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錢穆作品集《中國經濟史》+《講學札記》:錢穆先生講義大陸首次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史
    【市場價】
    347-502
    【優惠價】
    217-314
    【作者】 錢穆 講述,葉龍 記錄整理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史 
    【ISBN】235246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524603
    作者:錢穆講述,葉龍記錄整理

    出版時間:2014年08月 

        
        
    "

    編輯推薦



         《中國經濟史》編輯推薦:

    剖析歷代政治得失經濟根柢把握五千年來中國經濟史脈

    高屋建瓴、小中見大、鋻古喻今、充滿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會、經濟於一體的中國經濟專門史

    《講學札記》編輯推薦:

    葉龍先生在後記中提及“錢師講‘中國通史’的筆記時,有一段述及他很想以類似《廿二史札記》那樣的體裁,來寫《新廿五史札記》,或《宋史札記》、《明史札記》一類的書”。

    錢穆曾說:“能得古人一語,便可深入研究。”實在錢師的每一語句,也猶如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引導我們做學問的正確路向。中國經濟史國學大師錢穆經濟史**著作,林毅夫作序推薦!中紀委推薦干部閱讀56本書之一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史》內容簡介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了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繫,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繫。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出了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出後,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後集結出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了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全書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貨幣制度改革、社會階層現像、稅制及徭役等。細讀兩千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深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前推行政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鋻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於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中國經濟史》內容簡介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了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繫,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繫。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出了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出後,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後集結出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了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全書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貨幣制度改革、社會階層現像、稅制及徭役等。細讀兩千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深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前推行政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鋻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於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講學札記》內容簡介

    1949年至1964年,錢穆先生在香港新亞書院期間,所開課程計有“論語”“孟子”“中國通史”“中國經濟史”等十餘種,同時期在校內外所作學術講演,更是不可勝數。

    1953年至1963年間,葉龍先生入讀新亞,受業於錢穆,詳盡記錄和整理堂上講課和學術講演。20世紀70年代,葉龍先生擇題外獨白和講學插敘語義精闢者,整理編寫,經錢穆先生刪改潤飾,所計百餘條講學札記,分為思想與學術、歷史講論、文學評述、為學與做人、人物點評等五大類。每則“札記”均為已出版錢穆先生諸著作中所未見,簡短但發人深省,極富學術和文化價值。

    下篇刊載錢穆與葉龍師徒二人的來往書信,從這些書信及葉龍為每一封書信增補的“案語”,可得知錢師生前對學生的愛護及提攜,以及他在學術界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附錄輯錄葉龍為錢穆撰寫的報刊專題文章,多方面描述錢穆為人及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包括著述及教學生涯的介紹、他對新亞書院的情意,以及其晚年人生課等。

    作者簡介
    講授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歷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中國經濟史》等。

    記錄整理

    葉龍,香港能仁書院前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長。新亞書院哲學教育繫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繫榮譽文學士、教育文憑、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歷任中學及大專文史科教師,講述先秦諸子經濟思想、中國經濟史、史記導讀、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國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目錄
    《中國經濟史》
    簡目
    序一林毅夫
    序二胡詠超
    序三梁天錫
    自序葉龍
    新版自序葉 龍
    緒論
    章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第二章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封建時期的工商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秦代經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西漢時期經前206&mdas9年)
    第六章新朝時期經9—23年)


    《中國經濟史》

    簡目

    序一林毅夫

    序二胡詠超

    序三梁天錫

    自序葉龍

    新版自序葉 龍

    緒論

    章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初探

    第二章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封建時期的工商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秦代經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西漢時期經前206&mdas9年)

    第六章新朝時期經9—23年)

    第七章東漢時期經24—220年)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經 220—589 年)

    第九章隋代經 581—618 年)

    第十章唐代經濟

    ( 618—907 年; 五代十 907—979年)

    第十一時期經濟

    ( 960—1279 1271—1368 年)

    第十二章明清時期經濟

    ( 1368—1644 年; 1644—1912 年)

    第十三章中國貨幣、漕運及水利問題雜談

    出版後記

    《講學札記》

    繁體版序一從聽錢穆老師講課說起

    繁體版序二講學粹語富有學術文化價值

    繁體版前言

    上篇錢穆講學札記

    壹思想札記

    貳歷史札記

    論史評史類

    歷史考據類

    農業經濟類

    參文學札記

    肆 為學與做人札記

    伍人物點評札記

    下篇錢穆信函遺墨

    附錄回憶錢穆先生

    我們的家長——錢穆先生

    論天人合一:賓四先生的親身領悟

    錢穆大師的教學及著述生涯

    錢穆先生軼事——紀念錢穆賓四先生逝世一周年

    錢穆賓四先生淡泊名利的一貫風格

    錢穆賓四先生百年冥誕感言

    繁體版編後記

    出版後記

    在線試讀
    《中國經濟史》試讀
    向來學歷史之人,比較不重視社會與經濟。西方人講社會學亦不過200年而已。
    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西方人認為由經濟形態來決定社會形態,再由社會形態決定一切歷史,遂有社會的分期。唯物史觀、經濟史觀的分期則稱政治跟隨社會,社會跟隨經濟。於是說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工商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則仍是工商業社會。這可說隻是部分對,但東方歷史決不能如此講。
    西方講歷史的分期相當紊亂。隻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來講。中國講歷史有繫統,可按朝代來講,與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類歷史演進並不能照馬克思所講的。人類歷史演進有無共同軌道大值商榷。中國人的歷史演進顯然與歐美各國的歷史演進不同。對各民族歷史演進,當用歸納法講,再來察看是否有共同軌道。
    今日世界之問題,由於不能用政治、宗教等來解決,因此西方人已漸注意到東方的歷史。由於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歷史不完全,唯有中國的歷史可用來研究人類歷史如何演進,此所以歐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問題。
    從前西方人認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為不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因此視中國為半開化的。但今日西方業已改變此種錯誤觀點。未來欲對世界學術有大貢獻的,好莫如研究中國歷史。
    今日世界人類已覺醒,各國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佩服他人的。
    講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方法,就得用歷史,用科學的歸納法。古的中國社會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應稱為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經濟以農業開始,世界文化的開始莫不如此。
    歷史可分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經濟史屬專史,如欲學習中國經濟史,好先能了解經濟與歷史之知識。
    歷史注重以史學之觀點方法,作材料之鋻別考訂。如研究井田制,先應鋻別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學解釋,並加以評判。井田制如何產生;影響如何;何以不能繼續於今日;井田制在當時之時代意義為何,此即是史學。
    經濟史須具備兩條件:一、鋻別的方法;二、解釋其意義及評判其價值。
    學歷史前應先了解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是根據歷史材料。中國經濟史長達2000年,歷史演進之記載極詳,西洋史則僅數百年而已。
    過去中國學者研究歷史之缺點為:一、史學與經學不兼通。


    《中國經濟史》試讀

    向來學歷史之人,比較不重視社會與經濟。西方人講社會學亦不過200年而已。

    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西方人認為由經濟形態來決定社會形態,再由社會形態決定一切歷史,遂有社會的分期。唯物史觀、經濟史觀的分期則稱政治跟隨社會,社會跟隨經濟。於是說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工商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則仍是工商業社會。這可說隻是部分對,但東方歷史決不能如此講。

    西方講歷史的分期相當紊亂。隻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來講。中國講歷史有繫統,可按朝代來講,與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類歷史演進並不能照馬克思所講的。人類歷史演進有無共同軌道大值商榷。中國人的歷史演進顯然與歐美各國的歷史演進不同。對各民族歷史演進,當用歸納法講,再來察看是否有共同軌道。

    今日世界之問題,由於不能用政治、宗教等來解決,因此西方人已漸注意到東方的歷史。由於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歷史不完全,唯有中國的歷史可用來研究人類歷史如何演進,此所以歐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問題。

    從前西方人認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為不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因此視中國為半開化的。但今日西方業已改變此種錯誤觀點。未來欲對世界學術有大貢獻的,好莫如研究中國歷史。

    今日世界人類已覺醒,各國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佩服他人的。

    講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方法,就得用歷史,用科學的歸納法。古的中國社會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應稱為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經濟以農業開始,世界文化的開始莫不如此。

    歷史可分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經濟史屬專史,如欲學習中國經濟史,好先能了解經濟與歷史之知識。

    歷史注重以史學之觀點方法,作材料之鋻別考訂。如研究井田制,先應鋻別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學解釋,並加以評判。井田制如何產生;影響如何;何以不能繼續於今日;井田制在當時之時代意義為何,此即是史學。

    經濟史須具備兩條件:一、鋻別的方法;二、解釋其意義及評判其價值。

    學歷史前應先了解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是根據歷史材料。中國經濟史長達2000年,歷史演進之記載極詳,西洋史則僅數百年而已。

    過去中國學者研究歷史之缺點為:一、史學與經學不兼通。

    二、用西洋歷史模式結論套入中國歷史中。如西洋有羅馬奴隸社會,但中國沒有。又中國之皇位為世襲,傳其子孫;羅馬則不然。英國則可傳女兒。故中西歷史大相徑庭,中國之歷史實應讓西方人作參考。

    研究農業經濟可分三項目:

    1.生產的經濟:就經濟價值而言,如種稻、種玉蜀黍(即玉米)等;如各地同類糧食之價格不同。

    2.農村的經濟:中國農村經濟活動場合中之地位與西洋農村地位不同。中國各地之農村經濟活動亦各不相同。如上海四周之農村經濟活動與湖南省的農村經濟活動不同。又如廣東番禺一縣城自秦迄今,已歷逾2000年,從未變動,但就農業經濟生產物的價格來講,則番禺迭有變動。蘇州自春秋迄今亦未變更。城市附近,必有農村,二者之間有密切經濟關繫,應同時討論。今日中國之城市既非西洋之城市,亦非古封建之堡壘,與西方封建社會模式有所不同。故中國之農村與城市之關繫亦與西洋不同。

    3.農民的經濟:講及農民實際的生活,西方農民是奴隸;中國則為佃農與自耕農。論農民之地位,中西亦不同;至於生產物價格,則中西略同。

    中國文化是大陸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村落的,而非都市的(希臘、埃及之文化其重點在都市);埃及、巴比倫是平原文化,中國則為高地(陵谷)文化,亦非河流文化。

    一、黍與稷為中國早農作物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與中國①,此四大文明發源地均始自農業。埃及有尼羅河;巴比倫有幼發拉底與底格裡斯兩河;印度有恆河;中國有黃河,因農業發展靠水利灌溉。但中國與其他三國情況不同。

    中國農業發展並非單靠一條黃河。埃及、巴比倫、印度三國均處於熱帶或亞熱帶,但中國則氣候不同。再就面積言,埃及、巴比倫小;印度較大,但單純;中國則幅員廣大,氣候土壤等亦南北不同。

    中國古代北方之農作物並非種稻麥開始。向來所謂五谷者,即黍稷稻麥粱。再加上豆,則稱六谷;合黍、稷、稻、麥、粱、大小豆、麻與菇,則稱為九谷。但中國早之農作物為黍與稷。

    吾人當根據歷史研究中國早之農作物。黍與稷為中國北方早之農作物,《詩經》中即已提到。甲骨文中提及“黍”字多,商代占卜收成好壞,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見有“求麥”、“求稻”。因黍比較粗生粗養,容易種,為商代人之農業主要作物。稻麥為貴品種而難生長,故商代求豐年隻求黍,《詩經》中提及“黍”、“稷”兩字很多,可資證明。

    古代農業發明者有“後稷”與“神農”,“後”即上帝之意,“後”與“神”均為形容詞。神農姓姜,後稷姓姬,此二人均在中國西部,何以不稱“後稻”、“後麥”,而稱“後稷”,蓋中國早之農作物為稷也。

    甲骨文為盤庚後之文物,為可靠史料。但後稷之史料借傳說而來,乃由推想而得,但並不一定不可靠。

    黍稷有共同之性格,即均為高地農作物。鄭玄曰:“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今日北京以種麥為主,種麥處即種稻處;南方以種稻為主,種稻處即種麥處。而稻麥需要水分多,故種於“下田”;黍稷需要水分少,故適宜種於“高田”。此亦證明中國當時有高地農作物,亦有低地的。

    二、古人重黍稷輕稻粱

    中國五谷之一曰“稷”①,“後稷氏”者,“後”為尊敬之意。以上提及不稱“後稻”、“後麥”,可見當時重要的農作物是“稷”。今山西省有“稷山”;“歷山”亦在山西。

    稷為高地旱性植物。中國古代農業偏於高地旱性作物,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於丘陵,起於高地,而非起於平原。故稱大陸文化,並非海洋文化。

    所謂五谷,即黍、稷、稻、麥、粱;普通說農作物為黍稷稻粱。清程瑤田作《九谷考》,曰:“稷者,今之高粱。”此處所稱之粱,即今之小米;黍即北方之黃米。

    中國古代農作物由高地開始,是先種(多種)高粱、黃米(即黍稷),而非先種稻麥。《詩經》雲:“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其意乃黍稷在先也。

    《詩經?七月》中,周公述說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及農村農民之生活狀況甚詳。此詩雖無說明先種植何種作物,不過可自其下種之日期看出,高粱是在古歷正月下種。稷則可稱五谷之長。此詩中說明春天為蠶桑之時(插秧期);夏天盛產瓜茄蔬菜;對於稻,隻提了一句說:“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此是旱稻,且僅是種少量作釀酒用。酒在古時僅供老人飲用。此詩述說農事極詳,卻不提及種稻之法。

    《詩經》、《禮記》、《管子》所記載的,均可證明春秋以前,中國人民主要在山陂陵阪地區種植黍稷等旱地作物。另一證明,古代敬神是取黍稷,因古代人民尊重高粱、黃米,含有重視黍稷過於稻粱之意。

    古代有兩種盛載祭物之盛器。一曰簋①,為當時等盛器;一曰簠②,為第二等盛器,但當時祭神以簋盛放黍稷,以示尊敬;稻粱卻放於第二等盛器簠中。

    古代祭神,水為尊貴,酒次之。亦從而可見中國古代農作物是黍稷始。

    ……

    《講學札記》試讀

    思想札記

    欲考《禮記》成書之年代,有一方法,即將《禮記》拆散,就其四類再告細分,從而定其時代。餘意《禮記》當出於孟荀之後。

    講義理之學,不可一概避開考據不談。如姚際恆作《禮記通論》,將《小戴禮》四十九篇一一找出證據,是其精細處。此即義理與考據並重也。

    《論語》中所論,並未及人生之起源與歸宿、意義與價值。其所論隻是針對社會人生,加進一份理想。孔子所希望者,即世間有一部分人,即所謂士者,來擔負此理想,孔子為之“士教”,而非宗教主,其不同於釋耶者在此。

    陸賈《新語》無非喜說無為,但又不違背儒家。陸賈文中無疑存有道家意味,似將儒道兩家思想彙在一起。故如肯定陸賈乃一儒家,頗有問題。秦漢以後之儒家變化極大,乃沿襲《呂氏春秋》之路而下,已雜糅融合有各家之思想。

    近八百年來,學術上有程朱陸王之爭,有漢宋之爭,而所爭均以朱子為中心。陸王反朱子,然並未觸及朱子之真面貌;漢學家反宋學反朱,亦未能說出朱子真相。黃梨洲、百家父子及全祖望三人完學案》。然黎洲屬王學,其講述朱子便有所偏;全祖望亦偏於陸王,學案》乃以陸王立場反朱子者。學者苟單學案》來了解朱子,便難免有所偏。

    學者如單從陸王研究理學,便不能了解朱子;然如本朱子立場來反對陸王,亦非是。蓋朱子講學在前,本不為反陸發也。又如站在朱子或陸王一邊來看宋學,亦不能得其全,學者不可不注意。

    王陽明講良知,並非講大學;劉蕺山講誠意,亦非講大學。我所謂講義理,不必兼講考據者在此。

    近兩日胃疾,臥床讀崇禎時僧人釋夢華《逆言》,書中批評儒道各家如莊老孟子及宋明理學諸家,皆甚佳,彼以佛經觀點批評儒道,唯不限於某宗,評得語語中肯,實為一讀通佛經及諸家學說之大哲通人。吾人如讀通中國書,以之評核西方學說,亦無不可。

    學者苟欲懂得王學,須先讀《陽明年譜》,不當先看《傳習錄》;陽明如不早死,可能有王學之第四步、第五步之轉變。江右王門所講,甚有道理。

    學者如欲學陽明良知學,首當從自己日常生活悟起,空言無益。

    陽明之學非不可講,然甚難普遍提倡。吾人苟欲研究陽明學問,須先了解其生活歷程。清儒講陽明學者,吾喜李二曲。二曲著作亦多。如欲了解陽明,當先讀其年譜,再讀其詩文,繼而讀《傳習錄》,則能了知陽明一生及其學術精神所在矣。如讀李二曲書,亦當本此意尋之。

    苟能精讀一書,自能啟發自己之識見聰明。朱子教人首先讀《大學》;陽明開始亦讀《大學》;王心齋成學前無師友,平時隻看《大學》一篇。

    王心齋乃自極窮約中體驗得人生真諦者。

    講黃梨洲思想淵源,特須注意劉蕺山,因兩人實有精神相通之點,此點唯章實齋說得明白。

    餘喜黎洲《明儒學案》之自序。

    桐城派自居為得宋儒義理之傳。曾國藩師法桐城,其所講人生大道理,均散見於其所作文章中。

    《說文解字詁林》一書中,並無義理可言。“訓詁明而後義理明”一語,非是。

    每一個民族,均有其人人之書。自朱子起,六百年來人人之書為四書。《論語》、《孟子》為我國兩千年來書。《大學》、《中庸》則為六百年來所定。餘意《莊子》、《老子》亦當為書,固儒道兩家已有兩千年歷史,對中國文化影響深久。

    朱子定《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四書固當讀。餘意今日人人當《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四本書。姑名之曰“新四書”可也。

    中國人之道理,萬變不離其宗,均包含在《論語》、《孟子》、《莊子》與《老子》四本書中矣。

    《莊子》有三十三篇,此書難讀。如能讀通此書,其他書亦易讀了。故讀《莊子》可訓練讀古書之能力。

    餘自十歲至十二歲愛看小說,如《水滸傳》,亦兼看金聖嘆之注。餘十七歲讀《莊子》。讀古書一定要兼看注。郭像注《莊子》有名,但仍不易懂。清王先謙有《莊子集解》,亦可看。

    中國佛家多讀《莊子》,並有高僧作注。

    餘四十歲後作《莊子纂箋》,所引各家注凡三百家。歷時兩年完成。

    莊子為戰國時人,與孟子同時,惟孟、莊未曾晤面。孟子在政治上與各國關繫多;莊子則少。著者,莊子曾由好友惠施介紹見過梁惠王。此層,餘在《先秦諸子繫年》中已有詳述。

    餘在香港,於一九五三年用白話撰《莊子小傳》,述說莊子事跡,自認繫愜意之作。

    《莊子》共三十三篇,由晉郭像編纂成書。郭像以前,人謂《莊子》有五十二篇,但流傳僅得三十三篇。計《內篇》七、《外篇》十五及《雜篇》十一。

    《莊子》一書,其書名非著作者之名,乃學派之名稱。因古人胸襟闊大,講公理而不計個人名利。凡莊子弟子講述乃師道理,或後學者發揮莊子之思想,均全並輯入《莊子》中。《內篇》始為莊子自撰;《外篇》為他人所撰;《雜篇》則為零碎未成篇之文。欲辨《莊子》一書之真偽,比較復雜。因書中有莊子親撰者,有非莊子親撰者;其中作品之撰成亦有早有遲。

    一般言之,《莊子》以《內篇》七篇好。《內篇》亦難讀;《外篇》較易讀;《雜篇》有的亦難讀,內容精要,但甚雜亂。

    餘意:老子在莊子之後,孔、孟、莊、老四人,孔子早,孟子莊子次之,老子後。但《莊子》之《外篇》中亦有較老子為遲的作品,因很多非莊子親撰。其中《馬蹄篇》,魯索為愛讀,其實此文非莊子所作。但此文短而容易講解也。

    莊子之文章乃中國千古以來之好文章。吾人學韻文當讀《離騷》;學散文當讀《莊子》。但此兩書亦為難讀之書。

    餘從前愛讀《莊子》、《離騷》。隻要喜歡,不懂暫且可不理。凡喜歡者,要懂亦會省力些。人當培養讀書之心情,則必會產生讀書之趣味。學習任何事物,必先喜愛之,纔能變成懂。

    莊子不但是曠代哲人,又是絕世大文豪。其思想高,文學亦高,但很難讀。但吾人求學當永遠向不懂之處鑽研,纔會有進步。

    漢時人講黃老之學,魏晉後纔講老莊之學。蘇東坡曾說過,他尚有很多話想講,後來讀到《莊子》,纔知道都被莊子講完了。

    郭像注《莊子》之文章也極好。餘五十歲時纔發現郭像注《莊子》亦有錯處,正如朱子注《論語》亦有錯處。其實郭像注《莊子》,部分是郭像自己思想,與《莊子》原書不同,乃自成一派。

    論史評史類

    太史公寫《史記》之偉大,在能對所搜集之材料知所取舍,評略得當。

    中國自《史記》、《漢書》一出,後人無法再循此路加以創新。如杜佑《通典》、李和郡縣志》、《新唐書·宰相世繫表》,均能自闢蹊徑,各創一格,故有其大貢獻。

    寫史必須有體例。體有一定,例不拘常。如《史記》、《漢書》有《儒林傳》;《後漢書》則有《文苑傳》;至《宋史》另加《道學傳》,清人評為不當,非是。

    學史者,當兼能著史、考史、評史。如司馬遷《史記》,對所采史料均加考據。如《五帝本紀》,如《伯夷傳》,必考信於六義是也;亦有評史:如《貨殖列傳》,對當時國家經濟政策即有評論。吾人讀《史記》時,當以兩種眼光注意其考史評史之處。至如司馬光《資治通鋻》,考史評史分為兩途益易見。宋人重論史;清人重考史;今日學者偏重論史,然亦有極濃重之論史意見,此不可不知也。

    ……

    書摘插畫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