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後疫情時代:大重構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國際經濟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克勞斯·施瓦布、蒂埃裡·馬勒雷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國際經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31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23137
    作者:克勞斯·施瓦布、蒂埃裡·馬勒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暢銷書《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新書,關注當下熱點話題,諫言未來世界發展方向。
    2. 書中繫統梳理了世界即將發生變革的三大方面,視角宏觀且獨到,具有較高的趨勢預測價值。
    3. 從宏觀領域到微觀視角,再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本書將成為新冠疫情當下每個人都不容錯過的未來生存指南。

     
    內容簡介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之際,顛覆了國家治理、經濟運行和社會交往的方式,革新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在這場空前危機中,人類社會的裂痕從未像今天這樣一覽無餘,社會分化、公平缺失、合作乏力、全球治理與領導失靈等問題尤為明顯,甚至有人以“”作為新的紀年方式來凸顯新冠疫情的決定性影響。在未知與恐懼中,人們不禁會問:疫情過後,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世界又該何去何從?鋻於此,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攜手“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裡•馬勒雷適時地帶來了《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旨在為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道路指引方向。


    書中從三個維度繫統梳理了未來世界的新格局。*個維度評估疫情對五大宏觀領域的集中影響,即經濟、社會、地緣政治、環境和科技;第二個維度深入微觀層面,考察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現狀和前景;第三個維度關注個人,推測疫情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響。
    作者認為,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疫情仿佛將人類帶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其中一條路通向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和敬畏自然的未來世界;另一條路則會帶領我們回到原來的世界,危機與風險層出不窮,人類社會險像環生。因此,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些挑戰未來所產生的後果或許超出我們的想像,但人類重建世界的能力同樣遠超我們的想像。

    作者簡介

    克勞斯•施瓦布


    1938年出生於德國拉文斯堡,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1971年出版《機械工程行業的現代企業管理》一書,提出“多方利益相關者”理念,並於同年成立了世界經濟論壇。


    施瓦布教授擁有弗裡堡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學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除擔任論壇領導職務外,他於1972年出任日內瓦大學教授。施瓦布先生曾榮獲17項榮譽博士。他所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2016年)被譯為30種語言,引起了廣泛關注。



    蒂埃裡•馬勒雷


    1961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是“每月晴雨表”(Monthly Barometer)管理合伙人。馬勒雷的職業經歷包括建立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網絡團隊,並擔任議程團隊總監。


    馬勒雷先生曾求學於巴黎索邦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他擁有經濟學和歷史學碩士學位,以及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供職於投資銀行、智庫、學術和政府機構(其中三年在巴黎的法國總理辦公室任職)。他發表了多本商業和學術著作,出版了四本小說。

    目錄
    引言
    部分 宏觀層面的大重構
    章 概念框架——當今世界的三大特征
    相互依存
    瞬息萬變
    錯綜復雜
    第二章 經濟復蘇
    新冠疫情下的經濟
    經濟增長和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第三章 社會的重構
    不平等
    社會動蕩
    “大”政府的回歸

    引言
    部分 宏觀層面的大重構
    章 概念框架——當今世界的三大特征
    相互依存
    瞬息萬變
    錯綜復雜
    第二章 經濟復蘇
    新冠疫情下的經濟
    經濟增長和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第三章 社會的重構
    不平等
    社會動蕩
    “大”政府的回歸
    社會契約
    第四章 地緣政治的重構
    全球化和國家主義
    全球治理
    中美對抗的加劇
    脆弱國家和失敗國家
    第五章 環境的重構
    新冠病毒和環境
    大流行病對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政策的影響
    第六章 技術的重構
    加快數字化轉型
    接觸者追溯、接觸者追蹤和接觸者監測
    反烏托邦的風險
    第二部分 微觀層面的重構(行業和企業)
    第七章 微觀趨勢
    不斷加速的數字化
    具有韌性的供應鏈
    政府和企業
    利益相關者理念和ESG
    第八章 行業復興
    社會互動和去致密化
    行為改變——長期性變革與暫時性改變
    韌性
    第三部分 人性的重塑
    第九章 重新定義人性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道德選擇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人生重要事項的變化
    創造性
    時間
    消費
    自然與健康


    結 論
    致 謝
    注 釋

    前言
    親愛的中國讀者:
    當我撰寫《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的中文版序言時,世界許多地區正在面臨第二波新冠疫情。歐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區的確診病例數量創下新高,而疫苗距離投入使用尚需數月時間,一些國家已經恢復了2020年春季采取的封禁措施。
    但在中國以及東亞和太平洋其他地區,情況則和上述趨勢明顯不同。在這些地區,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V形經濟復蘇已經到來,社交生活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暴發前狀態。在中國國慶長假期間,6億多中國人實現了安全的國內旅行。
    中國的快速復蘇表明,在戰勝疫情威脅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大重構”。當然,這種重構絕非是指回到過去。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交生活雖然已經回到正常軌道,但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和經濟體繫的韌性已經增強,為應對新冠疫情之類的挑戰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
    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新冠疫情在暴發之初給東亞地區帶來了衝擊。這種病毒起初並不為人所知,其傳播速度之快、造成的危害之大,超越了100 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以來的任何一次疫情。因此,在疫情暴發之初,世界各國充滿恐懼、恐慌和不確定性, 也就不足為奇了。

    親愛的中國讀者:
    當我撰寫《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的中文版序言時,世界許多地區正在面臨第二波新冠疫情。歐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區的確診病例數量創下新高,而疫苗距離投入使用尚需數月時間,一些國家已經恢復了2020年春季采取的封禁措施。
    但在中國以及東亞和太平洋其他地區,情況則和上述趨勢明顯不同。在這些地區,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V形經濟復蘇已經到來,社交生活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暴發前狀態。在中國國慶長假期間,6億多中國人實現了安全的國內旅行。
    中國的快速復蘇表明,在戰勝疫情威脅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實現“大重構”。當然,這種重構絕非是指回到過去。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交生活雖然已經回到正常軌道,但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和經濟體繫的韌性已經增強,為應對新冠疫情之類的挑戰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
    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新冠疫情在暴發之初給東亞地區帶來了衝擊。這種病毒起初並不為人所知,其傳播速度之快、造成的危害之大,超越了100 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以來的任何一次疫情。因此,在疫情暴發之初,世界各國充滿恐懼、恐慌和不確定性, 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中國、新加坡、新西蘭和韓國等國實現了全民一心、共同抗疫的局面,克服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各項挑戰。相比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果斷采取行動,廣泛動員社會資源,開展強有力的社會合作並進行信息共享,因此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 更加迅速、強勁地從疫情中復蘇。
    相關數字一目了然地說明了此次疫情帶來的衝擊和隨後的復蘇過程。中國是初的疫情中心,但其經濟與社會在2020 年春季開始復蘇,到秋季已經實現連續幾個月沒有國內感染病例。與此同時,盡管中國經濟在2020 年季度出現了大幅負增長, 但到第三季度已經實現強力反彈。
    中國正將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教訓納入制度建設。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認識到需要建立傳染病快速響應機制;各級政府官員應該開展更加有效的防疫工作;要發動廣泛的社區力量,快速、有效地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我相信,中國將會吸取這些經驗教訓,也將因此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與此同時,我也希望世界各國在此次疫情之後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是同住在一個星球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擁有並且應當攜手創造一個共同的美好未來。
    正如我在本書末尾所述,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道路通向光明的未來,社會經濟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更有韌性;另一條道路則帶領我們走向更加動蕩、危險和不宜居住的世界。
    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此,我鄭重邀請各位讀者一起努力,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克勞斯•施瓦布 
    2020年10月於日內瓦

    在線試讀
    新型冠狀(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了現代史上空前的全球性危機。毫不誇張地說,全世界乃至我們每個人都因此陷入了幾十年未曾有過的艱難境地。對我們而言,這一決定性時刻的影響將持續多年,許多事情都將永遠改變。新冠疫情正在嚴重破壞經濟,使社會、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陷入危險與動蕩,引發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深刻關注,也讓技術廣泛進入我們的生活(這一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現在還無從判斷)。面對這些變革帶來的影響,任何行業或企業都無法置身事外。數以百萬計的企業處境岌岌可危,許多行業前途未卜,隻有少數能夠逆勢發展。在個體層面,許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飛速瓦解。但換個角度來看,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世界的種種裂痕從未像今天這樣一覽無遺,社會分化、公平缺失、合作乏力、全球治理與領導失靈等問題尤為明顯,人們感到社會再造刻不容緩。新的世界必將興起,但其藍圖需要我們積極構建。
    本書寫作之時(2020 年6 月),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續惡化。許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何時纔能恢復如常。簡單地說:永無可能。新冠病毒大流行標志著全球發展的根本性轉折,危機之前“支離破碎”的世界常態將一去不復返。有些分析者將這場疫情稱為一次重大的分叉,有些則認為這是一場“驚天的”深層危機,但兩種說法的本質如出一轍:2020 年年初的世界已成為歷史,已在這場疫情中消失無影。根本性變化正在逐漸顯現,有些學者開始提出“前”(before coronavirus,BC)和“後” (after coronavirus,AC) 這樣的紀年方法。意料之外的快速變化將層出不窮,互相融合,引發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乃至更多後果,帶來連鎖反應及難以預料的影響,在逐漸打破以往狀態的同時,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新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關於世界可能呈現或應當呈現何種面貌的許多信念和假設將煙消雲散。
    但是,我們應當謹慎使用激進的宏論(如“一切都將改變”) 和非此即對立分析方法。現實當然會更加微妙復雜。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或許不會徹底改變這個世界,卻能加速業已發生的許多變化,並引發其他變化。我們能肯定的是:這些變化不會是線性的,間斷將經常發生。《後疫情時代:大重構》嘗試明確並闡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盡力描繪一個更理想、更可持續的世界樣貌。

    新型冠狀(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了現代史上空前的全球性危機。毫不誇張地說,全世界乃至我們每個人都因此陷入了幾十年未曾有過的艱難境地。對我們而言,這一決定性時刻的影響將持續多年,許多事情都將永遠改變。新冠疫情正在嚴重破壞經濟,使社會、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陷入危險與動蕩,引發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深刻關注,也讓技術廣泛進入我們的生活(這一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現在還無從判斷)。面對這些變革帶來的影響,任何行業或企業都無法置身事外。數以百萬計的企業處境岌岌可危,許多行業前途未卜,隻有少數能夠逆勢發展。在個體層面,許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飛速瓦解。但換個角度來看,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世界的種種裂痕從未像今天這樣一覽無遺,社會分化、公平缺失、合作乏力、全球治理與領導失靈等問題尤為明顯,人們感到社會再造刻不容緩。新的世界必將興起,但其藍圖需要我們積極構建。
    本書寫作之時(2020 年6 月),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續惡化。許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何時纔能恢復如常。簡單地說:永無可能。新冠病毒大流行標志著全球發展的根本性轉折,危機之前“支離破碎”的世界常態將一去不復返。有些分析者將這場疫情稱為一次重大的分叉,有些則認為這是一場“驚天的”深層危機,但兩種說法的本質如出一轍:2020 年年初的世界已成為歷史,已在這場疫情中消失無影。根本性變化正在逐漸顯現,有些學者開始提出“前”(before coronavirus,BC)和“後” (after coronavirus,AC) 這樣的紀年方法。意料之外的快速變化將層出不窮,互相融合,引發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乃至更多後果,帶來連鎖反應及難以預料的影響,在逐漸打破以往狀態的同時,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新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關於世界可能呈現或應當呈現何種面貌的許多信念和假設將煙消雲散。
    但是,我們應當謹慎使用激進的宏論(如“一切都將改變”) 和非此即對立分析方法。現實當然會更加微妙復雜。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或許不會徹底改變這個世界,卻能加速業已發生的許多變化,並引發其他變化。我們能肯定的是:這些變化不會是線性的,間斷將經常發生。《後疫情時代:大重構》嘗試明確並闡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盡力描繪一個更理想、更可持續的世界樣貌。
    讓我們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這個問題:人類的歷史大約有20萬年,古老的細菌已存在數十億年,病毒也有至少3億年歷史。這就意味著,自從人類開始四處移動以來,大流行病很可能一直都存在,並成為人類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過去2 000年的常態,而不是例外。流行病天生具有破壞性,歷來都會引發持久甚至徹底的變化。它會引燃社會動亂,造成群體衝突,導致軍事失利,但也會激發創新、重劃國界和鑄就革命之路。疫病的暴發還會迫使帝國改弦更張,比如541—542年暴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就改變了拜占庭帝國的歷史進程。有些帝國甚至因此滅亡,例如,在皇帝和大多數臣民死於歐洲細菌後,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隨之消失。同樣,旨在控制瘟疫的專制措施自古就是一種政策手段。由此可見,為了控制本次新冠病毒,全球許多國家實施封禁措施實在不足為奇,它們隻是沿襲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慣例而已。1347—1351年,黑死病籠罩歐洲,全歐約1/3的人口染病而死。為了控制瘟疫傳播,這一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早的限制措施,也就是隔離。“隔離”一詞的英文“quarantine”來自意大利語“quaranta”(意為“40”)。盡管當政府提出將人們隔離40天時,並不知道要阻止的究竟是什麼,但作為早期“公共衛生服務制度化”措施之一,這種做法幫助確立了現代國家“積累權力”的正當性。事實上,40 天隔離期並無醫學依據,而僅出於像征和宗教意義:《聖經•舊約》和《聖經•新約》在與淨化相關的篇章中常提到40 這個數字,例如40 天大齋期,《創世記》中的大洪水也是40 天。
    傳染病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引發恐懼、焦慮和大規模歇斯底裡的情緒,並挑戰社會凝聚力及人們共同管理危機的能力。傳染病會造成社會撕裂與個人創傷。我們對抗的是看不見的敵人;家人、朋友和鄰居都可能成為傳染源;我們珍視的日常行為(例如在公共場合與朋友見面)可能成為傳染途徑;當局為保護民眾而實施限制措施,卻常因此被視作壓迫者。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反復出現的重要規律,那就是尋找替罪羊,將責任歸咎於其他人。在中世紀的歐洲,瘟疫引發了聳人聽聞的大屠殺,而猶太人幾乎總是受害者。有事實為證:黑死病橫行歐洲大陸兩年後,人們指責猶太人污染了城市的水井,導致瘟疫傳播,在1349 年情人節那天的斯特拉斯堡,猶太人被要求改變信仰。約1 000 名猶太人拒絕改宗,因而被活活燒死。同年,歐洲其他城市開始清除猶太人社區,迫使他們大規模遷徙到歐洲東部(波蘭和俄羅斯),這永遠地改變了歐洲大陸的人口分布。歐洲反猶運動的核心特征在歷史上多次重現,如專制主義國家興起、教會逐漸沒落,以及受大流行病嚴重影響的其他事件。這些變化如此多樣和廣泛,甚至造成了“順服時代的終結”,結束了封建主義和農奴制,迎來了啟蒙運動的新時代。簡言之,“黑死病可能是現代人類社會的開端,隻是(這種說法)尚未得到廣泛認同”。既然中世紀的一場瘟疫引發了如此深遠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那麼新冠疫情是否會成為一個類似的轉折點,對當今世界產生持久而劇烈的影響呢?新冠病毒不同於過去的流行病,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不會產生不可預見的大饑荒、重大軍事挫敗或政權更迭,也不會造成某個群體的整體滅絕或者流離失所,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實際上,在這次疫情暴發之前就已存在一些遲遲未能得到有效處理的風險,新冠疫情的來臨嚴重加劇了這些風險。長期以來,若干令人不安的趨勢日積月累,疫情也會加速推進這些趨勢。
    若要提出有效的對策,我們需要建立概念框架(或簡單的思維導圖),幫助我們思考可能發生的事情,並指引我們理解未來形勢。當不得不艱難思索世界將發生哪些變化以及變化的程度如何時,我們往往需要以史為鋻,確定一個“思維錨點”作為參照。為此,我們帶著如下問題尋找先例:新冠疫情是否類似於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連續三波疫情中,西班牙流感在全球造成估計5 000多萬人死亡)?它是否會演變成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它與“9•11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的心理衝擊是否有相似之處?它與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禽流感”是否存在共同點(盡管規模不同)?它是否會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隻是這次規模更大?無論人們接受與否,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否! 無論是從給人類帶來的痛苦程度,還是從對經濟造成的破壞程度來看,這些事件的影響範圍和演變規律均不同於當前的大流行病。尤其在經濟影響方面,任何現代危機都無法與此次疫情相提並論。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疫情,許首和政府首腦都指出,我們已經處於戰時狀態,而對手是看不見的敵人,當然這是一種比喻:“如果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疫情算作一場戰爭,那它並不是一場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畢竟,這場戰爭中的敵人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
    即便如此,在評估未來趨勢時,二戰仍可能是重要的思維錨點之一。本質上,二戰是具有變革意義的世紀大戰,它不僅徹底改變了全球秩序和經濟格局,而且導致了社會觀念和信仰的徹底變更,終催生出全新的政策與社會契約條款(例如允許女性參與社會勞動,繼而獲得投票權)。當然,大流行病和戰爭之間存在本質區別(下文將詳細探討),但都具有促成變革的力量。因為兩者都有可能演化成過去難以想像的危機,從而促成極為深遠的變革。但我們也要警惕流於表面的類比。即使發生糟糕的情況,新冠病毒致死人數也會遠低於歷次大瘟疫(包括黑死病) 或二戰中的死亡人數。不僅如此,當前的經濟狀況也和過去幾個世紀完全不同,現代經濟不再依賴手工勞動、農業或重工業。然而,在高度互聯、相互依存的當今世界,新冠疫情的影響不會局限於死亡人數、失業率、破產數量等“簡單”的數字層面,盡管這些數字已經頗為驚人。
    《後疫情時代:大重構》編撰、出版於危機肆虐之際,而危機的影響將在未來數年逐漸展現。對此,我們不免會感到困惑、茫然。面對衝擊,人們不安地意識到,未來的結果必將難以預料、不同尋常,這樣的感受再正常不過。在1947年的小說《鼠疫》中,作者阿爾貝•加繆精確地描述了這種怪異感:“但是,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變化如此荒誕,來得如此倉促,以至很難認為它們會持續存在。” 現在,我們親身經歷了以往難以想像之事,但在疫情結束後以及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發生些什麼?當然,現在要合理預測新冠疫情將會帶來哪些重大變化還為時過早。本書希望提供概念嚴謹、連貫一致的內容,幫助讀者全面洞察未來趨勢,從多個層面理解即將發生的變化。我們認為,新冠疫情至少會加速此次危機前已明顯發生的繫統性變化:全球化局部倒退,中美持續脫鉤,自動化加速發展,監控勢力增強引發各方擔憂,福利政策呼聲高企,民族主義抬頭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外來移民的恐懼,科技的影響與日俱增,企業亟須加強線上業務,等等。除了加速上述變化,此次疫情還可能改變曾看似亙古不變之事,產生在大流行病發生前幾乎不可想像的變化,如制定“直升機撒錢”式新型貨幣政策(已成現實)、重新考慮或調整社會優先目標、政策目標向公共利益傾斜、公平觀念獲得政策支持、采取激進的福利和稅收措施,以及地緣政治劇烈調整等。
    總而言之,即將發生的變化難以預想,即將產生的新秩序也有無限可能。無論是好是壞,隻有我們想不到的。各國社會可能都要做出選擇:是要更平等還是更專制,更團結還是更孤立,更關注少數群體還是更重視多數人的利益;從危機中恢復後,各個經濟體是要包容並蓄、積極適應全球公域需求,還是重走老路、一切照舊。答案不言自明:我們應該利用此次前所未有的機會, 重新構築我們的世界,努力讓世界度過危機,變得更美好、更有韌性。
    當然,全面、深入探討書中所有議題絕非易事,甚至可能不切實際。本書涉及的主題包羅萬像,且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用5 倍的篇幅也難以盡述。但我們希望通過相對簡潔的表述,幫助讀者理解多個領域的未來形勢。為盡量避免干擾行文,本書將參考信息附於末尾。因本書出版時疫情正在蔓延,且預計還會暴發後續感染,本書將持續修訂更新,以反映主題內容的變化。本書的後續版本將納入新發現、新研究、政策修訂以及讀者的持續反饋。
    本書結合了淺顯的學術寫作和論文形式,兼有理論與實例, 以解釋說明為主,對疫病大流行之後的世界提出許多猜想和觀點。針對轉向新常態的世界狀況,本書沒有進行籠統的概括,也沒有提出相關的建議,但是我們相信讀者會發現其中的價值。
    本書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力求全方位闡述未來世界可能形成的格局:部分評估了這場大流行病對以下五大宏觀領域的影響,即經濟、社會、地緣政治、環境和科技;第二部分進入微觀層面,考察疫情對具體行業和企業造成的影響;第三部分則推測疫情對個人造成的影響。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