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一個“出版官”的自述:出版是我一生的事業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948-1376
    【優惠價】
    593-860
    【作者】 宋木文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出版/發行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503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850391
    作者:宋木文著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 

        
        
    "

    內容簡介

    《一個出版官的自述--出版是我一生的事業》共十章:**、二、三、四章:“我的家庭出身與成長路徑”、“我的‘文革’遭遇與感悟”、“出版工作的撥亂反正”、“為出版站崗護業無二心不懈怠”,是按時間先後講述作者宋木文的成長與任職的歷程;第五、六、七章:“在完成黨的政治任務中為出版謀篇布局”、“出版熱點問題檢驗出版管理”、“出版改革與發展的探索”,是按專題講述作者是如何為出版事業服務的;第八、九兩章,是作者對版權法、新聞法、出版法起草與制定工作的回顧;第十章,是講述作者退居二線及離休之後所做的幾件主要事情。

    目錄
    引子
    章 我的家庭出身與成長路徑
    一、我的成長背景與人生道路選擇
    二、過“三關”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的關繫
    第二章 我的“文革”遭遇與感悟
    一、“兩個批示”後的文化部機關
    二、從文化部機關到“五七干校”
    三、從“五七干校”到國務院出版口
    四、在國務院出版口經歷的恢復與反復
    五、對江青追查“小簡報”事件的回憶
    六、對於“文革”選題圖書的出版管理與進言
    第三章 出版工作的撥亂反正
    一、以批判“兩個估計”為開端
    二、緩解“書荒”的重要舉措引子

    章  我的家庭出身與成長路徑

      一、我的成長背景與人生道路選擇

      二、過“三關”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的關繫

    第二章  我的“文革”遭遇與感悟

      一、“兩個批示”後的文化部機關

      二、從文化部機關到“五七干校”

      三、從“五七干校”到國務院出版口

      四、在國務院出版口經歷的恢復與反復

      五、對江青追查“小簡報”事件的回憶

      六、對於“文革”選題圖書的出版管理與進言

    第三章  出版工作的撥亂反正

      一、以批判“兩個估計”為開端

      二、緩解“書荒”的重要舉措

      三、調整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出版方針

      四、地方出版社出書立足本省面向全國

      五、確認三聯書店員工的革命歷史地位

      六、支持我駐港出版機構轉型復興

      七、我的一點思考

    第四章  為出版站崗護業無二心不懈怠

      一、在部屬局任職的三年

      二、多變的四年

      三、敢於擔責的四年

      四、站好後一班崗

    第五章  在完成黨的政治任務中為出版謀篇布局

      一、在反對精神污染和整黨中謀劃出版改革與發展

      二、在1989政治風波後所做的幾件事

      三、反對和平演變與掌握出版方向

    第六章  出版熱點問題檢驗出版管理

      一、從處理低俗出版物談起

      二、關於武俠小說出版熱

      三、回顧《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書的出版

      四、為《金瓶梅》出版制訂專門管理文件

      五、出版《性風俗》留下的教訓

      六、掛歷與美術畫冊出版的放權與收回

      七、“掃黃”與“打非”任務的提出與發展

      八、集中統一發放書號的提出與實施

    第七章  出版改革與發展的探索

      一、從哈爾濱會議開始的出版社改革

      二、出版的兩個基本屬性與轉企改制中的變與不變

      三、出版社改革的首個文件

      四、出版體制改革的新目標

      五、印刷技術改造推動出版業登上新臺階

      六、圖書定價制度的三次改革

      七、出版業科學發展之探索

      八、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黨組進言

    第八章  中國版權立法修法二十年

      一、版權立法的緣起和奠基期的工作

      二、版權法起草進程中的難題及其妥善解決

      三、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著作權法的審議

      四、一部基本符合國際公約又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法

      五、適時加入三個主要國際版權公約

      六、著作權法修改的艱辛歷程和重大進展

      七、完善我國版權保護制度的重要決策

      八、知識產權保護任重道遠

    第九章  新聞法和出版法的起草工作

      一、制定新聞法和出版法的決定是怎樣做出的

      二、新聞行政管理要到位又不能越位

      三、新聞出版是否要實行“雙軌制”改革

      四、直言新聞改革與新聞立法

      五、新聞法和出版法起草工作的新進展

      六、出版法的審議與撤回

      七、出版自由條文如何表述的意見

      八、我的幾點體會

    第十章  退居二線及離休之後

      一、在中國出版協會的探索

      二、為文化傳承張羅幾套大書

      三、以個人名義編著幾本小書

      四、耄耋之年的學習筆記——談胡喬木對調整階級鬥爭理論的重要貢獻

      五、向我的任職機關致敬——憶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的變遷

      六、兩次殊榮的鞭策——寫在獲得出版與版權兩個重要獎項之後

      七、感謝黨中央的親切關懷——記同志羊年春節前親臨我家看望

      八、尾聲

    采訪手記
    在線試讀
    馮建輝:我們先按時間順序,從您的童年和學生時代開始談起。在做采訪功課時,我就覺得您這個名字比較特殊,請問您的“木文”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木文:其實,這個名字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很深奧的含義在裡面。遵照家譜的習俗,(在我這一大家子裡)我這一輩人(的名字)都屬“木” 字輩:我是木文,我家二弟叫“木生”、三弟叫“木仁”、四弟叫“木權”、五弟叫“木梁”、六弟叫“ 木鐸”、小妹叫“木玲”,這很普通,但是你的提問,我倒覺得也有點意思。因為“木文”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我父親是私塾的教書先生,在農村裡面算是有文化的,所以給他的大兒子起名“木文”,而不叫別的,那就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也隻有有文化纔能有出息,我想這是他老人家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含義,也是對我的一種期望吧。
    馮建輝:您小時候學習情況怎麼樣?上過哪個私塾?讀過哪些書? 宋木文:我念書算是比較用功的。我家在吉林省榆樹縣育民鄉全民村前五號屯,是比較偏僻的鄉村。
    我開頭就跟父親在他創辦的私塾學習,也在同屯的一位老先生,叫王治恆)老先生所開的私塾裡學習。念私塾,不是咱們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而是教書先生在那裡教孩子們識字念書,主要是念“蒙學” ,其中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治家格言》《百家姓》等,我還讀過“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時有的還能背誦下來,但並不完全真正理解它的含義。盡管不懂,但這對我後來的學習和成長都是有幫助的。我的老朋友範敬宜為我的《親歷出版30年》做過一首詩,裡面說 “綿綿長白勢莽莽,耕讀家聲育棟梁”,是寫我的童年少年在家鄉東北長白大地一面干農活,一面念私塾,父親教我學文化,想讓我長大了成纔。說到干農活,我放豬、放馬、種地、間苗、鏟地、撥草、割地、打場、碾米等莊稼活都干過。但這“育棟梁”也是老朋友詩化了的鼓勵。其實我的學習所得主要還是在以後。在家裡、私塾,我接受的僅僅是初步的啟蒙。
    馮建輝:在您的《親歷出版30年》中,您提到過,您幼年教育是“受父親的影響,深得母親支持”,不知道這該怎麼理解?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父母親當時的情況? 宋木文:我是說,學習上的影響主要來自父親。
    我父親名宋榮,字耀軒,自辦學堂(私塾),免費為鄉民子弟講授“四書”(前面已經說過了)、“五經 ”(《易》《書》《詩》《禮》《春秋》五種儒家經典),其中包括“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被鄉親尊稱為“宋大先生”。父親對我要求比較嚴格,希望我學有所成。我家當時還有一點藏書,都是線裝書,有時候我也翻一翻,有些收獲,學習上的影響主要是父親。馮建輝:我們先按時間順序,從您的童年和學生時代開始談起。在做采訪功課時,我就覺得您這個名字比較特殊,請問您的“木文”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木文:其實,這個名字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很深奧的含義在裡面。遵照家譜的習俗,(在我這一大家子裡)我這一輩人(的名字)都屬“木” 字輩:我是木文,我家二弟叫“木生”、三弟叫“木仁”、四弟叫“木權”、五弟叫“木梁”、六弟叫“ 木鐸”、小妹叫“木玲”,這很普通,但是你的提問,我倒覺得也有點意思。因為“木文”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我父親是私塾的教書先生,在農村裡面算是有文化的,所以給他的大兒子起名“木文”,而不叫別的,那就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也隻有有文化纔能有出息,我想這是他老人家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含義,也是對我的一種期望吧。

    馮建輝:您小時候學習情況怎麼樣?上過哪個私塾?讀過哪些書? 宋木文:我念書算是比較用功的。我家在吉林省榆樹縣育民鄉全民村前五號屯,是比較偏僻的鄉村。

    我開頭就跟父親在他創辦的私塾學習,也在同屯的一位老先生,叫王治恆)老先生所開的私塾裡學習。念私塾,不是咱們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而是教書先生在那裡教孩子們識字念書,主要是念“蒙學” ,其中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治家格言》《百家姓》等,我還讀過“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時有的還能背誦下來,但並不完全真正理解它的含義。盡管不懂,但這對我後來的學習和成長都是有幫助的。我的老朋友範敬宜為我的《親歷出版30年》做過一首詩,裡面說 “綿綿長白勢莽莽,耕讀家聲育棟梁”,是寫我的童年少年在家鄉東北長白大地一面干農活,一面念私塾,父親教我學文化,想讓我長大了成纔。說到干農活,我放豬、放馬、種地、間苗、鏟地、撥草、割地、打場、碾米等莊稼活都干過。但這“育棟梁”也是老朋友詩化了的鼓勵。其實我的學習所得主要還是在以後。在家裡、私塾,我接受的僅僅是初步的啟蒙。

    馮建輝:在您的《親歷出版30年》中,您提到過,您幼年教育是“受父親的影響,深得母親支持”,不知道這該怎麼理解?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父母親當時的情況? 宋木文:我是說,學習上的影響主要來自父親。

    我父親名宋榮,字耀軒,自辦學堂(私塾),免費為鄉民子弟講授“四書”(前面已經說過了)、“五經 ”(《易》《書》《詩》《禮》《春秋》五種儒家經典),其中包括“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被鄉親尊稱為“宋大先生”。父親對我要求比較嚴格,希望我學有所成。我家當時還有一點藏書,都是線裝書,有時候我也翻一翻,有些收獲,學習上的影響主要是父親。

    生活上的影響主要是母親。我母親名叫鄭桂蘋,雖然是大戶人家出身,但很勤勞、賢惠、心靈、手巧,對她長子的期望很高。我們是六兄弟、一個妹妹,一共七人,現在都健在。我們的成長,在家裡來說,生活上主要是靠母親,包括所有的衣服都是母親親手做的,管喫管穿,更管如何做人,兄弟妹幼小時的待人處事乃至生活習慣深受母親的影響。後來我到北京,“文革”以後,把她老人家接來,一直在我這裡住,1990年去世,也算我對老母親的一種盡孝。她的針線活做得特別好。我們家這麼多孩子,衣服都是她做的。後來到北京以後,她還給我做絲棉襖。我現在還保留一個椅墊子,就是我母親拿用剩的布塊,有好幾種顏色,再縫拼的,可能還可以找到,我給你找找看(訪談至此,在向采訪人示意後,宋老起身去取實物)。找到了!這是我特意留下的,老母親給做的。這是80年代老人家在北京的時候做的。

    馮建輝:多難得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啊!那您讀小學的時候是多大年紀?您後來是在哪裡上的中學? 宋木文:六七歲的樣子。先是到離我家五裡多地的西六號屯讀小學,以後又到離我家40多裡地遠的大嶺村高小去上學。在那裡住校,又學習了幾年。

    P5-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