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漢字王國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石靜遠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48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54858
    作者:石靜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漢字讓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卻又是中國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長城
    想守住一切,隻有改變一切
    知識分子、教師、工程師、普通公民、發明家、責之所在的圖書館學家和語言改革者,全體動員
    為尋求漢字的出路發起了一場千年來非同凡響的革命 


    1.一部漢字從1900年到2020年的發展史
    一個漢字突破字母文字中心主義霸權,融入並主導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故事


    2.深描維護漢語的中國傑出人物  
    洞察中國20世紀的重大事件
    揭示語言作為技術的強大力量 
    感悟漢語文化的優美與神奇


    3.耶魯大學教授石靜遠作品
    擴展了語言帝國主義等既有的理論敘事,代之以全景和增補的敘事,使漢字改良史和演變史變得豐;
    把語言分析、傳記和歷史背景——帝國主義、內戰、外國入侵造成的破壞,以及外交上的成功與失意——融為一體,不僅為漢字之爭增添了背景深度和意義,也比課本讀物有趣得多


    4.入圍普利策獎非虛構名單
    《紐約時報》2022年值得關注的圖書
    《衛報》《經濟學人》《星期日泰晤士報》等主流媒體大力推薦
    每個中國人的漢語文化必修課


     

     
    內容簡介

    無論是在地鐵上,超市排隊結賬時,還是上班的空當,我們都能用手指以驚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機觸摸屏幕上完成滑、點、拖、發送等一繫列操作。鍵盤輸入法已經與搜索引擎、手機遊戲和購物軟件密切捆綁,從北京發出的中文信息也會即刻顯示在上海、紐約或倫敦的電子屏幕上。


    然而,從設計官話字母方案,在打字機上加裝漢字,到圖書館分類、國語羅馬字、漢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鍵盤輸入法,中國人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輾轉、奮鬥、忍辱負重。一繫列大規模技術變革險些讓漢字被世界拋棄,是冒著死刑風險重新“發明漢語”的流亡者,倡導普及普通話的大膽革新者,在茶杯蓋上設計漢字輸入碼的工程師……讓漢字為全球貿易和數字技術所用,讓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的重要力量。


    如今,中國正在成為人工智能、自動化、量子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等各領域的標準制定者。與現代化抗衡的古老文明早已從追趕中蛻變,中國人將用漢字設計屬於自己的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石靜遠,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繫博士,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繫教授,教學方向主要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華語語繫文學;研究興趣涵蓋離散與華語語繫研究、區域研究、比較文學和中國科技史。著有《中國離散境遇裡的聲音和書寫》、《失敗、國家主義與文學:中國現代文化認同的建構》等;曾主編《全球華文文學》。其研究項目獲諸多機構邀約贊助,包括德國洪堡基金會、美國梅隆基金會、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以及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


    譯者簡介
    林華,聯合國高級翻譯,在聯合國總部工作30餘年。主要譯著包括《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考古的故事》《銀、劍、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等,合譯有《論中國》等著作。
     

    目錄

    導言 長達一個世紀的漢字革命
    第一章 推動官話革命,統一全國語言
    第二章 擠進打字機(1912年)
    第三章 中文在電報領域的逆襲 (1925年)
    第四章 林語堂與中文檢索的創新
    第五章 當“PEKING”變為“BEIJING”——簡體字與現代拼音的誕生
    第六章 計算機怎麼輸出中文(1979年)
    第七章 數字時代的漢文化圈(2020年)

    前言
    第四章林語堂與中文檢索的創新 節選
    林語堂的提議乍看似乎簡單,但其實可以算是一份組織漢字的完整指南。他把漢字分解成筆畫,確定了5 類筆畫:橫、直、撇、點、勾。這裡隱約可見傳統上教授書法時使用的永字八法的痕跡。可是林語堂給他的5 類筆畫界定的範圍要寬得多,他注意的是筆畫的方向,不是筆畫的樣式。例如,一橫不僅包括明顯的一道橫線,如漢字的“一”,而且包括任何從左到右以類似的動作寫出的筆畫,不一定是平的。數千年的書法練習使得筆畫和筆順根深蒂固,發展出了一套先寫哪筆,後寫哪筆,直至完成全字的固定規則。在英文書寫中,可以想像寫字母“A”時先寫中間的小橫,但常規寫法是先寫左邊的斜線,後寫右邊的斜線,最後寫連接這兩條斜線的小橫線。同樣,寫字母“X”的時候先寫哪一筆都可以,結果毫無差別。但是,手寫漢字時,筆畫和筆順嚴格得多。林語堂用一個字的首筆畫作為第一分類依據,卻發現分得不夠細。於是他在那5 個基本筆畫的基礎上加以擴大,確定了19 個首筆畫,囊括了所有漢字書寫的第一筆。

    第四章林語堂與中文檢索的創新  節選


    1917 年,23 歲的林語堂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這份雜志兩年前在上海法租界創刊,給中國躁動不寧和聰穎卓絕的青年人提供了一個平臺。雜志除中文刊名外還有同樣語義的法文刊名“La Jeunesse”,顯示了帶有馬克思主義鋒芒的世界性風格。在這本封面加紅套印的平裝雜志上,勤於思考的年輕人發文表達激進觀點,介紹西方思想,質疑傳統知識。主編把雜志的使命說得很清楚:如果中國必須丟棄過去所有傳統的沉重包袱方能與外部世界競爭,那也隻好如此。


    與各種激烈批評傳統文化的文章相比,林語堂的文章沒有那麼慷慨激昂。他選擇了一個看似無害無趣,更適於圖書館工作者思考的題目——《漢字索引制說明》。同期雜志上的另一篇文章更吸引眼球,因為它介紹了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關於時間的內部體驗學說,這個學說看起來足夠新穎。林語堂那篇7 頁長的文章沒有提出什麼振聾發聵、令反叛青年趨之若鹜的主張,但它後來做到了雜志中任何其他文章都做不到的事:它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新舊知識的景觀。



    林語堂的提議乍看似乎簡單,但其實可以算是一份組織漢字的完整指南。他把漢字分解成筆畫,確定了5 類筆畫:橫、直、撇、點、勾。這裡隱約可見傳統上教授書法時使用的永字八法的痕跡。可是林語堂給他的5 類筆畫界定的範圍要寬得多,他注意的是筆畫的方向,不是筆畫的樣式。例如,一橫不僅包括明顯的一道橫線,如漢字的“一”,而且包括任何從左到右以類似的動作寫出的筆畫,不一定是平的。數千年的書法練習使得筆畫和筆順根深蒂固,發展出了一套先寫哪筆,後寫哪筆,直至完成全字的固定規則。在英文書寫中,可以想像寫字母“A”時先寫中間的小橫,但常規寫法是先寫左邊的斜線,後寫右邊的斜線,最後寫連接這兩條斜線的小橫線。同樣,寫字母“X”的時候先寫哪一筆都可以,結果毫無差別。但是,手寫漢字時,筆畫和筆順嚴格得多。林語堂用一個字的首筆畫作為第一分類依據,卻發現分得不夠細。於是他在那5 個基本筆畫的基礎上加以擴大,確定了19 個首筆畫,囊括了所有漢字書寫的第一筆。


    接下來林語堂把第一筆和第二筆放在一起,找出了28 個頭兩筆的格式,幾乎適用於所有漢字。這如同先分出所有以一條豎線開始的字母:“B”“D”“F”“H”“K”“L”“M”“N”“P”“R”。然後加上第二條規定:第一筆豎線後必須是曲線,這樣前述那些字母就剩下了“B”“D”“P”“R”。用確定的一套頭兩筆組合來辨識漢字,如此產生的組織格式與字母的邏輯不相上下。


    林語堂這個簡單明了的辦法向數千年來研究、學習和規範漢字的傳統提出了挑戰。他顯示了漢字如何可以按照其自身組織來分類,而不必依賴其他外在的原理,無論是西方字母還是代碼。在字典中分類查找漢字從來都是靠部首。在林語堂之前,沒有一個中國人提出過他這樣完整的替代部首制度的方法。祁暄僅僅是開了個頭。傳統上,分類所依靠的原理因多年的習慣和文化實踐積澱而成,而非來自抽像的語言理論。語文學和詞典學是中國經典學問的核心,文字本身也是研究的對像。許多個世紀以來,學者們努力通過證實某個字的意思來保存古人的智慧,這是訓詁學這門備受尊敬的學問的關鍵。印刷術發明之前,此事的難度超乎想像。即使手抄本的字體依照規範,仍舊有許多筆畫差那麼一點。一橫寫成一撇能引得以後好幾代學者對這到底是什麼字爭吵不休。管理漢字的全部詞彙枯燥無味,喫力不討好。把字詞整理記錄成詞彙表是對漢語知識基礎的重要支撐。這項工作是對漢語詞彙的必要維護保養,需要懷著負責任的精神耐心地、不厭其煩地反復比較對照,細致入微地分門別類。所有這些一絲不苟的工作都遵循著一條基本規則。兩千年來,作為漢字一部分的部首一直是分類的唯一標準。最早的漢語書寫出現後大約1 100 年到1 500年,部首得到了確定,當時用於管理內務。那時漢字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


    ......
    在1917 年刊登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中,林語堂把漢字和漢語信息管理視為同一個問題。若能輕易地在字典裡找到一個字,同樣可以很快找到一本書書名中的第一個字。所以,解決前一個問題的辦法一定能夠解決後一個問題,而辦法從來就擺在那裡,那就是漢字的結構。林語堂表示,漢字完全可以應付現代的挑戰。它的進步無需任何外援,不用羅馬字母,不用數字,也不用代碼。漢語不需要其他表現方法,它自己特有的筆畫和筆順就足夠了。



    林語堂的主張立即引起了共鳴。在中國深陷疑惑與焦慮之時,他的主張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慰藉,甚至信心。新文化運動的一位領袖錢玄同看到,林語堂的思想遠超同時代的人,對這位年輕的索引編制者贊不絕口。一時間稱譽四起。德高望重的教育改培指出,林語堂不僅重新構想了筆畫的功能,而且他的辦法詳細展示了筆畫如何引領並構成一個字的全部輪廓。林語堂發現的漢語表意文字的邏輯足以媲美西方字母的組織能力,卻一個拉丁字母都不用,這是何等的巧思啊。



    從康奈爾大學留學歸來的庚款留學生胡適的看法最深刻。他看到,林語堂研究的是使中國的往昔得以延續到未來的基礎結構。林語堂的成就是認識到漢字有自我組織的能力,能夠用來在中國浩大而豐富的知識基礎內存儲、搜尋、分類、選擇並查找想要的信息。這個能力可以擴展到各種排序繫統,甚至是其他語言的排序繫統。也可以借此能力恢復中華知識寶庫的文化力量。胡適說,林語堂的索引制是打開其他門的那扇門,是被批評傳統的人忽略了的奠基工作:


    “整理”是要從亂七八糟裡面找出一個條理頭緒來;從昏亂糊塗裡面查出一個明確意義來……最沒有趣味,卻又是一切趣味的鑰匙;最粗陋討人厭,卻又是一切高深學問的門
    徑階級……這樣的努力中最困難又最不可缺少的是漢字的重組……即漢字的分類與組織。


    現代壓力逼迫中國與傳統決裂,全中國如履薄冰。值此危難之際,眾多革命者奮起行動,為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林語堂與他們不同。他對重建中國的貢獻是幫助拯救中國的傳統與遺產,使之不致湮沒。不過,林語堂不認為自己當得起如此贊譽。他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冒牌貨,與中國人的世界格格不入。

    媒體評論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周俊勛作序推薦
    “嚴謹而迷人……正如本書所說,語言傳達了世界。”
    ——《紐約時報》
    ——《科學》
    ——《經濟學人》
    ——《衛報》
    ——《星期日泰晤士報》(倫敦)
    ——拉娜·米特,《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倫敦)
    ——《旁觀者》(英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周俊勛作序推薦


    外媒好評:
    “嚴謹而迷人……正如本書所說,語言傳達了世界。”
    ——《紐約時報》


    “這是一部生動而深刻的關於中國信息技術繫統及其語言革命交彙的歷史。這本書也是一部有豐富文獻記載、引人入勝、學術嚴謹的跨國著作,講述了中文如何從19世紀深陷困境、難以學習的文字演變為21世紀的全球語言。”
    ——《科學》


    “一部精彩的作品。”
    ——《經濟學人》


    “一部生動的編年史,講述了發明家們為使漢字與現代生活相適應而付出的一切。”
    ——《衛報》


    “這本書是迷人的……石靜遠對中國的神秘和美麗的熱愛,在這一歷史和語言學的令人愉快的結合中閃耀著光芒……讀起來很愉快。”
    ——《星期日泰晤士報》(倫敦)


    “博學且文筆優美。”
    ——拉娜·米特,《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倫敦)


    “這是一個講得很好的故事,講述了那些不是通過槍杆子而是通過字典、圖書館和印刷機創造現代中國的人。”
    ——《旁觀者》(英國)


    “引人入勝。”
    ——《自然》


    “有趣,非常好看。”
    ——彼得·戈登,《亞洲書評》


    “非常先鋒。”
    ——《物理世界》


    “這是一部致力於將漢語龐大而復雜的方塊字體繫轉化為現代通信技術的沉浸式歷史……石靜遠揭示了漢語與政治之間的有趣互動。中國愛好者和語言愛好者將為之著迷。”
    ——《出版人周刊》


    “石靜遠的人文主義和大局觀使信息技術史上一條原本晦澀難懂的線索生動而引人注目。”
    ——《書單》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深入研究語言的過去,以預測中國未來在世界上的成功。”
    ——柯克斯星級評論


    “石靜遠在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很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她講述了現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故事:一個既轉型又傳統的國家。”
    ——彼得·赫斯勒,《甲骨文》和《河鎮》的作者


    “石靜遠淡然地展現了她的博學,給了我們一個迷人而動人的故事。本書展現了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的激情鬥爭。這是一個充滿絕望的鬥爭、堅持不懈的奉獻,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哈金,《等待與戰爭垃圾》的作者


    “對現代漢語的一種深刻而深刻的敘述。研究細致,文字優美。”
    ——大衛·王,哈佛大學中文與比較文學教授


    “我幾乎沒有讀過一本關於現代中國的書,但這本書內容豐富、富有啟發性,令人愉快。”
    ——西蒙·溫徹斯特,《教授與瘋子》和《愛中國的人》的作者


    “讀起來絕對是一種樂趣。這本令人驚嘆的、經過精心研究的書是關於中國人物的偵探故事。石靜遠將身為語言歷史學家的技藝與作為故事講述者的藝術完美融合。”
    ——大衛·克裡斯托,《語言的工作原理》、《英語故事》的作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