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人類2.0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美皮埃羅 斯加魯菲、牛金霞、闫景立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17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71765
    作者:[美]皮埃羅?斯加魯菲、牛金霞、闫景立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2月 

        
        
    "

    編輯推薦


    硅谷精神布道師、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家、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皮埃羅繼《硅谷百年史》後新作。



    皮埃羅重新定義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並推出“人類2.0”概念,與硅谷科學家、創業者解讀科技領域*關注的十個領域帶給人類的影響。



    客觀精神。皮埃羅的
    《硅谷百年史書》之所以得到全球廣泛認可
    ,正是基於他書中在對大量史料和事實的
    客觀 調查 和求證 後 ,給大家呈現的一個“*真實、可信的硅谷人文、科技演變史” 。同樣,對於硅谷科技未來 ,皮埃羅依然秉持著一名歷史學家和一名工程師的嚴謹與客觀,力圖給大家呈現“*客觀冷靜的、一定會到來的科技未來”。



    跨界視角。30年深耕硅谷,他不僅對書中提到的10種科技都有著長期的觀察和積澱,更對每一種科技對人性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危機有著深刻的思考。



    硅谷前沿。作為“*懂硅谷的人”,為了得到*前沿的知識,補充和佐證他的論述,皮埃羅還和本書的中文作者牛金霞一起,采訪了硅谷每個科技研究領域的大師級人物。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在眾多新技術中選擇了他認為*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進行詳述,其中涉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納米科技、虛擬現實、生物技術、社交媒體、區塊鏈、太空探索和3D打印。皮埃羅用一名硅谷工程師的嚴謹和一名歷史文化學者的哲學視角,不僅在書中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方向和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思考。
    為了補充和佐證其觀點,本書在每種技術的論述後還收錄了諸多硅谷大師級科學家和新銳創業者的看法,其中不乏《人工智能-一種現代方法》作者斯圖特•拉塞爾(StuartJ.Russell)、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繫教授德魯•安迪(Drew Endy)以及《區塊鏈》作者梅蘭妮•斯萬等在各自領域享有廣泛聲譽的學者。
    本書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發展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可以稱為“人類2.0”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的大問題,已正式被納入了技術的解決範疇,接下來的新一次科技革命將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皮埃羅提出,今天人類延伸自我*讓人印像深刻的方式就是發展出能夠改變生命本身的技術,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姻。然而,“人類2.0”同時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因為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取決於我們現在的選擇,取決於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本書從在眾多新技術中選擇了他認為*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進行詳述,其中涉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納米科技、虛擬現實、生物技術、社交媒體、區塊鏈、太空探索和3D打印。皮埃羅用一名硅谷工程師的嚴謹和一名歷史文化學者的哲學視角,不僅在書中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方向和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思考。


    為了補充和佐證其觀點,本書在每種技術的論述後還收錄了諸多硅谷大師級科學家和新銳創業者的看法,其中不乏《人工智能-一種現代方法》作者斯圖特•拉塞爾(StuartJ.Russell)、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繫教授德魯•安迪(Drew Endy)以及《區塊鏈》作者梅蘭妮•斯萬等在各自領域享有廣泛聲譽的學者。


    本書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發展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可以稱為“人類2.0”
    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的大問題,已正式被納入了技術的解決範疇,接下來的新一次科技革命將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皮埃羅提出,今天人類延伸自我*讓人印像深刻的方式就是發展出能夠改變生命本身的技術,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姻。然而,“人類2.0”同時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因為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取決於我們現在的選擇,取決於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本書還提出,涉及的十種科技中的幾乎每一種都將帶來一場經濟革命,乃至社會和生活大變革,但真正的革命卻會從這些科技之間彼此互動、彼此增強以及互相融合中產生。目前,大多數科學家和研究機構多專注於其中一種科技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是獨立乃至彼此隔離的,世界上很少專門有機構來嘗試理解將這些科技結合在一起後的效果,那些已經提前投資於研究兩種或兩種以上技術交彙方式和效果的機構將領跑未來之戰。



    作者簡介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原籍意大利的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人工智能先驅和認知科學專家,在硅谷工作和研究超過30年的時間,《硅谷百年史》面市後,被稱為硅谷布道師和硅谷文化的靈魂人物。1980~1990年主要從事人工智能和互聯網設計,2000年開始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延續他的技術研究,職業生涯跨越硅谷產、學、研三界。


         牛金霞, 資深財經記者,關注科技和商業的融合創新。


         闫景立,長期耕耘硅谷的中資企業開拓者。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開篇
    技術與人類 /3

    大數據篇
    尋找大數據領域“殺手級”應用 /15
    大數據時代,到底誰擁有未來 /23

    人工智能篇
    人工智能趕超人類為何是個偽命題 /29
    人工智能將創造更多好工作 /46

    序一


    序二


    序三


     


    開篇


    技術與人類 /3


     


    大數據篇


    尋找大數據領域“殺手級”應用 /15


    大數據時代,到底誰擁有未來 /23


     


    人工智能篇


    人工智能趕超人類為何是個偽命題 /29


    人工智能將創造更多好工作 /46


    警惕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險之處 /57


     


    物聯網篇


    誰是物聯網領域下一個黑馬 /79


    物聯網下的“地球村”是你想要的嗎 /96


    可穿戴設備:未來衣服什麼模樣 /107


     


    納米技術篇


    納米時代,小即是大 /119


    生機再燃,讓“納米”許你一個未來 /133


     


    虛擬現實篇


    虛擬現實,盛宴還是泡沫 /165


    莊周夢蝶的技術再現:你是夢,是醒?是生,還是死 /180


     


    社交媒體篇


    後社交時代的新社交 /195


     


    3D 打印篇


    3D 打印簡史與現狀:艱難“史前期” /221


    3D 打印未來:一場真正的制造革命 /237


     


    太空探索篇


    星際穿越:人類永恆夢想誰能實現 /255


     


    區塊鏈篇


    區塊鏈到底顛覆了什麼 /281


     


    生物科技篇


    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物革命” /311


     


    “生命設計師”,人類準備好了嗎 /327


     我們能用“基因密碼”做什麼
    /340


    新技術交融下的未來生物科技 /361


     


    結語 /399


    前言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請到中國演講,發現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麼。雖然多年來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關,但現在主要以一名歷史學家的身份在寫作,也許我對科技的觀點會跟很多人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有兩位中國好友,他們都對科技創新及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感興趣,我們決定將這本關於科技未來的書直接以中文寫作而成。由來自杭州的資深記者牛金霞負責采訪並寫下我的觀點,由闫景立負責書稿的編校,他曾是硅谷一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也是我本中文書《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譯。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請到中國演講,
    發現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雖然多年來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關,但現在主要以一名歷史
    學家的身份在寫作,也許我對科技的觀點會跟很多人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有兩位中國好友,他們都對科技創新及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感
    興趣,我們決定將這本關於科技未來的書直接以中文寫作而成。由來自杭州
    的資深記者牛金霞負責采訪並寫下我的觀點,由闫景立負責書稿的編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也是我本中文書《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譯。


    在眾多的新技術中,我選擇了我認為重要的十種科技進行詳盡的評述,
    為了對我的觀點進行補充或佐證,我們還選擇采訪了一些硅谷科學家和創業
    者。雖然他們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輕。在選擇到底采訪誰時,
    由於我長期與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會較多地想到這
    兩所大學裡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我發自內心地認為,終出現在書裡的科學
    家的觀點可以代表他們所在領域的全球性前沿趨勢。對創業者的采訪我則比
    較謹慎,因為不得不考慮他們天然存在的“營銷”傾向,因此,我選擇了對
    整體行業現狀有獨特洞見的幾位創業者。在十種科技中,我對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論述的篇幅多,一是因為這兩種是硅谷“熱”的科技,二是因為
    人們對它們的看法極具爭議性。


    本書能夠在短時間內成書和出版,我和兩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謝。
    感謝那些接受我們采訪的硅谷科學家和創業者,他們貢獻了寶貴的時間和智慧。


    感謝《浙商》雜志社社長朱仁華、副總編臧銫以及世界浙商網 CEO (首席
    執 行 官 ) 馮永明對 整個項目的支持和關心,本書的部分內容已發表於該雜志。


    感謝來自印度的蘇米特洛•達斯( Soumitro Das ),中國的郝鵬圖、湯天祎、夏嘉琪、石溪韻、顧錚榕和張可可,他們幫助校對和翻譯了這些科學家和創
    業者的采訪。


    也感謝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庫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當我走出舊金山機場,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藍天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即將在硅谷進行的 2 個多月的采訪和探尋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震撼。


    這是一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紀”來形容。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一個個技術詞彙在中國商界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人們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術
    做什麼”以及“下一個(具有顛覆性)新技術是什麼”。


    要回答關於科技創新和科技未來的問題,好的地方應該就是硅谷。作為硅谷近 30 年來技術乃至社會變革的觀察者和見證者、《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1900~2013)》一書的主要作者,皮埃羅無疑是當今“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羅眼裡,正是對“我到底能拿新技術做什麼”這個
    問題與眾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從一個無名之地變身成為世界創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歷史之後,皮埃羅終於開始展望未來。


    本書中,皮埃羅逐一評述了他認為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物聯網、 3D 打印等,基於前沿的研究結果,他不僅嘗試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的方向和
    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有著獨特的預判和洞見。因為新書計劃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擔了采寫工作,為了讓整個“科技未來”更為飽
    滿、可信,我還和皮埃羅一起,采訪了硅谷科技領域的諸多學術帶頭人和專家。


    皮埃羅一開始就把這本書
    在 他的網站上命名 為“
    Humankind2.0 ”(
    即本書的命名《人類2.0》),
    我卻一直並沒有太深的感
    觸。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個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當初目睹人類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全 部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遂決定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的故事時,
    我突然“腦洞大開”: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會成為怎樣的創業者呢?


    在硅谷,很多創業者都有著“讓人類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大情懷和大夢
    想,而他們的實現方式往往是通過技術解決某個問題。而我突然發現,如今,
    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大問題,已經被納入了技
    術的解決範疇,且已越走越遠了!人工智能如今爭議不休的“奇點”,是人類
    能否通過機器智能達到永生的問題
    ;生物技術中的基因編輯,早已向改造物種、
    設計新物種的方向狂奔,人類還嘗試改造自身的基因來戰勝疾病乃至“返老還
    童”;納米技術則被用來發明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嘗試制造可以在人體內運行的機器人;虛擬現實和 3D 打印技術可能會在某一天創造人類的實體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們如今正在試驗的這些技術,他是否會重新思考人類的
    痛苦?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所探討的科技未來,衝擊力的地方在於,
    它們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


     


    細想之下,確實如此
    :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上,雖然我們已經制造
    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我,雖然技術已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類本
    身,生命本身卻一直沒有什麼變化。現在,我們有汽車、飛機、高鐵、磁懸浮,
    坐在火車上還可以玩手機,但生理結構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馬車裡的古人是一
    樣的,都遵循一樣的生命規律,可能古人還更聰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各種高科技,卻被皮埃羅斷定為“今天
    我們延伸自我讓人印像深刻的方式就是發展
    出 能 夠 改 變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術, 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姻” (見本書“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稱為“人類 2.0 ”再合適不過了!


     


    推動人類進入“ 2.0 ”的這些技術當然不僅僅與創新、創業、新經濟和新機遇有關,在釋放改變生命本身的潛能之前,它們首先會悄無聲息地改變我
    們的教育、工作,甚至認知、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已經在討論機器人取代
    更多人類的工作後,人類將主要從事什麼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已在倡導“綜合式學習”( synthetic learning ),他們認為,接下來每個人都將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藝術來進行創造,這需要全新的學習方式……
    會隨之悄然變化的還有法律、道德、倫理乃至宗教等維繫我們社會運轉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們 已 能 在 實 驗 室 用 新 物 種“ 重 新 定 義 上 帝 ”, 假 如 現 在 已 有 科學家在為機器人的法律權益奔走,你有什麼理由堅信自己腦袋裡裝的“真 理”不會被粉碎和刷新呢?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訪 科 學 家 克 裡 斯• 麥 凱( Chris Mackey ) 時,他將發現火星生命的意義用“第二個創世紀”來形容,他想用這種強烈的表 達方式喚起人們對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態的期待和關注。隻不過,我們很可能
    在發現火星生命前,就先將人類自身改造成一種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種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樣難以理解和超出想像的生命,擁有跟我們現在、過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類 2.0 ”也是一個強烈的表達,一個需要所有人一起定義的概念。因為,人類和科技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取決於我們現在到底想要什麼!是的,
    也許有一天,科技能讓我們青春永駐,也許我們的意識、記憶、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時“自定義”,但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皮埃羅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討技術未來時,也存在同樣的擔憂
    :人 們由於了解不夠和準備不足,不知不覺被技術改變,且朝著違背我們初心的
    方向改變。至少,在我們還能將自己定義為“人類”之時,我們大多數人想
    要的,是技術給人類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而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動探
    索和努力。皮埃羅和我都認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引領世界科技創新的大國。作為
    全 球 第 二 大 經 濟 體, 中 國 的 經 濟 動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創 新 轉 變。 不 管 願 意 與 否, 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獨特性都會將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創新的舞臺,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國經濟新現像(比如網紅經濟)已經是外國人看不懂的一樣,中國
    的創業者接下來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術做什麼”這個問題時,也需要有
    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少今天的“新技術”其實已經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虛擬現實也都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出現的。然而,這些技術卻一起在這個時代綻放,究其背後的原因,


    我認為,一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將計算能力轉移到個人,轉移到無處不在,帶
    來了社交媒體、大數據的爆炸,進而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了人工智能和
    虛擬現實等需要計算能力驅動的技術的騰飛
    ;二是從全球範圍來看,前三次
    工業革命帶來的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過度消耗和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 4.0)方興未艾,
    以更綠色環保為目標的第五次工業革命呼之欲出。


    這一次,中國正徐徐走向舞臺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中的中國,創新驅動正成為國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選擇。官民各界跟蹤世界科技前沿動態,引進來、走出去的需求從來沒有這
    樣 迫 切。 人 們 對 什 麼 是“ 下 一 個 顛 覆 性 創 新 ” 的 關 注 度 從 來 沒 有 這 樣 強 烈。


    《人類 2.0 》正是在這樣一種迫切的市場呼喚中嘗試以一種新方式寫成的。


    說起這個新穎的嘗試,不能不講點成書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羅 先 生 一 封 電 郵 :“ 我 們 能 不 能盡早見面,有個想法在心中不斷翻騰滋長,想盡快聽聽你的意見。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羅在硅谷的一家餐館見面了。“什麼事這麼急?”我見面就問。


    “我想寫一部有關高科技未來的書,”皮埃羅答。


    “好啊!”我應聲答道,“這種書在中國出版也一定很受歡迎。”還沒來得及提及翻譯的事,皮埃羅又說:“直接寫成中文,您看怎麼樣?”
    我怔住了,“你啥時候學會中文寫作了?”我知道皮埃羅不懂中文。
    於是,皮埃羅端出了他的想法。原來他在中國演講期間和中國朋友交談
    中得到了一個靈感
    :和中國人合作,以采訪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
    中文。說話間他眼睛泛出那種創意所激發的光彩,使我頓時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種創新的激情與躁動。於是,兩人就在飯桌上開始了項目的策劃。決定立即開始和合作單位洽談,同時聯繫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與《浙商》
    雜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記者牛金霞奉《浙商》雜志社派遣來到硅谷開始了密集的采訪活動。由此開啟了采訪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雜志逐一
    發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羅團隊編輯整理成書在中國出版。


    本書成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雖然源自硅谷的學者和專家,卻越過了原
    文(英語)寫作、翻譯的階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寫作並在華出版。
    對此, 曾經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羅等著)這部大部頭著作引進中國的我深
    有 體 會。 那部書僅僅翻譯加上編輯就用了15個月纔得以面市。 而如今這樣一部同樣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獵當今科技前沿的著作,從采訪到成書僅僅用時 9 個月!較之傳統的“海外英文寫作—出版—翻譯—在華出版”至少
    縮短了一年時間。這真是“硅谷速度”,不,這是“中國 硅谷”纔有的速度!


    對於正在分秒必爭、日夜兼程追趕硅谷、奮力爭取科技創新大國地位的中國
    來說,這個速度尤其彌足珍貴。


     


    闫景立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請到中國演講,
    發現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雖然多年來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關,但現在主要以一名歷史
    學家的身份在寫作,也許我對科技的觀點會跟很多人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有兩位中國好友,他們都對科技創新及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感
    興趣,我們決定將這本關於科技未來的書直接以中文寫作而成。由來自杭州
    的資深記者牛金霞負責采訪並寫下我的觀點,由闫景立負責書稿的編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也是我本中文書《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譯。


    在眾多的新技術中,我選擇了我認為重要的十種科技進行詳盡的評述,
    為了對我的觀點進行補充或佐證,我們還選擇采訪了一些硅谷科學家和創業
    者。雖然他們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輕。在選擇到底采訪誰時,
    由於我長期與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會較多地想到這
    兩所大學裡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我發自內心地認為,終出現在書裡的科學
    家的觀點可以代表他們所在領域的全球性前沿趨勢。對創業者的采訪我則比
    較謹慎,因為不得不考慮他們天然存在的“營銷”傾向,因此,我選擇了對
    整體行業現狀有獨特洞見的幾位創業者。在十種科技中,我對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論述的篇幅多,一是因為這兩種是硅谷“熱”的科技,二是因為
    人們對它們的看法極具爭議性。


    本書能夠在短時間內成書和出版,我和兩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謝。
    感謝那些接受我們采訪的硅谷科學家和創業者,他們貢獻了寶貴的時間和智慧。


    感謝《浙商》雜志社社長朱仁華、副總編臧銫以及世界浙商網 CEO (首席
    執 行 官 ) 馮永明對 整個項目的支持和關心,本書的部分內容已發表於該雜志。


    感謝來自印度的蘇米特洛•達斯( Soumitro Das ),中國的郝鵬圖、湯天祎、夏嘉琪、石溪韻、顧錚榕和張可可,他們幫助校對和翻譯了這些科學家和創
    業者的采訪。


    也感謝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庫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當我走出舊金山機場,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藍天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即將在硅谷進行的 2 個多月的采訪和探尋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震撼。


    這是一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紀”來形容。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一個個技術詞彙在中國商界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人們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術
    做什麼”以及“下一個(具有顛覆性)新技術是什麼”。


    要回答關於科技創新和科技未來的問題,好的地方應該就是硅谷。作為硅谷近 30 年來技術乃至社會變革的觀察者和見證者、《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1900~2013)》一書的主要作者,皮埃羅無疑是當今“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羅眼裡,正是對“我到底能拿新技術做什麼”這個
    問題與眾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從一個無名之地變身成為世界創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歷史之後,皮埃羅終於開始展望未來。


    本書中,皮埃羅逐一評述了他認為有潛力塑造科技乃至人類未來的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物聯網、 3D 打印等,基於前沿的研究結果,他不僅嘗試勾勒出這些新技術的未來演變的方向和
    面貌,還對它們對社會和人性的影響有著獨特的預判和洞見。因為新書計劃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擔了采寫工作,為了讓整個“科技未來”更為飽
    滿、可信,我還和皮埃羅一起,采訪了硅谷科技領域的諸多學術帶頭人和專家。


    皮埃羅一開始就把這本書
    在 他的網站上命名 為“
    Humankind2.0 ”(
    即本書的命名《人類2.0》),
    我卻一直並沒有太深的感
    觸。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個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當初目睹人類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全 部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遂決定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的故事時,
    我突然“腦洞大開”: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會成為怎樣的創業者呢?


    在硅谷,很多創業者都有著“讓人類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大情懷和大夢
    想,而他們的實現方式往往是通過技術解決某個問題。而我突然發現,如今,
    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老、病、死”大問題,已經被納入了技
    術的解決範疇,且已越走越遠了!人工智能如今爭議不休的“奇點”,是人類
    能否通過機器智能達到永生的問題
    ;生物技術中的基因編輯,早已向改造物種、
    設計新物種的方向狂奔,人類還嘗試改造自身的基因來戰勝疾病乃至“返老還
    童”;納米技術則被用來發明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嘗試制造可以在人體內運行的機器人;虛擬現實和 3D 打印技術可能會在某一天創造人類的實體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們如今正在試驗的這些技術,他是否會重新思考人類的
    痛苦?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所探討的科技未來,衝擊力的地方在於,
    它們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


     


    細想之下,確實如此
    :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上,雖然我們已經制造
    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我,雖然技術已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類本
    身,生命本身卻一直沒有什麼變化。現在,我們有汽車、飛機、高鐵、磁懸浮,
    坐在火車上還可以玩手機,但生理結構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馬車裡的古人是一
    樣的,都遵循一樣的生命規律,可能古人還更聰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各種高科技,卻被皮埃羅斷定為“今天
    我們延伸自我讓人印像深刻的方式就是發展
    出 能 夠 改 變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術, 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姻” (見本書“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稱為“人類 2.0 ”再合適不過了!


     


    推動人類進入“ 2.0 ”的這些技術當然不僅僅與創新、創業、新經濟和新機遇有關,在釋放改變生命本身的潛能之前,它們首先會悄無聲息地改變我
    們的教育、工作,甚至認知、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已經在討論機器人取代
    更多人類的工作後,人類將主要從事什麼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已在倡導“綜合式學習”( synthetic learning ),他們認為,接下來每個人都將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藝術來進行創造,這需要全新的學習方式……
    會隨之悄然變化的還有法律、道德、倫理乃至宗教等維繫我們社會運轉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們 已 能 在 實 驗 室 用 新 物 種“ 重 新 定 義 上 帝 ”, 假 如 現 在 已 有 科學家在為機器人的法律權益奔走,你有什麼理由堅信自己腦袋裡裝的“真 理”不會被粉碎和刷新呢?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訪 科 學 家 克 裡 斯• 麥 凱( Chris Mackey ) 時,他將發現火星生命的意義用“第二個創世紀”來形容,他想用這種強烈的表 達方式喚起人們對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態的期待和關注。隻不過,我們很可能
    在發現火星生命前,就先將人類自身改造成一種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種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樣難以理解和超出想像的生命,擁有跟我們現在、過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類 2.0 ”也是一個強烈的表達,一個需要所有人一起定義的概念。因為,人類和科技的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取決於我們現在到底想要什麼!是的,
    也許有一天,科技能讓我們青春永駐,也許我們的意識、記憶、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時“自定義”,但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皮埃羅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討技術未來時,也存在同樣的擔憂
    :人 們由於了解不夠和準備不足,不知不覺被技術改變,且朝著違背我們初心的
    方向改變。至少,在我們還能將自己定義為“人類”之時,我們大多數人想
    要的,是技術給人類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而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動探
    索和努力。皮埃羅和我都認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引領世界科技創新的大國。作為
    全 球 第 二 大 經 濟 體, 中 國 的 經 濟 動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創 新 轉 變。 不 管 願 意 與 否, 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獨特性都會將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創新的舞臺,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國經濟新現像(比如網紅經濟)已經是外國人看不懂的一樣,中國
    的創業者接下來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術做什麼”這個問題時,也需要有
    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少今天的“新技術”其實已經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虛擬現實也都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出現的。然而,這些技術卻一起在這個時代綻放,究其背後的原因,


    我認為,一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將計算能力轉移到個人,轉移到無處不在,帶
    來了社交媒體、大數據的爆炸,進而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了人工智能和
    虛擬現實等需要計算能力驅動的技術的騰飛
    ;二是從全球範圍來看,前三次
    工業革命帶來的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過度消耗和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 4.0)方興未艾,
    以更綠色環保為目標的第五次工業革命呼之欲出。


    這一次,中國正徐徐走向舞臺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中的中國,創新驅動正成為國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選擇。官民各界跟蹤世界科技前沿動態,引進來、走出去的需求從來沒有這
    樣 迫 切。 人 們 對 什 麼 是“ 下 一 個 顛 覆 性 創 新 ” 的 關 注 度 從 來 沒 有 這 樣 強 烈。


    《人類 2.0 》正是在這樣一種迫切的市場呼喚中嘗試以一種新方式寫成的。


    說起這個新穎的嘗試,不能不講點成書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羅 先 生 一 封 電 郵 :“ 我 們 能 不 能盡早見面,有個想法在心中不斷翻騰滋長,想盡快聽聽你的意見。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羅在硅谷的一家餐館見面了。“什麼事這麼急?”我見面就問。


    “我想寫一部有關高科技未來的書,”皮埃羅答。


    “好啊!”我應聲答道,“這種書在中國出版也一定很受歡迎。”還沒來得及提及翻譯的事,皮埃羅又說:“直接寫成中文,您看怎麼樣?”
    我怔住了,“你啥時候學會中文寫作了?”我知道皮埃羅不懂中文。
    於是,皮埃羅端出了他的想法。原來他在中國演講期間和中國朋友交談
    中得到了一個靈感
    :和中國人合作,以采訪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
    中文。說話間他眼睛泛出那種創意所激發的光彩,使我頓時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種創新的激情與躁動。於是,兩人就在飯桌上開始了項目的策劃。決定立即開始和合作單位洽談,同時聯繫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與《浙商》
    雜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記者牛金霞奉《浙商》雜志社派遣來到硅谷開始了密集的采訪活動。由此開啟了采訪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雜志逐一
    發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羅團隊編輯整理成書在中國出版。


    本書成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雖然源自硅谷的學者和專家,卻越過了原
    文(英語)寫作、翻譯的階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寫作並在華出版。
    對此, 曾經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羅等著)這部大部頭著作引進中國的我深
    有 體 會。 那部書僅僅翻譯加上編輯就用了15個月纔得以面市。 而如今這樣一部同樣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獵當今科技前沿的著作,從采訪到成書僅僅用時 9 個月!較之傳統的“海外英文寫作—出版—翻譯—在華出版”至少
    縮短了一年時間。這真是“硅谷速度”,不,這是“中國 硅谷”纔有的速度!


    對於正在分秒必爭、日夜兼程追趕硅谷、奮力爭取科技創新大國地位的中國
    來說,這個速度尤其彌足珍貴。


     


    闫景立



    媒體評論
    本書描繪了人類正在發生的若干重大技術進步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作者們認為,如果把這些改變放置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演變進程中來觀察,則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2.0”時代已經開啟。本書為這個時代升級、轉折的節點提供了全面、有益、令人激動的記錄和思考。
    ——中國數據文化的首倡者、《大數據》《數據之巔》作者塗子沛

    本書認為真正的變革力量將會從多種技術的融合中產生,而區塊鏈技術就是這樣一種能夠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大規模協作技術。這個被《經濟學人》譽為“信任機器”的全新顛覆性技術,必然將在未來掀起巨大的變革。而這場變革將不僅僅發生在技術領域,甚至有可能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的結構。本書在全景式介紹區塊鏈等十種科技時,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可能的未來,而我們現在對於科技路線的選擇或許也會對於將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區塊鏈鉛筆創始人、《區塊鏈社會》作者 龔鳴(暴走恭親王)

    本書描繪了人類正在發生的若干重大技術進步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作者們認為,如果把這些改變放置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演變進程中來觀察,則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2.0”時代已經開啟。本書為這個時代升級、轉折的節點提供了全面、有益、令人激動的記錄和思考。


    ——中國數據文化的首倡者、《大數據》《數據之巔》作者塗子沛


     


       本書認為真正的變革力量將會從多種技術的融合中產生,而區塊鏈技術就是這樣一種能夠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大規模協作技術。這個被《經濟學人》譽為“信任機器”的全新顛覆性技術,必然將在未來掀起巨大的變革。而這場變革將不僅僅發生在技術領域,甚至有可能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的結構。本書在全景式介紹區塊鏈等十種科技時,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可能的未來,而我們現在對於科技路線的選擇或許也會對於將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區塊鏈鉛筆創始人
    、《區塊鏈社會》作者  龔鳴(暴走恭親王)


     


    不管是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還是政府人員,都需要盡可能多的理解這個時代前沿的各種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大多都跟全球科技高地硅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直接發源於硅谷,如生物科技、虛擬現實等。而《人類2.0》正是皮埃羅在硅谷參與、觀察、布道技術創新30多年的積澱和思考。立足硅谷又跳出硅谷,皮埃羅毫無疑問是“*懂硅谷”的人之一。對於那些渴望認知硅谷、認知新技術、認知未來的讀者來說,《人類2.0》值得一讀。


    ——
    “強基因”理論創建人、《眾創時代》作者
    吳霽虹


     


        人類會不會被機器取代?人類會不會永生?我們是不是已經進入了“人類2.0”?本書不僅是皮埃羅先生的觀察和思考,而且還收錄了其他大家的洞見。了解多種觀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視角與視野!對於關心未來的讀者來說,值得一讀!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樊 登


     

    在線試讀
    開篇

    技術與人類

    技術與人類的關繫到底是“消長”“延伸”還是“倒置”?抑或是三者都對?
    當我們對技術塑造的未來激情澎湃時,總不免帶著隱隱的擔憂與迷茫,就像很多人對機器人愛恨交織的感情。皮埃羅認為,在逐一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展開論述前,有必要先將“技術”拿到放大鏡下重新審視。而隻有將樂觀派和悲觀派的觀點都放到一起,纔能得到關於技術的中肯觀點。

    硅谷相信:技術讓世界更美好
    在舊金山灣區,有不少人隻是將技術作為一種愛好,他們就像小孩子一樣喜愛一切能夠移動、說話的玩具。但對我來說,技術可不是玩具,我認為它很可能會解決所有的問題。歷史上,火、衣服、車輪、蒸汽機、抗生素、電、火車等每一項技術都幫助人類解決了很多問題。總體而言,技術進步帶來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繁榮與和平的世界。你也許會想,槍支和核武器可是殺死了不少人,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 什麼會減少》(英文書名為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 Why Violence Hans Declined ,中信出版社, 2015 年 7 月出版)一書中統計過 :暴力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已經明顯減少,這正是技術的作用。他指出,致命武器帶來了更少而不是更多的暴力,我們在社會中維持了一定秩序正是因為有了武器,雖然我們同樣也用武器來互相殘殺,雖然如果技術落入反社會、反人類的不良分子手中就會帶來禍端,但總體來說,新技術的效果還是正面的。
    技術 使 我 們 不 再 生 活 在 洞 穴 中, 不 會 5 歲 就 死 於 小 兒 麻 痺 癥, 不 會在寒冷的鼕天凍死、干旱的季節餓死。畢竟,當人們健康而富有的時候, 他們是不大可能去互相殘殺的。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需要的技術越多越好



     


    技術與人類


     


    技術與人類的關繫到底是“消長”“延伸”還是“倒置”?抑或是三者都對?


    當我們對技術塑造的未來激情澎湃時,總不免帶著隱隱的擔憂與迷
    茫,就像很多人對機器人愛恨交織的感情。皮埃羅認為,在逐一對大數據、
    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展開論述前,有必要先將“技術”拿到放大鏡下重
    新審視。而隻有將樂觀派和悲觀派的觀點都放到一起,纔能得到關於技
    術的中肯觀點。


     


    硅谷相信:技術讓世界更美好


    在舊金山灣區,有不少人隻是將技術作為一種愛好,他們就像小孩
    子一樣喜愛一切能夠移動、說話的玩具。但對我來說,技術可不是玩具,
    我認為它很可能會解決所有的問題。歷史上,火、衣服、車輪、蒸汽機、
    抗生素、電、火車等每一項技術都幫助人類解決了很多問題。
    總體而言,技術進步帶來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繁榮與和平
    的世界。你也許會想,槍支和核武器可是殺死了不少人,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斯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暴力為 什麼會減少》(英文書名為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 Why Violence Hans Declined ,中信出版社, 2015 年 7 月出版)一書中統計過 :暴力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已經明顯減少,這正是技術的作用。他指出,致命武器
    帶來了更少而不是更多的暴力,我們在社會中維持了一定秩序正是因為
    有了武器,雖然我們同樣也用武器來互相殘殺,雖然如果技術落入反社會、
    反人類的不良分子手中就會帶來禍端,但總體來說,新技術的效果還是正面的。



    術 使 我 們 不 再 生 活 在 洞 穴 中, 不 會 5 歲 就 死 於 小 兒 麻 痺 癥, 不 會在寒冷的鼕天凍死、干旱的季節餓死。畢竟,當人們健康而富有的時候, 他們是不大可能去互相殘殺的。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需要的技術越多越好


    也不盡然。技術的危險之處在於,每一種新的技術都會使我們忘記
    自己的一種天生能力。比如,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裴德羅篇》中講述了蘇格拉底告訴他的一個故事,透特( Thoth ,埃及神話中的智慧、知
    識 與 魔 法 之 神 ) 發 明 了 書 寫, 主 神 阿 蒙• 拉( Amun Ra ) 卻 很 生 氣, 因為他意識到人們會因此停止使用自己的記憶能力並變得更愚蠢,事實正 是如此。每種文明中過去都有非常長的詩歌是被人們口耳相傳的,比如
    荷馬的《奧德賽》以及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在你還能記住幾千
    句的長詩嗎?我們已經失去了古人使用記憶的能力。今天我們看到的是,
    越來越多的孩子依靠他們的手機來尋找某個地方,我們正在失去定位和
    導航的能力……而幾千年來,我們卻有許多智者僅僅依靠他們的大腦來
    探索這個星球。每當我們失去自己的一種天生的能力,我們就變得越來
    越不像人類。但不要忘記了人性也有惡的一面,人性中同樣有殺戮、偷
    盜和強奸的一面,我們變得更像半機械人並不總是壞的。


     


    技術的“初心”應該是解決問題


     


    我們如何纔能獲得使人類變得更好的技術


    矛盾之處在於,很多重要的技術都是為戰爭而生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都是如此。



    千 年 以 前, 中 國 的 技 術 水 平 處 於 世 界 前 列, 與 此 同 時, 歐 洲 正 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期”。然而, 800 年後,情況逆轉過來了。中國在繁盛的唐、宋王朝發明了很多技術卻從未再進一步提升它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歐洲一直都處於戰爭中,與此同時,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東方卻大
    部分時間都處於和平時期。窮困的目不識丁的歐洲比和平繁榮的中國進
    步得更快,原因之一就是戰爭刺激了技術進步。之後,歐洲興起的工業
    和科技革命同樣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技術,但初它們被發明出來
    的動機也是為了屠戮。


    硅谷同樣也是為戰爭而創造的,灣區的家科技公司(惠普)是
    在無線電和電子技術領域誕生的,這正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
    但隨後,硅谷卻脫離素,愛好、興趣和求新求變與追求商業上
    的成功成為創新的主要動力。


    我們需要改變為了戰爭而推動技術進步的動機,這也正是這個世界
    需要向硅谷學習的地方。當人們說到硅谷的時候,他們傾向於隻看到錢,
    但他們忘記了很多創業者初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發明創造的。
    在硅谷早年間,多數創業者隻是簡單地想要創造一些他們自己想用
    但尚不存在的東西,這種初心就寫在他們的商業計劃書上,至於如何賺
    錢幾乎都是後來纔想到的,他們並不知道有一天他們的發明會價值百萬甚
    至 億 萬。 谷 歌( Google ) 和 Facebook ( 臉 譜 網 ) 目 前 主 要 是 靠 廣告賺錢,但它們初誕生的時候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初它們很可 能根本沒想到能在廣告上賺大錢。


    如今,越來越多的技術被商業公司所推動和發展,越來越多在政府
    主導下進行基礎研究的實驗室被私人實驗室所取代。我們剛剛目睹了第
    一 個 火 箭 在 進 行 太 空 飛 行 後 成 功 返 回 了 地 球, 那 是 由 亞 馬 遜 創 始 人 傑夫• 貝 佐 斯( Jeff Bezos ) 創 建 的 空 間 探 索 公 司 藍 色 起 源( Blue Origin ) 制造的,而不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比爾•蓋茨( Bill Gates )的基金會在對抗疾病上比很多政府項目做得還要多。


    不同國家認為技術很重要時背後有著不一樣的原因,舊金山灣區有
    一種理想主義思維的強大傳統,在很多案例裡,創業者都是單純地想要
    為自己創造一些之前還不存在的東西,硅谷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相比之下,在新加坡和日本,技術更多地被看成一種可以提高生活
    質量的東西;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更多地將技術看作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
    的因素,一種純粹的經濟動力。


     


    技術今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喜 歡 大 自 然, 我 周 遊 整 個 世 界 去 看 叢 林 和 沙 漠, 我 也 喜 歡 爬 山。 我們非常幸運 :這是一個美麗的星球。大自然也真實地激勵著我。然而, 我們人類就像螞蟻一樣,到處都是,不管走到哪裡,總能看到一輛車停
    下來或某人從一幢建築中走出。我們已經很難獨處,因為便捷的交通工
    具讓我們能夠快速移動到幾乎任何地方,結果人類無處不在,我們總是
    被人群所包圍。


     


    螞蟻和人類的區別是,人類的足跡是巨大的,人類總是需要越來越
    多的汽車和道路,隨之需要交通信號燈、加油站、油井以及貨船;需要越
    來越多的衣服,隨之需要時尚商店以及干洗店;需要電器就隨之需要電力、
    發電廠和水壩 ;需要飛機就隨之需要機場 ;需要食物就隨之需要食品廠、 卡車以及超市等,這一代的奢侈品正成為下一代的必需品。



    術 到 了 應 該 做 些 什 麼 去 減 少 人 類 在 這 個 星 球 上 的 足 跡 的 時 候 了, 這是我認為它應該解決的問題。一個成功的例子是電子郵件,因為 它成功減少了紙張的使用和運輸,我們可以砍掉很少的樹、使用很少的
    郵件運輸車。當然,近的一個例子是汽車的分享,因為它減少了汽車
    所有權。


    在這方面技術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人類發明的塑料是地球上主要的污染物,僅美國消費者每年就購買超過 270 億千克的塑料產品。 2012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估,每平方千米的海洋上能發現約 13 000件塑料微粒垃圾,這種狀況的解決方案可以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即可以
    分解的塑料或可以被轉基因細菌喫掉的塑料,一位越南的包裝材料商已
    經制造了一種可以自我分解的塑料袋,但目前還沒有生物塑料能實現商
    業應用或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印度蠕蟲具有破壞聚乙烯纖維的潛力,聚乙烯纖維是塑料產品常
    見的組成物,斯坦福大學的一些科學家開玩笑說,我們應該找到一種能
    讓 這 種 蟲 子 生 長 在 我 們 胃 裡 的 方 法, 這 樣 我 們 就 能 直 接 把 食 品 外 的 塑 料 包裝給喫掉了,用不著再扔它們。


    2015 年在巴黎召開了關於氣候變化的會議。會議指出,大氣中二氧 化碳的濃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高,僅中國就占據了 24% 的排放量。因此,中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整個世界使用的核電站電力由 1996 年的值 17.6% 降低到如今的 10.8% ,這種電力還是目前清潔的能源形式。


     


    技術服務人類還是人類服務技術


     


    技術真正值得擔憂的是什麼


    我其實並不害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我害怕的是技術遠沒有媒體所
    展示的那樣強大。關於未來的一個重要主題是
    :到底是技術服務於人類
    還是人類服務於技術?對此,我現在的感覺是,機器很少表現得像人類,
    人類為了跟周邊的機器互動卻必須經常表現得像個機器。比如,我們頻
    繁地使用數字,因為數字可以讓機器更容易工作。你的銀行卡卡號或者
    護照號碼對你來說很難記住,但機器能很容易地處理,我們使用數字並不是讓它對人類變得簡單,是為了讓它對機器變得更容易。


    目前看待技術的觀點主要有三種。可以簡單理解為“消長”“延伸”
    和“倒置”。種觀點比較悲觀。新技術讓人們遺忘了動手能力,因為
    你將智能給了機器,即所謂的“此消彼長”。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一代
    不如一代”。


    第二種觀點正好相反,你可以將技術看成身體的延伸。在自然界中,
    每一種動物都使用“技術”來生存,蜘蛛沒有蛛網就無法生存,河狸離不開水壩,蜜蜂離不開蜂窩,等等。《自私的基因》(英文書名為 The Sel? sh Gene ,中信出版社, 2012 年 9 月出版)一書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
    英 國 著 名 演 化 生 物 學 家、 動 物 行 為 學 家 和 科 普 作 家 ) 將 其 稱作“延伸的手段”。同樣,技術也“加強”了人類的身體機能,它讓我們能 做 自 己 的 身 體 做 不 了 的 事 情。 谷 歌 人 工 智 能 專 家 雷• 庫 茲 韋 爾( Ray Kurzweil )認為,相比人類大腦新皮質的“發明”,數字技術將帶來智能上的飛躍。由於新皮質,人類大腦可以創作詩歌和研究科學,這種發明打開
    了大腦一個全新的活動領域。庫茲韋爾相信,數字技術會帶來相似的智力
    提升,這種強化的大腦將可以做一些尚無法命名的事情,因為人類目前的
    智能根本無法做到。



    三 種 觀 點 看 待 技 術 的 方 式 是 將 發 明 者 與 發 明 物 之 間 的 關 繫 倒 置。



    認 為 這 種 觀 點 可 以 追 溯 到 20 世 紀 60 年 代 的 法 國 哲 學 家 讓• 鮑 德 裡 亞( Jean Baudrillard ),不過它近幾年比較流行主要是因為凱文•凱利 ( Kevin
    Kelley )
    的 著 作《 科 技 想 要 什 麼 》( 英 文 書 名 為 What Technology
    Wants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6 年 1 月出版)。人們傾向於認為物體是由某人制造的,但是,如果物體可以思考,它可能就會認為人類隻是制造
    它的一個工具。科技發展史是不斷發明新物體的過程,但也可以看成是
    新 物 體 借 助 發 明 者 纔 誕 生 出 來 的 過 程, 即 不 是 生 命 的 進 化 史, 而 是 物 體 的進化史,物體利用了生命,尤其利用了人類來完成進化。根據這個觀點,根本不是人類需要一種新的技術,而是技術創造了人類,由於技術的需
    要纔驅動人類不斷創造更好的技術。畢竟,到底是什麼在進化?是技術,
    而不是人類。幾千年來,人類幾乎一直保持著原樣,而技術卻發生了翻
    天覆地的變化。


    我認為,
    某 種 程 度 上, 這 三 種 觀 點 都 是 正 確 的。 如 果 你 將 這 三 種 觀 點放在一起,你就能得到一個對現狀大致準確的看法。我並不害怕技術、 人 工 智 能 或 者 技 術 進 步 的 加 速, 但 是 世 界 上 不 同 的 進 步 速 度 值 得 擔 憂, 因為創造和創新實際上加速了這種不平衡。當我們討論超級智能機器時, 一些伊斯蘭國家仍然在與脫掉布卡罩袍(伊斯蘭女性在公共場所穿的覆
    蓋全身的長袍)作鬥爭,一些非洲國家仍在努力讓人們喫上飽飯,隻有
    極少數的非洲兒童纔能去上一個好的大學。


     


    一切皆信息


     


    如今的技術發展相比之過去,讓人振奮的是其將事物信息化的能
    力。在計算機被發明以後,我們將每種學科都變成了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
    逐漸進入了每個問題都被視為信息問題的時代,因此,每一種解決方案
    也都離不開信息。比如,氣候變化的科學幾乎完全與信息有關,如果有
    一種解決方案,那也很可能來自將氣候看作一個信息繫統。


    信息可以解決各種問題,比如,惡性瘧原蟲是世界上危險的瘧疾寄生蟲,每年都會帶來 60 萬人的死亡,是導致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
    要的傳染性疾病之一。 2012 年,美國新墨西哥州聖達菲研究所的丹•拉
    雷默爾( Dan Larremore )開始使用網絡分析跟蹤瘧疾寄生蟲的歷史,嘗試用信息解決這個問題。


    歷史上的戰
    爭, 通 常 源 於 資 源 的 爭 奪, 然 而, 今 天 的 戰 爭 卻 由 於 不同的“信息”而變得越來越富有意識形態色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就 因為對土地的歷史有不同的看法而開戰,如果他們有相同的歷史,即有
    相同的“信息”,那麼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也就不會那麼困難了。恐怖分子
    在全世界發動恐怖襲擊,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科學毫無意義,如果他
    們受到了更多的科學教育,也許就會削弱甚至消除為了意識形態而
    殺人的動機。


    當解決方案
    是 基 於 信 息 的, 它 便 不 需 要大 規 模 的、 巨 額 的 投 資。 有時候,你並不需要一個“獨角獸”,你隻需要創造力。


    信息在災難的避免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災難經常在繫統達到一個
    特定的臨界點時發生,比如,我們總是擔心人類會達到氣候變化的那個
    臨界點,之後災難便會降臨。問題是如何找出這個臨界點,它到底是近
    還是遠?


     


    即便是在物理學領域,熵也可以運用克勞德•香農( Claude Shannon )
    的信息論來界定, 20 世紀 40 年代的控制論以及梅西基金會發起的繫列反
    饋問題的討論會都對此做出了貢獻。約翰•惠勒( John Wheeler )是位提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組成的物理學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可以由信息論來界定;物理學家雅各布•貝肯斯坦( Jacob Bekenstein ,以色列物
    理學家,曾開創性地運用信息論分析黑洞熵)和胡安•馬爾達西那( Juan Maldacena ,阿根廷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都對此有過相關論述。 1997 年,胡安•馬爾達西那在將宇宙視作信息時,還發現了量子力學與愛因斯坦
    方程式之間的相似之處。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找到一種認識宇宙的更好的方法,不過,目前為
    止 好 的 方 式 是 信 息。 如 今, 上 帝 已 沒 有 必 要 解 釋 宇 宙 的 起 源 和 發 展, 也不用解釋生命的進化或人類大腦的功能。宗教的功能越來越多地體現 在給予人們希望 :它給予了人們對無盡來世的信念。但是,在物質舒適 的時代,許多宗教所承諾的天堂是否還會對新一代構成吸引力不得而知。


    人類的新時代或許需要一種新的天堂、一種新的不朽。這種新的信仰就
    是一切(宇宙、生活、思想和社會)都和信息有關。事實上,“奇點”
    指 人 類 與 其 他 物 種 或 物 體 的 相 互 融 合 ) 在 硅 谷 是 一 個 非 常 受 歡 迎 的 話 題。 根據奇點理論,“永生”也和信息的存儲和復制有關。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