地探討了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中的各種聲音。——《華盛頓獨立書評》


    女性主義運動的巨人,她們的作品改變了文學批評的面貌,影響了幾代人。——《華盛頓郵報》


    這兩位多產和纔華橫溢的作者敏銳而全新地考察了眾多北美女性作家的生活和作品。——《書單》


    在影響深遠的著作《閣樓上的瘋女人》出版40年後,吉爾伯特和古芭帶來了全面的、革命性的更新,在這部發人深省的新作中,她們試圖說明“幾代女性作家如何記錄下她們生活中的謎團,從而幫助塑造一場場文化變革”。本書是一部關於當代女性運動的傑出指南。——《科克斯書評》

    在線試讀

    第一章  50 年代的不同切面


    塑造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的悖論根植於50年代的新維多利亞性文化。詩人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對那個時代有一句著名的評價:“靜謐的50年代。”那10年裡,女性被禁錮在牢不可摧的性別觀念裡:緊身腰帶、長襪、帶軟墊的胸罩和裙襯。和希拉裡·克林頓一樣,70年代的多數女性主義者都是在50年代上的學,我們不得不面對令人不知所措的矛盾觀念,也正是這些矛盾,標志了西爾維婭·普拉斯、戴安·迪·普裡瑪(Diane di Prima)、洛琳·漢斯伯裡(Lorraine Hansberry)、奧德蕾·洛德(Audre Lorde)等女性作家早期的人生。
    矛盾的觀念令人不知所措,甚至令人作嘔。就連我們之中最激進的人,那時或多或少也是時代的幫兇,尤其是在白人中產階級家庭長大的孩子。70年代女性主義唯一的桂冠詩人阿德裡安·裡奇(Adrienne Rich)欣喜地回憶說,當時為了反抗自己那位幻想激發孩子天賦的嚴父,她“花了好幾個小時仿寫化妝品廣告”並且“仁慈地……放棄了《現代銀幕》、《劇本》、喜劇演員傑克·本尼(Jack Benny)、電臺節目《熱歌遊行》、歌手弗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西爾維婭·普拉斯對她所處的時代的流行文化更感興趣。她從9歲起被寡母養大,母親一邊鼓勵她學術上求精,一邊要求她服從性別觀念。她將自己包裝成完美的美國女孩,開啟職業生涯,成為學術玩物的化身,並在死後變成了(用評論家的話說)“文學界的瑪麗蓮·夢露”。
    眾所周知,夢露是50年代家喻戶曉的甜心,性感豐滿,輕聲細語,是“標準的金發美女”,雖然剛步入成年時,她還留著棕發,在飛機工廠裡忙碌著。她既是50年代中產階級女孩心中“好”女孩的對立面,又是這些女孩的男友們渴望的對像,以及這些女孩自己悄悄渴望成為的對像。
    西爾維婭·普拉斯VS瑪麗蓮·夢露?西爾維婭·普拉斯身上瑪麗蓮·夢露的一面?普拉斯記錄過自己的一個夢境,在夢中


    瑪麗蓮·夢露變成……某種神仙教母的形像……我幾乎是含著淚告訴她,她和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對我們來說多麼重要,雖然他們可能完全不認識我們。她給我做了專業級的美甲。我沒有洗頭,問了她發型師的事,我說不管我去哪裡,發型師都能把我剪得很可怕。她邀請我聖誕假期去她家,向我許諾我的生活將煥然一新、繁花似錦。


    令人震驚的是,做這個粉絲夢時,普拉斯已經是作家莊園裡享有盛名的住戶了。然而她和其他青少年一樣,依然渴望獲得瑪麗蓮·夢露的幫助。她的其他幾位仙女教母更能為她帶來文學上的靈感:在世的詩人中,有“艾迪絲·斯特威爾(Edith Sitwell)與瑪麗安·摩爾(Marianne Moore)、年邁的女巨人與詩歌教母……梅·斯文森(May Swenson)、伊莎貝拉·加德納(Isabella Gardner)以及與她關繫更為親密的阿德裡安·塞西爾·裡奇”,不過“菲麗絲·麥金利(Phyllis McGinley)出局了——她寫打油詩,出賣了自己的纔華”。同時,普拉斯決定使裡奇“黯然失色”。
    兩位截然相反的教母——肉欲的瑪麗蓮·夢露、尖銳古怪的瑪麗安·摩爾——生動地展現了50年代年輕女性面臨的巨大矛盾和困境,她們的生活反映了那 10 年裡的性別觀念,也反映了她們對這種觀念的反抗。女性入住瘋狂擴張的郊區,聲稱自己愛上了新的電冰箱,對《下廚的樂趣》(Joy of Cooking)的作者隆鮑爾(Rombauer)言聽計從。普拉斯曾叫她“神聖的隆鮑爾”。在韋斯切斯特新成立的詩歌協會上講話時,菲麗絲·麥金利向年輕女性宣揚“郊區的狂喜”(suburban rapture)。但在郊區中心和小城鎮,精神分析學家和性學家還在就女性氣質的本質爭執不下。“垮掉的一代”宣揚反叛的同時,非裔女性正在組織反種族歧視遊行,跨種族情侶加入民權活動家陣營,公然反抗種族隔離制度,女同性戀者創建了自己的組織和出版物。
    在這些正面衝突中,好的、壞的、瘋的女作家逐漸進化,在70年代成為女性主義中的名人,動搖了50年代臭名昭著的性別規範。在矛盾激化的50年代裡,70年代的女性主義得以成型。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