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新舊媒體的價值演進與傳統媒體戰略轉型(文教結合產教融合引領項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劉強,湯茜草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傳播理論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63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8616337
    作者:劉強,湯茜草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編輯推薦

    本書研究視角新穎,從感知價值的角度探索受媒體渠道的媒介選擇決策行為,對於理解受眾決策邏輯、預測社會趨勢有較大意義。此外,書中使用了大量的圖表對相關內容進行闡釋,引用的數據較為權威,令人信服。作為一本帶有一定的超前性、前瞻性和實踐性的書,本書適合媒介管理人員、媒介愛好者、高等科研院所新聞傳播、工商管理類研究生、本科生、教師等參考學習。

     
    內容簡介

    本書從“受眾”的角度進行研究,描繪分析目前復媒體環境,了解新舊媒體的受眾感知價值結構差異,探索新舊媒體技術演進的受眾價值變化規律,推動我國傳統媒體組織在復雜媒體環境下戰略轉型。目前大部分的媒介行為研究集中於新媒介,傳統性媒介的行為研究較少。對於新舊媒體具體將如何進化演變,其演進的規律如何,傳統媒體將何去何從,目前的研究並無深入解讀。本書研究視角新穎,從感知價值的角度探索受媒體渠道的媒介選擇決策行為非常重要,對於理解受眾的決策邏輯,預測社會趨勢意義重大。對傳媒產業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啟發價值。

    作者簡介

    劉強,上海交通大學媒介管理專業博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學院網絡與新媒體繫教授,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智能傳播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智能傳播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在《新聞記者》《出版科學》《繫統科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目前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采納行為、傳媒經濟與國際競爭力。


     


    湯茜草,女,湖南益陽人。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目錄
    前言1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8
    1.3 研究的技術路線與方法11
    1.4 研究框架13

    第2章 文獻綜述15
    2.1 新媒體研究綜述15
    2.2 新媒介行為理論綜述17
    2.3 傳統媒體受眾行為相關理論綜述19
    2.4 受眾感知價值相關理論綜述22
    2.5 文獻綜述小結25

    前言1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8


    1.3  研究的技術路線與方法11


    1.4  研究框架13


     


    第2章  文獻綜述15


    2.1  新媒體研究綜述15


    2.2  新媒介行為理論綜述17


    2.3  傳統媒體受眾行為相關理論綜述19


    2.4  受眾感知價值相關理論綜述22


    2.5  文獻綜述小結25


     


    第3章  新舊媒體共存結構的變化趨勢分析27


    3.1  新舊媒體總體發展態勢27


    3.2  新舊媒體的內容結構變化37


    3.3  新舊媒體的受眾結構變化45


    3.4  新舊結構的特征與趨勢分析52


     


    第4章  新舊媒體受眾感知價值的結構與量表開發62


    4.1  新舊媒體受眾感知價值研究的必要性62


    4.2  新舊媒體受眾感知價值量表的開發過程62


    4.3  陳述句收集63


    4.4  陳述句整理與歸類64


    4.5  新舊媒體感知價值量表的預試與分析66


    4.6  新舊媒介感知價值量表的結構驗證74


     


    第5章  新舊媒體感知價值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78


    5.1  研究模型的提出78


    5.2  模型的變量定義與測量80


    5.3  研究假設83


    5.4  數據收集85


    5.5  新舊媒體感知價值影響機制的SEM模型與參數估計86


    5.6  新舊媒體感知價值影響機制模型的結果解釋與討論89


     


    第6章  新舊媒體演進中的受眾感知價值演進規律112


    6.1  新舊媒體演進的階段分析112


    6.2  媒體演進中新舊媒體感知價值的結構比較115


    6.3  新舊媒體演進中感知價值的影響機制比較118


    6.4  媒介演進中的受眾感知價值演進規律分析122


     


    第7章  我國傳統媒體的戰略轉型路徑130


    7.1  傳統媒體的戰略理念轉變130


    7.2  傳統媒體的核心戰略轉型133


    7.3  傳統媒體的價值創造模式轉型136


    7.4  傳統媒體的價值傳播模式轉型143


    7.5  研究局限和展望146


     


    附錄1  電視/網絡視頻感知價值調查問卷148


    附錄2  文字新聞渠道感知價值調查問卷153


    附錄3  廣播感知價值調查問卷158


    附錄4  紙質書受眾感知價值正式調查問卷163


    附錄5  電子書受眾感知價值正式調查問卷168


    參考文獻173

    前言
    古希臘學者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亙古不變的事物是變化本身。”隨著媒介技術的日益融合,“萬物皆媒”已成為現實,新興媒體不斷更新媒介市場,媒介環境已變得復雜而不確定,傳統媒體轉型困難重重。本書從“受眾”的角度進行研究,描繪分析目前的媒體環境,了解新舊媒體的受眾感知價值結構差異,探索新舊媒體技術演進的受眾價值變化規律,以期推動我國傳統媒體組織在復雜媒體環境下的戰略轉型,具體如下:
    一是描繪新舊媒演變結構。
    本書通過搜集電視/網絡視頻、報紙/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廣播/移動電臺、紙質書/電子書等新舊媒體的動態發展數據,比較新舊媒體此消彼長的變化,發現傳統媒體已從中心趨向邊緣,新興媒體從邊緣趨向中心;傳統媒體已開始在內容和受眾結構方面集中收縮,而新興媒體卻擴散趨勢,受眾結構均衡化,內容化的媒體結構中,傳統媒體並未就此消亡,反而逐步呈現出其獨特的優勢:電視媒體的“分享”價值凸顯;廣播媒體的“伴隨”價值凸顯;圖書媒體的“深度”價值凸顯。
    二是比較新舊媒體的感知價值結構與影響機制。

    古希臘學者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亙古不變的事物是變化本身。”隨著媒介技術的日益融合,“萬物皆媒”已成為現實,新興媒體不斷更新媒介市場,媒介環境已變得復雜而不確定,傳統媒體轉型困難重重。本書從“受眾”的角度進行研究,描繪分析目前的媒體環境,了解新舊媒體的受眾感知價值結構差異,探索新舊媒體技術演進的受眾價值變化規律,以期推動我國傳統媒體組織在復雜媒體環境下的戰略轉型,具體如下:


    一是描繪新舊媒演變結構。


    本書通過搜集電視/網絡視頻、報紙/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廣播/移動電臺、紙質書/電子書等新舊媒體的動態發展數據,比較新舊媒體此消彼長的變化,發現傳統媒體已從中心趨向邊緣,新興媒體從邊緣趨向中心;傳統媒體已開始在內容和受眾結構方面集中收縮,而新興媒體卻擴散趨勢,受眾結構均衡化,內容化的媒體結構中,傳統媒體並未就此消亡,反而逐步呈現出其獨特的優勢:電視媒體的“分享”價值凸顯;廣播媒體的“伴隨”價值凸顯;圖書媒體的“深度”價值凸顯。


    二是比較新舊媒體的感知價值結構與影響機制。


    本書結合感知價值理論,通過深度訪談開展定性研究,分別研究了受眾選擇新舊媒體的價值邏輯,形成初始量表,然後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探索受眾不同媒體選擇的感知價值結構,並終形成信度和效度俱佳的感知價值量表。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驗證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通過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和結構方程建模,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對電視/網絡視頻、報紙/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廣播/移動電臺、紙質書/電子書等新舊媒體進行了兩兩比較,比較了新舊媒體在功能價值、社會價值和體驗價值三個價值維度的結構差異,以及新舊媒體感知價值對媒介選擇的影響機制差異。


    三是總結新舊媒體演進中的受眾感知價值演進規律。


    媒介技術同樣會經歷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再循環的演進周期。本書通過多層次數據的比較分析發現,在漫長的媒介演進過程中,媒介主導感知價值在不斷地輪轉。處於早期采用者階段的社交媒體新聞受眾行為更多是體驗價值主導,其體驗感更高;處於晚期大眾擴散階段的新媒體受眾感知價值影響機制中,功能價值起到主導作用,正是工具性價值的體現;進入衰退期的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行為主要為社會價值主導機制,正是藝術符號的價值;而進入循環期的紙質書感知價值影響機制則是體驗價值主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紙質書體驗價值的回歸,且諸多文藝青年也將紙質書視作自己的“標配”。


    同時不同媒介技術演進階段中媒體的受眾結構和內容結構也在不斷演進。早采用新媒體技術的受眾,大多為新技術發燒友,結構單一,這一階段新媒體就是“玩具”,技術本身就是內容,內容以趣味性和新奇性為主,以適應“玩具”“輕松沉浸”的特性;早期大眾擴散階段,新增受眾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更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社會價值是驅動這部分群體廣泛使用的主要動力,受眾結構開始走向大眾,內容繼續以趣味性和新奇性為主,但是更突出群體符號信息;當新媒介技術進入晚期大眾擴散階段,受眾從原來單一的結構變得日益均衡,大眾化的受眾結構形成,新增群體比較理性,傾向選擇較高效率的媒介,這一階段內容為王,質量、傳播效率全面超越;媒介技術進入衰退期,受眾規模逐步縮小,受眾結構以重度使用者和忠誠者為主,這部分群體行為保守,習慣堅守原有的生活方式,內容結構萎縮,趨於集中;當傳統媒體進入再循環期,意味著大量受眾的回歸,這些受眾規模較小,更為內化和自我導向,思考能力強,媒體內容趨於深度化。


    四是提出我國傳統媒體的戰略轉型路徑。


    本書通過數據分析深入研究探索衰退期忠誠受眾的結構與內容需求,提出傳統媒體如何積極適應傳統媒介衰退期環境的建議。我國傳統媒體可以從感知價值三個核心戰略路徑實現轉型,分別是聚焦社會價值、借力工具價值和探索體驗價值。聚焦社會價值戰略,傳統媒體需繼續堅守傳統媒體渠道和忠誠受眾,深入研究重度受眾群體的特征和需求,重構內容結構,增加家庭分享性節目的比重,縮減節目產品線,減少無效供給;借力工具價值戰略,傳統媒介組織需要變身內容提供者,結合自身專業能力和品牌優勢提供自己擅長的內容產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逐步形成內容品牌,並通過品牌延伸實現內容化,注意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品牌區隔;探索體驗價值戰略,傳統媒介組織或者快速與前沿新技術結合,提高傳統媒體的科技感和新奇度,或者推動內容深度化,讓受眾感受新舊媒體內容的差異性,從而獲得體驗價值。其次,傳統媒體還應實現價值創造模式轉型,通過內容結構、創新機制、內容生產組織與流程等環節的變革實現與核心戰略的對接。後,傳統媒體還應改造價值傳播模式轉型,實現傳播渠道融合、價值傳播邏輯轉變、擴窗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轉型。


    本書一方面通過新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理論創新,不僅為新媒體受眾行為、媒介演進、傳統媒體轉型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借鋻,同時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另一方面提出了實踐應對措施,為媒介從業人員在未來的管理實踐中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創新路徑。本書帶有一定的超前性、前瞻性和實踐性,適合媒介管理人員、媒介愛好者、高等科研院所新聞傳播、工商管理類研究生、本科生、教師等作為教學參考。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