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21天——48個孩子的蛻變故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張緒軍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62266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622666
    作者:張緒軍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讓“熊孩子”蛻變的21天,是引領孩子走出青春沼澤的啟蒙,也是重新點亮孩子心燈的成長之旅。
    讓“小大人”蛻變的21天,是一場走進復興榮光的集體歡歌,也是一條悄無聲息的“重生”之路。
    本書是青少年成長導航儀,家庭教育教科書,是一本關於矯正與治愈、成長與蛻變的家庭教育書籍,也是一本關於家庭、家教、家風的教育類書籍。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題定位於青少年教育,以“21天好習慣播種營”的活動安排為主線,聚焦青少年教育痛點與難點,介紹了48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具有不同習慣和心理問題的孩子在21天好習慣播種營通過繫統訓練,矯正了壞習慣,發生了明顯改變甚至蛻變的真實故事,同時追溯家庭教育的缺位與失誤。對青少年的教育方法進行了新的研究與探索,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全書共分為4章,起承轉合,層次性強。本書是電影《21天》的配套圖書(電影由國家廣電總局中廣聯合會少年兒童演員委員會於2023年7月正式開拍),也是“家庭教育紅寶書”叢書之一,已出版《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小學生媽媽不著急》《好爸爸這樣陪孩子》。

    作者簡介

    張緒軍,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歷任空軍二炮學院英語講師、總參謀部某聲像中心翻譯和專題組組長,《中國國際人纔》雜志主編、多家報刊雜志專欄作者、四家公司合伙人與高管。長期擔任《深圳特區報》特約撰稿人,目前擔任中國老教授協會“好家風培育與好習慣培養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副組長。代表作品有詩集《復興集》,電影劇本《21天》《野蘆葦》,話劇劇本《無形的眼鏡》。

    目錄
    引子 / 1


    起:“熊孩子”扎堆訓練營
    雷霆這個名字沒有取錯 / 10
    我和爸媽都想暫時解脫一下 / 12
    我們不是大人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 13
    收繳“違規物品”感覺像個陰謀 / 15
    我們見到了文潔老師 / 16
    所有消費都用積分兌換的“習慣貨幣”支付 / 19
    我當即決定盡快離開這裡 / 20
    “騙子!都是騙子!” / 21
    為了退營我故意把床踹壞 / 22
    開營儀式上孩子們滿臉冷漠、厭倦與輕蔑 / 24

    引子   /    1


    起:“熊孩子”扎堆訓練營


    我爸媽對我絕望   /    10
    雷霆這個名字沒有取錯   /    10
    我和爸媽都想暫時解脫一下   /    12
    我們不是大人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    13
    收繳“違規物品”感覺像個陰謀   /    15
    我們見到了文潔老師   /    16
    所有消費都用積分兌換的“習慣貨幣”支付   /    19
    我當即決定盡快離開這裡   /    20
    “騙子!都是騙子!”   /    21
    為了退營我故意把床踹壞   /    22
    開營儀式上孩子們滿臉冷漠、厭倦與輕蔑   /    24
    “你們侵犯人權!”   /    26
    想退營,得想轍   /    28
    課堂搗亂被“鎮壓”   /    29
    竟然有人覺得訓練營不錯   /    32
    與父母視頻暴露出來的問題   /    33
    顧小麗請室友看電影   /    35
    郝教官經歷不一般   /    36
    文潔老師說營地是戰場   /    38
    戴昕惹怒賈小虎   /    40
    老師分別找孩子們聊天   /    42
    這兩個孩子都是玻璃心   /    44
    顧小麗逃跑了   /    46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壞習慣   /    49
    制作美食與生日晚會   /    51
    孩子們的傷與痛   /    53
    樹有根,河有源   /    55
    一次承上啟下的會議   /    56
    外表堅硬內心脆弱的孩子   /    58
    觀看升國旗儀式的珍貴情感體驗   /    60

    第二章
    承:老師和教官都是“老中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64
    誰是高手?     /    65
    寓意深刻的《苦菜花》    /    67
    我的心態開始平和   /    70
    我當上了樓長   /    72
    艾彌兒次有了笑臉   /    75
    顧小麗沒有了後顧之憂   /    77
    戴昕學會一個控制情緒的遊戲   /    78
    不同風格的音樂有不同的魅力   /    79
    故事會變成“燭光夜話”   /    82
    因反叛而退學的段雲龍   /    83
    “我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    86
    “我爸媽隻愛弟弟,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    87
    “我和我媽都在迷宮裡,都在找對方,卻找不到!”   /    89     
    “我的心理不健康,  內心很空虛, 這種空虛來自我父母”  /    92 
    “爸媽為了讓我戒掉網癮,費盡了心思”   /    94
    “隻要旁邊沒有大人在,我就心慌”   /    96
    為了一頓烤肉,我答應做動物知識講座   /    98
    制作香包與積極心理   /    100
    與“未來的我”面對面   /    103
    所謂障礙,有時是想像出來的   /    106
    良好習慣是一盞神燈   /    107
    一種從沒有過的力量被喚醒   /    112
    我的動物知識講座很成功   /    114
    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   /    116


    第三章
    轉:先對癥下藥,後輸送營養


    平生次做買賣   /    122
    賣書鍛煉孩子們多方面的能力   /    124
    洗衣服與嬉鬧   /    126
    戴昕想認文潔老師當干媽   /    128
    和營地老師相比,我爸媽自愧不如   /    129
    艾彌兒媽媽對女兒的變化喜不自禁   /    131
    “孩子的改變來自內在動力,而不是外在壓力”   /    132
    因激動而神采飛揚的家長們   /    133
    一位家長推薦的“自我激勵導語”   /    136
    一位家長建議學習《父母規》    /    139
    青少年健康的五大問題   /    141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    143
    “美育既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   /    144
    郝教官教我們健身與防身   /    146
    孩子們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    147
    文潔老師病了   /    149
    真人 CS 中我用上了郝教官的特種兵戰術   /    149
    治頸椎病良方——以頭部為筆書寫“米”字   /    151
    孩子們卸下負擔,不再偽裝   /    152
    好孩子之間的較量   /    154
    顧小麗爸爸突發腦出血   /    155
    參觀錢學森和郭永懷辦公室   /    156
    見識各種有趣的植物   /    158
    感受生命與親情的美好   /    162
    《我與中國》與《少年中國說》     /    166
    李老師的驚人之語   /    168
    家國情懷催人奮進   /    172
    開始排練結營節目   /    174
    我變化很大,但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的   /    176
    一個為教育而生的人   /    179
    文潔老師:你們回去後我們會繼續跟進   /    181
    光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   /    183
    所有訓練都是在強化自我管理   /    185
    “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 也逐漸確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  /    186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    188
    在訓練營裡,我體會到了真正的“鳳凰涅槃”   /    189 
    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目標和規劃   /    191
    天賦可能會隱藏得很深   /    192
    孩子們各有收獲   /    193


    第四章
    合:回歸家庭,點亮心燈


    家長們陸續來到了營地   /    198
    育子之道與時機   /    200
    如何教育引導“八無孩子”   /    203
    家長們的反思與覺醒   /    206
    嚴厲管束與嬌生慣養   /    210
    全是由愛生怨,再由怨生恨的故事   /    213
    父母全然不知艾彌兒有抑郁癥   /    214
    家長覺醒是訓練營的終極目標   /    215
    先預防後調理,不能小病大治   /    217
    家長需要全新姿態   /    219
    從理念到實操   /    221
    文潔老師講的案例很像段子   /    222
    文潔老師轉型做教育的經歷   /    223
    郝教官為什麼留在了營地   /    224
    父母是孩子的燈塔   /    225
    家風好習慣,全民總動員   /    227
    好習慣養成機器人   /    227
    家長們戴上了眼罩   /    229
    結營儀式的獨特設計   /    231
    讓愛重新流動,讓流浪的身心回家   /    233
    情景劇《都有病》    /    235
    孩子們說出了心裡話   /    241
    體味默契配合的親情傳遞   /    243
    親子感應讓所有人淚崩   /    245
    “有太多像我一樣的孩子需要您”   /    247


    參考文獻   /    249

    前言
    從結緣到熱愛,越了解越痛心
    在創作《21 天 —48 個孩子的蛻變故事》的過程中,我 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閱讀了 300 多本相關書籍,采訪了上百 名家長和孩子。隨著我了解的情況越多, 我越感到痛心和憂慮。
    據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數據統計,中國每年有 10 萬名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 2 個人自殺死亡, 8 個人自殺未遂。另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報
    告顯示,中學生自殺意念發生率為 17.7%,焦慮癥狀檢出率為 26%~30%,抑郁癥狀檢出率平均為 15.4%。
    自殺傾向、患有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孩子都普遍具有類似特征。我們不妨將這些問題統稱為“八無問題”,將這些孩子稱為“八無孩子”。
    在開始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動態後,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 有關青少年自殺、自殘和違法犯罪的報道。這些消息每次都 讓我觸目驚心。同時我還大量閱讀青少年題材的小說,看了 大量反映青少年問題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影視劇和紀錄片。這 些資料開闊了我的視野,也增加了我的憂慮。

    從結緣到熱愛,越了解越痛心
    在創作《21 天 —48 個孩子的蛻變故事》的過程中,我 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閱讀了 300 多本相關書籍,采訪了上百 名家長和孩子。隨著我了解的情況越多, 我越感到痛心和憂慮。
    據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數據統計,中國每年有 10 萬名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 2 個人自殺死亡, 8 個人自殺未遂。另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報
    告顯示,中學生自殺意念發生率為 17.7%,焦慮癥狀檢出率為 26%~30%,抑郁癥狀檢出率平均為 15.4%。


    美國精神病醫生馬克 · 郭士頓曾將自殺者的心態概括為“八個無”:無望、無助、無力、無用、無價值、無目標、無意義、無所謂。這“八個無”並不僅限於自殺者,所有有
    自殺傾向、患有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孩子都普遍具有類似特征。我們不妨將這些問題統稱為“八無問題”,將這些孩子稱為“八無孩子”。
    在開始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動態後,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 有關青少年自殺、自殘和違法犯罪的報道。這些消息每次都 讓我觸目驚心。同時我還大量閱讀青少年題材的小說,看了 大量反映青少年問題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影視劇和紀錄片。這 些資料開闊了我的視野,也增加了我的憂慮。
    家庭教育類圖書很多,教育理論類和實務指導類各占一 半。但教育理論類圖書中規中矩,缺少活生生的案例,語言 多刻板無趣,讓人敬而遠之;而實務指導類圖書的內容則嚴 重趨同,通篇是婆婆媽媽的說教,的問題在於寫作者眼 界與格局受限,研究不深,站位不高,人雲亦雲。
    家庭教育培訓市場中的問題更多。有些機構對孩子實行 封閉式“軍事化管理”,配合家長咨詢,這對教育孩子有一 些效果,但不能持久。如紀錄片《鏡子》裡的培訓公司,選 取了 3 個家庭中的 3 個孩子, 記錄了全過程, 行為比較簡單、 粗暴,尤其是開始時以抓捕“犯人”的方式將孩子從家裡帶 到營地的做法飽受詬病。有的機構則采取集中營式的方式管 教孩子, 即純粹的“軍事化管理”,對不聽話的孩子采取打罵、 餓飯、羞辱、關禁閉等方式,這些機構已被公安機關取締。


    孩子們怎麼了?
    在我接觸到的案例中,容易出問題的孩子的年齡在13 ~ 18 歲。在產生問題的原因中,學習壓力過重占位,其次分別為早戀、父母離異、打罵,以及父母長年不在身邊。
    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心理問題的產生和惡化大都與學習壓力有關。“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們可謂絞盡了腦汁,除了逼迫和監
    督孩子在校學習外,還請私教,同時對孩子的時間和活動嚴加管控。


    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下,孩子的成績可能短期內會有所提 高, 但長期結果是會與父母關繫惡化, 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 這一切就如同農民為了糧食豐收而濫用化肥、農藥,糧食產 量雖然上去了,糧食卻不健康,土壤也被毒化了。
    有關科研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 49% 的學生厭學, 但實際比率應該更高。有的孩子的厭學情緒表現為拖拉磨蹭, 注意力不集中,邊寫邊玩,沉迷手機遊戲等。
    父母之間感情不和,熱戰與冷戰交替,後以離婚收場 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多。大人們有時為情所困,很少能顧及孩 子們的想法與感受。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和諧安定的家庭環境,這會給他 們溫暖和安全感。家庭總是硝煙彌漫或者陰雲密布,會影響 孩子情緒的穩定和健康。很多孩子就是因為父母離婚而出現 嚴重的精神危機。
    父母離婚後重組家庭,讓很多離婚家庭的孩子的情感無 法過渡。有的孩子在心理失衡後性格偏激,對人生和婚姻抱


    有恐懼和懷疑, 從而影響一生;有些孩子甚至成了離婚父母“踢來踢去的皮球”,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成為家庭裡的“邊緣人”。
    打孩子歷來是中國人崇奉的教子信條, 以至形成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格言警句。這是一種傳統,僅“家長”二字本身就透露了這一點。一家之長自然要在家裡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很多時候, 家長打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 僅僅是因為孩子違逆了家長的意願,傷害了家長的自尊心, 或是做了讓家長不快或很丟面子的事情。
    被打罵的孩子隻能隱忍,心靈上受到的傷害遠遠大於肉 體傷害。有些孩子說:  “要想體驗一把當皇帝的感覺,那就 生一個孩子。”“父母之所以張嘴就罵,舉手就打,的 原因就是我們不會反抗。”
    父母長年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一直被大眾低 估。對孩子來說,每天在家中享受父母給予的各種關愛是成 長必需的陽光雨露。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表面上可能並無異 常,但內心深處會孤獨寂寞,並伴以恐懼絕望。
    唯分數論,壓制孩子自由發展的潛能與空間,剝奪孩子 自我選擇的權利,操控孩子的一切,從不表揚孩子,總是拿 別人孩子的優勢與自己孩子的劣勢相比等行為,都會給孩子 留下心理陰影,讓孩子容易形成人格缺陷。紀錄片《鏡子》 中的一個男孩因不滿父母操控而退學,想去做流浪歌手,後 來找到一個女朋友並與之同居,換掉家裡的門鎖,將父母拒 之門外。
    還有的父母重男輕女,不喜歡女孩,或者在兩個孩子中 偏愛其中一個孩子,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精神傷 害。這種傷害時刻都在發生,而父母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


    從現像到本質
    孩子需要關愛,因為不成熟,所以孩子容易犯錯;青春需要守護,因為動蕩不安,充滿兇險。心理受傷嚴重的孩子往往有多種表現形式。一些孩子以
    “壞孩子”自居,同時誇大自己的創傷,臉上流露出不羈的神色,衣著服飾、言談舉止都很張揚;還有一些孩子則正好相反,小心翼翼地觀察周邊的一切情況,把自己裝成無害無
    辜的模樣。
    這些孩子往往是左手矛右手盾,隨時準備攻擊別人和時刻準備保護自己,尖銳倔強與柔順脆弱並存。他們口中所謂 的喜歡孤獨、享受放縱都是口號,他們外表強硬冷漠,內心卻希望有人疼愛,回歸正道,回歸家庭。
    其實,孩子們出現問題隻是短暫的離經叛道,是失衡後 的踉蹌與摔倒,內心仍然單純、可愛和真實。
    有一類家庭問題比較典型,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卻 突然暴富,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比如有 一個富二代,小時候被送到鄉下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 發家後將他接到城裡,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突然轉變讓他 無所適從。父母滿足他的一切物質需求,卻很少過問他的精 神世界,加之與父母多年不在一起生活留下的隔膜,讓這個 孩子變成了“惡少”。他整天遊手好閑,在學校和社會上拉 幫結派,儼然一副“大哥”做派。
    還有一類孩子, 他們的父母是公務員或在事業單位工作, 對孩子的要求和管控都比較嚴格,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終 走向叛逆。比如,有一個孩子,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大學


    老師,盡管這個孩子都上高中了,但一日三餐喫什麼,每天幾點回家、幾點睡覺,單獨出去到哪裡,和什麼人在一起,都要征得父母同意,並將這些信息寫在一個由父母掌管的本子上。這個看上去身強力壯的小男子漢,在公共場合一直都低著頭,聲若蚊蠅。


    在當下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被過度保護和嬌寵,孩子 獨立生活和抗壓的能力差,  “玻璃心”一踫就碎。他們隻考 慮自己的感受,總想讓別人關注和關心他,一不高興就大發 脾氣,或暗自傷心。他們不懂感恩,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 懂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還有一些孩子玩世不恭, 表面瀟灑、 內心憋屈,表面服從,暗地裡我行我素。
    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既溫順又狂野: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光鮮明亮的少年心裡可能藏著陰郁之氣,外表 溫柔的少女可能有暴力傾向, 攜帶自毀因子。他們敏感而脆弱, 在壓力和誘惑的作用下,容易被時尚和“偶像”帶偏。他們 的心靈動蕩不安,對很多事物的認知是迷茫和扭曲的。他們 的心理容易變形,也容易被打動,成長變化可能就發生在一 瞬間。一旦有人給他們關愛和鼓勵,他們就會終生不忘。
    在很多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隔了一道鴻溝。這道鴻  溝初隻是一條縫隙,後來隨著孩子長大,縫隙也在不斷變  大。家長說: “這孩子小時候多可愛, 長大卻越來越煩人了。” 孩子說:“他們什麼都給我了,除了愛和關心。”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家長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或 是愛過頭了。越是愛得深, 越是容易產生矛盾和傷害。但是,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這種愛,那麼父母就不能說他們多麼愛 孩子。


    因為弱小,孩子都非常依戀父母,父母卻像“暴君”一 樣地對待孩子。他們習慣以自己的樣子、自己的理念來要求 孩子,孩子卻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套路出牌。開始時孩子 為了討好父母, 可能會盡力滿足父母的要求, 但後精疲力竭, 開始跟不上父母的步調。要求變成枷鎖,父母期待的眼神讓 孩子感到惶恐,愛走向了反面。
    很多父母眼裡隻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其他方面再出色都無視。當孩子發現他們不可能取悅家長,無法讓父母滿意和開心時,便開始自暴自棄,自我否定。這也因此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痛。正如一個 12 歲自殺的小女孩遺言中所說:


    “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
    有能力的孩子勉強能夠跟上父母的步調, 以好成績換來 父母的笑臉,成為一個為了父母而學習的工具人,而沒有能 力拿到好成績的孩子, 隻能走向其他的道路, 比如叛逆與放縱, 自我封閉與自我壓抑。他們不再期待父母的表揚和愛, 內心 逐漸結冰。
    有時我們隻是看到我們能看見的一面,而忽視我們看不 見的另一面。很多行為在很多大人看來, 都是孩子不務正業, 是孩子頹廢、墮落的前兆。可在孩子們眼裡, 他們之所以這樣, 都是大人造成的。
    因為孩子們的案例看得多了,所以有些看了開頭,我就 能猜到結局。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不 懂孩子,不知道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直到孩子出現問題纔 真正醒悟。他們認為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但殊不知很多孩子 覺得自己是不幸的,因為父母童年時能自由玩耍,而自己童 年時已經背負沉重的負擔,經歷過很多次的大喜大悲。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愛,也一直期待著愛,不管他們多麼目空一切,肆無忌憚,多麼拒人於千裡之外,別人一聲親切的呼喚,一個真誠的擁抱,一句表揚或鼓勵的話語,都有可能溫暖他們的內心,改變他們。他們需要一個地方傾訴,需
    要一次機遇以卸下心理上的重負, 看淡過往, 重新輕裝前進。


    家長的“罪與罰”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一切皆有因果。家長過度關心可能 導致孩子反叛,家長過度冷漠可能導致孩子抑郁,家長放任 不管可能導致孩子任性自大,家長經常打罵可能導致孩子出 現暴力傾向。
    父母生下孩子隻是為社會提供一個“生物人”,更重要 的是養孩子, 把孩子培育成一個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 父母不隻是給孩子生命,還要對這個生命負責,保障他們生 存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發展的權利, 要以生命影響生命, 讓孩子的生命充滿活力,有所作為,這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 法定責任。
    家庭是一個生態繫統。一個人生了病, 會傳染給其他人。 家庭解體、名存實亡、不和諧、不幸福也會破壞家庭生態。
    教育孩子是一件高難度的、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家庭 教育是容易出錯的地方。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 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則可能變得更壞。父母在家庭 教育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當下的中國, 絕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 有的父母雖然也在學習,但沒有找對路子。很多道理他們似 乎明白,但卻苦於無法落地。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


    父母也大多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而忽視了自己纔是教育的基礎,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第二,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完全錯誤的,但他們不知反省, 一直將所有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他們在人前、人後貶抑自己的孩子,孩子稍有失誤就大驚小怪,一旦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便訴諸棍棒。
    第三,一些父母自己不成功,便將這種挫敗感轉化為對 孩子的期望;還有一些父母自認為很成功,便迫切地希望把 自己的成功復制、粘貼到孩子身上。孩子很小就被植入了一 些強烈的人生信條, 比如“決不服輸, 永爭”“要麼優秀,
    要麼完蛋”。結果往往都事與願違,上演了一幕幕鬧劇和悲 劇。一位傷痕累累的孩子說:“如果有來生,我不要億萬富 翁的父母,也不要有成就和地位的父母,我要懂得孩子心理 的父母。”
    第四, 受儒家文化影響, 父母的長幼尊卑觀念根深蒂固, 無形中讓孩子對父母敬而遠之。中國式的親情往往帶著巨大 的疏離感,父母習慣視孩子為物品、附屬品、橡皮泥,孩子 有心裡話,卻不願跟父母說, 以至於親的人往往是不了 解自己的人。
    第五,很多父母不愛學習,不求上進,思想觀念和眼界 見識都跟不上時代,與孩子的距離更是越拉越大。很多問題 在大人們的眼裡雲淡風輕,對孩子來說卻像泰山壓頂一般。 如果父母不能準確洞察、及時化解,那麼孩子們的不良情緒 就會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第六,父母總是居高臨下,卻又無法做好表率,長期打 罵和壓制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會越來越強。家庭功能失調的結果是,父母與孩子間愛恨交織,甚至不共戴天。這種撕
    裂將雙方都推向錯亂和痛苦之中, 讓雙方言行充滿了非理性。
    很多孩子表面溫順安靜, 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家庭形同監獄,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繫變成“犯人”與“獄警”的關繫。很多孩子拼命學習,是為了逃離家庭、遠離父母,如同《肖申克的救贖》裡的主角,其隱忍是為了挖出逃跑通道,後成 功越獄。
    第七,父親角色缺位在中國教育中一直是一個非常普遍 和嚴重的問題。中國家庭常常被形容成“三一家庭”:一個 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位的父親和一個叛逆的孩子。在中國, 教育子女好像理所當然是母親的事情,中小學女老師的占比 在 80% 以上,幼兒園女老師占比更是高達 98%。女人在家庭 裡的定位就是“相夫教子”和“主內”。而哈佛大學的一項 研究發現,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親密性和獨立性。母 親和父親各有天然優勢。父親的陽剛之氣、自強不息、境界 格局、氣度擔當、崇高理想、高尚人格、冷靜理性、正直勇敢、 嚴謹作風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研究顯示,父 親教育長期缺位是造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等問題的重要因素。
    隻有家長覺醒,孩子纔能得救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對孩子而言不隻是一個住所,
    更是生存的保障,是成長的搖籃,是心靈的港灣,是連接社會的橋梁,是抵御各種不良影響和傷害的保護傘。人生從家庭出發,經過學校、職場、社會,後還要回到家庭。家庭
    承擔著孩子教育過程中首要的、特殊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很多家庭的家風不正,是因為父母沒有起到表率作用,將自身的錯誤思想和壞習慣傳給了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神奇的種子,長在不同的土地上,可 能會開出不同的花。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孩 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 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空間、舞臺和機會。 這不僅需要愛, 還需要責任與擔當、遠見與智慧、方法與技巧。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 是民族復興大業的接班人。
    培養和教育好下一代人是全社會的責任,不過這首先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從不會說話的時候起,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此後一生無論孩子身在何處,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優秀孩子成為優秀人纔的背後,總能看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一個人如果人格不健全,也可從其家庭中找到問題源頭。
    在 2015 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道:  “家庭是 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 變化, 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 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2021 年 10 月 23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簽署中 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98 號,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 育促進法》,並宣布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社 會發展和教育界中的一個重大事件,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 界定了家庭教育的內容,提出了一些可供父母使用的家庭教 育的方法,規定了家長的責任與底線。這關繫到千家萬戶的 幸福和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不再是某些家長的“小
    事”或“私事”。
    “育兒教科書”
    《21 天 —48 個孩子的蛻變故事》以 21 天好習慣播種營的活動為主線, 以多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存在不同類型問
    題的孩子為主角,通過“具有示範意義”的營地課程和訓練內容,向讀者展示孩子們在二十一天裡發生的由內到外的明顯變化,同時追溯到家庭教育的缺位與失誤,突出家風與習
    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揭示孩子問題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繫。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