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各部門經濟
    【市場價】
    227-329
    【優惠價】
    142-206
    【作者】 王廣宇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各部門經濟  其他各部門經濟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ISBN】97875001675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0167570
    作者:王廣宇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金融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是重點、難點也是熱點。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金融行業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如何積極擁抱這場深刻的變革?這本書可以幫你深刻理解綠色金融、碳金融、轉型金融等一繫列重要現像和前沿趨勢,助你把握先機。


    解讀全面深入,理論結合實踐,實操指導性強。本書通過對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的體繫、作用、方式、機遇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繫統探討,為政府、企業、投資者等關注我國綠色挑戰和高質量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張完整的碳金融路線圖和實用工具菜單。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作序推薦!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國家科技成果轉換引導基金理事長馬蔚華、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第七和第八屆理事長石定寰、中制智庫理事長暨研究院院長新望、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歐盟中國商會創會會長周立紅等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

    我國確立了“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的裡程碑。作為發展中大國, 我國計劃僅用 30 年的時間減少排放,實現從達峰到中和任重道遠。在這一目標指引下,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變革。消費、市場、監管、投資等領域該如何應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零碳金融》一書嘗試回答這些新問題。


    本書聚焦碳中和實現的金融驅動力和經濟分析,結合金融投資的一線實踐,提出金融支持綠色轉型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尤其是後者,在雙碳目標落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本書還對碳金融、碳足跡、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監管等前沿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體制機制,著重發揮轉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術和驅動產業“轉綠”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靠政策、市場、技術三者合力完成。本書另外從數字化減排、有為政府以及新實體企業行動等角度,梳理綠色轉型的綜合路徑。現代企業實施“減碳為零”戰略,更多企業家抱著“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長期金融資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規模化綠色產品和服務,纔是全社會實現碳中和願景的通途。

    作者簡介

    王廣宇 博士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國務院僑辦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董,吉林大學校董,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


    王博士於 2008 年創立的華軟資本是國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主導項目曾多次獲評業界優秀案例。他在金融科技、上市與投資並購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曾多次榮膺中國受尊敬企業家、中國優秀股權和創業投資家突出成就獎、中國 TMT 產業十佳投資人物、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傑出青年投資家、中國傑出並購人物、金牛股權投資精英、卓越金融科技領袖等榮譽。


    王博士著有《負利率: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新實體經濟》《先鋒:股權投資在中國》《2049 智能崛起》《知識管理:衝擊與改進戰略研究》等多部作品。

    目錄
    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五、風險管理 / 018


    (一)非市場風險 / 019


    (二)市場基礎、運行和濫用風險 / 021


    第二章 綠色消費與碳足跡


    一、碳足跡與碳信息披露 / 027


    (一)碳標簽 / 027


    (二)消費源頭減排 / 029


    (三)碳信息披露 / 030


    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供給 / 032


    (一)綠色戰略頂層設計 / 033


    (二)執行新型消費計劃 / 035


    (三)增加創新綠色供給 / 036


    三、綠色行為與個人激勵 / 037


    (一)觀念機制更新 / 037


    (二)環保行為干預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調整 / 047


    (一)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發展零碳金融至關重要 / 054


    二、氣候金融 / 056


    (一)內涵與實踐 / 057


    (二)氣候金融體繫 / 059


    三、權益與包容性金融 / 063


    (一)權益金融和投資基金 / 063


    (二)普惠與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續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應重視發展轉型 / 069


    (一)完善綠色標準69


    (二)披露環境信息


    (三)激勵低碳投融資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權交易 / 075


    (一)交易標的 / 075


    (二)商品與金融屬性 / 077


    二、主要規則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場主體 / 081


    三、碳產品 / 082


    (一)碳現貨: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貨:大未來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資 / 090


    第五章 綠色金融


    一、綠色信貸 / 101


    (一)界定與概述 / 101


    (二)綠色信貸制度 / 105


    (三)銀行綠色信貸管理 / 107


    二、綠色證券 / 109


    (一)界定與概述 / 110


    (二)制度與指數 / 113


    (三)ESG與信息披露 / 116


    三、綠色債券 / 120


    (一)界定與概述 / 120


    (二)標準與實踐 / 121


    (三)發行條件與流程 / 127


    四、綠色保險 / 131


    (一)界定與概述 / 131


    (二)制度與實踐 / 133


    (三)發展與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優化綠色金融標準 / 141


    (二)強化能力完善認證 / 142


    (三)創新產品鼓勵披露 / 143


    第六章 轉型投資


    一、能源清潔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潔發電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質開發利用(非電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制造業 / 152


    (一)制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制造業升級與減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產業 / 154


    (一)新能源汽車 / 154


    (二)節能建築 / 156


    四、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 / 157


    (一)動植物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 / 158


    (二)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農業現代化設施與信息化 / 161


    (四)林業科技與森林碳彙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減排技術 / 165


    (二)零碳與負碳技術 / 168


    第七章 有為政府


    一、碳政策組合 / 175


    二、碳稅與碳邊境稅 / 178


    (一)碳稅的討論 / 178


    (二)碳邊境稅與碳洩漏 / 180


    (三)碳關稅對中國的挑戰 / 182


    三、碳監管 / 183


    (一)國外碳市場的監管經驗 / 184


    (二)構建公平有效監管體繫 / 185


    (三)強化市場監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監管:從排放行為到配額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體繫 / 188


    (一)提高層級配套細則 / 189


    (二)完善法制內在邏輯 / 190


    五、消除非市場壁壘 / 193


    (一)規範各行業減排技術標準 / 193


    (二)構建碳排放核查體繫 / 193


    第八章 國際借鋻


    一、美國:自主碳減排交易 / 197


    二、歐盟:完備碳市場嘗試 / 199


    三、日本:碳排放總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貨和碳融資 / 205


    第九章 數字化減排


    一、數字化浪潮:推動減碳 / 211


    二、數字化生活與居民減排 / 213


    三、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減排 / 214


    (一)數字產業發展優先減排 / 216


    (二)數字化轉型加速制造業減排 / 219


    四、能源互聯網驅動減排 / 220


    (一)釋放數字化潛力提效 / 220


    (二)能源與工業互聯網脫碳 / 221


    五、數字化減排的新空間 / 224


    (一)發揮大型科技公司的優勢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運行減碳 / 227


    第十章 新實體企業:重做一遍


    一、實現碳中和,企業是主力軍 / 231


    (一)明確雙碳戰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內部碳資產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持新實體 / 235


    (一)服務之上更應支持轉型 / 235


    (二)傳統金融加速“點綠成金” / 237


    三、企業家精神: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 238


    四、應對氣候危機:中國企業在行動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後 記 / 255


    附 錄 / 257

    前言
    前 言
    實現碳中和應重視發展轉型金融
    碳中和是全球新的價值共識:各國既要快速發展經濟,又要打造可持續高韌性社會,盡早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規避溫室效應導致生存環境惡化的可能。中國做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是人類氣候合作領域的裡程碑式事件,金融投資機構應該深入思考如何支持碳中和實現。
    一、零碳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的作用域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思考中,應該研判金融部門如何支持綠色轉型的責任和實現路徑。結合目前業務實踐,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這三個領域積累、調整和發力,將構成新的金融生態——“零碳金融”。
    綠色金融的概念有嚴格界定,也有明確的國際共識,這決定了其規模和覆蓋面有限。綠色金融的主要產品是銀行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前者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後者主要投向國有企業。目前,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很迅速,但總體規模比較有限,一些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

    前 言


    實現碳中和應重視發展轉型金融


    碳中和是全球新的價值共識:各國既要快速發展經濟,又要打造可持續高韌性社會,盡早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規避溫室效應導致生存環境惡化的可能。中國做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是人類氣候合作領域的裡程碑式事件,金融投資機構應該深入思考如何支持碳中和實現。


    一、零碳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的作用域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思考中,應該研判金融部門如何支持綠色轉型的責任和實現路徑。結合目前業務實踐,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這三個領域積累、調整和發力,將構成新的金融生態——“零碳金融”。


    綠色金融的概念有嚴格界定,也有明確的國際共識,這決定了其規模和覆蓋面有限。綠色金融的主要產品是銀行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前者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後者主要投向國有企業。目前,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很迅速,但總體規模比較有限,一些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


    碳金融主要指與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金融市場業務。當前,各界對碳金融問題比較重視,碳權、碳彙、碳配額等碳金融專業術語及討論熱火朝天。我國在多年試點基礎上,正在設計和推出明確的碳金融市場體繫,已經出臺了相關的制度安排。碳金融市場在中國已經起步,如何吸引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則任重道遠。


    轉型金融是“碳中和”目標確定後金融業界面對的新挑戰、新問題。當前,業界對它的定義還沒有達成一致,有關研究也剛剛起步,但總體上說,轉型金融就是為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清潔高效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體繫,金融市場應對做出的主體業務調整。為實現“碳中和”,並非隻有將資金投向清潔能源和低碳產業的“綠色金融”“碳金融”纔有價值,金融業面對的整體挑戰是:社會存在大量傳統的非清潔、非綠色、非低碳,但正在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市場與機構該如何應對?擴大綠色金融份額之外,非綠色金融的業務體繫和服務部門還能做什麼,應不應該做出調整?答案其實非常清楚。相比綠色金融和碳金融,轉型金融面臨的挑戰眾多、規模宏大、壓力巨大。在本質上,轉型金融是金融市場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的所有能夠減少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動調整性質的主體業務行為,主要體現為直接融資部門的綠色投資(權益金融)和間接融資部門的有目標指向性的轉型金融服務(可持續信貸及金融工具)。


    轉型金融的覆蓋面廣、作用周期長、實施難度大,也正因如此纔凸顯其重要性。2020年全球排放約510億噸準二氧化碳,其中工業(鋼鐵、水泥、塑料等)占31%,電力占27%,農業占19%,交通占16%,居住(溫度調節)占7%,絕大多數是傳統非綠色產業的排放。如何對其提供低碳導向的綠色投資和可持續信貸,促進其轉型實現“洗綠”“漂綠”“染綠”,終步入綠色經濟殿堂,市場機構和投資者對轉型金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化。


    二、綠色金融:體繫初成,前程遠大


    綠色金融的核心是成熟金融機構借助成熟的金融工具,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推動力,包括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品種。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繫,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繫。”多年來,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出臺了多項制度,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綠色領域。2017年國務院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五省(自治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有關部委聯合發布《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聯合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繫初步建立。


    綠色金融存在幾個深層次問題:如何界定綠色產業和綠色客戶(綠不綠)?如何做綠色評級(有多綠)?是否所有的綠色企業都是一樣綠(綠多久)?此外,綠色金融的收益和成本估算等都比較粗淺。舉一組有關綠色信貸的數據: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但隻占到中國銀行貸款總額的5%左右。此外,綠色債券發展迅速,但比重很低。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數據,2020年全球累計綠色債券發行額達到創紀錄的2 69。中國153個主體發行了218隻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金額2 221.,約占同期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11.9%,隻占同期中國債券餘額的0.4%左右。


    未來發展綠色金融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更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使金融機構對綠色項目認證能夠快速準確界定;二是金融機構應該增強識別綠色項目的能力,提高業務能力,解決辨別項目的綠色程度較弱、造成投資和業務意願不強的問題;三是綠色金融體繫應該進一步創新、發展更多的工具和產品,應對市場需求;四是綠色金融的市場和監管體繫需要加快完善,包括對市場準入、項目開放、風險登記、對衝補償等制度的健全。


    三、碳金融:創新交易,強力減排


    碳金融主要指與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金融業務,處於法律體繫和政策所逐步實現的市場設計。依據2021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碳排放權是指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而碳排放額度是碳排放權的載體,企業可在碳市場中自由交易、轉讓持有的多餘配額並獲得一定收益,投資者也可按規定參與碳排放權的買賣交易。


    目前,碳排放權市場已正式進入個履約周期,有關法律法規對碳排放權采用相對較窄的定義。廣義的碳排放權包括碳配額和碳信用:在碳排放配額機制中,政府通過設定上限直接約束重點企業排放額,目標是減少它們的排放總量;在碳信用機制中,政府允許企業基於減排或者創造減少溫室氣體的項目,從而生成減排量核證,抵消碳排放配額,提高碳吸收總量。碳信用機制好的應用是CCER(中國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2020年國際航空碳抵消與減排計劃宣布可用CCER進行抵消,為CCER接軌國際提供了契機。


    碳市場可以分成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指政府與重點排放單位之間的交易,二級市場是指重點排放單位之間或其與投資者之間的交易。目前,一級市場碳排放的配額是由政府免費發放的,因此,碳定價的機制體現在二級市場。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分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自2011年以來,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個地區已陸續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2020年地方交易量隻有。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市場成交價波動大、遠低於資產合理價值,2020年北京碳排放均價/噸,上海均/噸,其餘各地也都維持&mdash/噸,交易總量也遠遠達不到可以降低排放成本、減少排放的要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推出後,確定了交易模式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的模式,這與其他商品現貨交易所建制是一致的,當前確定的交易場所在上海,結算機構在武漢,CCER和國家碳排放配額抵消在同一繫統中登記,中國碳金融市場2021年7月已正式面世。除排放權交易之外,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在碳金融衍生品、期貨、質押融資領域中都可能會出現一繫列新金融工具。


    中國碳金融的發展,首先,不僅要為重點企業確定排放配額,而且要建立排放源可追溯的機制。隻有建立排放源可追溯的機制,纔能使交易社會各界的監督行為具有可能性。其次,要培育碳金融交易的基礎能力。碳金融交易作為新興事物涉及很多主體,目前,交易環節、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比較復雜,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投資者都需要較長時間纔能適應,形成能力需要更久。隻有讓市場創造更多的交易機會、更多企業參與以高效方式處理碳權、更多投資者通過碳金融交易獲利,這一領域纔有持續發展的價值。當然,也要避免“一窩蜂”、上得快銷聲匿跡也快的現像。再次,要進一步豐富碳金融產品。未來要加快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包括期貨、衍生品、融資產品等都能夠進一步試點推廣,引導企業獲得適合自己特點和需求的碳金融產品。


    四、轉型金融有助於降低綠色溢價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短期內看不到零碳能源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可能性,提高傳統能源成本的空間也不大。因此,一方面,轉型金融的綠色投資(包括風險投資和權益投資)要發揮作用,把更多的資金投在科技、創新零碳、低碳技術,投在能源、制造等突破性領域,使零碳排放成本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適時改變傳統能源成本定價,甚至推動兼並整合,終提高能源綜合效率。


    轉型金融有助於降低綠色溢價,綠色權益投資與可持續信貸兩者的業務前景都十分廣闊。綠色投資和可持續信貸可以圍繞三個主戰場發力:驅動能源的清潔化可再生,助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及減排,促進農業科技化和現代化。


    ,驅動清潔能源可再生。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資額現在已達到歷史水平,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整個發電比重為20%,預計2030年將達到30%。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也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4%,當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29.5%。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達到2/3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


    第二,推動制造業轉型和減排。在我國制造業中,能源密集型的六大制造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些產業的轉型、減排空間和難度都不小。這些行業大多是資金密集型,轉型金融如果發揮作用,驅動六大行業實現能源應用轉型、減少排放,將是當前面臨的機遇。


    第三,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科技化。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習慣不改變,養殖產業、種植堆肥、過量使用氮肥、森林砍伐和燃燒等都會造成復雜的排放問題。轉型金融可以積極發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振興,在動植物資源和育種、新科技型營養品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升級和精準農業服務創新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五、權益投資“點綠成金”催生碳中和技術


    轉型金融的價值空間在於,權益金融機構能在多長時間內實現全面戰略“轉綠”——能夠孵化和創造多少碳中和技術,何時能夠投入應用?權益金融部門應該明確“點綠成金”的計劃和戰略,讓更多的長期資金投入前沿研發和開創性領域,推動碳減排、零碳技術的革新。


    碳減排技術是要降低能源消耗的技術,能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碳減排技術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投入以及眾多技術人員和企業持之以恆地進行商業化改造、規模化使用,纔能真正發揮作用。零碳技術的想像空間更大。在能源轉型方面,氫能的前景目前比較看好,它比電動車中使用的鋰電池儲能密度更高。但是與氫有關的技術還欠成熟,綠氫生產、液化、儲存、燃料電池及安全都還有眾多問題待解決,多長時間內氫能作為交通主要能源,用上氫能汽車、出現氫能輪船和飛機,還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創新企業前赴後繼。不過,科技的未來想像力是無盡的,零碳技術可能出現顛覆性突破。


    這樣看來,權益金融“點綠成金”成功,是支持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除風險投資外,股權和並購等金融資本也會關注低碳企業的整合兼並,限制傳統能源技術應用,為優秀的綠色企業提供更多金融動力。即使對單純的市場投資者而言,氣候變化關繫到長期投資保值,氣候變化的影響使投資機構不能通過簡單的分散投資或者撤銷投資來規避風險。因此,權益金融機構需要盡快主動“轉綠”,通過積極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和負責任的投資管理,確定淨零目標,把握轉型機遇,有機會實現整體投資價值的長期提升。


    六、重視數字化減排,弘揚企業家精神


    實現碳中和的終路徑必須靠政策、技術和市場三者合力完成:政府出臺科學的政策,科研部門提供創新技術,企業家提供市場和商業發展。其中,實體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必須借助數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實現減排。同時,必須弘揚企業家精神,創新技術和產品服務,終實現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數字化浪潮給全世界每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同樣,數字化轉型也為碳減排提供了巨大推力。除去數字化支持金融部門構建碳市場、促進碳交易、核算碳足跡,提高市場效率而產生的補充效益外,數字化減排體現為降低數字產業自身碳排放的直接效益,以及推動其他產業減少碳排放的間接效益。


    在直接效益方面,數字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本身對減排和污染防治領域較為重視,在中國數字經濟將長期扮演、潛力的產業地位,特別是智能制造、智能農業和移動智能等領域,減排積極性較高。下一步,如何發展更低能耗的數字產業,更好規劃、建設、運行數字城市網絡,如何依靠人工智能(AI)提高能耗管理水平,都是未來減排和低碳發展的研究方向。


    在間接效益方面,數字化可以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改進能源配置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替代程度,促進傳統能源消費效率提升。數字化還可能幫助構建能源互聯網和物聯網。能源互聯網的價值在於通過應用數字化技術,生產者可以更快速、更靈活地開展能源生產和儲存,借力全球化數字運營,能源網絡(電網)可以降低成本;在傳輸領域,借力智能化、網絡化模式優化輸送能力;能源使用者可以創新商業模式,實現生產效率提升——在能源消費服務的各個方面,可的市場參與者圍繞消費端的精準數據及萬物互聯(IOT),提供一繫列綠色節能數字產品和服務,實現能源生產消費全鏈條的綠色轉型。


    金融服務實體、投資注入實體的關鍵都是企業家,企業家群體在雙碳轉型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創造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推進在零碳產業中的規模化應用,引導長期資本投向改變未來的科技——在實現碳中和問題上,企業的作用特殊,企業家精神稀缺、重要。如果沒有企業或企業家的介入,碳中和就可能隻留在口號層面。


    當前,“碳中和”的政策、法律制度和發展環境正在完善,新一代企業家應以更強的使命感響應國家號召。低碳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轉型和零碳金融的賦能,為企業進行低碳綠色轉型提供了高水準舞臺。從企業家角度來看可以“重做一遍”:數字化轉型重做一遍是重新界定客戶、產品、品牌、渠道和利益相關者,低碳轉型重做一遍則要在節能減排、創新產品、推動低碳消費的行動中,開拓新發展道路,做出新商業模式。更關鍵的是,中國和國際社會目前處於合作的特殊時期,企業家本來就承擔著連接本土和國際市場、聯通中國和全世界的職責,應該把握國際氣候合作的良好主題奮發有為。隻有更多的企業家躬身入局,更多轉型金融和“零碳金融”的舉措湧現,更多創新顛覆性科技發明出現,更多綠色可持續企業纔能得到發展,“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經濟發展纔能夠更快實現。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嚴峻風險之一。碳中和是全球新的價值共識:各國既要快速發展經濟,也要建造可持續高韌性社會,盡早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規避溫室效應導致生存環境惡化的可能。中國做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諾,是人類氣候合作領域中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思考中,應當研判如何支持綠色轉型的責任和實現路徑。結合目前業務實踐,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隻有更多的企業家躬身入局,更多零碳金融的舉措湧現,更多顛覆性科技發明出現,更多綠色可持續企業纔能得到發展,“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經濟纔能夠更快實現。


     

    媒體評論
    《零碳金融》一書值得學習。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轉綠”的金融將做出重要的、無可替代的貢獻 !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挑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企業家如何參與其中,《零碳金融》會給你啟發。如果每位企業家都能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中做到綠色低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從而促進經濟與金融的轉型變革,那麼可持續發展就會變為現實。
    ——馬蔚華 國家科技成果轉換引導基金理事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

    《零碳金融》一書值得學習。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轉綠”的金融將做出重要的、無可替代的貢獻 !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挑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企業家如何參與其中,《零碳金融》會給你啟發。如果每位企業家都能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中做到綠色低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從而促進經濟與金融的轉型變革,那麼可持續發展就會變為現實。


     ——馬蔚華 國家科技成果轉換引導基金理事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標、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既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綠色科技支撐、政府政策引導,需要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其中金融自然不能缺位。本書對金融支持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的體繫、作用、方式、機遇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繫統探討,值得關心我國綠色挑戰和高質量發展的各界人士閱讀參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實現碳中和宏偉目標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繫統工程,金融將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書作者從碳金融、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的角度做深入分析,對於所有從事碳中和事業的工作者都有重要啟示與指導作用。


    ——石定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第七和第八屆理事長、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國務院原參事


     


    未來十年,中國既要完成工業化又要減碳,這是所有先行工業化國家未曾走過的路——不僅需要發展新能源和綠色制造,更迫切需要一整套相應的制度供給。作者在“轉型金融”的開拓性研究中,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下,碳金融、碳投資、碳交易、碳稅收等一繫列新理念、規則和機制,為推進我國減碳行動提供了金融支撐。


    ——新 望 中制智庫理事長暨研究院院長


     


    雙碳目標是極難實現的,這不僅是一場能源革命、一場繫統的經濟社會革命,也必然是一場金融革命。金融界無論從責任、道義還是機會、利益等角度,都需要高度重視、深度參與、全程助推雙碳目標的實現。本書為各界提供了一張完整的碳金融路線圖和工具菜單。我們應該明確方向,躬身入局,利其器、善其事。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企業要改變發展模式,可持續即是重要目標之一。產業升級和變革都離不開金融支撐。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金融行業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如何積極擁抱這場深刻的變革?本書可以幫你深刻理解綠色金融、碳金融、轉型金融等一繫列重要現像和前沿趨勢,助你把握先機。


    ——毛基業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


     


    一部洞察力和實操性雙強的力作。提供了金融“轉綠”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指出了金融業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周立紅 歐盟中國商會創會會長、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