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青少年的社群成長之路:親社會行為及其干預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張慶鵬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156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115636
    作者:張慶鵬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內容簡介

    “親社會行為”反映了青少年自我和社會性發展的積極狀態,其中不但蘊含成熟的自我意識、積極的人際關繫和健康的群體適應能力,而且涉及個體和更為宏大的環境、習俗以及文化規範之間的互動與關繫。本書以近十年來的實證研究為依據,繫統闡述了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社會認知與行為發生機制,並基於青少年的現實處境探討了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性議題和促進策略。  

    作者簡介
    張慶鵬,男,1982生,山西呂梁人,201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繫任教,同時在廣州市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擔任研究人員。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為廣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16年“羊城青年學人”資助對像、第四屆廣州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優秀人纔培養對像。主要研究領域:文化與社會心理學、青少年社會心理發展與親社會行為塑造、青少年社會工作和青少年社區服務。
    目錄
    緒論
    引言
    一重新認識青少年:從“關鍵當事人群體”到“社區成長群體”
    二當代青少年的危機與挑戰:“無權處境”下的心理社會發展困局
    三親社會行為的內部養成和外部干預:教育促進成長的雙向整合模式
    四本書框架

    篇弱權處境下的青少年發展現狀
    章流動性背景中的青少年社會適應
    引言
    一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
    二調查概況
    三調查結果
    四分析與建議緒論
    引言
    一重新認識青少年:從“關鍵當事人群體”到“社區成長群體”
    二當代青少年的危機與挑戰:“無權處境”下的心理社會發展困局
    三親社會行為的內部養成和外部干預:教育促進成長的雙向整合模式
    四本書框架

    篇弱權處境下的青少年發展現狀
    章流動性背景中的青少年社會適應
    引言
    一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
    二調查概況
    三調查結果
    四分析與建議
    五結論
    第二章青少年手機依賴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引言
    一“手機依賴”的問題與研究
    二家庭因素與青少年手機依賴
    三教養風格、父母關繫感知和青少年手機依賴的關繫
    四結論

    第二篇親社會行為的理論概覽
    第三章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與行為發生路徑
    引言
    一親社會行為的類型特征與範疇界定
    二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方式與表征結構
    三親社會行為的發生路徑
    四結論與展望
    第四章親社會行為機制的實證研究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1:親社會概念原型啟動對親社會行為意圖的影響
    三研究2:親社會概念啟動對原型可達性的影響
    四綜合討論

    第三篇社區視角下的青少年親社會行為
    第五章關繫感知下的親社會行為:重要他人觀點的作用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
    二重要他人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三預期重要他人觀點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意圖的影響
    四結論
    第六章群體親社會行為的理論框架與實證研究
    一群體親社會行為的理論探討:組織機制與文化內涵
    二群體親社會行為的實證探索:文化心理視角下的助人者類型分析
    第七章親環境行為的理論體繫與干預思路
    引言
    一親環境行為的界定與概念結構
    二親環境行為研究的理論模型
    三親環境行為的心理機制研究
    四親環境行為的測量
    五親環境行為現狀調查——基於社區居民的訪談
    六親環境行為的干預

    第四篇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社區干預實踐
    第八章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干預的整合模式
    引言
    一親社會行為的學校干預模式:優勢與局限
    二從“社交友好”到“環境友好”的拓展:親社會行為干預內容框架的整合
    三從團體心理輔導到小組社會工作的拓展:親社會行為干預方法體繫的整合
    四結論
    第九章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社區干預實務
    一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
    二親社會行為社區干預過程
    三干預課程的效果檢驗
    四結論
    第十章親社會行為干預課程的反思與修訂
    一親社會行為干預課程的反思
    二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干預課程的修訂
    三修訂版干預課程的實施及效果驗證
    參考文獻  
    前言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個宏大而永恆的話題。在這個話題面前,身處不同立場和角度中的人會持有各自認為合理的觀點。然而,立場差異的背後是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角度差異的背後則是不同的社會責任和行為動機。而復雜的差異隻能使人們在各自的位置上分別獲取關於青少年教育的“部分真理”,任何人都很難把握這個話題的全貌,更難以掌握全部真理。這些差異非但不能靠說服來彌平,而且會在說服和反說服的討論中出現更多的爭議。比如,青少年教育是要重視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還是必須兼顧到不同個體的獨特性?教育究竟應該更看重過程還是更看重結果呢?為了更加直觀地感受這些爭議,我們不妨來一個“角色代入”,在不同立場和角度中,“身臨其境”地體驗與思考人們在理解與處理青少年教育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差異。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個宏大而永恆的話題。在這個話題面前,身處不同立場和角度中的人會持有各自認為合理的觀點。然而,立場差異的背後是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角度差異的背後則是不同的社會責任和行為動機。而復雜的差異隻能使人們在各自的位置上分別獲取關於青少年教育的“部分真理”,任何人都很難把握這個話題的全貌,更難以掌握全部真理。這些差異非但不能靠說服來彌平,而且會在說服和反說服的討論中出現更多的爭議。比如,青少年教育是要重視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還是必須兼顧到不同個體的獨特性?教育究竟應該更看重過程還是更看重結果呢?為了更加直觀地感受這些爭議,我們不妨來一個“角色代入”,在不同立場和角度中,“身臨其境”地體驗與思考人們在理解與處理青少年教育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差異。
            假如你是一所小學或中學的校長,那麼面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你必定會站在全校發展和提升的立場上,進而在相關教育政策的要求和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教學管理和組織工作,並力爭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個立場所處的角度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力求讓所有學生都能至少達到教育目標的平均水平,也就是突出“整體性”;二是保證所有學生的整體提升是有客觀依據的,也就是突出可以用數字衡量的“量化”標準。作為校長,你的立場背後是通過教育促進青少年成長的價值導向,反映了一個教育管理者被賦予的職責與使命,你必須考慮教育在國家宏觀發展戰略中所應發揮的作用,並致力於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成員,因此在這個背景下,看重整體、強調結果的教育觀自然是合理的。
            假如你是和青少年接觸更為直接而密切的中小學老師,那麼你和校長在青少年教育議題上的立場與角度會存在差異。作為一線教師,你和宏大語境中的教育政策距離相對遠一些,而和一個個活生生的男生、女生之間的距離則相對更近一些。位置的切換使得校長所倡導的“可量化的整體水平提升”自然轉化為教師崗位上的績效目標,而且會根據不同的專業、科目、年級等因素而進一步分解為一繫列子目標。所以,你的立場也就變得不那麼“整體”了,你必須關照班級的具體情況,包括在青少年群體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班級生態,與學習氣氛和人際氛圍有關的班風等;你還會在工作中關注到某些學生不同於“大多數人”的個性和需求,這種獨特性會提示你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量化數字背後的重要信息,甚至包括被這些數字所忽略的信息,比如,遊離於“整體平均數趨勢”之外的“個體值”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再比如,教育成效的實現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這個過程無法用簡單的線性數據描述)?可見,一線教師的教育立場和校長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角度上卻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別,教師更傾向於“獨特性差異”和“數字背後的變化過程”這兩方面,角度的差別導致了態度和行為取向的不同,由於身處不同的位置,教師至少會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投入等量的重視。
            假如你是中小學學生的家長,如何在家庭內部開展青少年教育?這是一個令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資源都依賴於外部,相對於校長要對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負責、教師要對崗位和職業使命負責的立場,家長在青少年教育問題上的立場會更加微觀而具體,因為你無須考慮太過宏大的社會命題和太過精深的專業訴求,談到青少年教育,你要面對的隻是你自己的孩子。因此,你在家庭教育中的基本立場也必然是孩子本身,包括孩子在學業、社交等諸多方面的成長和進步。盡管對家長來說,“以孩子為中心”的立場近乎是沒有爭議的,你和所有家長一樣,都知道自己要在青少年教育中“做什麼”。但是,家長群體在“怎麼做”這個問題上又出現了不小的爭議。也就是在共識性很高的立場下,出現了角度上的不同。比如在培養課外興趣方面,有的家長認為興趣的培養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然後興趣纔可以轉化為技能或特長,進而轉變為各類進階過程中的競爭性優勢,這種思路顯然是以結果為取向的;而另外一些家長則認為興趣的培養和閱讀、旅行一樣,都是為了拓展視野和養成習慣,提高青少年成年以後的生活品質,因而這種思路更加看重過程和體驗。思路上的差異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家長在教養方式、父母監控和親子互動等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並對青少年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當青少年走過大致相同的受教育歷程,進而在其成人之後取得“標配的成功”(大多數人認可的成功標準,比如職業、收入、住房等)之後,這些沉浸在標準化生活中的成人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但他們在本質上走過的成長之路卻是不同的。或許隻有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或其他挫折與變故時,我們纔可以從他們處理問題和解決困難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與情緒反應、態度與價值取向以及行事和行動風格中發現這些不同。
            引發這種差異的,正是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下,成人世界對青少年教育與成長賦予了風格迥異的期望,並由此催生出了形態各異的“對待方式”。當然,這其中還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個體因素,包括一繫列穩定的遺傳特征、心智模式、情緒和人格特質,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和需求等。因此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成長是由來自內部的個體獨特性和來自外部的“對待方式”共同促成的。這似乎也暗合了後工業化時代的一個隱喻——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社會產品,都不再根據單一標準大規模量產,當今的產品是其物理屬性和用戶需求與用戶體驗結合起來的產物,更甚者,用戶也可以參與產品的制作,由此催生出“共創的價值”。個體從兒童期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早期,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各方人士都參與了這場共創。我們終看到的是一個個、內心豐富和閱歷復雜的成人,這就像機器序列號一樣,每一個標配人生的背後都會印刻一段專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密碼。
            關於青少年社群及其成長,本書同樣無意去探討某種“標準”或“範式”,因為在價值共創的新背景下,標準化語境中的社會操作顯然是過時的。本書的主要工作是在校長、教師和家長之外,探討另外一種可能的角度,我們稱之為“社區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下,青少年的成長既不完全是宏大的國家議題,也不完全是微觀的個人議題,而是關乎社會培育和基層建設的一個公共議題。社區中的青少年和長者、殘障人士以及流動人口等一樣,都是普通的一員,都有正常的需要和訴求,也對社區事務和社區發展負有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同時,由於年齡較小的青少年正處在社會化的起點,心理和生理特征也處在急劇變化之中,而這個群體同時又是社區未來的“接管者”,所以,社區的物理基礎和生活實踐對青少年的塑造在影響其心理發展和社會化進程的同時,也會決定社區未來的品質,這個品質既涉及物質層面,也涉及精神與人文層面。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環狀的關繫鏈:,社區需要大部分成員具有公共精神和相應的行動力,借此凝聚出具有建設意義的社區共識和社區文化,進而可以為更加宏大的社會發展輸出基礎的——健康和諧的社區;第二,借助社區公共資源和專業社工服務,可以實現青少年社群的建立與培育,使更多的青少年成長為合格的社區成員。總之,在社區視角下,青少年教育對社區的成長具有深遠意義,而社區本身同時又可以實現青少年教育的功能。
            本書嘗試在這個視角下來研究青少年的成長之路,以“親社會行為”為切入點,通過對幾類青少年群體現狀的考察,探討了如何通過親社會行為干預來提升青少年自我與社會能力,並促進其健康成長。親社會行為是個體在整合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來的一種積極反應模式,在學校場景下,親社會行為更多地體現在同齡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以及群體文化的適應和群體規範的習得與遵守等方面;而在社區場景下,親社會行為在不同家庭、不同社會階層甚至不同民族和信仰團體之間發揮了黏合劑的作用,因而可以更好地提升未成年人的社區感知,實現社區融合。以上兩個場景下的親社會行為對於青少年的成長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將在業已成熟的學校親社會行為干預的基礎上,繼續探討社區視角下的親社會行為干預方法,一方面既是對學校干預模式的拓展與延續,另一方面也試圖充實親社會行為理論與實務研究的整體框架。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諸多師長和合作伙伴的支持,書中部分章節中的內容來源於本人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全書的構思與有關的實證研究亦得到導師寇彧教授的悉心指導;由寇彧教授主筆、本人參與合著的《青少年親社會行為促進:理論與方法》一書著重探討了學校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影響因素、心理機制、測評工具和促進策略,因而是本書得以成形的重要基礎。此外,本書章關於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問卷調查是與廣州大學社會學老師及胡蓉老師合作完成的,後期由本人執筆撰寫;第二章關於青少年手機依賴的問卷調查是與太原市財政金融職業學校的張麗敏老師合作完成的;本書第九章與親社會行為干預有關的小組社會工作是在本人的設計和指導下,由廣州大學廣大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許婷婷、陳英嬌和蔡紫稀這三位一線社會工作者主持開展的,同時由廣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2013級徐佩心、劉敏玲、廖帆三位同學擔任社工助理;第十章的干預課程修訂與驗證工作是由劉敏玲同學在中山獨立主持完成的。本書涉及的調查與干預實務得到廣州市黃埔區泰景中英文小學和橫沙小學,以及中山市西區婦聯、中山市阜沙鎮牛角小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誠摯感謝。後,感謝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基金和廣州市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對本書的出版資助。
            是為序。
            
            張慶鵬
            2017年7月3日於廣州麓湖鴻鵠樓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