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道德情操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英)亞當·斯密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4240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142404
    作者:(英)亞當·斯密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9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西方世界的“論語”,倫理學奠基之作
          2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成名之作,耗盡畢生心血多次修訂
          3 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

     
    內容簡介

          《道德情操論》分為七部分,共修訂過六次。在書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自律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論》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作者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英國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後轉入牛津大學繼續學習。畢業後,先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主講英國文學及經濟學課程;後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授,主講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前者為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後者為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為“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

    目錄
    編 論行為的合理性
    篇 論合理性
    章 論同情
    第二章 論彼此同情的快樂
    第三章 論判斷他人的感情合理與否的依據:其與我們的感情統一與否
    第四章 接上章
    第五章 論和善以及讓人敬重的美德
    第二篇 論各類合理的激情的程度
    導言
    章 論各類源自肉體的激情
    第二章 論那些源自想像的特別傾向或者習慣的激情
    第三章 論不友善的激情
    第四章 論友善的激情
    第五章 論自私的激情

    編 論行為的合理性
    篇 論合理性
    章 論同情
    第二章 論彼此同情的快樂
    第三章 論判斷他人的感情合理與否的依據:其與我們的感情統一與否
    第四章 接上章
    第五章 論和善以及讓人敬重的美德
    第二篇 論各類合理的激情的程度
    導言
    章 論各類源自肉體的激情
    第二章 論那些源自想像的特別傾向或者習慣的激情
    第三章 論不友善的激情
    第四章 論友善的激情
    第五章 論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論人在判定行為的合理性時,幸運與不幸分別發揮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的狀況中,獲得他人認同的難度各不相同的原因
    章 盡管通常說來,相較於對快樂的同情,我們對哀傷的同情會更強烈,但這種強烈的程度往往遠在當事人的自然感受之下
    第二章 論野心的源頭和社會階級的區分
    第三章 論敬佩有錢人、大人物及蔑視或冷淡窮人、小人物的趨勢對道德情操的損害
    第二編 論優點與不足或回報與懲處的對像
    篇 論對優點與不足的感受
    導言
    章 很明顯,所有展現為合理感謝對像的行為都應獲得回報,所有展現為合理憤怒對像的行為都應受到懲處
    第二章 論合理的感謝對像與憤怒對像
    第三章 對施恩者的做法不認同,便基本不會對獲益者的感謝產生同情,認同加害者的目的,便不會同情受害者的憤怒
    第四章 簡單復述一下前幾章
    第五章 解析優點與不足的感受
    第二篇 論正義與仁愛
    章 對比兩種美德
    第二章 論對正義、後悔的感受,以及對優點的認識
    第三章 論這一天性組成的作用
    第三篇 根據行為的優點與不足,論人類情感受命運的影響
    導言
    章 論這種命運為何會產生影響
    第二章 論這種命運的影響力
    第三章 論導致這種感情變化莫測的終極原因
    第三編 論我們評價自身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以及責任感
    章 論自我認同與不認同的原則
    第二章 論對贊賞與應被贊賞的熱愛,以及對批評與應被批評的恐懼
    第三章 論良知的影響與權威
    第四章 論自我欺騙的天性及普遍規則的源頭與功效
    第五章 論道德的普遍規則的影響與權威,兼論該規則被公正地視為造物主的規則
    第六章 責任感在何種狀況中應作為我們獨一無二的行為原則,在何種狀況中應跟其餘動機共同發揮作用
    第四編 論功效對認同感情發揮的作用
    章 論功效的展現給予所有藝術品的美,以及這種美的普遍影響
    第二章 論功效展現賜予人類品性與行為之美,兼論這一美的概念能被視為原始認同原則的程度
    第五編 習慣與風尚對跟道德認同與不認同相關感情的影響
    章 論習慣與風尚對我們對美與丑評價的影響
    第二章 論習慣與風尚對道德感情的影響
    第六編 論關於美德的品性
    導言
    篇 從對本人幸福的影響角度論個人品性或慎重
    第二篇 從對他人幸福的影響角度論個人品性
    導言
    章 論天性根據何種順序,將個人變成我們關心、留意的對像
    第二章 論天性將社會組織變成我們的行善對像的先後順序
    第三章 論廣泛針對一切生物的善舉
    第三篇 論自制
    本編結論
    第七編 論道德哲學體繫
    篇 論應在道德感情理論中研究的問題
    第二篇 論種種對美德實質的闡釋
    導言
    章 論那些認為美德存在於合理性中的體繫
    第二章 論那些認為美德存在於慎重中的體繫
    第三章 論那些認為美德存在於仁愛中的體繫
    第四章 論放縱的體繫
    第三篇 論關於認同本能的種種成型體繫
    導言
    章 論那些從自愛推導出認同本能的體繫
    第二章 論那些認為理智是認同本能的源頭的體繫
    第三章 論那些認為感情是認同本能的源頭的體繫
    第四篇 論不同作者闡述道德實踐規則的方法

    媒體評論

          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纔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纔知道“利他”纔是問心無愧的“利己”。    

    在線試讀
    篇論合理性
    章論同情
    再自私的人天分中都會有一些顯著的天性,因此關注他人的命運與幸福,而不在乎自己的收獲隻是為他人的幸福感到快樂。這樣的天性便是同情。親眼看見或設身處地感受到別人的悲慘經歷,便會產生這種感情。用不著舉例說明,人們確實經常為別人的不幸而傷心,這種情況再明顯不過。盡管品格高尚之人在這種事情上也許為敏感,但這種感情並非他們的專屬。這是一種原始的人類感情,甚至存在於惡劣、不遵守法律的人身上。
    對他人的感受,我們並無直接經驗。因此,要了解這種感受,的方法是發揮想像力,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享受自由的人無法感受被嚴刑拷打的人有多煎熬,這是感受斷然無法跨越的範疇,唯有依靠想像的力量。而想像僅能給我們一種虛擬的感受,這並非身受嚴刑拷打之人的感受,而是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在想像中承受他所承受的一切折磨,在某種程度上跟他合二為一,對他的感受形成了一些觀點,更有甚者,產生了跟他相似但更柔和的感受。如此一來,我們便切身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因此一想到他的感受,我們就會哆嗦。我們在想像中陷入痛苦、煩擾,而所有痛苦、煩擾都會讓人悲痛,所以我們也會有相似的情緒,想像得越痛苦,這種情緒越強烈。
    若這樣說還不清晰,還有大批顯而易見的觀察結果能作為證據。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別人的痛苦,或者說被別人的痛苦影響,恰恰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同情,也就是我們能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像他們所受的折磨。看見別人的腿或胳膊即將被打中,我們會收回自己的腿或胳膊,這是一種本能。當別人真的被打中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也能感知到這種疼痛與折磨。眼見舞者在繩子上跳舞,搖搖欲墜,為維持平衡,動來動去,觀眾會覺得自己若在舞者的處境中,肯定也會采取相同的做法。於是他們一邊看表演,一邊下意識地動來動去。看見街頭流浪者身上長的膿瘡,性格、身體都很脆弱的人會覺得自己的相同部位也很癢很不舒服,因此發出怨言。他們在設身處地地想像流浪者的痛苦,因此生出了反感的情緒。在想像中,他們變成了長膿瘡的流浪者,因此相較於其餘身體部位,長膿瘡的部位受那種反感的情緒影響更大。他們的身體如此脆弱,單憑想像便能讓他們有很癢很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同樣的原因,看到別人眼睛潰爛,再強壯的人都會明顯感覺到眼睛疼。相較於脆弱之人的其餘身體部位,強壯之人的眼睛更加敏感。
    不是隻有引發痛苦與悲哀的情況,纔能刺激人們產生同情。所有激情都能讓觀眾在想像當局者的處境時,感受相似的激情。當我們喜歡的悲劇故事、愛情故事中的英雄身陷困境時,我們感受到的哀傷有多純粹,那當他們擺脫困境時,我們感受到的欣喜就有多純粹。不過,相較於我們對他們的快樂懷有的同情,我們對他們的悲痛懷有的同情並不會更真誠。英雄身陷困境時,忠誠的朋友堅持守護他們,他們因此心存感激,而對那些傷害、拋棄、欺騙他們的人,他們則滿懷仇恨,這兩種感情我們都感同身受。觀眾的情緒在種種可能影響人類心靈的激情中,與觀眾想像出來的受折磨者的感情將永遠保持統一。

    篇論合理性
    章論同情
           再自私的人天分中都會有一些顯著的天性,因此關注他人的命運與幸福,而不在乎自己的收獲隻是為他人的幸福感到快樂。這樣的天性便是同情。親眼看見或設身處地感受到別人的悲慘經歷,便會產生這種感情。用不著舉例說明,人們確實經常為別人的不幸而傷心,這種情況再明顯不過。盡管品格高尚之人在這種事情上也許為敏感,但這種感情並非他們的專屬。這是一種原始的人類感情,甚至存在於惡劣、不遵守法律的人身上。
          對他人的感受,我們並無直接經驗。因此,要了解這種感受,的方法是發揮想像力,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享受自由的人無法感受被嚴刑拷打的人有多煎熬,這是感受斷然無法跨越的範疇,唯有依靠想像的力量。而想像僅能給我們一種虛擬的感受,這並非身受嚴刑拷打之人的感受,而是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在想像中承受他所承受的一切折磨,在某種程度上跟他合二為一,對他的感受形成了一些觀點,更有甚者,產生了跟他相似但更柔和的感受。如此一來,我們便切身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因此一想到他的感受,我們就會哆嗦。我們在想像中陷入痛苦、煩擾,而所有痛苦、煩擾都會讓人悲痛,所以我們也會有相似的情緒,想像得越痛苦,這種情緒越強烈。
          若這樣說還不清晰,還有大批顯而易見的觀察結果能作為證據。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別人的痛苦,或者說被別人的痛苦影響,恰恰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同情,也就是我們能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像他們所受的折磨。看見別人的腿或胳膊即將被打中,我們會收回自己的腿或胳膊,這是一種本能。當別人真的被打中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也能感知到這種疼痛與折磨。眼見舞者在繩子上跳舞,搖搖欲墜,為維持平衡,動來動去,觀眾會覺得自己若在舞者的處境中,肯定也會采取相同的做法。於是他們一邊看表演,一邊下意識地動來動去。看見街頭流浪者身上長的膿瘡,性格、身體都很脆弱的人會覺得自己的相同部位也很癢很不舒服,因此發出怨言。他們在設身處地地想像流浪者的痛苦,因此生出了反感的情緒。在想像中,他們變成了長膿瘡的流浪者,因此相較於其餘身體部位,長膿瘡的部位受那種反感的情緒影響更大。他們的身體如此脆弱,單憑想像便能讓他們有很癢很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同樣的原因,看到別人眼睛潰爛,再強壯的人都會明顯感覺到眼睛疼。相較於脆弱之人的其餘身體部位,強壯之人的眼睛更加敏感。
          不是隻有引發痛苦與悲哀的情況,纔能刺激人們產生同情。所有激情都能讓觀眾在想像當局者的處境時,感受相似的激情。當我們喜歡的悲劇故事、愛情故事中的英雄身陷困境時,我們感受到的哀傷有多純粹,那當他們擺脫困境時,我們感受到的欣喜就有多純粹。不過,相較於我們對他們的快樂懷有的同情,我們對他們的悲痛懷有的同情並不會更真誠。英雄身陷困境時,忠誠的朋友堅持守護他們,他們因此心存感激,而對那些傷害、拋棄、欺騙他們的人,他們則滿懷仇恨,這兩種感情我們都感同身受。觀眾的情緒在種種可能影響人類心靈的激情中,與觀眾想像出來的受折磨者的感情將永遠保持統一。
          憐憫、憐惜這兩個詞,用於表示對他人的哀傷感同身受。同情的本來意思可能跟這兩個詞一樣,但在本書中不妨用來指代對各種激情的感同身受。
          同情有時好像隻是觀察他人的某些情緒得出的結果。激情有時好像能從這個人處迅速傳播到那個人處,並了解激情尚未感染當事人,卻先感染了其餘人,是因為什麼原因。舉個例子,笑容往往會讓人開心,愁容往往會讓人悲傷,人的表情、姿勢展現出的強烈的悲哀、快樂,能在時間引發旁觀者內心的悲痛、歡喜,且二者的程度很相近。
          不過,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所有激情。有些激情會讓人厭憎,而非同情,除非人們了解這些激情產生的源頭。瘋狂宣洩憤怒的人多半會讓人們反感,卻不反感他的敵對者。我們無法站在他的角度來想像他的處境或類似的激情,因為我們對他因何發怒一無所知。然而他洩憤的對像可能受到的傷害,卻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極易對這些對像的恐慌、怨恨產生同情,並立即做好準備,跟他們共同反抗將他們置於險境的洩憤者。
          這些或是悲哀或是快樂的表情,讓我們產生了一些很普通的想法,這些想法跟我們見證的他人的幸運或是悲慘的命運相關。這種表情完全能觸動我們,我們因此由這種表情產生了一陣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與這種表情相似。悲哀、快樂的展露有別於憤怒,後者能讓人們想到自己關注的其餘任何人,以及與之有著相反利益的人,前者卻隻對能感受到這些情緒的人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因與幸運、不幸的命運相關的普通想法,去關心承受該命運的人,卻不會因與憤怒相關的普通想法,對當事人產生半分同情。我們抗拒憤怒這種激情,好像是本性使然,除非我們能了解當事人因何憤怒。
          更有甚者,我們對其餘人的悲哀、快樂的同情,在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悲哀、快樂之前,同樣不夠充足。通常情況下,痛哭顯然隻能表示當事人痛苦至極,其刺激我們產生的是對當事人情況的好奇,而我們向當事人表達同情的傾向,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同情。在我們弄清楚當事人到底出了什麼事之前,我們對他隻有無關痛癢的同情,即使我們會因隱約感受到他的悲慘而心生忐忑,即使我們會苦苦尋覓他到底有過何種悲慘經歷,也不能改變這一點。
          所以說同情源自當事人的激情,不如說同情源自刺激當事人產生激情的情境準確。由於我們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想像,便會對當事人心生同情,但當事人自己卻不會因為現實產生這種激情。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當我們對當事人產生同情時,當事人卻好像一點都感受不到。而在當事人表現得卑鄙、粗野時,盡管他好像並不知道自己行為不當,我們卻覺得無地自容,因為我們想像自己也做出了這種荒誕的行徑。
          但凡還有點人性的人都會這樣認為,在一切可能毀滅人類的災難中,恐怖的莫過於失去理智。面對這一人類可怕的災難,這些人懷有比其餘人更強烈的同情。不過,失去理智的可憐人可能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悲慘,還會表現得歡天喜地,所以當事人的情感未必能從旁觀者的痛苦感受中得到體現。旁觀者必是想像自己若處在這種不幸的境況中,並能保持理智與分析決斷力——這點不可能成立,會有何種感受,據此纔產生了同情。
          眼見自己生病的嬰兒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隻能痛苦呻吟,母親會有怎樣的痛苦?孩子承受的折磨讓她在自己的無助感、對孩子病情難測的恐慌感、孩子真實的孤立無援之間建立了關聯。她據此在自己的哀愁中形成了關於悲慘、折磨的想像,完整至極。但嬰兒病得並不重,過一段時間便康復了。嬰兒之所以不害怕,不憂心,是因為他不會思考,也無法看得長遠。可成年人內心隻要產生了強烈的痛苦,就不可能再用理智、哲理壓制痛苦。
          更有甚者,我們對死去之人產生同情時,可能會無視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一點,即恐怖的將來。打動我們的主要是環境,環境不會對死去之人的幸福發揮半點作用,卻會給我們的感官帶來刺激。我們覺得死去之人悲慘,是因為他們不能再生活在陽光下,不能再接觸人類社會,而會被埋在冷冰冰的墓穴中,逐漸腐朽,被親朋好友迅速遺忘,在世界上徹底消失。我們覺得過度同情這些不幸至極的人,的確很不應該。然而我們用於表達同情、贊美的言辭,卻在他們將被遺忘之際成倍增加。我們借助各種對他們的紀念儀式,蒼白地表達著自己的敬意,刻意地保留對他們悲慘經歷的感傷記憶,這樣纔能維持我們的悲痛。這種同情好像讓死去之人變得更悲慘了,但卻無法給他們慰藉。我們能做的所有事都沒有用,我們為讓親朋好友不再為死去之人悲傷、愧疚、留戀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隻能讓我們更為這一死亡的悲劇難過,而無法慰藉死去之人,無法增加他們的幸福,無法使他們安然長眠。我們之所以能想像死去之人的情緒,覺得他們必然會陰郁感傷且永不休止,是因為我們想像自己經歷了他們的變化,在自己和他們的變化間建立了關聯,也因為我們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像他們死去的肉體——要是能這麼說的話——跟我們尚未死去的靈魂合二為一。我們之所以覺得死亡令人恐懼,全因這種虛無縹緲的想像。隻有當我們還在世時,以上關於死後狀況的想像纔會折磨我們。等我們真的死了,這些想像卻必然不會再折磨我們半分。畏懼死亡這一人類天分中重要的原則,便因此產生。該原則嚴重損害了人類的幸福,給個人帶來了痛苦與傷害,同時又極大壓制了人類的惡行,維護了人類社會。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