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宋雲彬文集(全5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0819-15680
    【優惠價】
    6762-9800
    【作者】 海寧市檔案局館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經典名家作品集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66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106640
    作者:海寧市檔案局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5年02月 

        
        
    "

    編輯推薦
    1. 宋雲彬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論著、雜文、日記、書信等真切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為中國近代史、現代史提供了**手史料。

    2. 宋雲彬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責任編輯**人,宋雲彬日記從1958年入局工作到1966年8月15日止,幾乎無間斷地記錄了點校“二十四史”的點點滴滴,本文集也是了解中華書局局史和“二十四史”點校過程的**手史料。 
    內容簡介
    《宋雲彬文集》(全五冊)收錄著名文史學者宋雲彬的論著、雜文、書信、日記等,煌煌五大卷,是宋雲彬作品的次結集出版。文集卷為史論、時論,第二卷為雜文,第三卷為教育論文、序跋、書信和專題著述,第四、第五卷為日記,真切地呈現了作為一個學者、雜文家、民主人士、出版家多重身份的人物,對20世紀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想,全方位勾勒出一幅中國近代史的肖形圖卷。

    宋雲彬1958年調入中華書局任編輯,參與點校了“二十四史”,他的日記幾無間斷地記錄了這一過程,是了解中華書局局史和“二十四史”點校過程的手史料。
    作者簡介
    宋雲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學者、雜文家、民主人士,浙江海寧人。1924年加入過中共,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編纂股長,“四一二”事變後任武漢《民國日報》編輯,兼國民政府勞動部秘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開明書店編輯,主持編輯校訂大型辭書《辭通》,主編《中學生》雜志。抗戰期間在桂林參與創辦文化供應社,編輯《野草》雜志。抗戰勝利後到重慶主編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參加教科書編審工作。1952年回浙江任文聯主席,省文史館館長。1957年被錯打成右派,次年調北京任中華書局編輯,參與點校“二十四史”。1979年2月錯劃右派得到改正,同年4月逝世。是屆全國人民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
    目錄

    東北事變之歷史的解答
    中國歷代的奴隸制度
    中國學校制度的沿革
    …………
    中國史的黎明期
    辛亥革命新論
    …………
    公娼與公妻
    曾琦的妙論
    …………
    學生膳食問題及其他
    嚴肅我們的私生活
    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東北事變之歷史的解答

    中國歷代的奴隸制度

    中國學校制度的沿革

    …………

    中國史的黎明期

    辛亥革命新論

    …………

    公娼與公妻

    曾琦的妙論

    …………

    學生膳食問題及其他

    嚴肅我們的私生活

    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國國民黨的新生

    復旦少數學生的暴行

    佛朗哥還不滾蛋?



    第二卷

    讀史有感

    爆竹和桃符

    下棋唱曲

    蹴踘和打球

    父與子

    陶詩“上京”辨

    …………

    和平樓夜話(一)

    和平樓夜話(二)

    九儒十丐

    …………

    讀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之後

    黃克強及其手跡

    怎樣紀念中山先生

    章太炎逝世三周年

    …………

    憶叔琴

    回憶太戈爾

    回憶許地山

    秦始皇論

    漢武帝論

    談金聖嘆



    第三卷

    略談整理古書



    用簡體字排印古書的先決條件

    讀書漫談

    介紹一部未出版的偉大辭書——《讀書通》

    潔本《水滸傳》導言

    …………



    致柳亞子

    致徐鑄成二通

    王陽明

    東漢之宗教

    陶淵明



    第四卷

    日記

    1936年9月

    桂林日記

    1938年12月

    …………



    第五卷

    深柳讀書堂日記

    1966年8月

    媒體評論


    謝方——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等先生不僅是上世紀50年代中華書局的“開國功臣”,而且也是上世紀我國文化界、出版界很有名望的人物。宋雲彬先生在晚年到中華書局從事“廿四史”點校工作期間,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對工作一絲不苟、*負責的精神和他那很有“名士風度”的不羈性格,都使我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徐俊——《史記》點校本成稿過程非常復雜,由賀次君初點,顧頡剛復點,宋雲彬過錄重點,聶崇岐外審,凝聚了四位先生的辛勤勞作和智慧學識。宋雲彬是當之無愧的點校本“二十四史”責任編輯人。
    在線試讀
    蹴踘和打球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可見當時的皮球裡面不是塞毛而是打氣的了。球場的布置也很完美,有球門,有網;比賽時左右分隊,有“正挾”“副挾”“守網”等等名色。我們看了汪雲程《蹴踘圖譜》裡畫的“毬門式”,仿佛現在足球場的布置。唐朝咸通年間(七世紀中葉),新登科的進士們曾在月燈閣開過蹴踘大會,四面搭著看棚,看客擁擠不堪;又仿佛現在的足球比賽(據王定保《摭言》所載)。
    唐宋以來,踢球之外還有打球。打球用球杖,仿佛現在的打“高爾夫球”。也有騎在馬上打的,仿佛現在的馬球(Pobo)。這種打球遊戲,發源於波斯,唐朝從土耳其斯坦傳入中國。不過我國人一向不高興承認某種藝術傳自外國,總說“古已有之”,因此就把它歸入蹴踘一類。後來又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的古代繪畫常有“打球樂圖”一類的題材,他們倒很坦白地說:“這是從支那傳來的”。蹴踘在古代確乎也是一種武術訓練,所以《漢書藝文志》把《蹴踘》二十五篇歸入“兵家”類。不過到了漢朝,蹴踘已變為一種運動競技,所以當時寫文章的每把蹴踘和走馬、鬥雞聯在一起講。打球在唐宋時被認為武術訓練的一種。唐憲宗曾問宰相趙宗儒:“聽說你做荊州刺使時,那邊的球場都生滿了青草,可有這種事?”(球場上生青草,就是證明他不提倡打球,不注重武術訓練。)宗儒連稱“死罪,死罪”。遼興宗時,蕭孝忠做東京留守,朝廷禁止渤海人(打球遼滅渤海,於遼陽置東京,當時以被征服者對待渤海人,所以禁止他們在東京地方打球),孝忠說:“沒有球馬,怎樣習武?”宋太宗為提倡打球,曾定制每年三月,在大明殿召集親王近臣以及節度使以下的武官開擊球大會,皇帝也參加。南宋孝宗每天上球場,周必大不以為然,孝宗說:“我為國仇未報,失地未復,所以不能安逸。”金世宗在武英殿擊球,馬貴忠以為失皇帝身分,世宗說:“金家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現在難道就不應該講究武術了麼?我在這裡打球,正要使天下人知道武術練習的重要呢”。這樣看來,當時的打球,其重要正不亞於現在所謂“軍事訓練”哩。但蹋球則似乎始終被看作一種玩意兒,甚至被認為“奇伎淫巧朝阿沙不花做宰相時,有一個臣子在皇帝面前蹋球,皇帝看得好,命阿沙不花賞他錢鈔十五萬貫。阿沙不花說:“為了蹴踘而受上賞,那些奇伎淫巧的人都要來了,我死也不奉行這命令的。”明朝例於端午日開禁苑打球,但蹋球則終於被認為一種玩意兒,和鬥雞、跑狗一例看。


    蹴踘和打球



    蹋球從前叫做“蹴踘”。踘的制造,表面用皮,中間塞毛,所以又叫做“毛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皮球”。



    蹴踘據說是黃帝發明的,這句話確否不可知。但我們想,玩球這一類遊戲起源當然是很古的了,因為這形圓而會滾的東西確乎好玩,不但我們人類喜歡它,就是我們家裡的小貓、小狗不也是喜歡跟球玩耍的麼?



    戰國時,繁盛都會像臨淄(今屬山東)等,蹴踘已很流行。從戰國到秦漢,蹴踘和鬥雞、跑狗一樣,被當作一種有趣的玩意兒。漢高祖的老子,從小和一班所謂“屠販少年”鬥雞、蹴踘放蕩慣的;後來兒子做了皇帝,他被關在宮裡做“太上皇”,老大不高興,對人家說:“現在沒有地方、沒有伴兒再玩蹴踘了”。



    古的蹴踘的方法和規則,我們不知道。從前有過一本題名《蹴踘》的書(《漢書藝文志》載《蹴踘》二十五篇,歸入“兵家類”。這書在漢朝尚存在,現在早已失傳了),但這書今已失傳。唐宋以來,蹴踘通常已叫做“蹋毬”。毬的制造也漸漸進步。晚唐時有一位詩人叫皮日休,人家做詩來開他玩笑:


    八斤尖皮砌作毬,火中燀了水中揉。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可見當時的皮球裡面不是塞毛而是打氣的了。球場的布置也很完美,有球門,有網;比賽時左右分隊,有“正挾”“副挾”“守網”等等名色。我們看了汪雲程《蹴踘圖譜》裡畫的“毬門式”,仿佛現在足球場的布置。唐朝咸通年間(七世紀中葉),新登科的進士們曾在月燈閣開過蹴踘大會,四面搭著看棚,看客擁擠不堪;又仿佛現在的足球比賽(據王定保《摭言》所載)。



    唐宋以來,踢球之外還有打球。打球用球杖,仿佛現在的打“高爾夫球”。也有騎在馬上打的,仿佛現在的馬球(Pobo)。這種打球遊戲,發源於波斯,唐朝從土耳其斯坦傳入中國。不過我國人一向不高興承認某種藝術傳自外國,總說“古已有之”,因此就把它歸入蹴踘一類。後來又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的古代繪畫常有“打球樂圖”一類的題材,他們倒很坦白地說:“這是從支那傳來的”。蹴踘在古代確乎也是一種武術訓練,所以《漢書藝文志》把《蹴踘》二十五篇歸入“兵家”類。不過到了漢朝,蹴踘已變為一種運動競技,所以當時寫文章的每把蹴踘和走馬、鬥雞聯在一起講。打球在唐宋時被認為武術訓練的一種。唐憲宗曾問宰相趙宗儒:“聽說你做荊州刺使時,那邊的球場都生滿了青草,可有這種事?”(球場上生青草,就是證明他不提倡打球,不注重武術訓練。)宗儒連稱“死罪,死罪”。遼興宗時,蕭孝忠做東京留守,朝廷禁止渤海人(打球遼滅渤海,於遼陽置東京,當時以被征服者對待渤海人,所以禁止他們在東京地方打球),孝忠說:“沒有球馬,怎樣習武?”宋太宗為提倡打球,曾定制每年三月,在大明殿召集親王近臣以及節度使以下的武官開擊球大會,皇帝也參加。南宋孝宗每天上球場,周必大不以為然,孝宗說:“我為國仇未報,失地未復,所以不能安逸。”金世宗在武英殿擊球,馬貴忠以為失皇帝身分,世宗說:“金家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現在難道就不應該講究武術了麼?我在這裡打球,正要使天下人知道武術練習的重要呢”。這樣看來,當時的打球,其重要正不亞於現在所謂“軍事訓練”哩。但蹋球則似乎始終被看作一種玩意兒,甚至被認為“奇伎淫巧朝阿沙不花做宰相時,有一個臣子在皇帝面前蹋球,皇帝看得好,命阿沙不花賞他錢鈔十五萬貫。阿沙不花說:“為了蹴踘而受上賞,那些奇伎淫巧的人都要來了,我死也不奉行這命令的。”明朝例於端午日開禁苑打球,但蹋球則終於被認為一種玩意兒,和鬥雞、跑狗一例看。



    一種技術,如果訓練純熟,功夫到家,常常會靠這技術而得到意外的遭逢。唐朝有一個叫做陳敬瑄的,有人在皇帝前薦他做節度使,而同時被薦的還有楊師立、王杲,皇帝教他們四個人打球賭勝,陳敬瑄,就任命他做西川節度使。我們讀過《水滸傳》,當然還記得因為“蹋得一腳好氣毬”而發跡的那個高俅。高俅的故事雖不見正史,但《揮麈後錄》也有這樣的記載,不過事跡略有不同而已。——這是講笑話。靠了一點小小技術來博取高官厚祿,究竟不可為訓的。無怪那位蒙古宰相阿沙不花為防微杜漸,居然和皇帝爭執起來了。


    載1936年2月《中學生雜志》第62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