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告別饑餓1978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各部門經濟
    【市場價】
    129-187
    【優惠價】
    81-117
    【作者】 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各部門經濟  農業經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283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10028323
    作者: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

    內容簡介
    這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是四位新華社記者根據采訪筆記整理而成,大部分內容曾寫成“內參”供中央決策層參考,不少內容鄧小平、胡耀邦、萬裡等作過批示,成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據,對改變中國前途命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錄
    序言真話的歷程
    章願饑餓的歲月從此結束
    一太原街頭的吉兆
    二 收容所何時關門
    三 王家灣的今昔
    四 在民族英雄謝子長的家鄉
    五訪《東方紅》歌手李有源老家
    六 “難兄難弟”都有了希望
    七 在貧困的死亡線上
    八挽救失去的忠誠
    第二章徘徊在黃土高原的陰影
    一在遙遠的地質年代
    二黃土的來歷與性格
    三 大自然的報復序言真話的歷程
    章願饑餓的歲月從此結束
    一太原街頭的吉兆
    二 收容所何時關門
    三 王家灣的今昔
    四 在民族英雄謝子長的家鄉
    五訪《東方紅》歌手李有源老家
    六 “難兄難弟”都有了希望
    七 在貧困的死亡線上
    八挽救失去的忠誠
    第二章徘徊在黃土高原的陰影
    一在遙遠的地質年代
    二黃土的來歷與性格
    三 大自然的報復
    四干旱的“珠穆朗瑪峰”
    五咚咚炮聲話冰雹
    六 三十年的建設與破壞
    七 多災多難的子午嶺
    第三章要使農業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事業
    一 沒有主人的事業
    二 戈色令的遭遇引起的聯想
    三 中國的農民就喫這一套嗎
    四 一個做了大好事的人為什麼要自殺
    第四章這裡需要更多的有志者
    一 從一位給人們帶來信心的縣委書記說起
    二 “群眾生活好了纔算好干部”
    三 “不斷革命”的後果
    四 要支持有識之士施展雄纔
    第五章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一 黃土高原需要千萬個薛振聲
    二 人纔為什麼流失
    三 看這裡的學校窮到何等地步
    四 “智力開發”刻不容緩
    第六章綠色在於頑強的生命
    一 為什麼不讓多種“搖錢樹”
    二 “自留山,可美著哩”
    三 困難面前出英雄
    四 訪種樹三兄弟
    第七章今後向何處去
    一 大討論帶來的新方針
    二 必須打破自然經濟的束縛
    三 農田基建不能再這樣“大搞”了
    四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五 “退耕”不能光喊在嘴上
    六 不能隻要鐵牛丟掉黃牛
    七 要使流通渠道暢通起來
    第八章“獨木橋”聯著“陽關道”
    一 “王魁包山”的啟示
    二 改革的衝突
    三 孟家坪的創舉
    四 西北農民的呼聲
    五王一寧的“政見”
    六 張易公社並未翻船
    七 大得民心的措施
    第九章一份關於報告的報告
    後記十八年後的回憶
    馮東書:敢問路在何方
    戴國強:匆匆已過十八年
    傅上倫: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
    胡國華:往事當回首
    媒體評論
    要說真話。寫實情。斯諾的《西行漫記》,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為什麼至今讀來仍然震撼人心?就是因為他們真實地記錄了大量的事實。他們當時發的新聞,今天成了信史。你們這次調查,今天看是新聞,明天也就成了歷史。
    ——穆青(時任新華社社長)
    在線試讀
    章願饑餓的歲月從此結束
    一太原街頭的吉兆
    1980年3月中,正是北國大地春意萌發、冰雪消融的季節,我們從北京坐火車到山西省太原市,開始了為期近半年的黃土高原農村調查。
    我們來到太原街頭,首先去看那一家家飯店。
    性急的朋友也許要問:太原的飯店同黃土高原有什麼相干?說穿了未免令人沮喪:我們的用意,不是別的,就是想看看眼下要飯的人還多不多!
    前些年,在外地人的印像中,山西是個“出經驗不出糧食”的地方。這個印像因何而起,是否符合實際,我們未去深究。但在“學大寨運動”搞得熱鬧的那些年,太原街頭要飯的人成群結隊,卻是我們曾經耳聞目睹的事實。那幾年,我們每次到太原,隨便到街上轉轉,都踫見不少沿街乞討的農民,有的要錢,有的要糧票,飯店更是他們頻頻光顧之所。隻要你買的飯菜一上桌,光屁股的孩子,衣衫襤褸的婦女,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棍的殘廢人,就會把一隻隻掉了瓷的飯碗、茶杯或是廢罐頭盒伸到你的面前,用各種不同的淒慘的音調哀求,“可憐可憐吧”,“給半塊馍吧”,“給一勺面條吧”。有的則默默地把一隻又黑又髒的手擱在你的碗邊,不給他一點決不縮手。面對這種情景,有幾個人能堅持把飯喫完呢!而當你一離桌,乞食者立刻就會撲上去爭奪剩菜殘飯,喫了不算,還要用舌頭把那盛菜的盤子舔過來舔過去,直舔到上面不剩一點油漬為止,叫人見了真是痛心。
    這些要飯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大多是從太原西邊的呂梁山上來的。如果你一一細問他們是山裡哪個縣的,多數又會回答你:臨縣。
    呂梁山,山西人稱它為“西山”,古稱“骨脊山”。因為它峰巔相連,形似脊骨,後人以兩骨相連處頗像兩口相對,如一個“呂”字,故易名為呂梁山,並成為晉西群山的總稱。在戰爭年代,呂梁山是座英雄的山,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賀龍同志率領八路軍一二。師沿北同蒲路挺進晉西北,開創了晉綏邊區抗日根據地,這呂梁山區就是晉綏邊區的一部分。在八年抗戰中,英雄的呂梁兒女在此抗擊了日偽的上萬次進攻,殲滅了十餘萬敵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章願饑餓的歲月從此結束
    一太原街頭的吉兆
    1980年3月中,正是北國大地春意萌發、冰雪消融的季節,我們從北京坐火車到山西省太原市,開始了為期近半年的黃土高原農村調查。
    我們來到太原街頭,首先去看那一家家飯店。
    性急的朋友也許要問:太原的飯店同黃土高原有什麼相干?說穿了未免令人沮喪:我們的用意,不是別的,就是想看看眼下要飯的人還多不多!
    前些年,在外地人的印像中,山西是個“出經驗不出糧食”的地方。這個印像因何而起,是否符合實際,我們未去深究。但在“學大寨運動”搞得熱鬧的那些年,太原街頭要飯的人成群結隊,卻是我們曾經耳聞目睹的事實。那幾年,我們每次到太原,隨便到街上轉轉,都踫見不少沿街乞討的農民,有的要錢,有的要糧票,飯店更是他們頻頻光顧之所。隻要你買的飯菜一上桌,光屁股的孩子,衣衫襤褸的婦女,白發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棍的殘廢人,就會把一隻隻掉了瓷的飯碗、茶杯或是廢罐頭盒伸到你的面前,用各種不同的淒慘的音調哀求,“可憐可憐吧”,“給半塊馍吧”,“給一勺面條吧”。有的則默默地把一隻又黑又髒的手擱在你的碗邊,不給他一點決不縮手。面對這種情景,有幾個人能堅持把飯喫完呢!而當你一離桌,乞食者立刻就會撲上去爭奪剩菜殘飯,喫了不算,還要用舌頭把那盛菜的盤子舔過來舔過去,直舔到上面不剩一點油漬為止,叫人見了真是痛心。
    這些要飯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大多是從太原西邊的呂梁山上來的。如果你一一細問他們是山裡哪個縣的,多數又會回答你:臨縣。
    呂梁山,山西人稱它為“西山”,古稱“骨脊山”。因為它峰巔相連,形似脊骨,後人以兩骨相連處頗像兩口相對,如一個“呂”字,故易名為呂梁山,並成為晉西群山的總稱。在戰爭年代,呂梁山是座英雄的山,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賀龍同志率領八路軍一二。師沿北同蒲路挺進晉西北,開創了晉綏邊區抗日根據地,這呂梁山區就是晉綏邊區的一部分。在八年抗戰中,英雄的呂梁兒女在此抗擊了日偽的上萬次進攻,殲滅了十餘萬敵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可是,就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在全國解放三十年之後,不少農民的生活卻反而不如賀老總在這裡的時候了。呂梁地區總共十三個縣,山上九個縣,一百四十七萬人,山下四個縣,一百零三萬人。在“四人幫”禍國殃民達到的1976年,糧食總產不到十二億斤,人均占有糧食隻有四百多斤,口糧僅二百來斤,人均分配收入。窮的臨縣,從1958年到1979年的二十二年中,每個農民平均每年從集體分得的收入,達到和超的,僅有三年,其餘十九年都以下,的1976年僅有八角,平均一天纔六分錢。就算達到吧,一天也不過一角一分錢。一角一分錢,在北京還買不了兩個一兩糧票的芝麻醬燒餅,怎能維持住一天的生計呢?於是姑娘們一批批遠嫁他鄉,年輕媳婦離家出走另找婆家,大量人口外流乞討謀生,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臨縣縣委書記劉乃柱過去曾告訴過我們:這個縣有的年頭,有統計的外流人口達一萬三四千人,沒有統計的,就說不清了。他們往哪裡去?自然是就近奔太原這個大城市了,人多的地方好要飯嘛。久而久之,太原街頭要飯人數的多寡,就像溫度計那樣,成了人們觀察山西地區農村形勢好壞的一隻“表”了。我們所以要從太原街頭開始作調查,原由也就在這裡。
    3月25日11點鐘,飯館中午營業高峰快到了,我們從新華社山西分社出發,一直往北走,先看了並州路東、西商場附近的飯店,再轉到五一廣場旁的大飯店——晉陽飯店,然後又轉入太原繁華的街道——柳巷、橋頭街,那裡有有名的上海飯店,以及許多小飯店。到午後1點為止,我們一共串了十四家飯店。發現了多少討飯的呢?出乎我們的預料,一共隻有九個。經過一一詢問,這九人中,有三個是外省人,一個是為打官司來的,兩個是想來找活干沒有找著。另外六個人中,一個是太原城裡的孤老頭,在上海飯店要喫的兩個十四五歲的娃娃是西山柳林縣的,還有三個雖說也是從西山來的,卻並非專來要飯,目的是來上訪打官司的。他們見我們打聽這打聽那,還以為我們是“官方”的私訪人員,馬上就想同我們談他們的案情。看來,隻要上訪有結果,他們不會再久留太原。令人又喜又驚的是,在這兩個小時的“飯店調查”中,來自臨縣的要飯人一個都沒有踫到。
    十四家飯店裡隻有九個要飯的,而且純粹要飯的西山人隻有兩個娃娃,這可是近十多年來的的紀錄。它使我們預感到:黃土高原上的形勢已經向好的方向轉了,饑餓的歲月也許就此到頭了。
    二收容所何時關門
    我們從太原西行到呂梁山區,一路經過離石、臨縣、興縣、保德諸縣,再西渡黃河到陝北的府谷、神木、榆林,又沿咸榆公路南下延安,一路上都用逛街頭、串飯店的辦法去看農村形勢,結果都證明在太原街頭產生的那個預感確是個好兆頭。一般縣城裡都隻有一兩個、兩三個要飯的,而且都是老弱病殘。其中延安市的變化,尤為引人注目。
    1974年夏天,我們曾經訪問過延安。當時,延安街頭討飯人數之多,情景之慘,給我們留下了痛心徹骨的印像。記得那次我們在東關附近的一家食堂觀察了半小時,就看到十七個討飯的。在另一家食堂門口,坐著一個瞎眼老漢,手裡端著一隻飯碗,不住有氣無力地哀告,“行行好吧,行行好吧”。這個老漢名叫劉玉發,是延安市姚店公社紙坊生產隊的人,是個五保戶,已經七十五歲了。年前隊裡照顧他一百五十斤原糧,早已喫完,隻好流落在街頭。三伏天,他下身還穿著去年鼕季國家救濟的一件舊黃軍棉褲。緊挨著老漢還坐著一位雙手殘廢的中年人,聽劉老漢向我們訴說苦情,同病柑冷,兩眼珠淚滾滾。這些人白天沿街乞討,晚上就露宿在街道兩旁的屋檐下。一天夜間,我們到清涼山上原延安解放日報社門口轉了一趟,隻見大門兩側的人行道上,橫七豎八地睡著五十多個要飯的人。幸而時屆盛夏,要在嚴鼕那該是何等的悲慘!
    可是,沿街乞討、露宿街頭也不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延安是革命聖地,前些年來此觀瞻的外賓很多,叫他們看見了豈不丟盡臉面!因此之故,每逢外賓到來之前,公安人員都要一齊出動,將流落街頭的討飯人收容攏來,集中到寶塔山下的收容所裡,再遣返回去。為了防止討飯人逃跑,每次遣返都包的是轎車。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一到中途休息或喫飯,車剛一停,年輕人和大一點的孩子便紛紛從窗口鑽出逃跑了,以至遣返的汽車還沒有回來,這些人已經再次在延安街頭出現了。即使原來的全部遣返回去了,新的要飯者又會接踵到來。這使市公安局和民政局傷透了腦筋,不遣返吧,實在有礙觀瞻,遣返吧,又沒完沒了。他們說,為了遣返,有的討飯的還同公安人員頂嘴,說、共產黨哪一條政策規定不準要飯,沒有糧喫就該在家裡等著餓死嗎?問得公安人員無言可答。
    要飯的人遣返不完,是因為農村裡頭實在沒有糧了。據地委的同志講,當時延安地區有三分之一農民喫糠,還有一部分農民連糠也喫不上了。各縣糧食加工廠的麩皮、谷殼大部分返銷了回去,有的頂獎勵糧,大部分當“口糧”,不算糧食指標。糧食部門還作了臨時規定:一斤糧可以換麩皮一斤半,或玉米皮五斤,或高梁皮五斤,或谷皮六斤。有些社員便拿國家的返銷糧去換一部分麩皮和谷皮,但這也並不能敞開換,要走後門纔行。什麼門路也沒有的農民,在喫光了糠菜之後,就隻得外出流浪了。
    這一次,我們再訪延安,情況大為好轉了。6月13日下午,我們在延安街頭串了八家飯店和十幾個飯攤,一共隻遇到八個要飯的。在寶塔山下的收容所裡,所長高正謙告訴我們,粉碎“四人幫”以來,收容人數在與年俱減:1977年1至4月,共收容了四千五百一十九人次;1978年同期收容了三千六百零九人次;去年同期減少到二千七百三十八人次;今年同期,又減少到二百二十多人次。
    收容人數的急劇下降,表明陝北的農民已經從貧困饑餓的“深溝”裡,開始往上爬了。翻翻延安、榆林兩地的糧食分配賬,也真是這樣。1973年,延安地區社員的口糧,包括自留地糧食在內,平均原糧三百二十九斤,有的縣平均隻有二百五十斤,折合細糧不足二百斤。榆林地區比延安地區還要少。而1979年,僅從集體分得的口糧,延安地區人均達到了四百三十六斤半,榆林地區也達到了四百二十斤,比上年增加了三十二斤。在兩地的二十六個縣、市中,人均口糧超過五百斤的有七個,四百斤至五百斤的有十個,三百六十斤至四百斤的有三個,三百六十斤以下的隻有六個了。以核算單位計,兩地三萬零七十二個單位中,人均口糧在五百斤以上的占百分之二十二,四百斤至五百斤的占百分之二十三點四,三百斤至四百斤的占百分之三十一點一,三百斤以下的占百分之二十三點五。
    ……
    書摘插畫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