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人文與社會譯叢: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684-992
    【優惠價】
    428-620
    【作者】 阿克塞爾·霍耐特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71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87109
    作者:阿克塞爾·霍耐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旗幟性人物霍耐特力作,深入探討“承認”與社會諸領域的現實關聯

     
    內容簡介

    阿克塞爾·霍耐特開創的承認理論完成了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產生了無可替代的影響。在本書中,霍耐特通過重構黑格爾“為承認而鬥爭”這一早期思想,豐富並完善了當代正義理論,展現出承認範式在具體社會情境中卓有成效的解釋力,及其與社會學、政治哲學,以及精神分析等諸多學科的當代相關性。

    作者簡介

    阿克塞爾·霍耐特(1949— ),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旗幟性人物,曾任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繫教授。代表作有《為承認而鬥爭》《權力的批判》《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等。於2016年被授予都柏林大學榮譽“尤利西斯獎章”。

    目錄
    前 言 001

    部分 黑格爾主義的根基
    章 從欲望到承認:黑格爾自我意識的基礎 003
    第二章 實現了自由的王國:黑格爾的“法哲學”概念 020

    第二部分 繫統性的後果
    第三章 正義的構造:論當代程序主義的限度 037
    第四章 勞動與承認:一個再定義 059
    第五章 作為意識形態的承認:道德與權力間的關聯 080
    第六章 社會解體:呂克·布爾當斯基和勞倫·泰弗諾的社會理論 104
    第七章 作為社會研究的哲學:戴維·米勒的正義理論 127

    第三部分 社會的和理論的應用

    前 言 001

    部分 黑格爾主義的根基
    章 從欲望到承認:黑格爾自我意識的基礎 003
    第二章 實現了自由的王國:黑格爾的“法哲學”概念 020

    第二部分 繫統性的後果
    第三章 正義的構造:論當代程序主義的限度 037
    第四章 勞動與承認:一個再定義 059
    第五章 作為意識形態的承認:道德與權力間的關聯 080
    第六章 社會解體:呂克·布爾當斯基和勞倫·泰弗諾的社會理論 104
    第七章 作為社會研究的哲學:戴維·米勒的正義理論 127

    第三部分 社會的和理論的應用
    第八章 國家間的承認:論國際關繫的道德基底 147
    第九章 組織化的自我實現:個體化的悖論 164
    第十章 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悖論:一個研究綱領 181

    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學的衍生
    第十一章 否定性的作用: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個承認理論的修正 209
    第十二章 “我們”中的自我:作為一種群體形成之驅動力的承認 218
    第十三章 前社會的自我的諸面向:對喬爾·懷特布克的反駁 236
    第十四章 削弱現實的力量:安慰的世俗形式 253

    索 引 262

    前言
    本書將大量近年來關於如何在黑格爾承認理論的基本假設上進行理論構建的討論進展整合在了一起。在《為承認而鬥爭》一書中初勾勒出我對黑格爾路徑的解釋之後,為了回應反對意見,我一直忙於矯正或進一步闡明我的基本立場。尤其是和南希·弗雷澤的爭論以及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坦納講座(Tanner lectures),為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我得以對那些原本仍然模糊的思考做出更為精確的解釋。但是沿著這條路向下走,並試圖解決來自其他主體間性理論的各種衝擊時,很多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畢竟,我力圖重構黑格爾承認理論的理由是我收獲了新的洞見,這些洞見不僅使我重新思考正義的概念,而且還導向了對社會化與個體化之關繫,以及社會再生產與個人同一性結構之關繫的更好解釋。我近年來澄清這些關繫的各種努力都彙集在本書中了。除了少數例外,這些文章都遊走在社會哲學的邊緣,在這裡,隻有將其他鄰近學科的經驗研究納入考慮,規範性問題纔能得到回答。

    本書將大量近年來關於如何在黑格爾承認理論的基本假設上進行理論構建的討論進展整合在了一起。在《為承認而鬥爭》一書中初勾勒出我對黑格爾路徑的解釋之後,為了回應反對意見,我一直忙於矯正或進一步闡明我的基本立場。尤其是和南希·弗雷澤的爭論以及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坦納講座(Tanner lectures),為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我得以對那些原本仍然模糊的思考做出更為精確的解釋。但是沿著這條路向下走,並試圖解決來自其他主體間性理論的各種衝擊時,很多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畢竟,我力圖重構黑格爾承認理論的理由是我收獲了新的洞見,這些洞見不僅使我重新思考正義的概念,而且還導向了對社會化與個體化之關繫,以及社會再生產與個人同一性結構之關繫的更好解釋。我近年來澄清這些關繫的各種努力都彙集在本書中了。除了少數例外,這些文章都遊走在社會哲學的邊緣,在這裡,隻有將其他鄰近學科的經驗研究納入考慮,規範性問題纔能得到回答。
    部分包含兩篇文章,在這兩篇文章中,我重新探討了黑格爾實踐哲學的本質構成。雖然在《為承認而鬥爭》一書中,我仍然認為隻有在黑格爾耶拿時期的講稿中纔包含一種承認理論所需的各種融貫的要素,但是在對黑格爾成熟時期的作品進行更仔細的研讀後,我逐漸意識到我之前的觀點是多麼錯誤。我不再相信黑格爾在發展一種獨白式的“精神”概念的過程中放棄了他早期的主體間主義;相反,黑格爾終其一生都在力圖將諸如社會實在這樣的客觀精神,解釋為一組有層次的承認關繫。在這種重估的基礎上,我試圖借助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來促進承認理論的發展。和黑格爾早期的著作相比,其中表達得更強烈的是一個開創性的理念,即社會正義是根據相互承認的要求來界定的,而且我們必須以歷史發展和已經制度化了的承認關繫為出發點。在討論黑格爾的自我意識概念的篇章(章)中——這是處理《精神現像學》的關鍵一章——我試圖澄清本書中承認的繫統性意義;對成熟時期的黑格爾來說,承認指的是道德性的自我約束行為,如果我們要達到一種對我們自己的意識,就必須能夠在面對他人時做到自我約束。相比之下,關於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文章(第二章)則試圖回答一個困難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設想承認與人的自由之間的內在聯繫。根據我的理解,黑格爾創造這種聯繫的方式是,嘗試向當代的自由主義支持者證明,隻有通過參與個體自我約束的制度性實踐,我們纔能體驗到自己意志的完全自由。
    在第二部分的文章中,我嘗試進一步發展黑格爾的這些理念,來解答當代正義理論的一些核心問題。這些進路的繫統性框架可以在篇文章(第三章)中找到,這篇文章旨在將正義觀念由一種對分配益品(goods)的原則的迷戀重新導向創造對稱的承認關繫所需的手段,從而糾正我們慣常使用的社會正義觀念。然而,像我在隨後的章節中試圖表明的那樣,這樣一種理論上的逆轉必然無可避免地讓現有的勞動組織(第四章)變得可疑起來,也無法回避如下難題,即哪種類型的社會承認在當前有助於間接地強化社會支配(第五章)。理論預設既不能把社會勞動領域排除在外,也不能不考慮某些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服務於鞏固一種由正義理論的文本中產生的支配。在對布爾當斯基和勞倫·泰弗諾合著的頗具啟發性的研究著作《論辯護》(On Justification)的討論中(第六章),我通過反對兩位作者解構社會道德的傾向,將一些已有的觀點結合在一起,轉而強調已經制度化的承認領域的規範力量。在討論戴維·米勒的正義理論的章節(第七章)中,我做了類似的努力,這初是作為米勒的專著《社會正義原則》德文版前言而發表的,這本書如今已經成為經典。同樣地,我主張如果一種正義理論要和社會現實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那麼,對已經建立的承認原則進行黑格爾式的“重構”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使用了相對含糊的標題“社會的和理論的應用”,我采納了在這本書的前兩部分已經描述過的理念,並且努力使它們具有解釋力。因此,在這些獨立的文章中處於核心的是社會學解釋問題而不是規範性問題。但是,這一點隨即就會變得顯而易見:當談到“應用”這些理念時,我們沒有辦法把社會事實和對於正當性的規範性主張干淨利落地分離開來。一旦我們跟隨黑格爾,認為承認的關繫對所有社會實在來說都是構成性的,那麼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任何對社會進程的解釋都必然援引占主導地位的規範和原則。主張和要求、義務和信念就像據稱是純粹“客觀的”物質一樣是實在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的章(第八章)代表的,是對政治科學中近來使用承認概念解釋國際關繫領域的張力和力量變化的那些嘗試的一個非常初步的回應。我在這一章的目的是澄清將國家間關繫構想為由對承認的期望所調節,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這一部分的另外兩章(第九章和第十章)聚焦於正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in Frankfurt)進行的理論探索。和馬丁·哈特曼一道,我嘗試對我們就現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悖論”的跨學科研究做出更細致的解釋。這項工作的方法是經驗性地證明,結構性經濟變化在多大程度上將歷史上發展出來的對承認的期望轉化為了對主體的規訓式要求。然而,在這本書的背景下,這兩篇更具社會學色彩的文章也隻能初步地揭示,一種基於承認理論的對於當下的診斷會是什麼樣的。在第四部分,我挑選了一個自《為承認而鬥爭》出版以來,我幾乎從未涉及過的理論問題。我一向確信,正如客體關繫理論以典型的方式研究表明的那樣,承認的社會關繫的發展隻能以人類心靈中相應結構的發展為前提。盡管我訴諸精神分析學的做法已經不時地引起一種指責,這種指責稱我使承認理論整體上變得“太心理學了”,但是即便是在今天,我也看不到有任何理由要放棄我在外部的社會承認和結構性的心理形成之間建立聯繫的計劃。當然,有人可能會得出一個錯誤的起源學上的結論,並通過指出人們有受到心理傷害的危險來證明要求承認是合理的,但是除此之外,使承認理論和精神分析相吻合的做法對我來說似乎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我試圖在兩篇文章中進一步發展這些洞見,在其中,我說明了社會團體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和心理上的“消除邊界”(第十四章)的作用。這部文集後一部分的另外兩個章節(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尤其是對我的朋友喬爾·懷特布克作品的討論,代表著我捍衛自己立場的嘗試,這一立場在於以對精神分析學的承認理論解釋來對抗一種顯而易見的反對意見,即認為我忽略了破壞性的、反社會的驅力。
    我要感謝斯蒂芬·阿爾特邁耶和弗勞克·科勒為本書的完成提供的技術性支持。他們的鎮定和關心確保了這些分散的文章可以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成體繫的形式。蘇爾坎普出版社的伊娃·格雷姆在編譯不同章節時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後,我要感謝譯者約瑟夫·加納爾,我要感謝他多年來忠誠的工作,也要感謝他確保這部文集可以以既具可讀性又切合原義的英語版本面世。

    媒體評論

    阿克塞爾·霍耐特的新書《我們中的我》富有原創性,也很重要。他在書中繼續探索社會學解釋與規範性評估之間的關繫這一批判理論議題,並強烈主張拓展這一解釋的概念,將認知關繫與社會正義的諸種心理條件也囊括在內。本書是一項重大成就,尤其體現在霍耐特面對批評者時所做的有力辯護。

    ——羅伯特·皮平,芝加哥大學

    這部文集中的每一篇都內涵豐富,不僅充實了阿克塞爾·霍耐特承認理論的重要細節,還闡明了它們的歷史根源,即黑格爾的《精神現像學》和《法哲學原理》。霍耐特在這裡發揮了上乘水準,他借鋻過往哲學家的見解,並展現出這些見解與社會理論、政治哲學,以及精神分析等諸多學科的當代相關性。

    ——弗雷德裡克·諾伊豪斯,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