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魯迅方法論今讀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劉國勝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936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8619369
    作者:劉國勝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正處於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歸根結底取決於國民素質能否提高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程度。而且人的現代化,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人是歷史的人、社會的人、文化的人,實現人的現代化,需要先進人文思想的滋養。魯迅“立人”思想的獨特思考和方法論對當代中國人有直接的啟示意義。
    魯迅方法論是魯迅“立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方法的重要性、待人處事的基本方法,以及讀書方法等。方法關乎事之成敗,魯迅頗感自信地坦陳自己“一直沒有失敗”,與他善於運用正確方法密不可分。他的成功實踐,對當代中國人尤其是青年,具有重要借鋻價值。劉國勝堅持從文本出發,全面梳理、解讀魯迅方法論;並結合幾十年工作實踐,闡述魯迅方法論對破解各種難題的啟示,值得一讀!

     
    內容簡介

    《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魯迅方法論今讀》是“魯迅‘立人’思想今讀繫列”的第七本,是作者近年來研究魯迅方法論的成果專著。作者劉國勝堅持文本細讀,以魯迅的方法論為重點,反復研讀《魯迅全集》,形成魯迅方法論的框架。全書共八章,每章用主要篇幅介紹和解讀先生方法論某一方面的內容,再談它在今天對我們破解各種難題的啟示。如介紹方法的重要性,介紹魯迅如何認識並處理知和行之間的關繫等。
    作者認為,魯迅方法論是魯迅“立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歸根結底取決於國民素質能否提高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程度。因此,作者側重從建設性的角度,來梳理和解讀魯迅“立人”思想,揭示這一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提升素質、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價值。

    作者簡介

    劉國勝,浙江定海人,1951年生於上海。現任魯迅文化基金會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干部培訓常任教授、EMBA核心課程教授,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特聘教授、核心師資,上海市黨建研究會智庫專家,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特聘專家。
    2003年至2014年任寶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之前曾任中共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金山區委書記,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副秘書長。2014年至2021年先後任神華集團公司外部董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和國家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外部董事召集人。
    著有《漸遠漸近——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獨有“愛”是真的——魯迅“立人”思想解讀》《應該有新的生活——魯迅“立人”思想今讀》《隻有愛依然存在——魯迅兒童觀今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魯迅青年觀今讀》《為了女性“真的解放”——魯迅婦女觀今讀》《人立而後凡事舉——魯迅教育觀今讀》《我自愛我的野草——魯迅人生哲學今讀》《以人為本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政治核心作用論》《國有企業黨委(黨組)領導作用論》《何以成為獨特優勢——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九講》《何以做到“有效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十講》等。主編《寶鋼領導力》《寶鋼黨支部建設》等。2017年獲“魯迅文化公益推動獎”。

    目錄
    緒言 魯迅為什麼能做到“一直沒有失敗” / 1
    一、“徒以方術之誤,結果乃止於無功” / 8
    二、“總是喫虧”與方法不當有關 / 11
    三、“我是不想上這些誘殺手段的當的” / 15
    四、正確的方法論是基於實踐的智慧 / 19
    五、有些問題解決不好得從方法上找原因 / 24
    一、自命為“愛‘中庸’”,其實“走了極端” / 31
    二、“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 41
    三、“及而不過”和“略小節而取其大” / 46
    一、“因為不敢正視人生,隻好瞞和騙” / 54
    二、“因為能忘卻”,“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 / 67
    三、正視現實和以史為鏡 / 74
    一、“‘懂’是最要緊的”,“倘不看清,就無從改革” / 85
    二、“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執著現在,執著地上” / 95

    緒言  魯迅為什麼能做到“一直沒有失敗” / 1


    第一章  方法關乎事之成敗 / 7
    一、“徒以方術之誤,結果乃止於無功” / 8
    二、“總是喫虧”與方法不當有關 / 11
    三、“我是不想上這些誘殺手段的當的” / 15
    四、正確的方法論是基於實踐的智慧 / 19
    五、有些問題解決不好得從方法上找原因 / 24


    第二章  不走極端,不求全責備 / 30
    一、自命為“愛‘中庸’”,其實“走了極端” / 31
    二、“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 41
    三、“及而不過”和“略小節而取其大” / 46


    第三章  不文過飾非,不淡忘歷史 / 53
    一、“因為不敢正視人生,隻好瞞和騙” / 54
    二、“因為能忘卻”,“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 / 67
    三、正視現實和以史為鏡 / 74


    第四章  “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 84
    一、“‘懂’是最要緊的”,“倘不看清,就無從改革” / 85
    二、“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執著現在,執著地上” / 95
    三、對知行關繫作一番深入思考 / 104


    第五章  認真,比較,“解剖自己” / 112
    一、把“認真點”列入做事的“總綱” / 113
    二、“比較既周,爰生自覺” / 118
    三、“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 / 126
    四、掌握三種基本方法 / 131



    第六章  鍥而不舍,迂回前行 / 141
    一、“要治這麻木狀態的國度,隻有一法,就是‘韌’” / 142
    二、“重壓之下”,“我們就隻得宛委曲折” / 151
    三、在反對盲目求快中抓緊和剛柔相濟 / 160


    第七章  專業化,餘裕心 / 166
    一、“社會之事繁”,“人自不得不有所專” / 167
    二、有沒有餘裕心是“時代精神表現之一端” / 175
    三、業有所成和張弛有度靠自己 / 184


    第八章  文學的魅力,別具一格的讀書和作文方法 / 192
    一、“最平正的道路”,“隻有用文藝來溝通” / 193
    二、“收心讀書”,“先看一點基本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 197
    三、作文“當先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 / 207
    四、把讀書和作文這兩件人生大事做好 / 213


    後記  “二十世紀中國經驗”與人的現代化 / 221
    一、魯迅作品的批判性和建設性是有機聯繫的整體 / 222
    二、致力於為大眾解讀魯迅“立人”思想 / 224
    三、完成隻是新的開始 / 226


    主要參考書目 / 229

    前言
    魯迅為什麼能做到“一直沒有失敗”
    1936年3月18日,重病中的魯迅先生給青年作家歐陽山和青年女作家草明回信(《書信(1936)》),在回應兩人有關他病情的關切時,展露了自己的心境,並對自己作了一個帶有定論性的評價:“其實我的生活,也不算辛苦。數十年來,不肯給手和眼睛閑空,是真的,但早已成了習慣,不覺得什麼了。”“其實我在作家之中,一直沒有失敗,要算是很幸福的,沒有可說的了,氣喘一下(按:此前先生肺病發作,氣管痙攣,出現劇烈的氣喘癥狀),其實也不要緊。”數十年來“成了習慣”的緊張工作,“一直沒有失敗”,這是頗感自信的評價。事實也正如此,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中,先生三十多年筆耕不輟(其間雖或有“靜默”,卻也是積累,為創作做準備),保持了旺盛的創作力,創作和譯作文字總量超過600萬字,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之大,中國作家中無人能出其右。“不肯給手和眼睛閑空”的生活“不算辛苦”,“要算是很幸福的,沒有可說的了”,這種頗有自信的感知在先生之前的作品中未曾見過,體現的是他生命深處的“樂天”精神。說自己的病“不要緊”,既是豁達自勉,也是對來信者和所有關心他的人的寬慰,不幸的是,當年10月19日先生就因宿疾不治去世了。

    魯迅為什麼能做到“一直沒有失敗”
    1936年3月18日,重病中的魯迅先生給青年作家歐陽山和青年女作家草明回信(《書信(1936)》),在回應兩人有關他病情的關切時,展露了自己的心境,並對自己作了一個帶有定論性的評價:“其實我的生活,也不算辛苦。數十年來,不肯給手和眼睛閑空,是真的,但早已成了習慣,不覺得什麼了。”“其實我在作家之中,一直沒有失敗,要算是很幸福的,沒有可說的了,氣喘一下(按:此前先生肺病發作,氣管痙攣,出現劇烈的氣喘癥狀),其實也不要緊。”數十年來“成了習慣”的緊張工作,“一直沒有失敗”,這是頗感自信的評價。事實也正如此,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中,先生三十多年筆耕不輟(其間雖或有“靜默”,卻也是積累,為創作做準備),保持了旺盛的創作力,創作和譯作文字總量超過600萬字,在國內外產生的影響之大,中國作家中無人能出其右。“不肯給手和眼睛閑空”的生活“不算辛苦”,“要算是很幸福的,沒有可說的了”,這種頗有自信的感知在先生之前的作品中未曾見過,體現的是他生命深處的“樂天”精神。說自己的病“不要緊”,既是豁達自勉,也是對來信者和所有關心他的人的寬慰,不幸的是,當年10月19日先生就因宿疾不治去世了。
    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成功者。他逝世時,社會各界那麼多人自發上街為他送行,是中國現代史上唯一享此哀榮者;逝世八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作品中的“立人”思想的珍貴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日益成為中國人實現自身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資源,更令人敬佩。先生為什麼能成功?除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卓絕的纔華外,還有不可忽視的方法因素。何謂方法?哲學家張申府在《方法與工具》一文中指出,方法很難界說,但並非不可界說,“總括種種意思,極賅括言之,我以為可說方法就是循著一些東西達到一種目的者,凡是方法均可見其是如此的。譬如要從北平到南京,可以坐車,可以坐船,可以搭飛機,可以徒步。這些,坐車、坐船、搭飛機、徒步,都是從北平到南京的方法。到南京是目的,車、船、飛機、腿,則是所循或所用的東西。凡是方法,總都有東西與目的兩層可說”。何謂方法論?《辭海》(第七版)的解釋是:“關於認識、評價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按其不同層次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
    怎樣認識魯迅方法論?作為文學家的思想家,先生沒有撰寫過方法論專著,他的方法論散見於他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中。打開魯迅研究史,研究成果中涉及方法論的不少,但作繫統梳理和解讀者不多,這方面有分量的專著更鮮見。我多年研讀魯迅作品,深感先生的方法論博大精深,所以在設計創作“魯迅‘立人’思想今讀”繫列時,一開始就考慮將“魯迅方法論今讀”作為壓軸。但真要動手時,卻又陷入以往曾幾次出現過的那種不知從何入手的困惑。怎麼辦?隻有老老實實地從再次通讀《魯迅全集》做起,圍繞方法論,邊讀邊做筆記邊思考,慢慢形成今讀魯迅方法論的框架。我體會到,魯迅方法論是人生哲學方面的方法論,它屬於哲學方法論範疇;與先生的“立人”思想一脈相承,是對先生在批判國民性弊端的過程中所闡發的待人處事的基本方法的提煉。
    書名用《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魯迅方法論今讀》,主標題“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見先生《論“費阨潑賴”應該緩行》(《墳》),意指在極其復雜的中國社會轉型期,為了改革的成功,改革者必須調整和優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鬥爭方法。副標題“魯迅方法論今讀”,說明本書是我現在對魯迅方法論的理解,包括對其本意的分析,以及對其當下價值的認識。全書分為八章,每章用主要篇幅介紹和解讀先生方法論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內容,再談它在今天對我們的啟示(當然,在介紹和解讀中,往往也含啟示)。八章之前是緒言,之後是後記。
    緒言“魯迅為什麼能做到‘一直沒有失敗’”,點出先生的成功與方法論的關繫,交代本書寫作的由來,扼要介紹本書結構和主要內容。
    第一章“方法關乎事之成敗”,講方法的重要性。分別從外國、中國和先生本人角度作闡釋。先生講外國,一實一虛,實為外國人興衰例,虛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例。講中國,也有實有虛,分析當時中國改革失敗的方法論原因,聯繫先秦時期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左丘明著編年體史書《左傳》記載的孔子弟子子路“結纓而死&rdqu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著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魏武帝曹操手下名將許褚“赤體上陣”的故事。講本人,介紹先生在與被稱為“正人君子”的現代評論派文人的論戰中,不為對方的“誘殺手段”所激怒,“留幾片鐵甲在身上”作自衛。得出“正確的方法論是基於實踐的智慧”的結論。今讀的啟示概括為“有些問題解決不好得從方法上找原因”。
    第二章“不走極端,不求全責備”,介紹先生批判有些中國人思維方式存在的兩個誤區。一個誤區,先生以殘害中國女性肢體的裹腳切入,批判“我中華民族雖然常常的自命為愛‘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實是頗不免於過激的”,“走了極端”。另一個誤區,與“走了極端”相關,是不切實際地過分要求人或事完美,這“初看固然是很正當,徹底似的,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難題,是空洞的高談,是毒害革命的甜藥”。今讀的啟示概括為“‘及而不過’和‘略小節而取其大’”。
    第三章“不文過飾非,不淡忘歷史”,首先介紹先生批判“瞞和騙”使中國人“一天一天的墮落著”,強調“必須有了真的聲音,纔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然後介紹先生批判“中國人是健忘的”,“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是‘仍舊貫’的老調子”——照著老樣子做下去,以致“什麼都要從新做過”。先生強調,無論面對現實還是回顧歷史,都要堅守真和誠——這是涉及做人資格的重大問題。今讀的啟示概括為“正視現實和以史為鏡”。
    第四章“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是借用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點,介紹先生如何認識、處理知和行的關繫。先生強調做任何事總先得知道這件事“是什麼”,在改革的時代,“倘不看清,就無從改革”。先生批評文藝界不注意理解和介紹新思潮的涵義,隻是視之為“符咒”用來相互攻擊,過不了多久便煙消雲散,“仿佛都已過去了,其實又何嘗出現”。為此,要“竭力啟發明白的理性”。知是為了行,先生強調“執著現在,執著地上”,這是存在的基本方式,而“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今讀的啟示概括為“對知行關繫作一番深入思考”。
    第五章“認真,比較,‘解剖自己’”,介紹先生有針對性和建設性地提出三種基本方法,即認真的態度和方法、比較的方法、重在“解剖自己”的方法。“認真點”被先生列入做事的“總綱”,他認為中國的很多事沒做好,是因為不認真。先生認為對任何事,隻有放眼世界作全面比較纔能真正搞明白,“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社會由無數個體組成,先生認為“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就要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今讀的啟示概括為“掌握三種基本方法”。
    第六章“鍥而不舍,迂回前行”,介紹先生就如何適應現實環境,以求得工作和鬥爭的最好效果,而提出的兩大策略。策略一,先生認為,“急而猛”往往導致失敗,“緩而韌”纔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奮鬥三十年”,“不夠,就再一代,二代……”策略二,先生認為,“在這樣的岩石似的重壓之下,我們就隻得宛委曲折”,纔可能開出“鮮艷而鐵一般的新花”。今讀的啟示,概括為“在反對盲目求快中抓緊和剛柔相濟”。
    第七章“專業化,餘裕心”,介紹先生針對現代社會的特點所提出的兩個方法。一是專業化。先生認為,“社會之事繁”,“人自不得不有所專”,以及“失了專長”就會“逐漸被社會所棄”。專業化是在學習、訓練和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形成後仍須積累和發展,處理好輸入與輸出的關繫。二是餘裕心。先生提出人是“需要休息和高興的”,以及留有餘地纔能把事情做好,葆有餘裕心是“時代精神表現之一端”。先生多次表示“想把生活整頓一下”,“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今讀的啟示,概括為“業有所成和張弛有度靠自己”。
    第八章“文學的魅力,別具一格的讀書和作文方法”,首先介紹先生對如何改革國民性所選擇的方法,認為“最平正的道路,卻隻有用文藝來溝通”。再介紹先生關於讀書方法和作文方法的論述。先生談讀書,在強調“收心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先看一點基本書”,並“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先生談作文,強調“當先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然後纔談得上文章對人的思想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今讀的啟示概括為“把讀書和作文這兩件人生大事做好”。
    後記“‘二十世紀中國經驗’與人的現代化”,主要就本人為什麼寫作“魯迅‘立人’思想今讀”繫列七本書,從總體上作一個說明。在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實現人自身的現代化是根本,為此迫切需要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二十世紀中國經驗”(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提出),這一批判性和建設性有機聯繫的難能可貴的思想文化資源。同時就自己筆耕九年完成魯迅“立人”思想今讀繫列寫作的有關事宜作出說明,並表明自己矢志不渝學習和研究魯迅,致力於為大眾解讀魯迅“立人”思想的態度。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