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季羨林學術著作選集(精全十二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3248-19200
    【優惠價】
    8280-12000
    【作者】 季羨林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經典名家作品集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26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462603
    作者:季羨林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編輯推薦

    季羨林先生是國際知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然而,由於季先生所涉獵學科如語言學、佛學等學術專業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較為陌生。讀者所能見到的季先生的作品,也以文學作品為主。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季先生更是被看作“文學家”,其崇高的學術造詣卻鮮為人知。季先生本人曾說過,文學創作對於他來說是閑暇,是“餘興”。季先生豐碩的學術成就應為廣大讀者所領略,普通讀者應有機會閱讀季先生的學術著述。在季先生身後,由於經濟利益等原因作祟,一些有損先生聲譽的出版物出現在市場上,一些人對先生國學大師、學術泰鬥的聲名產生質疑。普及季羨林先生的學術著述,讓更多讀者認識其學術大師的風範和崇高的人格是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當前形勢下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通過季老的作品的出版和宣傳對中國國學繫統研究和加強國人的道德觀弘揚中國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叢書共分為十二卷,分別為:《印度歷史與文化》《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糖史》《佛教》《東西文化比較》《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古代語言及吐火羅文研究》《學海泛槎——學術回憶錄》《序跋及其他》《印度作家作品評論》《回憶中國學人及文化問題新思考》。


    通過季先生的作品,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學術精髓,為貫徹*提倡的弘揚國學的中國夢,提供有利的思想和學術基礎,使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能夠通過多媒體形式學習繼承並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文化水平,為社會的繁榮健康發展起到積極向上的推動作用。 
    內容簡介
    為了讓廣大普通讀者全面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特別是其作為學者學術領域的一面,領略其文學、文化精髓及學術的風采,特精選季先生的學術著述結集出版並多媒體展現。本叢書共分十二卷,分別為:《印度歷史與文化》《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糖史》《佛教》《東西文化比較》《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古代語言及吐火羅文研究》《學海泛槎——學術回憶錄》《序跋及其他》《印度作家作品評論》《回憶中國學人及文化問題新思考》。精裝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王樹英,男,1938年生,河北省安國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繫,後留校任教。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印度歷史與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魯大學進修與研究。發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與民俗》、《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印度》、《宗教與印度社會》、《中印文化交流與比較》、《南亞印度教與文化》、《印中文化關繫》(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中印文化透視》(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印度文化簡史》、《世界民族與文化》(印度卷)、《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繫》(印度卷)、《走進印度》等40餘部。擔任叢書、七、十卷的主編。
    薛克翹,男,遼寧人,1945年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繫,1982年畢業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繫。主要著作有專著《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中印文學比較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等。擔任叢書第二、九卷主編。

    王樹英,男,1938年生,河北省安國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繫,後留校任教。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印度歷史與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魯大學進修與研究。發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與民俗》、《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印度》、《宗教與印度社會》、《中印文化交流與比較》、《南亞印度教與文化》、《印中文化關繫》(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中印文化透視》(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印度文化簡史》、《世界民族與文化》(印度卷)、《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繫》(印度卷)、《走進印度》等40餘部。擔任叢書、七、十卷的主編。


    薛克翹,男,遼寧人,1945年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繫,1982年畢業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繫。主要著作有專著《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中印文學比較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等。擔任叢書第二、九卷主編。


    葛維鈞,1942年生,祖籍江蘇江寧,198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季羨林教授,後服務於社科院亞太研究所,退休前為該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印度學研究工作,著文主要有:《阿育王法與佛教的法不應混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妨礙了歷史學的建立》《論〈心經〉的奘譯》《智顗解經二誤》《嚴譯與什譯》《業報理論源流探索》《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觀念及其異同》;另外參加了印度古代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漢譯工作,《印度文明》的撰寫工作,於《南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中任常務副主編。擔任叢書第四、八卷主編。


    李南,女,1952年生。197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繫英語專業;1982年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師從劉安武教授;1996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季羨林教授;1982年迄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所(後更名為亞太所)從事印度語言文學宗教和梵語佛教文獻學的研究工作,現為研究員和碩士生導師。主要學術成果:專著《〈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譯著印度梵文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整部《加爾納篇》以及《德羅納篇》的部分章節)、譯著《男向導的奇遇》,並發表多篇印度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擔任第五卷主編。


    劉建,男,太原人,1949年生。197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繫英語專業。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學繫,導師為季羨林先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兼《南亞研究》副主編。主要從事印度文明、文化與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合著)、“列國志”之一《印度》(合著)等及論文多篇。主譯著有:《孟加拉掠影》《亂中之亂》《慣於爭鳴的印度人》等。擔任第三卷主編。


    張光璘,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生於南京。196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繫。曾任南開大學中文繫助教、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東語繫教授。曾參加《南亞研究》《東方研究》等刊物的編輯工作,以及《季羨林文集》《東方文化集成》等文集、叢書的編輯工作。主要著作:《泰戈爾詩選析》《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東西文化議論集》(與季羨林先生合編)、《季羨林先生》(人物傳記)等。擔任第六、十二卷主編。
    目錄
    卷《印度歷史與文化》
    目錄:
    1. 紀念馬克思的《大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著成一百周年
    2.《印度簡史》
    3.《一八五七年----五九年印度民族起義》
    4.《 紀念印度民族運動的偉大領袖甘地》
    5.《古代印度的文化》
    6.《泰戈爾與中國》——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
    7.《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8.《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序
    9.《薄伽梵歌》中譯本序
    10.《摩奴法論》漢譯本序——兼談印度封建社會起源問題
    11.《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序
    12. 《印度文化特征》——答《電影藝術》雜志記者問

    卷《印度歷史與文化》


    目錄:


    1. 紀念馬克思的《大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著成一百周年


    2.《印度簡史》


    3.《一八五七年----五九年印度民族起義》


    4.《 紀念印度民族運動的偉大領袖甘地》


    5.《古代印度的文化》


    6.《泰戈爾與中國》——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


    7.《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8.《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序


    9.《薄伽梵歌》中譯本序


    10.《摩奴法論》漢譯本序——兼談印度封建社會起源問題


    11.《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序


    12. 《印度文化特征》——答《電影藝術》雜志記者問


     


    第二卷《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


    目錄:


     研究篇


    1. 一個故事的演變


    2.梵文《五卷書》: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3.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


    4《黔之驢》取材來源考


    5.“貓名”寓言的演變


    6.《列子》與佛典——對《列子》成書時代和著者的一個推測


    7.三國兩晉南北朝正史與印度傳說


    8.印度文學在中國


    9.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


    10.關於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11.《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


    12.《羅摩衍那》在中國


    13.《五卷書》在世界的傳播


    理論篇


    14.漫談比較文學史


    15.應該重視比較文學研究


    16.我和比較文學——答記者問


    17.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相得益彰


    18.彙入世界文學的洪流中去


    19.展望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


    20.文化交流與文學傳播


    21.資料工作是影響研究的基礎


    22.當前中國比較文學的七個問題


    23.比較文學的發展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24.少數民族文學應納入比較文學研究的軌道


    25.民間文學與比較文學


    26.比較文學之我見


    27.對於X與Y這種比較文學模式的幾點意見


     


    第三卷《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


    目錄:


    1.東方語文學的重要性


    2.學術研究的一塊新園地


    3.關於東方語文學的研究


    4.近十年來德國學者研究漢學的成就


    5.東方語言學的研究與現代中國


    6.《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


    7材著《秦史綱要》


    8.《列子》與佛典


    9.從歷史上看中國伊拉克兩國的文化關繫


    10.中國同孟加拉國的友誼源遠流長


    11.答《外國文學研究》雜志記者問


    12.關於開展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及人纔培養的初步意見


    13.敦煌舞發展前途無量


    14.《饒宗頤史學論著選》序


    15.《西藏現藏梵文貝葉經目錄》序


    16.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7.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18.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9.《生殖崇拜文化論》序


    20.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21.從中國文化特點談王國維之死


    22.《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序


    23.《神州文化集成》叢書總序


    24.“高於自然”和“詠物言志”


    25.作詩與參禪


     


    第四卷《糖史》


    目錄:


    1. 章 飴餳餳餹


    2. 第二章 周秦至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飴[食易]餳餳以及甘蔗和蔗漿


    3. 第九章 白糖問題


    4.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問題


    5. 第四章 從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種植以及砂糖和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6. 第五章 唐太宗和摩揭陀


    7. 第六章 鄒和尚與波斯


    8. 附錄:


    (1) 一張有關印度制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及附文)


    (2) cini 問題


    (3)再談cini 問題


     


    第五卷《佛教》


    1. 我和佛教研究


    2. 研究佛教史的意義和方法


    3.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


    4.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5. 論釋迦牟尼


    6. 商人與佛教


    7.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


    8. 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第六卷《東西文化比較》


    目錄:


    1.《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2.《東西文化議論集》序 


    3.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4.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復雜性 ——在“東方文化繫列講座”上的報告


    5.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


    6.東西方文化的轉折點


    7.再談東方文化


    8.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間的盛衰消長問題


    9.“模糊”“分析”與“綜合”


    10.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


    11.“天人合一”新解


    12.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13.西方不亮,東方亮


    14.古代穆斯林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附錄


    15.展望21世紀


    ——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節錄) (日)池田大作(英)湯因比


    16.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                                 
    張岱年


    17.佛教與東方文化                                     
    任繼愈


    18.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世界的啟示


     ——從“天人合一”談起                          (德)卜松山


    19.辨同異  合東西——中國文化前景展望                 李慎之


    20.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李慎之


    21.再談21世紀西方文化是否將讓位於東方文化


        ——與季羨林等先生再商幾個問題                    伍鐵平


    22.古今東西之爭與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                    湯一介


    23.再說“西體中用”                                   
    李澤厚


    24.“文化中國”精神資源的開發與創建        (美)杜維明


    25.《亞洲大趨勢》引言                    (美)約翰·奈斯比特


    後   記 


    第七卷《中印文化交流》


    目錄:


    1.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2. 文化交流能推動中印社會前進 


    3.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4. 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6. 從中印關繫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7.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8.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9.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0.中國紙和造紙法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11.印度眼科醫術傳入中國考 


    12.中國制造磁器術傳入印度


     13.印度文學在中國 


    14.《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


     15.中印文化交流史         


    第八卷:《印度古代語言及吐火羅文研究》


    目錄:


    1.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自序


    2.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3.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4.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5. 中世印度雅利安語二題


    6. 梅呾利耶與彌勒


    7. 論梵文t d 的音譯


    8.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9. 浮屠與佛


    10. 再論“浮屠”與“佛”


    11. 論梵文本《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


     


    第九卷《學海泛槎——學術回憶錄》


    目錄:


    回到祖國


    1.1946年—1949年


    2.1950年—1956年


    3.1957年—1965年


    4.1966年—1977年


    5.1978年—1993年


    總結


    6.本書的寫法


    7.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


    8.我的研究範圍


    9.學術研究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10.我的義理


    11.一些具體的想法


    12.重視文化交流


    13.佛教梵語研究


    14.吐火羅文


    15.《糖史》


    16.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17.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18.我的考證


    19.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20.勤奮、天纔(纔能)與機遇


    21.滿招損,謙受益


    22.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23.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24.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合,地上文獻與地下考古資料相結合


    25.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


     


    第十卷《序跋集》


    目錄:


    文學篇


    1.《五卷書》譯文序


    2.《羅摩衍那》中譯本前言            


    3.《五卷書》再版新序            


    4.《季羨林選集》跋        
               


    5.《羅摩衍那》全書譯後記                                  


    6.《簡明東方文學史》序言


    7.《中國比較文學年鋻》前言                                  


    8.《中西比較文學教程》序言                                   


    9.《世界名詩鋻賞辭典》序                                     


    10.《歐美文學論集》序                    


      語言篇


    11.《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前言                                   


    12.《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自序


    13.《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序


    14.《德語動詞名詞形容詞與介詞固定搭配用法詞典》序


    15.《千禧韓中詞典》序


     宗教篇


    16.《薄伽梵歌》漢譯本序                                          


    17.《摩奴法論》漢譯本序——兼談印度封建社會起源問題


    18.《西藏現藏反問貝葉經目錄》序


    19.《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自序


    20.《敦博本禪籍教錄》序


    歷史篇


    21.《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序                                     


    22.《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新版序


    23.《印度古代史》中譯本序言


    24.《大唐西域記今譯》前言                                      


    25.《中華姓氏大辭典》序


    26.《東方文學史》序


    27.代序——談皇帝


    28.《牛棚雜憶》自序


    29.龍抄本《牛棚雜憶》序


    文化篇


    30.《文化意識的覺醒》序                                         


    31.《中國文化與宗教》序言                                     


    32.《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序


    33.《世界三大文化之謎》序


    34.《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35.《東西文化議論集》序


     藝術篇


    36.《驚夢記》中譯本序                                          


    37.《中國楹聯墨跡荟萃》序


    38.《東方美術史》序


    39.《京劇與中國文化》序


    40.《謝華朱繼龍繪畫合集》序


    41.《中國飛天藝術》序


    人物篇


    42.《啟明星》序                                           
           


    43.《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序


    44.《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自序


    45.《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序


    46.《胡適全集》序                                          


    47.《西學東傳人物叢書》序


     人生漫談篇


    48.《朗潤集》自序                                           


    49.《北大研究生論文集》(文科版)序


    50.《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智能》序


    51.《漢譯法國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目錄彙編》序


    52.《季羨林序跋選》序


    53.《人生箴言》序


    54.《人世文叢》序                                             


    55.《記者無悔》序


     中印文化交流篇


    56.《中印文化關繫史論叢》序                                   


    57.《中印文化關繫史論文集》前言


    58.《糖史》自序


    59.《印度民間故事》序言


    60.《印度民間故事集》序


    61.《印度社會述論》序


    62.《中印文化交流史》序


    63.《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後記


    中外文化關繫篇


    64.《中國與亞非國家關繫史論叢》序                            


    65.《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譯叢》序


    66.《回顧與展望》——1986年敦煌吐魯番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序


    67.日譯《季羨林散文集》前言                                   


    68.《東方趣事佳話集》序


    69.《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漢譯本序言


    70.《海外中國學家譯文叢書》序


    71.《猶太百科全書》序


    72.《西文中國學研究圖書目錄》序                                


    73.《伊朗學在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序


    74.《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序


    75.《中外文化交流史》叢書序


    76.《海外博士文叢》序


    77.《敦煌吐魯番學論集》序


    78.《燕園師林》第四集序


    79.《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序 


     


    第十一卷《印度作家作品評論》


    目錄:


    1.紀念印度古代偉大詩人迦梨陀娑


    2.印度古代偉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雲使》


    3.《沙恭達羅》譯本序


    4.喜看《沙恭達羅》重新公演


    5.關於《優哩婆濕》


    6.《優哩婆濕》譯本前言


    7.《十王子傳》淺論


    8.關於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9.《五卷書》譯本序


    10.《五卷書》再版後記


    11.《羅摩衍那》前言


    12.《羅摩衍那》譯後記


    13.以文會友——記印度與世界文學國際討論會及蟻垤國際詩歌節


    14.《羅摩衍那選》序


    15.《驚夢記》中譯本序


    16.《薄伽梵歌》中譯本序


    17.《梨俱吠陀》幾首哲學贊歌新解


    18.《舞臺》中譯本序


    19.《印度俗語文學》


    20.《印度巴利語文學》


    21.《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序


    22.《印度古代文學史》前言


    23.泰戈爾與中國——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


    24.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


    25.泰戈爾短篇小說的藝術風格


    26.泰戈爾《詩選》譯本序


    27.《家庭中的泰戈爾》譯者序言


     


    第十二卷《回憶中國學人及文化問題的新思>>


    目錄:


    1.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2.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3.回憶梁實秋先生


    4.悼念瀋從文先生


    5.回憶雨僧先生


    6.憶念胡也頻先生


    7.晚節善終  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8.記周培源先生


    9.壽作人


    10.哭馮至先生


    11.懷念喬木


    12.悼組緗


    13.悼許國璋先生


    14.我的朋友臧克家


    15.回憶陳寅恪先生


    16.回憶湯用肜先生


    17.還胡適以本來面目


    18.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19.記張岱年先生


    20.漫談文學作品的階級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21.一些具體的想法


    22.我與東方文化研究


    23.談翻譯


    24.論新體舊詩


    25.民族性


    26.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27.關於中國美學的一點斷想——為化教授八秩華誕壽


    28.門外中外文論絮語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