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分享城市陽光: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與融合教育之道》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276-400
    【優惠價】
    173-250
    【作者】 周德鈞,王之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9945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0994536
    作者:周德鈞,王之著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

    編輯推薦
        《分享城市陽光(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與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周德鈞、王之)所要提出的問題是,在體制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流動兒童不僅面臨著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更為主要的是,他們還面臨著如何適應流人地(通常是城市)生活的問題。事實上,多年困擾著流動兒童的“入學難”問題如今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流動兒童與所在城市之間的“文化隔膜”甚至“文化衝突”依然存在,他們的城市融入之路、城市生活之旅仍舊是荊棘遍布、崎嶇不平。 
    內容簡介
         《分享城市陽光(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與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周德鈞、王之)是一本研究流動兒童成長困境與融合教育之道的專著。《分享城市陽光( 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與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在2004 年至2013年的9年間,跟蹤調查武漢市德纔中學的融合教育實踐,對該校的融合教育實踐進行了初步總結,建設性地提出了班級、學校、家庭、社區“四位一體”的融合教育模式。
    作者簡介
         周德鈞,男,1962年生,湖北武漢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武漢炎黃研究會理事,江漢大學城市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社會史、近代城市史的教學與研究。在《社會學研究》、《孔子研究》、《文獻》等重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爭族婚媾》(臺灣文津出版社)、《諸經總歸》(與塗文學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二十五史快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乞丐的歷史》(中國文史出版社)、《漢口的租界》(天津教育出版社)等研究專著5部。 


    目錄
    導論流動兒童:從邊緣化生存到全面融合
    一、“流動兒童”概念的界定
    二、“流動兒童”城市融入的困境及其成因
    三、融合教育模式的提出
    四、“四位一體”促進流動兒童全面發展的策略
    章 流動兒童的群體特征
    一、新近統計的流動兒童數量規模
    二、流動兒童的群體特征
    第二章 弱勢與邊緣:流動兒童的城市生活狀態
    一、邊緣群體:流動兒童的社會身份
    二、邊緣身份的自我體認
    第三章 社會排斥與文化衝突:流動兒童成長困境之成因
    一、異鄉與城裡:城鄉差別、地區差異之下的城市生活困境
    二、我群與他群:城市對流動兒童的群體排斥導論流動兒童:從邊緣化生存到全面融合

    一、“流動兒童”概念的界定

    二、“流動兒童”城市融入的困境及其成因

    三、融合教育模式的提出

    四、“四位一體”促進流動兒童全面發展的策略

    章 流動兒童的群體特征

    一、新近統計的流動兒童數量規模

    二、流動兒童的群體特征

    第二章 弱勢與邊緣:流動兒童的城市生活狀態

    一、邊緣群體:流動兒童的社會身份

    二、邊緣身份的自我體認

    第三章 社會排斥與文化衝突:流動兒童成長困境之成因

    一、異鄉與城裡:城鄉差別、地區差異之下的城市生活困境

    二、我群與他群:城市對流動兒童的群體排斥

    第四章 邊緣處境下的學習狀況

    一、交往阻隔與流動兒童的學習困境

    二、支持缺失與流動兒童的學習困境

    三、邊緣狀態對流動兒童學習適應的多重影響

    第五章 融合教育:促進流動兒童全面發展的教育之道

    一、武漢市德纔中學融合教育的實踐歷程

    二、開放包容、全面發展:融合教育的宗旨與特色

    三、四位一體、校社聯動:融合教育的實施策略

    第六章 和諧校園:流動兒童全面發展的“成長樂園”

    一、和諧校園的制度設計

    二、租諧校園的文化營造

    三、和諧校園從班級開始

    四、教師的特殊角色影響

    第七章 和諧社區:流動兒童融合發展的“溫馨家園”

    一、和諧社區的理念與建設

    二、社區支持:促進流動兒童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關愛、教化、整合:社區支持的原則與方針

    四、社區教育、社區工作與社區服務:促進流動兒童融合發展的

    重要手段

    第八章 從學校到社區:融合教育的鞏固與延伸

    一、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銜接互補

    二、校社聯動:融合教育的鞏固與延伸

    參考文獻

    後記
    在線試讀
    許多社會學家預測,在21世紀,有兩大因素將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個是美國的科技創新;另一個則是中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與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中國的人口城鎮化浪潮即已出現,並不斷加速,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如火如荼,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蔚為壯觀的“民工潮”。
    從20世紀末迄今,中國人口流動的大潮持續湧動,在新近的人口統計中,約有2億多的人口屬於流動人口的範疇。這些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日益呈現出“家庭化”的特點,由此形成了一個數量同樣龐大的“流動兒童”群體,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之中,成為當今中國人口結構與社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
    “流動兒童”的出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社會學相關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門的對像。對於這一群體,人們使用多種稱謂予以標識,諸如 “農民工子女”、“流動人口子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民工子弟”、 “外來打工者子女”等等,其中,“農民工子女”和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是為常見的稱謂。現在許多社會科學文獻則更傾向於將其稱為“流動兒童”。本書也是使用這一稱謂,將“農民工子女” 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直接稱為城市“流動兒童”。
    他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在我們看來,不論是稱之為“農民工子女”、“ 流動人口子女”,抑或是名其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城市“流動兒童 ”都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他們是“流動人口”的子女。這裡所謂“ 流動人口”,不僅僅是指他們生活狀態的“流動性”特征,更主要是指他們社會身份地位的特征。
    城市流動人口主要是指“常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的人口”,也即是生活、居住在城市而不擁有城市戶籍的人口。不論他們在城市生活的時間長短,也不管他們未來的生活意向如何,隻要他們沒有獲得城市戶籍,就屬於“流動人口”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動人口主要說明的是人們的社會身份,不論在現實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是呈現流動狀態還是定居的狀態,隻要他們沒有獲得城市戶籍身份,就是“流動人口”。因此,“流動兒童”也屬於這一社會範疇,他們與其父母的社會身份一樣,生活在城市中,但並不屬於具有城市戶籍的人口。
    其二,他們的年齡大多在6~14歲之間,正處於國家規定的接受義務教育的學齡階段。
    其三,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收入較低,且不穩定。他們大多居住在城鄉結合的社區或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老舊社區,周邊的生活環境、治安環境、教育環境都是城市中相對較差的,也就是說,流動兒童作為一個群體,整體上處於城市生活的底層與邊緣。     許多社會學家預測,在21世紀,有兩大因素將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個是美國的科技創新;另一個則是中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與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中國的人口城鎮化浪潮即已出現,並不斷加速,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如火如荼,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蔚為壯觀的“民工潮”。

         從20世紀末迄今,中國人口流動的大潮持續湧動,在新近的人口統計中,約有2億多的人口屬於流動人口的範疇。這些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日益呈現出“家庭化”的特點,由此形成了一個數量同樣龐大的“流動兒童”群體,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之中,成為當今中國人口結構與社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

         “流動兒童”的出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社會學相關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門的對像。對於這一群體,人們使用多種稱謂予以標識,諸如 “農民工子女”、“流動人口子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民工子弟”、 “外來打工者子女”等等,其中,“農民工子女”和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是為常見的稱謂。現在許多社會科學文獻則更傾向於將其稱為“流動兒童”。本書也是使用這一稱謂,將“農民工子女” 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直接稱為城市“流動兒童”。

         他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在我們看來,不論是稱之為“農民工子女”、“ 流動人口子女”,抑或是名其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城市“流動兒童 ”都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他們是“流動人口”的子女。這裡所謂“ 流動人口”,不僅僅是指他們生活狀態的“流動性”特征,更主要是指他們社會身份地位的特征。

        城市流動人口主要是指“常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的人口”,也即是生活、居住在城市而不擁有城市戶籍的人口。不論他們在城市生活的時間長短,也不管他們未來的生活意向如何,隻要他們沒有獲得城市戶籍,就屬於“流動人口”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動人口主要說明的是人們的社會身份,不論在現實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是呈現流動狀態還是定居的狀態,隻要他們沒有獲得城市戶籍身份,就是“流動人口”。因此,“流動兒童”也屬於這一社會範疇,他們與其父母的社會身份一樣,生活在城市中,但並不屬於具有城市戶籍的人口。

         其二,他們的年齡大多在6~14歲之間,正處於國家規定的接受義務教育的學齡階段。

         其三,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收入較低,且不穩定。他們大多居住在城鄉結合的社區或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老舊社區,周邊的生活環境、治安環境、教育環境都是城市中相對較差的,也就是說,流動兒童作為一個群體,整體上處於城市生活的底層與邊緣。

         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階段的流動人口達到2.6億人,其中的30 9/6是處在學齡階段的流動兒童。①這支近 8000萬人的流動兒童大軍的存在,對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社會制度都提出了挑戰,城市教育繫統如何接納他們並保障他們平等地享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權利?城市社會如何接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在“同一藍天下 ”的快樂與幸福?而對流動兒童自身來說,如何主動地適應城市生活,勇敢地面對新生活新環境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如何迅速擺脫原有生活習俗的羈絆,克服因城鄉差異、地域差異、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種種“困境”,全面地融入城市社會;所有這些都是他們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是社會學相關領域追蹤研究的熱點問題。

         針對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社會問題的研究始自20 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的各種專題文獻、研究論著舉不勝舉、汗牛充棟,涉及的層面很多,諸如流動兒童的基本狀況(數量、分布、年齡結構等)、流動兒童的城市生活狀況、流動兒童的行為與心理特征、流動兒童的學習狀況,等等。這些研究全面描述了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基本特征,繫統展現了流動兒童面臨的一繫列社會問題,為後續的專題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書所要提出的問題是,在體制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流動兒童不僅面臨著在流人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更為主要的是,他們還面臨著如何適應流人地(通常是城市)生活的問題。事實上,多年困擾著流動兒童的“入學難”問題如今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流動兒童與所在城市之間的“文化隔膜”甚至“文化衝突”依然存在,他們的城市融入之路、城市生活之旅仍舊是荊棘遍布、崎嶇不平。

         流動兒童為什麼會遭遇城市融入的困境? 簡而言之,就是城市對農村的社會排斥。

         城市對農村的社會排斥根源於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對立的體制。眾所周知,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繫列制度安排將人口和經濟活動分割為城市與農村兩大塊,形成了城鎮居民與農民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由於歷史的原因,城市居民在職業、收入、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社會待遇均大大優越於農民,從而形成“城裡人” 與“鄉下人”的身份差別,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這是農民進城務工遭受 “城裡人”社會歧視與排斥的制度性基礎。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對立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城鄉社會差別依然存在。

         流動兒童隨父母由農村遷徙到城市,他們在社會身份上承襲了其父母的地位特征,即“農民工子女”;他們生活在城市中,但身份卻不是“城市兒童”。由此,流動兒童不僅是城市中的弱勢群體,更是城市裡的一種邊緣群體。他們切實感受到城市對自己的排斥,感受到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邊緣狀況,因而與所生活的城市產生了明顯的“文化隔膜”,主要表現就是身份認同模糊、對所在城市缺乏歸屬感、社會交往空間狹小等。P3-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