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陳自鵬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3157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31576
    作者:陳自鵬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編輯推薦

        晚清至民國是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被動打開國門,開始接觸和接受各種外來事物,而英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門外來學科,英語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缺乏,從“拿來主義”到模仿借鋻,再到自主開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走過了一段艱難但穩步向前的發展歷程。本書將這一歷程分為萌芽期、啟動期、發展期與自立期四個階段,對各個階段的引進教材和自編教材分別進行繫統梳理,並選取代表性教材進行特點分析和內容舉隅, 同時配以極其難得的教材舊照,為我國的英語教育史和教材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英語作為近代中國新興的學科,發展很快,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近年也有不少學者對英語教材展開研究,但多比較瑣碎,或隻是對英語教材開發進行一些創新嘗試,還沒有出現過如此繫統和全面的對英語教材史的梳理和研究。可以說,這本書填補了中國英語教育研究方面的一個空白,為後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接下來英語教材的研發和改進提供了一定的借鋻。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項關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對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本書將這段教材發展史分為萌芽期、啟動期、發展期與自立期四個階段,思路清晰,結構明了;對各個階段的主要教材編寫者進行了介紹,在這個過程中,馬禮遜、羅伯聃、露密士等傳教士是早期教材編寫的主力,也不乏嚴復、林語堂、文幼章等名家學者的用心參與;還對各個階段的代表性教材進行了特點分析與內容舉隅,並配以極其難得的教材舊照,為英語教育史和教材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作者簡介

        陳自鵬,中學英語特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天津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專業碩士指導教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成員。先後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天津教育》等報刊發表論文400餘篇。代表著作有《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英語高效教學論》《教師幸福追求之道》《學校教育100課》等。

    目錄

    章總論


    節英語教材建設歷史分期 


    第二節 英語教材內容衍變軌跡


    第二章萌芽期英語教材建設(1862年以前) 


    節萌芽期英語教材概述


    第二節萌芽期典型英語教材介紹與分析


    第三章啟動期英語教材建設(1862—1911年)


    節啟動期英語教材發展背景


    第二節啟動期英語教材概述


    第三節 啟動期典型英語教材介紹與分析


    第四章發展期英語教材建設(1912—1922年) 


    節發展期英語教材概述


    第二節發展期典型英語教材介紹與分析


    第五章自立期英語教材建設(1923—1949年)


    節自立期英語教材概述


    第二節自立期典型英語教材介紹與分析


    附錄:部分民國期間出版使用的各類英語課本、工具書和 參考書彙總


    參考文獻


    結語

    前言
    寫在前面(代序)

    我和同事們歷經三年,付出極大的辛勞,終於拿出了這本小冊子,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細說起來,這樁心願源自幾個方面:一是我早先在做“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課題研究時,由於條件所限,沒有看到多少清末民國教材的實物,隻能用文獻法進行研究,所以有很多缺憾;二是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教科書”梳理課題研究時受到同行們的啟發,有了繼續深入研究的衝動;三是2015年在天津結識了老課本收藏家李保田先生,在他那裡見到了將近千本清末、民國時期的英語教科書,感到非常震撼。於是,與同事們果斷做出決定,寫一本梳理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的小冊子,作為一份心意,奉獻給全國的英語教育同人們。
    這本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寫在前面(代序)


     


    我和同事們歷經三年,付出極大的辛勞,終於拿出了這本小冊子,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細說起來,這樁心願源自幾個方面:一是我早先在做“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課題研究時,由於條件所限,沒有看到多少清末民國教材的實物,隻能用文獻法進行研究,所以有很多缺憾;二是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教科書”梳理課題研究時受到同行們的啟發,有了繼續深入研究的衝動;三是2015年在天津結識了老課本收藏家李保田先生,在他那裡見到了將近千本清末、民國時期的英語教科書,感到非常震撼。於是,與同事們果斷做出決定,寫一本梳理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的小冊子,作為一份心意,奉獻給全國的英語教育同人們。


    這本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史料充足。我們的研究是在前輩和同行們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再研究。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有很多名家和學者在研究中有所涉及或有專門論及,如民國時期周予同等人編寫的《教材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25)等;新中國成立後,付克編寫的《中國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李良佑、張日昇、劉犁編著的《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季羨林等著的《外語教育往事談——教授們的回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王建軍著的《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張正東著的《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科學出版社,2000)),畢苑博士論文《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2004),張英著的《啟迪民智的鑰匙——商務印書館前期中學英語教科書》(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李傳松、許寶發著的《中國近現代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吳小鷗博士論文《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湖南師範大學,2009)),陳自鵬著的《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孫廣平博士論文《晚清英語教科書發展考述》(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13)),吳馳著的《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石鷗著的《百年中國教科書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以及一些期刊論文。我們的研究借鋻和引用了同行們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使得我們能夠大膽假設,據實論證。


    二是分析細致。大量的教材實物使得我們的細致分析成為可能。過去在沒有接觸教材實物的情況下研究教材,有時不得不鸚鵡學舌、人雲亦雲,有時還會以訛傳訛,誤入歧途。有了大量的教材實物,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分析上可以做到細致入微。感覺不滿意,推敲一下,思考一下,討論一下,論證一下,可以修改,可以矯正,可以完善,可以提升,甚至可以否定推倒,從頭再來。書中選取部分原汁原味的課文進行了舉隅分析,並對涉及的主要教材編寫者及相關英語教材的特點進行了十分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比如對大家一直誇贊不已的《華英初階》一書,我們既有褒揚,也有批評。本書的教材分析以實際課文為藍本,以彼時社會為背景,以教學規律為依據,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述,對於後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三是信息全面。盡管擁有大量的史料和研究的便利,對老教材的研究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一是時代久遠,有些教材編寫者的信息已經被歲月淹沒,曾經出版發行過的教材已經不復存在;二是一百多年來的英語教材出版社、編寫者,以及教材的種類、版次繁多,要理出個頭緒還真是一種挑戰。編委會的幾位編者不畏艱難,東奔西跑,翻古籍,查網絡,做訪談,拍照片,竭盡全力,力爭找到更多的信息。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盡量搜集了書中所涉及的每一位編寫者的詳細信息。編寫過程中反復校對,去偽存真,對大部分教材編寫者的生平及其對教材建設的貢獻都做了簡要介紹,針對有的編寫者還撰寫了相關軼事,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書中對晚清、民國教材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各個出版社曾經出版發行過的幾乎所有的教材進行了列表展示,應該說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相關著作中列舉的中小學英語教材,集腋成裘,本書應稱得上集大成者。我們認為,這項成果應該歸功於李平心教授和所有教材研究者們先前的挖掘、搜集和梳理,我們的研究凝聚了大家的勞動和智慧,我們的努力將會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


    四是角度新穎。史學研究的價值在於發現、梳理和創新。我們在研究中對發現的問題做了必要的梳理,從教材建設的歷史分期和內容衍變軌跡兩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本書把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建設分為四個歷史階段:一是萌芽期(1862年以前),二是啟動期(1862—1911年),三是發展期(1912—1922年),四是自立期(1923—1949年),並以此為脈絡分章論述。在此基礎上,又對教材內容衍變軌跡進行了學理分析。本書提出晚清、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衍變軌跡為:從“用”到“文”——從“文”到“語”——從“語”到“育”。這條衍變軌跡描繪了國內英語教材產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揭示了不同階段英語教育教學的目標,闡釋了英語教材建設發展的基本規律,令人耳目一新。鋻古知今,古為今用,這一研究對於今天的教材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此外,研究中把晚清、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明確區分為兩類——引進教材和自編教材。據此,我們做了分類統計和彙總,並且指出了先前相關研究的不足和謬誤,在研究思路上亦有所創新,此為研究的一點意外收獲。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編委會成員協同努力,相互切磋,克服了很多困難。其中章由陳自鵬撰寫,第二、三章由王志強撰寫,第四章由高秋舫撰寫,第五章由劉麗英撰寫。部分教材圖片由收藏家李保田先生提供。部分人物簡介資料來自網絡。全書由陳自鵬負責統稿。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研究的對像是中小學英語教材,且主要是大陸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對港澳臺的教材沒有涉及。


    在此,我們對於本書引用的所有研究成果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雖然完成了撰稿任務,但我們深知,史學研究需要靜下心來,沉下心來。然而,幾位編著者平日工作繁忙,所有的研究都是在業餘時間完成的,加之水平有限,本書一定有很多缺憾和謬誤之處,我們期待方家批評指正。


     


    陳自鵬


    2019年7月

    在線試讀
    章·總論
    節 英語教材建設歷史分期
    一、萌芽期(1862年以前)
    眾所周知,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後,我國正規的中小學英語教學纔正式啟動。但早在同文館設立之前的幾十年,中國的沿海城市已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英語教學或英語學習活動,而早的英語教學活動開始於西方在中國開設的教會學校。
    萌芽時期的英語教學是自發的、隨機的、非正式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民間交往和教會學校中進行。
    民間貿易交往與洋涇浜英語的誕生
    在近代中國的對外商業貿易交往中,產生了一種十分有趣的語言形式——“別琴英語”(Pidgin English)和“洋涇浜英語”(Yang King Pang English)。有著者分析,英國從 17世紀經歷資產階級革命後,為了滿足國內資產階級的需要,不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掠奪世界市場,英國商人在殖民地與當地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時,為了達到快速與高效的目的,往往會使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的主要特點就是以當地母語為主,夾雜著一些英語單詞,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別琴英語”和“洋涇浜英語”。“別琴英語”和“洋涇浜英語”指用中國地方方言對英語進行注音的一種語言形式。它帶有濃郁的地方方言特色,具有一定地域性。
    學者普遍認為“別琴英語”早發源於廣州。早在鴉片戰爭前,“別琴英語”就已在廣州登場了。1637年,英國商人開始來廣州尋求貿易機會,其後一百二十年的時間裡,中國與外國的商貿聯繫逐漸增多;到 1757年,清政府正式把廣州定為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港口,大量外國商人雲集於此。因此,為了商貿往來,同時也為了在短時間裡達到好的交流與溝通效果,一些廣州當地人便想出一個快捷的溝通辦法,即用盡量簡單的英語單詞結合漢語語法來與外國商人交談。這便是初的“別琴英語”。
    “洋涇浜英語”得名於舊上海灘靠近租界的一個地方的地名“洋涇”。1843年上海開埠後,外國的商行逐漸向上海轉移,於是大量洋行裡的廣東買辦也相繼進入上海。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商貿活動發達。因此,在英法租界之間的洋涇浜,專以蹩腳英語為生,牽合中外商人以促成商業交易的上海當地人也越來越多。大量使用“洋涇浜英語”的人在長時間的使用中,逐漸規範了該種語言形式,使之慢慢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洋涇浜英語”便由此產生了。

    章·總論


    英語教材建設歷史分期


    一、萌芽期(1862年以前)


    眾所周知,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後,我國正規的中小學英語教學纔正式啟動。但早在同文館設立之前的幾十年,中國的沿海城市已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英語教學或英語學習活動,而早的英語教學活動開始於西方在中國開設的教會學校。


    萌芽時期的英語教學是自發的、隨機的、非正式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民間交往和教會學校中進行。



    1. 民間貿易交往與洋涇浜英語的誕生


    在近代中國的對外商業貿易交往中,產生了一種十分有趣的語言形式——“別琴英語”(Pidgin English)和“洋涇浜英語”(Yang King Pang English)。有著者分析,英國從 17世紀經歷資產階級革命後,為了滿足國內資產階級的需要,不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掠奪世界市場,英國商人在殖民地與當地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時,為了達到快速與高效的目的,往往會使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的主要特點就是以當地母語為主,夾雜著一些英語單詞,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別琴英語”和“洋涇浜英語”。“別琴英語”和“洋涇浜英語”指用中國地方方言對英語進行注音的一種語言形式。它帶有濃郁的地方方言特色,具有一定地域性。


    學者普遍認為“別琴英語”早發源於廣州。早在鴉片戰爭前,“別琴英語”就已在廣州登場了。1637年,英國商人開始來廣州尋求貿易機會,其後一百二十年的時間裡,中國與外國的商貿聯繫逐漸增多;到 1757年,清政府正式把廣州定為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港口,大量外國商人雲集於此。因此,為了商貿往來,同時也為了在短時間裡達到好的交流與溝通效果,一些廣州當地人便想出一個快捷的溝通辦法,即用盡量簡單的英語單詞結合漢語語法來與外國商人交談。這便是初的“別琴英語”。


    “洋涇浜英語”得名於舊上海灘靠近租界的一個地方的地名“洋涇”。1843年上海開埠後,外國的商行逐漸向上海轉移,於是大量洋行裡的廣東買辦也相繼進入上海。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商貿活動發達。因此,在英法租界之間的洋涇浜,專以蹩腳英語為生,牽合中外商人以促成商業交易的上海當地人也越來越多。大量使用“洋涇浜英語”的人在長時間的使用中,逐漸規範了該種語言形式,使之慢慢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洋涇浜英語”便由此產生了。



    1. “洋涇浜英語”的流行與“洋涇浜英語讀本”的誕生


    當時,“洋涇浜英語”被認為是一種時髦的語言形式,除了商人之外,普通大眾也能隨口說上幾句。一些“洋涇浜英語”的說法甚至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在上海日益成為當時中國重要的對外窗口之時,隨著上海及其他籍的商人與外國殖民者的政治與經濟交往的增多,他們急需在短時間內學到實用的英語,以方便交流。當時,上海英語翻譯奇缺,懂英語的人非常喫香。因此,一些商人乘機趕印了一些用中文對英語單詞進行注音的英語讀本。1860年,寧波商人馮澤夫聯合其他五位寧波籍人士張寶楚、馮對山、尹紫芳、鄭久也和姜敦五,共同出資出版了用寧波方言發音進行注音的《英話注解》一書。此書的編輯出版可以說是迫於當時的現實情況。因為之前用的英語讀本基本是以廣東方言注音為主,而在當時寧波籍商人已經成為上海商界的主流群體,寧波人對於這種用廣東方言進行注音的英語讀本根本就看不懂也聽不懂,如“ My small shop is there(蠻哀司毛而歇潑一是裁挨) ”,完全一頭霧水。因此當時用寧波方言進行注音的《英話注解》被認為是英語學習的速成本,它的出現不僅為寧波人學習英語和與外國人經商、交流提供了方便,還對之後上海“洋涇浜英語”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一向以世界中心自居,因此國人普遍具有傲慢的大國心理,對於外國人皆以“夷人”相稱。他們看到英國人頭頂紅發,就稱呼他們為“紅毛鬼”。既然“紅毛鬼”指的是英國人,那麼,“紅毛番話”即指英國人所講的話,就是現代所說的英語。當時通商口岸地區居民流行使用紅毛番話類的讀本來學習英語。所謂“紅毛番話類的讀本”是指以中文標注英文讀音以幫助讀者學習英語的材料。這種用中文標注英文讀音的方法,是中國人開始學習英文時原始的方法。其實,當時國內對外國人所說的話除了叫作“番話”,還有叫作“鬼話”的,這種叫法實則更帶有侮辱的意味。亨特在《廣州“番鬼”錄1825—1844締約前“番鬼”在廣州的情形》一書中介紹了他當時在廣州所見到的一種用於學習英語的小冊子:


     


    在廣州商館附近的書店出售一本名叫《鬼話》的小冊子,封面上畫著一個身穿上一世紀中葉服裝的外國人——戴著三角帽,外配以有扣形裝飾的大衣,手上拿著一根手杖。我現在面前還有一本這樣的小冊子。它首先提到的是“夷”(Yun),下面是“夷人”(barbarian)的釋義,用另一個中文字“曼”表示 “man”的發音。……這本小冊子每本纔賣一兩個便士,但它常見於僕役、苦力和店鋪主的手上。


     


    當時的中國人,包括與外國通商的買辦、通事,以及活躍在對外港口城市的勞動人民,都在努力學習這種以“鬼話”等命名的英語小冊子。這些“鬼話”小冊子也是一種“洋涇浜英語”學習材料。


     


    吳馳:《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第3—7頁。


    (美)威廉 ·C.亨特:《廣州“番鬼”錄1825—1844締約前“番鬼”在廣州的情形》,馮樹鐵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47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