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家發展動力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中國經濟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希爾頓·L魯特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概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936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93620
    作者:希爾頓·L.魯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網絡全球化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復雜繫統,它朝哪個方向發展,要看它能夠為解決本國的問題找到怎樣的方案,而不是糾結於找到某個*的*模型。


    2. 突破制度經濟學和現代化理論的傳統框架,借助生物進化和復雜繫統分析工具,為國家發展尋找新的路徑。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化理論和自由國際主義理論成為西方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外交政策的指南,尤其是在冷戰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扮演了規範全球體繫的角色。


    此書作者不認可這樣的理論,他指出,在相互依賴的全球社會,世界各國應當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利益偏好,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同時證明,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民主發展,並沒有一種*模式可供復制,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正根據自身情況和歷史經驗譜寫屬於自己的現代化樂章,中國就是很好的典型。


    此書還比較了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與歐洲國家發展道路的異同,探討了國際體繫的未來發展趨勢,認為,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任何霸權和陣營的對壘都不會長久,各國隻有加深合作,纔能求得各自的進步與穩定。


     



    作者簡介

    希爾頓·魯特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國際政治經濟和發展政策研究專家。他經常擔任《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撰稿人。主要研究領域:全球經濟轉型與挑戰,國家發展與歷史動態。

    目錄
    中文版序言 / Ⅺ

    第1章 後全球化:全球網絡社會治理的復雜性 / 001
    集體安全和集體價值觀 / 004
    政策擴散和全球大趨勢提出的新問題 / 006
    全書概覽 / 008

    第2章開啟復雜性思考之門 / 015
    社會制度中的驅動力 / 016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及其在全球發展中的應用 / 024
    國家是發展起來的,不是創建起來的 / 031

    第3章經濟增長動力與社會復雜性 / 037
    現代化理論的謬誤 / 037

    中文版序言 / Ⅺ


     


    第1章  後全球化:全球網絡社會治理的復雜性  / 001


    集體安全和集體價值觀 / 004


    政策擴散和全球大趨勢提出的新問題 / 006


    全書概覽 / 008


     


    第2章
    開啟復雜性思考之門  / 015


    社會制度中的驅動力 / 016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及其在全球發展中的應用 / 024


    國家是發展起來的,不是創建起來的 / 031


     


    第3章
    經濟增長動力與社會復雜性 / 037


    現代化理論的謬誤 / 037


    移植理論的謬誤 / 040


    經濟轉型理論的謬誤 / 044


    進化制度選擇的謬誤 / 045


    有效市場的謬誤 / 049


    社會網絡中的知識傳播 / 052


    復雜性和經濟學 / 054


    從復雜走向繁榮的路徑 / 057


     


    第4章  共同進化與自由國際主義 /
    061


    權力轉移 / 062


    自由主義定型的時代 / 064


    自由國際主義:現代化理論的規範性論調 / 066


    自由國際主義和威權主義的挑戰:不和諧的反饋 / 068


    富裕卻不自由,專制又回來了 / 070


    自由國際主義的歷史社會學 / 071


    復雜性與動蕩的格局 / 075


    全球化的共同進化動力 / 077


     


    第5章  新制度經濟學的希望和陷阱
    / 081


    協同善治與自由國際主義 / 083


    難以捉摸的經濟增長雙螺旋 / 084


    制度建設的次優道路 / 088


    多樣性 / 090


    簡單者更易生存 / 092


    制度與經濟增長 / 094


    <制度的適應性 / 095


    全繫統的相互依賴 / 096


    全球發展政策的應用 / 098


    是政治問題嗎? / 099


     


    第6章
    動蕩的情境:相互依存對全球治理的挑戰 / 103


    指揮塔裡的博弈 / 103


    相互依賴、變化和並行處理 / 105


    相宜決策 / 106


    動蕩情境中的優化 / 107


    適應性依賴於其他個體的行動 / 108


    印度和中國面臨的優化挑戰 / 109


    計劃還是權變 / 117


    成熟度和復雜性 / 120


    後發優勢 / 120


    全球動蕩的情境 / 122


    進化和優化的壁壘 / 123


     


    第7章  現代國家的制度結構和網絡行為 / 125


    引言 / 125


    網絡行為和東西方的分歧 / 126


    網絡結構和繫統韌性 / 128


    西方社會競爭的網絡結構 / 129


    歐洲的變化:戰爭、技術創新和歐洲體繫的韌性 / 132


    歐洲的歷史:兩個疑團,一個答案 / 137


    小德國與大德國爭奪歐洲的民心 / 139


    中國改朝換代的綜合征:衰退和復興 / 142


    舊中國對創新繫統的控制 / 144


    東西方夾縫中的日本 / 148


    20世紀的軍事活動和國家形成 / 150


    結論:國家形成和發展的繫統觀點 / 152


     


    第8章
    民主的混合建構 / 153


    引言 / 153


    土耳其是從自由西方而來的悖論 / 156


    變異的來源:歐洲覺醒 / 166


    新興民主是一個復雜的繫統 / 173


    新興民主主義與理性主義 / 174


     


    第9章  國家能力建設:中國與歐洲並行的政治現代化 / 177


    國家能力建設與趨同進化 / 177


    世襲制度的連貫性 / 181


    官僚機構和國家能力建設 / 184


    歐洲國家建設的選擇:法國、英國和德國 / 187


    現代中國及其體制的包容性 / 197


    結論:在網絡化的全球經濟中探尋政治的本質 / 209


     


    第10章  中國在挑戰自由主義的全球合法性嗎 / 213


    引言 / 213


    地緣政治分歧 / 214


    來自東方的黑衣騎士 / 217


    中國的軟實力:足以構建另類的國際陣營嗎? / 221


    政策影響:國際發展政策的應用 / 223第11章無須舵手的航船 / 229


    全球貿易網絡中的政策擴散 / 229


    全球轉型的景像 / 230


    陣營的瓦解 / 241


    全球化復雜性的嬗變和網絡時代的相互依存 / 247


    結論:改寫全球化的敘事 / 249


     


    後記與致謝 / 251


    注釋 / 257



    媒體評論
    希爾頓·魯特運用21世紀復雜繫統理論闡述了國際關繫的新動態,其鞭闢入裡的分析促使我們反思所謂“歸一西方自由價值”的全球化主流論斷。這是一部頗具原創性、語言精闢並且能啟發讀者思考的著作。

    保羅·奧默羅德(Paul Ormerod)
    Volterra合伙人

    作者對全球動態變革的闡述頗具創新性與嚴密性。通過提出“相互關聯的全球社會”這一概念,魯特為理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為我們清晰地描繪了一個既相互依存又去中心化的世界的未來圖景。

    希爾頓·魯特運用21世紀復雜繫統理論闡述了國際關繫的新動態,其鞭闢入裡的分析促使我們反思所謂“歸一西方自由價值”的全球化主流論斷。這是一部頗具原創性、語言精闢並且能啟發讀者思考的著作。


     


    保羅·奧默羅德(Paul Ormerod)


    Volterra合伙人


     


    作者對全球動態變革的闡述頗具創新性與嚴密性。通過提出“相互關聯的全球社會”這一概念,魯特為理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為我們清晰地描繪了一個既相互依存又去中心化的世界的未來圖景。


     


    查爾斯·庫普錢(Charles A. Kupchan)


    喬治城大學教授,
    外交關繫委員會委員,《沒有主宰者的世界》(No One’World)一書作者


     


     


     


    為什麼中國沒有沿襲西方主流發達國家的道路而實現了崛起?希爾頓·魯特在這本書中指出,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發展的路徑並不像社會學家想像的那樣。他通過借鋻自然科學家解釋進化及復雜繫統中運用的工具,闡述了全球經濟、治理與安全問題背後的發展邏輯。這是一部值得閱讀的優秀作品。


     


    伊恩·莫裡斯(Ian Morris)


    《西方將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一書作者



    在線試讀
    倘若中國一直對外閉關鎖國,於內訌亂擾攘,史學家將見證又一文明古國的衰落;假如中國急於事功,模仿蘇聯的休克療法,實施顛覆性的改革,泱泱華夏仍將沸反盈天,朋黨林立,寡頭橫暴征利,貪賄公行,劇作家樂得采擷豐富的素材予以揶揄譏誹;再或中國合盤西化,舶來民主,放任市場,西方政治經濟學家雖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但誰能有足夠的智慧為其指點江山,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的均衡發展呢?難道有著類似封建歷史和龐大人口的鄰國印度就是他們為中國力薦的楷模嗎?殊不知,世界銀行的數據已經顯示,就在1978年中國改革初始之時,中印兩國的GDP尚且不分伯仲,而光陰荏苒,歷經近四十載國家的勵精圖治,人民的奮發圖強,中國卓然跨入了持續高增長的軌道,2016年已領先於印度5倍之遙。這起碼讓兩類從事轉型研究的經濟學派百思不得其解,一類屬於宏觀經濟學派,另一類屬於制度經濟學派。其實,二者為轉型政策開具的處方不外乎:私有化,自由化,對外開放,體制改革,依法治國,技術外溢,等等。
    在經濟轉型問題上,宏觀經濟學派將新自由主義奉為圭臬,強調通過結構調整來對衝周期性危機,以放松管制後的自由市場來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及持續增長,因此往往詆斥政府在經濟規劃、產業布局、基建投資以及企業所有制中發揮的主導作用。顯而易見,中國對這樣的發展戰略一直保持質疑的態度。首先制度經濟學派會質疑,如果制度安排偏離了廣為認同的公理,則社會勢必乖舛迭生,政策改革無異於徒托空言。平心而論,為了自圓其說,那些程式化的經濟理論都必定以建立超脫現實的假定為前提,並且在復雜的現實當中抽離出為數有限的變量,然後便可套用計量模型予以對比評說。分析過程是通過對比找出現行實踐和所謂的模式之間的差距,然後建議在要素配置或制度設計方面進行補苴罅漏。他們往往信誓旦旦,堅稱如果一切都按照其框定的模型運轉,那麼轉型中的市場就能塵埃落定,大致接近其他成功經濟體的模樣。這種強加於人的方法為中國的體制改革設定了一個目標——將其轉變成為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似的市場經濟體。
    中國的改革家雖然對各種治理和經濟理論采取了包容的態度,甚至鼓勵中外學者百家爭鳴以便擇善而從,但他們深知,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可以指導中國進行轉型。照搬西方的教訓殷鋻不遠,推翻封建帝制並剪掉辮子的民國時代,選舉制、總統府、內閣制、參眾兩院,各色民主建制一應俱全,但結果依然是軍閥勢力和陰鷙權奸橫行朝野,假托民主之名爭相為民做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黃花凋零,而作為其中一員的中國,在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後,不僅走出了百業凋敝、積貧積弱的窘境,而且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把鄧小平崇奉為改革的總設計師,並將其言論和做法總結成“鄧小平理論”寫進了憲法,但即使是他本人也承認改革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模式。不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信一點,那就是“實事求是”以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他們沒有簡單照搬西方模式,因為他們更加了解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和差異,所以能夠從中國當前的現實問題出發,務實地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他們認定,改革必須顧及所有參與者的承受能力,隻能漸次推進,由點及面,貪功冒進勢必會適得其反。

    倘若中國一直對外閉關鎖國,於內訌亂擾攘,史學家將見證又一文明古國的衰落;假如中國急於事功,模仿蘇聯的休克療法,實施顛覆性的改革,泱泱華夏仍將沸反盈天,朋黨林立,寡頭橫暴征利,貪賄公行,劇作家樂得采擷豐富的素材予以揶揄譏誹;再或中國合盤西化,舶來民主,放任市場,西方政治經濟學家雖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但誰能有足夠的智慧為其指點江山,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的均衡發展呢?難道有著類似封建歷史和龐大人口的鄰國印度就是他們為中國力薦的楷模嗎?殊不知,世界銀行的數據已經顯示,就在1978年中國改革初始之時,中印兩國的GDP尚且不分伯仲,而光陰荏苒,歷經近四十載國家的勵精圖治,人民的奮發圖強,中國卓然跨入了持續高增長的軌道,2016年已領先於印度5倍之遙。這起碼讓兩類從事轉型研究的經濟學派百思不得其解,一類屬於宏觀經濟學派,另一類屬於制度經濟學派。其實,二者為轉型政策開具的處方不外乎:私有化,自由化,對外開放,體制改革,依法治國,技術外溢,等等。


    在經濟轉型問題上,宏觀經濟學派將新自由主義奉為圭臬,強調通過結構調整來對衝周期性危機,以放松管制後的自由市場來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及持續增長,因此往往詆斥政府在經濟規劃、產業布局、基建投資以及企業所有制中發揮的主導作用。顯而易見,中國對這樣的發展戰略一直保持質疑的態度。首先制度經濟學派會質疑,如果制度安排偏離了廣為認同的公理,則社會勢必乖舛迭生,政策改革無異於徒托空言。平心而論,為了自圓其說,那些程式化的經濟理論都必定以建立超脫現實的假定為前提,並且在復雜的現實當中抽離出為數有限的變量,然後便可套用計量模型予以對比評說。分析過程是通過對比找出現行實踐和所謂的模式之間的差距,然後建議在要素配置或制度設計方面進行補苴罅漏。他們往往信誓旦旦,堅稱如果一切都按照其框定的模型運轉,那麼轉型中的市場就能塵埃落定,大致接近其他成功經濟體的模樣。這種強加於人的方法為中國的體制改革設定了一個目標——將其轉變成為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似的市場經濟體。


    中國的改革家雖然對各種治理和經濟理論采取了包容的態度,甚至鼓勵中外學者百家爭鳴以便擇善而從,但他們深知,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可以指導中國進行轉型。照搬西方的教訓殷鋻不遠,推翻封建帝制並剪掉辮子的民國時代,選舉制、總統府、內閣制、參眾兩院,各色民主建制一應俱全,但結果依然是軍閥勢力和陰鷙權奸橫行朝野,假托民主之名爭相為民做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黃花凋零,而作為其中一員的中國,在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後,不僅走出了百業凋敝、積貧積弱的窘境,而且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把鄧小平崇奉為改革的總設計師,並將其言論和做法總結成“鄧小平理論”寫進了憲法,但即使是他本人也承認改革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模式。不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信一點,那就是“實事求是”以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他們沒有簡單照搬西方模式,因為他們更加了解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和差異,所以能夠從中國當前的現實問題出發,務實地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他們認定,改革必須顧及所有參與者的承受能力,隻能漸次推進,由點及面,貪功冒進勢必會適得其反。


    中國的改革家以遵循常理和實干精神回答了制度經濟學派通常忽略的一個問題:在基礎能力尚且處於低位的情況下,工業化將如何實現?換言之,面對羸弱不堪的生產力和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遽然的結構轉型和制度變革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管子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果敢的領導者不會坐等萬事俱備而貽誤時機,而是把經濟改革視為一個循序漸進、不斷試錯的過程。不少人將如今的貧富分化歸咎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指導思想,這種說法失之偏頗,因為公允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忽視了改革決策者的初衷。改革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來注入新的動力機制,希冀先富起來的人能夠帶動後進的人,終共同創造一個繁榮而公平的社會。但是,“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通過推行市場經濟和參與全球分工而迅速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而與之隔岸相望的深圳當時還是一個人口不過3萬的小鄉鎮,如此巨大的反差足以令當時的中國領導者痛心疾首;而更為嚴峻的是,以安徽省小崗村為代表的人民公社的廣大農民還在流離乞討,廣大市民仍然依靠各種票證維持基本的生計。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任何的改變都意味著改善。但是,面對意識形態上的巨大慣性,特別是在取得成效之前,改變不僅需要打破僵局的勇氣,而至關重要的是,需要在各種勢力當中展示縱橫捭闔的政治智慧。正所謂,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因為過程一般是難以預料的,而關鍵在於結果。國之將興,必聽於民。他們期望以經濟增長為先導,以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動力,緩緩牽動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在法治建設領域,與其搭建浩繁的法制體繫,還不如首開商業之條規,以應市場及契約所急需。全面創設比肩西方的法治環境,絕非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目標。況且,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並未合盤照搬或嫁接西方的理論和模式,而是建立了一種兼收並蓄的混合體制,因為他們一方面必須正視本國的歷史和現實,另一方面要在既定的全球貿易體繫中尋找發展機遇。他們無意引進資本主義,也沒有放棄共產主義的理想,而是要在風雲變幻中力挽狂瀾於既倒,復蘇中國經濟。他們沒有冒進速成,而是適時調整了自身的定位,重新回溯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又擴大了社會主義的概念內涵,以順理成章地接納與資本主義相通的市場經濟。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前進,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定為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


    在此方面,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沒有舊例可循,其結構是通過多種勢力的交互博弈逐步演化而成的,類似於19世紀英國的維多利亞工業經濟。這種前進的步伐和節奏仍然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每一項新的舉措都可能引發新的變化,在百端待舉中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饒有意思的是,中國成功之路恰恰在於其領導層沒有固守既定章法。他們意識到,唯有通權達變,纔能與民更始,除舊布新。這體現了先哲孔子的智慧: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之類的概念,深刻印證了中國特有的哲學思辨。相對主義,而非主義;實用主義,而非經院主義;功利主義,而非平等主義;漸進主義,而非激進主義……在兩相對比當中,中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初見成效的改革進入一個當今學者號稱的正態反饋回路。決策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動員全國上下解放思想,突破剩餘價值論,這為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盈利行為賦予了合法性,為勞動力大軍的市場化就業體繫確立了框架;土地包產到戶,工廠承包經營,城市住房商品化,績效工資制,種種舉措均突出了一個極其明確的目標:解放“無形之手”,奠定市場經濟的基石。


    在運用市場分配原則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之後,消除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僅僅依靠價格改革來消除“剪刀差”或者由中央進行補貼或轉移支付,很難實現根本性的改觀。在美國,林肯為了解放南方的勞動力,使之進入北方勃興的制造業,不惜以發動內戰為代價。而中國則隻需一聲令下,鼓勵農村人口外出務工,調動億萬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和沿海地區,就收到了一舉多得的功效: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商業制造充分利用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農民工帶回家鄉的不僅是額外的收入,而且是信息、技能和創業的機會。在改革過程中,中國遵循了效率優於公平的原則,沒有阻止勞動力資源的流動,而且使其流動更具有明確的經濟性。


    不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沒有向西方國家或國際組織求援。領導層一旦認定了需要達成的目標,他們便千方百計,根據自身實際的社會能力來制訂解決方案。在全球經濟中抓住機遇,起點永遠是自身現有的能力,這使中國得以擺脫國際社會的指手畫腳,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道路。其轉型過程既不同於資本主義道路,也不同於社會主義空想,而是超越了支撐這兩種模式的機械主義觀念——經濟是一個可以規劃和控制的實體。他們對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忠告一笑置之,認為市場和國家的界限不必畛域分明。改革的進程是一種在黑暗中的摸索,按照鄧小平的原話,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沒有現成的制度可以模仿。與其徒費口舌,爭論究竟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非意識形態的評判標準,即“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改革方法和目標被寫進了1999年的中國憲法,稱作“鄧小平理論”。將這一理論付諸實踐的一個關鍵在於,鄧小平允許一些地方或行業先行先試,在取得成功經驗之後,總結成一種模式向全國推廣。不同的模式可以在多個地方或行業同時試驗,這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法有利於調動市場的力量來加速轉型。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合作社以及之後的人民公社構成了農村的主要生產方式。改革之初,國家並沒有立即取消上繳公糧的制度,而是允許家庭留存或銷售剩餘的產品,於是在保障國家糧食儲備的前提下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不到兩年的時間,農業生產激增,公社體制下罕見的瓜果蔬菜在全國範圍內鋪滿了路旁和街邊的小店。


    中國沒有急於通過私有化來大面積地消滅公共企業,而是將其由國營變為國有,逐步將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開來,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並鼓勵部分國有企業通過上市變為公共公司,從而接受機構及股民的監管。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形成了三股經濟力量——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交相競爭的格局。實踐證明,貼近市場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它們的地位也由國民經濟的補充上升到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做法容忍了意識形態的慣性,因而避免了大舉私有化帶來的社會震蕩和政治風險,降低了改革成本,實現了改革的平穩過渡。


    另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改革模式是鄉鎮企業的發展,這是一種集體所有制經濟實體,它對於解決社會基層就業和制造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發揮了巨大作用。這顯然是一種明智的創舉,因為在轉型的過程中,由於中央政府控制的資產比例在逐步下降,稅基也相應地收縮。將基層的社會服務職能交給鄉鎮企業,政府不僅減少了財政支出,而且為這些企業增添了市場活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生產性功能采用了單位的組織方式,管理者無須關心市場和利潤,工人端著“鐵飯碗”,享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鄉鎮企業就是這些基層生產單位走向公司化的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初的公共功能和地方政府對管理的參與逐步淡化,鄉鎮企業也徹底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如今,鄉鎮企業這個名稱漸趨退出了歷史舞臺,它們要麼發展成像海爾一樣的大型上市公司,要麼在發展中被一些中外大公司兼並重組。


    盡管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公司化經濟實體,但政府從企業征收的稅收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遠遠低於美國,僅相當於法國和瑞典的一半。實際上,政府通過征稅所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低於任何西方的市場經濟體。


    另外一種有別於西方教科書的做法加速了中國的轉型:土地政策。土地的所有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將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允許農民和地產開發商按照一定的期限向政府租用。如此一來,政府保持了支配土地的靈活性,避免與使用者陷入曠日持久的談判,可以隨時為了全局發展的戰略目的征用或收回,用於建設工業園區或者修築高速公路等,這是中國得以在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突飛猛進的一個重要優勢。當然,地權的不確定性也刺激了農民急功近利的行為,過度地施用農藥和化肥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也破壞了土壤的肥力;野蠻拆遷加劇了民眾與地方政府的矛盾,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門不能正確履責,且缺乏與民眾的溝通能力,這構成了激化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


    ⅩⅦ   中國的改革時常因不夠放開而招致詬病。批評家指出,改革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而且,一旦社會剩餘有所積累,既得利益集團則會挾私掣肘,阻撓改革進程。中國的決策者遇到的問題都是無章可循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兼收並蓄的做法更有利於減小改革的阻力。隨著改革的推進,他們開始認識到,市場經濟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式,它並不完美,但很有用。時移勢易,解決問題的體制和機制等手段必須與時俱進,在不斷摸索中創新。即使初步的改革方案已經出臺,也不妨因地制宜,隨時進行調整,再以優化的版本進入二次試驗,直到形成更加完備的體繫。另外,指責中國改革發展毫無規劃是缺乏根據的。為明顯的,雖然中國政府每五年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屬於計劃經濟的遺產,但中國的領導者能夠吐故納新,不斷充實和更新內容,不僅為今後五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設立了諸多切實可行的量化指標。當然,在執行過程中,期待中國的政策具有很強的可預見性,也是不現實的。


    在上述所有的舉措中,中國的轉型過程超越了傳統的設計思路。政治領導人明白,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他們沒有任何歷史的經驗可以借鋻,由此需要邊改革邊試點,抱殘守缺是絕無出路的,巨大的轉變勢在必行,不能刻舟求劍,讓舊的期待、標準和習慣束縛住手腳。在走向現代化的征程中,他們不願意重蹈教條主義的覆轍。在強烈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他們實事求是,不盲目接受未經檢驗的意識形態。


    實際上,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領導者並沒有偏離思想,在1937年發表的著名的《實踐論》中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選集》(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ⅩⅧ縱觀前共產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會發現:這些國家普遍會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局。一方面,疾風驟雨式的改革可以瞬間破壞一切舊制,令人振奮一時,但在全新的制度建立之前,難免造成杌隉難撫的亂局;另一方面,改革過於緩慢,則會陷入左支右絀的泥潭,改革者往往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蘇聯的解體成就了寡頭的壟斷,市場改革背離了理想的軌道,導致國力一蹶不振;精英集團滋擾改革進程的問題在中國亦愈演愈烈,龐大的政府機構體繫控制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大型國有企業的內部人特權成為低效和腐敗的淵藪。但是,中國的改革步伐不能簡單地用激進或漸進來形容。它如何繞過了這種兩難的陷阱呢?市場導向的改革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進,主要原因在於改革者調動了正和博弈的動力機制,使每一輪改革都能在政治上與關鍵的角色保持一致,在確保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同時,地方政府的利益也得到了增進。企業承包機制活躍了市場,提高了企業效益;稅收包干模式劃定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分利界限,既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又確保了中央可預見的收入。總之,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村的生產單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改革之路重巒疊嶂,每一輪改革都意味著一次利益再分配。值得注意的是,當改革派獲得了自己期望的利益之後,往往會變成保守派,成為下一輪改革的攔路虎。然而,在大勢所趨之下,改革者代代輩出,整個社會結構得以遞相演進。持續的改革使政策得以保持在良性循環之內,遏制了利益集團的干擾。當然,其破壞性一直不容小覷。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八輪談判中,中國的產業代表擔憂行將遭遇“與狼共舞”的阨運,期待得到政府保護。結果證明,那些政府過度保護的產業,由於缺乏國際競爭的壓力,如今大多成為去產能的主要對像。相反,服裝紡織業、家用電器行業,開放早且為徹底,政府甚至率先撤銷了主管的行政機構,而如今卻能稱雄全球市場。


    在深化改革中,市場標準日趨應用於衡量國有部門的表現。為私營部門提供更大的自主權來適應市場需求,使得國家主導的改革過程更加向市場力量開放。私營部門對市場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及國有部門難以跟隨市場的發展,使得政府要求國有部門進一步提高效率。隻要私有部門的績效持續高於國有部門,國有部門的壓力就會不斷增加,去適應、改革和改善生產效率,並開闢新市場。促使國有企業接受市場經濟的考驗,落後的企業就能被市場競爭所淘汰。可見,根本的是市場競爭,而非所有制形式。


    ⅩⅨ彼得森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認為,國有部門在中國經濟中的占比繼續下降。在許多行業,私營企業憑借其能夠提高資本利用效率的優勢,獲得了更高的資產收益率而占據市場;私營企業也是城市就業的主要來源以及出口的重要貢獻者。另外,自2006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把許多知名企業家吸收到黨內,這說明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自身調整,以適應私營商業利益不斷上升的政治環境(Lardy,2014)。


    今天,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私營部門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日益機動靈活,其業績表現甚至令有些國有部門相形見絀。在2015年的對外投資中,包括金融和非金融類,非國有企業已達到總額的653%,非國有企業在全球購並中達到了總額的756%。截至2015年末,在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存量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幾乎平分秋色,分別為496%和504%,而且民營企業較上年提高了32%。


    將中國的經濟模式指稱為“威權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都不確切。在“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這兩類經濟學家眼中水火不容的力量之間,其領導者要找到某種協同或者均衡。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若能以鮮活的案例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中國將有望重新書寫全球化的新篇章。既然像中國這樣非西方化的社會能夠植入市場經濟並獲益良多,將這一邏輯推演開來,它也同樣可以適用於印度或越南。更進一步,中國的樣板有望擴展市場經濟的文化多樣性。


    對於中國來說,拓展對外貿易是其國內經濟擴張的必然結果,也是檢驗其自身體制、資源和社會能力的必要手段。打開了一個機會,另一個機會便接踵而至,有些彙入了熟悉的格局,有些則生成了全新的組合。中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令人擊節稱賞,依靠敏銳的嗅覺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他們往往能主動抓住市場機遇,填補空白。根據全球經濟的結構和總體變化調整自身的步驟,又為全球經濟創造了新的景像。隨著中國與全球的交融日深,其內在的創新和改革過程將引領全球化進入一個新的疆域。其他國家很可能接納並仿效中國的政策,將其經驗變成全球治理的新的經驗來源。


    中國人的原創能力尚未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但他們承接技術轉移,並將之放大生產和應用的能力卻令世界嘆為觀止。如今,他們已經不甘心模仿西方的技術,為了彌補其原創能力的不足,他們干脆在歐美直接收購有前途的業務部門和研發團隊。“中國制造2025”這一強國戰略直接對標德國的工業40,提出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纔為本”的基本方針。西方世界為之喜憂參半,因為它一方面為西方企業參與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商機,但另一方面也激起了行將被趕超的憂慮。這一次,中國提出的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以實力和眼界為基礎的行動綱領。


    中國的領導人希望在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引領全球技術的擴散,但是他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網絡化的全球經濟改變了基於威權的動力機制。所以,依靠自上而下的發號施令很難適應新的形勢,將會使中國與諸多稍縱即逝的機遇失之交臂。在一個互聯互通的全球經濟中,每一次互聯性的增強,都會帶來新的改變。隨著全球經濟總體格局的改變,他們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反應機制。每一個問題和解決方案都要求中國經濟體制結構形成新的組合,決策者別無選擇,必須持續適應在其參與下並行演進的格局。市場通過自組織形成的格局不會聽命於權力,也難以預測。我們僅能預見全球經濟將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計劃者帶來各種驚訝,試圖依靠權力將經濟發展模式納入穩健可控的體繫之中,有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中國的經濟轉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復雜過程。在開放之初,包括中國的領導人在內,誰能預料到中國經濟會保持三十年的快速增長?改革和增長絕非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今的世界是否也和當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情形類似呢?人人都出於對現狀的不滿而希望變化,但不清楚將走向何方。中國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曾有一句千古絕唱: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層。但在當今這個扁平、透明、交織和相互依賴的世界,“身在層”意味著高屋建瓴的視野和心繫天下的胸懷,而非高高在上的地位和權柄,任何以先進國家或者聖君自詡而追求集權控制的企圖,都將屬於倒行逆施的徒勞,因為歷史的長河雖然蜿蜒曲折,但從來不會逆流而上。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