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命懸一線 我不放手 薄世寧醫生新作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薄世寧醫生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723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72377
    叢書名:YH0123456789

    作者:薄世寧醫生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北醫三院重癥科專家薄世寧醫生全新療愈人心之作,一部生命關懷之書
    二十二年工作在ICU臨床一線,參與搶救上萬例危重病例,歷經2年打磨凝結,以醫學科普和人文敘事雙重視角真實記錄,關於生死、醫療與人性的深刻體悟,一部給所有人的生命關懷之書。
    - 醫生的職責不僅是救命,還要讓人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 醫生救命,更要救心。
    - 放棄不是拋棄,放棄搶救不是放棄關懷。
    - 醫生要幫助人們更理性地對待死亡。


    ★以親身經歷講述ICU生死故事,見證最復雜的情感與人性
    被丈夫放棄的妻子、喚醒孩子的母親、想要回家的老人……這些真實鮮活的生命故事,值得被每一個人看見,他們經歷病痛,卻未曾放棄好好活著。真實的ICU故事,見證最深沉的愛、最復雜的人心、最無奈的放棄和最不舍的告別。
    全網粉絲超360萬,作者親述書中故事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2億次,感動數百萬讀者。


    ★科普危重癥醫學常識,講透危機時刻的關鍵抉擇,學會如何應對意外
    省錢還是保命、放棄還是堅守、和醫生有效溝通、建立醫患信任、如何好好告別、什麼是善終……
    19個故事涵蓋了大多數人面臨疾病衝擊時最常見的問題,探討當我們面臨危機時,如何做好關鍵決策。


    ★衝上微博熱搜榜的ICU醫生,三聯生活生活周刊、一條、灼見等各大平臺10w 熱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親筆作序,羅振宇、武志紅、劉擎、尹燁鼎力推薦


    ★專色印刷質感裝幀,隨書附贈金句卡
    生命線穿插ICU設計,以星光彙聚希望,起鼓工藝觸摸生命的起伏。
    封面特選質感特種紙,內頁質感膠版紙。

     
    內容簡介

    北醫三院重癥醫學科專家、生命守護者薄世寧醫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關懷之書。
    20多年ICU一線親歷,19個生死徘徊的真實故事。被丈夫放棄的妻子、喚醒孩子的母親、想要回家的老人……他們經歷病痛,卻未曾放棄好好活著。這些故事中有面對疾病的逃避與抗爭,有親人的不舍和愧疚,還有危難時人性的幽暗與光輝。
    作者以醫學科普和人文敘事雙重視角,還原ICU真實緊急的救治過程,科普危重癥醫學常識,探討當我們面臨疾病衝擊時,如何做好生死攸關的關鍵決策:省錢還是保命、放棄還是堅守、如何做最優決策、如何建立醫患信任等。這本書不僅是一位醫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體悟,更是讓大家重新認識事關生死的困境與危機,並從中尋求更好的應對方式。

    作者簡介
    薄世寧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國家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現場處置指導專家,
    在危重醫學科一線工作22年,成功救治大量危重病例。
    得到App課程“薄世寧·醫學通識50講”主理人。
    2003年榮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抗擊SARS‘優秀戰士’”稱號;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首批醫療專家組成員;
    2015年廣西柳州連環爆炸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專家組成員;
    2016年江蘇鹽城龍卷風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專家組組長。

    薄世寧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國家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現場處置指導專家,
    在危重醫學科一線工作22年,成功救治大量危重病例。


    北京大學本科生素質教育通選課:《醫學通識:信息時代的健康素養》主講教師;
    得到App課程“薄世寧·醫學通識50講”主理人。
    2003年榮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抗擊SARS‘優秀戰士’”稱號;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首批醫療專家組成員;
    2015年廣西柳州連環爆炸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專家組成員;
    2016年江蘇鹽城龍卷風傷員救治國家衛計委專家組組長。
    2023年榮獲2022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著作《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獲中國好書獎,科技部優秀作品獎,吳大猷科普獎等權威獎項。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一章 理性的往返
    01.我連自己都度不了,何談度人
    02.什麼纔是更好的愛
    03.如果垂危的是我的家人,我會怎麼選
    04.我太想救他了
    05.當醫生犯了錯
    06.癌癥幸存者:我的抗癌“秘方”是什麼
    二章 人心的明暗
    07.你能活著來,我一定讓你活著走
    08.當醫生成為患者
    09.我為什麼跳樓?我要讓他後悔
    10.危難時,你把生命托付給誰

    推薦序
    自序
    一章  理性的往返
    01.我連自己都度不了,何談度人
    02.什麼纔是更好的愛
    03.如果垂危的是我的家人,我會怎麼選
    04.我太想救他了
    05.當醫生犯了錯
    06.癌癥幸存者:我的抗癌“秘方”是什麼
    二章  人心的明暗
    07.你能活著來,我一定讓你活著走
    08.當醫生成為患者
    09.我為什麼跳樓?我要讓他後悔
    10.危難時,你把生命托付給誰
    三章  希望的沉浮
    11.ICU求生:我怕閉上眼就再也睜不開了
    12.我為什麼忘不了那一千顆星星
    13.願意為你冒險的醫生什麼樣
    14.垂死兩小時,原來你的身體比你還愛你(網絡傳播度較高)
    15.我曾是個暈血的醫學生
    四章 關懷的分合
    16.24歲,我為什麼不怕死了(#沒有人生來就是勇者)
    17.我多做些什麼,你纔會不放棄
    18.一個看上去挺好的家屬,為什麼這麼“難纏”
    19.我已氣若遊絲,孩子,帶我回家
    致謝

    前言
    自序
    ICU的夜晚,燈火通明。她又一次從後樓道爬了上來,她的兒子半年前溺水,在心跳恢復後陷入了深昏迷。她一遍遍地在兒子耳邊呼喚:“兒啊,兒啊,你睜開眼。”遠遠地,我聽到了她輕輕的呼喚,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半年了,她一天也沒落下。她不忍放手,可她的孩子能醒來的希望微乎其微……
    “我怎麼舍得?我以後怎麼對孩子說,我說你們的爸爸被媽媽送上了手術臺,卻不是為了救他,而是為了切下他的器官?”這位腦死亡患者的妻子站了起來,對著滿屋子正等著她家人簽署器官自願捐獻文件的人說:“我後悔了,我不同意。”……
    “她怎麼還沒死?她太痛苦了,趕緊把她的氣管插管撥了,讓她有尊嚴地走。”這個男人衝我咆哮著。“人渣!”我暗罵了一句。這個衣冠楚楚的男人口口聲聲地以“尊嚴”為借口,要撥了他妻子的氣管插管,停止所有治療,可他妻子自己還想治,她不想這麼痛苦地離去……
    “聽我的,帶她回家。”我堅定地對患者的兒女說。此時,停止無謂的激進治療,滿足母親的心願,帶她回家,纔是對她最好的愛。救護車車頂的藍色警報燈亮起,帶著他們朝家的方向疾馳……

    自序
    ICU的夜晚,燈火通明。她又一次從後樓道爬了上來,她的兒子半年前溺水,在心跳恢復後陷入了深昏迷。她一遍遍地在兒子耳邊呼喚:“兒啊,兒啊,你睜開眼。”遠遠地,我聽到了她輕輕的呼喚,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半年了,她一天也沒落下。她不忍放手,可她的孩子能醒來的希望微乎其微……
    “我怎麼舍得?我以後怎麼對孩子說,我說你們的爸爸被媽媽送上了手術臺,卻不是為了救他,而是為了切下他的器官?”這位腦死亡患者的妻子站了起來,對著滿屋子正等著她家人簽署器官自願捐獻文件的人說:“我後悔了,我不同意。”……
    “她怎麼還沒死?她太痛苦了,趕緊把她的氣管插管撥了,讓她有尊嚴地走。”這個男人衝我咆哮著。“人渣!”我暗罵了一句。這個衣冠楚楚的男人口口聲聲地以“尊嚴”為借口,要撥了他妻子的氣管插管,停止所有治療,可他妻子自己還想治,她不想這麼痛苦地離去…… 
    “聽我的,帶她回家。”我堅定地對患者的兒女說。此時,停止無謂的激進治療,滿足母親的心願,帶她回家,纔是對她最好的愛。救護車車頂的藍色警報燈亮起,帶著他們朝家的方向疾馳……
    這些生生死死、悲歡離合的場景如電影畫面一般,不時在我腦中閃現。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想從“講故事”開始,呈現給讀者當遭遇生死攸關的疾病時,患者、患者的親人,還有醫生會面臨哪些困境、產生何種困惑,以及他們做出的思考和選擇;我想不僅要記錄,更要剖析,剖析案例背後的原理、情感、人性、決策思路,從而引發每位讀者思考:當我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決策?
    然而,完成這項工作絕非易事。
    截至今天,我已經在ICU工作二十二年了,我參與救治的危重病例有上萬例,而每個病例都有其獨特意義。那麼,哪些纔是最能引人思考的病例?如何讓普通讀者快速理解深奧復雜的專業知識?如何再現病例發生時,當事者真實的感受? 
    這些都是很難取舍、把握的,但是最終,我做到了。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在臨床工作之餘為完成這本書做了大量工作,使其創作初衷的實現成為可能。
    首先是病例篩選。
    本書主要記錄了十九個病例,盡管每個病例中患者的疾病不同、救治技術迥異、疾病的轉歸不同,患者及其家屬對診治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但這十九個病例都毫無例外地滿足了一個重要的篩選標準:每個病例都能詮釋一個主題。
    比如,我分享了一位全身癱瘓、呼吸衰竭、睜不開也閉不上眼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成功救治的過程,通過這個病例,探討在命懸一線時,如何激發和保護患者的“求生欲”;我通過一位帶著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就醫、卻猝死街頭的中年父親的案例,探求什麼纔是“理性的愛”;通過一個在臨終時選擇回家的病例的決策過程,思考怎麼做纔可以讓我們的親人更安詳、無痛苦、有尊嚴地和這個世界告別,什麼纔是“善終”……
    除此之外,我講述的這些故事還涉及患者在疾病面前的彷徨和逃避、對希望的渴求和奮爭,患者親人的不舍、愧疚、愛及在危難時暴露出的人性,還有醫學的傳承,醫生的不理性、悲憫、精進、冒險和日趨堅定。
    在我看來,這十九個主題涵蓋了絕大多數人在面臨疾病衝擊時,最常出現的困惑,也是最值得我們了解和思考的問題。
     
    為了洞悉利益攸關者的感悟,我做的第二項工作是訪談。本書部分素材來自訪談:我和曾經一起浴血奮戰、一起“不放手”的患者、患者家屬還有我的同事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為了獲得更真實的反饋,我還專程赴外地去拜訪接受訪談的患者。在我看來,從訪談中得來的信息,是比任何前沿技術、精彩救治、高調贊頌更攝人心魄的東西。
    很多人的話顛覆了我的認知。
    我曾對話一位24歲的癌癥晚期女孩。我原以為清醒的患者在死亡到來前一定會無比恐懼,緊緊抓著生的“稻草”,會痛哭、會顫抖。沒想到,她竟平靜地對我說:“我想明白了,擺在我面前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現在死,要麼痛苦之後死。你說我會選哪個?”“我不想讓我的家人因為我窮一輩子。”
    聽她這麼說,我心如刀絞。而從她的話中我也終於悟到:有時候,痛苦可以讓人緩解對死亡的恐懼。這不是說,為了希望我們要理所應當地承受痛苦,而是說痛苦也有一定價值。我們所有人的不放手、為她搶來的時間,還有人間的愛,可以讓她的痛苦沒那麼痛苦。
    除了訪談患者、患者的親人,我也訪談了我的同事。他們執著、毫無怠惰地救治生命,他們為了希望勇敢地冒險,他們不停歇地追逐技術精進,讓我重新審視醫生這個職業,也讓我越來越慶幸選擇了這一職業,並為此無憾無悔、奮鬥終生。
    這些收獲都是彌足珍貴的。
     
    我不想把這本書寫成“案例集”,更不想寫成“回憶錄”,因此我做了第三件事:剖析。我在講述案例後,從不同角度深度剖析背後的邏輯。我認為,這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因為案例剖析可以更自然地引發思考。
    人的生命中有很多現實問題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有些問題在現階段暫時沒有答案,而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比如,對因為經濟窘迫而無奈放棄治療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如果明知患者家屬做出的決策不符合患者利益,我們應該怎麼保護患者?在危難時,我們該把自己托付給誰?什麼形式的生命教育纔更有利於年輕人成長?等等。
    相信不同的人通過這些案例一定會有不同的思考,而我在寫作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不僅從醫生這個職業的角度思考如何救命,更從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怎麼做纔可以更好地應對危機,更好地活著?
     
    通過對這些案例的不停思考、反復剖析,我有了三個收獲。
    我的第一個收獲是:找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人的一生,充斥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然而,意外是偶然,疾病卻是必然,每個人都難免遭遇疾病的詰問。所以,在危機來之前,找到一個可以托付、值得信任、對的人。對這個觀點,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可。而我更想說的是,我們信任的人不一定總能做對的事。
    比如,在命懸一線時,短期內的巨變會讓絕大多數當事人的理性瞬間崩盤,進入“理性休克期”,在這種狀態下,對關鍵的治療決策,他未必能做出正確選擇;當患者無力決策時,家屬的意見並不一定能代表患者的意願。再比如,當患者無力回天時,家屬可能因為不舍而延長了患者的痛苦;又比如,家屬出於各種原因,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東西,做出了讓患者痛苦的決定。
    所有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常遇到的問題。我想,人們面對其他危機時的決策可能也會如此。我們信任的人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選擇偏好,對事物會有不同的理解,有著獨特的個人經驗,再加上每個人又有著不同的現實情況,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的決策。
    所以,為了讓我信任的人做“對”的事,我要在我能夠清晰表達時,把我的真實想法告訴他。隻有這麼做,在我遇到危機時,我信任的人為我做出的決策纔能更符合我的意願。
    更重要的是,在決策時,我和我信任的人會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共同決策。所謂共同決策,就是專業人士根據他的專業經驗、已有的科學數據、權威證據給出他的專業意見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指導建議,而我們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提出自己的看法,雙方合作,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共同決策,讓對的人做對的事的概率大大增加。
     
    我的第二個收獲是:愛要“能武”,更需“能文”。
    愛要“能武”,說的是愛要有科學和理性的加持。毫無疑問,科學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生存條件,科學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理性思維的日臻成熟,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並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有了科學和理性,人類的愛纔不會盲目。
    然而,科學和理性不是萬能的,科學無法完全解釋生命,人的思考和決策也不存在絕對理性。當一個人的“本事”大了,能給周圍人的愛多了,他可能容易變得不懂人情世故,這往往不是因為他技術上的精進,而是因為技術精進帶來的傲慢,而傲慢會讓人產生很多視覺死角。當一個人陷入技術至上的窠臼,當他的思想被絕對的實用主義蒙蔽,他會盲目自信,迷失自我;會恐懼冒險,錯失良機。
    所以,愛要“能武”,更需“能文”,愛需要人文和情感的陪伴,它們會賦予愛更強大的力量。
     
    我的第三個收獲是:永不拋棄。
    永不拋棄是不拋棄希望。沒有奇跡會隨隨便便發生,隻有堅守希望,我們纔能等來奇跡。醫學上如此,其他領域亦如此。當然了,不拋棄希望不是鼓勵盲目地犧牲和不理性地飛蛾撲火,而是和專業的人共同決策,一起堅守希望。有希望,人生纔有無限可能。生命那麼好,有一絲希望我都不忍拋棄。
    永不拋棄還意味著不拋棄關懷。放棄不是拋棄,放棄搶救不是放棄關懷。當患者救治無望或病情發展到已經不再適合激進治療時,我們應該把治療重點轉移到減少患者的痛苦、安撫患者的恐慌上,而決不能拋棄他。被拋棄,會讓落入深淵的人更加恐懼和痛苦。
    永不拋棄還包括不拋棄內心。為親人治療,也是在治療自己的內心;拯救他人,同樣也是在拯救自己的內心。患者的家人如此,醫生同樣如此。一個好醫生,在不斷精進和隨之而來的更大的責任與使命、更多的榮耀與光榮之後,還要能聽到一個又一個普通人微弱的哭聲,能看到一個又一個他應該去行的細微的善,這是我們永遠也不能背離的內心。
    我想,能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既理性又充滿關愛地行事,永不拋棄希望、關懷和內心,對自己如此,對他人亦如此,這樣的愛可能纔是真愛吧。
     
    本書中的案例,也讓我感受到了愛的力量:
    因為愛,那個溺水昏迷半年的男孩終於睜開了眼;
    因為愛,患者的兒女聽從了我的勸說,帶他們的母親回了家,他們抬著她看院子、看棗樹、看豬圈,他們圍著她,拉著她的手,讓她走得更無悔、更安詳,走得沒那麼恐懼;
    因為愛,我克服了暈血,而那些和曾經的我同樣青澀的年輕醫生則扛過了“魔鬼式訓練”,闖過了“血與火的洗禮”,成為守衛人們健康和生命的“終極武士”;
    因為愛,人類的生命纔有了價值。愛可以讓人在危難之際絕地重生,愛讓這個星球有了色彩,愛讓恐懼的靈魂得到安慰,愛是人間至善。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回首往昔,那些“命懸一線,我不放手”的經歷,讓我更真誠、更篤定、更無怨無悔地繼續我的畢生追求,讓我在未來可以更好地服務於我的患者。更重要的是,它們讓我知道了我應該怎麼更好地活:把最好的技術和最真的關懷帶給周圍的人,這是我能給他們、給自己最好的愛。
    命懸一線,我永不放手。
     
    薄世寧
    2023年7月8日於北京

    媒體評論
    薄大夫能寫出這本好書,主要源於他對病人的深厚感情和豐富的人文情懷。
    這本書能讓大眾更好地了解醫學,讓他們看到真實、急迫的救治場景,從而更加了解醫院的工作,了解醫生的辛苦與難處;也能讓醫生更加體會患者及其家屬的痛苦、糾結和願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學家 韓啟德
    ——得到APP創始人 羅振宇
    作為在ICU急救室工作了22年的醫生,薄世寧老師自然是最見到人心的。
    人性的極致,或者說人性本身,猶如驕陽,難以直視。所以太見人性的地方,人們容易選擇讓自己的心硬一些,或者蒙上一層層保護層,這樣就不那麼被驕陽灼傷。
    但這樣,也就容易失去人心的柔軟,而如心太柔軟,也就失去了在生死邊緣工作的智慧和決斷。
    看薄醫生此書,能看到他很好地整合了這兩點,雖然一直在直視驕陽,但他一直保持著醫者仁心,並且從未失去他的果決。

    薄大夫能寫出這本好書,主要源於他對病人的深厚感情和豐富的人文情懷。
    這本書能讓大眾更好地了解醫學,讓他們看到真實、急迫的救治場景,從而更加了解醫院的工作,了解醫生的辛苦與難處;也能讓醫生更加體會患者及其家屬的痛苦、糾結和願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學家  韓啟德


    薄世寧醫生有非常強的敘事能力,他把理性的醫學知識融入到故事當中,既有醫學理性又有人文關懷。醫學是有限的,但關懷是無限的。在這本書裡,他探討了很多生死攸關的話題,有深度、有價值,生命中有很多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而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得到APP創始人  羅振宇


    生死邊緣,最見人性。
    作為在ICU急救室工作了22年的醫生,薄世寧老師自然是最見到人心的。
    人性的極致,或者說人性本身,猶如驕陽,難以直視。所以太見人性的地方,人們容易選擇讓自己的心硬一些,或者蒙上一層層保護層,這樣就不那麼被驕陽灼傷。
    但這樣,也就容易失去人心的柔軟,而如心太柔軟,也就失去了在生死邊緣工作的智慧和決斷。
    看薄醫生此書,能看到他很好地整合了這兩點,雖然一直在直視驕陽,但他一直保持著醫者仁心,並且從未失去他的果決。
    我曾有家人生病,當時著急請教薄醫生,他精準的分析力和判斷力令我印像深刻,也讓我和家人少走了很多彎路。
    非常推薦薄醫生的這本書,我們會看到最挑戰人性的真實故事,而同時,又能了解到ICU中一些經典的案例,並學到相應的醫學知識,並且是在有仁心的卓越醫者的解讀之下,這使得這本書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易讀性都很高。
    ——著名心理學家、作家  武志紅


    本書的每個精彩震撼的故事,都在探究醫療過程中的人性、情感和判斷等議題,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洞察與感悟,作者對生死愛痛的見證,凝結為一部探索生命價值與倫理意義的力作。這源自他職業生涯的豐富體驗,更體現出獨特的敏銳感知與深邃思考。閱讀本書將啟發我們重新認識事關生死的困境與危機,並從中尋求更好的應對方式。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劉擎


    翻開此書,一眾重癥監護室“生死之間”的場景躍然紙上,近在咫尺!步步驚心之餘,我亦看到了人情冷暖和世間百態,也愈發感受到醫學溫度之重要,所謂大醫醫心。明代裴一中曾言,“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纔不近仙者不可為醫”。 薄世寧先生的這部作品,正是對這句名言的最好詮釋。
    ——華大集團CEO  尹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