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影響力》+《稀缺》套裝(共兩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市場價】
    555-804
    【優惠價】
    347-503
    【作者】 (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羅伯特西奧迪尼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241586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階?-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24158633
    作者:(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羅伯特西奧迪尼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編輯推薦


    《稀缺》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纔獎”獲得者塞得希爾·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強強聯合之作,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金融時報》2013年十佳商業圖書。
    著名營銷及銷售行為專家孫路弘特別編制《稀缺》測試題,引導讀者踏上解決稀缺之路。
    首度提出“帶寬=認知能力 執行控制力”概念等式。兩位作者應用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從商場、火車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場,從公司白領、機構成員到拾荒者,所有處在稀缺狀態中的人們,其大腦都會被稀缺心態俘獲,過於專注於“管窺之見”,變得更加笨和衝動,亦即其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繫主任彭凱平,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葉航,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淼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濂,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周健工,財新傳媒主編王爍,《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暢銷書《助推》作者理查德·泰勒,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暢銷書《全新思維》和《全新銷售》作者丹尼爾·平克,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安妮-瑪麗·斯勞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 等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影響力》經典版


    如果你是營銷、銷售工作從事者,《影響力》是你應該從頭到尾仔細閱讀的**本書;如果你是新聞媒體工作者,請先讀第4章,了解社會大眾受媒體報道的影響所作出的模仿舉動,為你以後再次報道此類事件提供三思而後行的參考;如果你是普通人,請你一定仔細閱讀並牢記第4章中的一些內容,學會在緊急情況下如何呼救,不要因為不確定性而成為犧牲品;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影響他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可以先做做第1章的影響力水平測試。

     
    內容簡介
    《稀缺》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像。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隻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mdash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隻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纔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稀缺》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像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像。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隻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mdash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隻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纔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影響力》經典版


    自出版以來,《影響力》就一直是為暢銷的圖書。由於它的影響,勸說得以成為一門科學。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為某一產品或事業觀點遊說的人,這都是一本基本的書,是你理解人們心理的基石。
    在這本書中,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說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範。

    作者簡介
    《稀缺》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纔獎”。
    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稀缺》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纔獎”。
    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影響力》經典版


    羅伯特·B·西奧迪尼是(Robert B. Cialdini)是全球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他分別於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與博士後學位,投入說服與順從行為研究逾3年。目前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繫教授。

    目錄
    《稀缺》
    目 錄
    贊 譽
    《稀缺》測試題
    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 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稀缺》


    [目錄]
    目  錄
    贊 譽 
    《稀缺》測試題 
    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 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 帶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 噪聲”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帶寬負擔1——認知能力
    帶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收割前後的印度農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於壓力和憂慮
    稀缺讓人變笨和更加衝動

    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帶寬”變窄的

    第3章 裝箱、餘閑和權衡式思維 
    權衡式思維
    餘 閑
    窮蜜蜂與富泥蜂
    餘閑心態下的購買行為
    沒有餘閑時犯錯,後果很嚴重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閑

    第4章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 
    ,在窮人和富人眼中的價值不一
    知覺的相對性
    識 解
    機會成本

    第5章 借用與短視
    管窺與借用
    《家庭問答》的啟示
    忽視未來
    無力規劃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來的雜耍
    逃 離
    問題的根源
    餘閑,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貧窮始於富足
    孤獨就是社交稀缺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希望

    第7章 窮人為什麼窮 
    “後一公裡”問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大腦自由纔能成為合格家長
    窮人缺錢又缺帶寬
    帶寬負擔導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
    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帶寬的方法纔是好方法
    帶寬可以構建
    扶貧是個長期項目

    第9章 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 
    餘閑的重要作用
    餘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 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用餘閑對抗救火陷阱
    亨利· 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
    “紅花”日本料理的啟示
    “舍維斯”的餐桌管理經驗

    第10章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讓“疏忽”等同“默許”
    保持警覺
    找準關聯行動時機
    節約利用帶寬
    在帶寬充裕時行動
    為帶寬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從富足起步
    以餘閑應對突發事件

    結 語 規劃和管理好“帶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譯者後記



     


     


     


    《影響力》經典版


     


     


    第1章 影響力的武器
    動物可能會因為看到某種顏色的羽毛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或是聽到某種叫聲就對自己的天敵呵護有加。動物這種愚蠢可笑的機械反應在人類身上也有,當某一個觸發特征出現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作出相應的反應。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被難以察覺的影響力武器擺布了。
    為什麼無人問津的東西,價格乘以2以後,反而被一搶而空?
    為什麼房地產商在售樓時,會先帶顧客去看沒人會買的破房子?
    為什麼汽車經銷商在顧客掏錢買車之後纔會建議顧客購買各種配件?
    第2章 互惠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如果人家施恩於你,你就應該以恩情報之,而不能對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報德。於是,我們身邊這一有效的影響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謀取利益了。
    為什麼精明的政客會讓連普通人都能看出來的愚蠢的“水門事件”發生?
    為什麼我們明明不喜歡某個人,卻對他提出的要求無法拒絕?
    為什麼超市總喜歡提供“免費試用”?
    第3章 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作出了一個選擇或采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踫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想法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為什麼像寶潔和通用食品這樣的大公司,經常發起有獎征文比賽,參賽者無需購買該公司任何產品,卻有機會獲得大獎?
    為什麼一些二手車經銷商在收購舊車時,會故意高估舊車的價格?
    第4章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當我們正賽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什麼纔是有效的求救方式?
    為什麼當自殺事件廣為報道時,報道所覆蓋的地區自殺事件反而增多了?
    為什麼圭亞那瓊斯城的910名教徒會集體自殺?
    第5章 喜好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喫驚。令人喫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為什麼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會能使每天的銷售額超過25?
    為什麼在審訊嫌疑犯的過程中“好警察”、“壞警察”搭檔的方法巧妙地運用了喜好原理?
    為什麼狂怒的球迷會在比賽輸掉以後殺死運動員和裁判員?
    第6章 權威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為什麼受過正規培訓的護理人員會毫不猶豫地執行一個來自醫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為什麼行騙高手們總是以換裝作為一種行騙手段?
    第7章 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為什麼的錯版紙幣,其價值遠遠超過了面值的幾百倍?
    為什麼在拍賣場裡,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不停舉牌?
    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裡?
    尾聲 即時的影響力
    在正常情況下,促使我們作出順從決策的幾個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導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決策時頻繁、機械地使用互惠、言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每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為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說“是”比說“不”更加有利。但現實中,大量的、極易偽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們借此引誘我們作出機械的反應並從中獲利,我們不得不防。

    媒體評論
    《稀缺》


    《稀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凱平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繫主任

    《稀缺》


     


     


    《稀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凱平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繫主任


     


    把“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這真是一個奇妙且深刻的視角。正如本書的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於關注稀缺的對像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我想,這個結論對所有讀者都將是一個終身受用的告誡。


    葉 航


    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什麼就嚷嚷什麼,越沒有就越嚷嚷,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現像。經濟學家塞德希爾· 穆來納桑和心理學家埃爾德· 沙菲爾將我們的直觀感受上升到了理論高度,提出了稀缺會導致認知障礙的觀點。他們的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如果你想要什麼,不要等急需的時候纔去要,而要提前積累。


    李 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為什麼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拖延癥的患者永遠沒時間?針對這一現像,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稀缺現像,但是所有這些說法都不如心理學的解釋來得妙趣橫生又直指人心,讓人時常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周 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為什麼稀缺的心態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因為處於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其行為習慣於應付匱乏。個人如何擺脫財務困境,組織如何重獲時間,社會如何幫助窮人?《稀缺》以獨特的行為經濟學視角,不僅從理論上開創性地分析,而且提供了大量心理與社會實驗小案例,有力地支撐了擺脫稀缺之道。


     


    周健工 


    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 


     


     


     


    天底下隻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們不大會在前兩者上犯錯誤,但經常會在後兩者上犯錯誤: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帶寬”,而忽視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讀完《稀缺》後就可以避免這個錯誤。


    王 爍  


    財新傳媒主編


     


    我們的肉身剛剛步入富足時代,但我們的精神還滯留在稀缺的恐懼之中。窮人思維,植根於人類的基因。率先用理性擊碎它的人,也將率先獲得身與靈的富足。


     


    羅振宇


    《羅輯思維》主講人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是著名經濟學家,埃爾德·沙菲爾是著名心理學家,《稀缺》就是他們強強聯合的佳作。他們將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獨到巧妙地融為一體。在《稀缺》一書裡,直覺與理性實現了完美契合,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丹尼爾· 卡尼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


     


     


    這是一個必勝組合。一位行為經濟學家,一位認知心理學家,他們都是各自領域內著名的領導者。讓他們富有創意的頭腦相互踫撞。從中得到的,就是一本充滿原創思想和精彩觀點,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著作。一位想要在大型律所升遷為合伙人的單身母親,與一位用一半收入支付利息的農民有何共同之處?答案就是稀缺。讀一讀這本書,就能驚奇的了解到稀缺對我們所有人發揮影響的途徑。


     


    理查德·泰勒


    芝加哥大學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暢銷書《助推》作者之一


     


     


     


    《稀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新思想、精彩的故事和深入淺出的道理,很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史蒂芬·列維特


    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


     


     


    《稀缺》一書將故事與研究成果通順的結合為一體,告訴我們,感覺自己擁有的比需要的要少,這種情況會縮窄我們的視野,扭曲我們的判斷力。這本著作對個人發展和公共政策都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丹尼爾·平克


     


    暢銷書《全新思維》、《全新銷售》作者


    塞得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告訴我們,稀缺的邏輯,無論貧富、受教育程度高低、亞洲文化、西方文化、拉美文化還是非洲文化,都同樣適用。作者給出獨到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體行為,同時也為公共政策的制定開拓出一片全新視野。令人振奮的成就!


     


    安妮-瑪麗·斯勞特


    普林斯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


     


     


    《稀缺》一書思想深刻,完全原創,令人不忍釋卷。本書是那些沒有時間看作品人士的作品。


     


    丹尼爾·吉爾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


     


     

    在線試讀
    《稀缺》


    管 窺
    2005 年4 月23 日晚上10 點,美國阿馬裡洛消防隊的布萊恩· 亨頓( Brian Hunton)接到了他這輩子的後一次報警。有些報警不過是虛驚一場。而有一些,就像這次南波克街一處民房發生火災的情形,卻真實得令人害怕。一般情況下,消防隊員們事先都無從了解事態的嚴重情況,所以他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報警。每次警報都相當於一次消防演習,消防隊員們必須立刻從放松狀態調整到應對火災的戰鬥狀態。他們不僅要迅速趕往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全副武裝,準備與熊熊火焰決鬥。對於其中的每一個步驟,消防隊員們都要不斷演習,不斷優化。就連穿衣服這件事情,都要經過反復訓練,以保證能在短時間內做好。不過,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收到報警後的60 秒內,亨頓和其他消防隊員就已經穿戴整齊——褲子、外套、面罩、手套、頭盔和靴子一件不落,並跳上了消防車。
    如果不是消防業內人士,就很難理解亨頓的死因。他並沒有因火焰灼燒而殉職,也不是因為吸入了煙霧,更不是因為房屋倒塌。事實上,亨頓在去往火災現場的路上就出了事。消防車在飛馳向南波克街時,遇到了一個急轉彎。在全速轉彎時,消防車的左後門忽然被掀開了。亨頓摔出了車外,頭部撞上了馬路牙子,巨大的衝擊力導致他頭部遭受了嚴重的外傷。兩天之後,亨頓離開了人世。
    亨頓的去世充滿了悲劇色彩,因為這種事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在車門不小心被掀開時,他身上繫著安全帶,那麼他多也隻是會受點驚嚇,不會因此而喪命。
    亨頓的悲劇令人扼腕,但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據統計,消防隊員在車輛事故中喪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僅次於心髒病。1984—2000 年期間,機動車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隊員的死因中占到了20% ~ 25%。在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隊員死於沒有繫安全帶。雖然我們無法確保消防隊員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來,隻要隨手繫上安全帶,就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消防隊員們對這些統計數據並不陌生,因為安全培訓上總是在反復強調。亨頓在去世前一年,剛剛拿到了安全課程的畢業證。美國消防管理局(U.S.Fire Administration)副局長查理· 迪金森(Charlie Dickinson)於2007 年曾這樣寫道:“據我了解,消防隊員們在駕駛機動車時,沒有不繫安全帶的。而且我也了解到,沒有哪位消防隊員不會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繫安全帶的。所以說,消防隊員們竟會因為從消防車中被拋出去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稀缺》


     


     


    管 窺


      2005 年4 月23 日晚上10 點,美國阿馬裡洛消防隊的布萊恩· 亨頓( Brian Hunton)接到了他這輩子的後一次報警。有些報警不過是虛驚一場。而有一些,就像這次南波克街一處民房發生火災的情形,卻真實得令人害怕。一般情況下,消防隊員們事先都無從了解事態的嚴重情況,所以他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報警。每次警報都相當於一次消防演習,消防隊員們必須立刻從放松狀態調整到應對火災的戰鬥狀態。他們不僅要迅速趕往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全副武裝,準備與熊熊火焰決鬥。對於其中的每一個步驟,消防隊員們都要不斷演習,不斷優化。就連穿衣服這件事情,都要經過反復訓練,以保證能在短時間內做好。不過,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收到報警後的60 秒內,亨頓和其他消防隊員就已經穿戴整齊——褲子、外套、面罩、手套、頭盔和靴子一件不落,並跳上了消防車。


      如果不是消防業內人士,就很難理解亨頓的死因。他並沒有因火焰灼燒而殉職,也不是因為吸入了煙霧,更不是因為房屋倒塌。事實上,亨頓在去往火災現場的路上就出了事。消防車在飛馳向南波克街時,遇到了一個急轉彎。在全速轉彎時,消防車的左後門忽然被掀開了。亨頓摔出了車外,頭部撞上了馬路牙子,巨大的衝擊力導致他頭部遭受了嚴重的外傷。兩天之後,亨頓離開了人世。


      亨頓的去世充滿了悲劇色彩,因為這種事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在車門不小心被掀開時,他身上繫著安全帶,那麼他多也隻是會受點驚嚇,不會因此而喪命。


      亨頓的悲劇令人扼腕,但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據統計,消防隊員在車輛事故中喪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僅次於心髒病。1984—2000 年期間,機動車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隊員的死因中占到了20% ~ 25%。在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隊員死於沒有繫安全帶。雖然我們無法確保消防隊員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來,隻要隨手繫上安全帶,就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消防隊員們對這些統計數據並不陌生,因為安全培訓上總是在反復強調。亨頓在去世前一年,剛剛拿到了安全課程的畢業證。美國消防管理局(U.S.Fire Administration)副局長查理· 迪金森(Charlie Dickinson)於2007 年曾這樣寫道:“據我了解,消防隊員們在駕駛機動車時,沒有不繫安全帶的。而且我也了解到,沒有哪位消防隊員不會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繫安全帶的。所以說,消防隊員們竟會因為從消防車中被拋出去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因就是,接到報警之後,消防隊員們直面的是時間稀缺問題:他們不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車,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在抵達現場之前做好諸多準備工作——他們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們需要利用消防車上配備的計算機來研究起火建築的結構和布局;他們需要制定出進出火災現場的路線;還要計算出所需水龍頭的數量。所有這些,都要在抵達現場之前的短暫時間內完成。


      雖然消防隊員們非常善於管理這種時間稀缺——他們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趕到較遠的火災現場,收獲巨大的專注紅利,但想獲得這種紅利卻要付出代價。


      專注於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沉浸在一本書或一部電視劇中時,身旁朋友提出的問題我們往往會充耳不聞。可見,專注同時也會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們可以說稀缺令人“專注”,也可以說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隻能一門心思地專注於管理手頭的稀缺。


      關於攝影技術,蘇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寫過這樣一句名言:“攝影就是將景物裝入框內,而框入一些東西就意味著其他景物會被排除在外。”管窺就是人們對這種體驗的總結與融彙。


      我們了解到,消防隊員們不僅要專注於如何全副武裝地準時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用管窺心態來對待任務——與任務不相關的想法都會被忽略。在亨頓的例子中,被忽略的就是消防車上的安全帶。管窺現像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並不局限於消防隊員,而消防隊員沒有繫安全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但從未在你腦海中閃現過的安全帶,是永遠不會被繫上的。


      專注具有積極意義: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窺則是消極的: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4.45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1998 年12 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星任務負載著人類數百年來對這個星球的向往。火星與我們的距離如此之近,體積與地球非常相似(就連一天的時間長短都差不多),雖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大,但卻很想讓人一探究竟。探測器本身不太可能取得什麼重大發現,但它起到了先鋒作用,能為將來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提供寶貴數據。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是這項價值1.25 項目的頂點,是專家們數萬個小時辛勤努力的成果。發射升空後,火星探測器按計劃進入了臨近火星的固定軌道,在那裡執行數據搜集工作。


      將衛星置於某個行星的固定軌道,是一項頗為棘手的工作。衛星越接近行星,重力作用就會越大,很可能會被吸進去。如果衛星速度過慢,重力作用就會令其墜毀於行星表面;而如果衛星速度過快,重力作用就會變弱,則會導致衛星在行星周圍逆方向滑行。隻有在正確的速度和角度上,重力作用纔能夠剛好將衛星安置於固定軌道上。可以想見,確定恰當的速度,需要極為復雜而精密的計算工作。隨著探測器接近火星,點燃反向推進器的任務就變得緊急起來(以便將速度降下來),而減速的時機和尺度又要能恰好讓探測器落入火星軌道之中。信號從地球傳到火星需要10 分鐘,因此所有程序都要事先被安裝好。地面控制人員能做的,隻有等待和(延時)傾聽。所幸,寂靜的宇宙空間並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天體物理學的計算結果非常精準,是地球上的工程師們所望塵莫及的。


      1999 年9 月23 日,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9 個半月後,終於到達了火星,開始執行進入程序。執行程序時,探測器位於火星背面,這種位置關繫會致使地面和衛星失聯幾分鐘。但隨後,真正的麻煩出現了:時間一秒秒地過去,按計劃探測器早就應該重新繞到火星前面,但地面人員卻收不到衛星的任何信號。人們的希望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泯滅。終,地面工作人員隻得假定火星探測器已經墜毀。


      如此重大的事故發生後,必然要進行詳盡的調查。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NASA 將之定性為墜毀事故?如果事前做了哪些工作,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應該將責任歸咎於誰?故障,尤其是復雜繫統的故障,通常存在許多方面的原因。而在這場事故中,罪魁禍首既有很高的報導價值,又非常顯而易見。兇在於,反向推進器的“火力”太過強勁。但值得深思的是,反向推進器點火的級別——NASA 計算出來的點火期望值與實際值的比率,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奇特數字:4.45。這個數字是公制與英制換算時的繫數。所以,令人難堪的錯誤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火星探測器這種衛星通常是由幾家分包商逐塊完成的。負責制造推進器的公司,以英制的磅為單位理解接收到的數據;而負責制造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家公司,則以公制的牛頓為單位發送數據。所以,每次處理器發出“X”時,推進器制造商都將之理解為“4.45 倍的X”。(比如處理器發出的數據為10,意思就是10 牛頓,但推進器卻將之理解為10 磅,相當於44.5 牛頓。)結果,探測器減速過度,沒能逃過火星引力的吸附。對於如此規模的項目來說,這種荒唐的錯誤不僅可笑,更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失誤是無可避免的,NASA 的工程師當然了解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在火星探測器發射前他們要進行數不清的檢驗和測試工作的原因。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原來,在探測器發射之前的幾個月,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整個團隊都落後於工作進度一大截。實驗室的人手太少,無法將關注力全部投入項目細節中,等他們發現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每個人的工作進度都落在時間表之後,而處於救火狀態的公司,總是會為新項目分配小團隊——大部人馬都在忙著撲救近的一場大火。而航空航天領域的工程師們所面對的截止日期是確定的,不像其他行業那樣可以往後推。天體軌道決定了發射日期、火星和其他天體的位置,隻能給衛星發射留下很短的窗口期。在天文日歷問題上討價還價根本是不可能的。


      迫近的截止日期使得工程師們隻能加班加點地趕工,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了管窺心態。人們專注的問題是,確保發射日期前完成所有工作。與此目標沒有直接關繫的事項,全部被擱置下來。而事實證明,這些事項後來也沒有人再去過問。4.45 的錯誤,就這樣發生了。在發射之前,工程師們自身搜集到的數據就表現出了一些不對勁——他們注意到了前後不一致的現像,但要想找到原因,就意味著龐雜的待辦事項中會再平添一項。他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對明顯的前後不一致進行源頭追溯,就是給自己多增加一份新任務。另一件受牽連的事項,就是推進器和處理器的聯合模擬。如果在發射之前進行了聯合模擬,就能使問題直接地暴露出來。為了趕時間,團隊犧牲了常規的檢查與測試,忽略了提示問題可能存在的信號。現在,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悲劇就是由管窺心態所引發的,而這種關聯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繫。


      這並非事後之見。一份於墜毀發生之前被提交的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報告,就反映出了問題的關鍵。報告顯示,項目一開始的落後(可能是由於人手不夠),會導致團隊在遇到問題時選擇走捷徑。團隊成員每天都要加班加點,錯誤肯定會存在。初的落後會導致更多的低效現像。而更嚴重的是,關鍵的監測也會被忽略,因為這些活動在當時看來根本沒有那麼緊迫。顯然,這份報告預見了導致力學單位混淆和墜毀事故的工作模式。


      這不僅僅是落後於工作進度表所引發的征兆。火星探測器事故調查人員在完成技術分析之後,轉而繼續去尋找事故的組織因素。他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NASA 之前一直標榜的是“更快、更好、更廉價”的口號。這一口號將重點放在了成本節約和進度縮減上。正是這種工作作風,致使團隊工作的時間出現短缺,並產生了管窺心態。之後,工作人員便開始對一些事項進行有意識地忽略。在火星探測器的案例中,工程師們忽略的是關鍵的檢測,因為這些檢測雖然重要,但並不緊急。當時,工程師們手頭緊迫的任務就是將探測器準時發射升空,考慮到這項任務的緊迫程度,檢測工作就隻能靠邊站了。


     


     


     


    《影響力》經典版:


     


    第1章  影響力的武器


     


      凡事都應當盡可能地簡單,而不是較為簡單。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一天,我接到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她新近在亞利桑那州開了一家印度珠寶店。她說話有點前言不搭後語地向我彙報了一條奇怪的消息。她踫到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她認為,我這個心理學家或許能夠為她解釋清楚。故事是這樣的:


     


      她手裡有一批綠寶石首飾,一直不大好賣。此刻正是旅遊高峰期,商店裡稀罕地擠滿了客人,綠寶石首飾的質量著實對得住她開的價錢;可就是賣不出去。為了賣掉它們,我的朋友嘗試了若干標準的銷售技巧。她把它們放到了更顯眼的展示區,喚起人們的注意 ——沒用。她甚至叫銷售人員使勁“推售”,還是不成功。


      後,她要出城去采購了。出發前一晚,她給負責的售貨員潦草地寫了一張破罐破摔的字條,“本櫃裡的所有物品,價格乘個1/2,”本意是哪怕虧本也得把這批倒霉的貨給弄出去。幾天後,她回來了,發現所有的東西都銷售一空,當然了,她本來是並不喫驚的。可她隨即發現,由於自己的字跡太潦草,雇員把 “1/2”誤當成了“2”,所有的首飾都是按的兩倍賣出去的!這下子,她是徹底驚訝了。


     


      就這麼著,她給我打來了電話。我想我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我告訴她,要把這件事解釋清楚,她也得聽聽我的一個故事。其實,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關於雌火雞的,它屬於相對較新的動物行為科學,就是在自然環境下研究動物。雌火雞是很合格的母親——充滿關愛,警惕性高,全心保護小寶寶。它們會花很多時間照料小火雞,做好保暖和清潔工作,又把孩子們收攏在身子底下。可這裡有個很奇怪的地方。上述一切母愛行為幾乎都是靠一樣東西觸發的:小火雞的“嘰嘰”聲。在照料過程中,雞寶寶的其他特點,比如氣味、感覺和相貌等,卻扮演著極其次要的角色。要是一隻小雞發出“嘰嘰”聲,火雞媽媽就會照料它,要是不出聲,火雞媽媽就根本注意不到它,有時甚至誤殺了它。


      動物學家M·W·福克斯(M. W. Fox)在1974年做了一個實驗,生動地演示了雌火雞對“嘰嘰”聲的極度依賴性。實驗用到了一隻雌火雞和一個臭鼬充氣玩具。對雌火雞來說,臭鼬是天敵,隻要它一出現,雌火雞就會嘎嘎大叫,用喙啄它,用爪子抓它。事實上,實驗發現,哪怕就是一隻臭鼬充氣玩具,用繩子拉到雌火雞面前,也立刻會遭到猛烈的攻擊。然而,要是相同的充氣玩具裡裝上一臺小型錄音機,播放火雞寶寶發出的“嘰嘰”聲,雌火雞不光會接受臭鼬,還把它收攏到自己翅膀底下。錄音機一關掉,臭鼬玩具又會立刻遭到猛烈的攻擊。


      雌火雞在這種環境下的舉動看起來是何等的荒謬啊:它熱烈地擁抱起了天敵,僅僅因為對方發出了嘰嘰的聲音;它虐待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寶寶,僅僅因為小雞沒有嘰嘰叫。它的行為像一臺機器,母性本能全受一種聲音的自動控制。動物行為學家告訴我們,這種事情並不是火雞獨有的。他們已經確認了大量物種的規律性盲目機械行為模式。


      這就是所謂的固定行為模式,其中甚至包括極為復雜的繫列行為,比如整個求偶或交配過程。這些模式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每一次,構成模式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依照相同的順序發生的。它們就好像是記錄在了動物身體裡內置的磁帶上。每當出現適合求偶的環境,就播放求偶磁帶;每當出現撫養生育的環境,就播放母愛磁帶。隻要按個鍵,相應的磁帶就激活了;嘩啦啦,標準的行為順序依次展開。


      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和同事們(Langer, Blank, &Chanowitz, 1978)通過一個實驗,巧妙地揭示了人類跟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說道,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機率會更大。因為人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Bastardi & Shafir, 2000)。蘭格這樣來證明這點事實(雖說這點事實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人們排隊在圖書館裡用復印機,她請別人幫個小忙,她說:“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因為時間有點趕,我可以先用復印機麼?”提出要求並說明理由真是太管用啦:94%的人答應讓她排在自己前面。她也試過隻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我可以先用復印機麼?”這麼說的效果就差多了。在這種情況下,隻有60% 的人同意了她的請求。


     


      乍看起來,兩次請求之間的關鍵區別似乎在於,前一次的請求裡給出了額外的信息,“時間有點趕。”然而,蘭格又嘗試了第三種請求,證明發揮作用的地方不在這兒。奧妙並非是說明什麼原因的整句話,而在開頭的那個“因為”上。蘭格的第三輪請求裡並沒有包含一個叫人順從的真正原因,隻是用了“因為”,接著便把明顯的事實又重復了一遍。她是這麼說的:“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我能先用復印機嗎?因為我必須印點兒東西。”結果,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了(93%)——雖說這個請求裡並沒有真正的原因,它沒有補充什麼新的信息,能說明他們照著蘭格的話去做是合理的。正如火雞雛鳥的嘰嘰聲觸發了雌火雞的自動哺育反應,哪怕它是從充氣臭鼬玩具裡發出來的也照樣管用,“因為”這個詞則觸發了蘭格實驗裡受試者們的自動順從反應,哪怕蘭格根本沒有給他們一個說得通的理由。按下按鈕,磁帶就嘩啦啦地播放了。


      事實上,模式化的自動行為在大部分人類活動中是相當普遍的,因為很多時候,它是有效的行為方式(Gigerenzer & Goldstein, 1996),另一些時候,它則是必要的(Bodenhausen, Macrae, & Sherman, 1999; Fiske &  Neuberg, 1990)。你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它說不定是地球有史以來變化為迅速、錯綜復雜的環境了。為了對付它,我們需要捷徑。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天當中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們也不可能把相關的方方面面都辨識出來,分析出來。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能力。相反,我們必須頻繁地利用我們的範式,我們的經驗,根據少數關鍵特征把事情分類,一踫到這樣那樣的觸發特征,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