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張銳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國際經濟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773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77394
    作者:張銳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4年02月 

        
        
    "

    編輯推薦

    1. 一位長期參與一線跨國能源治理活動的青年學者,曾前往亞、非、拉美多國開展實


    地調研,憑借其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轉型和國際政治格局正在經歷的劇變,以及通往低碳綠色世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1. 本書既有對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討,又有對大國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對南北發展鴻溝的高度關注,又有對中國能源外交的創新性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討碳中和時代的國際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綠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權力變革趨勢、轉型道路分歧、能源供應鏈競爭、新型合作網絡等,重點關注中、美、歐在能源事務上的激烈博弈,並及時跟蹤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所引發的能源挑戰及其對國際關繫的諸多衝擊。此外,本書揭露了西方國家在能源議題上的雙重標準和霸權主義,提出在新時代中國應成為引領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與“造勢者”。

    作者簡介

    張銳,四川瀘州人,博士畢業於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與歐洲研究院。現任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能源政治、全球氣候治理、海外電力投資。在《讀書》《國際展望》《中國軟科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長期參與一線跨國能源治理活動,曾前往亞非拉美多國開展實地調研。

    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章回望:能源與全球政治的關繫
    一、能源作為大國博弈目標
    二、能源作為政治權力工具
    三、歷史的焦點:競逐化石能源
    第二章變量:撼動秩序的三大因素
    一、俄烏衝突: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氣候危機:四海翻騰雲水怒
    三、能源轉型: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三章大勢:碳中和時代的全球能源政治
    一、大幕已啟:化“危”為“機”的綠色戰役
    二、何為能源:更充沛、更復雜的資源
    三、目標設定:“寓減於增”的追求

    序言


    引言


    第一章回望:能源與全球政治的關繫


    一、能源作為大國博弈目標


    二、能源作為政治權力工具


    三、歷史的焦點:競逐化石能源


    第二章變量:撼動秩序的三大因素


    一、俄烏衝突: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氣候危機:四海翻騰雲水怒


    三、能源轉型: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三章大勢:碳中和時代的全球能源政治


    一、大幕已啟:化“危”為“機”的綠色戰役


    二、何為能源:更充沛、更復雜的資源


    三、目標設定:“寓減於增”的追求


    四、秩序走向:更多競爭但更低烈度


    五、合作網絡:多領域的耦合與重構


    第四章起伏:全球權力的轉移與擴散


    一、能源清潔化與世界多極化


    二、大國:互強式循環


    三、油氣國:憂患前路


    四、歐洲:衝突下的反擊


    五、全球政治遭遇地方政治


    第五章失衡:責任與利益的分配困境


    一、“化石燃料撤資”運動:滑向“運動式減碳”


    二、終結煤電:強人所難的“齊步走”


    三、“核”去何從:各國的抉擇


    四、生物燃料爭議:誰來定義“可持續”


    五、氣候援助赤字:口惠而實不至


    第六章拉鋸:中美歐清潔能源供應鏈布局


    一、清潔能源供應鏈:新的權力鏈


    二、關鍵礦產資源:下一個“石油”?


    三、美國意欲何為


    第七章互聯:電和氫催生政治新版圖


    一、荊棘載途: 跨國電力互聯的地緣政治阻礙


    二、用 POWER 撬動 POWER:跨國電網的秩序建構


    三、初露崢嶸的氫能網絡


    第八章未來:中國成為“造市者”兼“造勢者”


    一、中國能源外交的時代演進


    二、大國能源安全的守正創新


    三、新身份:全球能源新供給力量


    四、新格局:國際能源合作的求索與想像


    結語


    後記

    在線試讀
    從 2018 年底開始,歐洲、北美多國相繼出現“星期五為未來”(Friday for Future)氣候變化抗議活動。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頻繁進行罷課遊行,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呼吁公眾重視這一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這一活動的發起者是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貝裡(Greta Thunberg),成名以後,她也頻頻出現在全球氣候治理的活動中。青少年的呼吁推動國際社會更加關注氣候危機並采取積極行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爭議的激進主張,包括號召成為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全球立即停止煤炭開采和使用、拒絕乘坐飛機等。通貝裡在演講中曾表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事實和解決辦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覺醒和改變。”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019 年莫斯科的一個能源論壇上評論道:“我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我並不和你們一樣對通貝裡的演講感到興奮。沒有人向通貝裡解釋,現在這個世界是復雜而多樣的,非洲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也想和瑞典人一樣富有。我可以肯定,通貝裡是一個善良且真誠的女孩,但是成人不應該做任何事時都把青少年和兒童帶入極端的境地。”
    “星期五為未來”運動及其產生的爭議涉及全球能源政治中常被忽略的面向——世界應該如何實現公正轉型?國家之間、群體之間如何公平地分擔責任、分配收益?如何照顧弱勢群體的發展權益?在碳中和時代,各國面對氣候危機總有情感共振,談起“公正轉型”總能滔滔不絕,很容易達成那些冠冕堂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識,但知易行難,當需要采取切實行動時,總會出現勢不兩立的原則、南轅北轍的做法、錎銖必較的算計,利益的踫撞、規範的歧異很可能導致團結走向分裂、合作淪為鬥爭,共同的集體行動經常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
    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碳中和時代的首要任務。最近幾年,發達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化石燃料撤資”(Fossil Fuel Divestment)運動,這股風潮讓很多氣候治理的參與者倍受鼓舞;與此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對此卻頗有微詞,它們並不反對低碳轉型的大目標,但表示新的南北發展鴻溝正在因“運動式減碳”不斷加深,南方世界合理的發展訴求被有意忽略。
    ............
    撤資潮
    從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後,“化石燃料撤資”被很多環保組織視為一個倡議重點,即說服機構減少手中持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股票,通過資本市場各路資金“以腳投票”的方式,向傳統化石燃料開采企業施壓,迫使高碳產業向低碳轉型;另外還通過宣傳手段呼吁政府采取行動,以立法或征收碳稅等形式阻止企業進一步開采化石燃料。有西方學者認為目前這輪撤資運動肇始於美國的斯沃斯莫爾學院。2011 年 10 月,這所大學的學生發起了針對煤炭產業的請願運動,要求學校凍結煤礦投資,轉讓持有的化石燃料行業的股票,轉而投資清潔能源。

    從 2018 年底開始,歐洲、北美多國相繼出現“星期五為未來”(Friday for Future)氣候變化抗議活動。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頻繁進行罷課遊行,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呼吁公眾重視這一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這一活動的發起者是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貝裡(Greta Thunberg),成名以後,她也頻頻出現在全球氣候治理的活動中。青少年的呼吁推動國際社會更加關注氣候危機並采取積極行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爭議的激進主張,包括號召成為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全球立即停止煤炭開采和使用、拒絕乘坐飛機等。通貝裡在演講中曾表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事實和解決辦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覺醒和改變。”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019 年莫斯科的一個能源論壇上評論道:“我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我並不和你們一樣對通貝裡的演講感到興奮。沒有人向通貝裡解釋,現在這個世界是復雜而多樣的,非洲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也想和瑞典人一樣富有。我可以肯定,通貝裡是一個善良且真誠的女孩,但是成人不應該做任何事時都把青少年和兒童帶入極端的境地。”


    “星期五為未來”運動及其產生的爭議涉及全球能源政治中常被忽略的面向——世界應該如何實現公正轉型?國家之間、群體之間如何公平地分擔責任、分配收益?如何照顧弱勢群體的發展權益?在碳中和時代,各國面對氣候危機總有情感共振,談起“公正轉型”總能滔滔不絕,很容易達成那些冠冕堂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識,但知易行難,當需要采取切實行動時,總會出現勢不兩立的原則、南轅北轍的做法、錎銖必較的算計,利益的踫撞、規範的歧異很可能導致團結走向分裂、合作淪為鬥爭,共同的集體行動經常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


    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碳中和時代的首要任務。最近幾年,發達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化石燃料撤資”(Fossil Fuel  Divestment)運動,這股風潮讓很多氣候治理的參與者倍受鼓舞;與此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對此卻頗有微詞,它們並不反對低碳轉型的大目標,但表示新的南北發展鴻溝正在因“運動式減碳”不斷加深,南方世界合理的發展訴求被有意忽略。


    ............



    • 撤資潮


    從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後,“化石燃料撤資”被很多環保組織視為一個倡議重點,即說服機構減少手中持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股票,通過資本市場各路資金“以腳投票”的方式,向傳統化石燃料開采企業施壓,迫使高碳產業向低碳轉型;另外還通過宣傳手段呼吁政府采取行動,以立法或征收碳稅等形式阻止企業進一步開采化石燃料。有西方學者認為目前這輪撤資運動肇始於美國的斯沃斯莫爾學院。2011 年 10 月,這所大學的學生發起了針對煤炭產業的請願運動,要求學校凍結煤礦投資,轉讓持有的化石燃料行業的股票,轉而投資清潔能源。


    隨後,歐美不少大學起而效法,2012 年,哈佛、耶魯等諸多名校都出現了類似的學生運動,一些師生甚至用罷課、到校長辦公室靜坐等方式要求學校撤資。〔2〕美國大學在化石能源產業上的投資總額是一個無從查證的事情,但全美大學控制的捐贈基金規模超過 6000,即使很小比例流向化石燃料行業,那也是一筆巨額資金。


    大致從 2012 年開始,全球一些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大型跨國企業、多邊開發銀行陸續做出“不投資化石燃料(或高碳能源)”的承諾。根據美國咨詢公司 Arabella Advisors 於 2018 年發布的報告,管理 6.24 資產的近 1000 家機構投資者承諾剝離


    化石燃料資產,而4 年前的規模僅為 520。2022 年初,據環保組織 Stand.earth 的評估,全球已有 1500 家,總計管理 40 資產的機構宣布“一定程度的化石燃料撤資”,環保人士表示:“這個裡程碑是全民力量和環保運動的巨大證明,40 代表了全球 GDP 總量的一半以上……投資者越來越意識到化石燃料投資對我們的財政和地球都是一種風險。”


    國際發展融資體繫的撤資行動引人注目,代表了跨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風向。2013 年,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先後宣布今後不再為燃煤發電項目提供貸款。世界銀行在 2019 年後不再向油氣勘探和開采項目提供貸款,2020、2021 兩個財年都未實施任何新的化石燃料融資。歐洲投資銀行於 2019 年 12 月宣布,將在2021 年底前停止為一切化石能源項目提供貸款。亞洲開發銀行於2021 年完成能源政策修訂,首次將燃煤發電和供熱項目融資排除在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於 2020 年表示:“我不會給任何燃煤發電廠融資……不僅如此,亞投行也不會資助任何與煤炭相關的項目,例如通往電廠的道路或燃煤發電廠的輸電線路。”


    最近幾年,發達國家陣營還掀起一波“化石燃料撤資”的承諾行動,其重點並非“自己國內撤資”,而是“從外部世界的化石燃料領域撤資”。2021 年 1 月,歐盟理事會通過決議,表示“歐盟能源外交將阻止對第三國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的所有進一步投資”,除非這一投資符合碳中和與《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歐盟呼吁按照明確的時間表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取消對環境有害的化石燃料補貼……立即停止對第三國新的煤炭基礎設施的所有融資”。 2021 年 8 月,美國財政部向多邊開發銀行發布新能源融資指引,稱美國將反對它們參與化石燃料項目,但貧窮國家的一些下遊天然氣設施除外。由於美國財政部是包括世界銀行集團和非洲開發銀行在內的主要開發銀行的最大股東,其指導方針將對世界產生顯著影響。2021 年 11 月,在 COP26 大會上,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瑞士、埃塞俄比亞等 39 個國家和機構承諾“將在 2022 年底前停止對國際化石燃料能源部門的新的直接公共支持,有限定且明確的、與 1.5℃升溫上限和《巴黎協定》目標相一致的情況除外”。2022 年 5 月,G7 能源、氣候和環境部長會議發布的聯合公報表示,到 2022 年底,除個別情況外,成員國停止向國際化石燃料項目提供公共融資,這也是日本首次在國際場合做出這一承諾。


    歐盟對域外化石能源項目的干涉舉動日益高調和頻繁。2022年 9 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以控制碳排放、保護環境為由,呼吁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立即停止東非原油管道項目的建設,表示歐盟可能采取“適當措施”影響各類投資機構,阻止這項“不被整體環境允許”的石油項目。該項目全長 1443 公裡,把石油從烏干達的艾伯特湖油田運到坦桑尼亞的坦噶港,打通東非內陸至印度洋的能源輸送通道。烏干達評估該項目帶來的外國投資總計將使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22%,坦桑尼亞也期待每桶油 12.的可觀過境收入。面對外部壓力,兩個非洲國家的高級官員都表示歐洲人在推行“經濟種族主義”,兩國有權像工業化國家那樣為人民利用本土資源,將盡最大努力推進項目的落地。



    • “綠色”傲慢


    在追求碳中和的過程中,“化石燃料撤資”是一個必要環節,全球的確需要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資金支持,將資金更多用於能源轉型、氣候適應等領域,但是西方國家對外推動的撤資呈現鮮明的、躁進的“運動式減碳”特征。


    第一,不管不顧的狹隘。西方一些機構和政治人物在推動“化石燃料撤資”時,僅將其簡化為一個簡單的投資轉向問題,完全不探討、不防範激進撤資所產生的各類風險。首先,全球的過快撤資容易引發能源供應的緊張,不加選擇的“化石燃料撤資”將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強加的能源轉型很可能導致窮國、弱國能源供應上的青黃不接以及能源貧困的不降反增。其次,過快撤資也可能抬高能源轉型的成本和難度。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供應鏈中都交織著化石燃料的使用,撤資運動導致的高燃料價格會使清潔能源消費變得更加昂貴,滯緩整個轉型過程,而發展中國家對成本更加敏感。


    第二,“寬以待己”的虛偽。西方國家為維護能源安全,對自身化石燃料項目仍然投入巨資,當前的撤資運動更多是“從海外撤資”,迫使發展中國家加快轉型來換取全球氣候治理進展。根據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ISD)等機構研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 2020 年 1 月到 2021 年 3 月,盡管 G7 國家的領導人宣稱“綠色復蘇”,但他們在化石能源上的花費超過清潔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獲得了 1890的公共資金支持,清潔能源部門獲得 1470。而且,在用於化石燃料的資金中,83%都流向沒有附加任何“綠色條件”或減排措施的項目。如果考察 G7各國綠色復蘇計劃所承諾的資金總額,至多隻有 10%的資金流向清潔能源和能效提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上有篇題為《挪威、英國和加拿大並非氣候冠軍,而是氣候偽君子》的評論,指出這三個西方國家盡管在國際舞臺塑造它們重視氣候議題、引領能源轉型的形像,但依然不遺餘力地擴大油氣的生產和出口,它們很多引以為傲的環境成果都源於石油資金的支持。而且,沒有國家認為自己應該最早從油氣行業中撤出,“每個國家都有理由認為它們應該繼續生產,加拿大強調其能源產業尊重人權,挪威表示它們生產的油氣有更低的碳強度,英國則宣揚擁有成熟的油田基礎設施”。


    2022 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國家在全球瘋狂采購油氣,持續加大對本土油氣部門的投資和化石燃料補貼,包括嘗試開發更多域內油氣資源、建設更多 LNG 接收站和天然氣管線、為高耗能產業提供資助等,也通過各種財政手段延遲一些煤電廠的關停,保障能源安全的底線。美國利用俄烏衝突搶占歐洲油氣市場份額,面對來自歐洲和亞洲源源不斷的訂單,美國多家 LNG 企業迅速做出擴大產能的投資決定。西方世界正在迎來化石燃料的“淘金熱”,“如果所有這些(投資化石燃料)的新計劃都成為現實,它們要麼會成為大量閑置資產,要麼會讓世界陷入不可逆轉的變暖”。



    • “嚴以律人”的殘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西方國家的撤資“過快、過猛”,尤其是撤出相對低碳的天然氣產業。

    • 近年來,挪威聯合7個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一直遊說世界銀行於 2025 年前停止對發展中國家天然氣項目的融資,將資金轉移到貧困國家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包括綠氫和微電網的推廣。“飽漢不知餓漢饑”未必是罪過,但“飽漢逼著餓漢節食”就是很殘忍的事情。從經濟性、可行性上看,“讓地球上最貧窮的人群使用綠氫這一目前最復雜、最昂貴的能源技術,還要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試圖建設所有人受益的‘智能微電網’,這樣的想法是荒謬的”。無論綠氫還是微電網,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根本無法支撐非洲國家城市化、工業化快速增長的用能需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量已經探明、有待開發的陸上或近海天然氣田能為民眾提供低碳、充足、廉價、便利的能源。從道義性上看,2022 年,挪威油氣出口收入高達 1130,自己還在化石燃料的開發路徑上“肆意狂奔”,盡享財富,支持歐盟將天然氣設定為“綠色能源”,現在卻以“氣候治理”為名嘗試剝奪一群最弱勢國家自給自足的希望。


    ——摘自 第五章 失衡:責任與利益的分配困境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