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理論·方法·應用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各部門經濟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宋戈、雷國平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各部門經濟  農業經濟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3451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345165
    作者:宋戈、雷國平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6月 

        
        
    "

    編輯推薦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理論·方法·應用》在總結和借鋻國內外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界定了資源型城市的內涵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提出了指導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理論,分析不同資源種類的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歷史演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構建不同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繫,總結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以我國典型地級資源型城市為總體進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深刻分析了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提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模式和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理論·方法·應用》可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文地理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經濟地理專業的研究生和高校師生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理論·方法·應用》在總結和借鋻國內外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界定了資源型城市的內涵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提出了指導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理論,分析不同資源種類的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歷史演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構建不同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繫,總結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以我國典型地級資源型城市為總體進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深刻分析了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提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模式和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理論·方法·應用》可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文地理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經濟地理專業的研究生和高校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分析
    1.2 目的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評述
    1.4 研究範圍和的界定
    1.5 研究總體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理論概述
    2.1 資源型城市內涵的界定
    2.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重新界定
    2.3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及利用等級確定
    2.4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理論基礎
    第3章 資源型城市現狀及其土地利用的歷史演變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分析
    1.2 目的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評述
    1.4 研究範圍和的界定
    1.5 研究總體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理論概述
    2.1 資源型城市內涵的界定
    2.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重新界定
    2.3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及利用等級確定
    2.4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理論基礎
    第3章 資源型城市現狀及其土地利用的歷史演變
    3.1 資源型城市的分布及類型
    3.2 資源型城市的現狀
    3.3 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歷史演變
    第4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存在問題分析
    4.1 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4.2 森工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4.3 石油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4.4 有色金屬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4.5 黑色金屬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5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繫的構建
    5.1 評價指標體繫構建的指導思想
    5.2 評價指標體繫構建的原則
    5.3 評價指標體繫的構建
    第6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
    6.1 多因素綜合評價法
    6.2 主成分分析法
    6.3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6.4 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
    6.5 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
    6.6 模糊聚類分析法
    6.7 秩和比法
    6.8 基於RS、GIS技術評價法
    6.9 理想值修正模型
    6.10 極限條件法
    6.胞自動機法
    6.12 數據包絡分析評價法
    第7章 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測算及分析
    7.1 煤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7.2 森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7.3 石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7.4 有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7.5 黑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第8章 影響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8.1 影響煤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8.2 影響森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8.3 影響石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8.4 影響有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8.5 影響黑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因素分析
    第9章 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9.1 煤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9.2 森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9.3 石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9.4 有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9.5 黑色金屬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
    第10章 結論與討論
    10.1 結論
    10.2 討論
    參考文獻
    在線試讀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分析
    1.1.1 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歷史和政策背景
    資源型城市是依靠自然資源的供給,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其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圍繞資源開發而建立的采掘業和初級加工業等。資源型城市因對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也因資源的減少或枯竭而停滯甚至衰落。我國已確定資源型城市共計118個(劉力文,2006),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區)。依據其所開發的資源種類可分為煤炭城市、石油城市、森工城市、有色金屬城市和黑色金屬城市等;依據城市不同的發展時期可分為起步期城市、成長期城市、成熟期城市和衰退期城市。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問題,不僅是中國城市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它涉及土地利用學、經濟學、地理學、礦學、生態學、規劃學等諸多領域,是涉及面極廣、交叉性和復雜性很強的問題。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大多數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經濟建設時期逐步形成的,是依托開發利用資源產生發展起來的,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20世紀90年代,我國主要的資源型城市資源開發逐步進入成熟期及衰退期,並同時出現了土地、環境、就業、產業結構、人纔、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問題逐步被引起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制定和實施了一繫列扶持性政策,為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常玉娜,2008)。
    1994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條例規定的礦產品或者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應當依據條例繳納資源稅。
    1997年10月25日,河北省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煤炭資源,促進地方煤炭工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規定,結合河北省實際情況,制定了《河北省地方煤礦管理條例》(第二次修正)。
    1998年8月,國家正式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為森工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998年10月16日,黑龍江省為了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制定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張文科,2007)。第1章 緒論

    1.1 背景分析

    1.1.1 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歷史和政策背景

    資源型城市是依靠自然資源的供給,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其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圍繞資源開發而建立的采掘業和初級加工業等。資源型城市因對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也因資源的減少或枯竭而停滯甚至衰落。我國已確定資源型城市共計118個(劉力文,2006),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區)。依據其所開發的資源種類可分為煤炭城市、石油城市、森工城市、有色金屬城市和黑色金屬城市等;依據城市不同的發展時期可分為起步期城市、成長期城市、成熟期城市和衰退期城市。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問題,不僅是中國城市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它涉及土地利用學、經濟學、地理學、礦學、生態學、規劃學等諸多領域,是涉及面極廣、交叉性和復雜性很強的問題。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大多數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經濟建設時期逐步形成的,是依托開發利用資源產生發展起來的,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20世紀90年代,我國主要的資源型城市資源開發逐步進入成熟期及衰退期,並同時出現了土地、環境、就業、產業結構、人纔、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問題逐步被引起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制定和實施了一繫列扶持性政策,為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常玉娜,2008)。

    1994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條例規定的礦產品或者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應當依據條例繳納資源稅。

    1997年10月25日,河北省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煤炭資源,促進地方煤炭工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規定,結合河北省實際情況,制定了《河北省地方煤礦管理條例》(第二次修正)。

    1998年8月,國家正式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為森工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998年10月16日,黑龍江省為了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制定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張文科,2007)。

    1999年,資源型城市雲南省東川市因資源枯竭由地級市降為昆明市的一個縣級區,成為新中國歷史上個“礦竭城衰”的城市。2000年10月31日,為了規範探礦權、采礦權評估工作,加強對礦業權評估資格?1?

    的管理,根據《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制定了《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管理暫行辦法》。

    2001年12月,國務院確定遼寧省阜新市作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城市。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支持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

    2003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並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要求、轉型辦法與試點地區做了明確規定,同時提出要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石秀華,2009)。2003年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布的《中國的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21世紀初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總體目標是:提高礦產資源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能力,促進礦山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2005年5月,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的《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2004年工作總結和2005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抓緊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在遼寧省阜新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等資源型城市試行。選擇黑龍江省大慶市、伊春市分別作為石油、森工類型的資源型試點城市,將吉林省遼源市列入煤炭類型的資源型試點城市(楊其濱和修明慧,2009)。2005年8月11日,總理在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務。

    2006年3月19日,《國務院2006年工作要點》要求搞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采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抓緊時間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楊振超,2010)。

    2007年12月28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5年前,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使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郭志儀和李志賢,2010)。意見中不僅明確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而且還指出,在資源型城市整合前期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政策內容,完善政策體繫,標志著國家有關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基本成熟。

    2008年1月21日,黑龍江省為加強礦山礦產資源儲量監督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維護國家、礦業權人權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全面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87號)等法律、法規、文件的規定,制定了《黑龍江省礦山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管理辦法》。2008年6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宋曉梧指出,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財政緊張、失業率高、環境污染等問題,若要解決這些問題,並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還需實施培養後續

    ?2?

    產業、加大國家支持等措施。隨後,各省級部門紛紛做出回應,出臺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應對策或對《意見》進行深入學習。2008年7月18日,黑龍江省政府在伊春市召開全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會議,深入學習《意見》精神。2008年8月22日山西省政府發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山西省是煤炭大省,結合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就山西省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山西省應以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為主體。2008年9月19日,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副主任宋曉梧在甘肅省白銀市舉辦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指出,中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日益突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2008年12月22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陝西省作為礦產資源大省,全省礦產資源居全國位。就陝西省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充分認識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二,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第三,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第四,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第五,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第六,著力解決就業等突出社會問題;第七,加強資源勘查和礦業權管理;第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九,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高子發,2008)。

    2009年3月,銅陵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轉型的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並對具體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行了細化,同時還在制度、資金和組織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2009年5月6日,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下達2009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要求,福建省國土資源廳下達《2009年鎢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2009年9月8日,東營市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探索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實施一個總戰略、解決三大問題、強化一個保障。2009年9月9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抓緊出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由政府統籌部分準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采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抓緊研究制定《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條例》;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出臺支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並將轉型工作情況納入資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繫。2009年11月24日,為進一步加強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勘查開采管理,國土資源部研究制定了《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勘查開采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12月24日,山東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支持棗莊市做好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棗莊市做好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培植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以煤化工為龍頭的八大工業集群,形成產業集群優勢;二是推動城市功能轉型,合理分區、組團發展,推動傳統工礦城市向文化旅遊城市轉變。2009年12月28日,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編制了《福建省重要成礦區帶金屬礦勘查預留區專項規劃》。

    2010年5月1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東北振興司姜四清副司長帶隊赴遼寧省就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立法工作展開專題調研。他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3?

    展是一項復雜的繫統工程,也是世界性難題,制定《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條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對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5月25~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東北振興司在北京召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規劃審查論證會,專家組原則同意以下8個資源枯竭城市(地區)的轉型規劃通過審查論證,並從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戰略、產業選擇、環境治理、民生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8個資源枯竭城市(地區)為伊春、七臺河、焦作、個舊、合山市、萬山特區、弓長嶺區、楊家杖子開發區。2010年7月1日,為進一步推動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組織編寫了《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政策大綱》。2010年12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同意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12月21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東北地區座談會在吉林省敦化市召開,專家們普遍認為,編制《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2011年2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國家發改委”)通知河北省等19個省、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相關事項文件,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評估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24~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東北振興司組織召開了第三輪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規劃審查論證會,專家組對山東棗莊、陝西銅川、江西景德鎮、甘肅玉門、四川華蓥、內蒙古阿爾山、河北鷹手營子礦區和下花園區等8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規劃進行了審查論證。2011年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市委書記張憲軍提出,推動資源型城市發展要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謀求新突破,大力發展“三型”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煤炭精深加工型產業,二是大力發展非煤加工型產業,三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1年3月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厲無畏提出,要推進資源型城市與企業的轉型發展,作為資源型城市和企業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僅資源儲量有限,更重要的是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綠色發展的大趨勢下,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舉措。2011年3月22日,為了編制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謀劃好“十二五”期間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總體思路,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赴湖南省資源型城市開展工作調研。東北振興司副司長彭會軍率隊於3月16~22日赴湖南省,對郴州、資興、常寧、冷水江、漣源等6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進行調研。2011年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規範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通知精神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進一步規範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科學合理開發、高效加工轉化和限度地利用煤炭資源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每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都經歷興起、鼎盛和衰退的生命周期過程,經濟轉型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資源型城市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為?4?

    嚴峻,主要表現為稀缺性資源遞減與產業經濟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以資源開發型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單一與經濟持續發展的矛盾、環境污染生態惡化與人居環境改善的矛盾。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自然資源,而且往往重視經濟產出的數量和速度,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缺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等(張京祥,1998;,1999)。從我國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來看,我國政府積極鼓勵和扶持資源型城市通過發展接續或替代產業,逐步減少城市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實現資源型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

    1.1.2 我國土地利用面臨形勢的國情背景①

    我國的現實背景是人口眾多,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少,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3.9%,我國是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到2008年年底,全國農用地面積為65687.61萬hm2,建設用地面積3305.78萬hm2,其他為未利用地。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12171.59萬hm2,園地面積為1179.08萬hm2,林地面積為23600.37萬hm2,牧草地面積為26183.48萬hm2,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553.09萬hm2。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2691.64萬hm2,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249.62萬hm2,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364.53萬hm2。

    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著一些突出性的問題,具體表現為:①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後備耕地資源少。2008年全國人均耕地0.09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優質耕地隻占全部耕地的1/3。耕地後備資源潛力1333萬hm2,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態脆弱地區,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較多。②優質耕地減少和工業用地增長速度過快。2000~2008年,全國灌溉水田減少203.41萬hm2,水澆地減少171.15萬hm2,而同期補充的有排灌設施的耕地比例不足40%,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9%。新增建設用地中工礦用地比例為40%,部分地區高達60%,改善城鎮居民生活條件的居住、休閑等用地供應相對不足。③建設用地利用粗放,土地浪費現像較為突出。據調查,全國城鎮規劃範圍內共有閑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萬hm2。全國工業項目用地容積率為0.3~0.6,工業用地平均產出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2000~2008年,鄉村人口減少8702萬,而農村居民點用地卻增加了近11.75萬hm2,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較低。④局部地區土地退化和破壞嚴重。2008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hm2,退化、沙化、堿化草地面積達135.00萬hm2。一些地區產業用地布局混亂,土地污染嚴重,城市周邊和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⑤違規違法用地現像屢禁不止。2007年開展的全國土地執法“百日行動”清查結果顯示,全國“以租代征”涉及用地2.20萬hm2,違規新設和擴大各類開發區涉及用地6.07萬hm2,涉及未批先用土地面積15萬hm2。

    從土地利用狀況看,我國建設用地利用方式總體粗放,節約集約利用潛力較大,為保護耕地資源提供了基礎條件。從國際背景看,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升級,有利於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但我國土地利用也面臨著挑戰,主要表現為:①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至2033

    ①數據及資料來源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

    ?5?

    年前後,人口將達到高峰值15億左右,因此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耕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②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將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8%,城鎮工礦用地需求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推進城鄉統籌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將拉動區域性基礎設施用地的進一步增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周轉支撐。③隨著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土地利用方式亟待轉變;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實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促進國土開發新格局的形成,對調整區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行業、各區域土地利用目化,加大了調整和優化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難度,統籌協調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的任務日益繁重。④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強對具有生態功能的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進行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需要調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後備資源少、生態環境約束大,制約了我國補充耕地資源的能力,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隨著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國可用做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各項建設用地的供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1.1.3 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現實背景

    資源型城市是在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城市地理位置缺乏區位優勢,資源的稟賦及分布狀況決定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資源型城市原有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呈現典結構和高度重型化。一方面是通過政府投資且以資源開發為主體的較為先進的工業經濟;另一方面是該地區原有的農業經濟。資源型城市經濟過度依賴資源型企業,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與配套產業形成了一條緊密的產業鏈,城市產業結構關聯度大,城市與資源型產業形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紐帶關繫。

    隨著城市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資源型城市在為國家提供豐富生產資源的同時,自身經濟迅速增長,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城市用地迅速增加,由於資源型城市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其建設初期用地呈現“點多、線長、面廣”過於分散的狀態,許多建設用地空隙被填滿,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建設時間短、速度快、用地面積大是資源型城市的共同特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環境污染嚴重、所有制結構單一、就業形勢不樂觀、人纔結構不合理、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等。資源型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管理粗放、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程度低、技能單一、適應環境能力差等(張愛霞,2005;曹建海,2002)。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在發展初期采用政企合一的管理機制。長期以來,無論在經濟發展的戰略上,還是在宏觀經濟調控上,資源型城市的建設都片面追求數量、產值、速度,而忽視了城市自身的發展。近年來,資源型城市的可采資源逐步減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經濟發展日益緩慢,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勢在必行(丁磊和施祖麟,2000;黃賢金,2001)。資源型城市資源分布的特點和經濟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資源型城市特殊的土地利用特征。

    任何資源型城市都要經歷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過程,產業

    ?6?

    結構的調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將出現企業破產、礦井關閉、職工下崗等一繫列問題。近年來,以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為代表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資源型城市要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在資源逐漸枯竭、資源型產業逐步退出後,實現城市替代產業繼續發展、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轉變。土地是一切經濟活動的載體,土地利用也是資源型城市為直接和為敏感的因素,是促進資源型城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結構,集約利用寶貴而稀缺的土地資源,積極進行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化解資源型城市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轉變,是資源型城市轉型期發展的必然選擇。

    1.2 目的意義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我國人地矛盾突出國情背景下的必然選擇。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而興起的,並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中國資源型城市占全國城市總量近1/3(劉力文,2006),在整個國家城市群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盧海濱,2007)。處於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石油城市、有色金屬城市、黑色金屬城市等資源型城市,由於城市性質以及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不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也不同,評價資源型城市當前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理想狀態下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差距,並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實現資源型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城市健康發展

    資源型城市多數是緣礦而建,一般是先有礦、後有城,先有企業、後有城市;資源分布不連續的特點決定了資源型城市土地布局呈現分散性,生產區和生活區彼此交叉,基礎設施歷史欠賬過多;在資源瀕臨枯竭時,土地塌陷、土地閑置、土地污染、土地壓占、土地退化鹽堿化、濕地萎縮、草地退化等問題更加突出。土地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以及從事社會活動的載體,合理科學地利用土地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

    2.有利於保護耕地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指出,“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2120萬hm2和12033.33萬hm2。規劃期內,確保10400萬hm2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新增工礦廢棄地實現全面復墾,後備耕地資源得到適度開發。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不低於114萬hm2和367萬hm2”(展煒,2009;胡存智,2008)。資源型城市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積,因此有效控制資源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充分利用閑置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對保護耕地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7?

    3.有利於改善土地生態環境

    資源型城市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三化”(退化、沙化、堿化)、草地退化等問題,2005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00萬hm2,退化、沙化、堿化草地面積達13500hm2(《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一些地區尤其是資源型城市產業用地布局混亂,土地污染嚴重,城市周邊和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含量嚴重超標,從生態角度治理土地,防治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污染,對保護和建設土地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4.能夠促進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與城市產業結構有直接關繫,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是城市經濟和社會活動在土地上的投影,對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資源型城市必然經歷興起、鼎盛和衰退的生命周期過程,其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一旦枯竭,作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產業必然萎縮(許丹艷等,2004)。所以,資源型城市要持續發展,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結構是不可行的,城市轉型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並將引起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也必然對土地利用和土地資源的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就是要和產業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相適應。城市的產業布局與城市的用地布局密切相關,因而城市產業布局結構的調整必然導致城市用地結構的重新配置,從而產生用地置換,而資源型城市有自身的特殊性,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這種關繫就顯得更加明顯。

    本書以我國地級資源型城市為研究對像,結合資源型城市的性質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針對資源型城市自身經濟增長迅速、城市人口變動迅速、城市用地結構需要迅速調整、建設初期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格局基本形成,以及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建設時間短、速度快、用地面積大等特點,對典型地級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和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出其現狀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采取科學的方法,對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石油城市、有色金屬城市以及黑色金屬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定量的計算,並對影響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和正確判斷,探索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策。這是資源型城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對控制城市無序擴張、盤活城市存量土地、促進城市低效用地挖潛、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促進全國資源型城市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起到示範作用,對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同時,也為制定城市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轉變。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評述

    1.3.1 國內研究動態評述

    土地集約利用概念早來自於李嘉圖(DavidRicardo)等古典經濟學家對農業用地的研究。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主要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並大多是以農用地?8?

    集約利用為基礎引申而來。伴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發展帶來的城市問題逐漸顯現,耕地資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等現像日漸突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成為學術界和政府關注的重點(陸克菲,2001;王筱明和吳泉源,2001;徐銀良和胡寧,2004;葉京力等,2004)。

    1998年《土地管理法》頒布,提出要加強土地管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這裡隱含著土地集約利用的理念,從此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有了法律依據。

    1999年,國土資源部成功地開展“城市土地價格調查與集約利用潛力評價”,以天津、長春、濟南、南京、福州、包頭、義烏共7個城市作為試點城市(甄江紅等,2004;章其祥,2003;章其祥和孫在宏,2005),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進行評價。這一工作標志著我國對城鎮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研究正式開始。

    2000年,國土資源部組織有關專家開始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研究。

    2003年,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會同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專院校開展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繫研究(陳凱敏,2010)。

    2005年6月召開的無錫會議對此項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各地節約集約用地工作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

    2006年,國土資源部在江蘇省南通市、四川省成都市進一步開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試點工作。

    1.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概念和內涵方面的研究

    1)僅從土地投入的角度理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通常認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單位面積城市土地的投資和使用狀況的投入,認為所投入資本和勞動越多,集約度越高;反之,則越低。馬克偉主編的《土地大辭典》中對“土地集約經營”詞條的解釋是:“土地集約經營是土地粗放經營的對稱,是指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在單位面積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以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品產量和負荷能力的經營方式。在建築業中,集約經營則是通過對單位土地面積多投放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築物層數,提高土地的經濟功能和負荷能力”(馬克偉,1991)。宋春華等主編的《房地產大辭典》中對“土地集約經營程度”的解釋是“土地集約經營程度是指單位面積土地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狀況。單位面積上的人、財、物力投入水平高,則集約經營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反映集約經營程度不同的指標有許多,如每平方米的建築投資量等”(宋春華,1992;路智,2005;朱榮勤和楊興權,1996)。

    這種觀點隻是從投入角度定義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並認為投入越多,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越高,顯然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2)從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的角度詮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有些學者認為,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單位面積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勞動和活?9?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